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族谱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著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 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镟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家 谱
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发展繁衍和家族人物的事迹,对于现代社会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后代子孙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包含了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所在,家谱的编修更有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说法,因此家谱的保存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谱盒子
许多家族保存家谱的方式会采用盒子,而盒子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绫绢谱盒
绫绢谱盒一般采用密度模板、灰纸板,封面往往是采用蓝色和**绫绢,它们的图案一般是梅花或小圆龙,内衬则是硬质泡沫和丝绸布,像绫绢谱盒的特点便是豪华大气、古朴典雅,同时也更加便携和美观,内容较少的家谱便常使用这种盒子保存。
二、纸质谱盒
纸质谱盒一般采用胶化纸、精品纸、彩印纸,封面可采用烫金、烫银的方式,硬装精装家谱一般采用的便是纸质谱盒,而纸质谱盒相对的便携性也是较高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纸质谱盒储存上要注意防水事项。
三、绫绢函套
绫绢函套的封面一般是蓝色和**绫绢布,图案往往是梅花和小圆龙,像古式线装家谱便常用此类函套盒,绫绢函套的特点是高端大气,非常大家族的家谱来保存。
四、木质谱盒
木质谱盒的木料多是采用香樟木、硬木、普通木板等,香樟木因为驱虫防霉的原因,非常适合保存家谱,并且木盒上可以雕刻各种花纹,可以与家族的精神内核相对应,而且木盒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增长。
五、金属谱盒
金属谱盒一般是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其内衬是实木板,既能防水防虫,还可防火,铝合金的金属材质能让盒子结实可靠,不易变形损毁,并且金属谱盒的特点就是既能够很好地保存家谱,而且盒子本身比较好清理,非常省心省力。
家 谱
家谱对于家族和族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此保存好家谱是重中之重的要事,以上的五种家谱盒子,是人们保存家谱的常用盒子,但根据不同需求,还是要从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家族家谱的盒子,不要盲目选择。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为姓,形成于西周。周王朝时有专司宫廷修缮、清洁事宜的官,名为"宫人"。其后人遂以宫为姓,称宫姓。
2、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孟倚子,其儿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
3、亦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虞国有大夫叫宫之奇,是周初所封同姓国嫽国国君的族人。因为嫽国被晋国灭掉,他逃到莨囊怨珛蝗ヒ匚硎纠肟使莆稀F浜笠捕家怨铡
二、郡望堂号堂号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郡望
河 东:秦初置河东郡。相当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太原郡:秦庄襄公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宫 钦:元朝人,至大初为东阿令,以威严著称,清正廉洁。当时年遇饥荒,他带头以自己的薪俸济饥,得到富裕人家的响应,互助互济,全县无人饿死。当地有一群无恶不作的坏人,屡教不改,宫钦下令,限期归正,逾期不改者,在这些恶人的院墙上,涂以黑色,以示其辱,后皆化为善良。他调离东阿县后,当地人民立碑记念他,流芳千古。 宫国苞:清代诗画家。擅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 宫畹兰:清代女画家。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俨然有偃蹇瑶台之思。 东汉有道术家宫崇,明代有平蛮将军宫聚、翰林学士宫伟鏐,清代有福建巡抚宫梦仁、诗人宫鸿历。
西安市某科研单位离休老干部宫力行老先生编著有25万字的《宫姓春秋》一书,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宫姓族人求书者不计其数,第一版数千册已经分发完毕。2005年又改版重印了数千册,新版不仅在内容上又作了修订、充实,在印刷、装订等技术层面也精益求精,全书16页彩图,彩色亚膜封面,内文全部菲林制版。第二版《宫姓春秋》每册成本价19元(含邮费),欢迎邮购并请向宫姓族人推荐。其捐赠的《东莱宫氏族谱》已经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另其已经掌握的各地宫姓族谱有九部之多。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和老人家直接联系。 710068 西安市92号信箱离退处 宫力行 电话:029-88786532(宅) 029-87707426(小灵通)
引言
何谓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族谱的组成
族谱的编纂是在儒学指导下进行的,从浅层次上看反映了祖宗崇拜,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儒学思想的反映。族谱,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莹、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1谱名
阐明本族的姓氏和堂号、续修次数等问题。以民国版《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为例,在封面上即写明本谱由发源于江津的王氏族人续修,重修时间为乙酉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其中,江津是地名,汉鼓山王氏则是堂号。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汉鼓山王氏祠堂,是太原王氏迁居到江津的始祖——王千一之子在父亲的墓旁不远处所建。
2谱序
谱序又叫卷首语,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关于本族的记述。谱序的内容大多是论述纂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历次修谱的情形、本次修谱的缘起和本姓本族的源流等。而外姓名流所作的谱序,则注重儒家道德伦理的宣扬,强调敬祖宗、辨昭穆、孝祖先等。谱序的作者包括各色人等,有的是本族之人,有的是社会名流,也有的是当地的地方官员。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主要阐述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例如,1774年在续修《孔子世家谱》时,衍圣公府颁发的谱例共有34条。如入谱规矩,出谱规矩,立传规矩等。
入谱规矩。 一般来说,族谱在收录族人时,并不考虑他的贫富贵贱、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是同一祖宗的子孙,只要不违犯国法、家规等硬性要求,都能入谱。
出谱规矩。 主要针对犯罪、出家的族人,要从族谱中移除。
立传规矩。 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对其德行、功业、学说等进行记录,供后人学习。
4谱论
谱论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和方法等加以发表和阐述。在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也很关注续修族谱。例如,清代的顺治皇帝指出续谱的目的在于强化孝梯思想,妥善处理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教训青年人不要胡作非为,让他们明白礼节,改良社会风气。
7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记述的是本族的来源、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之间的关系。这是宏观介绍本族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对始迁祖之前的家族情况的考证,习惯上往往会追溯到黄帝,并且会千方百计和历史名人攀上关系。这样做虽说影响了家史的真实性,但是也说明了后人对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尊崇。
6世系考
世系考详细记载了族中所有成员,从第一世到修谱时的最后一代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行次和子女等,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和寿数等。有的也记载本族支系的历史渊源和迁徙情况。这部分是整个族谱中最重要的、篇幅最大的部分。
7世系表
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有的地方会把世系表画在神轴上,逢年过节时,隆重地进行祭祀。山东高密的李氏家族,还保有这样的习惯。
从黄帝到始迁祖
在族谱修纂时,有些家族会把从黄帝到本族始迁祖的世系加以追溯。例如,前述衍庆堂《李氏宗谱》就罗列了从一世祖利贞到65代祖李道的世系。由于唐代之前的族谱大都已经散失,所以,这种追溯往往无法证实。
8字辈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一般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字,在排列时有的是四言、五言或七言,句子可长可短。字辈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据说宋太祖赵匡削曾经给赵家立了14个“范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共14个字。在族谱中,“字派”“班次”“班辈”“班行”等都是字辈的同义词。记载字辈,主要是给族人取名使用,目的是“顾名思义”,了解尊卑和亲疏。
9宗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处理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在《礼记》一书中,先哲指出君子建立房屋,要先立宗庙,再立马厩和库房,最后才修建家人的住所。
宗祠出现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宗庙、石室、家庙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希望子孙后世能够铭记祖先的恩德。
10坟莹
古人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可以庇佑后人,因此要慎择葬地。让死去的祖先入土为安,也是子孙孝梯的表现。此外,古人非常注重对祖坟的保护。在族谱编纂中,坟莹一般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内容。
11族规
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与家族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个体的行为,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所以,有必要用家法族规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确保家族的长盛不衰。对此,宋代儒学家程颐强调,做父亲的要从严治家,否则就会乱了长幼尊卑之序和男女内外之别。要从严治家,就必须有家法。
族规又叫家范、家规、家训、家法、宗范等,是由家族的尊长或者成员代表共同制定的,带有劝导和惩戒双重特性,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则。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伦理劝诫比惩戒更为合理。家法族规深受儒家这一思想的影响,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惩戒为辅。
此外,还包括族产、契约、人物传记、迁徙记、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捐资人名、领谱字号、续后篇等内容。
族谱可以回答“灵魂三问”
我是谁?族谱的世系表可以回答。
我从哪里来?从族谱的迁徙记可以得到答案。
我要到哪里去?从族谱中的族规(家训)可以找到做人的目标。
千年族谱盼新生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种族传承,就会有族谱。在美国,有十三位总统有爱尔兰血统,包括罗斯福、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等。而爱尔兰斋美国人大约有3700万人,在美国3亿人口中占据1/10。尽管只有大约31%的爱尔兰血统,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非常珍视它,希望它可以为自己的竞选提供帮助。
在当代,外国也有很多家谱网站。例如,奥巴马的爱尔兰血统就是由英国的家谱网站发现的。1850年,爱尔兰面临着严重的土豆大饥荒。那一年,有个名叫法尔蒙斯·基尔尼的爱尔兰青年和姐姐、姐夫一起逃到美国俄亥俄州,接收了亲戚的房产。后来,他结了婚,并生育了10个儿女。奥巴马的母亲安·杜汉就是基尔尼的后代之一。所以,法尔蒙斯·基尔尼是奥巴马的五世外祖父。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2011年5月,奥巴马前往爱尔兰中部奥法利郡的小镇莫尼高尔“寻根”。
而在现代化的中国,也一定会有族谱的一席之地。
—end—
PS:除关于汉鼓山王氏的内容及外,本文其余内容大多引用自《家国情怀 儒家与族谱》(岳晗著)一书,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纹章学
百科名片
纹章学是西方一门研究纹章的设计与应用的学问。纹章学一词源自“传令官”(古法语:heraut, hiraut),据说在中世纪的马上比武大会上,骑士全身披挂,全靠盾牌上的纹章才搞得清谁是谁,大会上的传令官就凭纹章而向观众报告骑士的比武情况(有点像今日的体育旁白),渐渐“传令官”成了“纹章专家”的代名词,纹章学一词也就由此衍生。
目录
纹章学
纹章的设计外框
用色
方向
英国的纹章学院
色彩与金属色(意义)
纹章的起源早期历史
中世纪
菱形--早期女性的专利
纹章的结合和统一
纹章的专利形式
中世纪家庭使用纹章身份象征
纹章的获取
纹章学
纹章的设计 外框
用色
方向
英国的纹章学院
色彩与金属色(意义)
纹章的起源 早期历史
中世纪
菱形--早期女性的专利
纹章的结合和统一
纹章的专利形式
中世纪家庭使用纹章
身份象征 纹章的获取展开 编辑本段纹章学
纹章学(法文:héraldique;德文:Heraldik;英文:heraldry)。 纹章的构图、用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研究除了作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还有助于历史考证,例如用于断定宗谱及鉴定艺术品、文物的年分。
编辑本段纹章的设计
最简单的纹章,就是什么图案也没有的单色纹章,但这种纹章很少见,大部分纹
章由多于一种颜色组成,并附有图案。
外框
纹章外框的形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多为盾牌形,女性用的纹章则多为菱形。
用色
纹章学最严格的规则在于用色。颜色分为两类,一类为金属色,包括金、银两色,一类为普通色,包括蓝、红、紫、黑、绿。纹章学的颜色只是概念性的,肉眼看来的深浅不同无关重要,譬如金、黄可以通用,银、白也可以;血红色和桃红色均属于红色,没有区别。用色的原则是:属同类颜色的,不可以毗邻。譬如金色不可跟银色毗邻,红色不可跟紫色毗邻。这条规则的原意显然是为了形成深浅对比,使纹章看起来鲜明易辨。现代的国旗也大多遵从这条规则。
方向
在纹章学中,方向是以纹章本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观察者。
编辑本段英国的纹章学院
英国的纹章学院是历史最攸久的,运作正如中世纪的一样。它们的工作 纹章学
是记录、管理、审批及制作纹章,贵族及知名家族和他们的后代都是纹章的持有人,纹章不单是饰徽,也是宗谱、名誉及功绩的记录,可以说是纹章有效及合法性见证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这一切由纹章学院为官方储存处,它的记录包括录各地纹章学院官方拷贝。大家可能很惊讶今天更广泛使用纹章。现代纹章的主子不再是封建主、而是很多国家组织、各或官民及商业机构所用的纹章,并不是纯是美术设计,全都是正式向纹章学会申请并批核后才可以正式应用。就以『香港医学会会徽』为列,是香港少数拥有盾牌、头盔设计的纹章,那是1974年医学会向英国纹章院申请纹计设计专利,75年成功批核,76年采用为会徽。
编辑本段色彩与金属色(意义)
Colors and Metals 色彩与金属色 纹章学
注:一些颜色词汇属于纹章学专用单词而渐旧,原作者也仅将其列出供参考,这里不予多加解释,比如or/yellow/gold,其实表示的只是对同一种颜色的不同称呼而已 Or, yellow or gold - Generosity 金色、**和金**-宽容、宽大、丰饶。 Argent, white or silver - Peace and sincerity 银色、白色或银白色-和平与诚实。 Sable or black - Constancy, sometimes grief 黑色-坚定、坚贞,有时也暗喻纹章主人的悲伤感情和气质。 Azure or blue - Loyalty and truth 蓝色-忠诚与真理。 Gules or red - Military fortitude and magnanimity 红色-军人的坚忍与刚毅,高尚的行为。 Vert or green - Hope, joy and sometimes loyalty in love 绿色-希望、欢乐,有时也可作忠贞的爱情之解。 Purpure, purple - Royal majesty, sovereignty and justice 紫色、紫红色-王室尊严、君权、公正。 Tenne or tawney - Worthy ambition 黄褐色、茶色-可敬的理想与抱负。 Murray or sanguine - Not hasty in battle, and yet a victor 血红色-象征在战场上向来应对谨慎,却依然总受到胜利之神眷顾的人。 -------------------------------------------- Heraldic Lines 纹章学
纹章学中的线条 Nebulee or Nebuly - The sea or water 云雾状波纹-海,或是水。 Engrailed and Invected - Earth or land 锯齿边缘的波纹-大地、陆地。 Indented - Fire 锯齿形凹痕-火。 Dancette - Water 曲折纹路-水。 Ragulee or Raguly - Difficulties which have been encountered 参差不齐的图沿-征途中的坎坷。 Embattled - Fire or the walls of a fortress or town 垒墙状线条-火,或是指城塞、村镇的防御工事。 -------------------------------------------- Ordinaries 普通图记 Chief - Dominion and authority 统领-支配与权力。 Cross - Chevron - Protection 十字及人形标示-庇护。 Fess - Military belt or girdle of honor 环-军用腰带或者表示荣誉的环绕 Bar - For "one who sets the bar of conscience,religion and honor against angry passions 条杠-指这样的一种个体,他能够用自己的良知、信仰、以及对荣耀的向往来平衡自己暴躁易怒的激情。 Pale - Military strength and fortitude 栅栏状图案-勇士的力量与刚强。 Palet - Same as Pale 尖板条状图-同上。 Pile - Same as Pale 桩状物-同上。 Canton - Bearing of honor When borne charged, it often contains some special symbols granted by the sovereign in rewar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eminent service 纹章右上角的方形部分-拥有荣誉的标记。如果其中还有寓意物(charges),通常提示了来源于君主,因其杰出的功劳所赐予的恩荣。 Quarter - Bearing of honor Similar to the Canton 置于纹章四方位的四分之一盾状标记-对荣耀的接纳,含义相当类似于上者。 Bend - Defense or protection 弯曲状物-守备、防卫。 Battune Sinister - Marks a royal descent that is barred by illegitimacy from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被包围的凶物-标志着被他人篡位而失去继承权的王室后裔。 Orle or Tressure - Preservation or protection 财物、金银-维持者或保护者。 Flasques - Given by a king for virtue and learning, and especially for service in embassage Flasques-给予具有德行且好学的国王,尤其是那些忠于教会事业的人。 Voiders - Given to gentlewomen who have deserved highly Voiders-赠与高贵女士。 Bordure or Border - Frequently adopted as a "difference" between relatives bearing the same arms 图案边界的标志物-一般用以作为一种标示,区别那些大体相近的纹章。 Gyron - Unity 螺旋-团结。 通常象徽物(节录) 狮子——永恒的勇气(英勇) 老虎——凶猛性、英勇、抗击 熊——为保护家族而十分凶猛 狼——英勇的头领、难以被击败或者阻挠 犀牛——如被唤起,将是很凶猛 大象——勇气和力量 豹——英勇和努力 黑豹——凶猛而美丽的女人、保卫幼小 马——为君主而准备就绪 公牛——英勇、力量 野猪——单独又凶猛的战士 山羊——英勇、策略家、胜利者 小羊——优雅、耐心 白羊——权力 野兔、兔子——享受和平 松鼠——快乐 刺渭——有远见、智者 海狸——行会背景和坚定不移 狐狸——善用才智或知识、善于防御 猎犬——勇气、忠诚 山猫——自由、警惕性、预警 骆驼——忠心君主、耐心、坚定不移 蜜蜂——组织良好、行会背景 蚂蚁——劳动、有知识和远见 蜘蛛——有知识和远见 蚱蜢——知识和高贵 蜗牛——深思熟虑、坚定不移 鹰和双鹰——行动快而敏捷、高位、有崇高精神
编辑本段纹章的起源
早期历史
早在上古时代,不同的部落就试图用具象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特色:服装和头饰上分别拥有不同的颜色及符号,尤其是动物符号及相应的各类早期神祗。此种外在差别使得在战场上分辨不同部落的战士成为可能。 此种风俗承传到早期文明出现之后,战士们——尤其是古巴比伦、波斯 纹章学
及中国的将军们偏好于为他们的军队制作具有同一图示或者文字符号的盾牌和旗帜。在古希腊战士的盾牌上也能找到不同种类的动物:如狮子、战马,猎狗,野猪或者猛禽。古罗马军团也使用他们独有的象征物。 在这一时期,盾牌上的图形元素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在战斗中,对区分敌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军团旗帜,战斗小组所持三角旗及战士服装颜色的差别。虽然此些粗糙的,仅仅颜色上的差别使得在较远的距离上分辨敌我成为可能,但是,这些颜色却会在每次战役,甚至每次战斗开始之前被指挥官们重新选择——就像是足球俱乐部在每个赛季和每场比赛开始之前会选择不同的球衣颜色一样(为了同对手的颜色区分开来)。 在此基础之上,慢慢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战旗样式(时至今日,也有一些战团在国家规定的旗帜之外,选择使用代表本团精神的特色旗帜,颜色和标志。),这些相对简单的颜色和标志也被统一制作到战士们的盾牌上,并逐渐演变出了盾牌纹章。
中世纪
封建时代到来之后,领主们也开始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象征符号。在封建时代的大战役中,成百上千的战团参与其中。战士们的装备差异,因为兵装制造者们更频繁的技术交流,以及战团中普遍采用的、缴获后即收归己用的制度,也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盾牌上使用的颜色和符号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颜色和几何形状的组合。 直到十二世纪中叶,纹章的颜色及符号仍只和战士本人相联系。使用者自己决定使用哪一个符号,以及在他作为战士的职业生涯中,是否需要改变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到十一世纪的“巴犹织锦”织有某些样格鲁萨克逊和诺曼战士的盾牌和战旗图样,这些战士参加了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 在这个属于征服者威廉的时代君主们也穿上了轻盔甲,并且这盔甲的重量在稍后数百年间变得越来越重,开放式的头盔被全包的骑士盔所取代,这也同时遮住了身穿盔甲者的脸。十字军东征中,每次战役都有为数众多的领主加入,这大大地促进了纹章学的发展。 纹章学
纹章的另一个存在理由归功于中世纪和平时期骑士之间(在后期甚至是骑士团之间)的、以武技竞赛和表演为目的的各类竞赛。战斗本身高度程式化,在单挑中落败的骑士通常会输掉他的马和盔甲,而那些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十二世纪的骑士们,在全身铠甲的包裹之下,人们几乎认不出他们来。因此,参赛者们通常将他们的、或者他们主人的纹章装饰在盾牌上。十三世纪初,就连低等骑士们也被允许使用属于他们自己的纹章了。 在纹章学的萌芽时期(十二世纪),这些纹章基本上遵循实用主义的教条。纹章上标示的绘制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些标示,竞赛的主持者才便于在比赛开始之前呼唤相应的骑士。通过无休止的战斗,某些纹章逐渐累积了相当的声望,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家族房屋上使用这些纹章以表明自己的身份。自然而然的,纹章上所使用的色彩及组成元素也开始展示家族亲属之间的关系,有些纹章甚至如此地被人们所知,以至于它们还附带上了简短的标记名称(通常以绶带文字的方式,就像现代国徽绶带上的文字)
编辑本段菱形--早期女性的专利
盾牌,作为战场上的一个附件,人们理所当然地会将其与男性联系起来,认为不适合女性佩戴。从中世纪后期,有资格佩戴纹章的女性就开始佩戴一种菱形的盾牌,只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盾牌的时间不确定。 值得关注的是现存的一枚1347年左右的英国印章,主人是琼,他是亨利伯爵的女儿,萨里伯爵沃伦的遗孀。 在印章复杂的设计里有五个小的菱形盾,中间的菱形盾上有Warenne的纹章,侧面的菱形盾上是de Barre的纹章,上下的菱形章上是英格兰的纹章 – 伯爵夫人琼的母亲是埃莉诺,他是爱德华一世的女儿。印章上还装饰有城堡和跃立狮子的图案,这是为埃莉诺卡斯提尔设计的,她是亨利国王第一任妻子。 在15世纪的英国、法国和低地国家,菱形章已经成为单身女性展示自己纹章的平台,所以它能延续到今天,以前粗糙的设计已经被现在的椭圆形所取代。可是,尽管男性有时会使用椭圆形,但菱形是早期女性的专利。 没结婚的女性就简单地将父亲的纹章放在菱形章或椭圆形章上,有时会配上蓝色的弯曲物和丝带,这是处女的标志。(18世纪的一位纹章作家认为未婚妇女很难将纹章保存,所以应该和其他的纹章结合)。 单身汉有资格佩戴头盔,冠和箴言的纹章,但根据传统的纹章说法,无论是结婚还是单身的女性,都不能佩戴冠。 在德国,未婚的女儿可以佩戴带有父亲纹章的盾牌,可由环状物支撑;在苏格兰,部落的女首领有资格在菱形或椭圆形章上放置冠。
编辑本段纹章的结合和统一
纹章集色彩和象征意义于一体,向人们展示了其最壮观辉煌的一面,几个世纪以来,纹章支撑物也毫不逊色,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到15世纪后期,在战场上,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由于战火无情的摧残和佩戴者穿着全新盔甲的那份自豪感),但这恰恰赋予了纹章其他功能。 早在13世纪,纹章就结合起来以象征两家族之间的关系,但这不是纹章所要表达的全部,另外骑士们充分应用纹章来表现他们之间友好,虔诚,热情或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们将自己的纹章放置于其他统治者纹章的旁边,宣布他们是世界的中坚分子,据中世纪的思想,当他们进入极乐世界,在那里有这样一个为已故死者的灵魂预备的位置。当地地主也会用同级别人的纹章装饰自己城堡或庄园。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英国约克郡的Fairfax家族的Gilling城堡。城堡的大房间里装饰着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色彩亮丽的树的壁画,上面悬挂着许多地主家族的盾牌,他们掌管着某些行政地区或“小邑”。 在其他地方,表达友谊之情的骑士纹章就显得有点随意,所以涂鸦并不是现代的产物:七世纪以前,十字军—部分弗兰德斯小分队的骑士就目睹了耶稣诞生地伯利恒地区在石头和石膏涂鸦的盾牌,冠和签名。
编辑本段纹章的专利形式
从中世纪晚期,那些被赐予纹章的人经常通过公文的形式接受纹章,这些被写在羊皮纸,牛皮纸或普通纸张上,最早的样式很简单,就是一张薄纸,盖上印章,由绳索缠绕。 接受者的纹章在页面空白或在公文中间被描绘以颜色。无论是用拉丁语还是发行纹章的机构会对纹章和授予的人加以描述。 纹章专利变得精致起来,装饰大概有君主的徽章或纹章机构的纹章。在英国专利里,开头的大写字母包绕着签署文件的纹章院长的肖像。 专利证书的边缘和标题由卷轴和带装饰装饰着,而且用鸟,花,野兽和寓意图案来点缀,有时真正的纹章是从这里找到创意的。 英国和苏格兰赐予纹章采用的是最初传统的版式(在一张纸上),其他国家采用的是以单行本形式发行,其中的一页纸上描画有徽章图案,其他页上描述了获得者的家谱,头衔和个人历史,封面是由皮革或天鹅绒包装,上面有君主纹章的浮雕。 现今,仍然存在的国家纹章权威机构一直将
马氏族谱
本文2023-10-06 22:43: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