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是否为曾国藩九弟?
是的。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扩展资料:
曾国藩的弟弟们:
1、曾国潢
曾国潢(1820年—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
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2、曾国华
曾国华(1822年7月14日—1858年11月15日),字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胞弟。跟随李续宾力战死,赠道衔,予骑都尉世职,谥愍烈,入《清史列传》忠义传。
3、曾国葆
曾国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人)人,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
曾国葆是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
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曾国荃
——曾国潢
——曾国华
——曾国葆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科举时代,曾家考取功名20多人。废除科举后,这个家族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160多人。在后人当中有院士、有外交家、数学家、教育家等等。人才辈出、人才集中度高、跨度大,在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动荡之后,这个家族至今十代传家而不衰。
这个家族的奠基者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星冈)开始算起。曾国藩家族已经传承了十代,中间经历了洋人入侵、清王朝覆灭、北洋政府统治、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两岸分离等重大的民族和国家危机,都能传承不断,且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象。这个家族有如此之多的人才出现,得益于曾家有完整治家理念。
耕读 隐藏家族生存发展的哲理。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曾玉屏)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庙的旁边专门粘贴了一副对联: 敬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曾国藩将极祖父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孝、宝。这就是曾国藩家族的 治家八诀 。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祀、亲族。这八个字是增加耕读文化的最好体现。
用现在的理解,“耕”是谋生的基础,“读”是发展的需要。所以生存发展之道在于耕读。“耕”在农耕时代,意为耕田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劳动。教书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写作也是一种劳动。 用“笔耕”来表达既要劳动、也要读书,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简单务实,而且可以操作。
曾国藩一生熟读经典和历史见证名门兴衰,深研治家之道。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说:商贾之家,勤俭之家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而 八字决 是保证家族绵延10代以上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现在曾家也已经经历了十代,依然人才辈出,家道兴盛,所以 耕读八字诀 ,已经是最好的治家成功验证。
现在家庭大多富不过三代,白手起家已经很不容易,再到富二代、富三代的传承就变得更难了。靠官职权力保障,靠财富的积累都只是短暂的。唯有子孙的自立自强,懂得生存发展之道才是根本。曾国藩的家训其实是一种忧患的意识,更是深远的洞见,高瞻远瞩,也是爱家、守护子孙长久兴旺的至上法宝。
建议现在的家庭让孩子多读书的同时,多参加一些日常的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参与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验手脑并重的实际意义,把家中的人口变成劳动力人口。 小的时候,知识+实践;长大了之后就会变成智慧+创造了。 让孩子了解人格之平等,养成良善奉献的品德,建立 忠诚廉洁的治学态度 ,将来成为成人、成才、成事之人。三节:节欲、节劳、节食。
曾家累世以来 孝悌勤俭 。
早起:父母是孩子的风景,孩子看在眼里。
不收拾屋子是“败家”气象。
白天睡懒觉是懒惰的苗头。
俭:1)节俭;2)控制欲望;3)收敛
诸葛亮家的后人从事中医中药。
曾星冈制定的家文化:勤俭+耕读+孝友
选老师:真学问+品行好+志同道合
曾国藩家的藏书楼是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有30多万册。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哪一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书香门第、忠厚之家则家运绵延,所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是书房。
父母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 志向教育 的基础。父母注重读书,又经常看书,就是 家庭文化 。言教是教育的末端,境教是教育的前端,中间还有离场教育。
父母的行为方式形成身教;父母的说话方式,形成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训谁来执行呢?
曾国藩的弟弟 曾国潢 ,在家主持家务、严格执行家训。
曾国藩的大儿媳 郭筠 (夫曾纪鸿),为曾家的孩子自强自立,增加了六条家训:
1)男女皆知习一样手艺
2)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
3)男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从人人自立一本账本,写算不错。
4)男女皆因侠义,诚信不要行为有亏。
5)男女皆因报至公无私的心肠,外辱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6)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报,蒸于此。
孩子们自立自强,全家人形成上下的统一,长子曾广云23岁高中进士,四个儿子的子女,每房长子郭筠亲自督促学习中文、日文、英文。
曾家在儿媳的选择上:要求对门的女子出生于书香门第。
曾家自己的女儿:有书香味,懂得持家之道。
刘鉴 ,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儿子曾纪官的老婆。刘鉴负责管理曾家子孙,编写了两本书:《集字避复》识字教材,收录了3800常用字。《曾氏女训》分为三卷,德育16课、智育8课、体育8课。
女人的书香味超过香水味,香水味香一时,而书香味可以香一辈子。甚至可以代代相传。书籍便宜,但价值很高。 家中的书香味是家中的贵气 。
有钱没文化的人是土豪,又有钱又有文化的人是贵族。人和人在一起不是偶然的,甚至两个人的婚姻也是有秘密的。
曾家一脉相承的数学世家,出了四个数学家。
孩子立志的环境和条件:
1)父母的精神取向很重要,标杆的作用。长辈或名人作为榜样效应,产生共鸣感连接。
2)父母的亲密关系, 孩子只会听从他心中尊敬和爱戴的那个人的话。 配得感 ,志向的肯定。孩子非常尊重父母时,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很强烈的连接。
3)更重视身教。有配对的境教环境和配对的书单。
中医世家中的中医很容易传承。上下周围环境的高度统一形成,强烈教化效果,孩子在其中耳濡目染。
曾国藩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曾国藩为第五个女儿选女婿:(不看门第、不看父亲官职。)人品好、学问好、家境好、公婆好、体质好。然后妈妈同意,女儿同意就可以了。
第五个女婿:艰苦朴素、忠厚老实、谈吐不凡、见识远大、体贴入微、才大心细、精干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
女儿选人家的标准:人品好,又有钱。
自奉简约、勤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家教导的孩子: 不求小就而求大成。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胜。
父母: 志趣高明,切实提携 ,使子女力求上进,才能使子女日后有所成就。
勤俭的治家之道:获得家庭幸福,财富与金钱。孩子身上有好的性格和特质。 从小培养的财富承载力和转化率,懂得持家,将来的生活不会太差。孩子身上本身具备财富特质,再配对好的伴侣的人品,在任何时代,无形在创造有形,财富有道,道为无形,无形化于精神,精神显于财富,唯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最好的教育不是把财富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变成财富。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秀才(23岁),28岁中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由县、省、国家三级政府来举办。进士每三年才考一次,每次只取全国前200至300名,没有年龄限制,全国人都可参考。曾国藩名列三甲第42名。
曾国藩在清政府寒士出生,十年之内连升七级,并进入清政府核心层,在当时绝无仅有。
曾国藩每天规定自己做几件事情:
1)坚持早起,绝不睡懒觉
2)用功读书,一本书没读完,不看第二本
3)每天读十页的《二十四史》
4)每天练字半小时
5)每个月写几首诗
曾国藩印证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大树的成长法则:每天的一点点,一点一点的积累成参天大树 ,慢慢积累,层层深入。曾国藩有很好的厚重度,生生不息。
孩子读书读得慢,有可能是在感受和思考,他是边感受边思考的。这孩子的先天气质是慢热型。 慢,能够和内心的感受产生更多的连接,更能进入浅层意识,从而把知识内化于心,最后变成智慧。 曾国藩是慢学习的典型例子。曾国藩说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着困难。家长对孩子有耐心,是因为对孩子有信心。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大树的话,那就看看大树应该如何来培养。
孩子的心理气质:用感受来学习,先感受后思考。
理解他人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自己。
到处炫耀自己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理解他人的人。错误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改正,说明已经老得没用了。
导致失败的品行有两条:1)骄傲 2)多言 。
有些人说着说着把世界说回来了,有些人说着说着就把世界说没了;有的人说出了敌人,有的人说出了贵人。
鼓励女儿很坦诚的跟她同学来表白:想一个人住。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话的原则:说话时不伤害别人,而且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理解和滋养。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从家里学来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家中的说话交流方式就是设计孩子的人生命运的。 家中的好话是孩子的福气,家中的坏话是祸害的根源。特别我们要留意家中的口头禅,孩子会学习和模仿,会形成习惯性的说话方式。 我们说话的方式是孩子福报的来源,也可能是灾难的来源。
如果没有好话,不说话行不行? 说话是一种教育,所以说话是一种能力,有时不说话是一种智慧,会说话更是种境界。 孩子的福报,我们在家中可以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说话。
人生命运其实就是人生故事而已,人生故事其实就是人与人间在一起发生的一些事(与人为善)。
人生的得失,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内在的平衡和度量而已。 人生之学问就是人生之平衡。 人生之学问就是天地之平衡,了解天道与人道就是存在的大道:一日三省、厚德载物、厚德载人。 大凡成大事者,都以报恩不记仇,以德报怨,与人为善,学会祝福别人。
看一个人怎么样,主要看一个人工作之外忙些什么。
哈佛的一个著名理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工作以内的事是分内的事,工作以外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教孩子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决定人生的高度。
结果与行为有关系,而行为与信念有关系,关键在人的信念之上。
一个人的信念形成,需要有一些感受,信念的形成,伴随感受的加入,也叫做体验,也叫参与其中。参与一分就学到一分,参与十分就学到十分。
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 :孝敬二字近一分便是一分学,近十分便是十分学。
曾国藩每个信念的行程都可找到真实事件来作为支撑。越深刻的世界,越强烈的体验,越能成为曾国藩的信念,甚至因此而变成曾国藩的信仰。
孩子没有共鸣感,就没有连接,孩子就会没有感觉。 知识加感受才能内化于心,知识没有感受是没有感觉的 。 孩子的成长模式是先去做到后知道,感觉在话里等于信念。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植入信念的最好时机。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那些话,当我们说了话的时候,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感觉。如果有感觉的话,话语加感受就等于信念。
把笨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同时,父母能够 做到自己受孩子的欢迎 ,同时让孩子进步。
读书一定要有毅力,而且要持之以恒,只要有志气,一定能读好书。
教孩子 要十分有耐心和信心 ,这样孩子才会厚积薄发。
曾国藩只要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丝一毫的进步,都要 表扬 一番,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别人有一丝一毫的进步,就毫不吝啬表扬,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受欢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别人进步。
成事不只坚持就够了。
1) 遇到困难很容易 放弃 ,这样人生打横走,不是往高走。
2)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 ,但只是笨笨的坚持和观望。
3)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并主动的突破(因病成妍) 。
反省的次数就是进步的次数 。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自身身上找原因,并加以改正。修身进德,让自己变得更加内心坚定,行事圆融,让自己更加坚韧不拔,这样通过自身修来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当我们遇到瓶颈时 ,突破瓶颈最好的方式是增加新的信息:看看书,出去走走,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每天都要学到一点新的东西,每日一更,每天进步一点点。
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 曾国藩学习《易经》体味人生的兴衰之道。明白人生不可能什么都是圆满的,不可能没有缺陷,否则就会走下坡路 。
越是顺利和成功的时候,越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保持警惕,不要让他们引起致命的错误。 要守缺,不要求全。只有守缺才能长保富贵,勤俭兴家者都深知此道。 不追求丰盛圆满,因为知道 阴阳之道就是平安之真道。 曾国藩为不如意而感到庆幸,报平常之心,存平安之大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感恩现在的缺失,让我们有向上的动力,由此有动力其实已经足够了,结果交给上天就好了,治家之大道,不求圆满,感恩缺失。
校长决定校风,不一定要换名校。
1听校长演讲。如果校长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孩子会学到许多传统文化校长,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里更多的时间在学习。
2听完校长的演讲,再了解一下班主任的性格。
班主任跟班一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孩子一年;班主任跟班三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的孩子三年。
孩子跟家长这么多年,家长的性格有没有影响孩子呢?
与其选学校,不如选家长。其实家长如果进步了、改变了,就如同换了家长。在任何一个群体当中,最具影响力的那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往往是家风形成的重要根源。
现在的家庭谁的影响力最大呢?(父母亲)
父母亲的性格、价值取向慢慢形成家文化 。
现在家庭的装修环境慢慢形成了 境教 ;
父母亲的行为习惯形成了 身教 ;
父母亲的说话方式形成了 言教 。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在无时无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修身齐家的前提,不是改变孩子,而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家风侧重点在上一代的教育,家教侧重点在下一代的教育 。家教是用来处理 已经出现的问题 ,而家风是 不让问题出现 。中国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应该有关心上一代工作委员会。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人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
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
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
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曾家人生活依旧十分清苦。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曾国藩从来不会特别偏爱,不过也是着实没有经济实力培养,所以从小曾纪芬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此艰苦的条件却也造就了日后曾纪芬的高尚品德,曾纪芬在出嫁的时候,凭借从小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毫无大**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将丈夫侍奉得好好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有效的家规,和邻居间的关系也处理的十分得当。
曾纪芬一直都记得父亲交给自己的东西,勤俭二字更是视作箴言。曾纪芬的确将这一点好好的传承下来了,每届大寿的时候,她都让子女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异常严格,相信这和父亲所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她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往大处想,这样才能做大事,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有所斩获,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他的儿子,聂云台长大后,就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大成功,不仅开办了银行,还开发矿产,成为上海当时的大财团。
晚年的曾纪芬更是将父亲的修生养性的方法利用到极致,每天吃素,饭后散步,睡前的热水泡脚,不让情绪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还保持着神志清醒的状态,完全没有一般老年人表现出的诸多症状。
曾纪芬一生敬仰他的父亲,高超的书法水品也是得到父亲的真传,据说当时的上海,人们都以能得到她的书法作品而荣。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孟统一的字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6�1 第59代 曾质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丰。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 �6�1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袭。 �6�1 第61代 曾继祖,字绳之 �6�1 第62代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1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1 第64代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1 第65代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1 第66代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1 第67代 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1 第68代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1 第69代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6�1 第70代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6�1 第71代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传镇弟传锡之长子 �6�1 第72代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6�1 第73代 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于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6�1 第74代 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6�1 第75代 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与37代祖讳,故改作倩。 �6�1 第76代 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6�1 第77代 曾祥符,曾繁山过继子,其世袭为纪瑚-广莆-昭吉-宪祜-庆潼-繁琪-祥符。生于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6�1 第78代 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6�1 第78代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曾子庙 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
曾氏家族谱字辈是: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曾姓比孔姓、孟姓字辈晚两代,即曾氏是第63派起用“宏”字辈,孔氏第61派用“宏”字辈;颜氏从第62派起用“宏”字辈。
曾姓的起源
曾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起源于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书记载,夏王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自己的小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让他做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据有关资料所载,曾姓起源和来历还有一处,那就是外族或外姓冒姓,另外还有少数民族中有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国藩家族传承至今已经有190多年,共有6代人~
“曾门,没有逆子。”在湖南寻访曾氏后人的一路上,这句话,记者反复听到,先是疑惑,而后觉得确为必然。
当你走进位于湖南双峰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走进曾氏后人的家门,你会发现家训不在所谓的“语言”里。跟他们打交道,会发现家风散见在细节之中,比方说无法言状的个人气质,哪怕小小的事情也认真细谨,虽不轻诺却样样为你做到。真诚而宁静的人格,大概就是如此。
曾国藩的家训很多,散见在家书里,一两句话而已,很亲近,都能“做得下去”。核心是:不求官高钱多,守本分,慎独。这些家风不仅泽被了自家的后人,在这个小镇上你也能察觉到曾国藩在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中的位置。
曾宪枢:大堑面前,不“纵身而下”
一个老中医曾对少年曾宪枢说,你的阳寿有限,最多也就活得到40来年。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这个重症哮喘少年的谶语。他以83岁高龄去世。
曾宪枢是曾国荃的第五代,尽管去世已久,但是对于曾宪枢的三个儿女而言,要勾勒出一个父亲的形象也并不算难。在种种的勾勒之中,心肺衰竭,一直是一个关键字。这种折磨伴随曾宪枢一生,也是如影随形的“老朋友”。
事实上,“隐忍自强”,是曾家门风留给儿女最大的礼物。
当年,太平军挥师北上,曾国藩到长沙治理清军,正直、雷厉风行的作风得罪了当地的官僚。
绿营军看着曾国藩招来的这些湘勇土包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经常借故械斗。一次绿营兵竟破门而入,连伤曾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曾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骆秉章办公室门前求救。 骆秉章并不惩处绿营军人,不亲自上前解围,“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
然而这事让曾国藩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不再与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回家招募湘军。曾国藩开始和这个旧体制进行抗争。
同样,这个曾家第四代,也曾走到人生的险境。1958年4月,如火燎原的整风运动正转变风向,烧向所谓的“右派”分子,湖南省财政厅预算处的曾宪枢被划为了“右派”,被开除公职,还要受到严厉处分,到大通湖农场参加劳动教养。
当时47岁的曾宪枢的哮喘病又发作,身体极度虚弱,旁人都劝他以身体原因申请暂缓或另改去处。然而,曾宪枢由妻子搀扶,背着行李到了劳教点报到,接收站的工作人员一见,大惊失色拒绝接纳他,曾宪枢捡回一条命。
回到街道,街道办事处正在办公共食堂,需要会计管账,有人自然想到了湖南大学商学系出身的曾宪枢。很快,公共食堂的账目因为曾宪枢而井井有条地运行起来。公私分明——是单位给他的最大评价。
然而,“上面”来通知说,“右派分子不能在公共食堂当会计”。街道办事处又安排了曾宪枢另一个去处:土方队。在那里,和成分复杂的人员一起挑土,这个备受欺负的文弱“大学生”,哮喘病又犯了。
曾宪枢后来在教育儿女的时候,常常说起那段人生的幽暗,“我好几次站在天心阁的城墙边,想纵身而下,一了百了。”然而,他又说道,“灵魂容易解脱,骨肉呢?”
1961年,土方队解散,曾宪枢终于回到家里。当家人把他送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的妻子以及3个儿女,“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锻炼了他原本十分衰弱的心肺功能”。
“天下惟吃亏二字,受用不尽,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是多次“吃大堑”的曾国藩留下的金玉良言,很显然,这也是留给后人的“成功之言”。
曾宪华一家:曾门里,别样80后
像家族中同辈人一样,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的命运,一度被笼罩在那个一度沉重的“曾”字底下。
曾宪华报考武汉音乐学院,到最后一关被告知“水平不够”,19岁下农场,一待就是14年。曾宪华回城后在长沙园林局工作,1987年被动员入党。
他回忆道:“那个评议会很有意思,有个老工人站出来说,‘小曾平时表现还可以,但他家成分蛮高’。”领导发话:“现在还说这些干吗?都什么时代了!”
曾国藩的直系后裔少有做官的,用曾宪华的话说,他们大多正直、老实、谨慎、勤奋。“我不会应酬,也做不到说假话。”
每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五代、第六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会略低了头缓缓地说:“可是,曾家那么多后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
曾宪华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曾梦佳,目前是长沙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对于不乏杰出女性的曾家,曾梦佳是曾国藩第6代后人里少有的公务员。
“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身处官场,曾梦佳觉得曾家人或许有更多的“书卷气”——优雅、大方、讲理、重德行。然而,“书卷气”也并不意味着某种“书生气”。在她看来,这是两回事。
对于曾国藩本人的家训原典,曾梦佳记得,小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接触,父母也少用长篇大论的“家训”教育。教育的进行,都在父母的示范上——如何与人交往、为人,对待钱财、权力的态度。
曾宪华对两个女儿的学习要求甚为严厉,在作为80后的二女儿曾倩宇看来,印象尤为深刻,也许曾宪华那一代,学习实在是一种“奢求”。曾倩宇从法律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却爱上了跳舞,并梦想成为一个舞蹈老师。对于这样的决定,曾宪华不认为明智和正确,却任由女儿自己选择。
曾倩宇觉得,父母从来不打骂小孩,从不说粗话,任何时候,都是“讲道理”。这一点对两姐妹的后天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这个曾家的80后,穿着朴素、性格沉静。
“曾国藩”这位老祖宗,是什么时候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曾倩宇回忆了许久。因为历史的原因,小时候父母几乎没有提及,等到初中的时候,许多历史的因素渐渐消退,曾倩宇才被告知自己的“成分”,就是历史教科书里,她已经了解到的镇压农民运动的“曾剃头”吗?跟父母的叙述里,做人、做官、文武全才的一代名臣曾国藩相比,相差太远了。
曾樾:“谁又来为我扫墓?”
从人大穿过万泉河路,不久就到了曾樾位于北京的家。他的家很小,50多平米空间的居室,15年的校长在此“蜗居”。
作为北京原双榆树小学校长、曾国藩第六代嫡孙的曾樾,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书》等和曾国藩研究有关的书籍,洋溢着世代相传的书香气息。
曾樾1990年才搬到这栋房子居住,之前一直住在学校教学楼的一间房子里。他参加工作后前20年的积蓄,全部给了姑姑曾宪源,资助老人买了房子。
曾樾的父亲曾宪森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给他留下两份遗产,一是一套小三居的房子,他让给了当时没有房子的妹妹,自己却住在学校的那一间房里。二是一套《曾国藩全集》。
曾樾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话少得不能再少”的人,然而对儿女却“严得不能再严”的人。为教育儿女吃苦,曾樾9岁时被送到长沙读书。而大学毕业后,曾樾本可通过父亲的关照在城里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然而曾宪森竟让他远离家人去了新疆工作,开始了长达11年的“意志与品德的改造”。
曾樾小时候被过继给姑姑曾宪源,这个曾先后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数学力学系录取的才女给了他极其传统的文化教育。另外,德行上的苦口婆心到了“公家信笺为什么不能个人私用”的地步。而晚年曾宪源身边没有其他亲人,曾樾一直在她身边像儿子一样照顾她,端茶送水,无微不至,直至去年去世。而“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正是曾国藩的“八本”家风之一。
曾樾本人对于“低调”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
2009年,曾樾入选第五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2010年,退休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内有“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第六代孙曾樾校长,以湖南人的血性精神,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占领教育高地”的赞语。
曾生活中仍然很沉默,上辈不刻意强调他是曾国藩的子孙,他也无意识去告诉他的孩子这种特殊的身份。
作为曾氏嫡系子孙,2006年荷叶举办“第二次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去还是不去,曾樾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史学界对曾国藩还有争议,自己去了会不会太高调?学校领导劝他说:社会各界都在研究曾国藩,研究曾氏家族,研究曾氏家教,你应该回去了解自己的老祖宗。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回家。
2009年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开馆仪式举行,他带着儿子——曾国藩的第七代嫡孙曾沐又回了一次家,他对儿子说,“记住,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曾国藩。”为先人扫墓时,曾樾想得最多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对得起先祖们,历史不断翻页,“谁又来为我扫墓”?
胡卫平:醉心研究曾国藩
《曾国藩研究》已经出版了37期了。这本杂志,是一本内部刊物,免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按照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杂志主编胡卫平的看法,这本杂志默默记叙着故居这座老宅正发生着什么。
杂志被送到各个地方,香港、美国等。这里既有专门针对曾国藩家族的学术研究,又是家族后人守望祖训的精神脐带。
今年,胡卫平61岁了。在曾国藩故居,大家都叫他“胡老爷”。而对于遍布海外的曾家后人而言,他是一位“守护者”,曾国藩家族的“大管家”。
“胡老爷”的编辑部在曾国藩故居的研究会办公室里。尽管有些杂乱,但整个房间的东西:曾公的书、研究资料、墨宝,环绕着胡卫平的办公桌。胡没有计算机,写稿、阅稿、校对,全靠手写。
他的执着,在曾国藩故居很有名,除了曾国藩研究,他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不喝酒,更不陪酒,不跳舞、不洗脚。他并不喜欢交际逢迎的场合,秉承着曾公严谨低调的教训。
为了寻访曾家后人,胡卫平跑遍大半个中国,无论多远,他都登门访一遍。几乎所有人都乐于和他来往,显然,真诚、低调、严谨——性格的一致性,使得大家彼此信任。胡卫平在故居的不少活动,也让曾国藩这个有着5支后代的家族能频繁来往,共同凭吊先人。
对于80后、90后出生的“曾家年轻人”,胡卫平还承担着让他们慢慢了解曾国藩这位祖先的重任。
曾国藩的精神遗产对胡卫平的“俘获”,源于1982年的一次偶然。那时,他在双峰县图书馆工作,轻松而悠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出差来到在富厚堂办公的攸永乡政府,被里面雕梁画栋、精美实用的藏书楼所吸引。回去后他就开始搜寻资料,对富厚堂及其主人曾国藩进行研究。
4年后,他在《双峰文史》发表了《富厚堂藏书楼》一文,这是全国第一篇专门研究曾国藩藏书楼的文章。从此,他主动“下放”到离县城四十余公里的偏僻山乡荷叶镇,开始了30多年的曾国藩研究。从一间一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开始打造,直到中国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在这个小镇成功举办。
胡卫平及其同事们的研究风格是,严谨扎实、不尚空谈,重证据、重历史条件、重辨章学术。他的研究也得到“比教授还教授,比学者还学者”的评价。
这是一种“回归”,按照胡卫平自己的说法,30多年后的今天,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曾国藩曾有个同窗好友叫做朱尧阶,而胡的母亲,正是朱尧阶的曾孙女辈。而胡的祖父,曾给曾国荃的后人做过长工,后来成为曾家的管家。
“管家之后”的胡卫平又一次成为曾家“大管家”。他在送给记者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缘分”二字。
胡卫平的梦想,是守住曾家这个宅院,把博物馆、藏书楼慢慢完善起来,把《曾国藩研究》杂志办下去。
曾氏家族谱字辈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曾姓
姓氏源流: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
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
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
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圣公训及族规
曾氏家族很重视家训、家法。历代均遵从宗圣公曾子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宗圣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东南两宗共订):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邪**,圣规则罚。
曾氏派行及字辈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
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
“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
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
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自六十三代起,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国荃是否为曾国藩九弟?
本文2023-10-06 17:24: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