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人邵雍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北宋神人邵雍介绍,第1张

  邵雍(1011年-1077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河北涿州人,后居洛阳,对易经极有研究,朱熹将其同「北宋五子」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关于他的奇事流传不少。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北宋神人邵雍介绍,希望你喜欢。

北宋神人邵雍

 某年春天的一天,邵雍到洛河桥头摆了卦摊。临近中午,一位老农过来 问道 :早上出门时,总觉着要有事,这不,菜卖完了就急急忙忙往回赶,您给算算是吉是凶邵雍让他抽个字,老农弯腰拿了一个递给邵雍说:我大字不识,还是请先生明示吧。邵雍一看是一个“筷”字,便抬头对老农说:恭喜恭喜,您今日中午必有口福,快快回家吧,晚了就赶不上了。老农听完,自言自语地说:只求平安无事就行,哪敢奢望什么好事哟。说完便走了。老农回到家,他的外甥见他就说:我已等两个时辰了,见你不回准备走了,今日是我爹的六十大寿请你去喝酒。老农换了件干净衣服,高兴地赴宴去了。

 自老农离开半个时辰,此时午时已过,邵雍正要收拾卦摊回家休息,走南边车上跳下一个人来说:请先生留步,早听说先生神机妙算,有意请您看看命运如何,今日巧遇,望先生垂教。邵雍让其抽个纸卷,此人捡了一个拆开一看是个“筷”字,望着邵雍心里七上八下。邵雍慢慢地说:从这个‘筷’字来看,乃不吉之兆,你今日必遭水淋之灾,望处处小心。此人看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便连个谢字未说就上车回家了。一路上快马如飞,直到家门 口才 长出一口气,心说:都到家了也没见着一个水珠,可见邵氏一派胡言。话音刚落,却被一盆脏水浇了个正着。原来是老婆不知他回家,将一锅涮锅水随意泼出,让匆忙赶来的丈夫碰巧遇上。

 当 天下 午,邵雍刚走到桥头,就见一人在那儿等候。等邵雍坐稳,那人瓮声瓮气地说:老先生,给我看看今天的运气。邵雍让其抽取一个纸卷,那人不假思索地拿起一个递给邵雍。邵雍一看仍然是一个“筷”字,不禁惊叹:不妙!那人便催他快说,邵雍说:从这个“筷”字上看,你今天将有关笼之灾,你性情暴躁,不免要招灾惹祸,望谨慎行事。那人说:我呆在家里不出门,看还会不会招灾惹祸。说完,扬长而去。那人回到家中,蒙上被子就睡,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不料,被一位妇女骂醒,原来是他家的猪糟踏了那妇人的菜园子。他火冒三丈,冲出去与之对骂,因笨嘴拙舌被对方骂急了,伸手就是一拳。那女人本来就有病,一拳下去,便倒地没气了。不到一个时辰,来了几个衙役便把他抓走关进了大牢。

 熙宁十年的夏天,邵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马光等人闲谈,忽然笑着说:“我要观看万物轮回去了。”程颐担心地说:“先生的病他人爱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 办法 调养调养。”邵雍却坦然地说:“调养也没用啊。”

 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厉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和程颐、程颢等几位朋友天天来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边。邵雍虽然四肢不能动弹,头脑却十分清楚,谁来了就和谁谈这谈那的,讲起学问来滔滔滔不绝。

 有一回程颐来看望邵雍。临走时邵雍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程颐不免有些心酸,问邵雍道:“先生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邵雍说:“要使面前的道路宽阔一些,路窄了连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颐点头称是。

 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经奄奄一息了。亲戚朋友们都赶来,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二程兄弟和司马光、吕公着等人聚在外屋商量着如何办丧事,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难以定夺。躺在里屋的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儿子伯温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有三个要求,一定要满足我。”伯温哭着说:“您就讲吧。”邵雍断断续续地说:“第一,我死后不能把我埋在洛阳,要葬在伊川先人茔地。每二,墓志铭要由程颢程伯来写。第三,不要陪葬任何东西,头枕辘轳头,身穿粗布黑衣,衣服要抹上油。入殓时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来,让她看着。”说完,等伯温一一点头答应,邵雍便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

 家人和朋友们按照邵雍的遗嘱,入殓的时候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了来,让她看着给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后装进棺材,枕上辘轳头,又让小秃闺女看了看里面随葬什么东西,才钉好棺盖,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两边站着许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哭天抹泪,不住地念叨着邵先生的种种好处。

 棺椁由八个棒小伙抬着,起初他们觉着重得很,肩膀压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别慢。可是出去十来里地以后,越往前走越轻巧,抬着一点也不费劲,觉着很奇怪。到后来,人们发现遇到上坡的时候,里边“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前往后,下坡的时候,里边也“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后往前。有人害怕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啥在响”一个人说:“象是那辘轳头在来回滚动。”

 那辘轳头怎么会滚动老人们说,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没人了,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

 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秃闺女嫁人了,生了儿子,儿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孙子。她的这个孙子长大以后不成器,专干那些偷棺劫墓的勾当。有一天,和别人嘀咕着要去偷邵雍的坟墓,恰巧被小秃闺女听见了,赶忙阻拦说:“你们可别去,邵先生入殓的时候,我看得清楚,里面什么东西也没装,衣裳也不是好的,还抹了油。”孙子问:“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的。”这样,邵雍的坟墓便没有遭劫。

 原来,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秃闺女的孙子是个偷棺劫墓之人。

 这些奇事在精通易经的邵雍来说,算不得什么,他的一些预言,流传很广,并很灵验。无神论学者去研究他,至今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

北宋理学家邵雍逝世

 邵雍(1011年-1077年7月27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雍对易经极有研究(雍继承并发扬了陈抟的“周易先天图说”)。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1975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

 雍,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百源(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后,人称雍为“百源先生”。

 雍青年时期即有好学之名,《宋史》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雍后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吕公著等交游甚密。邵雍与二程、周敦颐、张载,合称为“北宋五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我是一个自小长在伊川的人,早就知道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葬在伊川,但对他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多。近日偶读邵雍的诗作,觉得颇为有趣,遂有了去瞻仰他墓地的冲动。我原本计划要等到晴天再动身前去,无奈天公不作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而且并没有要停雨的意思,无奈之中,我们只好在一个飘着小雨的上午,和单位的几名同事乘车前往邵雍的长眠之地——邵园。 谈起邵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大概都知道。邵雍,生于1011年,卒于1077年,字尧夫,号伊川翁、安乐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象数派的创立者,世称“易圣”、“八卦大师”。邵雍祖籍今河北涿州,幼年随父迁居今河南辉县,三十多岁后隐居伊川新城(今伊川平等村),晚年居住在洛阳安乐窝,死后葬于伊川县平等乡西村的神阴原。 车沿着洛栾路向南行驶,在经过平等乡西村时向西折往一条水泥路——因为邵园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前几年修了一条专门通往邵园的水泥路。到了邵园门前,我们下了车。位于伊川平等乡西村西边一块叫神阴原的山坡上,面南背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前为一条沟,面积近7亩。园门前,立有一座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高大石坊,横额上“安乐佳城”四个字概括了邵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的一生。穿过石坊,就是邵园的大门。大门的西侧立有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和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前会长唐明邦题写的碑文。邵园大门上方书有“邵夫子墓”四个大字,大门两侧镶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是“删后无诗啸月潮风留击壤”,下联为“画前有易蹑根控窟见先天”。值得一提的是,青砖砌就的邵园围墙,每一块砖均印有“邵夫子墓”四字。 跨过门槛往里走,只见园内长满了荒蒿榛莽,也孤独地站立着数十株松柏。在小雨中,园子更显得清幽和寂寥。我们走进享殿,只见东墙内镶有一通民国年间的《重修邵夫子墓碑记》。穿过享殿,就是邵雍的墓冢。与一般人的墓冢不一样的是,邵雍的墓冢是用青砖镶砌的八角形,暗喻八卦。在墓冢前的碣石上刻着“新安伯”三个大字,墓碑上镌有“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东侧为立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六月的“康节先生邵夫子祠墓碑”。 小雨中在邵园漫步,手抚一通通石碑,我们在历史的沧桑中找寻着大师的身影。碑文记载,邵雍少年时,胸怀大志,潜心读书,手抄《周易》,后又精研八卦六十四卦图像,领会真谛,洞悉玄秘,建立了自己的“先天学”体系。他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的著述及其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易学哲学史及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创立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明确显示出二进制数率排列规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二进制数率排列图,为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采用二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程颢曾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雍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雍其人。然而,不少对邵雍知之甚少的人却笼统地把邵雍称为“算命仙”,这是非常错误的。他的著作贯穿于整个《四库全书》,留给世人的《皇极经世》、《观物篇》、《渔樵问对》和《伊川击壤集》成了很多人研究的热点。邵雍的作品充满着哲学思想,从“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和“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的诗句中,从邵雍先生的其他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独步千古的大师,一个有着非凡抱负、才华、品德和气概的哲人,一个有着伟大灵魂和境界的绝世奇才。 邵雍是个豁达的人,他乐天知命,淡泊明志,在洛阳闲居近三十年间,冬夏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年间,皇帝曾两度召其入朝为官,邵雍再三推辞,最终称疾不肯赴任。在他的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时,邵雍与程颢“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在今伊水西紫荆山下的神阴原选择了这块墓地予以安葬。他死后,葬在了父亲身边。邵雍墓前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土沟,在经过墓地前时绕了一个半圆型的弯。对于他选择的这块墓地,有着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是块绝坟,有人说这块地喻含着“独占鳌头”之意,也有人说这块地正处在紫荆山“九龙朝凤”的九条沟之一的沟中,是块风水宝地。 经过八百多年的风雨剥蚀,而今的邵雍墓只有这园中的数通石碑,几间陋屋,萋萋杂草,一抔黄土。墓冢孑立,形影相吊,鲜有游人驻足,这与他生时“士大夫识其车音,争相迎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超然物外的邵雍早已习惯了待在角落里看世界? 走出邵园,小雨依然在下。恋恋不舍,踏上归途时回首凝望,雨雾笼罩中的邵园依然静穆,冥冥中似乎听到有人在对话……[]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②外姓改姓魏。战国时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③出自少数民族。如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佤族斯内氏,汉姓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始祖:毕万。

迁徙: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目前魏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七位。

郡望:  巨鹿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 秦置任城县。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相当于今山东微山一带。

堂号:  九合堂 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八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巨鹿、任城。②自立堂号:敬爱、治礼、十思等。

字辈:  某支魏姓字派: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一本九族,万古纲常。振作有人,家道宏昌。克广前勋,永甫之祥。继先启后,忠孝贤良。繁荣衍庆,育才兴邦。陶应师欲立,成遇世登国,文余士兴帮,学开中朝举。继速招先德,本远启庆慈。

  河南西平魏姓字派:德绍时世祖,道记孔孟传,学乃家之本,端方勤民廉。

  山西忻州魏姓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宜宾江安魏氏字辈:“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

大房支派:“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

三房支派:“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

四房支派:“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魏氏字辈:“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魏氏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魏氏字辈:“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魏氏字辈:“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内江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

湖北新州魏氏字辈:“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辈:“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魏氏字辈:“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魏氏字辈:“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辈:“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魏氏字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辈:“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辈:“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辈:“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魏氏字辈:“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魏氏字辈:“春元加振光传淑庆参常”。

山东青岛城阳魏氏字辈:“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枣庄薛城魏氏字辈:“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魏氏字辈:“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魏氏字辈:“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魏氏字辈:“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魏氏字辈:“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盛”。

山东临沂魏氏字辈:“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江苏沭阳魏氏字辈:“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魏氏字辈:“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魏氏字辈:“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魏氏字辈:“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魏氏字辈:“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辈:“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新郑魏氏字辈:“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南阳镇平魏氏字辈:“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辈:“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九江魏氏字辈:“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魏氏字辈:“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鞍山海城魏氏字辈:“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辈:“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魏氏字辈: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魏氏字辈:“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魏氏字辈:“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陕西泾阳魏氏字辈:“敬英公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安徽六安魏氏字辈:“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河北景县魏氏字辈:“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毕万公一百世魏世魏氏字辈:“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魏氏字辈:“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魏氏一支字辈:“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辈:“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名人:  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谥庄,称魏庄子。魏犫少子晋悼公新立,使为中军司马。晋侯之弟杨干扰乱阵次,他杀其仆(御者)晋侯以其用刑得当,使为新军之佐。旋升为下军之将。力主推行和戎政策,称和戎有五利。使晋领地进一步扩展,国势富强。

  魏文侯(-前387),战国时魏国建立者。名都,一作斯。桓子之孙前424年即位,举贤选能,先后任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使西门豹治邺,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制定“法经”,兴修水利,使魏成为战国初年著名强国。西攻秦,取西河之地,北攻中山,灭其国前403年,魏国与赵、韩被列为诸侯。

  魏冉,战国秦臣。原为楚人。姓芈。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死,诸公子争位,他拥立昭王,被任为将军,平定内乱。后一再任秦相,封于穰,号穰侯。在执政期间,举白起为将,攻伐韩、魏、赵、楚等国,夺取大片土地。加封陶邑,富于王室。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前266年,魏人范睢入秦见昭王,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昭王遂改用范睢为相,他被罢免。出关就封,辎车千余乘。后死于封地陶邑。

  魏牟,战国时人。籍贯不详。即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故亦称“中山公子牟”。与公孙龙交好,他说:“身在江海之上,必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他“纵情性,安恣睢”。《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子牟》四篇,已佚。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釐王异母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人。魏王畏其贤能,不任以国政。前257年,秦围赵,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率其军救赵,击退秦军。此后留居于赵十年。前247年回魏,任上将军,联合五国击破秦将蒙骜军于河外。有《魏公子兵法》传世。今佚。

  魏豹(-前204),汉初诸侯王。战国末魏国贵族。陈胜起义后,豹率众响应,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败自杀,豹逃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后引兵从项羽,秦亡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韩信破魏,兵败被擒,囚于荥阳。在楚军围困荥阳时,为汉将周苛所杀。

  魏相(-前59),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山东定陶)人。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为河南太守,澄清吏治,豪强畏惧。宣帝立,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汉书》称其“为人严毅”,治甚“有声”。

  魏伯阳,东汉炼丹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葛洪《神仙传》有记其入山炼丹事,他曾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著有《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魏延(-234),三国蜀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进驻汉中王,擢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封都亭侯。后诸葛亮驻军汉中,以延为凉州刺史,总督前部军兵,在羌中大破魏军,迁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诸葛亮病死军中,他与杨仪争权,率兵击杨仪,兵败被杀。

  魏收(506-572),北齐史学家。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初为北魏太学博士。东魏时,曾出使梁。为高欢丞相府属,不得志。北齐天保二年(551)受诏撰魏史,历三年,成《魏书》一百三十卷。时人以其报怨酬恩,史书不实,讥为“秽史”。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与修定《齐律》。与温子升、邢邵号北朝三才子。明人辑其文为《魏特进集》。

  魏徵(580-643),唐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任秘书丞,至黎阳劝李勣降唐。曾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以秦王世民功高,曾劝太子早为之计。太宗即位后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七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类礼》及主编《群书治要》。

  魏野(960-1019),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人。筑草堂于州之东郊,不求仕进,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与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王旦等友善,相与酬唱。其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平朴闲远,无艰涩苦瘦之弊。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时诗名在其之上。著有《钜鹿东观集》。

  魏胜(1120-1164),南宋名将。宿迁(今江苏宿迁,位泗阳西北)人。初为弓箭手,曾化装渡淮河,以侦探金军情况。1161年(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金军海陵王完颜亮攻宋时,他率军三百人渡淮河攻取涟水(今江苏涟水,位清江东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继又派军收复附近县城,自任都统制,免租税,释囚犯,开仓犒劳;更招募忠义新兵,分为五军,屡战屡捷。金军每见山东魏胜旗号,即望风而逃。后接受南宋官职。被调南下。1164年(孝宗赵眘隆兴二年)和议未决时,金军突然进攻,他奋勇迎击,因大将刘宝不肯支援,致孤军苦战,中箭牺牲。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历知汉州、眉州、泸州,入为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资政殿学士、同答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推尊程朱理学,与真德秀并称“西山、鹤山”。主张反复研读六经,不赞成“多看先儒解说”。始习朱熹、张栻之说,后又尊信心学。他发挥了邵雍“心为太极”的思想。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等。

  魏忠贤(1568-1627),明宦官。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位河间县西)人。万历中入宫,与僖宗乳媪客氏通;僖宗立,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专权植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杨涟、左光斗等交劾其奸,反被诬为东林党,惨遭杀害,又逐公卿李宗延等,善类为空。思宗即位,始发其奸,初贬凤阳(今安徽省凤阳县),后逮治,自缢死。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余党均被斥逐。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今文经学派。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江抗英战役。愤清廷战和不定,辞归,益发愤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圣武记》,以盛清武功激励人心。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史地、政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建议允许私人自立厂局,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斥宋明理学与汉学。强调“及之而后知”。宣传变古革新,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著作甚富,另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今有《魏源集》。

  其他魏姓名人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舒;战国魏国国君魏罃、魏嗣,魏国公子魏咎,魏国贵族魏齐,魏将魏章;东汉学者魏朗;魏晋时道士魏华存;隋文学家魏澹;唐诗人魏朴;北宋女诗人魏玩;明大臣魏观,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大臣魏象枢、魏裔介,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秦腔演员魏长生等。近当代魏姓名人有造舰专家魏瀚,物理学家魏荣爵,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语言学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魏巍,诗人魏传统,**演员魏鹤龄,国民党政客魏道明等。

我们可以先看看邵雍对当时的巨大影响:在北宋仁宗年间,邵雍只是一介儒生,乡野平民,他通过埋头著书,到处讲学以后,名声大振,后来定居洛阳,因为穷困,居于陋巷。为了解决这个大学问家的住房问题,当时有很多朝中显宦、退休高官,给邵雍做了一件让他乐开了花,同时还震惊朝野的大好事。

什么大好事呢?是这样的,宋神宗熙宁年间,著名宰相富弼和文彦博退休后,也在洛阳居住,他们联系了朝中一些著名大臣,如王慎言、王拱辰、刘几,还有翰林学士司马光等二十多人,踊跃倾囊,合资在洛阳为邵雍兴建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庄园,面积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庄园里小桥流水,田连阡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单是住房就达几十间。

邵雍感激之余,欣然笑纳,并把庄园命名为“安乐窝”,还特意写了一首诗,以咏其事,诗曰:“重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嘉祐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洛辅清风朝满袖,嵩岑皓月夜盈轩……”

一个平民学者,布衣书生,却得到了那些朝廷重臣一致的敬佩和重金资助,一方面说明邵雍学问高,有本事,是这些宿儒心目中的大学问家;另一方面也说明邵雍会做人,是道德品质上的楷模,是世风日下时的君子,受人敬重,让人爱戴。

邵雍在年青时,也曾投身仕途,进军科场,但后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洞悉草木之情、古今之变,深谙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之后,便改变了初衷,从此读书著作,安贫乐道。宋仁宗、宋神宗先后征他出山,授以高厚禄,均被他一一拒绝了。

邵雍钻研学问,著述一生,曾撰写《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学术著作,自创“先天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体系,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和士大夫阶层,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当时和后代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被并称为“北宋五子”。

邵雍去世后,当时朝廷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赐谥号“康节”,后又封“新安伯”,且配享孔庙,尊称“邵子”,给予了非常非常高的荣誉。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理学五子”之一。邵雍字尧夫,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谥号廉节。先世为河北范阳人,曾祖父邵会以军职随从宋太祖部下。父亲邵古时即移家衡漳(今河北省南部)后又迁徙共诚(今河南省辉县)。邵雍三十岁时,游学于河南,晚年定居洛阳,所以他又是河南人。又因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苏门源(今苏门山百源湖)之上,所以又称他为百源先生。因云世后赐溢“康节”,世称康节先生,北宋哲学家。少年时,潜心读书,手抄<周易>。后又精研密八卦六十四卦图象,领会真谛,洞稳身秘,建立了自己的“先天学”体系。宋仁宗津桥附近安居,将居所取名为“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邵雍一生未任官职,常于天津桥头卜。宁神宗宁十年(1077),邵雍云世,享年66岁。

自宋时起,明宣德,清乾隆,民国等时期或地方政府拔款,或仰幕者捐资,曾对邵雍墓进行数次修整。1968年当地村民再次于原址上用旧料重建。1986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1、从洪武元年至今,辉县的名称,640年不曾改变。我们的家族,在嘉靖年间从山东馆陶迁移至新乡/辉县一带,也有500年历史了。500年间,王朝更迭,战乱瘟疫天灾不断,一个家族能够延续至今,已经很难得了。 2、鲁迅称他的家乡是: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辉县是个什么地方?隐居的地方。这里靠近太行山,从县城只需要西行几十里,一天之内,就可以遁入太行山。这里稍稍偏离官道,只需要往东走半天,就是直通北京的大道。 3、百泉的山光水色给了那些隐居、避难、落魄的人多少安慰和寂寥?战国最后一个君主齐王建死在这里,故国山川,只在梦里。然而,真正的故事,是从孙登的划然一啸开始的。那啸声让阮籍失魂落魄,让七贤留在了竹林,竟日清谈,风流魏晋。 4、到了有宋一朝,尚未成名的邵雍在这里读书,夏不就席冬不解衣,不知道几个春秋。那时,他脑子里除了先天心易、圣人遗教之外,可有盖世功名、衣锦还乡?邵雍没有回来。“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一生都在歌颂他的山阴吴下,他似乎总是羞于提起自己的出生地。不过,岳飞来了,这位汉族的英雄和保护者,当时还只是下级军官,他在侯兆川与敌人大战,身受十几处枪伤,是百泉清澈纯净的湖水洗去了他铁枪上的膻腥血迹。他走了,留下的,是他的上司王彦。当所有将士在面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墨字时,望着越来越远的朝廷,他们可曾想过,这碧水青山,就是八千好儿郎的埋骨之地?山河终于变色。 元好问不是辉县人,他只是来过辉县。在他感慨“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时,他怀念的,是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时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辉县改名作“辉州”,以后这个“辉”字就在790年间长伴斯土。直到现在,很多辉县小孩名字中都有“辉”字,纪念所生何地。 未经证实的说法称耶律楚材晚年隐居在梅溪村,那里距离我家只有咫尺之遥。我常常在想,李梅溪这个传说中的人物,也许是精通先天易数的邵雍、号称契丹卧龙的耶律楚材、思想异端的李贽的综合体。这时候的辉县,由于姚枢、许衡的苦经力营,已经是北方的理学中心。在“八娼九儒十丐”的蒙元,苏门山下的太极书院,走出了多少为往圣继绝学的书生? 终于,遗民泪里,王师南来,山河得以重光。大明洪武元年,这块土地被称作“辉县”,直到现在。李贽作过辉县教谕,这一点已经没人谈起了。明朝的文化繁荣,使得这个小城被遗忘和忽视。这是幸事。这块土地宁愿被遗忘和忽视

北宋神人邵雍介绍

  邵雍(1011年-1077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河北涿州人,后居洛阳,对易经极有研究,朱熹将其同「北宋五子」并称为道学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