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中国通讯社小史. 夏夏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请教一下中国通讯社小史.     夏夏落!,第1张

[历史随笔]近代中国各通讯社

作者:飞行船长 提交日期:2006-6-6 7:34:00

  

中兴通讯社

中国人创办最早的民营通讯社。1904年初成立于广州,社址是广州市中华中路回龙里32号。发行人兼编辑骆侠挺。首次发稿日期是1月19日。主经发稿对象是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停人时间不详。

远东通讯社

1、清末中国人在国外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8年由清朝政府驻外使馆随员王慕陶、王侃叔在比利时创办,得到清驻比公使李盛铎的赞助,它接受清朝政府外部的津贴。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聘有通讯员,如上海陈景志韩、雷继兴,北京汪康年、黄远庸等。总部曾一度迁设上海。主要向欧洲各国提供中国通讯,同时也将欧洲重要消息向国内各大报社发稿。曾创办法文杂志《黄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停止活动。2、中国现代私营通讯社。1924年3月30日在上海成立, "宣达民意,传播真实消息"为宗旨。社长黄克明。在各地主要商埠招聘通讯员。1925年7月在上海组织"新闻学讲演会",聘请戈公振、潘公展、严谔声、汪英宾、严独鹤等为讲师,讲授新闻学基本理论、业务常识,介绍国内外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深受欢迎,同年10月由学员发起组织成立了上海新闻学会。1926年9月黄克明出国考察,社务由朱少屏主持。1927年3月参加发起组织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

东京通讯社

民国初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通讯社。1915年7月成立于东京,负责人邵飘萍。这是邵在东京政法学校读书时,与同学潘公弼等3人组成。用中文向国内京、津、沪、汉等地报纸寄发东京通讯,主要报道留日学生和爱国华侨的反袁活动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曾较早报道日本政府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密约"的消息,引起国内震动。1916年邵、潘等相继返回中国,该社遂解散。

新闻编译社

中国早期民营通讯社。1916年7月成立于北京,创办人邵飘萍。主要业务是采编北京新闻和选译外电,通过手写油印方式,向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和上海《申报》等发稿。每日一次,每次几十份。外埠邮寄。由于邵擅长采访,常以内幕、独家新闻取胜,而且时效快捷,故稿件多为中外报纸采用,颇获好评。邵飘萍创办该社目的,自称是不满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与当时一般接受军阀政客津贴的私营通讯社相比较,独立性较强,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

平民通讯社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民从团体建立的通讯机构。1919年12月湖南学生组织联合社会各界组成的湖南公民驱逐张敬尧请愿团到达北京,请求政府撤换湖南督军张敬尧。为了揭露张敬尧的罪行,争取各界同情和舆论支持,请愿团成立了平民通讯社,毛泽东为社长。12月22日起发布驱张新闻,每日油印(也有石印)稿件150余份,送登京、津、沪、汉各报,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北京的《益世报》、《北京日报》、《惟一日报》、《京津太晤士报》,上海的《申报》,汉口的《大陆报》、《正义报》等,均发表社论或时评予以支持,形成强大舆论压力。不久,驱张运动取得了胜利。平民通讯社稿件大多出自毛泽东之手。现存原稿10篇,附件两篇,有《湖南请愿团详记》、《张敬尧私运烟种的大破获》、《张敬尧罪状大纲(25条)》等。1920年4月毛泽东离京赴沪,平民通讯社亦告结束。

华俄通讯社

中国***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经北京到上海后,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革命经验,帮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华俄通讯社,7月2日正式发稿。杨明斋(山东人,旅俄时加入俄共,魏金斯基的翻译,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任社长。初名"中俄通讯社",后改现名,简称"华俄社"。该社大量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人运动等方面情况以及共产国际的材料。上海《民国日报》从1920年7月2日至1925年8月1日,连续采用该社通讯稿共100多篇。《新青年》杂志出刊登过该社的稿件。该社还把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成俄文,用电报发往莫斯科。中国***成立后,该社转由中共领导。

人民通讯社

1、 湖北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创办的通讯社。成立于1921年春。社长陈潭秋,参加采访

和编辑业务的有陈萌林、刘子通、包惠僧等。其任务是沟通武汉地区与全国各地工人、学生革命活动的消息。初创时通讯稿用手抄,后油印,除供给武汉及湖北各报外,还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各大报。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人以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名义创办的通讯社。成立于1926年9月。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形势,报道北伐革命军的胜利消息。社长邵季昂(***员),编辑主任邓瘦秋,记者帅元钟、张家驹等。是年11月汉口《民国日报》创办后,该报总编辑宛希严(***员)经常指导该社活动。1927年3月与汉口,发起组织武汉新闻记者联合会。"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该社被迫停止活动。

国闻通讯社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1921年由胡政之创办于上海,9月1日正式发稿。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的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每日以邮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以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沈阳、长沙、广州、贵阳、福州、重庆、哈尔滨等地设立分社,或聘请特约访员。地方通讯和电讯报道大量增加,每日发稿由一次改为2次,约六七千字。陆续增设广告部和英文部。1924年8月发行《国闻周报》,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陈布雷、叶楚、潘公展等。同年10月卢永祥在江浙战争中失败后,胡政之又取得吴鼎昌的支持,重心北移。1925年招聘日本东京通讯员,增加电报传送新闻。1926年9月胡政之与吴鼎昌、张季鸾联合接办天津《大公报》,国闻通讯社并入,该社人员成为报社编辑部和经理部的主要班底。各地分社也成为《大公报》的分支机构。上海总社于1936年结束。

劳动通讯社

中国***北京党组织早期创办的通讯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工人周刊》编委会附属的宣传机构。该社设编委会,成员有高君宇、王有德、韩麟符、黄日葵、缪伯英等。发稿负责人刘铭勋。在全国各地聘有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有阮啸仙、赵醒侬等。主要报道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稿件为手写油印、除供给《工人周刊》选用外,还向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全国大报发稿。该社后期与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关系密切,在业务上得到邵的指导。1926年4月邵被奉系军阀杀害后,该社也停止了活动。

中央通讯社

中国国民党创办的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往南京,隶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2年5月改组,萧同兹被任命为社长,实行独立经营,下设编辑、采访、事务三组。1933年4月增设电务组。翌年9月设英文编辑组,编发英文新闻稿,通过电台发到上海、北平、天津三地分社,再转发当地英文报纸。1935年1月1000瓦特功率发报机装竣,用于全国广播。1936年1月总社扩大,分设编辑、采访、英文编辑、征集、电务、事务六部。6月聘陈博生为东京特派员,成立东京分社。至1937年6月,中央社在国内建有上海、北平、天津、西安、武汉、南昌、重庆、成都、贵阳、广州等分社及牯岭办事处,国外有东京分社,并在瑞士、印度设特约通讯员。还分别与路透、美联、哈瓦斯、塔斯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交换新闻合约。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社迁往汉口、重庆。1939年设总编职,第一任总编辑陈博生。在重庆发行英文《中国半月刊》,并播发国内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新闻。1946年4月总社迁回南京。1947年冬建成国际发报台,翌年春开始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播发新闻。1948年春为中央社全盛时期,国内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52处,国外有25处,员工达2653人。每日对全国广播约2万余字。随着国民党在战场的失败,中央社也很快走下坡路,各地分社先后关闭。1949年2月总社迁广州,10月迁重庆,11月移交台北。

申时电讯社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上海,由《申报》经理张竹平创办。初办时主要由《申报》、《时事新报》两报编辑记者,将两报所得中外电讯,摘要编译,供外地有关系的报纸采用。稿件分电讯和邮寄两类,受到各地报社欢迎,订稿者日增。1928年增加资本,扩大业务,组成独立通讯机构。社长张竹平,经理夏奇峰。聘请专职人员,内设电讯部、广告部、通讯部、摄影部等。除向外地报社发电讯外,还提供英文稿件和照片。陆续在北平、天津、广州、香港、汉口、南京、重庆等地招聘访员。1932年该社与《时事新报》、《大陆报》(英文)和《大晚报》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张竹平任总经理。3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月笙,董事有张竹平、潘公展、萧同兹、董显光等;经理张竹平,社长米星如。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社长先后由米星如、唐四昌担任。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经理黄霈,总编辑章苍萍。出版有《报学季刊》等。

国民通讯社

1、 中国***创办的第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通讯社。1925年6月在"五卅"运动高潮中

成立于上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第一任社长邵季昂。编辑部与通讯处均同《热血日报》在一起,协同《热血日报》积极进行了反帝爱国宣传。为扩大业务,招聘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特约通讯员。《热血日报》被迫停刊后,国民通讯社担负了中国***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1926年9月淞沪警察厅查封了该社,邵季昂及其工作人员被捕。1927年初,国民通讯社恢复活动,社长何味辛(何公超)。3月参加发起组织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何被选为执行委员。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加强该社力量,将市民通讯社并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查封了该社。

2、 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的通讯社。1927年5月5日正式发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

上海分会与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联合主办。社长陈德征,副社长兼编辑主任杨德民。1931年改组,陈德征辞去社长职务,由杜刚接任。

3、 国民党对外宣传的官方通讯社。1927年6月4日在上海成立,是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交涉署创办的。初名国民通讯社,后改名国民新闻社。社长李才,工作人员有张似旭、戴麟藻、冯良玉等。该社是适应国际宣传需要,及补救外国记者所发消息之错误与遗漏而设。曾与美国合众社、德国海通社签订交换新闻协定,对国外编发中文稿和"对外文"等。

新声通讯社

中国现代私营通讯社。1930年8月16日成立于上海,"以宣达社会工商建设等真实消息为宗旨"。严谔声创办并任社长。次年4月设广告部,主任严鼎镛。1932年又增设摄影部、出版部,增发午稿,扩充人员,聘吴中一任副社长。同年在南京设办事处,1934年4月改为分社,由严服周负责。"九·一八"后两次印发《田中义一满蒙政策》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出版有《民国二十年之新声通讯社》、《新闻法令章规》等书。

中国工农通讯社

1931年春中国***在上海创办的通讯社。原名中国工人通讯社,翌年改称中国工农通讯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它每周或10天左右发稿一次,主要用英文发稿,打字油屯,每期寄发国外进步报刊80多份。中文稿则秘密发给白区党报和工人报刊。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国***的政治主张,介绍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战况,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等。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先后有林电岩、朱镜我、朱伯深(朱明)、李少石、廖梦醒等。1935年因负责人被捕而停止发稿。

红色中华通讯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用电台播发电讯新闻。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经电台"的缩写)。它与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属同一机构。发稿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文告、宣言以及红军战报、革命根据地建设消息等。每日发稿一二千字。抄收国民党中央社和少量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编印成《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机关参阅。该社重视发展通讯网,曾出版油印的《工农通讯员》刊物,交流业务经验和指导写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工作没有停止。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广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建立西安分社,印发陕北红中社新闻。1937年1月迁到延安,改名新华社。红中社历届负责人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瞿秋白、任质斌等。

国际新闻社

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在中国***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进步人士组成国际宣传委员会,发布抗战新闻,不久迁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1938年10月20日,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组织的国际新闻社成立于长沙,11朋迁到桂林为总社,香港为分社,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随后,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建立通讯网,宣传团结抗战,向大后方报纸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主要负责人为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孟秋江、恽逸群、邵宗汉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总社和重庆办事处被迫关闭。香港分社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新社于1946年初在香港重建,向国民党统治区以及港澳和海外华侨报刊发稿,揭露蒋介石的反共独裁和发动内战的政策,宣传解放区的建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社终止活动。

全民通讯社

中国***领导的以民营面貌出现的通讯机构。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成立并发稿。社长李公朴。实际领导为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其前身为天津成立的中外新闻学社。同年12月全民社迁到武汉,吴寄寒(吴江)主管全局,周勉之任代理社长。1938年9月迁到重庆,宣传上归重庆《新华日报》负责人领导。1939年9月后,全民社被"批准"在成都建社。于是,发稿业务转到成都总社,重庆改为办事处。成都全民社由吴寄寒主持,陈翰伯任总编辑。1940年3月代社长周勉之被捕后,吴回重庆主持工作,成都全民社停止活动。1941年2月由于"皖南事变"后处境更加困难,全民社停止工作。全民社以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针,宣传团结抗日,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发稿,以通讯稿为主,油印发行(成都时期改为铅印),每日一次。发稿量初期几十份,后增加到100多份,在重庆还发行英文稿。该社在昆明、贵阳等地聘有特约记者,通讯员遍布各战区。先后办有《我们和你们》、《全民之友》等业务刊物。

民族革命通讯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当局官办的通讯社。简称民革社,隶属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1938年4月15日在山西省吉县成立并发稿,1939年春迁到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社长梁¥武,总编辑曲咏善。下设编辑、采访、电务和总务4部。除总社外,先后在第二战区各地及重庆、成都、香港设有分社。发稿以电讯为主,每日两次,通讯稿则航寄。总社编印《民革通讯》,各分社也发行新闻稿,供当地报纸采用。抗战初期,不少进步青年参加该社工作,有些地区的分社就是依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牺盟会组建起来的,因而民革社初期所发稿件,尚能真实反映抗日前线的面貌。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后,大批进步青年纷纷离去,不少分社与总社断绝联系,总社业务逐渐处于瘫痪状态,后来名存实亡。1946年民革社正式宣告结束。

中央电讯社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集团的主要通讯社。1940年汪伪南京政府成立后,由上海的伪中华通讯社和伪南京维新政府的中华联合通讯社合并而成。4月成立中央电讯社理事会,伪宣传部指定周化仁、林柏生、郭秀峰、赵慕儒、许锡庆等为理事。林柏生为理事长。特设"交换理事",由日人松方义三郎担任。后又增加同盟社的古野为名誉理事。社长赵慕儒、副社长兼总编辑许锡庆。5月1日正式发稿。总社设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香港、杭州、苏州、徐州和蚌埠等地先后设分社。1940年11月30日在日本东京设分社。还同日本同盟社,德国海通社,意大利斯蒂芬尼通讯社等签订交换新闻协定。1944年4月改组,赵慕儒任理事长,郭秀峰任社长,胡瀛洲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3月又改组为社团法人,标榜"以代表国家民族之立场,以国内报业之全体为对象"。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接收。

军事新闻通讯社

国民党军方的通讯社,简称军闻社。1946年7月7日成立于南京,并在重庆、沈阳、北平、兰州、广州等地设立分社。1949年底迁到台湾,曾一度停办。1950年4月在台北恢复。主要任务是报道国民党军方动态。先后在高雄、台中、花莲设立分社,在金门、马祖、澎湖设有特派员,在台湾各大县市派驻记者,还在国民党军队中设有通讯员。该社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除播发文字和新闻外,还摄制有关军事方面的电视新闻和专题片。

中国特稿社

成立于1950年5月的一家以向海外报刊提供英文特稿为主要任务的新闻机构,属国际新闻局,1954年12月改由新华社领导。它有自己的编辑部和对外发行销售机构,其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初创时期的特稿社,只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一些左派党和组织、友好团体的报刊,提供介绍新中国的文字特稿和。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中国特稿社已拥有一支从采编、摄影到出版发行比较完整的、业务熟练的专业队伍,已有能力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向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类特稿。在现有的120多家海外用户中,80%为专业性刊物,多数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菲律宾、以及香港、台湾出版。该社还出版以行业分类的《新闻通讯》(Newsletter),与国内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书和小册子、画册,承接海外用户的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

驾车路线:全程约125公里

起点:秋林镇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0米,右转进入G309

2沿G309行驶10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迎宾大道

3沿迎宾大道行驶17公里,过右侧的法治文化广场约31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宜川县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至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川城、瓦子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攻城打援战役。

 年初,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方确保延安、洛川、宜川各要点,阻止解放军南进,采取「重点机动防御」的方针,以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整编第27、第90师于洛川、黄陵、宜君地区机动,以整编第17师等部防守延安,以整编第76师之第24旅主力防守宜川,一部于韩城及禹门口,控制黄河渡口。

 针对胡宗南集团的布署,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遵照中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向延安、宜川线出击,得手后再向该线以南、渭水以北进击,以建立渭北根据地的指示,决心以一部兵力首先围攻宜川,诱调黄陵、洛川守军来援,集中优势兵力于运动中歼灭之,然后攻歼宜川守军,进而解放黄龙山麓各城镇,收复延安,使陕甘宁与晋南解放区连成一片。

 2月22日,西北野战军各部队按预定方案向宜川城开进。23日,第3纵队占领云岩镇、平陆堡;第6纵队攻占鹰尔窝、秋林镇等地;第1、第4纵队进至瓦子街以北地区待机打援;第2纵队从禹门口西渡黄河,给予陕西保安第6团以歼灭性打击后,即向宜川之圪台街集结待机。24日,第3纵队独立第2旅和第6纵队包围了宜川,至27日攻占宜川守军外围各据点,将国民党军整编第76师之第24旅(欠第72团)压缩于城内。

 宜川城被围后,胡宗南急令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军部及整编第27、第90师共4个旅,于26日由洛川、黄陵一线,沿洛(川)宜(川)公路轻装驰援,27日进至瓦子街地区。此时,西北野战军除第3、第6纵队各一部继续围攻宜川守军外,已集中9个旅的兵力,在瓦子街以东之南北高地设伏,并以一部兵力采取机动防御诱敌深入,至29日将援军一部诱到宜川西南预设阵地。第1纵队从瓦子街以西向整编第90师侧背发起猛攻,攻占了瓦子街,歼整编第90师师部一部。刘戡发觉其陷入解放军合围,即令部队向瓦子街以南高地收缩,企图突围。这时,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358旅一部占领瓦子街南山,封闭了刘戡部之退路。3月1日上午,西北野战军发动总攻,激战至17时,全歼该部,整29军军长刘戡毙命。2日晚,西北野战军攻城部队对宜川守军发起总攻,至3日晨,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6师之第24旅两个团,攻克宜川。

 点评:

 此战,西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主力1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5个旅10个团,计29480人,其中俘敌21960人,毙伤7520人。是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转入战略进攻的第一个大胜仗,取得了西北战场上的空前大捷,迫使蒋介石将位于陇海铁路潼关以东地区的裴昌会兵团及郑州的整编第38师调往西安,策应了中原解放军的作战。这个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正确判断敌情的基础上,定下了正确的决心,即暂不打坚固设防的延安,而选择敌右翼孤立暴露的宜川守敌作为第一步攻击目标,争取歼灭援敌;二是部署周密,先敌控制了瓦子街以西各高地,待敌进入我预设战场后拦头截尾,逼敌处于极为不利的地形条件下;三是经过新式整军,我军士气高昂,干部积极主动,当第二纵队因路程较远未及到达预定位置时,第一纵队主动抢占瓦子街南山,最后封闭了敌西撤道路。作战中,涌现出著名战斗英雄刘四虎。

太原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分别是不同的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于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分别成立于1988年、1958年、1929年的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截至截至2019年4月,太原师范学院设有新校区、中校区、南校区、北校区四个校区,其中办学主体为新校区,位于晋中市榆次区高校园区的,另外3个校区位于太原市。

山西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8日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时任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的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有2个校区,其中坞城校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大东关校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红沟南街36号。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山西巡抚岑春煊奉清政府“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令,将并州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筹办山西大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宣告成立。

不久,岑春煊接受英人李提摩太的建议,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山西大学堂增设西斋,原有部分称中斋。6月26日,西斋开学,敦崇礼担任西学专斋总教习。同年,山西大学堂在上海成立了译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方能称为大学的规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将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称大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 民国七年(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1937年8月初,日本侵略者袭击同蒲路北段及太原,山西省政府命令山西大学及省城各大专学校迁往晋南。法学院迁平遥,文学院迁运城,校部及理工两院迁临汾。

1938年春,晋南各县相继沦陷,山西大学被迫停办。1939年12月23日,山西大学在陕西三原复课。 

1941年10月底,三原复校后,学校因“国立风潮”迁至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1943年1月,受到虎啸沟内斑疹伤寒的影响,学校迁至克难坡。

1946年4月,重返太原侯家巷校园。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学院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

1950年初,医学院成立医学院教育工会筹备委员会。10月28日,山西大学教育工会正式成立。1952—1953年,山西大学院进行院系调整。

1953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更名为山西师范学院。1954年,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太原市坞城路。

1958年,学校在原7系3科的基础上,恢复教育系,增设地理、体育系以及政史、数理、生化、中文、数学、地理、体育7个一年制专修班;成立了科学研究部,开设并招收了6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中国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简介

—山西大学

西安铁路分局渭南职工子弟中学;

黄龙县白马滩中学;

富县直罗镇中学;

黄陵县双龙中学;

富县羊泉中学;

宜川县寿峰乡中学;

富县第一中学;

延川县禹居乡中学;

宜川县秋林乡甘草中学

延安市第一中学是在原洛川师范基础上于2002年6月改制而成的一所全寄宿制国有公办高中。改制的前3年,为了使市一中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延安无锡两市教育局签定了合作办好市一中的协议,实施打无锡牌、借梯登高战略,达到了一年办像、两年办好、三年办响的改制目标,05年首届毕业生高考二本上线率突破63%、三本上线率达94%,赢得了延安人民的高度称赞和信任。20022005年连续四年分别被延安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评为创佳评差先进单位,学校顺利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

学校始建于1980年,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24012平方米,生均296平方米,建筑面积4268平方米,硬化路面5500平方米,绿化面积283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三层教学楼一幢,在校学生811名,教职工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33人,学历合格率为100%。

请教一下中国通讯社小史. 夏夏落!

[历史随笔]近代中国各通讯社 作者:飞行船长 提交日期:2006-6-6 7:34:00    中兴通讯社 中国人创办最早的民营通讯社。1904...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训家风?下一篇:姓武的名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