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阳镇的景点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滍阳镇的景点介绍,第1张

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薛庄村,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它就是享誉鲁宝郏邑的曲家大院,人们又称为“曲府”。由于庭院横贯东西呈鲤鱼状,寨垣宛如金盆裹胁,与涛涛应水浑然构成一副“鲤鱼跳金盆”格局。自然河流、寨墙和庭院完美组合,;历经200年风霜雪雨,而坚固如初,风韵尤存,堪称建筑史上的绝笔。曲府又被文史专家潘中民 先生称之为“不可再生的艺术魅宝。”因此,笔者带着兴趣走进这所曲家大院。

盐业发迹

清康熙年间,山西五台县人曲曰琏迁居古滍阳街西街,半农半商,定居生活,其孙自和天资聪慧,精通医治骒马之疾后下海经商。骒马是行商的命根子。曲自和创办的中和商行,药到病除,收费低廉,故受到他们的捧场,生意日渐兴隆,曲家成了殷实之家。

《曲氏家谱》载,“自和一子充,移居滍阳北五华里薛庄。”来薛庄定居后的曲家,依旧在滍阳街经营中和商行,掌门人曲自和已儿孙满堂。他敦敦告诫子孙:“留财于子孙,未必守”,留田于子孙,未必耕”,“不如留书”这个思想,导致曲氏家族成功转变型儒商。

曲氏后人为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发奋读书,先后有曲铿、曲庚杨、曲鹏杨、曲兑杨、曲喜官和曲定宫博取了功名。曲庚杨咸丰已末科中举后,官拜刑部主事,后娶京畿御史丁豪之女为妻,胞弟曲竞杨又娶了广州知府的女儿,曲氏家族转变为官僚家庭。

清初的盐业贸易有官盐和私盐,官盐交纳了高额的盐税,流到市面上价格很高,私盐是逃交政府的盐税,上市后利润可观。早年中和商行也偶尔贩运私盐,谋取暴利,待到曲铿(曲庚杨之父)掌门时,仰仗朝中的保护伞,大规模进私盐贩运,查禁私运的官吏,面对曲庚杨、丁豪这两位掌管生杀大权的大官,对中和商行一味纵容和巴结,至使曲铿很快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大盐商。

清道光三年(1823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盐税流失,道光帝颁布《行票盐法》。这个法令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和商行私盐贸易。但盐价受产量、运输和供需矛盾的制约,价格高低起伏,曲铿利用雄厚的财力,在南阳、洛阳和运城开设分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赚取地区差价,日进斗金,富甲一方。

1853年春,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南京、湖南、湖北,海上盐路被切断,食盐价格由大战前一百斤稻米兑换三斤盐,上涨至一百二十斤兑换一斤的天价,这令回乡办团练曾国藩十分头痛,因他的湘军乃地方自筹资金,无办承担如此高的盐价,他打听到自己的好友张勋是滍阳盐商曲兑杨的岳父,多次写书联络,最后和中和堂约定:曲兑杨保证湘军食盐供应,曾国藩支持中和堂在两湖等省召开食盐业贸易。

中和商行从山东海州、山西运城购买食盐,给湖北、湖南、江西的湘军无偿供及食盐,同时也受到湘军集团的大力支持,先后垄断武昌、黄浦、荆门和岳阳等地的食盐市场,大笔赠取地区差价,获取了巨额利润。据《曲氏家谱》编纂者曲国民、曲建民推测:“发迹后的曲家涉及当铺、茶庄、药店、粮行、盐店有数十家之多,分号遍布武昌、黄蒲、南阳、洛阳等大中城市,并拥有土地十几万亩,在钱庄和票号内的存银有百万两之巨。 按传统习俗,发财后的家族,都要建体面的宅院光辉门庭,传承子子孙孙,而曲氏家族建房却是天灾到来之际,采取“以工代赈”来扶危济困,也赢得了“坤德古稀”的美誉。

滍阳所处的豫西,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季雨量充沛,在清代农耕时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因而,自然灾害对社会影响极大。

1813年,全年大旱,秋麦两季农作物绝收。百姓食树皮、草根。中和掌门人曲珊德组织车辆运盐,不是青壮年逃难,就是人们杀骒马充饥,无法再组织一支运盐车队。不料第二年早春再次大旱,小麦绝收,使灾情更加严峻,曲珊德已动恻隐之心,昭告四张:曲家破土建宅扩院,能搬起一砖一瓦者来及供食。 这下数以千计饥民扶老携幼,参于施工,待三年后灾情缓解时,曲宅已建成百余座房屋,人们最终看出曲珊德建宅赈灾的目的。为感谢他为自己能够安居乐业做出的努力,为这个建宅群命名“安居堂”。

安居堂建造之时,汇集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曲珊德把他们组织起来,运输了大量的商品,确保了中和商行的正常经营,他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宝丰县衙为他送了“少年英才”镏金大匾,此匾悬挂于安居堂门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清同治五年(1866年),滍阳一带灾情再起,年近古稀的曲铎之妻刘氏开粥厂赈济灾民,但事与愿违,来喝粥者寥寥无几。刘氏查起原因,原来,民间普遍认为,来喝粥是受人施舍,很多人顾及面子不肯前来。怎样让人们体面咽下这口饱饭?这成为刘氏面前的一道难题。她派人查访知晓,薛庄北部石桥营、徐洼、上河等沿山一带村庄人们多数采石为生,南部吴湾、小河湾、吴寨等村人们开窑烧砖维持生计,薛庄及周边的泥瓦匠人又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养活他们,刘氏决定大建曲家宅地给他们找一条吃饭门路。

曲宅开工后,刘氏对送砖石、木料、前来施工者,用小麦为他们兑帐,数万人参于到曲宅建筑人群中来,挣得小麦,养家糊口。

来年开春,灾情继续加重,造成了粮食严重的短缺,粮价由丰年每斗(100斤)30纹,爆涨至560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氏的儿子振扬、鹏扬相继病亡,大大提高建宅成本之时,刘氏又迎来了丧子之痛,不少人认为曲宅会停工,出乎意料的是刘氏带领幼孙甲三、荣三和达三继续组织施工,四年后,工程完工,共建房舍300余间,石寨一座,共耗银十余万两,刘氏家从建宅前田地4万亩锐减至3万亩。这次工程虽然破费了大量钱财,但为她迎得了很高的荣誉,周边二十四个村庄人们自发为她赠送一匾,上书“坤德古稀”来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曲家大院完工后,共有寨外和寨内两部分组成,寨外部分位于村北部,共有小义学、同仁书院、安居堂、裕后堂和荣贵堂,各种房舍400余间,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整体面积面南背北,有进一至进四格局不等,以中轴线上的客房、过庭、正房为主体建筑,屋背置五脊六兽,兽头似腾空乍起,衬托出整座建筑群气宇不凡,屋脊上雕刻大花屏草图案,内有鸟儿闪跃,也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无限灵机中轴线左右的厢房,相互对称,以其建造底矮烘托主体建筑的气势,但有万边花雕,檐下精美木雕点缀,使其典雅别致,加工院内广植花草树木,更显示出庭院的清幽,是文人读书诗的理想场所。

清咸丰年,举人何湛恩在安局堂创为了应乡诗社,文人雅士们围座在一起各抒胸意,畅所欲言,数十年长盛不衰。其中张侍羲创作的《安居逢雨》、《春尚短》最为著名;民国时期南京出土《刘伯温未卜》碑文,众多文人无法破解,诗社文人陈玉煌成功破解诗意,大意系中国***必将战胜蒋家王朝,在当时名操一时,颇具影响。

清光绪初年,举人叶赓尧在裕后堂成立鲁阳诗社,该社创作出了大量诗词,珍藏于花园书搁。1938年,大文学家徐玉诺数次在这里读书抄录诗词,通宵达旦,累计四十余日,受到宅院主人盛情款待。临别之时,为花园书阁题写楹联“东启明,西长赓,南极北斗”、“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横批“裕后厚我”。

曲家大院内部分由忠恕堂、中和堂、五贯堂和寨墙构成,共占地2400平方米,房舍三百余间,三堂宅院以楼居多,民间俗称之为“北楼院”、“南楼院”。

三楼院坐西向东,均为一进四格局,南北楼院依此为前厅、过庭,堂楼和后配楼,中楼院正房、厢房均为两层楼房,室内相互通畅,民间又称之为“转楼”。中楼院在南北楼院映趁下,彰显出高高在上气宇轩昂的氛围。

椽脊设置五脊六兽,兽头面挂胡须,是典型的官宅。背面尽镶嵌精美的瓦雕图案,图中花草、鸟类、孩童,形象饱满,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尽显宅院雍容华贵之气。

据说,某年有位汝州知府路过薛庄,见眼前这个气派宅院,想一定有油水可捞,就进门来敲竹杠。曲赓杨听说知府来仿,自己换了朝服,再去陪客。知府在前厅等的不耐烦了,派桌子震椅子,破口大骂。看到曲赓杨进门,身着四品顶戴朝服,荒不择路,落水鸡般逃窜,再也不敢造次了。

这个宅院迎来多少军政大员,远的已无据可考。民国时曲家人做过统计,先后有张钫、韩复榘、刘峙、李培基四位省主席登门拜访;军界大员有: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十七集团军司令田震南、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七十六师师长李万林、河南保安十二军军长阎曰仁等。刘峙面对豪华曲府深为感慨,挥笔提写了“不读书,望功名,携山超海”、“好游荡,想致富,缘木求鱼,”横批“人文蔚起”,籍此抒发了自己对曲家大院的敬畏难和深刻感悟,令人猛醒。 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河南平顶山市滍阳)。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了太极原理,始作《太极图》。

滍阳街,曾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封侯小国应国国都所在地,也是我省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旱洛阳,收南阳,好过滍阳”是昔日滍阳街的辉煌写照。解放后,运输方式由牛拉马驮船运逐渐改为汽车运输,加之道路改道,滍阳街开始走向衰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白龟山水库的建设,滍阳街淹没于烟波浩渺之中……

滍阳街位于今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南约3公里处,是一座水陆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据说,滍阳街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5公里,周长9里13步,城墙由青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内有纵横8条大街,两万余口人在此居住。

滍阳街共有东、东南、南、西、北五道门,东门以迎许昌方向客商而叫“迎旭”、东南以望古楚国故地叶县而叫“望楚”、南门临滍水叫“临滍”、西门因应水像一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走而叫“带应”、北门可通宝丰和洛阳而叫“通宝”。

太华桥位于山陕会馆后,距东南门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桥长12.3米,宽5.7米,为拱形桥。中间为大拱,拱两边镶有二龙戏珠图案,两边为小拱。西门下两侧寨础处,有两条红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鲤鱼,据说是为镇住应河水泛滥,逢阴天即将下雨时,石鲤鱼就会返潮,甚至能滴下水来。

在滍阳街西门、南门内和十字街南路东,有关爷庙、东轱辘庙、泰山庙三大戏楼,城内还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号、档次不一的茶馆。赶脚累了时,生意谈完时,或忙完一天生意歇息时,到戏楼听听戏,到茶馆喝喝茶,成为当时滍阳街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白龟山水库工程开工。滍阳街搬迁时间从1958年底开始至1964年结束。1964年5月初,连阴雨整整下了50天,库水暴涨,最高水位涨到103.8米,超过警戒水位多米,部分未及搬迁的滍阳街上外熟里生(外砖石内土)的建筑被水浸塌,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进行紧急疏散,不少富有价值的物品淹没于水中。

上世纪80年代初,滍阳街所处的白龟山水库北岸滩涂地挖鱼塘时,除了挖出不少建筑础基大青石外,还曾挖出多罐银元。当时开荒、砌渠或暴雨过后,就能冲出东西来。据滍阳镇政府工作人员何俊卿说,他小的时候,滍阳镇供销社下属的废品收购站里曾堆着很多收购的铜壶、铜罐等器皿,堆了三堵墙,据说都是从滍阳街搬迁户处收购的。

滍阳镇西滍村是水库移民后靠村,当时在靠近应水的西部居住,有2800多口人,以经商为主,经营有棉花行、布行、药行、烟行、茶馆等,从业人员达千人以上,以致1956年西滍村转入人民公社时,这个村仅有两头牲口,80%以上的村民没有拿过镰、用过锄、种过地,是地地道道的商人。至今,西滍村人已靠养鱼走上富裕路。东滍、北滍村的情况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后,有些去台湾的滍阳人又辗转去了美国和东南亚地区。1955年支边,滍阳街有很多人去了新疆石河子市和奎屯市,据说这两个市有1/3的人是滍阳街人。修白龟山水库移民时,有一部分滍阳人去了西安做生意。据说西安城北门外的解放路还叫小滍阳街,大概滍阳人在此做生意人多的缘故。

此文转发给查询古老姓氏文化的朋友,从中品味研读求的益处。

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在民国九年编撰的山东蓬莱《曲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8年,3兄弟曲绅、曲纬、曲绛从小云南移民至山东,曲绅居住在蓬莱,曲纬居住在黄县,曲绛居住在宁海。曲绅的后人,尊称曲绅为一世祖。那么由此来证实,假如望海曲家村的祖先是万历年间来自黄县,那么一定是曲玮那一分支的曲姓人。

另据考证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这一说法并非适用于望海曲家内部,详细情况待考证。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 了?

历史上鞠姓先后两次改为曲姓,第一次便是鞠谭的后人改鞠为麴了。鞠谭,西汉晚期汉哀帝的尚书令,约为鞠武的八世孙,是鞠武因秦皇追杀避难汝南的后代。西汉建平二年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被贬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为麴”。据《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在以后的500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在金城(今兰州)和西平(今西宁)一带获得极大发展,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出现了麴义、麴演(衍)、麴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威震一方的高昌国王麴嘉(据家谱载麴嘉为麴閟的第十四世孙)。另据《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只是略微提到,真正为其立传的是魏代王粲的《英雄传》),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麴姓后来演化成两部分,其一,大部分沿袭麴姓,到唐朝中晚期或南宋以后逐渐简化成曲姓成为现代曲姓的重要来源,山东一带称“鞠曲一家”即源于此。其二,小部分恢复原来的鞠姓,公元四世纪的东莱人鞠羡祖孙和五世纪的鞠璋祖孙就是这种复姓的代表。黄县冶基出土的五代鞠俨墓志碑铭头篆刻郡望为“西平郡”可以证实。

第二次改姓。北宋末年,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遭到报复、获罪夷族,冶基鞠氏被迫改姓依附于曲,但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号称“死鞠活曲”,到清朝雍正年间得以复姓。

望海曲家的祖先,确切资料可追溯到山东黄县曲玮一支,再向前追溯,既有可能是东汉鞠谭一脉,东汉后鞠姓逐渐演变成曲曲鞠三姓,假如再加上少部分的屈姓,望海曲家的后裔可能与该死姓均为同一祖先。

节选《望海曲家先人考证暨曲姓来源考究》曲北雁

福建黄氏始祖脉略

一世 有熊氏,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轩辕次子,子颛顼

三世 颛顼,号少昊,赐嬴姓,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传位拍益,伯益禅让帝位于夏启,有子六:长太康 、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里,建立黄国

八世 昆吾,陆终子,徙商丘,封江夏郡王,子渊公

九世 渊公,昆吾子,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时封候爵于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子芒

十二世 芒公,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子根

十六世 根公,子崇轩

十七世 崇轩,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子子攸

二十世 攸公,子子禀

廿一世 禀公,子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子佗

廿四世 佗公,子子扩

廿五世 扩公,子伥

廿六世 伥公,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子岵

廿八世 岵公,子彤

廿九世 彤公,子倏

三十世 倏公,子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 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衮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 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五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于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 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 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 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 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 高后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 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 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 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 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 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 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 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 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 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 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 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 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 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 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候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 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 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 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于御营谥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 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谥景候配丘氏 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蜀延熙辛未年九 月初五日生东晋成帝咸和庚寅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孝武帝司 马炎太康辛丑年正月十二日生晋孝武帝宁康乙亥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 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西晋惠帝司马衷 永康庚申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乙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谥文节配郑氏子 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 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 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 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 传青山虎丘派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 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 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 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 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 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 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 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里莆田黄氏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 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 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 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滍阳镇的景点介绍

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薛庄村,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它就是享誉鲁宝郏邑的曲家大院,人们又称为“曲府”。由于庭院横贯东西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