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家家族灭绝了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日本平家家族灭绝了吗?,第1张

日本平家家族没有灭绝。

平赖盛没有跟随去九州,独自留在了京都。随后去镰仓投靠了源赖朝,因为当年池禅尼劝说平清盛放过了赖朝,所以源赖朝也就放过了池禅尼的儿子平赖盛,成为在坛之浦之战后伊势平氏中唯一幸存的一支。

家族相关介绍

在平治之乱过后20年的时间里,平氏家族的首领平清盛在日本朝野的地位是平步青云。当时,后白河上皇需要借助平清盛及其背后的武士集团的力量,以此来维持他对二条天皇的控制。

而平清盛有了后白河上皇的支持后,先后担任参议、右卫门督、兵部卿,最终位居太政大臣。他的弟弟平赖盛成为后白河上皇的大臣,儿子平重盛成为京都的军事指挥官。

二条天皇22岁时因急病逝世,平清盛安排了一场联姻,把女儿平德子嫁给二条天皇的继承者,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高仓天皇。在平氏家族的控制下,公卿逐一没落。

大部分都是自称,只有出身名门的才是真的,都有有理有据的,比如骏河的今川家就是将军家的分支,源氏。室町幕府的开幕者足利尊氏,是河内源氏,源义家流嫡系子孙,所以近畿的将军家是源氏,关东的公方足利氏也是源氏。

大名鼎鼎的甲斐武田晴信,源氏,是清和源氏新罗三郎义光的後裔,源义家的弟弟,

织田信长,自称平氏,因为当时的将军家是源氏,按照传统,能打败源氏的只有平氏

一、姓氏源流

全(Quán)源出有三:

1、出自泉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字为姓,改姓为全氏;

②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二、迁徙分布

(缺)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全姓出自泉姓,是以官名为姓。根据《鲒奇亭集·全氏世谱》的记载,全氏出于周朝官府机构泉府的后代,子孙以官为姓氏,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而《千家姓查源》上则说,全氏出自周朝,周朝的泉府是主管商品贸易的机构,泉府官员的后氏子孙以官名“泉”为姓,又因“泉”、“全”音相同,因此又将“全”作为姓氏。全氏先人在汉朝时落籍于浙江钱塘,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已经遍布了吴地。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长安东)。

三、历史名人

全 柔:三国时吴国钱塘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权入吴,他起兵投奔孙权,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 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迁偏将军。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全 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祖望:清代学者,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年间举鸿博。他为人有风节,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

全玉贵:清保靖县人。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他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300人,别为一营。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洪大全事迹,说洪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银700两,保举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在一次攻城战役中,被太平军枪炮击伤 ,子弹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毙命,享年23岁。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l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钱塘郡: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

2、堂号

绥南堂、钱侯堂:均源自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

全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泉府;

望出钱塘。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全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弃官避乱;

赈困招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钱塘人全柔,东汉末灵帝时举孝廉,官尚书右丞,董卓之乱时,弃官回家。孙策入吴后,他带兵归附,历官丹阳都尉、桂阳太守。下联典指全柔的儿子全琮,字子璜。父亲曾让他带米数千斛到市上交易,他却全部赈济给了穷困的士人和贫夫。后官奋威校尉、东安太守,数月之间,招集流亡万余人,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

〖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清内经之学;

振名士之风。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人全元起,精于医道,治病多以《内经》为根据,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著有《内经训解》。下联典指明代上海人全思诚,字希贤,少年时就以文章出名,知识广博。洪武年间以耆儒征召入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

〖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受易精老庄之学;

上书振名士之风。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见《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清内经之学;振名士之风》联之联释。

-----------------------------------------------------------------

〖全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翰苑清才,学储渊博;

岳州孤女,念切淮湖。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省鄞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主讲端溪书院,读书著述一生。研究宋末和南明史事,并留心乡土文献。用十年时间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对史料校订有所贡献,另著有《经史问答》等。下联典指南宋度宗皇后全后,会稽人,是理宗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服侍父亲往返于江湖,备尝艰辛。被理宗召入宫中,咸淳年间册封为皇后。与人提到父亲时,她曾说:“父亲可念,淮湖的百姓尤其可念啊!”

布衣孝子,声名传外;

白袍将军,骁勇冠群。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全大城,金溪人。字希孔。父寝疾数月,大成衣不解带。时曾祖母及祖母俱在堂。后祖红眼病患目盲,大成日夕以舌舐之,得复明。下联典指清代寿春镇总兵官全玉贵,镇远人。每战辄衣白袍,骁勇冠群,世称:“白袍将军”,以比之唐薛仁贵。

刺史承恩,牧民有道;

右丞去乱,洁已不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成都人。宋帅王全斌,不恤军务,蜀人若之。师雄率众十余万,战败全斌。蜀人称道。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尚书石丞全柔,钱塘人。汉灵帝时举孝廉。值董卓乱,弃官归。孙权入吴,柔举兵先附,表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有志学成,义田注老;

不乐仕进,草堂三石。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学者全谦孙,字贞忠,鄞人。与弟晋孙同学于陈埙之门,私淑杨简,自谦孙父汝梅、兄鼎孙、季弟颐孙、及鼎孙子耆,三世置义田赡宗人,谓之“义田六老”。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全整,字修斋,鄞人。修明杨简之学,不乐仕进。居剡源第五曲,颜其室曰“三石草堂”。永乐初,征修《永乐大典》不就。有《三石山房集》。

句余土音,学者良友;

内经训解,治疾验方。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学者全祖望,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举鸿博。有风节,于学靡不贯串,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下联典指隋代名医全元起,精于医,名与巢杨相埒。治法一本《内经》,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有《内经训诂》。

日本的姓氏数量很多,而其中被称为四大姓氏的是源(gen),平(pei),橘(kitsu),藤(tou)原这四个姓氏。

1、源

源氏被我们熟知是应为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一般认为,源氏最早是由嵯峨天皇赐姓给皇子女们开始的,所以最早就叫嵯峨源氏。据传有村上源氏,醍醐源氏等等17—20支之多。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源氏是指武门栋梁辈出的清和源氏。其他还算得上荣耀的也只有宇多源氏,村上源氏,嵯峨源氏三支,所以没有特别的说明的话,源氏一般就是单指清和源氏。

2、平

平这个姓氏被我们熟知也是因为一部著作:平家物语。据说是因为桓武天皇建都于“平安京”,于是从中取了一个“平”字作为赐姓。

3、藤原

在大化改新的时候,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合作建立了一朝廷为中心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镰足死的时候,天智天皇为了缅怀他的功绩,赐给了他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大织冠,第二个是大臣之位,第三个就是藤原姓。

4、橘

在日本古代的四大姓氏中,关于橘氏的记载很少,所以这个姓氏也充满了神秘感。 在天明天皇的即位式典上,藤原不比等的妻子,也就是县犬养三千代获赐了一个里面浮着橘子的杯子,同时还被赐了“橘宿祢”这个姓。

日本姓氏数目超过十万,一般由一至三个汉字所组成,少数也有四个汉字的。1870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容许包括以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

但已习惯有名无姓的日本平民对此并不热心,故创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缓慢。因此,于1875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

扩展资料

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统治阶级中间首先出现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国家中的一种政治组织。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住、管辖的地方命名的。

因为日本人姓氏的可变性很高(因开创新家业、家族集团分支或收养关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这也是日本姓氏数目众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来源十分复杂,众说纷纭。一般来说,日本的姓氏可以分为两类:自古就有的和从《苗字必称令》后创立的。

-日本姓氏

建设公共图书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从古越藏书楼到绍兴图书馆的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绍兴图书馆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种捐资赠书、支援图书馆建设的良好风尚,百年来连绵不绝,延续至今,大有发扬光大之势,现将社会各界向绍兴图书馆捐赠的主要情况略述如下:  1900年,绍兴乡绅徐树兰独力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赠书七万余千卷,创办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创办之初,当时不少士人将闲置书籍存放到藏书楼来,供公众利用;  抗战胜利后,时任馆长傅召沛为充实设备和藏书,亲赴上海向旅沪同乡募捐,“承前任绍兴县长郑重为赞助,又广为募捐,并慨先垫资二百万元”,“承董和甫、沈顺昌等捐助国币五十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绍兴图书馆的建设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以不同方式向绍兴图书馆捐资赠书,主要情况如下:  1向图书馆捐献资金1993年11月,浙江精功集团(原绍兴县经编机械厂)董事长金良顺捐资1万元,资助图书馆成立档案室;  1994年1月,浙江图书馆赠送绍兴图书馆缩微阅读机1台;  1994年5月,绍兴纺织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谢如炎以单位名义捐资3万元;  1994年,绍兴县齐贤镇人民政府捐赠1万元,协助开办少儿图书馆;  1995年年底,退休教师吕林娟捐资200元,老人对图书馆的爱心,牵动了图书馆每一个职工的心,当月图书馆全体人员捐资3250元,用于新年度报刊征订;  1996年2月,美籍华人姚诗斌、姚诗凯、姚诗训兄弟承父遗命与其母吴毓文女士捐资15万美元,协建姚氏少儿图书馆;8月,姚诗凯又赠计算机1台;  1997年1月,绍兴县二建公司(江南建工集团)董事长陈永根以单位名义捐资10万元,协建电子阅览室;  1997年7月,塔山中心小学小读者周倍龙将平时积累的100元零花钱捐给图书馆,使图书馆职工深受感动;  2000年4月,台胞陈佩曾女士捐资5000美元;陈惟于先生捐款1000元;当月,社会各界捐助37万元;  2000年8月,香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资50万元,图书馆遂以其先父之名命名古籍阅览室为“恂如斋”;  2000年4月,绍兴图书馆全体职工为新馆设施建设捐款9500元;  2002年,香港同胞章传信先生捐资人民币18万元制作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雕像;  2004年12月,浙江中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向图书馆捐资50万元。  2赞助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  1993年4月,图书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画册巡回展”受到绍兴县各镇政府千元至万元的赞助;  1996年8月,由图书馆发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知识竞赛”得到香港金利来绍兴专卖店经理刘海林助资6万元;  1998年,绍兴企业家虞得水资助图书馆2万元编写馆史。  3向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  (1)捐赠藏书。1949年,绍兴县前观巷鲍家将家庭图书馆藏书如数捐给人民政府,后转入图书馆;60年代初,陶冶公将家藏近6000册捐给图书馆;1985年,袁子环先生将398册古籍捐赠图书馆;1992年,收到各地各单位个人赠书10万余册;1994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捐赠港台版图书6645册;  1996年绍兴茶叶专家吕增耕捐藏书300余册;1998年,原中国地质大学高级工程师吴焕仁寄赠藏书220册;2000年,收到社会各界赠书7000余册;2000年4月,北京丁元先生赠家藏6000余册;2000年,新馆开放之际,接受浙江省新闻出版局赠书4200册;同年,接受丁名楠先生捐赠大批历史文献;2001年,旅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赠400多部书画书籍;  2002年,朱夏良先生捐赠周恩来专题400多种;2004年,夏丏尊长孙夏宏宁先生向图书馆捐赠珍贵图书共46册;2007年9月,年过八旬的俞斯晟女士将两部厚重沧桑的《绍兴潭底俞氏家谱》和《俞氏宗谱》赠送图书馆。  (2)赠送个人专著。1985年6月,美籍华人沈家桢先生捐其先父日记手稿62册;1989年9月,绍籍作家柯灵先生赠个人专著18种;  1989年10月,绍籍部队作家徐志耕先生赠个人创作7部;1992年9月,时任绍兴市委副书记成志伟先生馈赠专著20种;  1996年10月,辽宁省绍籍研究员马蹄疾先生遗孀薛贵览女士寄赠马先生11种鲁迅专著。科技界众多的绍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也积极向图书馆捐赠科研著作。1989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先生将专著两部寄赠图书馆;在馆藏地方文献中,有53位绍籍院士的著作;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绍兴当地的学术机构、科研单位和著作家。1997年,绍兴市志办公室赠图书馆《绍兴市志》15部。自1993年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呈交本至2000年底,收到各方面赠书近千种。2002年,陈鹤琴先生子女捐赠《陈鹤琴全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捐赠《水经注》研究专著多种;  2005年,赵之谦先生侄孙赵而昌先生捐赠一批文史专著;2006年,高型先生遗孀捐赠高先生生前剧本和日记手稿;2007年,齐白石先生之孙齐子如先生捐赠《齐子如画集》;2007年底,任桂全先生捐赠方志十多种。此外,还有国内外研究绍兴人文风情的学者赠书。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将著作《王骥德〈曲律〉研究》寄赠图书馆;1989年1月13日,丹麦驻中国使馆人员寄赠图书馆中文版《丹麦概况》、《安徒生》及英文版《丹麦历史》等书。  2000年以后,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包括绍兴越文化研究会、浙江中成集团等在内的其他众多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在此一并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夏、汝、思、继、国、元、九、廷、光、复、永、世、振、守、大、绍、先、业、惟、存、敬、克、承、祖、德、允、在。

  廷、顺、仲、殿、汉,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

  元、有、天、印、云,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绍、尔、世、德,在、于、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成、守、洪、云。文、章、报、国、书、礼、传、家。敬、恕、孚、家、邦。贤、聚、英、和、福、自、生。恒、聚、雍、和、幅、自、生、绪。永、臣、成。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震、家、声。允、德、传、建、洪、子。广、登、连、京、吉、治、仁、恩、瑞、善、香。齐、洪、典、章、顺。连、永、正、德、荣、华。龙、凤、曾、元、成、先。恒、月、联、汝,师、书、毓、贤。由、山、怀、步、学,光、中、要、志、远。……

  ……魏王派31世: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大、汉、魏、濮、景、秀、邦、君,存、可、纪、克、总、翼、振、齐,洪、典、章、崇、百、世、传,复、本、协、修、望、有、志。……

  更多见:

  http://zgzsjpwlingdnet/article-2905133-1html

  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太祖(赵匡胤) 建隆 庚申 960

  乾德 癸亥 963

  开宝 戊辰 968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 丙子 976

  雍熙 甲申 984

  端拱 戊子 988

  淳化 庚寅 990

  至道 乙未 995

  真宗(赵恒) 咸平 戊戌 998

  景德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 戊申 1008

  天禧 丁巳 1017

  乾兴 壬戊 1022

  仁宗(赵祯) 天圣 癸亥 1023

  明道 壬申 1032

  景佑 甲戊 1034

  宝元 戊寅 1038

  康定 庚辰 1040

  庆历 辛巳 1041

  皇佑 己丑 1049

  至和 甲午 1054

  嘉佑 丙申 1056

  英宗(赵曙) 治平 甲辰 1064

  神宗(赵顼) 熙宁 戊申 1068

  元丰 戊午 1078

  哲宗(赵煦) 元佑 丙寅 1086

  绍圣 甲戊 1094

  元符 戊寅 109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 辛巳 1101

  崇宁 壬午 1102

  大观 丁亥 1107

  政和 辛卯 1111

  重合 戊戌 1118

  宣和 乙亥 1119

  钦宗(赵桓) 靖康 丙午 1126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高宗(赵构) 建炎 丁未 1127

  绍兴 辛亥 1131

  孝宗(赵昚) 隆兴 癸未 1163

  乾道 乙酉 1165

  淳熙 甲午 1174

  光宗(赵敦) 绍熙 庚戌 1190

  宁宗(赵扩) 庆元 乙卯 1195

  嘉泰 辛酉 1201

  开禧 乙丑 1205

  嘉定 戊辰 1208

  理宗(赵昀) 宝庆 乙酉 1225

  绍定 戊子 1228

  端平 甲午 1234

  嘉熙 丁酉 1237

  淳佑 辛丑 1241

  宝佑 癸丑 1253

  开庆 乙未 1259

  景定 庚申 1260

  度宗(赵禥) 咸淳 乙丑 1265

  恭帝(赵显) 德佑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 戊寅 1278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赵氏宗祠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赵氏宗祠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宋太祖赵匡胤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日本平家家族灭绝了吗?

日本平家家族没有灭绝。平赖盛没有跟随去九州,独自留在了京都。随后去镰仓投靠了源赖朝,因为当年池禅尼劝说平清盛放过了赖朝,所以源赖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