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广字辈,求徐氏广字辈上下六辈字。附:我父亲廷字辈,但不一定正确。
中华徐氏宗亲字辈排列
(排列不分先后)
1、浙江义乌市倍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9 P%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
2、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如、继、元、善、家、国。
3、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Q2 r9 A5 N; P8 a# w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江西上饶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5、江苏江都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6、湖北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7 A1 g0 P4 }( a4 c) `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i& y4 `: G! W$ R9 X2 j,
7、山东省陵县陈辇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1 K$ x2 j+ b" p: _& [& _ e! `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8、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9、重庆永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2 W p# c# C( j X% @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10、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09 11、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0 V8 B" A1 X+ D/ N/ { S7 K
采、如、锦、宏、国
12、四川省永川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 t1 I f, o4 R3 a! B& c
13、海南省琼海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会、永、绍、辉。
14、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q2 w M" P" s3 p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3 O G% R: K; V7 x: 15、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6、江苏东海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6 N O/ M) H0 \% h& k! b4 v! i
增、景、方、贵、秀、步、兴。
17、湖北省竹山县东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之、元、国、治、兴、隆、长,祖、德、宗、功、世、代、扬,尊、守、延、绵、恢、先、绪,诗、书、彦、秀、起、贤、良。 - c3 W; t$ k0 e
18、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 z/ }2 F/ n% z) p2 h7 S0 p
19、河南郑州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宗、邦、万、选、天。
20、徐州北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6 Z, k- c9 [; _& C& o+ T8 M
21、四川达州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U; _ `/ E9 j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2、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23、湖北省石首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x3 s& G+ n( {; T4 Z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4、湖南长沙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G e) [: i t) u+ y9 z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5、湖南绥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e/ [4 X! $ p
远、历、代、善、名、扬。 6 `! s- ]' j b0 I8 _4 o) M; G
26、陕西汉中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3 g9 S' k- X" E+ w( @3 G
春、启、文、明、正、乾、坤。 ' ], W# r, w7 |) h# S7 N4 e
27、湖北孝感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中、云、自、定、基。
28、柳州融安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 v+ V, |6 P" V$ f
29、四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春、先、思、龙、来,明、道、西、光、富。
30、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d+ U e2 D: B
贵、鸣、冠、书、林,建、广、瑞、祥、云,文、豪、佐、志、仕,英、武、正、乾、坤。 ) 31、山东潍坊诸城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 0 b+ l" z! S8 R! R9 _
32、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4 a m) f$ _: ~
33、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34、湖北麻城孝感乡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0 ~3 o6 u; Q& f: k6 h ]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5、湖南省临武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 |9 c( E& i6 |0 M L
光、龙、公、焕、世,宗、允、上、元、如,良、甫、叟、伯、楚,舜、侣、寿、存、思,志、士、大、夫、卿,文、才、俊、秀、英,贤、能、应、选、举,道、学、崇、高、明。 $ 36、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R- 3 u, R1 [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 e- X! T! x5 F+ h# n1 x4 K4 m6 O
37、四川营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9 v X+ b z+ X& W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8、湖北省钟祥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9、广西龙州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V6 F: i1 d0 j7 P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40、潮州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仕、应、天、选,大、班、良、秦,经、国、帝、地,由、义、举、仁,明、正、科、开、选,精、忠、上、致、君,泽、化、传、永、远,本、端、定、家、兴,孝、友、绍、克、绪,经、书、启、嗣、贤。 ; @( e! E9 F( M4 q Y
41、江苏徐州铜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2、湖南衡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Y4 Z- _ m+ o/ I3 t$ B) x; k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3、湖北荆州市荆州市弥市镇陈家湾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C- Z% l6 z1 c2 `
明、正、科、开、选,精、忠、上、致、君,泽、化、传、永、远,本、端、定、家、兴,孝、友、绍、克、绪,经、书、启、嗣、贤。
44、湖北石首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8 l( ] e) M& T, x7 E) d w% ` w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D1 O7 E& }: u" K
45、安徽当涂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f W9 w+ k2 h6 w+ ]6 ^, `
福、禄、寿、永,肇、祚、延、长,祖、源、省、上,行、表、言、坊,克、遵、懿、范;能、叙、纲、常,修、齐、有、本,相、得、益、彰,典、谟、训、诰,先、后、辉、煌;经、纶、化、育,迪、吉、尔、康,孝、友、为、政,郅、治、祯、祥,匡,辅、翼,安、定、明、良。
46、四川大竹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7、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4 `9 \% q/ ]- G4 m2 n; W8 a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8、江西九江瑞昌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4 L- G1 n2 l: `( w( n+ X% j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J
49、江苏淮泗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50、南京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1、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7 U1 _1 E& f2 w s2 k8 q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尚、士、宏、开、建,宗、耀、祖、邦。
52、贵州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锡、大、天、先(薪)、应;文、光、学(华)、世(永)、鸿;思、余、平、安、义;镇、国、定、庭、忠。
53、广东揭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 d) 6 a/ [3 k, p8 a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4、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5、四川省平昌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9 V2 a/ l( {% v" Y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6、安徽怀宁三桥陈氏 1 A/ F; K2 r7 E2 E, _
陈、栾、日、仕、普,友、延、金、木、水,尚、九、毓、永、昌,王、廷、光、国、祚,传、家、惟、一、经,中、存、务、广、厚。
57、四川省遂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7 b' f: m( s/ e' y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九、邦、第、宏、基,培、应、醇、厚、广,裕、启、显、扬、时,勤、慎、佐、国、宜,绵、长、锺、嗣、烈,世、泽、万、年、思。
58、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宗谱 1 M( N4 f" b' A" Z0 o a8 }$ T8 ' j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1 O2 h5 M7 _/ a" [/ Z+ a( _
59、贵州都匀骆家田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7 60、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大、朝、必、兴、宗、祖、庆,世、祚、公、卿、焕、一、门,习、礼、敦、诗、垂、荫、远,服、畴、绍、德、迪、光、蕃,英、才、荟、蔚、占、星、聚,丹、诏、荣、颁、表、义、尊,欲、识、泽、长、绵、楚、派,颜、川、正、可、诉、渊、源。
61、安徽省肥西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2、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 63、湖南湘乡山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Y8 B/ W6 M; x: M/ U
义、明、君、孝、友。
64、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家庭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5、安徽省枞阳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相、胜、庭。
66、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家庙楹联:古、风、尚、在,溪、水、长、流;古、风、尚、在、千、帆、竞、发,溪、水、长、流、万、派、归、源;古、远、家、声、旧,溪、深、世、泽、长;古、桐、栖、彩、凤,溪、泽、卧、蛟、龙;古、传、家、声,据、史、依、经、起、妫、姓,溪、涵、派、泽,追、源、溯、本、自、莆、田;思、祖、先、业、绩、克、绍、箕、裘、扬、祖、德,成、禋、祀、规、模、恭、治、俎、豆、报、宗、德。
灯橱:古今明月照耀浪清溪,古风仰止涵辉祚清溪。 / c% o! a( X4 T/ Q" H
67、福建省安溪县蓬莱寮内陈氏 3 Q$ x7 `& q- A1 Q
字辈(昭穆)排行(十世起):振、弘、光,承、大、业,举、芳、正,立、贤、哲,钦、天、良,会、帝、德,绍、舜、祖,尚、允、吉。
68、广东省清远滨江泰陂陈氏
大明洪武年间有诗曰:四、海、五、湖、天、下、陈,青、山、绿、水、影、乾、坤。兰、桂、腾、芳、枝、秀、茂,世、传、后、裔、步、青、云。 W4 E! X# E( l# E7 y1 T; E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
每个姓氏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字辈行第都不一样,即使出自同一个地方的同姓,也有可能是不同支派的。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1、湖北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2、重庆永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3、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4、四川省永川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5、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6、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7、四川达州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徐姓起源有四:
一为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
主要出自赢姓,始祖为帝颛项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并将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姚女生有两个儿子,其小儿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
《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人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赵世家》则更详细:
“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
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在后世文献如《博物志》及各类徐氏家谱中有关徐偃王的记载:
偃王名诞,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一卵,家人谓之不祥,遂弃于河边,有位姓独孤的老太太家养了条叫鹄苍的狗,将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后因其污秽而被家人扔到水边,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时,忽听中间有小儿的啼哭声,剖开一看,是个婴儿,形容端正,声气和绥。只是左手紧紧握住,直到七岁时方才伸开,手心中有特别的纹理,仿佛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为号。这条狗后来将死时,化为黄龙,埋葬之所被徐国人称之为“狗垄”。由生卵我们可以联想到大业与契之母均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属东夷集团必定无疑,这又为徐氏出自赢姓添一佐证。
徐偃王17岁时,才艺过人,诗礼俱足,20岁时,文武兼备。继位后,广行仁义,去除刑争,“弛甲戈之被,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一次,徐偃王组织的开挖连接陈、蔡间的河渠时,挖出一副赤弓朱箭,众人以为祥瑞,献给徐偃王。当时因周天子穆王喜爱巡游四方,以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
一次,周穆王向西巡狩至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返。徐偃王在东部诸侯的拥戴下,率36国联军向周进军。周穆王得讯之后,乘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奔回京城,调兵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能回来得这么快,不忍生灵涂炭,民众遭殃,于是收兵弃国,躲进彭城 (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因之就被叫作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打败徐偃王之后,因见他在当地很得民心,便不得不继续封其子宗于徐,但降为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后来一说徐偃王死于山中,另一说到了今浙江衢州一带,老死于此。至今徐姓为衢州第一大姓,与此不无关系。后人还在衢州建有徐偃王庙,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专门为此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赢姓国。于夏、殷、周女,咸有大功。秦处西便,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 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 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夭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衢州故会稽大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旌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邯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而又梁桶赤白(阝多)剥,不治图像之威(黑乙),昧就灭藩拔级夷,庭木秃缺,祈吐日慢,祥庆弗下,州之群支,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户其土,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诬,乃相与请辞京师,而谗之于石。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秦鬼以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国易仁,
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有不偿王,课其利害,孰与王当,
姑篾之墟,太永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惟临兹邦,
庙土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廊之,王殁万年,如始拊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
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惟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
姑篾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竹书记年》记载,周厉王三年时淮夷又曾侵洛。这种态势直到周宣王年间,终于又爆发一场大战。《诗经·大雅·常武》篇就记载了这件事。周朝出征的将领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绎骚”、“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结果导致“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徐方来庭”。战争的结果,是徐国彻底臣服于周王朝。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为出自子姓,商人之后;
徐姓起源的另一支是商族。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鸟为其图腾,玄鸟,即黑色的燕子。《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产产”之句,说的就是商族。至迟于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经有徐氏了。
契的母亲是有娥氏之女,名叫简狄,《史记·殷本纪》说是帝喾次妃,一次见到一只“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拾遗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都说明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卵是玄鸟给的,因此以玄鸟为祖,并以玄鸟为图腾。契的时代与尧大致相同,南朝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较明确地说明了这点。商族早期,经常迁徙。《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迁徙的范围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然后逐渐发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内外交困。当时商人首领汤趁此机会翦灭夏族的许多部落,扩大力量,终于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时间达六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子姓中的徐氏情况在甲骨文及其他早期文献中均未见到。甲骨文中也无徐字。
徐氏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周代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之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子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
引起另外三位被分封在商代王畿周围负责监视仍被保留在殷都和王畿地区的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及殷商遗民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中的管、蔡二叔严重不满,一方面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鼓动武庚、禄父联结徐、奄、熊、盈等东方部落背叛周王室。此处的徐氏部落是否属于商族子姓,文献无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不管此处的徐是子姓之徐还是赢姓之徐,都是属于东夷集团的,要不然,是不会与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相呼应,以对抗属于华夏集团的姬姓周王朝的。
面临东部地区的反叛,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抗诸侯”,协调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然后,派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这场叛乱。平叛之后,在吸取了这场叛乱的教训之后,决定加强和巩固对广大东部地区的军事占领。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将周公之子分封于鲁,并将商人子姓中的各部族分拆开来,伯禽分到“殷民六族”,据《左传》定公四年条记载,这殷民六族是“殷民禄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
三、为黄帝之后。
徐姓出于黄帝之后,早在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已有记载:“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一姓,没有明确说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条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即华夏黄帝之后。在某些徐氏家谱,如《鄞东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兴化徐氏宗谱》也有类似之语,“黄帝玄孙大业公,子大费,字伯益。”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
徐氏广字辈,求徐氏广字辈上下六辈字。附:我父亲廷字辈,但不一定正确。
本文2023-10-07 00:59: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