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李贤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有哪些贡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6收藏

明朝名臣李贤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有哪些贡献?,第1张

明代名臣李贤,他是明朝中期的人,他经历过土木之变,朱祁镇被敌人活捉,他和于谦的关系很不好,他们之间有过政治上的分歧。但是李贤从心里一直对于谦的勇气、正直、刚强正直,不迎合,不偏袒很敬重佩服。在南宫复辟后于谦就被杀害掉,从此李贤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为于谦找回公道。可是实力的差别太大,他不敢站出来去反对。要打败邪恶,就要比他们更狡诈恶毒,更有计谋。他隐藏着自己,默默地看着对手,根据他们之间的矛盾,逐个去击破。

李贤他人品很正直,朋友很广泛。他为了能报仇,故意接近徐有贞和石亨,让他们感觉李贤就是自己人。李贤见到夺门之变后,他们内部就分裂了,他利用这一点将徐有贞、石亨的阴谋在明英宗的面前揭露,还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的大臣配合把他们送进牢里,而且他们都死在牢里。

最后太监曹吉祥被当场处死,李贤他终于成功了,也帮于谦报了杀仇之恨,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开开心心。李贤一生经历了五次朝代换了四次皇帝,当过的官有一品少保、人事任免、还当过大学生,李贤做事清白高洁,不贪污、忠诚认真工作、一心为社会,政绩突出的好。李贤很有宰相的风度,行政识得大体。在用人的方面,他提升有德才的人并罢黜腐败无能的人,提拔了年富、王竑等名臣,革除了四千多来抢夺爵位的人。

 石亨、曹吉祥有势力时,李贤都不和他们勾搭在一起,还经常劝英宗少和他们接触。英宗准备去换太子,李贤赶紧去制止,才使得太子(明宪宗)能继续成为太子。宪宗上位的时候,他警告宪宗“时机还没到,阴气还那么重”还劝宪宗“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的人靠近你就小心点”。李贤忠诚耿直,英宗们很喜欢他,对宪宗初年的政治有这不小的帮助。历史上说过“自从三杨后,得到李贤的人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好帮手。”

明朝自朱元璋取消丞相、罢中书省之后,亲自参与处理国家大事,一次来集中皇权。然而,随着时间的变成,工作事务繁多,光靠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慢慢的产生了内阁,由皇帝挑选信任的大臣担任阁臣。之后,由于皇帝只与一个主要的负责人商量国家大事,渐渐的内阁首辅大臣就这样产生了。明朝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首辅是朱祁镇时期的李贤,曾两次入阁担任首辅。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一位很奇葩的皇帝,更是多年不上朝,因此在嘉靖时期内阁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朝第一位上柱国首辅,就是在嘉靖时期产生的。他曾先后四次担任首辅大臣,嘉靖皇帝后期,迷信修道、宠信奸臣,这个位上柱国首辅,遭奸臣诬陷,被嘉靖这位奇葩的皇帝给拉到闹市给斩首了,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被斩首于闹市的首辅,家人也一股脑的遭殃了,他就是夏言。

夏言在嘉靖朝前期就很受皇帝的喜欢,人长

夏言与嘉靖之间还经常有诗词往来,嘉靖经常把自己写的诗赐给夏言,每次他都会认真的予以和唱。嘉靖曾在多次诏书中说夏言“学问博大,才识优裕”,可见嘉靖皇帝对他的赏识。皇帝这么喜欢、信任他,赏赐很定少不了,从绣蟒飞鱼麒麟服、玉带、金银到贵重的酒杯、美味佳肴、流行物品那是应有尽有。因此,当时的内阁大臣们都不敢得罪夏言。

夏言第一次担任内阁首辅是1538年,因为当时的首辅大臣李时病逝了。深受皇帝信任的夏言就接替了李时的位置,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首辅大臣。在第二年还被晋升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在这之前,明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上柱国内阁首辅大臣,可见当时夏言在嘉靖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了。

后来,严嵩慢慢的进入了嘉靖的视野,他为了讨好嘉靖什么事都干,严嵩看到夏言深受皇帝信任,心里很不舒服,想尽办法破坏这种信任关系。夏言于1539年5月离开了首辅的位置,没过几天,新任首辅大臣就死了,于是,夏言又于当月重回首辅的位置,这个时候的严嵩还不足以取代夏言。嘉靖在中后期已经开始懈怠政事,失去了进取之心。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信奉道教。因为这个,差点死在了宫女手里。

夏言在这期间也多次起伏,从1539年第二次重回首辅之位后,又于1541年离开了首辅位置,两个月后又回到了首辅位置。第四次登上首辅之位那是在1545年的时候,由于夏言多年担任首辅,有些气势凌人,把下属当奴才。严嵩觉得有机可趁,就挑拨夏言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而夏言写的青词多次不和嘉靖的心意。于是1548年的时候,夏言又离开了首辅的位置,严嵩成为了首辅大臣。

夏言

1548年,夏言因为支持收复河套,再遭奸臣严嵩的诬陷,最终被嘉靖皇帝下旨,讲夏言于闹市斩首,时年67岁。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被斩首于闹市的首辅。夏言的一生与嘉靖这个奇葩的皇帝有着诸多缘分,可惜也因为碰到这个奇葩的皇帝,最终惨死闹市。

李贤是明中期的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在北方的瓦剌大举来犯时,不懂军事的王振唆使皇帝御驾亲征,并瞎指挥,致使二十万明朝精锐军队顷刻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自己也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接着,瓦剌挥师直向北京。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在危难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痛斥了徐有贞等人的逃跑言论,力挽狂澜,扶植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组织调动兵力,鼓舞军民士气,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和周密的作战方略。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队,给予其重大打击,迫使其仓皇溃逃。瓦剌被迫放回被俘的明英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朝廷内部的阴谋份子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勾结在一起,发动夺门之变,推翻了病重的朱祁钰,迎立明英宗复位。为了达到这些败类的权欲目的,他们以“意欲”谋反的名义杀害了享有崇高威望的于谦。于谦被杀后抄家,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于谦身为朝廷兵部尚书,一品大员,家中除必需的日用品外,竟没有一点多余的银钱!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的心志:“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李贤,时任吏部侍郎。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藉了于谦的在天之灵!李贤一生历经五朝四位皇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留芳青史。相关史料《明史 列传第六十七》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支仅一石,降人反实支十七石五斗,是一降人当京官十七员半矣。宜渐出之外,省冗费,且消患未萌。”帝不能用。时诏文武臣诰敕,非九年不给。贤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满秩,或亲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无以劝臣下。请仍三年便。”从之。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是冬,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时帝亦厌亨、吉祥骄横,屏人语贤曰:“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为之奈何?”贤曰:“陛下惟独断,则趋附自息。”帝曰:“向尝不用其言,乃怫然见辞色。”贤曰:“愿制之以渐。”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及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帝既任贤,所言皆见听。于谦尝分遣降人南征,陈汝言希宦官指,尽召之还。贤力言不可。帝曰:“吾亦悔之。今已就道,后当听其愿去者。”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时劝帝延见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而人不病其专,惟群小与为难。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执将杀之,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达传。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是年春,日黯无光,贤偕同官上言:“日,君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惟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刚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则天变自弭,和气自至。”翌日又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有司请造卤簿。贤言:“内库尚有未经御者,今恩诏甫颁,方节财用,奈何复为此。”帝即日寝之。每遇灾变,必与同官极陈无隐,而于帝初政,申诫尤切。

  门达既窜,其党多投匿名书构贤。贤乞罢,有诏慰留。吴后(吴善祥)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其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景帝崩,将以汪后殉葬,用贤言而止。惠帝少子(朱文圭)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帝尝祭山川坛,以夜出未便,欲遣官代祀。贤引祖训争之,卒成礼而还。尝言内帑余财,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李广、李陵都是西汉名将,与匈奴作战都有战功,可惜都时运不济,飞将军李广虽然勇猛,却始终没被封候,与匈奴决战漠北迷了路,被朝廷问责愤愧自杀。孙子李陵为了振兴家族,冒险率五千步兵出击匈奴,在浚稽山抗击八万匈奴骑兵,打出了汉朝步兵的威风,但终因寡不敌众,战败后假意投降匈奴,以备东山再起。

然而汉武帝以为李陵已投降匈奴,夷其三族,将李陵母弟妻子诛杀,李陵也断了与汉朝的联系,前74年,李陵在匈奴大漠病逝,汉土李陵家族后裔也不复存在,匈奴中李陵的后裔更是茫茫无处寻。

时光流转,到了1983年9月,宁夏固原县一座墓葬的发掘,让人惊喜地发现李陵的后裔在汉朝之后又活跃于汉家土地上,而且墓主在他生活的年代,深受皇帝信任,聪明英勇睿智,功绩成就远胜先祖李陵。

发掘出的这座墓葬是夫妇合葬墓,该墓曾遭盗掘,但仍然出土了数百件随葬品,包括彩绘陶俑和金银器物等。而对于研究历史最为珍贵的当属那出土的墓志。通过志文得知,此墓是南北朝时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州刺史李贤和妻子吴辉的合葬墓,埋葬年代在李贤卒年太和四年(569年)。通过墓志得知李贤竟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裔。当年李陵在汉土已无亲人,李贤应是当年李陵在匈奴大漠的后裔。

墓志称: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跋,因以为氏。公即平凉府君之孙,司空公原州史君之子……。

墓志中说,李贤的十世祖名叫俟地归,是位非常有威望和权力地位的鲜卑拓跋部族首领,李贤既然是李陵之后,而李陵归化了匈奴,其后裔怎么成了鲜卑族了?应是当年北匈奴被汉朝打得狼狈西迁,崛起后的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留守漠北的10万匈奴人就被鲜卑兼并,李陵后裔也融合成为鲜卑族。李贤的家族出自鲜卑“帝室十姓”中的“拓跋氏”,墓志中明确提到家族“本姓李”的记载,追溯至先祖李陵。另外史书说他卒时六十八岁,而墓志则为六十六岁(503-569年),因此当以墓志记载为准。

李广、李陵都是英雄,想建功立业都有志难伸,李广一生想封侯而未得,李陵建功心切想光耀家族,却败于匈奴,家族被灭。而李贤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实现了李广、李陵毕其一生都没能实现的理想。李贤的一生都有哪些事迹呢?

平叛高手谁不服灭谁

李贤(502-569),字贤和。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生于高平(今固原县),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李贤的事业起步,是从平定内乱开始的。先是北魏尔朱天光镇压匈奴人万俟丑奴叛乱,李贤作为内应助平叛,事后任原州主簿。不久叛军又返回原州攻城,大军围城危急之际,李贤冒险出城求援,叛军得知大军将到,慌忙撤退,原州得以解围,李贤因功升威烈将军。

之后李贤追随宇文泰征战,身受重伤,又被授抚军大将军、都督。因护卫魏孝武帝有功,不久又授左都督、安东将军,镇守原州。536年,叛军首领豆卢狼率众起事,杀死都督大野树儿。李贤召集众人平叛,趁黑夜率300勇士,擂鼓呐喊好似有千军万马,叛军一触即溃,豆卢狼也被李贤派出的追兵斩杀。

明知李贤是平叛高手,有人偏偏不长记性。两年后,西魏叛军首领莫折后炽率数州众人造反,兵势甚盛,官兵平叛屡次被击败,还是这个李贤率数百名轻骑直捣莫折后炽老巢,俘获500人,莫折后炽逃跑,叛乱得以平定。

攘外敌威名远扬,权臣敬重信任有加

542年,李贤升任原州刺史,这年他39岁。在任期间李贤为政清明,人民安居乐业,颇得人心。李贤入仕以来,出生入死平定叛乱,造福百姓,威名远播四方。

547年,柔然侵扰原州,杀害城外居民,劫掠财物和牛羊,气焰极为嚣张。李贤身为原州地方长官,当即要求出兵,无奈受大都督王德节制不允。李贤据理力争,王德才同意出兵。柔然虽然凶悍,但早就听说过李贤的威名,知道他经历过战场厮杀,谋略过人,匆忙撤退。

但已经晚了,像以往一样,李贤的快速反应部队—骑兵一路追杀,斩首200人,抓了100多俘虏,缴获马牛羊2万头和大量财物,完胜柔然。柔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到成全了李贤的军功。此战后李贤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李贤早年就随宇文泰出生入死,血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李贤,更是得到宇文泰的赏识和信任。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西魏朝政被权臣宇文泰掌控,宇文泰多次西巡,只要来到原州,都会亲临李贤宅第看望他。

对于李贤的信任和赏识,宇文泰可以说是表现得“无所不用其极”。宇文泰掌控西魏大权,虽未称帝,却有皇帝般的生杀大权。554年,宇文泰西巡原州,特意让李贤乘坐高大华丽的车驾,并为他配备了诸侯规格的仪仗和服饰。这样的见面方式是莫大的礼遇和敬重信任,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对铁哥们,也是这一年,李贤晋爵河西郡公。

不仅如此,宇文泰还把自己的亲骨肉,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宇文邕、宇文宪委托给李贤抚养。因避忌,他们不宜在宫中抚养。这两个孩子在李贤家里成长,6年后才回宫。长大后宇文邕当上皇帝(北周武帝),宇文宪后封为齐炀王。这种事情在谁看来都是奇闻,没有对臣子绝对的信任,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可见宇文泰对李贤信任之深,这种信任在中外历史上也是凤毛菱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而这种殊荣恐怕也是李贤先祖李广和李陵做梦都想不到的。

宇文泰死后,他儿子宇文觉于556年十二月受魏禅,废西魏。557年正月即天工位(史称悯帝),建立北周王朝,建都长安,追尊其父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可怜这个宇文觉虽名义上是开国之君,其实也是个傀儡,朝政由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把持。宇文护先是废黜周悯帝,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帝,后又将其毒死,然后又立宇文邕为帝。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

这一次宇文护可算遇到克星了,宇文邕很聪明,为避免两位兄长的命运,对宇文护极为顺从。暗地积攒力量终于找到机会铲除了宇文护,掌控了朝政。

周武帝即位后第三年,两次到原州感恩。这时李贤已调任瓜州刺史,周武帝特意让人持诏书前去瓜州慰劳李贤。赐给衣服一袭及被褥和自己所佩带的一条十三环金腰带,金装鞍勒良马一匹、杂彩500段、银钱1万。宇文邕跟他老爹宇文泰一样,对李贤宠信有加。李贤府第曾是他幼年生活的地方,多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和曾经抚养过他的李家人,再次见面一定感慨异常!

为此周武帝专门颁布一道诏令,意思是旧地重游,让我对过去岁月更加怀念。朕来到这里感到分外亲切,感谢李贤家辅导联多年,劳苦功高,朕不会忘记李家的恩惠,凡属弟兄子侄等,全部赏赐了宴席,李贤家男女老少上上下下都得到了封赏。

老当益壮,独当一面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历史上是位不错的皇帝,关心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国力强盛。而且他还是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564年,北周武帝讨伐腐朽的北齐政权。可又担心大军出征,西北防御薄弱,西羌、吐谷浑会趁机袭扰。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确保东征的顺利,63岁的李贤开始独当一面,上任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经略河西,军政生涯也达到了顶点。

李贤在河西屯垦营田,广设斥堠,随时侦查西羌和吐谷浑的动向,领兵击退西羌。西羌又联合吐谷浑觊觎北周边境。但在李贤的威名震慑下,始终不敢侵犯边塞,为边疆的安宁立下赫赫之功,周武帝特授李贤为大将军。

569年三月,李贤病逝,享年66岁。北周武帝宇文邕悲恸不已,亲自吊唁,悲切之情令文武左右为之动容。武帝追赠贤为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

李贤去世后,灵枢运回原州。妻子吴辉,因抚养宇文邕兄弟有功,赐姓宇文氏,宇文泰收养为侄女。吴辉38岁时卒于原州,早李贤22年,夫妻二人同穴合葬于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南郊深沟村)

纵观李贤一生,有胆有识,出生入死,建立赫赫功勋。杰出的才能加之上级的信任和重用,使他如鱼得水,建立了远超先祖李陵的功绩,可谓人生一大幸事。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明朝名臣李贤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有哪些贡献?

明代名臣李贤,他是明朝中期的人,他经历过土木之变,朱祁镇被敌人活捉,他和于谦的关系很不好,他们之间有过政治上的分歧。但是李贤从心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