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太原生活过,有太原公子之称的唐朝皇帝是?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刻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
我们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故而一气呵成这一千二百零三字的佳文,字字珠玑,盛赞晋阳风范。时隔一千年,读着这篇美文,似乎还听得见看得见李世民的面貌声音,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密谈、疏财、聚贤、举义的情景以及讨檄声、号令声、马蹄声,历历如绘——贞观宝翰,不简简单单是一件书法杰作,更是盛世晋阳元气淋漓的气韵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经参观了贞观宝翰碑,慨然赋诗:太原公子自无双,戎马生涯未肯降。
“河源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震自龙门。”(见李世民《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五言诗盛赞黄河:黄河之源出自昆仑山,河水上接天空下浸大地。浑浊的波浪流经三晋大地,奔腾的河水冲过龙门峡谷,掀起万丈波澜。黄河的流势,一如历史上那个极盛的李唐王朝。源自黄河上游的陇西,后来却从三晋大地掀起了万丈波澜。公元600年,李世民出生在陕西武功。公元615年随父举家前往太原。李世民生于多事之秋,长于戎马之间,很早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干。据《旧唐书》记载:隋大业十一年秋天,隋炀帝北巡,被十万突厥军队困于雁门,急得眼睛都哭肿了,急诏全国募兵,前来救难。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率领童子军北上勤王,他仔细观察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对大将军云定兴说:“敌人敢围天子,必定认为我军仓促难以救援。破敌之计在于:白天布旌旗十里,晚上征鼓雷鸣不断。敌人就会以为我方救兵已到,自然会望风而逃。否则,敌众我寡,难以取胜。”云定兴依世民之计,果然吓退了十万突厥军队。死里逃生的隋炀帝,在泪眼朦胧中,第一次认识了这位不同凡响的太原公子。
“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虽地尽三分,而余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见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当年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面对苇泽关外狼烟四起,群雄争霸;而汾河两岸仙楼耸峙、气象万千的景致,心中勃发起了万丈豪情。他仔细分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以后,三次规劝太原留守李渊起义。据《资治通鉴》记载:他第一次他劝父亲:“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转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太原留守李渊一听,吓破了胆:“汝安得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李渊听说起义的主张后吓得摆出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来。不久,李世民第二次规劝李渊起义:“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亦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避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此时,李渊已探得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无可奈何地说:“今日破家亡躯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后来李渊讨寇不力,隋炀帝要兴师问罪,李世民第三次规劝李渊:“今主昏臣乱,尽忠无益—— 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以滋举事,何患无成!”此时的李渊只好对李世民言听计从,终于下了起义的决心。设若没有太原公子李世民,没有这晋阳三谏,李氏王朝何来三百年风光基业?
太原公子不仅智谋过人,而且知人善任,审时度势。至今,晋源城里还流传着李世民与狱中的刘文静坐论天下大事、李世民在晋阳宫里贿结权臣裴寂、李世民在晋祠门外计除敌手高君雅、王威的传奇故事。此时,运筹帷幄的李世民还不到二十岁。
太原起义,奠定了李氏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太原公子李世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李渊,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唐高祖爱好酒色,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于公元616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武功,他本人并无创业才干,连做个中等守成的君主也是不成的。”这个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后人怀疑,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作伪,有美化太宗、贬斥高祖之意。其实,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记载了太原举义前,发生的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当时李渊以太原留守身份,兼领晋阳宫监。晋阳宫是隋炀帝的离宫,里面有不少供隋炀帝来太原时享受的美女,其中有几个是隋炀帝最宠爱的妃子。副宫监是闻喜人裴寂,与少年公子李世民交好。李渊为人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好色。李世民为了促使父亲下定起义的决心,于是与副宫监裴寂密谋,使了一招“美人计”。由裴寂出面,邀请李渊到晋阳宫来喝酒。李渊喝醉之后,贪恋美女的本性暴露出来。裴寂乘机把隋炀帝最喜欢的两位妃子招来,陪太原留守过夜,酒后的李渊自然欢喜不禁。等他次日酒醒过来,一看旁边的女人竟然是隋炀帝的妃子,顿时吓得大惊失色,他明白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死罪。正在痛悔之际,少年公子李世民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突然闯了进来,一看这种情况,故作无奈地说:起义是死,不起义也是死,不如起义算了!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胆小怕事的李渊终于下定了起义的决心。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在太原首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人们,似乎都是从玄武门之变中,感觉到唐太宗有一种处变不惊、先发制人的本事。其实,在太原起义之前,就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先发制人的故事。隋炀帝年轻的时候,曾经以晋王身份署理太原,自然知道太原对于国家的影响和分量。他对从小在一起玩大的李渊,出任太原留守也不放心。于是给他安插了两个钉子,一个是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另一位是虎郎牙将高君雅。两人一看,少年公子李世民散财结交天下英豪,太原留守李渊一改往日糊里糊涂的样子,外地的粮草人马频频往太原集中,预感到李氏父子要举事。两人密谋借五月晋祠祈雨之际,除掉李氏父子。可是这个绝密的消息,就被太原公子李世民打听到了。他告诉了父亲,李渊吓得一时不知所措。李世民给他献策:将计就计,先发制人。五月祈雨那天,仪式结束后,按照惯例,太原城的大小官员都要坐下来闲聊一会儿。没等王威、高君雅开口,突然,李渊亲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举报王、高二人勾结匈奴,密夺太原。平日里柔弱的太原留守当即吩咐拿下二人,听到号令,隐藏在幕后的李世民立刻冲到前面,将王威、高君雅及其下属全部捆绑起来,一举除掉了这帮险恶的对手。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数年之后,李氏父子打进了长安,兄弟之间发生了内讧,李世民又一次仿效当年晋祠之变的办法,将计就计,先发制人,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最终胜利。
太原,是太原公子最钟情的城市,是他的发迹祖地。李氏父子打到长安后,马邑枭雄刘武周乘虚而入,占领了太原。河东唐军屡战屡败,以至于唐高祖都灰心丧气了,准备下令:全力固守关中,宜弃大河以东。太原公子李世民闻之,坚定地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失太原必失天下!”决意引兵夺回了发祥之地。
太原,正因为出了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所以,后世许多文化名人对太原城刮目相看。在李世民过世几十年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来到了太原,自然而然想起了当年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不朽的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其民久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曾在太原生活过,有太原公子之称的唐朝皇帝是?
本文2023-10-06 20:50: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