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湖湘文化史上最杰出代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谁是湖湘文化史上最杰出代表,第1张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代表人物

  湖南之省,中国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占据非同一般之地位。自春秋战国始,楚繁衍于斯,屈子赋辞,成就楚辞之不朽;长沙太傅,贾谊哀鹏,壮志未殇,定忧民爱国之情操;宋之程朱,创书院、传理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清之曾左胡彭,湘军突起,叱咤历史风云,赢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湖湘大地,人物风流之精神,文化精髓之传承,赢得中原文化之尊重,铸就中华文化之一脉。

  楚荆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神炎传说,创华夏之文明,彪炳史册;汨罗江畔,屈子沉吟,赋《九章》而作《离骚》,忠贞深厚之爱国情操激励后人,留楚词文坛之圣地。东汉蔡伦,史称其才学,又造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有功于中夏文化升降之迹,泽被后世。唐之欧阳询与怀素,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就楷书与草书之巅。宋之周敦颐,设濂溪书院,孔孟之绝学始继,是为宋明理学不祧之祖。胡安国、胡宏,一门两父子,承濂溪之学,融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合,卒开湖湘之学统。弟承师学,张轼主持岳麓书院,授徒讲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衡阳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蔚为一代宗师。明清湖湘文化一脉相传,至近代,骎骎昌盛,英才豪杰辈出,不同的人才群体,各领风骚数百年。鸦片战争前后之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引领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国时期之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勇当天下之责,声誉之大,功勋之著,成就晚清历史显赫之一页。维新变法时期之清朝光绪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锲而不舍之献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引领历史潮流之前进。五四运动后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成就中国不朽之业,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湖湘人物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称誉天下。江河绵延,万古长流,在于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在于不断承旧开新的勇者。湖南历代人才,披精沥沙,承旧革新,塑造湖湘人文精神之特质,引领湖湘文化之发展,于中国文化与历史之进程中功不可没。不负“唯楚有才、于斯为盛。”[3]

  贺鹏、男、1966年3月生、湖南隆回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湖南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现任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办公室副主任、综合组组长。

湖湘文化对于青年毛泽东和他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产生的影响:

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湖湘文化是其文化心理的最早积淀及哲学思想的底蕴和源泉。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于长沙这一湖湘文化重镇,就读于湖南一师,受业于杨昌济、徐特立等湖湘文化贤哲,耳濡目染了陶澍、魏源、谭嗣同等湖湘巨子的思想和精神,深受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浸育。

“立本求源”作为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深厚本色,浸育了青年毛泽东“大本大源”的宇宙本体论。探求宇宙本源、穷究人生至理的学术旨趣贯穿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屈原发出“天问”,周敦颐创立基于“太极”的新的天人合一本体论,胡宏提出“性”本体论,张栻、王船山等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魏源、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等均聚焦“大本大源”,力图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将其作为最高信仰和人生指导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也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大本大源,认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

他一面吸取湖湘文化的“大本大源”思想,一面又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并与社会改造相联系,这种高度重视真理探求与世界观改造的思想无疑是对湖湘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

“崇实重行”作为湖湘经世致用文化一脉相承的鲜明亮色,浸育了青年毛泽东“心体合行”的认识论。胡安国呼吁“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榜样,志在康济时艰,挽救危难”;张栻提出“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王船山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魏源主张“夫士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勤访问始”;谭嗣同倡导维新;杨昌济强调知行统一和力行。

湖湘文化这种力戒空谈、崇实重行的优良传统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烙印,他的知行观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张躬行践履,在其《讲堂录》中提出“古者为学重在实行”,“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不仅深入钻研“有字之书”,而且高度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他积极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如组建新民学会、尝试“新村”建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领导“驱张运动”等,凸显出知行合一的“心体合行”色彩。

“主变创新”作为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突出特色,浸育了青年毛泽东“尚变反静”的观点。历代湖湘文化先贤都怀有勇往直前的“主变”精神。

周敦颐继承《周易》的主变哲学并将动静说引入宇宙生成论;胡宏提出“日新不息”的辩证发展观并由王船山发展成“日新”哲学与进化史观;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使民愈甚”的变革观并力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认为“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以“日新”思想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湖湘文化的主变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其《讲堂录》中写道“天下万事,万变不穷”,其《体育之研究》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凸显出“尚变反静”的色彩。

“爱国忧民”作为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基本底色,浸育了青年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境界论。屈贾被贬仍忠心为国,张栻力主“抗金御侮”,王夫之誓死不降,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谭嗣同为唤醒国人而从容为变法献身,黄兴为革命愈挫愈奋。

湖湘文化深沉的爱国忧民底色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和伟大升华。他不仅在《明耻篇》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更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号召。

他还确定了新民学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正是在救国救民情怀驱动下,他不懈探索,走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从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湖湘经世致用学风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以其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弘扬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是要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推进理论创新,更加坚定理论自信。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长沙武术。

2 传统音乐:长沙山歌、跳马涧。

3 传统舞蹈:地花鼓、舞龙。

4 传统戏剧:长沙花鼓戏、长沙皮影戏、宁乡皮影戏。

5 曲艺:长沙弹词、快板、评书、相声、数来宝、快板书、道情、牌子曲、宁波走书、说鼓子、四川盘子。

6 传统美术:望城剪纸、望城版画、长沙(望城)灰汤刻花、长沙根雕、长沙火宫殿木雕、徐特立书法、湖湘印钞、长沙湘绣、宝庆竹刻、湘潭石雕、洞庭麻绣、岳阳针法字。

7 传统技艺: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火宫殿豆腐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制作技艺、塑年画、滩头木版年画、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剪纸、雕花剪纸、菊花石雕、竹编(浏阳孔明灯)、湖湘木刻、湖湘竹刻、湖南扎纸、烟花制作技艺、资兴印花衬布、宝庆夏布织造技艺、湘绣等。

8 传统医药:伤科正骨疗法(何氏正骨术)、侗医药(胡氏骨康疗法)、新化山歌药疗法、安化擂茶保健制作技艺。

9 民俗:中国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国七夕节(发云寺“七月七”赶会)、中国中秋节(“火宫殿庙会”)、中国春节(火宫殿春节庙会)、苗族赶秋、鼻烟习俗。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刘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一、湖湘水文化概述

《管子·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水文化与城市交通关系很大,人类文明起源于水,人与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人顺应了水势,获得生命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的便利、安全,水通灵了人性,承载了人的思想、艺术和精神,构造成水文化的基石。

潇湘是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我们将隶属于长江水系的湖南洞庭湖以及湘、资、澧、沅四大水系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称潇湘文化,亦即湖湘文化。潇湘文化是自春秋时期长江中游最早发展的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杜甫《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宋朝诗人陆游用“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诗句来称赞潇湘地区人杰地灵、如诗如画的美景。

潇湘水文化主要集中城市为岳阳、武昌、长沙、永州、常德等地。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历史的长河中,潇湘文化结合当地不同的经济人文、风俗民情形成不同类型的水文化。潇湘地区是一片文化艺术的热土,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有古代战国时期汨罗河投江殉国的士大夫屈原,更有当代挥斥方遒的建国领袖毛泽东;有“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湘江畔岳麓山下千古文化流传的岳麓书院,更有让范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岳阳楼……

二、湖湘水文化之景观篇

(一)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之说,起于唐宋之际。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八景”,即“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分布于湘江流域的中、下段。“江天暮雪”是描述长沙市橘子洲冬天的景致。

在历代文学家、书画家的艺术浸染中,在漫漫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潇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概念。古今中外,无数的潇湘画卷均可谓“画中有诗”,而浩繁的潇湘诗作也同样“诗中有画”。先人的诗句触发了后人的丹青灵感,古人的画作熏陶着今人的诗情文心。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来说,“潇湘八景”已成为他们表达心境的手段和寄寓情感的依托。而诗画合一、物我交融的“潇湘八景”也不再是具体的八道风景,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符号,一个能够唤起人们无尽审美感动的触媒,一个可以引发人们无数玄思妙想的契机。

八种景致就如同岁月冲刷之下淘沥出来的八粒金砂,凝聚着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的心血与灵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东京大学教授芳贺彻将中国古人对八景的选定过程称为“风景的洗练”过程,指出“‘潇湘八景’作为画题具有诗的观念性和包容性,因此能够跨越时代和文化的变动而生存下来”。

如今有些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将八景指定为回雁峰、清凉寺、昭山等景点,以吸引人们“到此一游”。这无疑违背了古人的初衷,也助长了经济对艺术的冲击。实际上,正因为“潇湘八景”的八个命题本身缺少确指性和限定性,才为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准备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的多种诠释提供了充足的余地。

(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洞庭湖地区吸纳沅、湘、资、澧四水及其他中小河流共九条于其上,自古以来即为肥沃的低洼之地。宋朝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引《山海经》言:“洞庭,沅澧之交,潇湘之渊,是为九江之门。”《战国策》云:“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读史方舆纪要》说其“横亘七八百里”,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引《巴陵旧志》)说其“横亘七百余里”,诸说皆志其大。时至今日,仍承“八百里洞庭”之说。

洞庭湖吞吐壮盛之貌与横无津涯之势,亦波撼着历代文章题咏。该地区远古湖湘先民拥有卓绝智慧并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对于喜借外物以抒己意的庄子,这片地区简直就是启发其哲学智慧的源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洞庭湖地区许许多多的山川、地名和草木鸟兽等物产,成为人们体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自然载体。湖湘先民的文明智慧甚至启动了国内南北文化交流扩散。而洞庭湖畔,最为著名的便是岳阳楼了。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除了范公登岳阳楼游览洞庭湖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外,唐朝的孟浩然用“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将洞庭湖波澜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不禁“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刘长卿亦是愁,“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岳阳楼》);李白则“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从而“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展露诗人自己豪爽快意之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三、湖湘水文化之人文篇

(一)毛泽东——橘子洲头咏叹调

生在芙蓉国湘江流域的毛泽东,他的童年到青年时代是喝湘江水度过的,绿水青山培养了他的艺术天性、悟性和灵性,春看细雨,夏品涛洪,秋展满江,冬赏冰雪。水,成了毛泽东作品中十分重要的意象。毛泽东诗词中描述的水很广泛,从江河海水写到雾雪冰凌。咏江有“万里长江横渡”、“漫江碧透”、“龟蛇锁大江”;咏河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咏海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白浪滔天”、“颠连直接东溟”;咏湖有“洞庭波涌连天雪”;咏雨有“红雨随心翻作浪”;咏雪有“万里霜天红烂漫”;咏雪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咏冰有“千里冰封”、“已是悬崖百丈冰”,等等。他是当之无愧的写水的杰出人物、咏水诗词的巨匠。

位于湘江长沙段江心的橘子洲,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大型自然内河沙洲,宛如彩带,风貌独特。此地四季风光各异,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芳草萋萋;夏日,浓荫蔽日,杨柳依依,河风习习;秋至,清香一片,红橘满枝,层林尽染;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别有韵致。1925年的寒秋时节,毛泽东从广东回到湖南,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更是声名大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曾经给我们这一代人以极大的人格感召。他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到洲头搏浪击水,议论国事。他挥就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抒发了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毛泽东不但爱国爱家乡爱人民,同时他的宏大气魄以及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1961年他曾经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并感叹这种境界为妙哉,妙哉!体现了他对潇湘大地的垂爱。他在《七律·答友人》的诗中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斑竹意指湘妃湘夫人,在毛泽东的笔下,湘江水、洞庭波,令人如此倾醉,不由在橘子洲头咏叹自己的旷世情怀。

(二)沈从文——沅水江畔的流水叮咚

在湖南的现代作家中,特别擅长于书写江水美景的最杰出的代表便是沈从文先生。沈从文是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作家,离开家乡多年最令他想念的是山中那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和像河水一样明净清纯轻灵活泼的山中女孩翠翠和那些同样心地善良淳朴如山中溪水的山中百姓。

湘西拥有那样美丽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

沈从文善于写“水”,善于表现“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水”在其作品中都随处可见,他笔下的水是有灵性的,“水”作为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原型,渗透着作者孤独情结的生命体验,并从中可探寻潇湘文化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对沈从文影响的传承性,有着超现实的价值意义和审美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湘西水域独到的“水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有这样的理想情怀,心胸气概,自然之水一旦被文人笔墨渲染,其就有了审美的意味、有了思想与灵魂,自然之水便成为了审美之水、文化之水。

四、结语

水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湖湘文化的核心要素。湖湘地区作为水乡泽国、鱼米之乡,河湖密布,水域发达,千百年来人们与水建立起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人文地理也因水发源,社会经济因水而兴。湖湘水文化作为我国区域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湘的水文化就是潇湘人民长期与水共生共荣中的一部历史画卷,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开拓创新、勇于拼搏治水精神的体现,也是潇湘作为文化之邦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吴玉英“诗意栖居”的美学之思(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4]严遵撰;王德有译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常璩华阳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对中华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7]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8]靳怀春中华文化与水(上,下)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9]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徐成志锦绣河山尽风流:中华山水文化解读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游山玩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文初,蒋述卓,刘绍瑾,等中国山水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3]陈明松中华风景名胜集称文化与荷花文化景名初探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4]郑连第人水和谐:构建生态之美中国建设报,2005(6)

谁是湖湘文化史上最杰出代表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