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有改姓内容吗 初中课本记得有,请哪位智者详细解说改姓内容。
1因帝王赏赐而改姓。帝王赐姓命氏古而有之,《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正史中得到元代帝王赏赐姓氏的有皇后、上层官吏和皇帝身边的近侍等。由于元朝是蒙古族统治政权,所以他们大都被赐以国姓——蒙古族姓氏。如唐兀人乌密氏察罕,太祖时在内廷任职,被赐姓蒙古,表示亲信和恩宠。顺帝时贺惟一深受赏识和信任,要委任御史大夫一职,然“故事,台端非国姓不以授”,贺惟一坚决推辞。祖制不可违,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顺帝特下诏,“赐姓而改其名”,这完全是出于形势和制度的需要。早在蒙古国时期,特薛禅与他的儿子按陈从太祖征伐有功,有旨“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所以元代的皇后大多出自特薛禅家族弘吉剌氏,也有少数出自蒙古其他氏族的女子。然而在顺帝时,来自异域的高丽人奇氏改为蒙古姓氏肃良合氏(意思为高丽人),并被立为第二皇后。这位高丽女子最初仅仅是顺帝身边“主供茗饮”的宫女,“性颖黠”,日受宠幸,答纳失里皇后死后,顺帝就想立为她皇后,被丞相伯颜坚决制止了。大臣朵尔直班也曾上书“禁取姬妾于海外”。尽管有祖训和大臣的双重约束,至正二十五年,顺帝还是一意孤行,将奇氏改姓蒙古,并诏告天下,让这位外族的普通女子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后的宝座。西域板勒纥城人察罕,深得仁宗宠爱,被赐姓白氏。
2因迁移和政治避难而改姓。在元初,蒙古人就有因政治原因改姓隐居的情况。据杨志玖先生考证,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村聚居的蒙古族,是蒙古斡罗那歹氏族的后裔,元世祖时期即定居于此,长期隐瞒民族成分为汉族,有1000人左右。1979年在那里出土的刘五公的碑文记载:“高祖五公,系斡罗纳歹之人也。充蒙古军役。”“李侯兵革”被俘,英勇不屈,不肯下跪。“将见勇而忠孝,留之,遂得脱。后之苗裔因留日姓,故日刘。”此碑立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立碑的是第二代僧住和忽都二兄弟,似乎在第二代时已以刘为姓。到了元末明初,一些亡国后留在内地的蒙古贵族为避难主动改姓(汉姓)隐居迁移的情况更加多见。据学者考证,今山东鄄城县蒙古族苏氏,今甘肃靖远县中堡乡营防村营儿门马氏,今贵州大方县蒙古族余氏,以及今河南南阳镇平、内乡、南召等县的王姓蒙古人和唐河县的李姓蒙古人等都是元代蒙古贵族的后裔。
曾为辽朝世家大族的契丹人王殉本姓耶律氏,女真人刘国杰本姓乌古伦、李庭本姓蒲察,都是在金末迁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的。
3.因讹言而改姓。蒙元时期,人口迁移频繁,各民族交错杂居,也出现因语言文字不通,造成音讹、字讹,又以讹传讹而改变了姓氏的。雍古氏按竺迩年幼时就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父术要甲家,“讹言为赵家,因姓赵氏”。女直人赵良弼,本姓术要甲,也因音讹改为赵氏,族人不仅不怒,反以“天将华姓吾家”而大喜。夹谷之奇本为女真加古氏,后因字讹改为夹谷。
4.因避讳而改姓。我国的避讳制度早在西周时就已形成,汉代以后,经历代帝王沿袭、创造和发展,到了宋代被发挥到了极点,姓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谓避讳,就是臣民不能直呼也不能写皇帝和官吏的名字,后人也不能直写长辈的名字,若遇到这些字必须回避,或改用别的字,或用同义词代替,或减少笔画。商挺本姓殷,金履祥本姓刘,都是因前代避讳制度而改了姓。
5.因被人收养而改姓。元朝刑法明确规定“诸乞养过房男女者,听”。按照民间的惯例,收养关系确定后,被收养人要改为养父的姓氏。如章卿孙本姓刘,从养父章提刑改姓章;李璮本姓徐,从养父李全改姓李等。
6.因出家而改姓。佛教僧徒皆摒弃俗姓改姓释是常规。比较知名的有元初的汉族名臣刘秉忠,他在作官前为出家之人,姓释名子聪,作官后又恢复了俗姓。
医疗事故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它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对患者和家庭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郭威一家就是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郭威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他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女。然而,在一次手术中,医生犯了错误,导致郭威的儿子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郭威不惜倾家荡产,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儿子的健康。
医疗事故后的生活
医疗事故对郭威一家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照顾儿子,而且儿子的健康状况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他们不得不四处求助,甚至还借了高利贷。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儿子的健康。郭威的儿子变得越来越虚弱,最终不幸去世了。这场悲剧让郭威一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
改变姓氏的决定
在儿子去世后,郭威一家决定要对医疗事故进行申诉,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赔偿。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和复杂,而且他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困难了。
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郭威夫妇决定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姓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并且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改姓后的生活
改姓后,郭威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受到过去的医疗事故的影响,也不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虽然改姓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郭威一家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渐渐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
结尾:错换人生郭威儿女改姓
医疗事故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它不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影响,还会对患者和家庭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郭威一家就是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然而,郭威一家并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姓氏,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今天,郭威一家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他们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得姓始祖的传说:林坚,得姓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
因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逃到树林掩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取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
扩展资料:
林氏:
作为南方第二大姓,起源于河南的林姓如今大多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每年,都有很多海外林氏不远千里到卫辉比干庙祭祖。他们第一次组团来祭拜时,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围观,一度逼停了京广铁路上的火车。
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看来,这和林氏历史上不断南迁有关。东汉末年,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河淮地带的士族和民众一次就有十余万户流徙江南。此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致北方战乱不息,士民大批南迁。
林氏望族之“下邳林氏”“晋安林氏”就是这个时期的林姓人南迁形成的,并光大于南方,特别是以福建为中心的沿海一带。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为海内林姓谒祖圣地之一。
—林姓
林州当地申姓族人家中供奉的成吉思汗像
成吉思汗后裔隐居林州600余年
在河南林州有一个村庄叫申家岗,村中有申姓1400余口,村中的老人讲,自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后代,为躲避追杀全族人隐居林州已有600余年,所藏《申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并改姓的经历。
两年前,有记者走访了长期研究林州地方史志的王买金,他也向记者透露了这个惊人秘密:在申氏家庭中长期流传有“打锅”和“不打锅”之分,经多方考证这“打锅申”的始姐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在林州居住了六个多世纪。
林州当地申姓族人展示申氏族谱
林州申姓百年族谱揭开神秘身世
元朝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申呢?透过历史长河,去追寻哪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家住石板岩的申喜山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是从一本编撰于三百年前的《申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据其介绍,在林州境内有着手抄、木刻等多种版本的《申氏家谱》以及根据清光绪十年《重修元帝庙碑记》记载,里面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记者见到了长期研究《林州百家姓》的王买金先生。王先生告诉记者,他退休后长期研究林州民间文化地方史志工作,先后出版了《林州民俗志》《林州地名探源》等箸作,现在正着手于编撰《林州百家姓》。他对林州的申性进行了十多年调查研究,走访了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沙河、山东福山、江苏吴县等地,逐渐把申氏完整的家谱了解清楚。
王买金说,这本编撰于清朝年间的家谱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们如何逃亡到林州隐姓埋名的这段历史。其中所记载的历史秩事、祖训族规、服饰礼仪等,对研究元史及林州的历史变迁有重要价值。
林州申家岗村一景
逃避追杀隐姓埋名散落民间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曰改申,一黄昏”、“罗锅申”等民间俗语。据王买金讲述,多方史料证实,林州“打锅申”确系成吉思汗的后代。事情还得追溯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北伐明军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顺帝皇帝逃亡漠北和林。
此时,受封于山西的潞王曰憬(顺帝叔父)得到消息后,深感局势危急,自己虽封藩在外远离国都,但毕竟为顺帝皇叔,日后必遭明军缉捕,曰憬有18个儿子和6个女儿,为免遭满门抄斩厄运,便带领家人连夜逃奔屯留绛州。他深知此地也不可久留,连夜如开家族会议共寻良方,众人议来议去,最后决定采取“改姓隐名分散逃离”之策,在原姓“曰”字中间坚加一笔,改“曰”姓为“申”姓,以示“上顶天,下立地,誓与天地共春秋”的决心。
同时商定,分离前需选一共同信物各自保存,作为日后本族亲人相认之凭证。曰憬遂当着众人的面,将一罗锅砸为18块,18个儿子每人取得一块后,即自找出路四散逃命去了。
但是当成吉思汗后代一起分散逃离时,留下的十八块铁锅信物,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百年不曾相见”。王买金说,在这600多年里,为了防止诛杀,兄妹十八人的后代都没有会过面。直到他在近十年研究林州百家姓工作中,根据百年家谱,才发现了“铁锅申”的故事。
当地祠堂开光大典
根据家谱和碑文后来得知,长子申文秀迁居河北沙河,四门申文美流落河北永年,七门申文智到了河北武安,十八门申文义隐匿在了山西省潞城县天贡村,局势平稳后又改迁洪洞。其余分别逃到了江苏吴县、山东福山、河南延津濮阳、河北邢台鸡泽等地。其中,定居洪洞的申文义(字任道)年纪最小排行十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随移民潮改迁到河南彰德府涉县(今属河北)段曲村。
明万历年间,十六世后裔申一能又从段曲迁到了林州任村镇木家庄。经初步调查,现在林州任村的盘阳、尖庄、河东湾、赵所、黄岩坪、苇园、古城;石板岩的朝阳、车佛沟、西乡坪;河顺的东曲阳、东山、申家垴、杨家营、井东坡;姚村的申家岗、申家泊、辛庄;陵阳镇的水磨山,南陵阳;城郊的西街南庄等地都有从木家庄迁出的成吉思汗后裔。
原人大主任申富生介绍,在林州现有申姓20316人,排名居全市第13位。虽然有家谱和碑文记载他们是成蒙古族成吉思汗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铁锅申”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这里的人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人的影子。
热闹的庆典仪式
特别是每到节日,在姚村的申家岗,村民都会到元帝庙前祭先祖。根据祖训,每年清明时节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
陵阳北辛庄的60岁申秋喜向记者说,为了纪念先祖,他的家中一直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每天都要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先祖面前注目几分钟。
专家声称成吉思汗后裔一事完全有可能
就林州居住申氏家族系成吉思汗后裔一事,记者采访了林州市文化局长期从事地方史志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杨玉东先生。杨玉东认为,这种事完全有可能。他说,元朝靠武力征服天下,统治基础并不牢固。为了巩固统治,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元末明初时,元朝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贵族后裔。
改[改,读音作gāi(ㄍㄞ),不可读作gǎi(ㄍㄞ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 ,属于以名为姓汉化为氏。
改氏先祖为麦加人改住,改住之后裔改姓“改”。其姓初期见于康熙年间居北京牛街的社会活动家改弼廷。故其姓应是由“名改姓”而来,或为求仕入官者的赐姓。
京津一带历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许多 人也移居于此,并把各地的姓氏带入京城。其中的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姓氏是京津 的主要姓氏。
二分布:
改氏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以及京津一带。
三历史名人:
改弼廷:(生卒年待考), ,北京人。著名清朝康熙年间北京牛街社会活动家。
改光宗:(生卒年待考), ,字昭来,顺来人(今山西黎城)。著名清朝将领。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考取武举人,次年(公元1730年)考取进士,由侍卫官松江参将,母卒于任,遂葬于松江。后任寿春镇总兵,捕匪山中,以劳疾卒,遗疏请入华亭籍,诏许之,遂举家迁至松江。
改 筠:(生卒年待考), ,字绍贤,改光宗之子;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清朝官吏。
改筠曾任松江海防提督衙门书办,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因替《天方至圣实录》作序而涉入“海富润事件”,结果被下大狱,全家也被查抄。
改 琦:(公元1773~1828年), ,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壶山人、玉壶外史、玉壶仙叟等,改筠之孙;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清朝书画家。
改琦远祖为西域人,于元朝时入居中原,明清两代世居宛平(今北京),曾祖父改光宗曾一度任松江(今属上海)参将,遂入籍于此。
明清以来,松江地区文人荟萃,书画鼎盛,改琦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长,结交地方名人,如王芑孙、李廷敬、李筠嘉等,诗、书、画上得到指点,开阔了眼界,名声渐著,慕名索画者接踵而至,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的王公贵族、官僚文人的赞许。Dangshi与改琦交往的有钱杜、蒋宝龄、陈文述、陈鸿寿等画家、鉴赏家和文学家,相互唱和、切蹉画艺。
改琦先后到过上海、杭州、吴兴、苏州、常熟、无锡、金陵、宜兴、溧阳、当涂、扬州、袁浦诸地。外游期间,与所到之处的文人、画家均有书画应酬、诗词赠答,并游山玩水,领略江湖名胜,使其视野、胸襟得到了开拓和丰富,对其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改琦善画人物、花竹,尤以仕女画最为著名,数量较多。曾画《红楼梦图咏》五十幅,镌版行世,笔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别具风格。其花鸟、山水、兰竹等,吸取前人之长,亦有一定造诣。代表作有《张夫人晓窗点黛图》、《元机诗意图》等。能诗词,有《玉壶山房词选》问世。其子改小芗、孙改再芗均能画,画风尚能相似。
改琦还擅长仕女画,对当时和后期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改琦的提领,使晚清时期仕女画风靡一时,适应了当时上层阶级腐败沉溺于裙钗粉黛中消磨时光的生活,所以对仕女画欣赏与仕女画的风靡起了推动作用。例如《子夜歌》正是表达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歌舞升平、犬马声色,描绘了一个体态纤弱面目娇媚的歌女,怀抱长萧,正欲吹一首委婉的曲子,以表达她的悲凄之心。她面部表情多愁善感,体态轻盈婀娜,整体感娇柔生动。其衣饰清晰,发丝几根根可数,笔墨干净利落,有一种优美娴静的氛围。
元朝历史有改姓内容吗 初中课本记得有,请哪位智者详细解说改姓内容。
本文2023-10-07 01:00: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