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寇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关于寇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1张

寇姓,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等。寇姓名人有寇恂、寇准、寇世勋、寇振海等等。

源流一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源流二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源流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①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② 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 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1] 源流六(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2得姓始祖编辑苏忿生。关于寇姓,《世本》上说,卫灵公之子郢的子孙,因担任卫司寇一职,便以官为氏,姓寇。(司寇的官职,设于夏殷,专门负责掌管刑狱方面的事务,相当于司法官。春秋时代,一些大的诸侯国还设有司寇之职,孔子曾为鲁国司寇)。《姓氏考略》和《姓谱》也指出,卫康叔任职周司寇,他的子孙以官为姓。而《元和姓纂》上则认为,周有苏忿生担任司寇一职,子孙以官为氏。其实,不仅周王室有司寇,中原各大诸侯国也都设有司寇官,由于上古官职大都是世袭,其后裔除继承了司寇一职的嫡子以外,其余都可以以寇为姓,所以以司寇为姓的绝不可能只有苏忿生后裔一支。寇氏,根据历来的姓氏学者的考证,正是由司寇这种官职而“以官为氏”得姓而来的。另外,据《魏书·官氏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贵族改为汉姓,古口引氏改成了与“口”字音近的汉姓“寇”。寇氏尽管成分复杂,但是长久以来,却一直称盛于上谷昌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一带。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寇氏后人尊苏忿生为寇姓的始祖。3迁徙分布编辑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蒙古族、满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阔特)转变而来。今北京市,陕西省的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的渝北区、垫江县,黑龙江省的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望奎县,湖南省的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的泊头市、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辽宁省的凌源县、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朝阳氏、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的安图县、汪清县、图们市、前郭县、桦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县、榆次市,陕西省的吴堡县、黄陵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郑州市新郑市、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汝州市,湖北省的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江西省的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安徽省的颍上县,甘肃省的景泰县,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布。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上邽郡上邽(读作:guī):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堂号冯翊堂:以望立堂。上邽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上谷堂:以望立堂。上党堂:以望立堂。东海堂:以望立堂。7家谱文献编辑东海寇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蒙古族庄河寇氏族谱(巴尔虎翁阔氏),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庄河市。寇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深县关山乡西李秋村。河南偃师寇氏家谱,(现代)寇武兴、寇丙善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迁祖为[宋]寇绍统。四川高县寇氏家谱,(现代)寇国强主编,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高县落润乡。甘肃中泉寇氏族谱,(现代)寇宗和、寇宗明、寇宗惠等修,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甘肃省景泰县中泉乡。8字辈排行编辑甘肃中泉寇氏天财房字辈:“世永宗明德邦庭”。四川高县、南溪、翠屏寇氏字辈:“朝廷崇政学庠序育英才树立仁和礼厚德惠众贤信义传佳教法纪常守全恒有凌云志九洲建乐园”。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千万尹中继永志德黑芳”。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先万世宗纪永治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四川岳池寇氏字辈:“观恒升太正大光明”。四川南充寇氏字辈:“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四川阆中寇氏字辈:“记永治德含”。江苏南京寇氏字辈:“裕崇步书堂健恒中大义丞文章开世”。江苏连云港寇氏字辈:“裕从步书堂见恒”。山东菏泽寇氏字辈:“夫朝良尊先学”。山东阳谷寇氏字辈:“电广金英洪合怀玉之(自)青(庆)”。湖北遂宁寇氏字辈:“天开子华……”湖北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河北衡水武强寇氏字辈:“成鸿春如锡本”。江西上饶寇氏字辈:“恒学端方贵澜挺”。巴尔虎蒙古翁阔氏寇氏字辈:“福善章力”。马来西亚阿巴州寇氏字辈:“文宝万世玉立子国家荣华庆升平”。黑龙江寇氏一支字辈:“连永殿德万世昌”。吉林寇氏一支字辈:“学玉宪宝彦”。寇氏一支字辈:“兴希廷仕成文司治万大景行唯贤顺正从先佳贵常保学级永传启明方美安守能全屯宗之本应时德元”。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寇氏一支字辈:“国洪万世明光显”。寇氏一支字辈:“恒学端方贵阑挺”。寇氏一支字辈:“正直承先训传江(未完,需要补充(重庆垫江))”洛阳寇氏家谱:“万玉德永新 世传贤哲勋 文运照国瑞 恩荣景宝纯 丰隆庆和泰 福禄寿广林 宽厚忠信义 聚富贵长存”河南纣城寇氏(寇准第43代孙起)家谱字辈:国思永万世 学乃如其心资料有待补充。[2] 9通用联编辑四言通用姓启司寇;望出上谷。——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颍川异政;莱国孤忠。——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初上谷昌平人寇恂,字子翼,世代为地方豪强。刘秀占据河内,任他为河内太守,负责转输军需物资。又历官颍川太守、汝南太守。后随刘秀出征经过颍川时,百姓拦着路恳求:“愿从陛下那里再借寇君一年。”于是,被留下抚慰百姓。后来,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寇,字平仲,华州下部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景德初年任宰相,当时辽兵南侵,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促使真宗亲自到澶渊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封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颍川留抚;莱国孤忠。——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寇恂从光武征颍川盗,贼平,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镇抚之。”下联典指宋寇准封莱国公(见上联)。植竹遗爱;还结清操。——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寇准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寇儁事典。五言通用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兵部侍郎、诗人寇泚《度涂山》诗句联。七言通用三千世界谈笑里;百万貔貅杯酒中。——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湖北省巴东县寇公(准)祠联。寇准任县令时的官府建筑以及宋人为纪念寇准而修建的寇公祠遗址基本保存完好。这些遗址规模大,布局严谨。寇公祠遗址上发现了许多极具宗教色彩的圆雕兽首。旧县坪遗址还发现了建于六朝时期的城墙和官府,比宋代更加壮观。另有一段长约24米的用花纹砖砌成的墙壁,数排排列整齐直径在1米左右的圆坑以及用方砖垒成的正方形祭台,使古巴东城再添神秘。好向上天辞宝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宋·魏野撰国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宋代文学家魏野赠寇忠愍(准)联。八言以上蒨桃献诗,惜缣有意;白门工曲,落溷谁怜。——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寇准尝赐诸妓每人一缣,其妾蒨桃献诗讽之。诗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缣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多少功夫织得成。”下联风典指明末名妓寇白门工于度曲,为朱国弼所娶,国破后流落乐籍中。揭众名于县门,欢输逋赋;植双柏于官署,爱比甘棠。——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北宋大臣寇准,字平仲,下邽人(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识量非凡,布兴学劝农善政;文武俱备,长牧民御众高材。——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寇俊的事典。寇俊,字祖俊,昌平人。累官梁州刺史,入关拜秘书监。兴学劝农,有惠政。下联典指东汉雍奴侯寇恂的事典。寇恂,字子翼,昌平人。初为郡功曹,后拜偏将军,先后历河内、颍川、汝南太守。经明修行,人称长者。卒谥威,图形云台。北门资锁钥,宁止赈灾恤患;中士借循吏,世传卧辙攀辕。——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寇准,景德元年拜相,力排众议,促使宋真宗御驾亲征契丹于澶州,订“澶渊之盟”,大振宋室声威。下联典指东汉·寇恂事典。

 

毛姓位居当今中国大陆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华姓氏的第76位,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027%,总人数大约在320万人。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史称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商朝后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的孙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毛国灭亡后,其宗族以国为氏,形成毛姓,毛叔郑被尊奉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阳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象形。”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按,所谓毛,本是指动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及鸟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

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时,弃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属于姬姓之族。

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朝初年,后稷的裔孙公刘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栒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

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为避免戎、狄等部族骚扰掳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公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

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的儿子姬昌死后,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病故,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殷纣王子武庚勾结对周公心存不满的周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称“管蔡之乱”。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周代姬姓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之昭也。”毛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同姓诸侯。

其开国之君为周文王庶子郑,史称“毛叔郑”。

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

《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于此看来毛公实为周之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

周穆王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根据《西清古鉴》著录的班簋铭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夹辅王位,征伐东国之事分析:“从铭文中看,毛伯班称毛公为昭考,而穆王称毛公为毛父,则此毛公应为毛叔郑的曾孙,与昭王同辈了。

由于毛国别为小宗,以毛叔郑为祖,则成王顾命之时毛公为昭,其子为穆,当康王时,其孙为昭,当昭王时,而由穆王言则正是父辈。

此时,毛伯班实与穆王同辈,为毛叔郑的五世孙,即《尔雅》所称为玄孙。” 此外,《左传》中还提到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均为周王室卿士。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关于毛国灭亡的时间,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说:“毛国灭亡,时间不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十一日),晋师克巩。

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表明春秋末期毛国依然存在。

宜阳于战国时属韩,并迁都于今宜阳韩城镇宜水之滨。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关于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云:“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郑,后以为氏。”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

支孙为周卿士。

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无论是毛叔郑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国,历代姓氏书都将毛姓列为“以国为氏”为氏之列。

由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有关毛姓的记载不一致,这就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有两个毛国,一个分封给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为公爵,世称毛公,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西周晚期尚在;一个分封给文王第九子姬明,为伯爵,故称毛伯明,其封国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姬叔郑受封毛国,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平王东迁,毛国随之迁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宝是唐朝人,郑樵是南宋时人,而早于唐朝或与唐同时期的典籍在论述毛姓起源时,都提及姬叔郑(毛叔郑),而没有涉及姬明(毛伯明)。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引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引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

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

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望:荥阳、西河。”晚于林宝、早于郑樵的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

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

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上所述,叔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杨伯竣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毛,《尚书·顾命》、《穆天子传》五并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称毛公,《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郑,当即毛之始封者。”因叔郑为毛国首任国君,被尊奉为毛姓始祖。

关于毛国的地望,一些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说:“《汇纂》,毛在河南府宜阳县界。”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此外,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说:“毛,今河南宜阳县境。”其实,据清道光年间于陕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时的毛伯青铜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证明叔郑及其子孙在此活动,说明毛国初封于此。

周平王率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但此时的毛的封疆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因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顾栋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据毛公鼎,西周初叶毛公 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祖地

宜阳县

宜阳县属河南洛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

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

宜阳人文景观众多,中州名刹灵山寺作为白马寺的姊妹寺,仅距县城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区位优势明显,各主要景点距洛阳均不足百公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阳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是毛姓发展史上望族荥阳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阳县毛姓属人数众多的大姓,全县毛姓人口达两万人左右,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等。

原阳境内的毛姓和邻近武陟县毛姓尊晋朝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

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

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2位官邸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

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筑夏家院,以及毛遂故里、陈平祠、张苍墓、玲珑塔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在此15次会盟。

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2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3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二)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4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名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

 (1)刘姨妈黄粑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xx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三国时期,贵州被称作夜郎。据说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征战孟获,在夜郎国与黔国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命

 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风味小吃———黄粑。

 (2)羊肉粉

 这里主要是指当地回民的吃法,流传开来,以清汤羊肉粉为主,不放一点辣椒,味道鲜美无比,但是用于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就受不了,而当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队吃羊肉粉的清镇人以学生为主。

 (3)三角花园小吃一条街

 清镇市区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园广场却热闹非凡,小吃档口一直摆到路中间,有各式烧鸡,烤肉、络锅土豆、汤园、冰粉冰浆,一直要吃到零晨4点,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风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还有地戏表演、少男少女对歌等,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同时,布依族姑娘会唱起优美动听的《敬酒歌》,请您品尝她们亲手酿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游行村寨、田间,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

 (4)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壳成米,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5

 题目:体验民间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大二班级:汉语言《1》姓名:xxx

 实践单位:周口淮阳乡村

 实践时间: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我们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从初二开始大家都要走亲串友了。初二我们有外甥要去给舅舅拜年,在我们那里舅舅说话是比较有权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给舅舅拜年。在初三闺女回娘家,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带很多东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饺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吃面片,是为了补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财神爷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而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

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

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

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

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

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

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

郡出范阳或涿郡。

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

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

简氏出自姬姓。

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

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

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

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

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

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

子孙因以为氏焉。

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

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

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

《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

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

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

《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

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

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

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

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

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

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

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

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

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

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

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三、历史名人

简 雍:字宪和,三国时蜀国人。

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简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

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简正理:宋代御史。

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简而廉:明代孝子。

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临利训导,著有《孝经解》。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

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

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大狮:清朝末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湾省台北人。

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后日本 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朝亮:字季纪(1851-1933),号竹居,清末顺德人。

1875年求学于广东名儒朱九江。

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

后以讲学著述为主。

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

(见《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小传》)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为范阳郡。

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涿 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

秦代属于上谷郡。

汉代时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县。

2、堂号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

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

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

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此外,简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范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

简姓宗祠通用对联

〖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

望出范阳。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猷赞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

刘备人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

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

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赞猷蜀幕;

流废晋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

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

从事参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

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

〖简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

中国状元第一。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

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

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

误吞之。

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

下联典指南汉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

幼颖异,

关于寇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寇姓,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K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