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沿街文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正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沿街文物,第1张

历史文化街区有如一条玉带,沿街的文物古迹婉如一颗颗珍珠,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挂在古城正定项间的一条熣灿耀眼的项链。 长乐门是正定的南城门,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南端。据《正定县志》记载,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初为石城,唐朝中期进行拓建,历代皆有不同程度的修葺,今城墙为明代遗存。四面各开城门一座,东曰迎旭门,南曰长乐门,西曰镇远门,北曰永安门。四门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这种形制遍观全国亦不多见。 2001年,正定县为保护文物,号召全县百姓捐献旧城砖,投资近399万元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及两边各50米城墙。修复后的城门楼是一座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通高105米,面阔241米,进深115米,总面积27715平方米。城门楼上下两层,明间辟门,次间置窗。上层檐下“长乐门”的牌匾书写遒劲有力,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在大门的上端还镶嵌着“三关雄镇”的石匾额。

2010年2月18日夜,长乐门发生火灾,门楼上两层木质楼阁化为灰烬。正定县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复建,并于2010年下半年完工,这颗历史文化街区的龙头又重新昂立在滹沱河北岸。 梁氏宗祠俗称梁家祠堂,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北段东侧,是正定名门望族梁家祭祀祖先的地方,始建于明代,1997至1998年对其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

梁氏宗祠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每间都有门,正中是红漆木扇门,其它四门是木窗格门。正门前挂有一副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这副对联客观地评价了梁氏先人对国家、对家乡、对后世的功绩与影响。殿内正中挂有两副画像,一位是明代名相梁梦龙,一位是其曾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从四周墙上悬挂的梁氏家谱及碑文墓志,可了解到梁氏家族的渊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阳和楼,原位于历史文化街区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燕赵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20世纪60代被拆毁。 历史上的阳和楼有着重大的文化意义,是元曲的摇篮,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曾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是正定“九楼”之首,正定县已经将“复建阳和楼,打造元曲之乡”提上议事日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会再次出现在正定城的中轴线上。

人物生平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器重。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定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 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著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諡号文恪。

主要成就

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

人物评价 总评

回顾高士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

历代评价

《清史稿》: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徐)干学、(高)士奇先后入直,(王)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借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干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康熙帝: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张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文恪以单门白士,徒步游长安街,遭辰遌时,平陟通显,仁皇帝(康熙)数十年之矜全培护,断非他人梦寐所敢几,奈词章而外,他事无闻。其结欢内侍,纳赂疆臣,无非为身家富贵之计,依恃宽大,巧言自文,不以墨败,幸也。视世之五谏(五种进谏方式)从讽,片语回天者,辟(屏除、驱除之意)诸草木,区以别矣。

个人作品

高士奇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书法体现为"西湖十景"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

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到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清史列传》

《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平湖县志》

《渤海高氏家谱》

轶事典故 君臣关系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家庭生活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御史弹相

在高士奇的权势发展到最为显赫之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琇终于向他亮出了正义之剑,上疏将他弹劾回家。

郭琇手上掌握了高士奇与原任左都御史王鸿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的大量犯罪事实。他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郭琇所写的,不仅条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他揭发的主要问题,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康熙又岂能两样郭琇抓住这几个要害问题进行检举揭发,可以说完全摸准了皇帝的普遍心理,打中了高士奇的要害。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伙半点狡辩,也堵死了康熙继续保他的所有门路,无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藏书之家

高士奇藏书楼为"朗润堂"、"岩耕草堂"、"江村草堂"等,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收藏印记有"士奇"、"红雨轩"、""生香乐意斋"、郎润堂"、"萧香斋"、"澹人"、"蔬香园"、"香斋"、"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多枚。著述宏富,主要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宛西集》、《归田集》、《城北集》等。

家族成员

父亲:高古生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大清相国》中的高士奇作为陈廷敬的对立面形象而塑造,自从在南书房里行走,他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和四处逢迎,自然也为此煞费苦心。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影视 演员 2002 电视剧 《李卫当官》 曾静

人物生平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

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 ,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

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主要成就 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

人物评价 总评

回顾高士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

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

历代评价

《清史稿》: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康熙帝: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文恪以单门白士,徒步游长安街,遭辰]时,平陟通显,仁皇帝(康熙)数十年之矜全培护,断非他人梦寐所敢几,奈词章而外,他事无闻。其结欢内侍,纳赂疆臣,无非为身家富贵之计,依恃宽大,巧言自文,不以墨败,幸也。视世之五谏(五种进谏方式)从讽,片语回天者,辟(屏除、驱除之意)诸草木,区以别矣。

个人作品

高士奇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

、《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书法体现为“西湖十景”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澹人(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来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清史列传》

《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平湖县志》

《渤海高氏家谱》

轶事典故 君臣关系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

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 高明配天 !”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家庭生活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御史弹相

在高士奇的权势发展到最为显赫之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L终于向他亮出了正义之剑,上疏将他弹劾回家。

郭L手上掌握了高士奇与原任左都御史王洪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的大量犯罪事实。他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郭L所写的,不仅条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他揭发的主要问题,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康熙又岂能两样?郭L抓住这几个要害问题进行检举揭发,可以说完全摸准了皇帝的普遍心理,打中了高士奇的要害。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伙半点狡辩,也堵死了康熙继续保他的所有门路,无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藏书之家

高士奇藏书楼为“ 朗润堂 ”、“ 岩耕草堂 ”、“ 江村草堂 ”等,

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收藏印记有“士奇”、“红雨轩”、““生香乐意斋”、郎润堂”、“萧香斋”、“澹人”、“蔬香园”、“香斋”、“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多枚。著述宏富,主要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宛西集》、《归田集》、《城北集》等。 家族成员

父亲:高古生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大清相国》中的高士奇自从在南书房里行走,他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和四处逢迎,自然也为此煞费苦心。

王羲之书写的尺牍称为《王羲之尺牍》,尺牍是古人用来书写的载体。

《王羲之尺牍》:201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图书《王羲之尺牍》,《王羲之尺牍》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在王羲之传世书中,除有相当数量的草书牍外,还有部分尺牍,其书体亦行亦草。

尺牍简介: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尺牍的规格与种类: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扩展资料:

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正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沿街文物

历史文化街区有如一条玉带,沿街的文物古迹婉如一颗颗珍珠,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挂在古城正定项间的一条熣灿耀眼的项链。 长乐门是正定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