如何观眼神辨人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如何观眼神辨人心?,第1张

曾国藩指出,眼神是我们辩断人心地的重要依据。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尖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按照曾国藩的经验,一个愚笨的人,在不断的训练中,如果大脑升华了,人也聪明起来了,眼神也会由浊而清。也许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由浊到清的人。

曾国藩7岁时,他父亲因多次童试未果,愤而设立私塾,起名叫“利见斋”,曾国藩就开始随他读书,前后共八年。他父亲自信心连遭重创,因此自卑,自认天分有限,教书的秘诀就是不厌其烦,重复是记忆之母。父子俩同睡一床,同行一路,时时不忘考曾国藩功课。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弟子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并不聪明(至少在童年时没有表现出聪明),才思也欠敏捷。一天,他与妹妹随父亲外出,一路上学习作对联。父亲随景出上联“狗尾草”,妹妹立刻接口说出“凤冠花”,父亲点头说:“也还工整。”曾国藩却答不上来。过一座桥时,父亲又命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未对出佳联。直到第三天,曾国藩跑去对父亲说:“对‘听月楼’。”父亲一时间竟没想过来,继而点头赞许他的倔强。并说他的这种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己也讲道:“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9岁时,他与弟弟曾国潢去衡阳,师从汪觉庵。弟弟聪明伶俐,深得汪觉庵的欢心,常受夸奖,而曾国藩却默不好言,老师对他的侍课只用“也好”二字敷衍了事。

一次,他背书不畅,老师训斥他说:“你将来要是会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好,曾国藩就记下了这一句话。

金子的闪光总会被人发现。24岁他去长沙参加童试。父亲的朋友欧阳凝祉出题面试。写成后,欧阳称赞道:“这是金华殿中人语气!”并表示愿为他说媒。不料长沙的“名门闺秀”都看不上这个乡下人。欧阳便学刘邦的丈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曾国藩。由此看来,曾国藩的天分,要么是乡下众人不能识别,要么他是大器晚成。但他的岳父、欧阳凝祉当然是识人高手了。

下面介绍几种观眼识人方法:

1观眼识心术

一个人的眼睛不能掩盖心里的邪恶念头:心胸纯正,眼神就清澈、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有邪光。意即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分辨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心术正邪。

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能明亮;不正则昏暗。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能往哪里隐藏呢

(1)眼睛闪闪发光,表明对方精神焕发,是个有精力的人,对会谈很感兴趣。

(2)目光呆滞黯然,说明这是个没有斗志而索然无味的人。

(3)目光飘忽不定,表示这是个三心二意或拿不定主意或紧张不安的人。

(4)目光忽明忽暗,说明他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已听得不耐烦了。

(5)目光炯然,表明这是个有胆识的正直的人。

(6)主动与人进行交换视线的人,说明他的心胸坦率。

(7)不敢正视或回避别人的视线,表明此人是个内心紧张不安或言不由衷,有所隐藏的人。

2观眼识城府

(1)在人们发怒或激动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就会加快。有时频繁而又急速的反应总是和内疚或恐惧的情感有关。眨眼也常被作为一种掩饰的手段。

(2)两眼安详沉稳,是内心沉稳有主见。两目敏锐犀利,生机勃勃是有朝气,目光清明沉静,但杀机内藏,锋芒外露,是有胆识之人,如射者瞄准目标,一发中的。

(3)目光有如流动的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则见于奸人,两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细谋深算。

(4)眼神清,如水的清澈明澄,表示此人清纯、清朗、澄明、无杂质,端庄、豁达、开明。

(5)眼神浊,如水的浊重昏暗,昏沉、糊涂、驳杂不纯的状态,粗鲁、愚笨、庸俗、猥琐、鄙陋。

(6)两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这是一种细谋深算的神情,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

(7)如果谈话时,对方完全不看你,便可视为他对你不感兴趣或无亲近感。

3观眼识情意

(1)当他不愿意把自己所想传达给对方时,多半会发生凝视对方的行为。

(2)对方若久久凝视你而不移开视线的话,很可能有什么心事要向你诉说。

(3)对方眼睛左右、上下转动而不专注时,多半是为了不使你担心,而不将真相说出。眼睛左右、上下转个不停。这个样子很让人讨厌,在撒谎。

(4)对方眼睛滴溜溜地转动,表示你一有机会就会见异思迁。

(5)乜斜对方的眼光。是表示拒绝、轻蔑、迷惑、藐视等心理。乜斜而略带笑的眼神,表示对对方怀有兴趣。

(6)竞争对手互相之间都用蔑视的眼神看对方。

(7)对方眼神发亮略带阴险时,对方一定处于对人不相信,处于戒备中。

(8)对方做没有表情的眼神表示心中有所不平或不满。懦弱的人会出现无表情的眼神。

4观眼识心理

如果你注意看正在说话的人的限睛或视线,将会发现很有趣的事情。留意一下初次见面的人在看着我们时的眼神。就能了解到这些人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性格。怀有好意或敌意的时候,或者漠不关心的时候,随着他心理状态的变化,眼睛便随之变化。

(1)视线朝下者即胆小怯懦的证据。当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时,对方把视线悄悄地往下移,是因为他意识到,你在年龄上、在社会地位上都是他的长辈、上司,或者意识到,你是他的强大对手,与你谈话时,多半会带有一种紧张感。

(2)温和而内向的人,视线若左右游移即表示拒绝。和前述很相似,但视线并非朝下,而是左右穿梭游移,表现出他拒绝对方之意,而且无意识中表现出对对方不怀好意的讯息。例如男性向女性搭讪时,她要是对那个男人没有好感,就会表现出左右游移的眼神来。

(3)视线直视即敌对的表现。直视着对方,一动也不动的眼神,含有非常深切的意味。受到某种强大的打击,或者怀有强烈的敌对心理时,就会出现这种眼神。

(4)视线飘移不定即表示内心不安。望着天似的呆滞的眼神,常见于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示失去安定感,或者在思考某些事。对诸事漠不关心时也常会出现这种表情。

(5)视线向上是自信的表现。说话时视线稍稍向上的人,大多是对自己的地位能力有极大的自信。性格也较外向。在政治家中,这种视线是相当普遍的。公司重要人物有这种眼神的人也相当多。属于***物或管制他人的工作者,他们的视线总是容易往上扬。

5观眼识好恶

眼睛中的神采如何,眼光是否坦直、端正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对方的心地、人品、德行、情感。

第一次见面,对方的眼睛就滴溜溜的乱转,由此便可略知一二了。

躲闪对方目光的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怀有自卑感,性情懦弱。

遇到陌生人,不能主动地上前去搭讪;总是被动地与别人相识,而且在打招呼时躲闪着对方目光的人,一般来讲较拘谨,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自信心,常有自卑感。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梁启超生了个儿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个老婆叫林徽因,有个单恋林徽因的人叫徐志摩。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 …… 的老婆是曾宪植,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范文澜有两学生,一个叫郭沫若,还有一个叫汪兆铭。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这个兆铭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总想填海,后改名为汪精卫。

乍看这个帖子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是仔细琢磨人物之间的连带关系却是胡编滥造,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为了减少谬误流传,特寻根溯源、逐一澄清。

先看第一句: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巷11号;小女林金銮,秀才郑葆中妻,郑家在宫巷。她们都在福建,与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有什么关系?

左宗棠娶妻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曾国藩娶妻欧阳氏,其岳父是欧阳凝祉,和左宗棠又怎么成的连襟?

再看第二句: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给现代人以启示。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他不喜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曾纪鸿平时勤奋用心过度,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曾广珊(1871-1949)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独生女。她自幼爱吟诗填词,亦可称清代着名女诗人。曾广珊是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俞大维之母。而梁启超娶妻李氏、王氏,怎么会是曾国藩的孙女婿?

还有这两句: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 。陈宝箴是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客家人。虽然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所赏识,但是他和曾家并没有婚姻关系,最大的官是湖南巡抚,从未做过宰相。陈寅恪是陈宝箴子陈三立继室俞明诗所生次子。

而 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他的父亲叶钻祥(1871-1921),自幼随二哥叶钦祥习武,曾考取梅县武秀才。母亲陈秀云(1872-1944)。这和江西陈家、湖南曾家有什么关系? 夫人曾宪植倒是出生于显赫的曾国藩家族,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

曾国藩最牛的老师有两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鉴,此人当时官居太常寺卿。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二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和清代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誉。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为理学家唐鉴的弟子。穆宗同治间的“理学大师”,清政府中顽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间进士,1832年授编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与曾国藩、何桂珍等“讲求宋儒之学”,以封建卫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其他老师:

第一位老师: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儿园”老师:陈雁门老先生。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

最忠实的老师:在曾国藩所有的老师中,对他最忠实的老师,非他老爸曾麟书莫属。

最“信得过”的老师:汪老先生的教学宗旨是“经世济用”,他让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国藩眼界大开,终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献的老师:曾国藩在衡阳时师从欧阳凝祉。欧阳先生颇有学行,站讲台四十余年,是莲湖书院的高级教授。

办学“最牛”的老师: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校长。欧阳校长学问渊博,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学相长的老师:曾国藩与何绍基亦师亦友。他们是湖南同乡,后者精通书法,擅长吟咏,对文字学、经史也颇有研究。

最高龄的老师:吴廷栋大作家。吴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里校勘书籍,孜孜不倦,曾国藩每日必登门拜访,谈论时事,品评政治。那时,他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所以,吴老是曾国藩年龄最大的老师了。

最钦佩的老师:曾国藩最为钦佩的老师,应属唐鉴。此人号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晚清著名理学家,后内召为太常寺卿。

势力“最牛”的老师: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于1805年(嘉庆十年)中进士,由翰林累官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达20余年之久,最受最高统帅道光帝信任。

-曾国藩

曾几何时,学而优则仕!这五个响亮的大字,给了古代读书人最清晰的出路,考取功名,加官进爵,既是封建社会所有家长寄予孩子的唯一心愿,也是所有读书人的唯一目标。科举入仕,这条寒门崛起的通途,天下学子无不垂涎觊觎,跃跃欲试。

对于家世不甚深厚的曾家来说,数代人都没有一个读书的材料,因此培养一个读书人登入高堂改换一下门面变得尤为迫切。曾国藩的爷爷叫曾玉屏,以务农为主,文化不高,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一位山乡塾师,也是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惜天资一般,运气也背,仅秀才就考了16次,一直考到43岁的时候,第十七次才考取秀才,43岁才考到进士,还能折腾什么呢?曾麟书转念一想,还不如把儿子培养出来,因为很显然,他的儿子曾国藩比他老爸更有读书的天分。

曾家向来注重家风,也重家教,因此曾国藩无论是在爷爷身边,还是父亲耳畔,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子城少负盛名,九岁读完《五经》,十岁能作八股文,日后《四书》《史记》不曾断续,十四岁那年,曾国藩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号沧溟)是一位颇负才命的廪生, 特到湘乡来看望曾麟书,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和诗作,大加赞赏。欧阳先生乃衡州府八股文章的能手之一,生性孤傲,轻易不肯嘉许人。而今少年曾国藩,能赢得 他的称许,的确颇不容易。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欧阳凝祉又出了一道“共登青云梯”的诗题,曾国藩即席赋诗一首,欧阳一见大为惊喜,认为这孩子将来 必成大器,前程无量。当下便有意与曾麟书结为儿女亲家,将女儿许配曾国藩。后来人称欧阳夫人即是曾国藩的结发妻子。

1832年开始,曾家走上了好运连连的路。这一年,曾麟书考上了秀才,总算过了一把及第的瘾,第二年曾国藩23岁,也去参加考试,结果一试便中,12月,欧阳老丈人选好良辰吉日,曾国藩与妻完婚。次年,已是秀才身份的曾国藩继续深造,成为家族的骄傲,因为他其实一心想成为改换曾家门庭的人物。

要知道,在此时科举考试之路上,其实曾国藩也仅仅走了两步而已,童生、进士,除了这两关,接下来还有乡试(乡试中的是为举人),其后是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头名为会元),最后是终极考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及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接下来就是擢选举人的考试。婚后次年,曾国藩入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读书,乡试得举人第36名,在家乡的风头一起无两,自信心爆棚,为了看一下自己的上限,曾国藩当年连忙进京参加会试。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家里人特别不放心,父母给曾国藩备足了盘缠,曾国藩住不起旅馆,选择寄住湖南的长沙会馆,同乡人远在异乡,曾国藩又是来应试的,自然得到了不少照顾。在会馆,作为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曾国藩刻苦努力自律,自觉温习功课,只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适应了半年多时间以后,他的第一次会试还是铩羽而归。没有考上贡士,只好做好回家的打算,等待来年再战。

正当曾国藩垂头丧气准备返回湖南的时候,从朝廷传来消息,次年为皇太后60大寿,照例增加恩科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兴奋得睡不着觉,因为平时会试每三年才有一次,这增加一次恩科等于白白送了自己一次机会,只可惜手中的盘缠所剩无几,到底是去是留,给了曾国藩一个难题。但是我们猜也猜得到,曾国藩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会把考取功名看得比金钱更重,就这样,曾国藩在北京长沙会馆继续待了一年的时间用来学习,这一次的科举,他仿佛势在必得!

但是结果下来,老天再一次给曾国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次落榜,给了曾国藩一个当头棒喝,此前考试顺风顺水屡试不爽,怎么到这里就不灵了?难道自己的上限就是举人吗?带着一行行的疑问,复杂的心情,手里又没了盘缠,曾国藩第一次孤苦伶仃的在异乡感到如此的低落。你说自己没努力吗?努力了,没给机会吗?给了机会,而且还不是一次,可为什么偏偏就没考上呢?此时的曾国藩想不通。隐忍着极端复杂的心情,和落魄的窘境,他一刻也不愿再待在此地,于是背起行囊,云游天下,去散心去了。

这一次云游,他不打算走陆路,而改走水路,从北京顺着运河直下江浙再从长江回湖南。他深知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的人间美境,也更愿意遁着太白、苏子之气,去走上一遭,曾国藩是个读书人,脸皮如纸薄,这次花了两年时间的苦学、连续两次的绝好机会都没有把握住,自己想想都没办法给那些翘首期盼的父老乡亲们一个合理的交代,焦心的惆怅,就让这无尽的忧愁借着这些泛滥成灾的思绪沿着江水慢慢稀释吧!

散心的行程走到一半,曾国藩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钱是人的胆,如果再这么浪下去,恐怕要当乞丐了,这时他想起一个朋友恰好在这不远,于是又转到江苏睢宁,去借钱。要说这曾国藩找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睢宁县的知县,这名知县叫易作梅,当听到左右说有个二十出头的湖南小伙子在门外求见时,易作梅还不知道何许人也,直到把曾国藩领到客厅,话说这易作梅懂相术,当这位知县大人走到曾国藩面前定睛一看,发现此人目光如炬,举止不凡,绝非凡人,出口一问才才知道,原来是世交曾麟书家的公子,可是求学考试怎么就跑到了江苏来了呢?曾国藩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易作梅。

知县易作梅听后,觉得曾国藩是个不错的小孩,本身自己爱才,尤其是曾国藩这样谈吐不凡的年轻人,不仅款待了曾国藩,临行前还塞给了他100两白银,要知道当时易作梅门面上看得见的俸禄也就是40两而已。借到钱以后,曾国藩十分感动,辞谢了易作梅继续南下游览。

行程走到南京,在一个书肆里曾国藩看到一套金印版《二十三史》非常喜欢,一问价钱,也是奇了怪了,不多不少,刚好100两白银,从店铺老板口中听到价钱,又回头望望那套书,曾国藩吞了咽口水,脑袋一热: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外表金光华亮,印刷也确实没得说,可是买完以后,曾国藩后悔了,因为摸了摸兜里,又没钱了,好不容易父亲的朋友卖面子借了钱,一下就挥霍完了,这一折腾接下来的路程去不了了,更重要的是借了这么多钱一下花完了,回去怎么跟父亲交代?年轻的曾国藩内心里犯起了嘀咕,没办法,活人总不可能活活饿死,他接着把行李当了换了路费,驮着一袋书本沿着长江走水路坐船回湖南去了。

翻飞的江浪,渐近的行程,曾国藩慢慢开始感到了一种紧张感。回到家里当天,曾国藩没有胆量直面曾麟书,而是先去跟母亲和几个弟弟打了招呼,当父亲后来走过来时,曾国藩默默低下了头,曾麟书问曾国藩怎么跑了那么久才回来?还买了这么多书?于是曾国藩一五一十地把路程经过都跟父亲交代清楚了,正当话音刚落,曾国藩以为晴天霹雳要来临之时,谁知曾麟书沉默了片刻,说:花钱买书是好事,你借来买书的钱我也乐意替你偿还,只是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一点,那就是买书的初衷!

听完父亲的话,曾国藩感觉一路来沉闷在自己心中郁闷,随之都烟消云散了,于是他回想到了此次连续两次考试失利的经历,转眼看看身下花重金买的《二十三史》,再加上父亲殷勤的嘱托,瞬间感受到了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最重要的激励,他后来发毒誓要潜心研习,势必考上功名,为父亲带去最好的慰藉,为家族带来最真切的荣耀。好汉打脱牙,也要和血吞,不为圣贤,便是禽兽!接下来的两年,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深夜苦读的曾国藩,那是发了狠的湖南人带着血性地奋斗与不羁,他不信命,更不认命,他每日不间断地认认真真把那套《二十三史》研读完。

终于,在两年之后,曾国藩再次北上进京考试,这一次,他牢牢掐住了命运的咽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以三甲42名得中贡士,又以朝考一等第三名中进士,殿试被道光御览拨置为一等第二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至此以后,曾国藩由贫贱入富贵,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当父母在老家得知这一个惊天动地的好消息时,两口子老泪纵横,鸡窝里飞出来金凤凰,村里邻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扬眉吐气,光耀门楣,曾国藩做到了!

非凡的成就,需要非凡的毅力;卓越的名望,离不开背后的艰辛。曾国藩的内心,是个铁一般的热血汉子,硬到毕生每一天雷打不动的坚持,硬到力杠太平骁勇军,硬到好汉打脱牙、和血一起吞那般咬牙切齿!

1833年底,23岁的曾国藩在湖南双峰县荷叶塘结婚。他的新娘,是他的老师——欧阳凝祉先生的大女儿,年方18岁的欧阳**。这么说,曾国藩娶到手的,是小他5岁的小师妹。那么,曾国藩娶了小师妹后,为何先不要孩子呢他们什么时候才有了第一个宝宝的呢新婚蜜月刚过,曾国藩决定远赴长沙,到岳麓书院深造。离别时,欧阳小师妹以乞求的口吻对老公说:“我们成亲已经两月有余,可我一直没能怀上孩子……”娇妻欲言又止。但曾国藩孤注一掷,坚持晚育,当即表态:在考中进士后再要孩子!自此,曾国藩抛妻舍家,苦读深造。

婚后第4年,即1837年,大儿子曾纪第(2岁即早夭)出生;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1839年,次子曾纪泽出生……他们先后生育了3子6女。

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答案!

然而,从这个百余字的小故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曾国藩是事业型的男人。在他眼里,学业是最重要的,家庭是次要的。在古代,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新婚男女的头等大事。而在曾国藩眼里,读书、考举人、中进士才是第一要务。学业有成,取得科举功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正是曾国藩骨子里的主流价值观念。家庭、妻子、孩子,这些与学业相比,都居次要地位,统统都得给他靠边站!

其次,要有所“得”,必须有所“舍”。曾国藩的最大愿望,就是中进士。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甘愿付出青春、甘愿作别新婚蜜月的爱妻,甘愿暂停传宗接代的生育计划。一时的失去,他是不在乎的。他在乎的是核心价值目标。由此也不难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心怀大志的男子汉!

要想“志在必得”,就要“有所不为”。舍与得,是一门处世哲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正是在舍与得之中,才达到和谐、统一。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把握了人生的真谛。百年人生,不过就是舍与得的往复。

第三,说明曾国藩真的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曾国藩,一个精力十足的23岁正常男人!当他选择离开比自己小5岁的18岁姑娘,选择结束刚刚开始30多天的新婚蜜月期,去追求他的个人的功名事业时候,其心境,是何等平和宁谧;其修养,是何等浸润升华!曾国藩志在千里,才能以志克欲;曾国藩在这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在后来的大风大浪中波澜不惊。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曾国藩在23岁这个年纪,个人修养造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确十分了得!

第四,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要先办;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可以后办。这是当今很多机关和企业领导,要求员工做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在曾国藩看来,23岁正是利用大好青春学习文化、记忆知识、提高应试技能的最佳年龄。而生儿育女这件事,可以往后延,以后也可以随时办。毕竟,他的爱妻才18岁,即使再过10年,那也不会错过黄金生育年龄!而如果结婚后就要孩子,那会妨碍精力,耽误学习,也教育不好孩子,关键是与“考进士、当大官”的人生大纲有冲突。不难发现,曾国藩对人生的规划、对时间的安排,那是相当有一套的!

最为可贵的是,曾国藩既然想得到,就能做得到。他想出门深造,就毅然选择作别娇妻,结束风花雪月,去做重要而紧急的事。他没有顾虑、没有牵绊,“说走咱就走”。这透视出曾国藩具有透彻的判断力、很强的执行力。其实,在曾国藩一生中,他的这两种能力都表现得极为出色。

第五,在家里,曾国藩说了算!曾国藩娶了小师妹,他们在家里到底谁听谁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面对新婚后的第一次分离,新娘抱怨2个月过去了,还没怀上。新娘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她就是想以“没怀上”这个关乎“传宗接代”的天大理由,来挽留将要远行的心上人。这一招,竟然对思想观念极为传统的曾国藩不管用!曾国藩对生儿育女并不着急,他着急的是哪一天才能考上进士!他忧心的是怎么才能考上进士!所以,曾国藩执意要在中进士,学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事业奠定好基础后再要孩子。不用说,新娘委屈自己对新生儿的期待,乖乖地听从了丈夫的话,大力支持丈夫的工作。由此可见,曾国藩在家里说话是很管用滴!

曾国藩是有眼光、有能力的男人;他的欧阳小师妹知书达理,也非常贤惠,主要任务是执行老公的结论和理念。他们勤俭持家,教子育女,在封建社会的残阳夕照中,塑造了一道独具传统特色的士大夫治家图景,后人也多有出息。

最后,像曾国藩这样的男人说的话,也不能全当真。曾国藩和爱妻说过“在考中进士后再要孩子”。可是,在他中进士的头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出生了。这说明曾国藩没有完全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

曾国藩确实说话不算话,他食言了。当然,我们也不会为此和曾大人过不去,还是来分享一下其中隐藏的一个建设性启示吧!——如果女人时时都拿着男人嘴边的话信以为真,也未免太幼稚了。男人说出来的话,是要兑现的,正可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是,这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来定,而不是100%都会得到贯彻,也不是100%都将得到落实。一味相信男人话的女人,难免有幼稚的嫌疑;给男人留出1%空间的女人,或是聪明而幸福的女人。

曾国藩八字龙归大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名臣”。世界上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正反两面性,有人说曾国藩是真正的实干家,不搞虚的,从实际的方面增强的实力。也有人说曾国潘,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续命,实在是汉族人的耻辱。曾国潘这个人有这么多面,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呢?众说纷纭,曾国藩还是功大于过的。至少他被称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足以见证他的功绩。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之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之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一次翻译印刷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之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之一任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之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本连环画分三部发行,之一部《血祭》共10集;第二部《野焚》共10集;第二部《黑雨》共10集,谨请欣赏。

●之一部:血祭——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第二部:野焚——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第三部:黑雨——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381曾国藩对着四个吓得发抖的镇簟兵喝道:“你们身为保境安民的土兵,却寻衅,恶劣之极!本部堂循鲍提督之请按大清军律,杖责五十军棍,贯耳游营三日!”

382一声令下,八个行刑团丁掀翻了镇箄兵,举起水火棍,一阵狠打。几个月来所受士兵的窝囊气,全发泄在这四个倒霉的镇箄兵身上。

383邓绍良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临走时又被曾国藩狠狠训斥了一顿,指其形同谋反,罪当诛戮,叫他回营候审,吓得他连大气都不敢出,灰溜溜地走了回去。

384打发完镇簟兵,曾国藩才对坐在一旁发呆的骆秉章说:“骆中丞,你受惊了,国藩此举,实不得已,尚望中丞体谅。”

385骆秉章半天才缓过神来,忿忿地说:“你也太强梁了。和团丁的冤仇,一世都不能解了!”说罢,拂袖而去。

386,谁知挨打的镇箄兵中有一个叫王连升的,本来体弱有病,抬回去后便一命呜呼了。这一下更激怒了镇算兵,声言要曾国藩偿命。

387二天一早,邓绍良跑到鲍起豹那里,添油加醋地告了一状,气得鲍起豹哇哇直叫,要他们把王连升的抬到审案局去,还说要审案局披麻戴孝,以命抵命。

388邓绍良有了鲍起豹的支持,又神气起来,起三百名镇筚兵,抬起王连升的,气势汹汹地来到审案局。他们闹了半天无人理睬,便将丢在审案局门口,又用白纸写了三条要求,贴在墙上。

389曾国藩一听说死了人,也有些紧张,后来派人调查是有病在先,才稍稍宽心;又叫人去报告骆秉章,骆却称病不见。

390曾国藩虽很气恼,但也不愿将事态闹大,就派了罗泽南去找邓绍良商谈,最后赔了些银子了事。

391事情虽算了结,但曾国藩自此郁郁寡欢,没几天牛皮癣又犯了,难禁,彻夜无眠,抓得一身是血,床上一层癣皮。

392这毛病很有些年头了。十年前在京城,请过一个郎中治过,一天一剂药,吃了三个月不见效。郎中也急了,找到荆七,花了五两银子,打听到曾国藩是蟒蛇精的。

393第二天,郎中叫曾国藩脱了衣裤,只见他背上腿上一圈接一圈的白癣,也吃了一惊,说这不是癣,是蟒鳞,印证了曾国藩是蟒蛇精的;还说将来封侯拜相,靠的就是这一身银鳞。

394曾国藩叫荆七取了一锭银子,打发了那郎中,从此也不再找人医治。

395一夜无眠,心烦意乱,一抬头看到恩师唐鉴送的条幅:“不做贤,便为”,心头一亮:鲍起豹骆秉章看不起我,我偏偏要练出一支新军,成就一番事业,出这心头恶气。

396他一下振作起来,想到几个月前曾在奏折中提过移驻衡州的事,皇上并没表示反对。他决定把团练带到衡州去,避开暮气沉沉的长沙,避开透顶的,避开无休无止的磨擦倾轧,去练一支崭新的,也好建功立业。

397一听说曾国藩要走,骆秉章心里高兴,口头上却挽留了几句,然后大摆宴席,为曾国藩和团练哨长以上的头目饯行。

398宦海的曾国藩深知骆秉章的世故,倒也不愿撕破脸皮,便带着团练的头目们欣然入席。他和骆秉章并肩而坐,倾心畅谈,很像一对亲密无间的。

399不久,曾国藩就带领一千多名团丁来到衡州,在小西门外的演武坪驻扎下来。指挥所就设在离演武坪不远的赵氏宗祠。衡州是他的祖籍,又是欧阳夫人的老家,少年时代他又在这里念书,因此一到衡州他便有一种龙归大海的感觉。

400到衡州的第二天,曾国藩就叫王鑫把指挥所稍加整理布置,自已带了罗泽南等人去拜会衡州知府。

401王鑫不到三十岁,心高才大,文武双全,深得曾国藩赏识。这天他指挥兵丁,把祠堂内外打扫得净净,布置成了一个衙门模样;自已又苦思半天,用红纸写了一个大招牌:“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贴在大门上。

402,曾国藩走到门口一看,两道扫帚眉便锁到了一起。他把王鑫叫到里屋,责备他说,钦命是帮办团练,去了‘帮办,混淆了主从关系;团练可称湘勇,但不可称湘军。这么一改,违背了命,会贻人以柄的!

403王鑫听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认错。曾国藩叫他另写一幅,仍是原来的老招牌:湖南审案局。

404静下心来,曾国藩先给骆秉章写了封信,报告安置情况;然后给郭嵩焘、刘蓉、李元度等几位朋友写信:邀他们来衡州共举大事。

405夜深了,曾国藩劳累了一天,觉得有些疲劳。他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自已要成就李泌、郭子仪的事业,就要有一支远远超过八旗和的,现有的人数虽已远远超出其它各省,但仍不够。再要扩勇,朝廷会同意么

406正焦虑中,衡州知府送来一封急信,是江忠源从江西前线寄来的,说“长毛”强大,不好对付,请曾国藩在湖南多募几千人马,练成精兵,早日送往江西前线。

407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他忙给江忠源回信,叫他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同意,扩勇练兵不成问题。他知道,至于这些勇丁将来的去向,还不是全由他曾某人。

408有了江忠源的要求,扩勇名正言顺。勇丁从四面八方来到衡州,一下增加到五千余人。他又向骆秉章借调了塔齐布、杨载福等人,加上应邀来到的郭嵩焘等,一时间衡州人才云集,气象一新。

409曾国藩又按戚继光的练兵方略,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和规矩,演武坪上每天尘土飞扬,杀声响亮,引得许多衡州百姓常来观看夸赞。

410经过两个月的严格训练,刚刚有了些长进,骆秉章就转来江忠源和江西巡抚的求援信:“长毛”副丞相赖汉英等率十二万人马包围南昌,形势紧急,要求曾国藩急拨两营勇丁驰援江西。

411曾国藩正想让队伍到大战场上去试试锋芒,也看看书生到底能不能带兵打仗,便派了罗泽南的泽字营和金松龄的龄字营开赴江西前线。

412出兵不久就传来捷报,泽字、龄字二营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杀败“长毛”数千人,收复安福,解了吉安之围。曾国藩大喜过望,信心也更足了。

413罗泽南、金松龄率得胜之师,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南昌西郊的永和门外。远远望见城门紧闭,门外帐篷林立,旌旗蔽空,中军帐前一面绣着斗大“林”字的杏黄黑边蜈蚣旗迎风招展,知道这是太平军林启容的队伍,足有一万余人。

414他们在相距十里处扎下营盘。罗泽南求胜心切,与金松龄商量,决定连夜劫营,叫龄字营殿后,胜则乘胜追击,败则抵死相救。金松龄虽嫌仓促,不大情愿,但自知声望地位均不及罗,只好勉强答应。

415二更时分,探得太平军都已入睡,罗泽南亲自率泽字营走在前面,金松龄带领龄字营紧紧相随。一直走到太平军营前,尚未见半点动静。罗泽南大喜,下令直冲大营。

416林启容是太平军中百战功高的大将,年纪虽轻,屡经战阵,经验丰富。罗泽南刚启行便有探子报告,早已严加防范。泽字营一冲就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林启容立马横刀,指挥厮杀。一场混战,泽字营丢下了二十多具。

417金松龄一见上当,大呼不好,顾不得抵死相救的许诺,急忙命龄字营后哨变作前哨,掉头就跑。

418林启容正要指挥人马围歼泽字营,冷不防永和门内一声炮响,江忠源的部队杀出城来,罗泽南才带着败兵狼狈冲出包围。

419回到衡州,将战斗经过一说,曾国藩深感优虑。罗泽南劫营失之草率,但书生带兵,勇气可嘉。败不相救,正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力纠此弊,湘勇难免不步后尘。曾国藩一拍桌子 起来,两眼凶光毕现:“金松龄罪不可赦!”

420这天,秋高气爽,演武坪上五千湘勇按建制列队,整齐严肃。指挥台上,正中旗杆上是一面明黄长条旗,上绣一个黑色的“曾”字,两边各五面略小的旗上,分绣“塔”、“罗”“王”、“李”等各营官的姓。

421从长沙办团练起,曾国藩就很重视思想教育,经常给团丁训话,到衡山后就训得更勤了。他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总是用俚俗的语言,以父兄的身分讲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用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鼓励团丁杀敌立功。

422今天,他又 到指挥台上,先赞扬了泽字耆和龄字营之一次与“长毛”作战,旗开得胜,收复安福的功劳。行赏,每个团丁赏银五两,军官更多。两营弟兄乐得合不上嘴,没有参战的也十分羡慕。

423接着他脸色一变,三角眼中凶光毕露,指斥金松龄有约不遵,见死不救,致使泽字营牺牲二十多名弟兄的罪过。“把金松龄押上来!”一声厉喝如一阵冰冷的西北风刮过演兵场,数千人的广场一时鸦雀无声。

424金松龄被两个早已安排好的亲兵推上台来,在曾国藩面前跪下,一边说:“卑职该死,卑职没有及时救援!”一边想,曾国藩为了整治军纪,做个样子而已,心里并不紧张。

425谁知曾国藩死死盯住他看了半天,猛的一声断喝:“给我推下去斩了!”如一声晴天霹雳,把全场的官兵都吓懵了。金松龄更是大出意外,半天才醒过神来,连忙磕头求饶。

426这是湘勇建立以来之一次杀自家弟兄,竟拿一个营官开刀!罗泽南也吓得慌忙跑上台来,曾国藩面前,磕头求情。

427金松龄更是泪下如雨,不断硫头哀求:“卑职死不足惜,只是上有八旬,下有嗷嗷待哺之幼儿,务请 开一面,饶卑职一死!

428罗泽南的恳求、金松龄的哭诉,弄得满场唏嘘,曾国藩也一阵心痛。他忙自镇定,咬咬牙说:“长毛肆虐,涂炭,朝廷要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劲旅。军纪军风,皇上命,父老厚望,都不容我法外施恩。幼子,你就放心吧!”

429曾国藩当场写下一张字条,言明以后每月给金家十两银子,直到金母去世、幼子。金松龄看罢,交给罗泽南,两人抱头痛哭。一会儿,金松龄推开罗泽南,毅然向台下走去。全场官兵又惊又惧。

430猛然,一声裂帛般的喊声传来:“大哥!”曾国葆“卜嗵”一声曾国藩面前,叫道:“请你看在母亲的面上饶金松龄一死!”一边说,一边嚎哭磕头。

431原来,八年之前,曾国藩母亲突发心绞痛,抬到镇上时已昏死过去,是金松龄的竭力抢救了三天三夜,方才转危为安。以后为谢金家救命之恩,每逢年节,老夫人都要曾家兄弟去送礼拜节。

432曾国藩一听此事,怔了半天。但此时已无退路,心中暗道:为荡平洪杨,我只能如此了。将来九泉之下再向金家请罪吧。他定,喝道:“此地是演兵场,不是荷叶塘,军法严酷,军令如山,难道叫我以私情而坏法典么下去!”

433金松龄彻底绝望了,闭着眼,任行刑的团丁推着往前走。演武坪里一片死寂,五千湘勇今天才真正领略到帮办团练大臣的威严和军法的严酷。

434晚上,曾国藩召见了金松龄的堂弟,叫他护送堂兄灵柩回乡,临走又拿出四百两银子来,请他转送给金松龄的。

435杀了金松龄,奖励了在江西作战有功的官勇之后,湘勇训练效果大有提高。军纪军风也更加严肃,曾国藩心情略为舒畅一些。这天他给全体官兵放假休息,自己也带着国葆,沿着蒸水,来到石鼓嘴下。

436曾国藩早年在石鼓书院跟汪觉庵读过几年书,这一回是故地重游,兴致盎然,走了一会儿,又和国葆各划了一只叫“钓钩子”的小船到江中垂钓。

437一艘大货船顺流而下,激起一江波涌,差点将曾国藩掀到水中。曾国藩突然想到,何不趁衡州有湘江蒸水的条件,将湘勇的水师建立起来呢

438正沉思间,岸上有人呼唤,原来是他岳父来看他,罗泽南打发亲兵来喊。曾国藩想到建水师的事,精神振奋,早已无心钓鱼,忙弃舟登岸。

439走进赵家祠堂,只见老丈人欧阳凝祉指看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说:“涤生,你看谁来了”曾国藩一看,忙跑过去行礼说:“没想到是恩了,国藩有失远迎。”

440这老头就是曾国藩当年在石鼓书院读书时的老师汪觉庵。师生久别重逢,当日的高足如今又做了大官,欢喜亲热,自不待言。

441曾国藩把两位老人让进书房,道过思念,又问起近况,原来汪觉庵已和王船山的六世孙王世全结了亲家。曾国藩对王船山极为仰慕,早想到船山故居去看看,便请恩师和岳父一道,带了罗泽南和国葆,当天下午就去拜访王世全。

442船山故居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回雁峰下,四口鱼塘簇拥着一栋年代久远的青砖瓦房,大门楹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武功开一朝国运,文教启百代群蒙。笔势老迈苍劲,古朴雄浑。

443因为早有人通知,王世全已带着家人在门口恭候。宾主在客厅就座后,曾国藩叫国葆拿出红纸封的百两银子,说聊表对船山公的一点敬意。世全推辞一阵,只好收下。

444曾国藩与世全、觉庵等人谈起船山先生的家世生平,对先生的道德 深表钦佩,为船山公晚年的贫困和其著述的未能全部刊印行世而深感遗憾。

445接着参观船山遗物。两厢房里挂着船山画像和后世大臣名士的题咏颂赞。柜子里摆满历次刊刻的船山著作和未及刊刻的手稿,还有些生前所用器物。曾国藩、罗泽南是之一次来,一件件细细翻阅浏览,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446一把古纹斑斓的宝剑引起了曾国藩极大的兴趣,他没有想到一代大儒王船山的遗物中会有一柄古剑。他一截,立即毫光四射,不禁脱口称赞:“好剑!”

447王世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想曾国藩带兵杀敌,正用得上这把剑,想把它送给他,又怕他忌讳船山是前明的忠臣,一向不与清朝合作。他来找汪觉庵商量,汪觉庵想了想说:“过会儿我说几句话,他会收下的。”

448参观完毕,世全请客人题字。曾国藩见唐鉴、陶澍等先贤名士题咏在前,不敢马虎,沉吟有顷,写下一联:“笺疏训诂,六经于易尤尊,阐我文周孔之遗,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词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间而后,元明两代一先生。”

449吃晚饭的时候,觉庵想起世全的顾虑,便讲起康熙乾隆等几朝皇帝对船山公或赠米银或刻遗著,或命国史馆立传的恩典,把一个前明遗臣王船山说成了清朝的贞士。

450趁这机会,王世全命人把宝剑拿来,说:“这是洪武帝赐给船山始祖仲一公的。仲一公凭此剑随洪武帝攻克金陵。现将此剑奉送,愿大人亦持它荡平长毛,光复金陵。”

451曾国藩心中一动:这莫非是个预兆,收复金陵的盖世奇勋真正由自已来创建么他有些激动接过宝剑说:“既蒙错爱,国藩接受了。倘若真能得攻克金陵首功,国藩一定在金陵刻印船山公全部遗书。”

452大家都兴奋起来,相互敬酒。曾国藩又想起办水师的事,提出来与大家商量。觉庵和欧阳老人都非常赞成,认为衡阳有湘江蒸水,正是训练水师的好地方,不愁练不出一支水上劲旅。

453王世全立即给他推荐了渣江的彭玉麟,说此人家一部《公瑾水战法》,对水师的训练和战很深的研究,是一个极为有用的人才,并答应写信请他立刻来衡州。觉庵等对彭玉麟十分赞赏。曾国藩比刚才得了一柄宝剑更为高兴。

454王世全与彭玉麟相交甚笃,一直为的怀才不遇而抱不平,第二天他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渣江隔衡州近百里,送信人走了整整一天,才在黄昏时候在县丞衙门旁边一栋简陋的木板房里找到了彭玉麟。

455三十七岁的彭玉麟是个志向远大的人,只可惜无门。接到世全推荐他筹建水师的信后,非常高兴,立即告诉了母亲,并说明天要到外婆坟上去看看母亲知道儿子对外婆感情深,平时常到外婆坟上一坐半天,何况就要远行,也就答应了。

456第二天一早,玉麟带了纸钱线香,来到城外的斗笠岭上。这里有两座坟,一座埋着外婆,一座埋着他的青春恋人梅小姑。多年来他隔不了几天就要来这里看看,一坐半天,硬是用双脚在家和坟山之间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457他照例在外婆纹头点香化纸之后,又来到小姑纹前,在墓碑前点起线香,纸钱,心中默默说:“小姑,我又看你来了。明天我就要到曾大人军中去了,从此转战南北,不知还有没有再来看你的一天。“

458香烟嬝嬝,泪眼模糊,历历往事又扑到玉麟眼前。

459早先玉麟在合肥做官,玉麟却跟着外婆和舅舅在芜湖念书。舅父母没有孩子,玉麟又生得眉清目秀,更兼秉性笃厚,深得外婆和舅父母疼爱。

460一个冬日午后,玉麟放学回家,在山脚小溪边看到一个饿得晕倒在路边的小女孩,觉得可怜,便把她扶到家里。

461外婆也很可怜这个女孩,就熬了粥给她喝,又让她在床上休息了半天。傍晚女孩醒来了,一起来就跪下给玉麟和外婆磕头,要求他们收留她,说自已没有父母也没有家,什么活计都能干。

462外婆问起她的身世,才知她叫梅小姑,十四岁了,是浙江嵊县人。半年前,父母双亡,搭帮她心灵手巧,能做点女红挣几个钱,邻里可怜她,也常送点东西给她吃。

463前不久,她的一个远房婶子从合肥来,知道了小姑的情况,便说小姑可怜,人长得聪明漂亮,要带她到合肥,送她进戏班学唱越剧。

464小姑从小爱唱越剧,现在父母死了,没了依靠,便跟着婶子到了合肥。她把婶子当救命恩人,尽心尽意地服侍婶子。

465有一天她见一个衣着光鲜的女人来找婶子,她以为是戏班来人了,出于好奇,把耳朵贴到窗户上去听,刚听了几句,不由大吃一惊,原来这婶子是要把她卖到窑子里去当。

466小姑宁死不从,第二天一早就偷偷跑了出来。不辨东西南北,只想离婶子越远越好,跑了两天两夜,又饿又渴,今天跑到小溪边喝水,就晕倒在溪边了。

467小姑边说边哭,外婆边听边流泪。老太太可怜小姑命苦,与儿子媳妇商量后,将小姑留下,认做了自己的养女。

468从此小姑视外婆如生母,对玉麟更是关心体贴无微不至,她感激玉麟,她要把全部心血和爱献给玉麟,每天一早,她给玉麟清好书篮,送他上学。

469晚上,她就陪玉麟写字画画。她帮他研墨铺纸,也跟着他学认一些字。有一天,她要求他以后不要叫她梅姨,就叫她小姑。玉麟虽觉不太礼貌,但因她的坚持,也只好答应了。他见她脸上泛起红晕,像三春盛开的桃花,好看极了。

470慢慢的小姑也能看看书了。有一次,她看到书上讲一个叫兰芝的女子割肉疗夫的故事,感动极了。她想将 己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好女人。

471不久,玉麟病了,七八天起不来床,也不见效。小姑想起兰芝的故事,便忍疼在自己臂上割了一块肉,煨了一碗汤送给玉麟吃。

472玉麟看着这碗奇怪的汤药,看看小姑苍白的脸色,沁着血迹的手臂,一下明白了。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抓住她的手,喊道:“傻小姑,割肉疗病,极言其心诚而已,哪里真有用呢!”

473·小姑任玉麟抓着两手,任热泪双流,执拗地说:“就是有用,就是有用!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474两人一天天长大,彼此的爱慕也日渐明朗和强烈。但是哪里有外甥娶姨妈的呢!真想叫老太太改养女做干孙女,但两人却难启齿。二人纯真的爱情,就像压在大石板下的小草,扭曲而又顽强地生长着。

475玉麟十七岁那年,祖母病逝,将率全家回渣江老家奔丧。玉麟非常难过,小姑也哭得泪人儿一般。她请玉麟按她的意思画了一幅画:一株盛开的红梅旁边, 着一只威武的麒麟。欲知后事,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 请欣赏下集《曾国藩》之一部《血祭》第六集

画家介绍:陈安民,祖籍江苏省苏州市木读镇,1969年毕业于湖南省戏剧学校舞台美术科。长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曾参加设计多个歌剧、舞蹈、地方戏曲剧目的舞台美术参加全国会演和三届中国艺术节。自1975年开始美术创作,笔耕不辍40多年,现为二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省学会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会”。

以上就是与曾国藩八字龙归大海相关内容,是关于曾国藩的分享。看完龙归大海格局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提起曾国藩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所了解的,他是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关于他一生的功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关于他的姻缘故事,相信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曾国藩的姻缘故事。曾国藩后来虽然是晚清有名的权臣,但是年轻时期却是一个穷秀才,但是他勤奋好学,为人又很诚实肯干,所以欧阳凝祉对他非常喜欢和欣赏,甚至还亲自给他做媒,为他介绍了一户姓王人家的女儿。曾国藩很有才华,在当时也小有名气,王家觉得他未来肯定会有所成就,于是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后来曾国藩考试落榜,王家人非常不乐意,于是就打算悔婚。但是当时曾国藩并不知道王佳的想法,随着时间的临近,照常的开始筹办各种婚礼事宜。

到了结婚的这一天,新娘子却迟迟没来,这才知道新娘子悔婚了,不管是来往的亲友宾客,还是媒人欧阳凝祉对此都非常的尴尬,尤其是欧阳凝祉,觉得曾国藩如今落得被毁婚这种情况都是自己造成的,非常的过意不去,于是就对曾国藩说,如今宾客已经来了,酒席也已经摆好了,总不能喧闹一场,我有一个女儿18岁,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是性格也很好,只要你不嫌弃就娶我女儿吧。欧阳**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曾国藩也是知道的,所以就答应了,欧阳**就这样嫁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虽然很有才能,是实际上也是比较自卑的,因为他患有皮癣这种皮肤病,在当时的医疗状况下,是没有办法治疗的,洞房时欧阳**看到他身上的一块块的“鱼鳞块”也是大惊失色,心里也非常的失望,为此非常不开心。

曾国藩也很过意不去,连连向欧阳**表示歉意,欧阳**就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表示自己要当诰命夫人。对于欧阳**的要求,曾国藩也知道他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努力地考取功名。这可不是一个小要求,当时的曾国藩只是一个穷秀才,要想让自己的夫人当场诰命夫人,是非常困难的,这条路非常的难,但是他并没有拒绝,反而拼命的努力,努力的奋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让妻子成为了诰命夫人。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个贤德的女人,曾国藩最后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贤惠,曾国藩去外地奋斗的时候,妻子欧阳氏就在家里操持一切的事务,帮曾国藩照顾父母,照顾儿女,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欧阳**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女子,当时曾国藩已经位高权重了,但是仍然奉行着勤俭持家的做法,曾经因为家里丢失了20多文钱,难过得好几夜睡不着觉,曾国藩每年的工资足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但是欧阳夫人仍然和家人纺纱,就是因为她这么的贤惠,把家里操持得非常好,所以曾国藩也非常满意自己的夫人。正是因为夫人在背后将家里的事物操持得顺顺当当,才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奋斗上面。慈禧太后对曾国藩的夫人也是比较好奇,有一次问他,你夫人在家里做些什么?曾国藩回答说,“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七七八八是湖南的方言,刚开始慈禧太后并不是很懂,见过曾国藩的解释才知道,他的夫人在家里掌管着家里的大小事务,非常的辛苦。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夫人的,对于自己夫人的贤能也是肯定了的,也知道夫人在家中的辛苦,所以非常的尊重自己的夫人,确实之后也和夫人葬在了一起。曾国藩虽然已开始遭遇其他女子的悔婚,但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好姻缘,上天给他一个好贤妻,也算是因祸得福。俗话说得好,姻缘天注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存在,都是上天注定好的,也正是因为夫人的支持,曾国藩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对于曾国藩来说也是一种幸运。不得不说,曾国藩的老师欧阳凝祉眼光还是非常好的,要不然自己的女儿也不会成为一品诰命夫人,自己不会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婿,相信那位悔婚的王家**,最后肯定会非常后悔吧。

如何观眼神辨人心?

曾国藩指出,眼神是我们辩断人心地的重要依据。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