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地雷战有效反击侵略:民兵制“头发丝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海阳地雷战有效反击侵略:民兵制“头发丝雷”,第1张

**《地雷战》让山东海阳民兵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海阳人民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联防战,有效地反击了敌人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本文是作者根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整理而成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海阳人民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初期地雷战见“奇效”

1940年2月7日,日军由青岛侵入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今凤城街道),先后在城里、鲁古埠、行村、大山所安设据点。 海阳县委配合我抗日部队,开展游击战,同日伪军和 投降派进行坚决斗争。

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当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前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同年秋,行村区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伪军6名;文山后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两颗,炸死炸伤敌人7名;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1颗,炸死炸伤日伪军5名……初期地雷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地雷战也由点到面,普遍展开。

 “名牌”地雷

地雷战初期,民兵普遍采用“等敌雷”,即把地雷埋在固定地方等敌人来踩。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海阳民兵们发明了多种地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战术。

“飞行埋雷”,俗称“不见兔子不放鹰”,即等见到敌人的影踪后,民兵迅速埋好地雷。1945年5月10日,驻行村的日伪军到文山后“扫荡”。民兵于化虎从县上跑回家时,敌人已离村不远。他背起地雷迎着敌人跑去,在日伪军必经的道口上埋好地雷,10几分钟后便爆炸了,敌人伤亡7名。此后,各村民兵普遍学会使用“飞行埋雷”的方法,屡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

日伪在吃尽地雷的苦头后,便挖空心思对付地雷战。敌人行军时,先派尖兵侦察,发现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后面的人马便绕转而过。民兵发现敌人的做法后,便在敌人必经的路面上画上“○”,并在“○”的周围埋上地雷。敌人见“○”后向两边闪躲,正好踏上地雷。针对敌人选择用望远镜观察前方,民兵们又研制了“头发丝雷”,把头发系在雷弦上,使望远镜发现不了。敌人又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探测,破坏了不少地雷。民兵们立即昼夜试验,赶制出“子母连环雷”,敌工兵起出的是假雷,向上一搬,底下的真雷随之爆炸,敌工兵立即粉身碎骨。一段时间里,敌人发现我方地雷在下雨后容易受潮的特征后,便选择在雨后“扫荡”。对此,民兵们将计就计,埋雷时用油纸、麦糠等防潮物件保护好,在“雷嘴”上扣一瓷碗防潮。一次雨后,敌人来赵疃骚扰,结果踩响了防潮雷,当场被毙伤18人。

地雷战广泛展开后,铁雷供应不足。文山后、赵疃、五虎村、栾家、夏泽等村民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了石雷。文山后民兵在一次反“扫荡”中,布设石雷70余颗,毙伤日伪军17名。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铁雷、石雷并用,威力大增。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只好窝在据点,轻易不敢出动。

 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

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是民兵对敌斗争的基本战术,依靠这个战术,海阳民兵取得了丰硕战果。

1943年冬,300多日伪军去赵疃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便埋伏于仗子山,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敌人走到离赵疃二三里时,突然向西转去。赵同伦果断命令:“麻雀组打枪,**手点炮,把敌人引过来!”枪炮齐鸣,人人喊杀,日伪军立即向民兵扑去。民兵们机警地转到雷区方向继续打冷枪,敌人又朝民兵扑过去,正好陷于地雷阵,死伤15人。

1945年5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敌搜索队边打枪边向山上爬,行至山腰,踏响了信号雷。这时,西山上纪洪福带领的“麻雀组”和东山头纪彦、辛寿方带领的游击小组,一齐向敌人开火。日伪军赶到纪家店疃北,又踏响了地雷。敌军走不多远,突见路上有几堆新土,怕有地雷,便绕道而行,正好踏上了头发丝雷。日伪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窜进纪家店,沿街向南进犯,走到关帝庙时,又触响了两颗地雷,10余人伤亡。500多日伪军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整整5个小时,走了不足5里路,踏响地雷20多颗,弃尸30余具后逃回据点。

1945年夏,日军在盆子山上构筑工事,企图控制盆子山区。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俭毅然提出“包打盆子山”的口号。6月25日夜,赵同伦率赵绍云、赵新瑞,带着地雷摸上盆子山,把敌人筑的围墙炸掉。26日晚,又挑选13名爆炸能手再上盆子山,在敌人的掩体和道路上布下地雷;摸上小盆子山,埋设4颗地雷;最后在山顶敌人的大席棚里,把一颗15斤重的地雷埋进煤堆,雷弦系在风箱上。次日8时许,大小盆子山的地雷连续爆炸;时近中午,一声巨响,“风箱雷”爆炸。敌人死伤惨重,工事也被炸毁,日伪军不敢再上盆子山。

海阳县民兵熟练掌握地雷的制作和运用技巧后,根据当地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环境,灵活地开展地雷战,同时配合以麻雀战、破袭战、封锁围困战、民兵联防战等,村村布防,户户备战,给予敌人重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些胜利大长了海阳乃至胶东人民的志气,有力鼓舞了胶东人民的全民抗战。

 “胶东远征爆炸队”

1943年冬,赵守福、于化虎、赵同伦、栾恒月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开赴莱阳,在城外布雷,对日伪据点实行封锁。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等,在小纪区笤帚夼村 民兵50人,夜入莱阳五尺渡,袭击顽军赵保原的联络点,俘敌8人。撤离时布下地雷,大量杀伤前来增援的敌人。1944年1O月,于化虎奉命率领5人爆炸队,赴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四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地雷;于化虎等一次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

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到蓬莱县执行任务。10余天中,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会爆炸技术;布雷封锁大辛店据点,毙伤敌军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通令嘉奖。

此外,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旗帜,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南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干部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爆破敌人铁路,连续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1945年5月6日晚上,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埋设地雷20颗。次日,敌人被毙伤24人。

海阳集期

留格庄大集

时间:农历二、七

地点:留格庄镇驻地

徽村大集

时间:农历三、八

地点:徽村

盘石店大集

时间:农历一、六

地点:盘石店镇驻地

行村大集

时间:农历二、七

地点:行村镇驻地

凤城大集

时间:农历四、九

地点:凤城农贸市场

朱吴大集

时间:农历一、六

地点:朱吴镇驻地

东村大集

时间:农历五、十

地点:海政路东首

朱吴高家大集

逢农历三、八开集

行村赵疃大集

十开集

小纪镇泉水头大集

九开集

辛安茂梓集大集

扩展资料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海阳的腊八粥食材基本上包括大米、小米、糯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白果等干果。

此外,部分居民家中还有腌制“腊八蒜”的传统,剥出洁白的大蒜瓣,用醋加糖浸泡,密封在坛子里,等过一段时间即可打开食用,此时腌制的腊八蒜,蒜瓣呈现青绿色,如同翡翠玛瑙,蒜味浸入醋酸,醋里融进甜味,吃起来酸辣甜诸味尽在口中。

4月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附近,指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全线出击,一时间,台儿庄城内城外枪林弹雨,喊杀阵阵,到处血流成河。日军指挥官知道自己的部队已陷入反包围圈,下令部队全线撤退。关麟征指挥第五十二军与王仲廉的第八十五军协同作战,与驻守台儿庄的第二集团军形成夹击之势,追杀日军。关麟征、王仲廉两军相继收复了台儿庄东面的甘露寺、杨楼、陶墩等据点,从而解除了台儿庄城东北日军的威胁,在台儿庄北面形成了对日军的包围。李宗仁命令4月6日夜3时发起全线反攻,第二集团军在城内肃清残敌后适时反击,与第五十二军、第八十五军相互配合,将日军大部消灭在台儿庄外围。李宗仁又命令部队猛追残敌,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4月7日向峄县、枣庄撤退。至此,台儿庄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战役中,中国军队共击溃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日军719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

三、陆房突击战

1939年发生的陆房突击战,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初到山东后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也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这场战斗共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进入泰西地区。5月初,日军驻山东第十二军团调动主力部队以及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东阿等17个城镇的守备部队,共有步骑兵5000余人及伪军3000余人,分九路向泰(安)肥(城)山区进行“扫荡”。5月10日,各路日军互相衔接,合拢“包围圈”,妄图歼灭泰西地区的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

正在陆房西北15华里的中崮留村驻扎的八路军115师接到情报后,决定以一营兵力牵制敌人,其余部队分散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5月11日凌晨4时左右,部队转移时突然遭到敌人猛烈炮火袭击。115师首长立即命令特务营及津浦支队抢占制高点凤凰山、鸡冠山阻击敌人,686团二营掩护转移队伍,边打边撤。

天亮后,日军不断逼近。这时,除了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已突出包围圈外,115师师部、686团、津浦支队和中共鲁西区党委、泰西特委机关共3000余人,均被包围在陆房村周围的狭小地区。数次突围不成,突围队伍即转移到凤凰山、鸡冠山南麓的山坳里隐蔽。随后,115师师部命令,各部分别占领肥猪山、岈山等地,待天黑后寻机突围。

5月11日,各个阵地的八路军指战员击退了日军的一次次冲锋。黄昏来临,各个阵地仍在八路军手中。夕阳西下,日军畏惧夜战,收缩兵力,包围监视我军,企图次日再进攻。5月11日22时许,我军开始突围,115师师部、686团顺利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并于5月12日上午到达汶上北部的陶村,于12日下午继续转移到东平无盐村;115师直属队向南,于5月12日拂晓时分渡过汶河,进入汶上境内;津浦支队、中共鲁西区党委、泰西特委机关于5月12日拂晓前渡过汶河,与115师直属队会合后到了东平荣华村。5月12日傍晚,三路突围部队在无盐村胜利会师。

此次陆房突击战,共毙伤日伪军1300多人,粉碎了日军歼灭115师主力部队和中共鲁西党政领导机关的企图。陆房突击战的胜利,影响也震动全国,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表示此战“殊堪嘉勉”,事实上承认了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从此,山东抗日战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陆房战斗遗址,位于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境内凤凰山之阳,遗址石碑立于安孙公路北。

四、梁山歼灭战:反扫荡代表战

梁山歼灭战创造了我军在平原地区同敌军数量相等、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提高了第一一五师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和勇气,受到八路军总部的表彰。

1939年8月1日,第一一五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在梁山县独山村东面的孟家林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大会。当天日军第三十二师团以步兵、炮兵及伪军各一部,共400余人,由长田敏江少佐率领,从汶上县城出动,向梁山地区进犯,对鲁西进行“扫荡”。陈光、罗荣桓经过周密分析,决定歼灭该敌。遂即将庆祝会改为战斗动员会,并部署部队作好战斗准备。

8月2日上午,日军进抵梁山附近的马振杨村。日落后,我独立旅一团和师部特务营,迅速在梁山西南的胡坑村集结,进行战斗动员,部署了歼灭敌人的战斗任务。

晚8时许,攻击开始。我骑兵连首先从西北角冲进村子,十连从西南进击,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抢占了乱石岗,迫使伪军大部投降。此时,其他连队也迅猛冲向敌人,枪弹、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搞得晕头转向,惊慌逃窜,乱作一团。敌人凭着精良武器,炮火掩护,从乱石岗北坡一次又一次发动进攻,都被我坚守阵地的十连战士奋力打了下去。正当敌人继续组织反扑时,从后门王(今属梁山县黑虎庙乡)一带急行军赶来参战的我十一连冲入敌阵,同十连战士前后夹击,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反扑。

午夜后,我军向日伪军发起攻击。用机枪和手榴弹向固守在大车店院内的残敌猛攻。在我密集的火力下,敌人被迫逃回房内。次日拂晓,我军集中10余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于独山下,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居高临下,向龟缩在大车店院内的残敌猛烈射击。班长曹大顺带领5个战士,从敌人背后猛扑过去,把敌炮手的脖子卡住。三营长刘阳初抓住战机,亲率一个突击队,冲到大院墙下,攀梯登上屋顶,用刺刀将屋顶挑开个窟窿,向房内扔进几颗手榴弹。战士李杰从窗口一连掷进4颗手榴弹。随着爆炸声,日军的嚎叫声消失了,立即有两个汉奸跑出来高喊饶命,有两个日兵跑出来缴械投降。东方发亮时,日军剩下的20余名残兵狼狈逃窜。我骑兵连立即分头追击,逃跑的日军有的被击毙,有的被从高粱地里逮住,有的被群众抓获。

至此,战斗胜利结束,日军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被击毙。这次战斗,毙敌300余人,俘日军士兵24名,缴获野炮2门、九二式步兵炮1门、掷弹筒2个、轻重机枪15挺、步枪150余支、战马50余匹,其他战利品一宗。

梁山歼灭战,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忱,为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打开了新局面。

五、孙祖伏击战:沂蒙抗战的首次大胜

孙祖伏击战,又称九子峰战斗,是徐向前同志指挥八路军山东纵队,消灭“扫荡”我沂蒙山区根据地日军的一次胜利的战斗。

1940年3月,莒县、沂水、朱蔚、东里店、铜井等据点的日军300余人,伪军100多人,进犯我沂蒙山南部地区,向孙祖一带扑来。当时,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在孙祖南面的东高庄,大众日报社驻西高庄,中共山东分局党校驻铁峪。敌军扑向这一带,矛头指向我军政领导机关。

孙祖村西南有一座二三百米高的独山,名叫九子峰,九子峰独居群山之中,又紧挨村子,居高临下,形成天然屏障,十分险要。

我部队发现敌情后,徐向前司令员立即在东高庄召开紧急战斗动员会议,命令山纵二支队为战斗主力,山纵警卫团及地方武装等配合作战。徐司令员指着摊在桌子上的地图,对二支队首长孙继先说:“敌人这次行动路线是过荆山,经孙祖,穿九子峰,继续往南。你们要把主力放在九子峰,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敌人受挫后必然强攻,你们要坚守阵地,给以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之后,会退守孙祖,你们要集中优势兵力乘胜追击。这时敌人就会顺着来路逃窜,埋伏在荆山的警卫团要断其后路。”

3月16日9时,日军的大队人马像一条长蛇,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孙祖地区进犯。“蛇头”刚刚钻到九子峰下,埋伏在九子峰上的我军战士,便迅速插到山下,给敌人以突然打击。与此同时,埋伏在周围几个小山岭上的部队,也一齐开火,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不久,敌人兵分两路开始行动,一路在大道附近找了块隐蔽地负隅顽抗,另一路穿过小沙河,企图占领河南岸一带高地。我军坚决阻击南窜之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我伏击部队的英勇打击下,敌人死伤惨重。随后敌军迅速收拢队伍,妄图抢夺九子峰。我守卫在九子峰的战士,沉着应战,敌人在强烈炮火的掩护下,接二连三地往山上冲,当敌人即将冲上山顶时,我军便同敌人展开肉搏,直到打退敌人的第七次进攻,阵地始终牢牢握在我军手里。

下午1时许,敌人集中所有兵力,发动更加疯狂的进攻,借着浓烟烈火,冲上了山顶。战士们纷纷跃出战壕,端着刺刀,与敌人再次展开了白刃战。经过激烈的搏斗,敌军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我军乘胜冲下山去,追歼敌人。

入夜,我军数次与敌人展开激战,迫使敌人退到孙祖,等待援兵。17日,在我军包围下,敌军支持不住,于是便大肆放火,烧毁民房20多间,将沿途抢掠的粮食、财物全部销毁。在我军的攻击下,敌人慌作一团,拼命向北逃窜。就在这时,铜井敌伪据点空虚,我军乘虚而入,将其老巢付之一炬。18日晨,战斗胜利结束。这次伏击战,共毙伤敌少佐小林以下190余人,同时还俘虏汉奸18名,缴获小车60余辆、战马5匹及其他战利品。

六、海阳地雷战:民兵有了反扫荡利器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和孙玉敏3人还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县,很快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据点。日伪军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起青抗先、农民自卫团等抗日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狠狠打击敌人。

1943年秋天,海阳县赵疃村民兵负责人赵同伦从区武委会领来了两颗地雷,他和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个日伪军出来抢粮后,从赵疃西大道回据点,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两颗绊雷,共炸死13个敌人。赵守福他们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很快研制出一颗“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制成各种拉雷、绊雷、滚雷。

与此同时,其他村庄的民兵,也都学会用地雷打击日军。文山后村于化虎曾到独立营学习埋雷技术,并很快教会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们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去“扫荡”,就在敌军回行村的必经之地——野虎岭,埋下两颗地雷。敌人从小纪转回来,刚登上野虎岭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日军飞上了天空。随后又踏响了另一颗地雷,又炸死了3个敌人,其余的敌人急忙逃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来。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赵疃的民兵创造了空中绊雷,专打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套、瓜田、菜园、门阶下、水桶底、箱子里……到处是地雷,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响。后来,敌人抓来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走在前面开路。民兵们连夜发明出一种“长藤雷”,把引爆索线加长,等群众安全走过再迅速拉火,使地雷专在敌人脚下开花。

1945年5月,盘踞在青岛的日军纠集了3000余兵力重占盆子山区,反复进行“清剿”、“扫荡”。5月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疃。赵同伦、赵守福等预先获取了这一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摆下地雷阵。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碰响了绊雷;转而扑向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共毙伤日伪军16名,炸死战马1匹。在盆子山区人民开展反“扫荡”的105天中,海阳民兵共配合部队埋雷2500多颗,炸死炸伤日伪军200多人。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为山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七、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一带的一支抗日武装。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铁道游击队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这支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和流浪者组成的非正规部队,舍生忘死,在铁路线上与日军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华的心腹之患。铁道队曾成功护送过刘少奇、陈毅、陈光、朱瑞等党和国家***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过境。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车司机,正是这个机缘,使洪振海很快学会了开火车,并能在时速40公里的火车上上下自如。日军侵占枣庄后,25岁的洪振海放弃在铁路上的偷煤营生,在一位***员的介绍下,他和朋友王志胜一道加入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洪振海在微山湖潜伏下来后,迅速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报站,并派王志胜以搬运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开办的“正泰洋行”。

秘密情报站虽然可以陆续向山里送出了一系列情报。但洪振海感到,枪是他们最需要的。在洋行工作的王志胜,在一次装卸日军货物时,意外地发现了枪支,于是他巧妙地做了记号,并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个夜晚,当装有枪支的火车缓缓开出车站,早已埋伏在铁路旁的洪振海,飞身爬上火车……

就在洪振海搞枪的同时,八路军115师的主力也开进了鲁南抱犊崮山区。原在这里活动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被整编为115师苏鲁支队,其性质也由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部队。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铁杆弟兄,在枣庄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因为主要在铁路线上活动,洪振海将它命名为“枣庄铁道队”。这也许是当时中国惟一一支在铁路上活动的游击队。1940年2月,苏鲁支队正式将铁道队纳归直属,同时任命洪振海为铁道队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并抽调三营副教导员杜季伟任政委。

此时的铁道队,队员已发展到20多人,后来铁道队开始向临城方向转移,公开打出“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鲁南铁道队在临枣线上神出鬼没地奇袭日本侵略者,截取军用货物的活动,也影响了津浦路上“吃两道线”的穷苦百姓。他们有的组织十余人,有的组织二三十人,都自称“铁道队”。规模较大者有活动在临城南部的孙茂生部(临南郗山铁道队)和活动在临城北部的田广瑞部(临北铁道队)。这两支铁道队经我地下工作者争取,接受了中共沛滕边县委的领导。

1940年7月,为了有利于对这三支性质相同的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苏鲁支队经与中共沛滕边县委协商,将这三支铁道队在微山湖东岸蒋集村合编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王志胜任正副大队长,杜季伟任政委。同时又把临城一带的失业铁路工人组织起来,编为破袭队,负责破坏铁路交通;把铁路两旁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掩护队,负责掩护截车掀货物。合编后各中队仍以分散活动为主,大队领导多随一中队活动,从此鲁南铁道大队进入大发展时期。这时台枣支线、临枣支线及津浦铁路韩庄至界河段,都成了铁道队打击敌人截取物资经常出没的地方。

八、潘溪渡战斗

1941年1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七团等部队,在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的指挥下,以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法,于郓城西北的潘溪渡附近进行了一次歼灭战。

潘溪渡位于山东郓城县城西北。日占时期,郓城驻日军三十二师团1个大队和伪军500余人,并在侯集常驻日军1个小队,伪军2个中队。郓城日军自恃武器精良,常出城对我根据地进行野蛮地烧杀抢掠。各据点的日伪军外出一旦遭我打击,郓城日军便派兵前来增援。日伪军进攻,给抗日根据地造成很大困难。

为巩固扩大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底,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围歼郓城出援之敌。

1941年1月7日夜,八路军冒着摄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隐蔽开进预伏地区。战斗的具体部署是:以鲁西军区特务营和地方游击队围攻侯集据点,吸引郓城日伪军出兵增援,以主力七团位于侯集至郓城间敌人必经之碱场店地区公路两侧,布成袋形阵地,伏击援敌。

8日零时,鲁西军区特务营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我军故把攀墙云梯暴露出地面,摆出拔敌据点的阵势。同时鲁西军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负责人水野清夫窃听日军,得悉侯集敌人向郓城告急,郓城敌人命其坚守,即刻出动日军1个中队和伪军1个大队,汽车4辆,携九二式步兵炮前往增援。

8日13时,郓城出援的日伪军,大部进入我二营伏击区,仅剩尾随的炮兵尚未进村。此时,一个骑马的日军对埋伏的我军似有察觉,立即掉头回窜,日军主力停止行进,准备退出村子。敌情突变,已不能等待日军钻入我“口袋”再进攻,七团团长发出了攻击信号。我轻重机枪居高临下对敌扫射,战士们投出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纷纷开花。火力掩护下,战士们端起刺刀冲入敌群。敌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纷纷向村东野泊地里溃逃。

我军战士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溃乱中的敌人,无力招架,死伤过半,汽车均被摧毁。残敌30余人,仓皇逃至碱场店东南方大堤,抢占大堤上的一座龙王庙。我三营迅速追至大堤西侧,一营也随即前来配合,再次形成对敌人的包围。经过一场拼杀激战,至17时许,全歼龙王庙之敌。

当战斗在碱场店打响时,尚未进村的敌炮兵见主力遭到伏击,就仓皇打了几炮,便撤至大堤东南,沿公路向潘溪渡方向奔逃。这时,从西北包抄过来的二营立即猛扑过去,穷追不舍。抢先插入潘溪渡的旅骑兵连已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敌人炮兵在潘溪渡村北被围歼,九二式步兵炮被我军缴获。在我围歼敌人炮兵的战斗临近结束时,郓城再次出援的日伪军,赶到了潘溪渡南侧。我严阵以待的旅骑兵连和二分区特务连进行阻击,击毙敌20余名,残敌败退,撤回郓城。

围点打援,巧设伏兵的潘溪渡歼灭战,共歼日军160余人,伪军大队长以下130余人,焚毁汽车4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马步枪190余支。

九、利津攻坚战

1944年,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已经揭开。7月,渤海军区遵照上级指示,为迎接全面大反攻,配合正面作战,对敌展开了强大的夏季战役攻势。在夏季攻势第一阶段成功争取了伪灭共救国军第八团王道部反正,并拔除日伪军据点54处,扩大了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

8月11日,渤海军区乘胜北上,发起以解放利津城为中心的夏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利津城,是日伪军伸向根据地前沿的重要据点。该城守军为日军一个小队和号称“中国皇军”的伪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这是日寇在北平通州精心培训、装备簇新的伪军主力部队,总兵力2000余人,其中一部驻守城外围据点。

12日夜,渤海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和第四军分区部队,兵分几路,在夜幕掩护下,将利津城外围之张许、侯王庄、盐窝、单家寺等9个据点,分割包围。到14日午夜,外围据点均被拔除,我军各部遂逼近利津城下。

16日晚,军区直属团第一营以偷袭手段炸开东门,突入城内,以一部沿城墙向两侧进击,占领北门及南门,另一部直扑东大街南侧之伪军第二十七团团部,将守军全部歼灭。当晚,城西门未能突破。17日,重新调整部署,至当日14时,占领上述据点。

17日夜,大雨如注。渤海军区直属团第一营冒雨向城西北角日军据点发起进攻。在直属团第一营猛烈攻击下,伪军送信诈降,候其援兵。直属团第一营识破其计后,实施爆破和强攻。经彻夜激战,全歼利津城守军。

此役,共毙俘日伪军1600余人,缴获大小炮14门、轻重机枪29挺、长短枪9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汽车2辆、战马50余匹、粮食75万公斤,以及其他物资。利津攻坚战,是渤海军区部队首次取得对城市攻坚作战的胜利,巩固扩大了渤海根据地,锻炼和提高了部队攻坚作战的技能。

十、鲁中“反铁壁反扫荡”大胜利

1941年11月2日,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调动5万余日伪军,向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的鲁中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企图借绝对优势兵力,以“铁壁合围”一举歼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5日,日伪军从临沂、费县、蒙阴、沂水、莒县等地,出动2万余兵力,以所谓“全面包围滚推式”的“铁壁合围”战法,在7架飞机、10辆坦克、数十门大炮配合下,分11路向青驼寺、孙祖、留田地区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刚刚转移至留田一带的中共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同时,日伪军还在沂河沿岸的河阳、葛沟一带预伏重兵,布成口袋阵,准备在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向滨海地区转移时予以歼灭。

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领导机关及直属单位共近5000人,而战斗部队仅一一五师特务营和山东分局警卫连。在日伪军合围圈迅速缩小、步步逼近的危急情况下,罗荣桓、朱瑞、陈光、萧华和陈士榘等,于当日16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情报和突围方向。

黄昏后,日伪军在留田周围燃起堆堆篝火,以待天亮发起总攻。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领导机关趁机组织突围。罗荣桓根据情报选择突围道路,亲自率作战科、侦察科的几名干部和师特务营一个连为先导,从日伪军包围的缝隙中腾挪闪避,迂回穿插,接连越过三道封锁线,于6日拂晓,没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安全顺利地跳出了合围圈。随后,部队经高里再折而向西,到达距临沂城约25公里的埠山庄。当晚,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和一一五师师部等,经诸满安全转移至黄埠前地区。

11月12日起,日军大“扫荡”进入“清剿”阶段。日伪军到处安设据点,修建公路,挖封锁沟,分割根据地,并在各据点周围布设机动重兵,一旦发现八路军,则立即合击,妄图长期控制沂蒙山区。

在反“清剿”斗争中,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游击小组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展开了袭扰日军据点、破袭公路和反伪化、反捉丁、反抢掠、反搬住日占区等斗争。沂南县芦山后、艾山后等5个村庄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分散掩护了130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地方干部。该县横河村妇女明德英,机智勇敢地解救被日军追捕的一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并用自己的乳汁将其从昏迷中救醒,被誉为沂蒙“红嫂”。蒙山区鞋厂女工在日军“清剿”期间,带着鞋料,长期居住山洞,坚持军鞋生产。

12月初,在一一五师等部内外线密切配合打击下,日军被迫据守临时据点,“清剿”计划宣告破产。此后,山东纵队等部开始反击撤退之日伪军,恢复和扩大根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调整部署,从中国战场抽兵南下。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等领导抓住有利时机,迅速调整部署,一面组织机关安全转移,一面部署兵力尾追、截击撤退之日伪军。至28日,先后收复蒋庄、诸满、大桥、马牧池、岸堤、河阳等地,历时50余天的反“扫荡”作战终告结束。

在这次反“扫荡”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共作战15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

海阳市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御倭患,在张家庄等渔村建起一座卫城,因处嵩山之阳,故名大嵩卫。卫城周八里,有居民五六百户,壕外土悉属莱阳县地。清雍正年间,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奏请裁卫设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因县地处于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镇,全县辖留格庄、朱吴、辛安、大山所、二十里店、大阎家、高家、黄崖、山西头、战场泊、北埠后、泉水头、赵疃、南城阳等14个乡及东村、凤城、大辛家、郭城、盘石店、发城、徐家店、小纪、行村等9个镇。大队改称村。

1994年4月22日,撤销留格庄乡、大阎家乡,设立留格庄镇、大阎家镇。1994年9月29日,撤销二十里店乡、辛安乡,设立二十里店镇、辛安镇。

1995年9月27日,撤销南城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村镇;撤销战场泊乡,将原战场泊乡的战场泊、李家岭、西楼子、东楼子、林山、璋夼、台城、东庄、择善、山角、三宝沙、油房沟、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个自然村划归郭城镇,市政府驻东村镇。

2000年底,全市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总人口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万人。辖13个镇、7个乡、1个区,732个行政村。

2001年底,全市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总人口6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5万人,辖2个街道、12个镇、1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1个旅游度假区,732个行政村。2002年8月,成立碧城工业区,为中共海阳市委、海阳市政府派出机构。

2002年底,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总人口67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7万人,辖2个街道、12个镇,732个行政村。

2003年底,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总人口67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4万人,辖东村、方圆、凤城3个街道及徐家店、发城、小纪、行村、留格店、辛安、朱吴、郭城、二十里店、大闫家、盘石店11个镇,3个区(海阳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碧城工业区),共有732个行政村。

2007年底,总面积1887平方千米。总人口66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469%。少数民族23个,661人。辖3个街道、11个镇:方圆街道、东村街道、凤城街道、留格店镇、盘石店镇、郭城镇、徐家店镇、发城镇、小纪镇、行村镇、辛安镇、二十里店镇、大阎家镇、朱吴镇,共有732个行政村。

2011年7月4日,《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阎家镇设立龙山街道的通知》(海政发[2011]52号):经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市政府决定撤销大阎家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龙山街道,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大阎家镇人民政府驻地。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方圆街道、东村街道、凤城街道、龙山街道、留格店镇、盘石店镇、郭城镇、徐家店镇、发城镇、小纪镇、行村镇、辛安镇、二十里店镇、朱吴镇。 海阳市境内岩性主要分布着中生界沉积岩和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岩。构造以北东向50左右的断裂为主。

地层产状断裂的破坏,基本呈单斜出现或平缓的波状褶曲,褶皱不甚发育。构造以断裂为主,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控制着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

境内岩浆岩较为发育,除少量小岩体及基性脉岩外,主要是中酸性岩浆岩,尤以招虎山岩体为著。它东起招虎山以东的乳山县,向西延伸到小纪,并在赵家一带断续分布,大致呈北东向。此岩体为一深成岩,岩性分为:似斑状花岗闪长闪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和上侏罗系呈侵入接触关系,沿接触带有蚀变与烘烤现象。此岩体为中生代燕山期的产物。 海阳为低山丘陵区。北部徐家店、郭城、山西头等乡镇,山低坡陡,丘陵势缓,间有河谷平原,平均海拔140米;中部战场泊、朱吴、高家、盘石店等乡镇及东村镇、南城阳乡北部,以招虎山脉为主体,形成境内屋脊,平均海拔174米;西部发城、小纪、北埠后、泉水头、黄崖等乡镇和二十里店、赵疃乡部分村庄,山低坡缓,丘陵、平原交错,平均海拔97米;南部行村、凤城、大辛家、辛安、大山所、大阎家等乡镇及留格庄、二十里店、赵疃、南城阳乡和东村镇部分村庄,地势低缓,海拔多在50米以下。

1984年农业区划调查,山地占总面积的1902%,丘陵占4420%,平原占3438%,海岸占240%。

境内山岭属崂山山系的分支,最大山脉为招虎山山系。该山系以招虎山、垛鱼顶、跑马岭、翅岭、河龙崮为中心,与古寨、黑崮、垛山、黄草顶诸峰,组成大致呈北东、向次为北西向的低山群,绵亘于盘石店、东村、高家、朱吴、南城阳五处乡镇。全县高于300米的低山30座,多属招虎山山脉,故低山的形成与招虎山花岗岩体有关。由于构造破坏及风化剥蚀等原因,形成峰峦重叠、沟夼交错的低山丘陵区。 海阳市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干湿区属于中国湿润区的北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达200余天。年平均气温120℃,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

春季平均气温106℃,降水量120mm。由于受海洋气候调节,气温回升缓慢,大部年份无晚霜冻危害,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及林果的种植、生长和发育。

夏季平均气温234℃,降水量420mm。盛夏盛行东南季风,气候凉爽,是盛夏避暑胜地。

秋季平均气温142℃,降水量270mm。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多受大陆变性冷高压控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有利于各种水果和干果糖份形成和积累,果实色泽鲜艳、清脆干甜。

冬季平均气温-04℃,降水量40mm。虽受大陆气团西北季风控制,但无寒冷干燥之感觉,在山东半岛东西向山脉的阻挡下,冷流降雪少。受黄海海洋气候影响,气温降幅度小,无寒冷之感。 县境地表水系不甚发育,有发源于招虎山山脉的较小河流。以该山脉为分水岭,南流入黄海。北流入五龙河,再入黄海。河流属季风区雨源型,源短流浅,河床坡度较大,河水涨落剧烈,季节变化明显。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流夏、秋有水,冬、春干枯。

主要河流有:

东村河发源于山中涧东山,向西流过后山中涧村西1公里处南折,至羊角泮流入黄海。河长35公里,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566立方米,枯水每秒058立方米。

留格庄河发源于仙人盆,至辛家港入黄海。河长31公里,流域面积322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556立方米,枯水每秒096立方米。

纪疃河东北支流发源于黄草顶,经过大磊石、山后、鲁家、刘家、埠峰、潘家、窦疃入里店水库;西北支流至马河港入黄海。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421立方米,枯水每秒074立方米。

白沙发源于瓮窑头,流向西南。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345立方米,枯水每秒085立方米。

昌水河旧名浮游水,有四个源头。县内河长45公里,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水流量每秒572立方米,枯水每秒15立方米。

富水河东北支流发源于北榆山,东南支流发源于有兰夼南山,西南支流发源于晶山,西北支流发源于古堆山。中水流量每秒327立方米,枯水每秒125立方米。

古现河发源于车家沟村南,经过车家沟。窦家疃、东古现、西古现、前洽河、后洽河、葛家、戴家入牟平县境。县内河长17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

海阳地雷战有效反击侵略:民兵制“头发丝雷”

**《地雷战》让山东海阳民兵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海阳人民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联防战,有效地反击了敌人的侵略,保卫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