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后代人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6收藏

王羲之后代人在哪里,第1张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孙子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王羲之后人全国都有分布,主要判别依据是其所拥有的族谱

王羲之墓(当然,不是王的真实所葬地,只是纪念性质的墓碑)在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其村所在祠堂供奉着王羲之曾祖父起始的王氏族人的灵位。目前全国性的具官方色彩的王羲之纪念活动也每年位于该村举行,是目前公认的王羲之嫡系后人聚集区所在地之一。本人为王羲之43代后人,为其大儿子王献之所在的族脉后人,王氏家谱定期更新,本人在最近一期更新后的族谱中所查得此信息,但也在网上看到有其它网友说某某为王羲之60几代甚至70几代后人的说法,本人认为此说法可靠性不强。

其实王羲之已是中国史界的一个重要组成字符,中国书法界的一个符号、一面旗帜,至于其后人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考究意义已不大。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对我国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生平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王羲之14岁时,王氏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与陈郡谢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有描写。

王羲之早在16岁时就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在“”期间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 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酷爱练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薰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后世子孙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书苑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学习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 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钜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王羲之后代人在哪里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孙子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