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忠武王李晟与唐太祖李渊及李世民的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西平忠武王李晟与唐太祖李渊及李世民的关系?,第1张

李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而唐皇族不属于这一房。所以李晟和李渊及李世民没有关系。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军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扩展资料:

李晟的个人经历

广德元年(763年),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召入凤翔军,补任为列将。他平定叠州羌、宕州连狂羌叛乱,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将军。后来,李晟又讨平党项羌,因功加授特进、光禄卿,不久又改授太常卿。

大历四年(769年),吐蕃进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李晟时为凤翔右军都将,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直奔临洮。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叛乱,兵围临洺(治今河北永年)。李晟被任命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临洺。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治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当时,李晟已经病愈,正欲再次挥师北进,却接到诏令,让他回师勤王。

-李晟

唐朝、后唐、南唐,三者强拉硬扯还是有些关系的。不是星火辰强拉硬扯。

一、首先,三者的国号都是唐,后唐的后字、南唐的南字是为了研究方便给加上的

把唐朝、后唐、南唐三个政权比做人的话,那他们就有同一个姓,都姓唐。而他们也有同一个姓,都姓李。这看似废话,却不是废话。如同同姓的人那么多,同姓的政权也就不奇怪。

唐这个国号不新鲜,传说中远古的尧帝的国号就叫陶唐,而春秋大霸主晋国的先祖,最初是封在唐的,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通常被称为唐叔虞。因此吧,即便不提传说中的尧帝,唐国是早就存在了的。

二、话说,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有一天发现他和古唐国的尧帝那么有渊源,仿佛上天的安排,于是建国号为唐

朋友们知道,李渊在隋朝的封爵叫做唐国公,这其实是从他爷爷那里继承来的。有一天,他表弟隋炀帝杨广见天下大乱,晋阳(今太原)重镇无人防守,于是叫李渊去当太原留守。李渊高兴坏了,不仅因为升官了,更是因为传说尧帝的古唐国就在太原。李渊心想:我是唐国公,又到古唐国当封疆大员,这不是天意吗?

李渊是真相信天意了。因为他虽然号称陇西李氏,老家却在河北邢台一带,在隆尧县附近,他家祖坟就在那里。传说,那是尧帝最后都城所在。传说,太原是尧帝开始的地方,他家祖坟又是尧帝结束的地方,他又是唐国公。李渊觉得,眼见隋朝大乱,自己不起兵岂不是对不起尧帝?

于是,李渊起兵了,几个月时间就攻入关中,建立了唐朝。

三、李渊死后好多年,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一个沙陀人因为平叛有功,被唐朝赐姓为李,还写入的唐朝的宗室谱牒

这个人就是沙陀首领朱耶赤心,因平定庞勋之乱有功,被赐姓名李国昌。他的儿子叫李克用,他的孙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建立了五代第二个政权——后唐。

说起来,到李克用时期,这个沙陀人已经被唐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首府就在太原,岂不是和李渊当初的情形很像,更何况人家还是唐朝承认的宗室,虽然没啥血缘关系,但宗法上是承认的。李克用又受封为唐朝的晋王,其实呢,晋就是唐,但唐这个国号显然更辉煌。

李存勖建号为唐,既有继承唐朝正统的意思,也有和他最大的敌人后梁对着干的意思。毕竟,是后梁的朱温灭了唐朝,又大杀唐朝宗室和大臣。李存勖建号为唐,实际上是种政治策略。

四、公元936年,后唐刚刚覆灭,次年,一个本来不知道姓什么的人,就在江南建立了南唐

南唐开国自称叫做李昪,原本还有个名字叫徐知诰,他是十国中最强大国家吴国权臣徐温的养子。据说这个徐知诰,是吴国开国之祖杨行密从战场上捡来的孤儿,杨行密的儿子们容不下这个孤儿,于是杨行密就把这个孤儿交给徐温收养,于是有了徐知诰这个名字。

徐温篡权于杨家已经是一层,这个孤儿再篡权于徐家又是一层,情形颇为复杂曲折,此处不提。总之,徐知诰最后掌握了吴国的政权。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出卖幽云十六州为代价,依靠契丹兵灭了后唐。次年,徐知诰篡吴国而自立为帝,建立南唐,改名为李昪。

嗯,他自称是唐朝建王李恪的后代。这个李恪,并非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而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唐宪宗嘛,是唐朝的中兴之帝,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唐懿宗的爷爷。好吧,这是徐知诰自称的,反正有他编写的家谱。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谥号为武昭王。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地人来讲他就是客人。几种说法,现在无定论:陇西成纪人(近甘肃),这是他的后代修族谱时说的,并把李白与唐王朝建立者李渊扯上关系。这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李白的父亲曾在西亚游历,后来到蜀地定居。陈寅恪考察说李白是四川人或中亚人(今吉尔吉斯斯坦),此说法得到大多数人认同。郭沫若也说他是中亚碎叶人。

西平忠武王李晟与唐太祖李渊及李世民的关系?

李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而唐皇族不属于这一房。所以李晟和李渊及李世民没有关系。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