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罗氏有什么历史呀,辈份是怎么分的呀
泰宁罗氏主要是江西罗清的后裔
1他先是定居和平古镇,后他的第四代裔孙罗坎迁居泰宁。
罗姓集中在下渠乡 399人,
朱口147人,杉城242人,其它乡镇也有10-30人的分布
福建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罗氏的总祖地,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孙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播迁全国,远徙海外,其分支已不可完全枚举。在四川、重庆的客家罗氏中,亦有不少支派世传为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特据相关资料,专以为文,以为寻宗线索。鉴于各地谱记不一,取舍请自勘定。
一、洪德公上源世系(景新公至洪德公)
珠系卅三世
宁化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字文新,号大庆,为仪贞公长子。生于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时。随父避黄巢之乱,由西山徙虔州(宁都)太平乡鸦鹊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居焉。卒于后周广顺癸丑(公元953年),寿六十三。葬鸦鹊林。配邬氏,生于咸通癸巳年,殁葬兴教里曹隆坊林园前。后迁葬石壁洞仙人提壶形,酉山卯向。子七:仕伦、仕伟、仕俊、仕杰、仕传、仕仁、仕仪。
卅四世
仕伦,名强修,字对山,行第一,景新公长子。生于唐乾宁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时。仕至宣教郎,宋举孝廉。曾居吉水县巷口,为起居始祖。宋开宝乙亥年殁,寿七十岁。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东山下麻油坑,王母点兵形,丑山未向。配吴氏,宁都大布人女,葬黄沙罗潭;继配吕氏,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顿麻油坑。子三:元杰、元升、元捷。
卅五世
元杰,讳振,字养晦,名先政,行二九郎,仕伦公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时。宋初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仕江南扬州刺史,调任虔州太守,即今赣州会。当其货书入广,偶遭厄,海涯不通。后欲还乡,蒙傅平章相公吩咐湾太守马公送回,辞官不仕。于雍熙甲申年八月叶琼还家。因盐铁史仪贞公所遗世系,主修家谱,督侄立行纂修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公尝在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立明世谱以垂后世。卒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寿一百二十岁。葬宁化县十二都黄土板宫前,鹅形,午山子向。配陈氏,封夫人,葬杨源社,人形,乙山辛向。继配杨氏,封夫人,葬本村宫前夫墓侧;三配李氏,葬杨源社陈氏墓侧。子六:子遵(杨出)、子遗(陈出)、子违、子建、子远、子达(皆李出)。
卅六世
子建,字鼎,行六郎,元杰公四子。生于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擢进士第世袭承事郎,官至礼部尚书。卒于景佑丁丑年,寿七十二岁。卒葬宁化县石壁村高坑,幡花龙形,丑山未向。配殷氏,继配邓氏,续配陈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广昌牛角湾,走马攀鞍形,午山子向。子二:仲太、伸太。
卅七世
仲太,讳迪,行五郎,子建公长子。生于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时。例授承事郎。卒于宋仁宗皇佑己丑年,寿六十一岁。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王氏,葬夫墓。子二:谋、谟。
卅八世
谋囗,字权周,行少七郎,仲太公长子。生于宋真宗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观己丑年,寿九十四岁。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黄氏,葬夫墓。子二:俊、杰。
卅九世
俊囗,字希贤,号秉仁,谋公长子。生于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学士。卒葬天师迳,东南向。配陈氏,合葬兴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继配刘氏葬夫墓。子二:仲权、仲柄。
四十世
仲权,字渊,号澹湖,俊公长子。生于宋仁宗嘉祐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仕至山西参军。偶遭时厄,致仕还乡。结庐对泉,潜心力学,不求仕进。士林重其名节,一时学者多师之,称澹湖先生。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乙丑年,寿八十四。葬于金坝上水,游鱼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赖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继配李氏,葬十四都虾塘。载配黄氏,葬于黄金坝。子三:安庆、乐庆、荣庆。
四十一世
荣庆,字恭,仲权公三子。生于宋元祐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廿七日酉时。为人宽洪厚重。八十高龄祝寿时,朝廷赐匾,授耆民修职郎。殁于南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享寿八十七岁。妣谢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冈,丁山癸癸向。子四:思珩、思纯、思传、思广。
四十二世
思珩,字真,荣庆公长子。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时。仕至吏部员外郎,转御史中丞。殁于南宋中宗嘉定辛巳年,寿八十八。葬上顶源罗家园,旗形,巳山亥向。配龚氏。葬上顶源黄家坪。继配刘氏,葬黄家垅,南向。子三:奉先、奉初、奉生。
四十三世
奉初,字盛贤,号仲,思珩公次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任行台仓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张氏,合葬罗家园。继配曾氏,葬夫墓。再配汤氏。子五:昌龄、延龄、元龄、宏龄、享龄。
四十四世
昌龄,讳文,字应朝,号鹤山,奉初公长子。生于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时。配曾氏,合葬罗屋背。继配欧氏,合葬夫墓。载配李氏。子三:尚古、尚崇、尚立。
四十五世
尚崇,讳史,又名崇古,字实高,昌龄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七月二十四日酉时。配谢氏,合葬罗屋背父墓傍。子三:洪源、洪德、洪敬。
四十六世
洪德公,讳用格,字必元,行五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讴歌云:“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以直言忤旨,退休林下。殁于元武宗至大乙酉年,享寿九十有五。葬宁化县城东重冈巅,大坐人形,乙山辛向。配九妻,生十八子,悉皆显达。
二、洪德公九妻十八子
●一妣,钱氏,殁葬石壁村。生女一:莺,号小乙娘。
●二妣,程氏,生子一:大一。
◎大一公,字君崇,洪德公长子。生于宋绍定壬辰(公元1232年)五月十八日酉时。考取明经进士。配曹氏,讳大娘,生于宋端平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未时。因避蔡九五之乱,自宁化石壁故居迁入广东大埔湖寮。考妣合葬大埔县高桥杭,丑山未向。继配梅氏,生于宋端平乙未年,殁葬夫墓处。生子三: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乾元)。裔居大埔、丰顺、兴宁、梅县、河源、惠州、英德、清远、阳山等县。
●三妣,古氏,生二子:大三、仲五。
◎大三公,派名君兰,洪德公三子。生于宋淳佑丁未(公元1247年)。元朝郡庠生。居福建宁化,南宋末,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配邱氏,生殁葬失考。生二子:安公、宁公。长子安公,仍留居祖地,宁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七都榕树下,后裔分支兴宁县刁坊黎岭、叶塘雷公岭、石陂、叶池等地。
◎仲五公,洪德公十三子,未详。
●四妣,董氏,生三子:孟二、小六、仲八。
◎孟二公,洪德公十一子。生三子:华敬、华信、华时。八世裔孙法忠,由闽迁粤大埔县黄贡坝。
◎小六公,又称伯六公,讳旋行,号梅溪,洪德公十五子。生于南宋末期,元朝岁进士。由福建汀州连城县瓜田里,赴任广东潮州府通判(相当于今专区检察长),解组后因世乱乃与弟伯七迁居梅县梅溪都下寨。卒葬兴宁县佛子岭。配吴氏,葬佛子岭乱墓冈。
◎仲八公,洪德公十七子,未详。
●五妣,郑氏,生三子:大二、大七、小三。
◎大二公,字杰,讳彦豪,行十三郎,洪德公次子。配李氏,考妣生殁葬失考。子二:仲二郎、仲八郎。
◎大七公,洪德公七子。配蒋氏,生子四:仲一郎、仲四郎、仲十郎、仲十二郎。三子仲十郎居广东兴宁。
◎小三公,讳福清,洪德公十二子。生于宋宝佑乙卯(公元1255年)。元岁贡进士,仕至宣教学录。卒葬兴宁县东门外黄岭上。原配未育,立九一郎为嗣。继配刘氏,乡科刘贵元公女,生于宋开庆己未年,卒葬黄岭,东向。生一子:九二郎字孟通,被奉为兴宁洋塘围开基祖。孟通生二子:聪、惠(庠生、无嗣)。裔孙居住兴宁县新陂镇、坜陂镇、永和镇、叶塘镇、龙田镇等处,至今已历二十三世,丁口繁盛。
●六妣,饶氏,殁葬南山。生一子:大四。
◎大四公,洪德公四子,生殁配失考。生三子:谷泰、谷富、谷安。谷泰公迁居五华县伏一都玉茶乡,至其五十四世祖,永海公之妻戴太,带孙伯琼公迁陆河欧田珠岭开基,在珠岭建有祖祠安奉,大四公之孙法游公,作开基始祖,至六十六世止,各房共建有祠二十二座。
●七妣,白氏,生子二:大六、大十。
◎大六公,字君瑞,行四十三郎,洪德公六子。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理宗嘉熙年间举于乡,授官广东大埔县学正。任满解组时,因战乱梗阻,遂定居大埔枫朗。卒于元顺帝至元壬午年,享寿九十一岁。葬大埔枫朗坎下罗浮里,蛇形,丁山癸向。原配王氏,名六娘,卒葬夫墓所,庚山甲向。继配龚氏,再配张氏葬夫墓山。祭期:春二月十八日,秋八月十五日。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二子循矩,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迁居广东兴宁县郑岗、矮岗、罗岗等处,为兴宁县肇基始祖。三子循简,迁居广东兴宁县径心油坑、菜畲、三枫树、竹丝湖等地,为迁兴宁开基祖。
◎大十公,字君琳,洪德公十子。配杨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帝旺,字德元,为上犹开基始祖。帝旺生子一:千二郎。
●八妣,蒋氏,生子四:大八、伯四、伯七、小九。
◎大八公,字君环,洪德公八子。配彭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孔吾、奎吾、明吾、亮吾。次子奎吾配钟氏,生子二:宾所、礼所。长子宾所字瑞生,配梅氏,生子一:星秀。星秀配雷氏,生子一:维藩。余未详。
◎伯四公,讳元佑,洪德公十四子。生于宋宝佑丙辰(公元1256年)七月十九日申时,由福建石壁村迁居上杭县蜡石下,卒葬本村峒尾虾公背,龙形,清朝乾隆元年五月初六日重修,寅山艮向。配陈氏,名四娘,生殁失考,葬翁源县周坡藤山,癸山丁向。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长子千一,名志用,生四子:宗智、宗达、宗荣、宗华;始由上杭迁居广东翁源周陂腾山。次子千二,名志聪,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上杭迁居广东新丰县大席石下。其三子千三,名志惠,由上杭迁居广东连平县忠信镇石砌塘。
◎伯七公,字君垂,洪德公十六子。以文学闻乡里,元朝至元甲申科乡试举入,历官奉直大夫,癸巳年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解组回乡,道出兴宁,见山川秀丽,乃卜南门社地址落业开基,为本派始祖。与同母弟小九公望衡而居,情好愈笃,友恭之化,埀裕后昆。配徐氏,封宜人,生殁失考,合葬兴宁东门外黄岭上张克赞公园内,仰天海螺形,壬山丙向。生三子:均美、均绶、均章。均章迁居潮州汤坑县砻巷等处。伯七公自肇基宁邑,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丁口繁衍,人才辈出,遂成名族。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洪德公第十八子。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时,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解组道出兴宁,见山川秀美,遂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称之为九厅楼,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的开基祖。历传至今约三十世,以望族著名兴宁。卒于元至正癸未年十月初五日未时,寿八十三岁。葬兴宁城东马战冈爪墩岭,艮山坤向。配黄氏,本邑黄贡元公女,卒葬东廓之田墩矮坝,鲶鱼形,又云虾蟆浮水形,艮山坤向。生一子:振翰。继配胡氏,生于宋景定重戌年七月十六日申时。生一子:新翰。再配曾氏,生于宋咸淳庚午年四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一子:升翰。胡、曾二妣后迁合葬东廓甲墩黄妣墓所,艮山坤向,立碑为记。小九公第七世孙维公娶曾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右八房,乃小九公第八世孙也。(按:另说为新翰公至八世,分左八房;升翰公当七世,分右八房。)
●九妣,韩氏,生子二:大五、大九。
◎大五公,行八一郎,谥敦艺,洪德公五子。生于宋末福建宁化石壁村,因避战乱,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由福建宁石壁村偕弟大九迁入广东大埔弓砂开基。殁葬于大溪背鱼藤沙岗顶上转岗海螺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分金。生一子:细弟。细弟生三子:友直、友亮、友忠。传至五世孙西峰公,生五子:松林、木林、禄林、柏林。长子松林,迁居浒田下村;二子竹林,留居弓砂祖居;三子木林,迁居兴宁宝山;四子禄林,迁居三河,后又回迁弓砂故居;至十三世元兴,失传;五子柏林,迁居广陵青坑。
◎大九公,洪德公九子。行八二郎。生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因避兵乱,自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大埔安乐渡。配杨氏十三娘,殁葬于潮州大埔安乐渡,鼠子落田形,庚山甲向兼申。一九九九年因修梅坎铁路,故迁葬于安乐渡,与妻杨氏合葬安乐渡大座人形,壬山兼子。其四世孙福廷,再迁居程乡县(今梅县)小乡村,至十一世廷章,又移居西岩,至今已历传二十一世。又据廷章公九世孙江云宗长称:“其三世祖诚实公,原住梅县城社旬背,自四世祖起,迁居大竹堡沟湖,至廷章公,始分迁西岩”。
三、川渝洪德公派支系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罗家坝奕遴公支
奕遴公,谥端睦,复瑞次子。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黄龙约汤湖里,为洪德公六子大六公之裔。大六公居大埔枫朗,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枫朗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生一子廷亮,廷亮生一子洋梅,四世至七世名讳事迹失考。八世法选,迁居百安上罗竹头围,生四子:仕弘、仕华、仕鉴、仕美。仕弘、仕华迁居河源七树岩。其十一世(珠系58世)奕遴,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迁居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古桥里安富场卜居而创业焉。
公生于康熙丙午年正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庚申岁九月初九午时,享年七十五寿,葬于罗家坝下屋背后,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妣陈氏,生于康熙丁未年四月十六日申时,卒于康熙己亥年十月十七日巳时,享年五十二寿其时在安富场身故,曾上庄后迁葬于石燕子坝上,丁山癸未丑分金。第二世即衍生仕先、仕元、仕光、仕亮、仕九、仕乾(它徙)、仕坤(早卒)七大房,遂为西蜀望族。民国三十六年(1947),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收集到一部该支系民国三年(1914)的《罗氏族谱》木刻本,更即声名远播。
长、二房旧字派为:奕仕裕毓在世守承先志;三、四房为:奕仕裕瑞应德作征济安;五房为:奕仕裕声明世朝国永亨。民国三年甲寅谱撰立新字派为: 富贵尊荣集祯祥吉庆崇,文章常焕彩理学允光宗,
大道敦和顺彝伦启孝忠,纪纲昭祖泽仁义绍兴隆。
●重庆市荣昌县汉槐公支
汉槐公(珠系63世),字良村,号云轩,谥文惠,赓先公之季子,为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彦邦公所发派的后裔。清“雍正”四(1726)年丙午岁三月初一日辰时,生于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水塞约太平甲沙葛村;自清“乾隆”八(1743)年癸亥岁,远适台番,航海跋涉,共往外邦贸易三载;迨“乾隆”十(1745)年乙丑岁元宵之日始获顺风归家;配陈氏,生廷华一子;继后于“乾隆”三十七(1772)年壬辰岁腊月间,偕妣氏陈孺人与其年方九龄之长子廷华公,由粤入蜀,迁来四川省重庆府荣昌县,始居吴家铺,旋移城内大南街立业诸处;先后再生廷芳、廷饶二子。入川至今,“珠系”64代廷芳公分支已在荣昌及其邻近地域发派十来代后人。
该宗支自“珠系”63代汉槐公起的字辈序列为: 汉廷高士志能成,守道行仁大本明,
永振家声绍祖德,观光上国纪升平。
本支族人重视家族源流,珍惜祖宗功绩。至今仍珍藏着于百来年前转抄的、有秦代凌甫公、宋代元杰公等历次修谱撰序记载,有从始祖祝融公直至入蜀鼻祖汉槐公连续各代直旁系祖宗世系记载,并有宋代大文学、史学家欧阳修题词《题罗氏世谱》的稀世谱牒《琳琅罗氏族谱》。
汉槐公历三朝目睹四世,寿享八十五龄,于“嘉庆”十五(1810)年庚午岁十二月初一日酉时终老牅下。有嘉庆己卯(1819)科举李国崇撰《汉槐公墓志》传世。
●重庆壁山丁家文万公支
文万公,洪德公十八子小九公之裔。以小九公为始祖,二世祖新翰公,三世祖汉公,四世祖应午公,五世祖文立公,六世祖祖贤公,七世祖维公。维公娶曾氏生八子,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右八房,但不知其祖为左右八房几公。下传以有信公为始祖,二世祖文公,三世祖曲川公,四至九世不祥,十世祖贤位公,十一世祖赞公,十二世祖文仪公。立仪公之子文万公于清乾隆二十余年由广东长乐县入川重庆壁山县丁家镇,繁衍生发至今。沿袭宗谱字派为: 立万有兴洪世荣,君载朝廷福长春,
道德传家诗书礼,文章治国启后昆。
2009年,丁家文万公后裔重新修整了“豫章宗祠”,成立了监事会。并成功举办了清明祭祖联谊会,有500族人参加。
(注:另有一支属左右八房的小九公第十八代子孙,于乾隆年间入川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现在为小九公第三十代子孙和三十几代子孙 。字辈为:“兴京合元名,云永万世昌,书香维正道,璧定发真祥”。情况不详,待查)
●重庆壁山丁家应俊公支
应俊公,老谱记载为洪德公之裔,但具体上源不详。原籍江南苏州,始祖鉴公,于大明洪武元(1368)年,以军功调镇湖广长沙郴州,解组后,落业宜章县笆篱堡,子孙世以家焉。
鉴公传下应俊公,配宋淑人,生子贤臣、贤佐、贤位、贤文、贤卿、贤相六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六子由楚入蜀,落业重庆府璧山县登里五甲二郎庙石家屋基,后置田业彭家屋基,张家屋基,八字墙,长五间等处。越五载,返湖迎祖妣宋孺入永川就养。时俊祖殁,葬先祖墓檀树下,绘像入川奉为鼻祖。五十七(1718)年宋妣寿终,卜葬彭家屋基宅右。六房分灶,未留祭产,只于宋妣墓前提熟土一幅,每年收租以作祭扫。由兹而后,贤等六房嗣裔,云囗相承,螽斯衍庆,迄今已分居永(川)、璧(山)、铜(梁)、江(津)、巴(县)等邑,亦云盛矣。宗谱字辈为: 廷贵宗荣显,应贤仕德崇,
文亨通大圣,福禄万代兴。
该支罗氏于清同治年间在丁家石河间建立宗祠,同治八(1869)年告竣,并倡修新谱,未成。光绪癸未(1883)年间,再事重修,历经三十八年,于五零年岁次庚寅仲秋告竣。现热心族人正在着手清理家族资料,准备续修新族谱。
●四川三台茂敬公支
茂敬公(珠系65世),维旺公之子,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其资料记为洪德公三子大三公之裔,上源为:
洪德公─大三公─宁公─承祖─万惠公─若锦公─祖生公─琼公─尚德公─法略公─重公(大一郎公)─缙声公─珍公─全公─停仕公─锐公─大财公─忠公─维旺公─茂敬公。
茂敬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岁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董源硚(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董源,小地名扬波),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戊寅岁响应清廷号召,举家迁入西蜀,居住于潼川府三台县东路陈家沟(今四川省三台县忠孝乡五村一队)。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岁十月初四日子时,享年79岁,葬陈家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岁三月初九日被兴隆乡支系迁葬于今兴隆乡七村刘家湾半山上,葬制合广东豫章罗氏传统,乾山巽向,有碑,碑文尚可辨识。妣李氏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岁二月初三日戌时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岁随夫(茂敬公)迁蜀,卒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岁十二月初一日戌时,享年66岁,葬忠孝乡五村一队坟山湾(又名一只燕、洗澡堂)半山上。生六子:长子九朝、次子九明、三子九成、四子九彬、五子九煌、六子九德,遂为一大派系。沿用字派为: 茂九思文登,兴朝国元清,
广东嘉应德,一手定乾坤。
现已发派十一代,至珠系第76世。
●成都龙泉驿长安乡玉钦公支
玉钦公,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具体上源不详。其谱载“元末明始,洪德公九妻十八子,有因冠而迁于江南者,有避乱而从居于湖广陕西者”。继后,由闽入粤,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玉钦公自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率长子起麟及妻白氏入川,路经数月,历经风霜……其咸酸苦难言。路过资州,隔龙泉驿区四日之程,时值白氏临产,寸步难行,即在斯地暂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罗玉钦落业简州后,白氏独立支撑该家族创业发达,成为当地极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后,位于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的墓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显赫一时。至今白氏祖婆的墓地仍在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境内,前些年险遭盗墓。
该支罗氏至今已发派12代,有后裔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碾村。在石碾村罗家新祠里,至今供奉着一个香炉,据说“此香炉为(白氏)祖婆上川从广东原籍带来,供奉至今”。
(注:在东山木兰乡还有一支罗氏,入川始祖如乃公,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公之裔,于康熙至雍正年间自龙川直徙今木兰乡,人数约100多人。)
喻氏族谱存疑
我(指喻泽先-编者著)去喻氏“总会”编纂《中华喻氏通谱》已有九年时间,主要是参与“世系”的传承整理。在这整理出书的过程中,阅读了不少喻氏宗支的老谱,发现了这些谱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今人在重新编纂本宗支谱书时,对先人编著时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清人金缨在他所著的《格言联璧》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就是说,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16页)。为了使这些族人在今后不重复前错,我趁在家之际,遵循前人之教诲,把所知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备存。因是一管之见,对错与否,有待族人明辩。故名存疑,供大家探讨。
之一:江西新建长溪谱中之存疑
“长溪喻氏宗谱重修源流序”中载:从政公生九子,长大纲,次大纪,三大端,四大珊,五大德,六大邦,七大洪迁居钟陵西蜀,八大武,九大常又名章夫。但在该支的“吊图(也称垂丝图)”里,却与源流所叙大相径庭,“吊图”中的章夫成了兆贞(猛公之祖父)之八世,即七世信义之子,而从政却是十一世,从政成了章夫的曾孙。更为离奇的是,在从政的名下无他的九个儿子的大名,图下赫赫排列的是“文制、文顺、文理、文密、文郁”,叙文与图不符,使人入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北。
还有更奇特的是,在“世系”的文字中,章夫“生于唐贞元丁亥”,查历史年表,唐贞元是唐德宗年号,贞元(785年——805年)无丁亥。此文字里,章夫又成了信任之子,不是“吊图”中信义之子。十一世的从政生于唐广明庚子(公元880年),广明是唐僖宗的年号。从政和章夫出生于唐朝这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书所记截然不同。
该谱从源流、吊图、世系这三方面的记载中所存之问题,可见先人和今人修谱时,说客气点是太粗心大意了,不客气则有拚凑之嫌。
此谱所存在的大问题,望该支族人核查之后,如若是真错,就应更正,不能再去遗害子孙了。
2017年10月17日于西昌陋室
之二:江西抚州孝桥力口谱中这存疑
该支谱书中载,一世祖樗公,二世祖汝砺。喻汝砺是北宋末南宋初期时的礼部尚书,浙江义乌喻氏谱书所记,喻樗、喻良能皆是他的后裔。孝桥谱把后裔列在祖辈之前,真不知其依据是什么。
其后三世宣公,是汝砺之子。这儿的宣公,不知所指何人?如果是谥号为宣公的迪冲,那就成了极大的笑话了。
之三:江西抚州临川喻家墩谱中存疑
谱中记其始祖“奉先公,茂坚公长子,名启字奉先,行先一,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殁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查四川荣昌(现属重庆)喻茂坚本支宗谱,茂坚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殁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荣昌谱是茂坚本宗之谱,所记应无误而奉先生于1592年,奉先出生之时,茂坚已辞世26年,奉先是茂坚之长子,是怎么都不可能的事。
况且,荣昌谱从未记载有茂坚在外为官时,于抚州另有家室。所以该谱说奉先是茂坚之子是毫无依据的,也是不可信的。
冒祖、混祖是修谱之大忌,而在2013年重修谱时,《中华喻氏通谱》的一、二部已经出版,第一部中有荣昌喻氏谱的记载,即对茂坚的先人后世都有确切的大名,因而就不应出现这种严重之错。
2017年10月19日西昌陋室
之四:关于从政公和大纲在谱书中不同记载
1、江西奉新遐富谱中记:第九世百章,喻凫长子,讳神字从政,号焕堂,行十四郎。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三月初三生。由唐进士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迁江陵太守,贤声四著,诰封中顺大夫,升江西节度使。因僖宗朝黄巢破长安随车驾迁蜀,奔驰甚劳,殁于王事。时因乱离,家中随寓豫章,后奉赐第宅,子孙自睦州(今建德)徙居江西澹台门。娶罗氏,诰封恭人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公元865年)二月生,继娶陈氏,并封恭人,生五子:惟 、惟野、惟垂、惟基、惟坚。
十世惟 字亿万行二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七月初七生,举秀才授司训,生三子:允中、镇中、绍中。(注:百章长子亿万,公元873年出生,而百章的罗氏夫人生于865年,此时才8岁)。
十一世允中,字添阳车寿山,行念八郎,唐哀帝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三月十七生。公举孝廉不就,避契丹乱自豫章省会,遵祖父庭训徙居西昌(南昌历史上曾经用的名)清潭。娶罗氏生三子:大纲、大常、大任。(注:此记大纲又不是从政之子,而是允中之后)。
十二世大纲,字五常,行三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徙居梧冈生二子:任俭、仁作。(注:大纲的出生时间和他的后代又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不同)。
2、江西奉新富溪谱中记:第八世喻凫(注:与遐富谱记相同)喻凫生一子:千祥(即九世),千祥生百章(从政)。此谱中从政成了十世,而遐富是九世,由此,大纲在此谱中为十三世,不是十二世了。
十世百章,名神字从政,行十四郎,任江陵太守,建隆庚甲(注:建隆只有庚申,庚甲疑为刻误。)。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庚申是公元960年,有功业封中顺光禄大夫。后徙江西养老任焉。宋太祖时,百章有什么功业,能封中顺大夫,谱中无记。百章之父千祥公,诰赠平章(注:宋朝的平章是在朝的实职官,不是荣誉称号,能这样诰赠吗?)
新建遐富谱记百章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出生,到宋太祖庚申(公元960年),此时百章已111岁,他还能建功立业吗?在此谱中,百章就无出生时间记载。
此支是大常后裔,故无大纲记载。
3、江西奉新谱中记:第八世从政,成夫公之子,先仕江陵太守,后宋祚乱徙居大都,有功於上位,遂加职平章。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挂印镇洪都於澹台门养老任焉,后因母陈氏太夫人丧,择地西山黄源,葬母华盖之岭,伏龙山北驻安居,屯兵留用,置田亩租税供祭祀。娶熊氏,生九子。
第九世大纲,从政公长子,生于宋光宗绍兴元年庚戍(注:光宗无绍兴年号,光宗只有绍熙年号;宋高宗才有绍兴年号,绍兴元年不是庚戍是辛亥,庚戍是建炎四年)。高宗绍兴元年是公元1137年,光宗绍熙元年是庚戍 为1190年。大纲於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1237年)迁梧冈。(按:大纲如是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即1237年迁梧冈,此时正47岁;若出生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1237年时已是107岁,而大纲寿缘共才九十多岁,即大纲去世后,又怎能是迁梧冈呢。47岁时迁梧冈正当中年,创业有成,家境富裕去新地置家立业是可信的。
4、江西万载丰田谱中记:第二十七世从政,成夫长子,字万达,生于宋英宗三年(公元106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戍高宗时,拜平章封金紫光禄大夫。殁高宗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七日,葬吴城山峨岭。娶夏氏夫人,继娶陈氏,生九子。
第二十八世大纲,从政长子,字可立,生于宋哲宗二年(公元1087年)三月十六日,子孙居剑邑梧冈。
(注:此谱所记从政生于宋英宗三年,即1066年;奉新谱记宋宁宗庆元三年,即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以此算,从政征兵勤王时已是131岁,可能吗。从政没有征兵勤王事,就不可能封平章,赐金紫光禄大夫。)。
5、江西丰城南神桥梧冈谱中记:大纲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公元1237年)由江西迁梧冈南神桥居宅。殁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享年七十九岁。
按:此记与江西奉新谱记相同,我信这二谱所记,其理由三,一是梧冈南神桥是大纲始迁地,本支后裔所记比其他支所记要准确,二是大纲出生于1190年,从政公于1197年征兵勤王才有可能。若以江西丰田谱记,从政生于1066年,勤王之事是了虚乌有,并且,北宋英宗时,虽有“土木堡之变”,但国家还较为强盛,不至于要征兵勤王;只有在北宋末南宋时,国家乱象丛生,才需要各路人马拱卫朝庭。三是四川内江《重修世仁堂家谱序》中记述:成夫生从政,南渡末,从政任江陵太守,宁宗庆元之间(公元1195——1200年)征兵勤王有社稷勋,诏封金紫光禄大夫,赐第江西,镇守隆兴路澹台门。
2017年10月22日于西昌陋室
之五、贵州仁怀沙滩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中的“喻氏源流考”中有两处值得探榷的说法。
一是喻姓由谕、渝、俞姓转换。喻氏由谕猛改言为口,举族公认,这是对的。喻氏由渝转换,其依据是忌汉皇后阿渝而改。喻氏由俞转换,其理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身边有医官俞跗之说而成。由渝、俞转换之说,均被清代大史学家俞樾老先生所否定,在《中华喻氏通谱》第三部726页“(清)俞樾文一篇”的“其为人名的俞跗”文中说:窃尝论之,俞跗殆即鬼臾区也。俞跗,索隐正义并音臾附,则与臾区之臾固同音也。跗与区古韵同部。鬼臾区三字有声而无义。缓言之曰鬼臾区,急言之曰俞跗。古今人表有鬼臾区,而无俞跗。后世以俞跗为俞氏之鼻祖,吾斯之未敢信。从俞老先生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俞跗这个人的存在,俞跗是鬼臾区急读音之误。更不承认是他们俞氏的鼻祖。而且,在我收藏的《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的医书中,罗列了从黄帝到明朝正德年间的28位名医中,也不曾有俞跗的大名。此书是“卢国扁鹊著,四明人静斋张世贤图注,瀛津微垣沈镜重校”。为使读者信知,现从原著中摘录。
“名汇考历代名医姓”
岐伯:黄帝臣。与黄帝更相同难而著内经以垂万世。
雷公:黄帝臣也。讳教,善医书,著至教论药性赋,炮制等级书垂世。
伊尹:殷时臣也,制汤液本草,后世多依其法。
扁鹊:姓秦名越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人。发灵素之旨,设为八十一难,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即知病之所在,后世脉理由此而起。
以下的华陀、张仲景、皇甫谧之24人则不赘述。
从上述的著述中,充分说明了黄帝身边医官俞跗的不存在,我喻氏就没有必要再把此人作为鼻祖认定了。况且,喻氏所有的谱书中,众口一词地说:“喻姓乃黄帝血统,受姓於姬”。既如此,那又何必自降黄帝血统的身价而甘为臣子的后裔呢,更何况,成了俞跗之后,就难以自圆其说受姓於姬。
至于由渝改喻一说,在俞樾的同一文章中也有确述:“汉景帝六年皇后薄氏废,七年,立皇后王氏。中元二年避讳,则所避者王皇后也。史不详其名,然汉时辽西郡有临渝县,未闻更名。则汉时不避渝也。信苑之不足信者二也”。既然,汉时不避渝,喻氏因避皇后阿渝讳而由三点水改口之说,便成了子虚乌有。
当然,在喻氏的谱书中,我也看到有俞跗说、避讳说的记载,但是在今天的知识时代中,我们有许多古人不曾读到的文章来纠正过去的谬误,因此就再不能固执错误、堂而皇之地写进家谱中。
二是明末清初的喻氏名医“喻昌字嘉言,是朱姓皇室后裔,为避清朝追杀改姓喻”。对此说,《南昌晚报》有人载文予以了否定,是子虚乌有。为此,我查阅了“南昌新建县朱坊村”的喻氏家谱,朱坊村有朱姓,也有在此生活传承了几十代人的喻姓,该支喻氏谱书中记有喻昌的父辈及先祖的大名,及至嘉言无传而止。据相关的资料记,嘉言年少时曾出家为僧,空门中苦读医书,后还俗从医,与明末的大文人、家居江苏常熟的钱谦益交往甚密,在钱的家中离世,其灵柩由其姐的儿子扶柩回原藉安葬。这些记载都说明喻昌不是朱皇室后裔改姓喻。
我一贯的观点是,当今续修谱书之时,对我喻姓源流于书中的记载,要慎之又慎,要通过考证和充分的研究,不可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写进自已的家谱里去,这样有误导子孙之嫌。史家在考证时,有一 句话编谱之人要记住,“孤证不足取”。家谱就是族史,同样应以此言为戒。
之六、四川犍为县下渡乡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书是前几年的新修,谱中称其始迁祖是“名医喻昌字嘉言的第十一子,由湖北入川几迁后居于下渡”。对这一结论,他们进行了考证分析并言之凿凿。他们的分析是在无老谱传世,无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说其始祖是嘉言第十一子由湖此入川的什么时间,湖北什么地方,皆都语焉不详,是“无头公案”,此结论未免有点牵强。
该支喻氏的传承是我录入《通谱》的,我虽有自已的看法,但在本支族人认可的情况下,我不便拂意,故录入时仍以他们的说法入谱。这是我要申明的。
我不相信这支喻氏是南昌名医喻嘉言的后裔,其理由是: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江西新建朱坊村喻氏谱书中,清楚地记着喻嘉言未婚无嗣,
何来第十一子?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嘉言第十一子在湖北,由鄂入川,嘉言其他十子又在何处,
江西、湖北均无记载。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如果嘉言有十一个儿子,在朱坊村的喻氏谱书中不可能无
记,全迁走了,后世编谱时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后写明迁走或无考。
四、四川犍为直渡一家之言,“孤证不信”。
我不信下渡喻氏是南昌喻嘉言之后,但并未排除湖北的喻氏中
有此嘉言相同的名字。我编纂《通谱》时,就见湖北的喻氏中有“嘉”字派,此支的嘉字派里有无与南昌的嘉言偶同,值得认真的考究和探讨。
我的看法是对或是错,供族人和下渡的宗亲明辨,以便在今后
修谱时作为一个参考。
2017年10月23日于西昌陋室
之七、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谱中记
此支始祖文江公,韬公之子,现传20代人。
我编纂了韬公后裔不低于五支宗谱入《通谱》中:湖南宁乡山
坑一支,传35代;湖南安化一支,传37代;湖南湘乡市金石镇石坝村长塘湾(泉田)一支,传40代;湖南娄底市双丰县一支,传35代;重庆云阳桑坪镇一支,传35 ,由此可见,凡韬公宗支均传承了35代以上,那么梅溪晓地喻氏的文江始祖,若是韬公的直传,就不应是20代。并且前述的五支谱书中,韬公均是单传,只有文义一子,未见有文江的记载。
据愚拙见,文江不是韬公的直接传人,极有可能是韬公的后裔,
而且是从湖南安化支的17世中分出去的。安化的16世是“德”字派,17世是“文”字派。该谱载:16世德昭之孙,即17世文监之子喻琛于明朝天顺十五年(公元1461年)代祥公赴广西桂林中卫,领大众军。本支计传37代,以文监算,正好是20代。再则,文监与文江,监和江的语音相似,地方语音的发音相混,很有可能把监误记为江,因而桂林梅溪晓地喻氏后人修谱之时,就在谱书中把文江记成了始祖名。韬公字楚琼,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膝下文义一子,由于代远年湮,梅溪晓地喻氏,只知自已是韬公之后(此种情况在喻氏中较多,只知始祖名字,不知其后的传承),就把文江与韬公二世文义并为同辈。
对广西桂林梅溪乡晓地始祖文江是韬公直接传人,该支的喻孝安宗亲在他的《关于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源流存疑》一文中,已阐述得十分清楚,勿须重复。他也倾向于本支是从湖南安化喻琛领大众军时,举家全徙的传承。
2017年10月24日于西昌陋室
之八、关于从政公的出生时间
重庆永川喻家坡谱书中“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喻从政
公生于宋孝宗乾道五年乙丑(公元1169年)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戍(公元122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征兵勤王有功社稷。葬吴城蔟花岭。
喻大纲,从政长子,号百万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
年)卒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葬宅后梧冈陵卯山西向。
喻儒林宗亲在《通谱》世系一文中载:
喻从政公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无卒时间。
喻大纲生于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无卒时间。
上述两种记载,相差103年,谁的较妥,我个人看法,倾向于
“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理由是:
其一,在此谱中,从政公之父喻成夫,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戊辰(公元1148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宋孝宗乾道五年已丑(公元1169年)翰林。葬西山黄源华盖之岭。成夫入翰林时21岁,得从政;从政公21岁得大纲,这合乎古人婚姻状况的。
其二、如果从政公是公元1066年出生,其父成夫又生于何年,
儒林宗亲在成夫的出生时间上无记。这就成了一个悬疑。而“喻氏世仁堂世系图”所记,全在情理之中,使人较为信服。成夫没生卒记载,但对其弟荣夫生于公元1012年有记,兄长出生时间应比弟长这是肯定的,以这样推算,成夫是在六十岁左右得长子从政(从政公还有三个弟于后出生),成夫高岁后接连生子可能吗?如不可能,那么,对从政公的出生时间是否是1066年就让人产生怀疑。
其三、从政公征兵勤王是公元1196年,时年他27岁,正是年
富力强之时。而此时南宋王朝,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急需各路人马来保卫,从政征兵勤王才有可能,才能有功于社稷,封金紫光禄大夫(荣誉衔)。如果从政公生于公元1066年,宋英宗的北宋王朝,国力还不致于要征兵勤王,既无征兵之需,那么从政又何来封官的起因呢?宋朝国势式微,是在宋徽宗之后,至南宋才是江河日下。
上述三点理由,仅个人看法,对错与否,望众多族人评议。
2017年10月26日于西昌陋室
之九、喻韬公后延兴、景南生年存疑
喻韬:生于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文义:生于后晋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子西: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延兴:生于宋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
按:延兴之父生于963年,而他本人却生于1064年,父子相差101岁,子西101岁时得子是不可能的事。
利深:延兴次子,生于元祐壬申年(公元1092年)。
万衢:利深三子,生于宋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
君举:万衢次子,生于宋绍兴十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
信叔:君举子,生殁失考。
景南:信叔长子,生于元顺帝二十七年六月(公元1290年)。
按:景南是君举之孙,祖孙之间时差142年,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信叔生年失考,这个中有断代的可能。
前述延兴也有此可能。
中华喻氏总会秘书长 喻泽先
2018年12月12日
皇1世,皇帝。
皇20世,周武王: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皇21世,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幼子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了叔虞。先是封在唐地,称为唐叔虞,国名为唐国。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的20世孙。唐叔虞是我燮父族系、杨杼族系的共同杨氏老祖宗。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皇22世,燮 父、杨 杼: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
燮父,姬姓,晋氏,又名燮,为晋侯,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二任统治者,为晋国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继唐叔虞为君。
杨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南方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皇32世,尚父: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数传至周宣王姬静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宫湦时才被封于杨邑,为侯爵,史称他为杨侯,后建立了杨国。姬尚父的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一族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故封邑为姓氏,称杨氏。
由此,燮父族系、杨杼族系与尚父族系已构成为中华杨姓的三大族系,即:1、第一支燮父族系: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将唐改为晋,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2、第二支杨杼族系:作为唐叔虞的次子、燮父的弟弟杨杼,一直尊为南方杨姓的始祖。3、第三支尚父族系: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由此可见,中华杨姓已经形成了“燮、杼、尚”三系归一的格局,即都是与轩辕黄帝的血脉、周武王姬发的子孙,故有“杨姓者,黄帝子孙也。”
皇32世,伯乔杨氏1世,杨伯乔:(公元前704—678年),又名文实,为燮父第11世孙。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乔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后世尊伯乔为杨氏始祖。
皇57世,伯乔杨氏26世,杨震:(公元59—124年),公元112--114年任东莱郡太守(掖县)。刊于661年前《午城杨氏先茔》的一段碑文:“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我村杨姓氏族乃是“屡为东莱郡太守”杨震的后裔,且世居东莱。更重要的是“子孙遂家焉”来肯定午城杨氏来自何方。震公东莱做官,子孙就地安家,贾邓杨姓氏族就是这一支派弘农杨氏在东莱“遂家焉”的坐地户。
皇95世,伯乔杨氏64世,午城杨氏1世,杨忠:(1200—)莱阳县尹,1225年迁来朱桥午城后杨家安家。
皇104世,伯乔杨氏73世,午城杨氏10世,贾邓杨氏1世,杨宿:(1447—?)约1472年(成化八年)由午城后杨家迁来贾邓杨家安家。
皇113世,伯乔杨氏82世,午城杨氏19世,贾邓杨氏10世,杨之允:(1676—1749)。之允后代为:之允—立业—俊—毓琦—崇文—锡予—和昌—敏德—振山—健。
皇116世,伯乔杨氏85世,午城杨氏22世,贾邓杨氏13世,杨毓才:(1761—1836)1826年首修贾邓《杨氏族谱》,后又率守文等子孙分别于1850年和1860年进行了两次重修,从而形成了贾邓《杨代族谱》的一至三卷,为杨代族谱做出了重大贡献。
皇118世,伯乔杨氏87世,午城杨氏24世,贾邓杨氏15世,杨日章:于1911年(宣统三年)主持完成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
皇120世,伯乔杨氏89世,午城杨氏26世,贾邓杨氏17世,杨敏德:(1886—1960),于1950年(民国三十九年)主持并与书年、守培、振西等合作完成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西三支)》。
皇121世,伯乔杨氏90世,午城杨氏27世,贾邓杨氏18世,杨振山:(1935—),在1950年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谱》和1911年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之后,时隔60年一个甲子,共花费2008至2010年三年时间,杨振山历尽艰辛,积劳成疾,带病主持并率春启、嘉仁、嘉旭等成功完成第九次大修《贾邓杨氏族全谱》工程。
《贾邓杨氏全谱(卷九)》序
家族之有宗谱如同省、地、县之有志,国之有史也。宗谱记姓氏之渊源,志叙地域之历史沿革,史载一国之兴衰,隆替和礼乐典章。宗谱、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三大擎天巨柱,是我国文化遗产极其珍贵组成部分。有谱则家族之历史有所稽察,有志则地之发展有所凭依,有史则国之兴衰存亡有所稽考。故一国不可以无史,一地不可以无志,而一家尤不可以无谱也。诚如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曾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984国家档案局曾发文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有重要价值。”其中,族谱在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
建国迄今已有一个甲子,期间并无续谱。60个春秋年轮,沧海桑田,斗换星移,吾宗辉煌历史亟待检典承载,宗亲人际脉络需要整齐梳理,宗族人心力量需要凝聚。宋代名贤欧阳文忠公曾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难道我辈甘作杨门之不肖子孙耶?族中热心宗亲每每念此也寝食难安,续修新之宗谱迫在眉睫。受热心宗亲重托,有志者的通力合作,2008年岁末特组成杨氏修扩宗谱编委会,以期完成杨氏全谱任务。
此次修谱,工程之浩大、体系之繁杂、历史之久远、联络之困难,可谓多也!首当其冲的是寻访老谱,使新谱能承前启后。其次是宗族支派庞大,干枝繁茂。寓居遍及神州大地,联系殊为不便。三是60年时光山飞海立,一日千里,社会的变革,思想的混乱,族人的新老更替,使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加了相应的难度。难得的是在寻找原谱过程中,杨氏出现了杨金铎、杨春启和杨守川等“护谱英雄”,他们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顶住了压力,将族谱完整地保存下来,当得知修谱的消息时,他们就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使编委会掌握了杨氏家族全套的前谱(包括西三支的一到八卷和东三支的前谱)资料。
族谱也是一种家族档案,按照与时俱进的思路将其设计成集工具型、记录型、激励型和教育型等多功能型的族谱。
所谓工具型,是指杨氏族谱提供寻根认祖(见寻根索源篇)和亲缘备查(见亲缘备查篇)详尽文献的工具,这是作为族谱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功能,以贯彻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和“百善孝为先”的美德。“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章是杨氏前人传记,保存(记录)了“光大前人功绩,颂扬先辈美德”的内容。“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一章是“汇集后人业绩,激励来者奋进”,以激励杨氏后人奋发图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代更比一代强。素质教育篇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杨氏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第十三章),其二是对杨氏宗亲的素质进行评价,并提出进行家训教育(第十四章),使其达到“继承祖宗遗训”,“传我杨氏清史”的目的。
易曰: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悠悠岁月,宿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他的后裔已繁衍至二十二代之多,居住地域已由贾邓杨家村扩展到海内外。在海外的有美、加、俄、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等国家。在国内的有京、沪、鲁、川、渝、黑、内、甘、青、湘、桂、台、港、澳(门)等。为了宿祖子孙不至数典忘祖,尊卑之序有条不紊,来住之谊不绝,完成这项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化深入人心的今天,广大族众对修谱工作积极支持,全体编委鼎力合作,使新族谱做到了内涵外延加深拓宽,信息载体多种多样,实现技术采用高新,利用手段灵活方便。修好族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无愧于列祖列宗,有利于今贤英杰,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次修谱,还有几项重大收获:
开创了东西三支统宗修谱的先例,首次实现了贾邓杨氏(东西三支和内蒙、高密分支)完整的宗支图和《贾邓杨氏全谱》,真正体现了“天下杨姓是一家”的理念。
① 突破了女性及家属不上谱的陈规旧习,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
② 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毓才公在杨氏族谱首卷中就提出的“阙疑”,弄清了贾邓杨家村的立村时间,始祖宿的迁徙情况和各世祖的年代,也弄清了午城后杨家、午城前杨家、大冢坡、岔里杨家等确定的立村时间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算法对于确定历史事件的年代问题有一定的通用性。
③ 对族谱的深层次地利用、高水平地实现、科学地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如采用多媒体的信息形式,通讯的网络化,实现修谱工作的现代化,实现开放式的族谱管理方式等等,都是在实现现代化族谱必不可少的。
④ 联络迁居异地杨氏宗亲,增进了亲情。编谱激发了怀祖之情,为日后各地子孙祭拜祖先提供了条件,使杨氏声望得以振兴播扬。这些都是值得欣慰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谱终于面世,夙愿得偿,重负已释,心情畅快。惟望吾族子孙妥为珍藏,善加利用,勿忘“四知门第”德教,永葆“清白传家”遗风。凡我族人,皆应勤学守德,儒雅行商,谦恭避祸,宁静致远,以报祖宗高恩厚德。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十八世孙堃齐振山百拜谨序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孟春下澣
(1)、定海杨氏先茔碑铭
肇庆路总管东莱定海杨侯,有先茔在郡北伍城,碑立石表其以状来请於雅古。惟我上世,种善植德,百年之泽,惠及我后人,而弗显於世,幸发其幽光,赐以铭,庸示悠久,请再三,弗怠,益勤,余辞不获,遂因其状而第之。按杨氏本唐叔之后,伯乔自晋归周,封为杨侯。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讳忠仕金为莱阳县尹,有惠政。祖讳贵,为招远县尹,兼益都录事参军,当金季之乱,聚民为兵,缮保障以御侵掠,乡里赖之全活者众。妻孙氏,继张氏,有子四人,女二人。长子兴,为招远县尉,孙出也,次曰均、曰福、曰幼龄,女二人,张出也。均有子曰谨,福有子曰寿、曰继,均与幼龄皆从军殁于阵。福以寿终。县尉学问多艺,颖悟过人,武善弧矢,孝悌称闻。兴任在招远,因母太夫人年高,弃职就养,辛勤备至,而甘旨无阙,夫人终,服丧哀毁,年尚强,遂不复仕,惟勤以农稼教子弟为事,春秋七十七卒,葬伍城先垅之次。配张氏夙有淑德,子七人,女三人,男孙二十五人,女孙二十五人。长曰松蚤有父风,次曰旺、曰春,肇庆公也,次曰荣、曰茂,尝为户部俸吏,次曰芳、曰桂,受承事郎淮东盐司令,皆称善士,女适良族,初县尉之归养也,七子侍侧,食禄者三,诸孙满前,怡怡愉愉,如金瑜芝兰,然乡人荣之,惟侯幼而孝悌,笃信好学,父命求进,但沾微爵,立石级録,关西遗派,修葺太尉祖庙,没齿无憾。侯居廉守约,经值改吏员一百二十五月出职,未及除授,父亡归家,追遵遗命,制中予采三品碑石,以待将来显达。禫毕赴京,慨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由太府掾三转,授承事郎庐州路职事,愿弃职就养,中书起为左司掾,能名益彰,未几又辞去,皆以太夫人年高故也,执政嘉其孝特以上闻,受同知般阳路莱州事故事,户籍在州郡者,不得仕其处曰避贯侯之授莱州,盖近亲闱以便其养也。初至家适太夫人病,祷于岳曰:愿减春寿五年,为母三年寿,至诚获冥报。任满太夫人体尚康健,亲奉甘养,年八十九终,庐墓行丧,既服阕犹十年不就选。有司以侯行白於朝,调大都兵马副指挥,畿甸之间,豪强敛手,剽劫宁谧,狱无怨民。有远游宦者,属三女于妻,比归,妻已构三女於外,而已适人告,既而妻亦逃,去将访治之,妻乃教其女诬以人理所无者,而已证成之狱,具堂坐京师,凡百有司皆莫能直其冤者。侯辨其诈,吏惶懅怗懦曰,是执政意也,失出必得罪,侯曰:罪在我,非若属事,遂正其狱。然竟以是不调会朝议,求严而不虐,宜辑远人者,众皆曰,杨春可,遂有肇庆之命,进阶中议大夫,以行侯任兵马指挥。愿以母封让其祖母,妻封让其母,有司难其事,命遂寝令秩三品,荣封三代,果如其愿,咸钦命赠祖贵,追封中顺大夫,山东东西道宣尉副使,上骑都尉,弘农郡伯,祖母孙氏,封弘农郡尹,父兴,追封亚中大夫,般阳路总管,轻车都尉,弘农郡伯,母张氏弘农郡夫人。侯自肇庆任满,致仕归来,进赐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妻赵氏封弘农郡夫人。侯有子三人,女二人,长曰庆祖、次曰庆福、三曰庆先,长子庆祖廕以侯职,初授承事郎同知常宁州事,次受承务郎,大有仓盐支纳三任升奉训大夫,同知濮州事,配隋氏敕封恭人。次受宣命,嘉封县尹。其一门集庆,簪缨相继,不堕其传,同知奉训,立志廉慎,奉先思孝,善述前人之事,取曩时预采碑石,刻文铭立於先茔以光其祖宗,诚为嘉矣,呜呼,经不云乎,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侯之纯孝廉介,虽曰天性,亦以先世有以启迪之也。盖闻之位不称其德者,必有后,自招远而下,皆当有为于世,率不过宰百里,岂非位不称其德欤。然县尉诸子克遵世守,厥后蕃衍,侯兄弟异居,不改父风,所置众皆总门,侯愿为阎王立约,无不咸应,自后时辈皆曰大院杨家。宣赐三品,已建阀阅,高大门闾,心以行之因而应之,以遂平昔之志,至是始验,杨氏之福,盖未艾欤何子孙多贤也,是宜铭铭之曰:为善之植,其始则萌,不揠於苗,厥实乃成,猗欤杨氏,兆自招远,参军谔谔,不显尉也克承多艺,而能弃禄就养,维学与耕,爰有七子,皆称善士,季曰郡侯,式成其志,于戏仁孝,其泽不穷,迨彼有年,其获必丰,先茔有碑,龟蚨螭首,勒名於上,昭示厥后。
大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八月二十六日
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嗣孙杨春
奉训大夫前同知濮州事杨庆祖,继志立石
东莱石匠作头李砂道,梁成,孙仁,梁宽,孙德刊造
(2)、皇清敕授修职郎英三杨公墓志
岁进士杨公讳毓才字英三号皐泉,东莱掖邑人也,世居城北贾邓村。曾祖讳之允,曾祖母李氏,祖讳建业,祖母罗氏,父讳僩,例授赠修职郎,母李氏,例赠太孺人,俱葬於官道东葛场子有碑记。先生兄弟五人,行居第四,长兄奠元少亡,二兄受禄,三兄毓元,五弟毓德,俱系太学生,姊二人,长适武生黄世荣,次适武生孙百成。娶生氏,生二子,长邦彦入国学,次守文,邑庠生出继五弟,女三人,长适张友俨,次适儒童孙可钧,三适张龙图,孙男三人。先生幼学入塾,即有颖名,应童子试县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试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广生补廪膳生,至嘉庆庚辰科成岁进士,又六年就训导职,未及选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时卒,享寿七十六岁。呜呼先生之为人也,孝友恭俭,未尝以言语侮人,其文词雅正粹美,且循循善于诱人,及门成名者不下数十人焉。殁后,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门,弟子从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为之铭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继世,家道永昌,仰止犹切,流泽未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皇清敕封孺人杨母生太君墓志
杨毓才元配生氏,罗台儒童讳安公次女也,性情和顺,言语惟谨,事翁姑以孝闻。姑亡翁不继世妯娌四人中,翁特以家事付托,氏乃逊谢不遑,以不胜任为辞,翁强至再三不得已而从之,於是夙兴夜寐勤劳罔懈,同居数十年田亩日增,内外从无间言,且其教子训女严不伤慈,卒使子女名成家立,壼范称乡党焉,当兄弟同居时,有胞侄临文生五日,其母宿氏卒,氏乃舍其子而哺之,抚养周之逾於已出,临文之成立实赖氏鞠育之恩也,後晰居数十年,又益薄於自奉而严於治家,孙男曾孙之属戏嬉满前,年近九旬尚动履不须
福建泰宁罗氏有什么历史呀,辈份是怎么分的呀
本文2023-10-06 18:53: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