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天下后为何要剪除异姓王,是怕谋反吗?
题主这个自问自答还是非常漂亮的,事实上确实是刘邦害怕被谋反,不过刘邦对这几个异姓王,感觉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
异姓王概况刘邦的汉朝初期,一共有七个异姓王,共计八人,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最后经过刘邦一顿操作,只剩下了长沙王头衔存在了45年,其他都很快被剪除了。不过这些异姓王却并不都是刘邦封的。
其中,英布、臧荼、吴芮最初都是项羽封的王,刘邦只是沿袭或改封了而已,其余五个人的封王顺序则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下面来简单聊一聊他们都因为什么会被剪除
1、主动谋反的: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两个人都算是因项羽得益的。臧荼本是燕王韩广手下的大将,项羽打算分裂燕国,所以立了他为燕王,改封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不负项羽所望,果然把韩广给灭了。
后来,韩信先后灭了魏、赵,大兵压境,臧荼畏惧,于是就降汉了。但是,降汉以后也没取得什么功劳。等汉朝建立以后,又看见刘邦开始清除项羽旧部,臧荼担心迟早会到自己头上,所以就反了,结果被直接KO。
英布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原本是项羽手下一支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为了保存实力,在项羽挨打的时候坐视不理,所以得罪了项羽。这时候,刘邦又抛来了橄榄枝,英布也就反了项羽了。
在帮刘邦打天下这段时间,还是立下不少功劳的,所以原本还算是稳当地做他的淮南王。可是看见彭越被剁成了肉泥送过来了,他也担心步其后尘,自然也就反了,结果也是被刘邦打败了。
2、被刘邦怀疑会谋反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信和彭越都是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汉马功劳的,尤其是韩信更是为刘邦打下了大片江山。只可惜,他们实在是太能打了,而且都有过曾经刘邦挨揍,坐视不理的经历。刘邦对韩信一直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
看韩信兵多一点就拿过来自己用,这边项羽刚被干掉,刘邦就把韩信的兵权给卸了,刘邦自然也知道自己打仗是打不过韩信的。先把韩信由齐王迁到楚王,明为让他衣锦还乡,实际就是把他打造的本地优势清除。后来,又以“有人说你谋反”为由,伪游云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和彭越都因为代相陈豨的的叛变而身首异处。韩信因为曾经跟陈豨有过接触,聊过陈豨谋反,他愿意做内应之类的话,被家人举报,随后由吕后和萧何“主刀”给杀了。
彭越则是在陈豨叛变的时候,刘邦征他的兵,他没给出,结果刘邦打完仗回来就把他给贬为平民了。说来也巧,彭越本来还能保证不死,结果半路碰到了吕后,被吕后以帮他说情为由带回京城。吕后跟刘邦一请示,直接把彭越给剁了。
3、被匈奴打降了的韩王信韩王信原本的都城在太原,可是他为了反击匈奴自告奋勇迁到了更靠近边境的马邑,结果被匈奴直接就给围了。韩王信最后也没办法,只好投降了,这还引起了后来刘邦的那次“白登之围”。韩王信投了匈奴以后,还是挺为匈奴“办事”的,经常带兵犯汉,结果,后来在一次攻打汉朝的过程中,被将军柴武给杀了。
4、刘邦并没有想过要除掉的赵王张耳、燕王卢绾如果在异姓王里面,找一个刘邦最信任的,那就是卢绾,如果有两个,那就是卢绾和张耳。张耳在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就已经相识了,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打下赵国以后,韩信跟刘邦说,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直接就同意了。相对比的,韩信说要做个代理齐王,刘邦当时的愤怒程度就能看出区别了。
如果一直是张耳的话,刘邦未必会动,但是换成张敖,可就不客气了。张敖虽然是自己的女婿,但是刘邦还是有所担心的。正好赶上,刘邦对张敖无礼,张敖的手下贯高等人意图行刺,后来被发现,张敖跟着也就一直被抓了。虽然,刘邦承认张敖无罪,但还是把他的赵王给撤了,改封宣平侯。
卢绾那个就很可惜了,也是陈豨谋反,卢绾本着跟刘邦是哥们儿的角度,尽力帮忙。可是这时候,跳出来一个卢绾的手下张胜。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就碰到了臧荼的儿子臧衍,学会了一套话,认为陈豨活着,燕国也能活得很好,一旦陈豨败了,刘邦下一个就得收拾卢绾。
卢绾一听,有道理,就照着办了,他也不想一想,他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哪个异姓王被干掉换的不是同姓王,就他卢绾特殊。结果,卢绾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最后无奈投降了匈奴,一年后病死。
5、留下来的长沙王吴芮吴芮虽然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可是吴芮跟张良关系好。吴芮虽然也号称一个诸侯国,可他受分封的地盘里一多半(象君、桂林、南海)压根就不在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长沙、武陵两个郡一共也没多少人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威胁。
既不让刘邦感觉到有威胁,他也没有瞎乱折腾,所以他留了下来。长沙国一共传承了45年,直到最后一任长沙王吴著在位22年,无子国除。了解了这些异姓诸侯王的简单经历,我们也能大概理出刘邦的思路。
这些异姓诸侯王对于刘邦来说,有威胁的,他是必然要除掉的,只是早或者晚的问题。比如英布、彭越、韩信,即使不谋反,也不会长期留着他。毕竟汉初三大名将,能打还有地有兵,这本身就是罪恶的根源。臧荼情况类似,但是如果不主动谋反的话,应该不至于那么早就被消灭。
韩王信,很难说,因为实力比较弱,很有可能会多留一段时间。最后的结果,估计跟张敖比较像,被贬为侯,安稳度日即是。卢绾这个是最可惜的,刘邦最初封他,就拿他当同姓王一样封的。即便要处理,也绝对不会在他有生之年处理,最差的结局也就是跟张敖一样。
好在,后来卢绾的妻子儿女、孙子都先后回归了汉朝,其中他的孙子卢他之还被封为了亚谷侯,也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水言水语总体来说,强大的诸侯王国必然是统一王朝的威胁,这个与同姓和异姓关系并没有多大。西汉时就有同姓谋反的“七国之乱”,大明朝朱棣也是以藩王身份,利用所谓的“清君侧”,成为明成祖的。
在汉初,以同姓诸侯王代替异姓诸侯王本身,是为了维护当时汉王朝刘家天下的稳定,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正确选择,但并不意味着,长期存在就是有利的。所以,后来大汉朝由汉高祖始,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才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国这个天然的威胁。
其实刘邦在政治上的眼光比秦始皇低不了多少,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开国皇帝,而刘邦就是第二个,坚定地继承了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长远战略。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两世而亡,刘邦既然继承了秦制郡县制,又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走了柔性建国的路线,这也就是郡国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局面,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在偏远地方实行分封制。
众所周知,刘邦在建立西汉帝国的过程中,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但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全部是迫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和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刘邦的分封有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刘邦是不会主动进行分封的,彭城之战后,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恢复旧制分封,大肆分封原六国,让原六国臣民为自己效力,这样就能成就大事,结果被张良完全地否定了,幸亏刘邦及时悬崖勒马,及时停止了分封六国。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因为刘邦在不断的政治斗争中,看到了郡县制的好处,而发现在分封制的坏处,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刘邦是不会主动分封,那么就来看一看,刘邦是如何分封七大异姓王的?
刘邦封韩王信为韩王,主要是因为韩王信在楚汉战争平定了韩国故地十几座城池,并且时常带兵协助刘邦作战,在韩王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韩王郑昌后,出于管理韩地的考虑,封韩王信为韩王。
赵王张耳之前是项羽分封的常山王,楚汉战争后,张耳投靠了刘邦,协助刘邦对项羽作战,并且协助且韩信攻打魏地、赵地,被韩信向刘邦推荐封王,刘邦与张耳是故交,又有韩信的推荐,于是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汉战争中投降了刘邦,垓下之战前后,刘邦为了拉拢诸侯,共同攻击项羽,封英布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项羽所封的燕王,韩信灭赵后,归顺了韩信,投降了刘邦,刘邦仍然封臧荼为燕王,燕地本来就地处偏远,山高皇帝远,刘邦根本就没有打过燕地,臧荼投降后就一直是燕王。
燕王卢绾是刘邦从小到大关系最好的朋友,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乡又是邻居,一起出来打天下,在前任燕王臧荼造反被杀后,刘邦将卢绾被封为燕王,根本原因就是刘邦想将因功封为过渡为因亲封王,想将异姓王分封改为同姓王,以短暂巩固西汉根基。
长沙王吴芮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的后人,是秦始皇时期的鄱阳县令,一直是作为一股独立的势力存在,秦末时呼应农民起义,秦灭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时,改为支持刘邦,刘邦称帝后封吴芮为长沙王。
梁王彭越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股独立的势力,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发展壮大,刘邦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反对项羽在彭城之战后极力拉拢彭越,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先是让彭越率军前来支援,但彭越不来,刘邦在听了张良的建议后,裂土封王,将彭越封为梁王,彭越才带兵前来支援刘邦打垓下之战。
楚王韩信是所有异姓王中刘邦唯一直接的手下成为封王的案例,韩信是萧何举荐给刘邦,因为才能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在彭城之战后,韩信开始独自率军作战,破魏、灭赵、诛齐,在成功灭亡齐国后,韩信主动向刘邦请愿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为了让韩信安心带兵支援,不仅同意了韩信的请求,而且直接封了齐王,不用代理。
这也是刘邦所有异姓王封王的大致理由,可以看出,除了韩信与卢绾之外,其他的异姓王都是以一股独立的势力存在,或者根本就是项羽所封的王,这些异姓王原本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刘邦无法完全控制这些异性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出于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必须拉拢所有诸侯和他一起反对项羽,出于政治目的,刘邦不得不封这些相对独立的诸侯为王,即使刘邦不封,这些人多半也是独立存在的,也相当于山大王一样。
换句话说,这些异姓王,刘邦如果分封还能捞取政治利益,与刘邦是政治同盟,如果不分封,这些异姓王也会独自存在,还有投靠项羽的可能,刘邦为什么不分封呢,这是当时独特的政治环境的产物,也是刘邦迫不得及的安排。
但是韩信和卢绾就不相了,刘邦封韩信和卢绾的原因与其他异姓王是不一样的,即使是韩信与卢绾,对刘邦来说,分封理由也是不一样的。
韩信被封王多少有些逼宫的意思,封建社会皇帝或天子的分封一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刘邦封韩信就是被动的,韩信当时拿下了齐地,仅凭一已之力就扫清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功劳确实足够大,当刘邦命令韩信率军南下共同抵抗项羽时,韩信居然按兵不动,还派出使者向刘邦要代理齐王封号。
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就是讳忌,以臣下向君主讨要分封,这个臣下若不是权臣,在封建社会也不可能了,韩信有意威胁刘邦,刘邦迫于政治形势,同意了韩信的要求,韩信才率领大军南下,这也是刘邦最记恨韩信的地方,所以在项羽被灭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因为刘邦担心韩信在齐地培养私人势力,坐大后会产生威胁。
刘邦封卢绾的理由也是最独特的,燕王臧荼谋反被杀后,刘邦就封了卢绾为燕王,卢绾既不是战功赫赫,也不是独立势力,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和刘邦关系非常好,刘邦封卢绾是向天下放出一个信号,他想将“因功封王”改为“因亲封王”。
也就是为刘邦之后的封刘氏子弟为同姓王作准备,这是因为眼看秦朝灭亡没人来救,对郡县制补充的矫枉手段,刘邦的本意是希望同姓王能够在天下有变时维护汉室江山,同时刘邦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完全照搬秦朝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司法制度,抑或是军功制度。
对于周勃、灌婴、樊哙这样的功臣,刘邦是不会封王的,这是刘邦的政治理念导致,刘邦唯一封的一个关系亲近的异姓王卢绾最终还是造反了,让刘邦对异姓王产生失望,再加上刘邦希望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同姓王来拱卫政权,所以之后的异姓不会再考虑封王了,即使有再大的战功。
同时,刘邦定了白马盟约,明确表示异姓不能封王,这成了整个两汉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像周勃、灌婴、樊哙这样的功臣,是不会被封王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拜相,功德荫及子孙是每一个臣子的梦想。但自古异姓封王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早的异姓封王应该是在西周时期,武王姬发攻破朝歌后论功行赏实行分封制,就分封了姜太公于营丘为齐国,但这只是意义上的异姓王,毕竟他是一位诸侯也能算是王了。周朝以后,秦王嬴政实行郡县制,再没有诸侯了。
真正意义上的异姓封王其实是在西汉,最开始实行的人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平定天下后,一共分封了八位异姓王,分别是齐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但是后来这些异姓王会威胁到刘邦的统治地位,于是就一口气除掉了七个,换成了同姓王。
但是异姓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刘邦是发起者同时也是终结者。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就这样成为异姓王变得难上加难,但是汉朝以后还是出现了异姓王,那么这些异性王爷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能异姓封王的就是功臣,但大多都是死后封,没有实际意义。
再一个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一般都有着称帝的野心。朝廷不得已,打不了或者打不过就只能封他们为王。还有就是外戚了,最有名的就是隋王杨坚,最后灭了北周建立了隋朝。还有一类最惨的就是降级为王,他们常常为前朝皇帝,这在南北朝时期最为常见,例如南朝宋末代皇帝刘淮,降为汝阴王;梁末代皇帝萧方智,降为江阴王;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降格郑王等。
异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ì xìng,亦指不同姓的人;指姻亲。异姓诸侯王,是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和建立西汉王朝之初所分封的非刘姓的诸侯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周代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诸子和功臣仅赐以爵禄,不封给土地。
尽管如此,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并未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当时,齐国的田儋自立为齐王,魏咎立为魏王,韩广为燕王,武臣为赵王等等。秦朝灭亡后,反秦武装中力量最强大的项羽,为了巩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不仅承认了六国贵族并立为王的局面,还自封为西楚霸王,并继续分封自己的亲信为王。于是,形成了所谓十八路诸侯。
异姓诸侯王的封国跨州连郡,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大部分的疆域,又握有重兵,对于中央权力的稳定与巩固是很大的障碍。汉五年七月,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死。不久,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领兵讨平。
刘邦共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的下场如何?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定陶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创建汉王朝,世称汉高祖。刘邦立国之时一共分封制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楚文王韩信、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
然而这八个外姓王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在剪去这种异姓王后刘邦与众臣杀白马盟誓:”非杨姓而霸者,天底下共击之。“自此以后杜绝了外姓称王的路径,也推进了汉代的执政。和趣历史小编来看一看这种异姓王的下场。
楚文王韩信,韩信是汉代的开国元勋,是一个军事天才,被后人称为”兵仙“,史料记载:“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在汉王朝的建设中韩信带兵平定县三秦,灭魏国虏魏王魏豹,生擒代相夏说、破代,擒赵王灭了赵国,降燕国,伐齐国灭齐。汉朝建立后韩信被消除军权,徙为楚文王,以后因被别人告以造反降封为他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吕雉与萧何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乱棒将韩信击败并诛杀三族。
赵王张耳。汉4年(前203年)11月,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大概辖治原赵国旧地,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第二年秋季,张耳病死。张耳死后他的儿子张敖袭赵王,并娶刘邦之女鲁元公主为妻,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贬爵宣平侯。吕雉六年(公元前182年),张敖过世。
淮南王英布,原是项羽帐下名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合称汉初三大大将,前196年举兵反汉,因谋反罪被害。
梁王彭越,秦末率军造反,之后在魏地起兵并归顺刘邦,楚、汉相斗对决之际彭越率军进攻楚军的补给线。与韩信、英布合称汉初三大大将,西汉创建后封为梁王。后因被揭发造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杀三族,枭首示众。
长沙王吴芮,这个人是第一个回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后,刘邦改封其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周文王”,善始善终。长沙王官爵一直由其子孙世袭,一直到汉文帝刘恒之际其玄孙吴差死时没后,长沙国除。
燕王臧荼,燕王韩广部下,项羽分封制天底下时立臧荼为燕王,都蓟。汉三年(前204年),臧荼缴械投降刘邦,刘邦仍令其为燕王,但击败项羽后还把降发作叛的臧荼杀死,以后使自己的老同学卢绾为燕王。燕王卢绾与刘邦是老同学,两个人同日出世,刘邦在击灭臧荼后封卢绾为燕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卢绾参与陈豨叛变,刘邦令樊哙、周勃带兵击之,卢绾携及家人奔波匈奴人。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年间),卢绾丧生于匈奴人,寿终63岁。
韩王信,韩王信是原先韩楚襄王的妾生孙子,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张良的支持下刘邦封其为韩王。但第二年刘邦就把韩王信迁到太原,太原紧贴匈奴人使韩王信的日子很难过,再加上刘邦怀疑其和匈奴人串通,韩王信最终缴械投降匈奴人。放前196年,韩王信又一次领兵攻汉之际,被大将柴武在参合击杀。韩王韩信是春秋战国时代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防止与同名的的大将韩信相融,史籍多称其为韩王信。楚汉战争时,韩王韩信随刘邦战胜项羽平平天下。
西汉创建后,韩王韩信举兵叛逆刘邦,投奔匈奴人。但是,则在又一次领兵攻汉之际,被大将柴武在参合击杀。总体来说,针对汉高祖刘邦分封制的八个异姓王,并没有造反的两人最终获得了善始善终的结局。而陆续谋反的六位异姓王,则陆续被害。以后,汉高祖刘邦又封了九个杨姓王,而且刘邦杀龙潭为誓,非李氏不可称王,无功功率不可封王。
公元前201年,四十岁的吴芮刚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长沙王。生日那天,他携爱妻毛苹泛舟湘江。
这些年来,吴芮一直征战在外,常常生死未卜,夫妻俩聚少离多,如今天下太平,终于安定下来。
那日风平浪静,碧水青山,风景如画,身处其间,他们思绪万千。感念这些年彼此的牵挂与思念,感伤现如今不可预测的未来,俩人陷入了难言的伤感境界。
毛苹本是当时一著名才女,多年与吴芮同甘共苦,面对此情此景,不觉即兴吟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磨平峰棱,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之时,我才敢与你诀别!
如此炽烈豪放的表白,如此情深意重的誓言,吴芮听罢心潮起伏,想起他少小离开的家乡,想到了生死。然而,家乡瑶里在千里之外,此生怕是无缘再见了。于是,他答曰:“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希望自己死后能回到故乡,落叶归根。
一语成谶,就在这一年,长沙王吴芮夫妇双双去世,合葬长沙城西。这对生死相随的伴侣虽然未能如愿回归故里,但从此长相厮守,做天上比翼鸟,地下连理枝,也可无憾了!
毛苹这首《上邪》被后人收录进汉乐府,流传至今。乐府是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初设于秦朝,汉武帝时为确定祭祀礼乐进行了重建,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由此可见,汉乐府所选诗歌规格是非常高的,所选作品都是拥有相当分量的。
“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句可称得上情诗中最情深义重的句子了。很多人可能也跟我一样,第一次接触这句诗是源于《还珠格格》。当年看《还珠格格》,当紫薇跟尔康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这句话就会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当我知道这句诗歌是长沙王的王妃所做,我就急切地想了解长沙王吴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何以让一代才女为他“生死相守,长命无绝衰”?
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代,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之后,子孙四散避难,吴芮的祖先就是其中的一支。
吴芮自幼聪颖,青年时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善于带兵布阵。及至秦,为稳定南方,吴芮被秦封为番君,即给吴芮管理整个番邑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的封号,不给财政支持也不收税。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就是吴芮。
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项羽以吴芮战功卓著而封他为衡山王。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后来,吴芮结识张良,二人情绪相投,成为挚友。吴芮在张良的劝导下,改拥刘邦,共同抗楚。
公元前204年,吴芮攻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沃土上,建起长沙古城。因其实行德政,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立吴芮为长沙王。吴芮是西汉分封到长沙国的第一代诸侯王。
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为拉拢人心、稳定政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每一个都是战功卓绝、影响深远的功臣。吴芮建立的长沙古城守护着大汉南方门户,地位举足轻重,高祖自然不敢轻视。
后来,刘邦帝业稳定,就和吕后用各种办法打击消灭异性功臣。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有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仅存的异姓王。直到第五代,因无嗣而止。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吴芮何德何能,成为八位异姓王中唯一幸存者呢?据说刘邦在刚刚封他为王的时候也心存疑虑,屡屡试探。当时,张良辞官隐居,曾在吴芮家中小住,为他出谋划策。
根据张良的计谋,吴芮开始低调行事,他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精锐部队分到刘姓诸侯王账下,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带着部分家眷回家乡去生活。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表现出对朝廷的忠心,因此得到刘邦的信任,从而得到善终。
当年,亲眼目睹各异性诸侯王被猜忌,被诛杀,吴芮心里一定是极度恐慌的,他不知道那把悬在空中的利剑何时刺穿自己的胸膛!虽说贵为王侯,锦衣玉食,可他内心的不安是一刻都不曾消减的。
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迎来不惑之年,在他四十岁生日之时,携手相濡以沫的爱妻泛舟江上庆祝生日。说是庆祝,实无喜气,只是暂时逃避心中的烦恼罢了。
毛苹当然知道丈夫的苦衷,她也无能为力,只能感慨:“不管命运如何,我都会生死相伴,就算天崩地裂,也不能改变我对你的心意。”
吴芮,戎马一生,铁骨铮铮,面对这样一位女子,内心顿生温暖:“与你相伴,我便不畏生死!”
命运是眷顾他们的,让他们无疾而终,从此不用再面对这世间的倾轧,不必再害怕未知的不测。
为了建立汉朝,巩固汉朝的统治,刘邦先后分封了8位异姓王。只不过这8位异姓王的结局,几乎都不是很好。
楚王韩信,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可以说汉朝大半个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但也因为如此他被刘邦所忌惮,先是被贬为淮阴侯,后来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害,最悲催的是,还被诛三族。
梁王彭越,秦末时期他就是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楚汉之争中倒向刘邦,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是功勋。
结果汉朝建立后,刘邦却怀疑彭越谋反,于是就派兵突袭,并俘虏了彭越。刚开始刘邦是把他便为庶人,结果在吕后的建议下,彭越被剁成肉泥做成肉酱后,刘邦还分成好几份去送给其他诸侯,并且诛杀了彭越的三族。
淮南王英布,刚开始他是项羽阵营的,后来投靠刘邦。汉朝建立后,英布看到韩信、彭越先后被杀,这让他十分恐慌,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结果在刘邦的御驾亲征下,英布兵败被杀。
韩王信,他是韩国的宗室子弟,汉朝建立后刘邦怀疑韩王信勾结匈奴,于是派人去指责韩王信,这可把韩王信给吓得,毕竟此时已经有好几个诸侯王被杀,于是他干脆真的投靠匈奴,去博取匈奴人的庇护,后来被刘邦派兵灭杀。
燕王臧荼,他这个燕王一开始是项羽分封的,只不过后来他投靠了刘邦。结果好了,项羽战死后刘邦就大肆屠杀项羽的旧部,这让臧荼十分害怕,于是起兵谋反,最终刘邦御驾亲征,臧荼战败被杀。
燕王卢绾,他是刘邦发小,从小就跟在刘邦的身边,为他鞍前马后。臧荼被杀后刘邦就分封他为燕王。但没想到卢绾当上燕王后,刘邦对他也不放心了,还派人去监视他。这也让卢绾十分害怕,于是就带着家人亲信逃到匈奴,最终客死他乡。
赵王张耳,汉朝建立后的第五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张敖继承了他的王位。在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时候张敖先是王位被废,后来被关进监狱。
也就是说如果张耳后来还活着,结局肯定不会很好。
长沙王吴芮,他的结局很不错,但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和张良是好朋友,另一方面刘邦需要他来镇守南方,防范岭南的赵佗。也因此吴苪成为八位异姓王中,唯一一位没有被杀也没有被废的异姓王。
一番总结下来,刘邦分封的8位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苪得以善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利益交换。
首先,吴苪将自己的大部分领地都让给刘邦的儿子,主动的让刘邦的儿子来监视他,另外他还分出不少军队送给刘邦的堂哥荆王刘贾,这自然可以打消刘邦的疑心。
其次,吴苪的封地在现在的长沙一带。在西汉初期那还是一片蛮荒,地处偏远又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人口稀少,农业、商业都不发达,因此即便吴苪造反也无法对汉朝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而且,留着吴苪就可以让他去开发南方地区,从而加强汉朝的综合实力,同时又能让他去镇守边疆,可谓是将一大堆脏活累活都甩给了吴苪,这何乐而不为呢?
刘邦得天下后为何要剪除异姓王,是怕谋反吗?
本文2023-10-06 19:30: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