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后代怎么分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朱元璋的后代怎么分封,第1张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

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鲁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明太祖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宁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开源,后改建藩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开源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南阳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安陆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明世宗时削去伊王爵位,废除封国。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国于广西桂林府。

中国人历来讲究根本,重视来处和去处,所以一般来说,大一点的家族,都会有一个祠堂,里面有家族的祖宗牌位,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就会去祠堂拜拜。一是告知祖宗后代有出息了,祖宗可以安眠,二是求祖宗继续保护后代事事顺利,没有灾难。知道自己的根本,心里才会踏实,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根的人。所以,战乱时代许多改名改姓的,或者漂流海外的,如果有条件的话都会回来认祖归宗。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有些因为年代久远,或者亲人离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出处。有一个老人,在一次意外中突然发现自己的家族排位,他做梦也想不到,原来祖先的地位竟如此之高!在山西省灵石县,有一个王姓老人,之前一直不知自己的先祖是何人。有一次,家中的老房子被盗,老人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家的神单,神单上记载的信息,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那神单上描绘着森严的殿堂,有一股皇家气势,看起来十分地辉煌,悬匾上还写着“先祖是皇”几个字,正中写着一行字“明太祖,马皇后暨历世祖考、妣怀仁府荣定王第十子之位”,这个神单说明老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个儿子的后代!老人得知这个信息,激动不已,原来寻找了那么多年的根,就这么意外地出现,而且还是如此地不同凡响!

那么,朱元璋的后代,为什么改姓王呢?这事情要说起来,还得从明朝的时候开始。元末,正值乱世时期,朱元璋看准了时机,选择这时候起义,并且凭着自己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定力,最终在诸多的起义军中展露头角,并最终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拥有自己的霸业。朱元璋在军事上厉害,生孩子方面自然也不输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总共生了26个儿子!

当然,并不是儿子多了就好,特别是在皇家,权力的诱惑非常大,而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就难免有纷争,甚至相足相残,毫无亲情可言。朱元璋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凡事都会考虑好,就连给孩子起名这事,他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避免后代取名重复,所以他事先写好了辈份排名,给在封地大同的代王朱桂支系的排辈字是“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后代就按着这二十个字排名,就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了。而事实证明,从荣定王第十个儿子镇国将军朱仕魏开始,历经辅国将军朱成、奉国将军朱聪千等人,都与代王府的字对应。毫无疑问,这家人就是明朝皇族后裔,即王姓老人的祖先,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无疑。

经过专家的考究,确认了这个事实。这个发现,令老人激动不已,专门带着自己的后代,前往明孝陵祭祖,并从此自称自己是“朱王氏”,他之所以改姓王,是因为在明朝末期,各种势力蜂拥而起,为了保存皇家的血统,只好改姓王以避乱世。

化学元素周期表之所以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重合率高,首先得益于朱元璋创造的家谱取名字序,其次还要感谢清末时期著名科学家徐寿,为何这样说?且听羽评郡主细细道来,涨知识的时候到了。

中文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初中读书时,化学老师会强行要求我们将化学元素周期表背下来,现如今很多人依然能够朗朗上口,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背的出来却很少有人全部写出来。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

之所以现如今日此轻易记住,这真是徐寿的功劳,很少有人知道,在没有中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说和看天书一般,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创立,直到道光年间才开始传入中国。

此时有个清朝晚期的著名科学家,江苏无锡人,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他当时看到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同样一脸懵(夸张说法,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以及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第一眼看见的周期表是这样式的。

“Ferrum,Aurum,Cuprum,Phosphorus,Bromine……”

他尝试着翻译,结果这生搬硬套的翻译看起来显得更加无趣乏味,当时徐寿便有个想法,他是这样说的,如下图: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翻译太过于繁冗,还不如以音译的命名方法,就是将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倘若首音不合则用次音,比如,对于固体元素的就用金字旁,再陪上一个与这个元素第一个音节读音相似的汉字,这样就组合成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

不过在组合的过程上也是非常繁琐的,毕竟一百多种生僻的元素符号,一日,他前去查阅资料,发现一份家谱,家谱里面的名字恰好都以五行元素为偏旁,也都是一些和金属矿物相关的字。

原来这是朱元璋的家谱,当初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开始为朱家的子孙后代取名立下规矩,朱元璋运用的是五行取名法,就是姓氏+辈分+五行,“五行”并非全部用金木水火土,而是这第三个字必须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朱元璋有25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给每一个儿子的后代都定下辈分,辈分表如下图:

朱元璋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每一个人的后代都根据这20个字取名,一直轮流使用,也确实,朱元璋的后代时至今日都还是依照这个取名的,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的汉字竟然不够用了,这些带金木水火土的字被用完了。

所以他的后代们就开始造字,比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都是他们造出来的,而徐寿如获至宝,于是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翻译,大多采用朱氏家谱中的带有五行偏旁的字,也就成就了现如今的中文化学元素周期表。

其实在我们眼里可能认为并没有多厉害,然而在世界人眼里,他们是的确佩服中国文字的,且不说如此,当时徐寿创造完成后,日本听闻,第一时间派学者前来学习,然后引回日本使用。

综上,也就是人们为何会认为朱元璋的皇子们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高的原因,但要理解的是,朱元璋无心插柳在前,徐寿在后。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起义军,并且最后成了起义军的一个领导者,在刘伯温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坐上皇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为在当上皇帝前,朱元璋往前追三辈、五辈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朱元璋称帝后还留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最后只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究其原因我觉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顾朱元璋的嘱托,首当其冲就是朱允炆,违反祖训上台就削藩,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错误,但是这太急了,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把朱允炆给打跑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朱允炆跑去哪儿了,现在还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然后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是不理朝政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沉迷于木匠的工作,导致了当时太监干政,虽然后来崇祯帝继位发奋图强,但是还是没法挽救日渐颓废的明朝。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帝寿命很短,更迭快造成明朝根基并不稳,明朝皇帝很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造成明朝改革频繁,社会动荡,就比如前任皇帝的改革还没弄完,新皇帝即位,旧改革直接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虽然留20字来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这些字并没有用完明朝就已经灭亡了,最后只用到了“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给自己儿子用了这个字,排朱元璋留的字里的第十一个,也只能说用了堪堪过半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宿州人,马皇后卒于1382年,寿51岁。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

妃嫔

成穆孙贵妃,陈州人,卒于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生鲁王檀。

胡充妃,生楚王桢

达定妃,生齐王榑、潭王梓。

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胡顺妃,生湘王柏。

赵贵妃,生沈王模。

李贤妃,生唐王柽。

刘惠妃,生郢王楝。

葛丽妃,生伊王<木彝>

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韩妃,生辽王植。

余妃,生庆王<木旃>。

杨妃,生宁王权

周妃,生岷王楩、韩王松。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皇后出,一说妃碽妃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木+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儿媳妇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扩廓贴木儿氏,元王朝皇族之女)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晋王朱棡娶谢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朱元璋的后人分布广泛,但在某些地区更为集中。据报道,他的后代数量最多的是在山西、内蒙和河南。具体来说,晋王朱棡(山西太原)、周王朱橚(河南开封)和代王朱桂(山西大同)三系的子孙最为繁盛。至隆庆、万历年间,晋王一脉有子孙 4979 人,周王一脉有子孙 5235 人,代王一脉有子孙 4118 人。此外,朱元璋的后人也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

朱元璋的后代怎么分封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周王:明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