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姓 赫氏家谱 赫姓起源 赫姓名人 赫姓的来源 赫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赫姓 赫氏家谱 赫姓起源 赫姓名人 赫姓的来源 赫姓简介,第1张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 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 。

融于 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 ,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二字辈: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

三迁徙分布:

汉族赫氏多分布于今湖南、河南、台湾等诸省,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蒙古族赫氏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满族赫氏先居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另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四郡望:

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东部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历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军官、基础教育家。

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赫兴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赫 炬:(公元1942~今),辽宁人。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伞运运健将。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潍阳人。著名地方国防工作者。

赫国胜:(公元1956~今),辽宁沈阳人。著名金融学专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县人。著名国画家。

夏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

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官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刑法执行官夏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楚,亦称榎楚,原来是一种刑法工具,为商、周时期所置,周王朝王室称之。

夏楚,实际上就是鞭笞刑法。用木制细棍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夏”,多用来教育学子,即戒夏,后来演变成戒尺;用有刺荆条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楚”,用竹枝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笞”,后来发展成藤刑,至今新加坡还在使用;而皮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鞭”,成为后来历朝历代主刑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实施抽打刑法者,官称就是称作“夏楚”,俗称另外有许许多多。

在典籍《礼·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榎也。楚,荆也。”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记载:“不长夏以革。”而在典籍《王博士云》中则更清楚地指出:“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刑。”

在夏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夏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楚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所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

太府卿负责掌管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经隋、唐至宋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

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

少府卿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宦官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夏那日氏,源出党项民族唐兀惕部的一支,在大蒙古汗国灭西夏王朝后融入蒙古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夏氏、唐氏、白氏等。其夏氏在蒙古语中亦称“阿日格”。

⑵明朝时期,原元朝人齐噜台因功被大明朝廷赐汉姓名为夏贵,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夏氏至今。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清朝后期冠汉姓为夏氏、黄氏、何氏等。

⑷蒙古族唐古特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项氏、唐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扎雅扎喇氏,满语为Jayaja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请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湾省土著民族哈也湾氏,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夏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夏启。

迁徙分布

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夏氏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

春秋时期,夏征舒的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淄博)大夫。

秦、汉时期,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氏族人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

夏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氏族人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氏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氏族人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氏族人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朝时期,政清民和,夏氏族人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氏族人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则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朝以后,荣载史册的夏氏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人(今江西德安);夏诚,龙阳人(今湖南汉寿);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有著名的画家夏迪等。

明朝时期,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朝初期有山西大槐树夏氏族人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朝时期,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朝末期有闽、粤等地夏氏族人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氏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

今夏氏族人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氏人口约占全国夏氏人口的40%左右。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2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鹤来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廉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凰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茅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尊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隆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遵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草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彝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龙耳环堂:资料有待补充。

夏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大臣家风:上联典指夏氏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氏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隐士夏黄,字少通,鄞人。为避秦朝暴政而匿藏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因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避秦末战乱,与东园、绮里季、甪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七年,从没出过差错。著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梁国授徒: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源溯涂山:此联为夏氏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此联为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2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全联典指明朝画家夏景(公元1388~1470年),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上联典指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当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3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氏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其姐为宋孝宗的皇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4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公元1900~1986年)撰写的春联。

字辈排行

1夏氏字辈:

夏氏新编通用字辈:“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山东淄博夏氏字辈:“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氏字辈:“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夏氏字辈:“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湖北监利夏氏字辈:“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夏氏字辈:“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氏字辈:“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字辈:

原派:“世成林楚善继佑安善嗣宗祖荫太安思子强友必从文正孝义尚贤良”;

新派:“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徵猷著才奇乐道彰彦修贻教化绍述焕荣章”。

枫田支派:“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光逢世泽德远肇基隆南国家声永熙朝道学崇”。

湖南安化、益阳夏氏字辈:“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浙江上虞夏氏字辈:“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浙江温州夏氏字辈:“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金沙夏氏字辈:“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贵州盘县夏氏字辈:“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河南开封夏氏字辈:“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云南昭通夏氏字辈:“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

四川乐山夏氏字辈:“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安徽怀宁夏氏字辈:“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辽宁沈阳夏氏字辈:“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广东新会夏氏字辈:“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夏氏字辈:“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夏氏一支字辈:“士良世相国家学纯常正道心明德克绍先绪传经光继儒林志大安邦应广行端保朝恒存为善必成祖佑作福自有天兴”。

夏氏一支字辈:“尚思世磒月秀大国维光”。

夏氏一支字辈:“永星茂成士连祥传”。

夏氏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夏氏一支字辈:“家大发源清敬祖承先德”。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祖先是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

相关介绍: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过去一千七百多年里,从未停下迁移的脚步。

客家人一词起源说法不多,一说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一说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汀、赣移民的称呼;还有一说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辱。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客家人

郝姓,源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

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孑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孑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通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地区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据文献《延长县志》中记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氏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县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

郝伏愿墓志,是陕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历史佐证。

源流四

源于乌桓。为古代乌桓国姓氏。[1] 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源流五

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南蛮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源流六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西夏人中有郝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

其一,源于纥石烈部(赫舍里氏)。纥石烈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肃慎时代。最迟在唐朝末期,纥石烈已经成为靺鞨(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详见《金史·本传》)。到了金朝时期,纥石烈部人口众多,开始向全国分布。金朝被蒙古与南宋联军所灭之后,纥石烈氏族返回东北地区,逐渐分散于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等地。明代被称作何舍里氏,明末清初则称为赫舍里氏族,满语为Heseri Hala,是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是满族、锡伯族最显赫的大姓之一,后改汉姓为赫、郝、何、英等姓。

其二,源于伊拉哩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为满族、锡伯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郝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郝氏,世代相传至今。

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 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

赫姓 赫氏家谱 赫姓起源 赫姓名人 赫姓的来源 赫姓简介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