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性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韦性的由来,第1张

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家乘谱牒

  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

  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

  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号

  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

  京 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

历史名人

  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韦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百家姓列为第50位,但据韦姓后裔介绍其有关数据记载,分有真韦和假韦,从中国百家姓来说,真韦最早的第一支韦姓岀自涿国,从国名为姓,中国百家姓第二支韦姓是韩信后裔,乃为京兆堂韦氏韩氏所改,系西汉韩信的后裔。

韩信生于公元前229年,方有刘邦拜其为大将,楚汉相争,刘邦采用其策略一举攻占关中,刘邦在荣阳,成泉部与项羽相争时,韩信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泅下游之地,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败项羽动唆下(今安微灵壁南)刘邦建立汉朝。韩信改封为楚王。后有来人诬告韩信欲谋反,刘邦轻信馋言降韩信为淮阳候。后又有人来诬告韩信与陈耗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太后所杀。时韩信长子跟父被害,其次子韩滢(又名天保)。后改名韦云际。天保生于公元前198年出生在淮阳,韩信被害后其忠诚下属肖美则抱走三岁儿才免遭劫难,求见萧何,何嘱至南越求赵佗保护,并告之,此乃淮阳候川,是韩信之独遗血,赵佗念夷族无辜,并念韩信有故旧之交。乃将韩天保赐姓韦改名云际,养以为子亲切关怀派专人教养。韦云际天性聪慧,虚心耹教。学文练武。十九岁被赵佗封为士官。其后代子广,这是韩改韦之第一次孙,遍及西。

《京北堂韦氏宗支谱》记载,韦云际十九代韦斯明王唐高宗年间﹝650—683﹞生于山东,曾任湖广监察御士,任职多,由于已唐代,因而其告老归田之后,居住在青州府益都县白米街糯米巷。教子育孙。元朝末年,朝政腐败。韩斯明第31代韩天祯与同盟亲友谭三耀,谟辉烈、吕明善、天祯之叔辈韩地旺等人与元朝末年河北韩山童义军有联系,久抗元朝当局迫杀夷族而逃到广西。韩天祯更名韦天贡。谭三耀更名覃怀满。谟辉烈更名莫天辉。这是第二次韩改韦姓。亦是韩信弟五十二代后裔孙韩天祯更名韦天贡,故称之为现代始祖第一代。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堂号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家谱文献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清)韦名枢等纂,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白溪乡东溪村。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清)韦洪鼎等纂,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清)韦克顺主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清)韦潮等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九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清)韦鉴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卷、第十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清)韦华谟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清)韦振超纂,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档案馆。案馆。

江苏丹徒韦氏族谱六卷,(清)韦振鑫、韦永彭等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储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美国尤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长兴故鄣南淙韦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长兴故鄣南淙韦氏家乘,(清)韦龙鳞等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民国)钱正基、韦载文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传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东阳东眷韦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补一卷,(民国)韦徵英等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十~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卷首、补遗。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西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两卷,(民国)韦瑞桓修订,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文物管理局。

广西邕宁瑞泉韦氏族谱,(民国)韦肇简总编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蒲庙乡团统村。

浙江松阳韦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广东中山翠微韦氏族谱十三卷,(民国)韦祺光、韦兆栋总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传经堂排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江苏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韦望忠主修,韦家贞编,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燕贻堂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民国)沈鸿烈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白溪乡东溪村。

广西容县自良韦氏族谱,(民国)韦国茂著,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残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自良镇云松村。

江苏赣榆韦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福村。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赵圩村韦氏家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赵圩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77085htmlsi=5

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出自颛顼高阳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出自韩信后裔。汉初年,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其子逃至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改韩姓为“韦”姓。

3、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有韦姓者。

4、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其它源流。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得姓始祖

元哲。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始祖为元哲。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姓。

繁衍播迁

韦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依资料记载,其早期的播迁始于汉朝:汉楚王太傅韦孟徙居鲁国邹县(今属山东);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 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韦姓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咸阳一带),汉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韦姓以“扶阳”、“京兆”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在韦姓历史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军政名人,是一个勇武果敢、讲究节义的姓氏。另外,韦姓北方人口多于南方,属典型北方姓氏。

2、在中国众多姓氏、众多字行辈份中,韦姓自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如现代人韦靖所纂修的《韦氏家谱》中,载有广东中山韦姓一支字行为:“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名人精粹

韦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西汉诗人,曾任汉楚王太傅。韦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韦睿: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齐末为上庸太守,梁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韦叟: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韦元恢: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任职后魏绿州刺史。韦子粲:北朝齐人,官任豫州(今属河南)刺史。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韦应物:唐时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后人集其著作成《韦苏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苏州刺史。韦坚: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曾任职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皋: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庄:长安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唐至五代时诗人、词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在轰轰烈烈的鸦片战争中,成为抗英斗争首领。韦昌辉: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被封为北王,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韦朝元:南笼府(今贵州安龙)当丈寨人,清朝南笼(今属贵州)起义首领。韦树模:清广西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韦云卿: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性的由来

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