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四大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崇明四大姓氏,第1张

崇明四大姓氏:黄、陈、施、张。

据《崇明县志(1985-2004)》记载:根据上海谱牒研究会1997年11月30日在籍人口为基准的调查资料显示,崇明共有姓氏556个,其中单姓549个,复姓7个。

在556个姓氏中,万人以上姓氏有18个,依次为黄、陈、施、张、陆、沈、顾、朱、龚、王、杨、徐、倪、吴、周、严、宋、李;千人至万人姓氏有54个;百人至千人姓氏有70个;百人以下姓氏有414个。

崇明姓氏来源

蔡姓,宋理宗时,吴县西山蔡子旺主天赐盐场,迁崇明。

柏姓,南宋初,柏万春族人自汴(今开封)南迁京口,宋末柏应科转入崇明。

周姓,元末,句容周百愚迁崇明。

韩姓,南宋中,韩侂胄设别业崇明。

秦姓,南宋末,秦约先人自盐城、秦中立自高邮分别迁崇明。

茅姓,宋末元初,句容茅氏迁崇明。

严姓,元初,杞县严介迁黄姚,后人广布宝山、青浦、嘉定、浦东、崇明。

孔姓,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通州税监、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安之子孔希文,由通州迁崇明。

殷姓,元至元年间,殷鸿自句客迁崇明。

薛姓,元至正十四年,广西横州薛文虎知崇明州后留居。

汤姓,元代,句容汤吞迁崇明。

倪姓,元末,倪涞、倪洽兄弟经句容迁崇明。

沙姓,明初,沙玉相自太仓迁崇明。

鲁姓,清初,鲁之屿抗清阵亡苏州,后人避迁崇明。

施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北宋末,施天瑞兄弟自汴南渡,或直迁崇明,或经句容后转迁崇明。建文四年,方孝孺于靖难之役中被夷族,族人避遁崇明,改当地大姓为施氏,并取“方人也”之义,建国初崇明部分施氏犹家祭方孝孺。

郁氏,崇明有姓,本郁氏。乾隆四年,贡生郁瑚上书衍圣公与朝廷,称本孔门高足有子后裔,获准改姓,并于蟠龙镇东建有子祠。今地名有家桥,亦多有姓。

龚姓,元代,句容龚和生兄弟迁崇明。

林姓,清初,兰溪林氏迁崇明。

刘姓,宋天圣三年(1025年),自句容迁崇明姚刘沙。

陈姓,宋建中靖国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三沙。

张姓,宋建中靖国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三沙。宋末常熟张万九、万十兄弟分迁云间、崇明。

姚姓,宋天圣三年(1025年),自句容迁崇明姚刘沙。元代,句容姚氏迁崇明。

曹姓,元至正年间和明宣德年间,常熟和吴县东山两支先后迁崇明。

陆姓,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陆氏迁崇明东西沙。

顾姓,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顾氏迁崇明。南宋初,顾宪自汴迁崇明。

袁姓,句容袁孟康兄弟迁崇明。

董姓,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董氏迁崇明东西沙。

黄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北宋末,多支自中原南渡,黄绅先人一支经句容迁崇明。

宋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

朱姓,宋建中靖国元年,句容朱氏迁崇明三沙。

吴姓,宋末,常熟吴氏迁崇明。

孙姓,宋末,句容孙氏迁崇明。

杨姓,宋末,句容杨廷玉迁崇明。元末,句容杨孟春兄弟迁崇明。

范姓,多来自吴郡,有北宋末迁崇明。

沈姓,南宋初,扬州太守、凤阳沈都远迁清浦里,后分迁浦东、宝山、嘉定、崇明;宋末,句容沈节隐迁崇明。

徐姓,南宋初,句容徐公正兄弟迁崇明。正德年间,明初名将徐达后人徐飞自句容迁崇明。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有。请看:

  郁姓历史名人

  郁 新:明初大臣,临淮(今安徽省凤阳东)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明太祖和明成祖时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前后执掌户部13年,精通业务,事事条理清楚,制度严密而不繁琐,很受朝廷器重。

  郁 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 浩:明朝学士,举为进士后做官,他的政令简单易行而有效,但也要求严格执行,手下人都觉得他领导有方。

  郁继善:宋朝的名医,对医学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研究,熟读古代医书,结合实践加以了精深的思考,取得很好疗效。

  郁文博:明代藏书家。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

  郁文名:清朝的画家,做人有骨气,常画山水花鸟。

  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福建省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锡麒:清末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

  郁慕侠:民国年间著名记者。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沪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郁达夫:名文(1896-1945),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1913年秋,青少年时期的郁达夫,随兄长郁曼陀东渡日本留学,他与郭沫若和成仿吾组建了“创造社”。他所创作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金秋桂花迟》闻名海内外。1945年9月,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牺牲时仅49岁。他一生留下了50多篇小说,200多篇散文和1000多首诗词。中国人民解放军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郁文少将

  郁文(1919-1975),江苏省海门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第115师直属政治部教育股股长,新四军3师7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7旅20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16师47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3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5研究院3分院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3院党委书记,空军第6研究院党组第一副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5年逝世,终年56岁。

  姓氏源流

  郁(Yù)姓源出有十一:

  1、来自大禹老师之后。相传大禹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始祖,其后裔称郁氏,遂成郁姓。

  2、来自古郁国之后。古有郁国(位置约在今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后为春秋时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来自郁黄之后。春秋时鲁国有相郁黄,其后人沿袭姓郁。

  4、来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吴国大夫食采于郁,其后人以胡为氏。

  5、出自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他的家庭兴盛,逐渐形成了一支郁姓,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吴兴一带。

  6、出自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右扶风,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7、出自汉代郡县郁秩居民之后。郁秩属胶东,在今山东省平度县。

  8、来自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9、来自连接古代丝之路的西域方向的一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10、来自郁的古体字为郁,郁姓另外一支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读音同(Yù 郁),因其书写笔画太多,而改简郁。

  11、源自郁姓与蔚姓通。据《姓氏考略》载,郁氏出自太原,与蔚姓通。

  郁姓得姓始祖

  郁华。上古时,有一位叫郁华的人,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师,向他学能耐。这位郁华就是郁姓的先祖。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修炼成了仙人。现在郁字被写成郁字,但在过去《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于是渐渐地郁姓人也有写成郁姓的了。而战国时候,楚国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提到,郁姓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这样看来,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而他的子孙以他的事迹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曾一度变为复姓,这是很稀罕的例子。郁姓虽源流众多,但大禹为三皇五帝(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后帝,能为帝师者为郁华,故郁氏后人尊郁华为郁姓的得姓始祖。

  郁姓迁徙分布

  在中国众多姓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郁姓虽说不是一个大姓氏,但郁姓仍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姓氏。据《元和姓纂》所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姓。另据《姓考》中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2000多年来,郁氏后代们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400多年了。历史上, 郁姓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家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家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家的。周围的山上有郁家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太平天国以后,那么,他们就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家的人去了江西等地,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江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家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郁义安第四世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富阳的郁家,那么,已经有了他的孙子辈,到了二十一世(余略)。

  郁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西汉时期设置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另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部休宁县之西北。北魏时期改设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地区。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所即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鲁 国:在今山东省曲阜、滋阳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

  2、堂号

  郁姓的主要堂号有:“黎阳堂”、“胶东堂”、“太原堂”等。

  郁姓宗祠通用对联

  〖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廷计吏;

  宋代名医。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临淮人郁新,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下联典指宋代人郁继善,医术精深,为一时所重。

  书香门第;

  宰相世家。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上海人。景泰进士。致仕归后,居万卷楼,丹铅校核不去手,尝校刊陶九成《说郛》一百二十卷。下联典指春秋时郁贡,世为鲁相,其后姓郁,郁贡为郁姓始祖之一。

  〖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少年能作五伦伦;

  耆老身居万卷楼。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神童”郁植,字大木,太仓人。诸生,八岁应试,作《五伦论》,及长,研究古学,诗宗盛唐。下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

  避席厌闻文字狱;

  著书愿为稻梁谋。

  ——郁达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自题堂联。郁达无,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有《郁达夫散文集》等。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郁达夫自题联。

  〖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万卷搜罗,题名雁塔;

  九流妙术,秘得凤阳。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下联典指宋代名医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崇明四大姓氏

崇明四大姓氏:黄、陈、施、张。据《崇明县志(1985-2004)》记载:根据上海谱牒研究会1997年11月30日在籍人口为基准的调查资料显示,崇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