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的下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初唐四杰 的下场,第1张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没有有一个是活得自在舒服的:王勃虽年少才俊,但"为僚吏共嫉"、"雄略顿于穷途"、"高材屈于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涧底寒松赋》)尽管他以一篇《腾王阁序》)名闻天下,但到底不受重视,只好弃绝红尘,跑到虢州深山里去采药寻医,放弃文学创作而去写医书。最后竟在二十八岁时渡海溺水受惊骇死去。一颗闪亮的诗星就这样来去匆匆。

杨炯则因为恃才傲世,对拥有权力的达官贵族们不阿谀逢迎,反而嘲笑、抗争,尽管他的文章"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绝。"(刘肃《大唐新语》)但由于权贵对他的反感压制,使他一生都处于遭排斥打击之中。

卢照邻更为悲惨,身体本来就多病,又因嘲讽官吏被逮捕入狱,一生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又为权贵所不容,最后竟落得投河自杀。

骆宾王少年便有文名,中年名盖天下,但因为参加反叛武则天皇权的徐敬业队伍,失败后亡命天涯,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疑案。

以一句试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而让武则天赫然变色的骆宾王,是初唐诗坛的活跃人物,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四杰中年辈最长、阅历最多之人,其遗闻也最富有传奇色彩,其中他的下落至今仍旧是一个谜。

骆宾王一生壮志飘零,沉沦下僚。唐高宗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时,他被升任为侍御史,又因屡次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的千古名句抒发自己的悲愤。

武则天称帝后,大肆斥逐李唐王室旧臣,并大量起用武氏家族成员。公元684年,对武则天政权极为不满且自身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骆宾王参加徐敬业发动的扬州兵变,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这其间,他起草著名的《讨武紫》。该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和阴谋祸心,备述起兵的目的,申明大义。结尾处试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非凡,极富号召力。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赫然变色,连忙询问檄文为谁所写。被左右告知是骆宾王,十分惋惜,并说:这个人有这么大的才能,却流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宰相的过错啊。惜才之心溢于言表。但是由于徐敬业武略不够,所以扬州兵变才三个月就遭到失败。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记载道:文明(唐睿宗年号,684年),与敬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后来《新唐书·骆宾王传》沿用这个说法,也用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来描述骆宾王的下落。骆宾王的下落之谜由此而始。

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兵败后骆宾王被杀。

《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新唐书·李薮》等书都如此记载。此说法认为,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句,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于遗山江中,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传首东都,并牵连家族。具体记载如《资治通鉴》说: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yóu)及骆宾王首级来降。另外,骆宾王的世交宋之问曾写过一篇《祭杜审言学士文》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宋之问也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由此看来骆宾王不仅自身不保,而且家人乃至族人都遭到牵连而被杀。

第二种说法: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脱隐居,也有人说他削发为僧。

唐人郗(xī)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所谓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就是骆宾王未被杀的证明。根据这种说法,兵变失败后,官军没有捕获徐敬业和骆宾王,他们害怕武则天会治他们的罪,因此以假乱真,杀了两个面貌酷似徐、骆的人,将其首级报送京师。事实上,骆宾王和徐敬业二人均逃脱并在后来落发为僧。最早说骆宾王出家为僧的人是唐人孟ぃ根据他的《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有一次在杭州灵隐寺玩月赋诗,吟出两句:鹫领郁i,龙宫锁寂寥。然而苦于没有佳句可续。正在这时,走来一位老僧,听完宋之问的诗后,立刻说道: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并接着连吟十句诗完篇,句句精妙非凡,令宋之问惊叹不已。老僧吟完一去不复见,宋之问再去拜访也没有找到他的影踪。后来宋之问向人打听这位老僧,得知此人竟是骆宾王。

另外,骆宾王还曾逃匿于今天的江苏南通一带。根据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大臣朱国桢《涌幢小品》所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这座墓后来被迁到了狼山,至今遗迹犹存。清人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还记载说,雍正年间有自称是李奘七世孙的李于涛,他说他们家的家谱中记载说,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一起藏匿于邗(hán)之白水荡(即今南通所属的启东县一带),后来骆宾王客死崇州,据说骆宾王的陵墓就是徐敬业的儿子修的。

第三种说法:骆宾王投江而死。

唐人张|在《朝野佥载》说: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叟失浪委泥沙。’后与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chèn)也。就是说,骆宾王最终死于江水中。不过这种说法加入谶语之说,其没有资料加以旁证。

总之,除了《新唐书·骆宾王传》说骆宾王不知所之外,其他所有的正史记载都说他是兵败被杀。而宋之问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的那句话,则更是有力的证据,因为凭宋之问和骆宾王的亲密关系,宋之问的话是足可信的。至于孟ぁ侗臼率》所言宋之问与骆宾王在灵隐寺月夜联句一事,纯属荒诞不经,因为宋之问和骆宾王本是熟识的密友、世交,相逢时怎么可能会不相识?

孟さ摹侗臼率》固然存在缺漏,但这并不排除官军为邀功请赏而用假首级报送朝廷的可能性。同朝人郗云卿是奉诏搜缉骆宾王的遗文,他说骆宾王因致逃遁,必定是有所根据的,不可能信口雌黄。至于宋之问的不能保族而全躯,并不能作为骆宾王被杀的证据。因为宋之问是骆宾王的好朋友,他自然是熟悉骆宾王的,那么他可能是在辨认出报送京师的乃是假骆宾王的首级后才说的那句话。他可能说出真话吗?一来他要帮好友活命,肯定不能说真话,二来恐怕他也不愿意得罪送交首级的官军。所以,用宋之问的一句话作为骆宾王被杀的证据,是难以站住脚的。

由于这些关于骆宾王下落的史籍记载的互相矛盾,这桩公案一直争论不休,何时能有定论?恐怕要等到新的、确凿的材料出现后才可能知道。

李白属于,骆宾王不属于。李白这辈子一直有一个宰相梦,他始终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做个宰相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现实却啪啪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他所谓的才华,只能写写诗,宰相跟他没什么缘分了。

但是有一天,永王李璘屁颠屁颠地跑来,说自己要起兵镇压安史之乱,想请李白做他的军师。李白那叫一个兴奋,立刻答应了这件事。他似乎认为,这是他成为宰相的一个好机会。没想到永王李璘那是为了自立为帝,结果被唐肃宗镇压,李白也因此入狱。

骆宾王就是那个鹅鹅鹅的作者,他造反就比较富有正义感了。因为当时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屠戮老李家的子孙后代,骆宾王实在是气不过,果断选择跟随徐世绩的孙子徐敬业反抗武则天,结果被镇压。徐敬业被杀,骆宾王应该也被杀了。

李白下狱,纯粹是咎由自取。

李白本来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为此李白也非常卖力,给唐玄宗写了不少诗,著名的就是给杨贵妃写的那三首。

他就等着唐玄宗给他委以重任,万没想到,唐玄宗就只是把他看成一个写诗的,完全没有重用他的意思,跟唐玄宗后宫的梨园弟子一样,李白的存在,纯粹就是给唐玄宗图个乐。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新唐书》

李白心里很不高兴,为此自暴自弃,长期饮酒。唐玄宗看不下去了,直接就给了他一笔钱,让他滚蛋了。

这个时候的李白,似乎失去了重返仕途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的前半生就是一个笑话,一直在追寻不切实际的东西。

其实他不知道,他的后半生才是一个笑话。李白放浪形骸了多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为了活命,不得不跑到江苏一带避难。

这个时候永王李璘的出现,改变了李白的下半生。永王李璘认为李白的才华盖世,一定是诸葛亮式的人物,所以就拜他为军师,希望他能辅佐自己镇压起义军。在永王李璘东巡的时候,李白还曾经给他写过一首拍马屁的诗,由此可见,李白的确是希望跟随永王李璘干一番大事业的。可惜永王李璘没有雄主的韬略,李白也没有宰府的才能。等到永王李璘兵败后,李白也受到了牵连,以谋反罪被打入了死牢。要不是好友们相助,李白必死无疑。

可以说李白的这一次遭遇,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到了四五十岁了,依旧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连个知县都没有做过,怎么敢觉得自己可以做宰相的呢?

骆宾王被杀,实在是可歌可泣。

骆宾王是初唐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早在唐高宗时期,骆宾王就得到了重用,武则天开始掌权的时候,骆宾王就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因此被抓入了大牢。

此后骆宾王被释放后,出任临海县丞。但是他不想给武则天干活,索性辞官不做,出去云游四海去了。

等到武则天把唐中宗废了,自己做皇帝建立武周王朝以后,徐世绩的孙子徐敬业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则天,恢复唐朝江山。

宾王,婺州义乌人。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调长安。武后时数上书言事,下除临安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兵,署为府属,军中书檄,皆其词也。---《全唐文》

这个时候骆宾王看到了正义的曙光,所以就跟着徐敬业一起讨伐武则天。他曾经给起义军写下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从而再次闻名天下。

有什么姓骆的名人? 骆姓名人  骆俊:字孝远,骆统之父。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

骆统:会稽乌伤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年二十,拜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官至建忠郎将,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历史评价:骆统抗明大义,辞切理至,值权方闭不开(陈寿)。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文学家。高宗时官至侍御史。因故下狱,获释后出任临海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大加赞赏。徐失败后,他不知所终。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个人哀怨,整炼缜密,为初唐四杰之一,辑有《骆临海全集》。

骆峻: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名士。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骆知祥:合肥(今属安徽)人,五代吴大臣、理财家。为淮南支计官时,励精为理。徐温秉政时,其掌管财赋,与严可求齐名,时称严骆。后迁中书侍郎。

骆天骧,字飞卿,号藏斋,元代著名学者。出身于世居长安之故家旧族。由于骆天骧在仕途上不甚得意,最高作过京兆路总管府的府学教授,所以《元史》中没有他的传记。其生卒年已无从确考,不过根据他在“石刻”卷小序中所说“垂六十年,集成编帙,附长安志后”一句,可知元贞二年成书之时,他至少已有七十多岁,向上推溯,他大约出生于金宣宗(公元1213-1223年在位)后期。又因书中著录有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他篆额的碑刻,其卒年当在此后,大概活了八十岁左右,可谓高寿。

骆天骧出生于金末乱世,成长于蒙古国初占关中之时,长大后所能见到的长安古城,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已经“兵火相焚荡,宫阙古迹,十亡其九,仅有存者,荒台废苑,坏址颓坦。”好在“兵后关中前进士硕儒故老,犹存百人,为士林义契耆年,文会讲道之暇,远游樊川、韦杜,近则雁塔、龙池,其周秦汉唐遗址,无不登览,或诵诗文,仆每从行,故得耳闻目睹,每有阙疑,再三请问。”作为世家子弟,骆天骧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对长安地区遗踪故迹十分熟悉。至元十年建安西王府,安西王相兼营司大使赵炳,曾请骆天骧陪同遍访周秦当唐故宫废苑。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编纂《类编长安志》打下了基础。

在《类编长安志》之前,关于古城长安的志书,已有北宋人宋敏求《长安志》二十卷,南宋人程大昌《雍录》十卷,当时骆天骧深感兵火之余,长安古迹已“难以诘问,故老相传,名皆讹舛”,而已有的旧志“故事散布州县,难以检阅”,于是决心编写一部新志,以使“览之者不劳登涉,长安事迹,如在目前”。他采用的是近乎类书的骗纂方法,“引用诸书,检讨百家传记,门分类聚,并秦中古今碑刻,名贤诗文,长安景题,及鸿儒故老传授,增添数百余事,裒为一集,析为十卷,目之曰类编长安志”。这就使他的新志在体例上与宋敏求《长安志》这样的地志著作有了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它们孰优孰劣,也不必计较骆氏新志对宋氏旧志的增删是否得当,对我们后人来说,它们都是先辈留下的珍贵文献,在许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尤其是《类编长安志》增补了不少金元时期有价值的史料,其中包括对长安地区碑刻和当时碑林藏石的著录,为我们今天研究碑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骆仕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初官吏。洪武年间进士。授崇阳知县,居官廉介,抚民有方。官终太原知府。

骆问礼:浙江诸暨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任南京刑科给事中>>

大家帮忙从古至今姓骆的名人有那些 骆宾王,骆家辉,骆玉林,骆理学,骆作华, 骆振芳, 骆业忠, 骆燕清,骆文胜,骆彦君,baikebaidu/view/38358

历史上姓骆的名人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姓骆的明星或名人? 骆宾王

姓骆的明星或名人? 骆牙

临安(今属浙江)人,南朝陈将领。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宾王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文学家。高宗时官至侍御史。因故下狱,获释后出任临海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大加赞赏。徐失败后,他不知所终。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个人哀怨,整炼缜密,为初唐四杰之一,辑有《骆临海全集》。

骆炳贤

1934年出生,原名骆宜大,浙江诸暨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及高师工委会主任,《中学物理教学》期刊主编等。任教以来,先后在大学本科、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助教进修班讲授普通物理学、光学、物理教学论、中国物理教育史、物理教育测理与评价、高等教育学等课程,并指导物理教育进修学者3人,出版专著《中国物理教育简史》,合编教材、教参《中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初中物理教育通论》等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物理教育简史》1994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优秀专著奖、浙江省人民 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原则》荣获浙江省高师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主持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工作期间,从浙江高师院校的实际出发,竭力开拓师资培训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1995年被国家教委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授予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骆承烈

1935年5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孔子与齐文搐研究会副会长、中原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40余职, 党员。早在山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前,就多方调查、搜集资料、写出《济南惨案》。毕业后连续出版了四本书,加上教学工作出色,1958年被山东省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至今为止出版物有:自撰《孔子故里史迹》等19本,主编《儒家思想与社会管理》等25本,任副主编的《孔子资料汇编》等12本,参编的有《孔子评传》等10本,任顾问的《中华传统美德》等15本。其中参编的《孔子故里志》等获国家奖,编写的《孔子名言》等获省级奖。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360多篇。还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法予以表现,撰文井主讲电视专题片《孔子与儒家思想》36集,900分钟,《三字经》80集,1000分钟,还有许多短片,均由电视台上卫星播出,有的国外播映。年青时曾演过话剧、歌剧、京剧、曲艺等100多场,日后参加编剧并任顾问的大型舞剧《孔子畅想曲》是全国优秀舞剧之一。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历史、考古、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但以孔子与儒家研究为主。在孔子研究领域中又以微观见长。仅以收藏2500多种孔子像来说,1997年就获世界吉尼斯记录“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夫人刘桂林副教授研究人体科学10年,做过5000次实验,发过多篇文章,1994年被全国人体科学研究会授予“15年来对人体科学作出突出贡献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编印过300万字的讲义,教出四千名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20人)。曾应邀到国内10个省、市(含台湾省)及日、新、马等国作过学术报告。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文化名人的称号。

骆家辉

(Gary Faye Locke,1950年1月21日― ):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他是美国民主>>

骆姓的家族名人 美国著名农业化学专家。华盛顿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后在美国市作顿市开办私营农业化学化验室。为美国北加州谷物交易所总化学师、美国油籽产品国立研究所化学家等。1955年在实验室成功化验了铀矿石,为美铀矿开采作出重要贡献。又运用新方法分析苜蓿株和食品的含脂量,受美化学界称赞。还运用渊博的化学知识证明烧鸭合符卫生标准,使广大华人制作和出售烧鸭合法化。他的事迹被录入美国的《西方国家名人录》、《美国科学界权威人士》,英国伦敦的《国际名人录》。

姓骆的始祖是谁?呢里人啊? 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寻根溯源 骆姓来源有五:1、出自姜姓。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2、出自嬴姓。据《史记》所载,恶来革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3、春秋时郑大夫王孙骆之后。4、据《史记・东越列传》所载,越东海王摇,姓驺,驺一作骆。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姓。5、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人他骆拔氏,后改为骆姓;唐时吐谷浑人有骆姓;唐时骆元光祖先为安息人,过继为骆奉先养子,改骆姓;金时女真人散答氏、独鼎氏,后改汉姓骆;清满洲八旗姓萨克达氏后改为骆姓;今满、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号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兴周,辅佐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为别他族,子孙以其名为氏,称骆姓。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于是骆姓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骆姓出自齐国,亦即骆姓发源于今山东境内,齐都营丘就是骆姓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骆姓逐渐迁往江南。江南的骆姓,有言出自齐太公之后,有言出自越王勾践之后,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骆姓应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先秦时期,骆姓不见于史。秦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骆姓有秦重泉人骆甲,东汉冯翊(今陕西大荔)人骆异孙,河南尹骆业,东汉末会稽乌伤(今浙江绍兴一带)人骆俊、骆统父子。这说明在魏晋以前,今北国之陕西,南国之浙江已有骆姓人定居。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和兵火过后的凄惨景象,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姓伴随其他士族,大批南下,与原居会稽之骆姓相融合,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骆姓会稽郡望。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宋元两代,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姓,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明初,山西骆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姓有渡海定居台湾者。满清入关后,有八旗姓改为骆姓者,加之河北等省骆姓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骆姓渐多。如今,骆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骆姓约占全国汉族骆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骆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会稽郡,秦治所在吴(今江苏吴县),东汉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2、河南郡,治所在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3、内黄县,治所在今河南内黄。

堂号:“才子”、“河南”、“瓯香”等。

宗族特征 1、骆姓扬名,始于东汉陈留相骆俊,而骆姓最知名人物当为骆宾王。2、骆姓来源庞杂,时至今日,许多骆姓人家已难准确辨析已出自何支。3、明清两代骆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人,以南方人居多,北方仅两名。其中骆成骧为唯一一名状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一名状元。

名人精粹 骆统:会稽乌伤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年二十,拜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官至建忠郎将,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骆牙:临安(今属浙江)人,南朝陈将领。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

中国有多少姓骆的官员 骆牙:临安(今属浙江)人,南朝陈将领。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文学家。高宗时官至侍御史。因故下狱,获释后出任临海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大加赞赏。徐失败后,他不知所终。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个人哀怨,整炼缜密,为初唐四杰之一,辑有《骆临海全集》。

骆统:会稽乌伤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年二十,拜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官至建忠郎将,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

骆峻: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名士。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骆知祥:合肥(今属安徽)人,五代吴大臣、理财家。为淮南支计官时,励精为理。徐温秉政时,其掌管财赋,与严可求齐名,时称严骆。后迁中书侍郎

骆仕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初官吏。洪武年间进士。授崇阳知县,居官廉介,抚民有方。官终太原知府。

骆问礼:浙江诸暨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任南京刑科给事中时,因直言敢谏,得罪皇帝和宦官而被贬。后起为湖广按察副使。有《万一楼集》。

骆日升:字台晋,福建惠安人,明代官吏、学者。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死于奢崇明的叛军之手。有《骆台晋文集》。

骆从宇:浙江武康(今属德清)人,明代官吏。万历年间进士。由翰林官累迁礼部侍郎,忤魏忠贤,罢归。魏忠贤败,官南京礼部侍郎。有《澹然斋存集》。骆绮兰:江苏句容人,清代女画家、诗人。为袁枚女弟子。工诗,作画亦有天趣。有《听秋轩诗稿》。

骆秉章:广东花县人,清朝大臣。

历史上有个姓骆的诗人,是谁? 骆宾王初唐

武则天时期

中国姓骆的有多少人 5分 大约200多万

一说起古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而一说起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两位大诗人,因为他俩的名气和诗文水平最高。但当代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00后认识的第一位诗人却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骆宾王。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骆宾王所写的《咏鹅》就一直是我国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直到2019年的新编教材中,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才换成了《汉乐府·江南》。

《咏鹅》的原文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描述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趣盎然,非常适合作儿童的启蒙诗歌。因此,除了上小学之前就背诵古诗的孩子以外,《咏鹅》应是他们学习的第一首古诗,骆宾王也就是他们认识的第一位诗人。而且,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差不多是中国背诵人数、次数最多的两首古诗了吧。

据说《咏鹅》是在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么看来骆宾王小时候堪称神童,才华横溢。然而长大后的骆宾王虽然更加地才华横溢,但却一直怀才不遇、潦倒落魄,最后更是在历史上突然消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骆宾王的父亲曾经担任青州博昌县令,但很早便去世了,故而骆宾王早年是在十分贫困的环境下度过的。641年,22岁的骆宾王参加了科举。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更加注重门第关系。由于很多学子事前就通过各种关系铺平了中举的道路,而骆宾王却不屑于使用这些歪门邪道,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名落孙山。他在《畴昔篇》中就用“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表达了他参加科举的感受。

科举无门之后,骆宾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求职跳槽的职业生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收他做门客,让他炫耀展现一下才华以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却在《自叙状》中写道: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大体意思就是说,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反而会让自己背上了“冒进”、“贪禄”的骂名,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坚决不干。所以文章最后,他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从《自叙状》中可以看出骆宾王是一个极其清高、叛逆和耿直的人,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无法仕途平坦。骆宾王后来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骆宾王初入仕途担任奉礼郎,因性格耿直得罪了同僚而被排挤丢官;后来到西域从军,觉得无法沙场建功便不辞而别,“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之类的诗歌空抒豪情壮志而不辞而别;

后进入四川,担任了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机的幕僚,为其平定蛮族叛乱书写檄文,结果看不惯同事的贪污行径有擅自离职;

年近花甲回到长安,由长安主簿入朝担任侍御史,结果经常上书讽刺而获罪入狱;

后来唐高宗大赦天下,骆宾王出狱后又去担任临海县丞,他又因无法适应官场而任性地弃官到扬州去游历……

原本已经六十多岁的骆宾王应该就此在历史上缓慢谢幕了,可是他的结局却成了一个谜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改立了李旦,其权势愈加滔天,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武则天会篡位称帝。其反对者开始筹谋反抗,就在嗣圣元年的九月,英国公徐敬业(李敬业,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李勣本名徐世勣,是众多隋唐演义小说中徐茂公的原型)在扬州起兵。

此时正在扬州担任徐敬业府属、对武则天执政也不满的骆宾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并且掌管机要文书,为叛军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在这篇文章中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然而武则天听完之后却一点也没生气,反而极其欣赏他的才华,怪罪宰相没有将骆宾王笼络住,以致于跑到了叛军那里。

由于徐敬业叛乱准备仓促,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结果仅仅不到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兵彻底镇压,徐敬业在逃亡的路上被部下所杀,而骆宾王的去向则成了一个谜团,因为说法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被乱军所杀

出自《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句丽,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2、下落不明

这个说法出自《新唐书·骆宾王传》的记载:“亡命不知所之。”直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3、逃跑后隐居

唐人郗云卿的《骆宾王文集序》记载:“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这个记载中骆宾王并没有死。

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则记载,正德年间有人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而且这座墓非常新,至今还有遗迹存在。

《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清代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附录》则记载,雍正年间有一个自称是李勣十七世孙的李于涛,此人说他的家谱中记载了骆宾王的去向: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一起隐居在于邗之白水荡,后来骆宾王客死崇川,据说骆宾王的陵墓就是徐敬业的儿子修的。

这几条记载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骆宾王兵败后,逃跑在江苏南通一带隐居了下来的结论。

4、出家为僧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

“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被送往东都洛阳的徐敬业和骆宾王的首级是假的,是两个长相相似的人做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徐敬业和骆宾王都顺利逃脱并一块出家当了和尚。虽然这个说法过于离奇荒唐,但流传却比较广泛,以致于很多人都相信了。

5、投水而死

唐人张鸷在《朝野佥篇》中记载:

“骆宾王《帝京篇》日:‘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尖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

这个说法中骆宾王是在兵败逃跑的过程中投水而死,而位于安徽天长市的马汊河古街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徐敬业等人在下阿溪一战中被官军击败,骆宾王因负伤骑马跌落在下阿溪溺水身亡,这条河后来就改名叫马汊河了。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骆宾王的最终结局说法太多,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因此,骆宾王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突然消失的。

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并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是这四人中年龄最大、经历最丰富、也是诗文最多的,其《帝京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狱咏蝉》等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他用自己的叛逆和耿直构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诗和远方。

正是骆宾王等四人的横空出世,才使得唐朝的文学界突破了宫体诗(起源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一直到唐太宗时期都非常盛行,诗歌风格词藻华丽,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的界限,诗的主题更加广阔、更加贴近百姓和现实,从市井生活延伸到了边塞的苦寒之地。因为这四人的努力,才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唐诗繁荣景象,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人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攀登到更高的山峰上去的。然而,以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四杰”

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当今只要上过小学甚至还在幼儿园的“童鞋”们都背过他的诗《咏鹅》。其一生充满传奇,最后结局有多种传说,有的说他被杀,有的说他逃到高丽,有的说他隐居了。新玉觉得他最终隐居的可能性大。

一、从后代史书记载中分析骆宾王是否被杀?

从目前历史上的记载来看,说骆宾王被杀之事出自于《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等书。相关记载大致为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与之在逃往高丽途中,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被困在遗山江中,部下哗变,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并割下了他们的头。但我们知道,这两本相对主流的书分别是后晋和宋代的人写的,所依据的也无非是一些官方记载或传说典故,未必全可信。

成于宋代的《新唐书》则认为《旧唐书》编撰比较粗疏,不过在《新唐书·李勣传》等书中虽然有专门的章节说徐敬业兵败后等二十五人被杀“凡二十五首,传东都”,但是,没有具体说明二十五人间就有骆宾王。且同样在《新唐书》中的《骆宾王传》就直接点明,说骆宾王逃跑后,不知到到了那里。“宾王亡命,不知所之。”由此,可见,在正史中对骆宾王的逃亡之说还是持肯定态度。

二、从唐人当时的记载中探寻骆宾王的踪迹。

寻找历史的真相,最好是从历史同时代的人和事的记载中来剥洋葱。

我们找到了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记载:反馈是骆宾王兵败后逃避了,原文为“文明(唐睿宗年号,684)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据传,在唐中宗继位后,因为骆宾王之前曾反对过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彰显唐王朝李氏的正统性,因此唐中宗命人四处寻找他的下落。如果骆宾王之死成了定论,皇帝也就不会多此一举了。另外,关于唐《本事诗》也记载其出家为鬙,虽然后人多认为《本事诗》所记载的荒谬之处较多,但是无风不起浪,由此一说,也反映了骆宾王应该被杀的可能性较少。

三、从骆宾王的性格特征分析他的归宿。

“好与博徒游”的骆宾王有群众基础,如果化妆潜逃,也有一定的能力。

那你要把唐代骆宾王的年谱、家族史找来看,根据考证才能确认你是不是他的后代。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变迁,人口的迁移、社会的动荡,很不好说你是不是。你找骆宾王的一些研究文章来看,从这里入手,考证一下就行了。

祝你成功!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 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 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山东日照潘氏字辈:“廷远兆(昭)维(惟政)月(明)广(光星)培锡延贵希”。 山东诸城潘氏字辈:“远兆维月光继”。 山东青岛潘氏字辈:“立新维孝友”。 山东惠民、河北枣强潘氏字辈:“宗昌建德洪书增佃”。 山东聊城潘氏字辈:“尚文大福廷金臣悦子立”。 山东沂南潘氏字辈: 乾派:“远振立一放须兆为月光”; 坤派:“玉秀松竹”。 山东五莲潘氏字辈:“锡远兆维月”。 山东曹县潘氏字辈:“赵尚守志常崇善逖乃昌”。 山东潘氏一支字辈:“有承兴业广恒聚立义昌谨怀先兆远洪台庆云章”。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浚,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四、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五、潘姓来源

一、出自姬姓后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与我国早期的姬姓关系非常密切。姬是我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在今河南新郑县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姬姓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传都与黄帝有关。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人的始祖契,相传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时,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被封在毕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后人称他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的经齐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毕公高的小儿子叫季孙,他的封邑在番(今陕西省北部一带),于是他的后代就以时地潘为姓。今天陕西北部一带成了潘姓最早的发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后裔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姑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女贵)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女贵)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到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后来荆君的儿子建立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北到山东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也有人以潘为姓。关于楚国的潘姓人,其祖源史无记载。楚成王时,潘姓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执政官,有军政大权,相当今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商臣立为太子。

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职为太子。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 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商臣想了一想说:“敢!”于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商臣继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师傅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仍有这支潘氏的后裔。

三、出自北魏时鲜卑族的破多罗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国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为了使鲜卑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在北魏这次大规模的改姓过程中, 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破与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从此,这支由鲜卑人改姓潘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带活动。

六、潘姓迁徒史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潘姓,从人数上说,是台湾的第四十二个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台北等县。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后盖寮捕鱼;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等等。

堂号

"黄门堂":晋代潘岳为河阳令,累官黄门侍郎,诗作是最好,和陆机合称"潘陆"。

潘氏又以"荥阳"为其堂号。

家乘谱牒

山西:荥阳重修潘氏宗谱四卷、潘氏合谱一卷、潘氏族谱不分卷;

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江苏:山阳潘氏统宗谱十卷、山阳潘氏统宗谱十二卷、淮安潘氏续修宗谱、润东顺江洲潘氏宗谱四军四卷、贤庄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永宁潘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潘氏族谱十六卷、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荥阳潘氏家谱不

分卷;

浙江:富桐潘氏宗谱八卷、萧邑崇化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慈溪潘氏宗谱四卷、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潘氏宗谱三卷、潘氏家谱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谱十二卷、东洋潘氏宗谱八卷、华墙潘氏家谱不分卷、临海潘氏宗谱四卷、荥阳潘氏宗谱二卷:

安徽:历阳潘氏宗谱四卷、庐江潘氏宗谱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谱四卷、新安潘氏宗谱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谱、大阜潘氏族谱、潘氏支谱、六安潘氏宗谱十卷;

江西:万载湖源潘氏族谱三卷;

湖北:潘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谱十九卷、潘氏宗谱四十七卷、潘氏宗谱二卷、潘氏支谱四卷;

历史名人

潘 耒: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到丛三松堂集77遍诵艺林。

潘 恭: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潘平格: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人录》。

潘柽章:明清之际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 岳:以其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赋》为世传颂

初唐四杰 的下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没有有一个是活得自在舒服的:王勃虽年少才俊,但"为僚吏共嫉"、"雄略顿于穷途"、"高材屈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