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满族,姓关,老家是辽宁省凤城的 我家是镶蓝旗的 家谱看到俩个 不知道到底哪个是了
你找到的这两个家族都是(瓜尔佳氏)但同姓不同宗。而且凤城附近满族关姓远不止这两家,另外还有很多。 光我知道的另外还有三家都是(瓜尔佳氏),而且都姓关。
---------------------------------
比如: 扁岭那边的满族关姓的辈份排字是: 双安永庆德增久 先世昌荣福临长。
红旗营关姓 的排字我不清楚,但也是个大家族。
哈达碑那边的 关姓 大多在镶黄旗。辈份排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
呵呵, 很复杂吧? 这几家满族关姓还不是全部。
关姓是满族当中的第一大汉字姓,人口比例非常高,就好比汉族当中的 张王李赵。
所以你必须回老家问清楚你们家族的辈份排字,然后和这几个家族对照,这才能有个眉目。也许你家与这5个老关家有亲源,也有可能你家是另外一个家族与这5家没关系。
总之,不要在网上随便搜几个字就乱下结论,没有那么简单。
黑龙江五常市的满族大多数是清乾隆17年从北京调回东北老家屯垦的‘京旗’。
满族取席姓的很多,比如:锡强氏、伊尔根觉罗氏、稀克特里氏、董鄂氏、席鲁特氏、锡尔德特氏等等。
你是哪个老姓改的,这个得回老家查阅家谱。
再者,八旗与姓氏没有必然关系。八旗是清朝的军政单位,就好象今天的军区。 在一个旗里姓什么的都有。所以不要用姓去判断旗。
郭络罗本是地名,地方大至位于今吉林省延吉境内。因地名而成名姓氏,分为五家,即:白河郭络罗,沾河郭络罗,布尔得郭络罗,马察郭络罗,讷殷郭络罗,五家都姓郭络罗,但同姓不同宗,现在不太清楚你是哪家郭络罗氏。
庆广是人名,是清代时你家祖上所在旗的军事长官,当时的军事编制称 牛录,牛录是满语,本意是箭,后来成为军队编制,一牛录相当于现代一个团,当时牛录的名称习惯以牛录长官的名字命名,你祖上所在牛录第一代长官的名字叫庆广,所以称为庆广牛录。
你家的辈分排字是你们家族内部的事,一般都是由本家族内有威望的长辈们开会而定,所以这个问题你不应问我,而应问你本家族的长者。或是回老家去查阅你们家族的家谱,家谱上一般有记录,家谱可能存在你老家的长支远亲家里,你得去问问。
对了你老家哪里的
修祠堂并续族谱,
血脉延续知源头;
继往开来添光彩,
家兴族旺国永固。
作为族人当投入,
出谋划策捐钱物;
男女老少付真情,
功在当代利千秋。[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是件好事。李氏若有人续家谱我愿意捐款!
谢谢!这位师友的问题我还真是刚刚在做这件事。去年我老家七十四岁的本家爷们,召集村里在外边工作的乡亲开会,说是要续写家谱和修家庙,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同!因为,这续谱是我们农村传承的优秀美德吧。从我们村建立开始,就开始论资排辈的续写家谱了。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赞助钱了。我对续写家谱很赞同,也尽其所能进行赞助,但对修家庙提了两点看法:一是不赞成修家庙。因为,我们村的这个家庙年久失修,已经是破败不堪了!我小时候这里是村里的一个小卖部,那时候它还可以吧;大门前有两棵大槐树,我们经常爬到上边玩。后来,西边一棵先死去了,东边一棵被革委会砍去做了办公桌椅了。家庙里东西两边的厢房已经是荡然无存,仅剩主堂三间了,也已经是少砖缺瓦了,如修完整投资较大。二是修家庙如无人管理,还会重蹈覆辙吧!况且,不能提倡烧香拜神的迷信的风气。尽管我的意见没有被本家爷们所接受,但仍调整了少化钱只做简单整修的办法。目前,续写家谱已接近尾声;前段时间,我受乡亲们所邀,参加了家谱的付印仪式,看到了众多乡亲老少爷们的高兴劲儿,尤其是负责组织的七十多岁的本家爷们,好象年轻了许多岁!精神抖擞的给大家详解家谱续写过程以及又加了那些现代元素。并介绍家庙筹修情况。我深切地感到,中国传统的优秀美德和文化,在群众中深深地扎根,只要对 社会 发展有利,我们还是要努力地传承下去好啊!个人观点,请师友指正!谢谢!
修家谱乃正道,国史、方志、族谱中华文化之根,不可废也。中国人历来讲究"落叶归根"、"认祖归宗",在过去年代,若被逐出祠堂,清出家谱是非常可耻的事。所以,老家族人来信约你,你应感到荣幸,说明族人没忘记你,你要极积支持参与,否则,活着是无根飘萍,死了是孤魂野鬼。
续家谱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每个家族都应该做。修家庙也是好事,有条件应该修建,不过修家庙要有经济实力,不仅仅只是修起来,还要管理好,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行,家族没有凝聚力是做不好的!
这个是民间的活动。不过,对族群的记载还是有意义的。家里邀请参加,应该参加。
应该全面支持,这是一个百年福泽绵长,恩在千秋的伟业,为子孙后代能够寻根溯源的好事,修祠堂宗谱都是孝子贤孙,有话古话叫有德者修谱!你作为子孙一定要好好支持。没有家谱同宗不识,长幼无序!
好哇,续家谱总可以让族里人有点团结意思。
我为什么会采取支持和赞成的态度呢? 我觉得了解和理解家谱与家庙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家谱的作用
1、家谱能追根溯源。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谱,意义重大。
2 、家谱能凝聚血缘亲情。
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3、家谱能教子育人。
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家谱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修家谱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负责,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 社会 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
(二)家族祠堂(家庙)在现代 社会 的作用。
(湖南常宁廖氏宗祠外景)
1、祭祖
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团结交流的基地
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 健康 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3、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
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 社会 历史 作用;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 历史 ,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 社会 、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 社会 、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我老家去年刚修了家谱,刚开始我也认为是封建的家族观念,后来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感觉还是蛮有意义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家族观念都很强,花二百块钱不仅让父母开心,还能增强家族对我的认同感。
去年中秋,老家来人说修家谱,要每家出200块钱,我出了。不想父母又另出了500块。父母平时省吃俭用,我不禁问这会怎么这么舍得,父母只说了一句“身从何处来?”
想想也是,自从我大学分工以后,父母也搬离了老家,这么多年爷爷奶奶的坟也是三五年才回老家祭一回,都靠老家的亲人维护着。每次回去,今天某爷爷奶奶接喝茶,明天某伯伯叔叔喊吃饭,后天某兄弟姐妹请喝酒,人家凭什么招待你?都是看祖宗面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现代 社会 ,老了“归根”不是很现实了,但“根”不能忘。
家谱中的记载的家风家训,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家庭文化,受益很深。
老年人的家族观念很强,我们年青人不能理解。看过家谱以后,我感觉古人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实际上很有必要。
腊月的时候,房族一个堂兄送来一本家谱,外面用红绸子包着,看上去就知道老家对修家谱很慎重。我打开一看,里面除了血缘关系图表以外,还有家风,家训。我在老家名字叫“昌盛”,原来我那是按辈份爷爷给我取的名。父亲是世字辈,我昌字辈。
这辈份排名像诗一样,也体现了祖辈的朴素的家国情怀。我们上一回修家谱,是清朝家族出了一个进士,入了瀚林院,还当过大官,后来归隐老家,晚年专门为家族修谱。
还有许多对做人处世的要求,这些家风家训对我们做人多有教益。
家谱中记载的血缘图表体现生命的接续性,使我明白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也是大家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在家族和 社会 中的位置,承担一份责任。
我们的祖先是清朝从江西逃水荒到湖北,一路上励精图治,筚路蓝缕,始有今天子孙兴隆的局面。
在近代和现代,家族人才辈出,有人清朝科举出仕,得到康熙的接见;有人在民国读过黄埔军校,是抗日名将;有人参加革命牺牲,有人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面对家族如此辉煌的 历史 ,如此优秀的基因,如此优良的传统,感觉自己也要发奋图强,争取为国为家多尽点责,争取干出成绩来,不能让祖宗脸上无光。
总之,续家谱不能简单看作封建思想,它不仅给我们清白的出身,让我们融入家族,接受古朴家族文化的洗礼,同时了解祖辈辉煌的 历史 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还能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首先要提醒的是凤城历史上没有石柱子公社,只有两个石柱子村。
一个是宝山的石柱子村,另一个是阎家堡子的石柱子村。
考虑到宝山乡的石柱子村有关姓,而阎家堡子没有关姓,你提到的石柱子村只能是宝山镇这个石柱子村。
这里的满族关姓是瓜尔佳氏。
凤城宝山乡瓜尔佳氏(北红旗关姓)的始祖是松阿力(贝勒)。隶属正红旗。
八世翁窝图和弟弟琰布自1687年(康熙26年)始迁凤城,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
裕联荣继广,
庆善培永昌。
文明振盛世,
保元允呈祥。
宗贤启鸿运,
懋仁崇义芳。
宪德沛卓智,
哲胤绍泽长。
文 | 李金良
一
这次回老家,去黄河入海口观览湿地风光是计划好的行程之一,只因翻看家谱,无意中看到上面记载的一句话,让我改变了主意。家谱记载:“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
我问堂哥,这“河堤”就是村前的“黄河大堤”吗,堂哥说:是。
这让我惊悸。这一个“是”字,更是激荡起了我心中的波澜。于是,我走上了村前的黄河大堤。
眼前的黄河之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狂涛巨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波涛汹涌,甚至连一个漩涡暗流也不曾看见。只是细波轻涌,沉稳舒缓,浩浩然静寂东流。随河水东望,潮平岸阔,海水之中一道黄龙,在辽阔湛蓝的大海里恣意畅游。目光随着黄龙畅游,目之所及,水天一线,却不见黄龙之尽头。尽管踮脚仰头眺望,满眼所能看到的,仍是那条黄龙的雄浑身姿。只是在一条航船越出海平面的一瞬间,隐约看到黄龙远端一条绿线,那里是大海的深处。
这是黄河吗?这是那条从远古走来,哺育了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黄河吗?这是那条浊浪滔天、狂放不羁,书写过数千年人间灾难的黄河吗?这是那条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大难兴邦的黄河吗?
我站在大堤上,不禁这样大声的问。
脚下的大堤告诉我,这是黄河。
眼前的黄龙告诉我,这是黄河。
对于黄河,我并不陌生,甚至还可以说很熟悉。在我居住的济南这座城市,黄河水由西往东日夜流淌。架设在黄河上的高架桥,让我一年当中不知有多少次来往于黄河两岸,不知道有多少次看到过黄河的身影。多年前,我也曾经溯源上行,游览黄河景观。在花园口,我站在黄河大堤上,看过即将丰收的万亩田畴;在三门峡,我手扶大坝栏杆,看过水平如镜的高峡平湖;在碛口,我站在古镇渡口边,看过黄河风浪中沉浮的渡船;在宜川,我站在岩石上,看过暴怒咆哮的壶口瀑布;在河套,我脚浸在黄河水中,看过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在青海,我看过黄河婉转的九十九道弯。这次回老家,再看看黄河入海口,也算是完成了一桩关于游览黄河里程的心愿。只是在看到家谱上“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这样的记载时,我问堂哥后才知道,老家距黄河入海口并不远, 历史 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听堂哥讲述老家的那些 历史 烟云,那些陈年往事,我不禁诘问自己;我曾经溯览黄河,可我真正的了解黄河吗?这里是我祖辈的故土,可我了解家乡的这块土地吗?带着这样的诘问,我翻开了 历史 。
二
历史 有些遥远,但却清晰。公元前十一年,也就是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王莽三年,黄河大决于魏郡,惊涛狂澜,滚滚浊浪,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千里沃野,皆为黄汤。这次持续六十多年的黄河泛滥,使黄河下游多地成为不毛之地,百姓哀鸣,饿殍遍野。
帝国需要赋税,皇帝需要安民,百姓需要安生。于是,公元六十九年春,汉明帝下诏,治理黄河,“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之患。”
这段 历史 ,出自《后汉书王景传》。书中所指的“千乘海口”,就是现今家乡这块土地。
复溃之患解除了,千里赤地恢复了生机。由此,“景由是知名”。
王景是治黄英雄。但我更愿相信,那黄河两岸修筑堤坝的“卒数十万”才是英雄。虽然,在典籍中找不到他们姓甚名谁,张三李四,但透过 历史 烟云,我能看到,在凄风苦雨中,她们妇幼相携,肩扛手提,筐盛车载;在风霜严寒中,他们父子相助,夯土筑坝,巩固河堤;在电闪雷鸣中,他们人链相接,密勘细查,严防死守。正是他们的坚强隐忍、奋力抗争,这才使黄河水患在无数次风雨狂暴面前,在无数次险情叠加面前,安然流入大海。
三
先祖是在洪武年间随大批山西移民来到这里的,这是家谱上的记载。这距公元前十一年的那次黄河决口,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落脚之初,这里荒无人烟,举目远望,满是沟汊淤泥、黄蒿芦苇、黄沙土丘。先祖们不知道,这一切蛮荒都是西汉初年那次黄河溃坝的杰作。先祖们在这里掘沟排水,开荒恳田,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这里渐渐有了鸡鸣,有了村落;先祖们引帆下网,荡桨拏钩,这里渐渐有了航运,有了集镇。尤其是先祖们筑坝拓场,引水晒盐,几多艰辛,数代努力,使自齐国始祖姜太公煮海熬波肇始的盐业经济,在几度荒废、几度恢复下,又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百多年后,这里已是威震淮扬,名冠京城的著名盐业产区,其繁华景象,就如清朝人刘学渤在其著作《北海赋》中所描述的那样:“漉沙构白,澄波出素,灿若飞霞,峙如积璐,商市万金,税足国赋。”富裕程度,足见一斑。
令先祖不曾想到的是,咸丰五年,黄河的再一次决口改道,使这一切繁华,一切富足,连同村庄城镇、卤池盐场,一起随洪水湮灭,荡然无存。这就是家谱上的记载;“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
这,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宿命。
当先祖们离开大槐树,离开黄河岸边的家园时,他们虽然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但他们绝不会想到,在他们安身立命的远方,待家业安稳数代人以后,黄河会以这样的凶残方式暴虐他们。
对家族的这一段 历史 ,后人知道的并不多,我也是在家谱上
读到咸丰五年黄河决口的记载后,查阅相关资料才知悉的。或许是那次决口,洪水太凶猛,家谱特意记录下这一笔;或许是那次决口造成的灾难太深重,以至于对清光绪十五年和清光绪二十年的两次黄河水灾不以为然,家谱上记录的都是轻描淡写。
先祖们再一次回到蛮荒时代。房屋冲倒了,再加高基础重新翻盖;沟渠淤塞了,再清除污泥重新开掘;田地被黄沙覆没了,再深翻耕犁埋于地下;饿了,在沟渠河汊围逮小鱼小虾充饥;渴了,就喝泥沟里浑黄含沙的黄河水。在洪水退去的第二年,冲毁的村庄就恢复了生机,这里又成为先祖安身立命的祥和家园。
四
数十年以后,当这块饱经磨难的土地休 养生 息之时,灾难再一次降临,这一次不是天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这块土地,民族生存再一次如黄河决堤,遭遇生死危机。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在这昂扬的战歌里,肖华走来了,黄骅走来了,许世友走来了,杨国夫走来了,家乡的先辈们纷纷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在天灾面前,先祖们表现得坚韧不拔,在国难面前,先辈们更是表现得英勇不屈。战场上杀鬼子,男儿们奋勇当先舍生忘死;后方支前救护,妇幼老弱竭尽全力。户户有刀枪,村村是战场,先辈们竭力拼死保卫自己的家乡,无数人牺牲疆场,在这块被黄河水浸泡过的土地上,也同样浸泡着无数家乡父老的殷殷鲜血。 抗战八年,这里走出了一支又一支喝黄河水长大的子弟兵队伍,他们征战的脚步踏遍了祖国大地,在现今共和国的武装序列里,依然有流淌着家乡血脉的虎狼之师。
五
我在想,是什么意志支撑着先祖们这样坚韧不拔?是什么精神鼓舞着先祖们这样英勇顽强?许久,许久,我没有答案。
我默默地走下大堤。尽管脸色有些凝重,但脚步已轻快了许多。站在大堤下面停车场上的堂哥,远远地望着我,满脸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坚持不要他陪伴而一个人走上大堤观览黄河;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上大堤时步履那么沉重;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大堤上看看黄河入海还会眼含热泪。
回到不远处的村里,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堂哥炒了几个菜。一如老家人待客的传统,除了凉拌热炒,这餐桌上还有醉枣,红烧鱼,枣杠子酒。但诧异的是,老家人待客,多年一贯的红烧梭鱼,这次餐桌上的鱼盘里却是红烧鲤鱼。
堂哥说:这醉枣以后还有得吃,这枣杠子酒以后还有得喝,只是这野生梭鱼,以后很难再吃得到了。
我问,为什么难再吃到了?
堂哥说,野河岔子河湾子都整治成水渠鱼塘了,放养的都是家鱼,再不都是放养的大闸蟹,这野生梭鱼不多了。
梭鱼,醉枣,枣杠子酒,这都是老家的特产,用梭鱼、醉枣、枣杠子酒招待客人,这也是老家的待客习俗。自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回老家,吃到的第一顿饭,就是奶奶给做的红烧梭鱼就高桩馒头。之后走亲戚,不论是本家兄弟,还是亲姑亲舅,家家都是梭鱼上桌,或清蒸清炖,或红烧酱焖。走时,给带上的都是醉枣。我知道,这是老家的习俗。那时我就想,老家怎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只是没有机会问个究竟。
现在有机会了,我问堂哥。
没想到,这个问题堂哥是从先祖移民说起的:移民之初,先祖从洪洞带来的唯一物产就是一颗枣树。没想到的是,这棵枣树在这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竟生长的特别旺盛,结出的小枣竟比洪洞原产地结出的枣子还甜,晒干后掰开竟有缕缕糖丝,对着阳光一照,犹如金丝,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金丝小枣”。旱瓜涝枣,水灾之年,庄稼颗粒无收,小枣却挂满树头,这些小枣就能救命。于是人们便在这里广种枣树,用以救灾救荒。年景好时有饭吃,收下的小枣用来酿酒,再用这酒泡制醉枣。过年过节,没啥稀罕东西,就用这醉枣待客,几百年下来,就成了习俗。梭鱼也是这样,先祖移民之初,这里遍地河岔涝洼,一到发大水,梭鱼便从海水深处溯河而上,这大大小小的河沟水洼里便是成群的梭鱼。水灾越大,梭鱼越多,说白了,这些梭鱼还是水灾的产物。鱼多吃不了,便都腌制后挂起来风干。过年过节,这腌制梭鱼也就成了待客的大菜。
堂哥说到这里,我一下子明白了今天餐桌上没上梭鱼而上鲤鱼的根本缘由。
堂哥不胜酒力,一杯枣杠子酒下肚就已脸红耳赤,话也多了起来:这些年枣树也少了,没有了黄河水患,庄稼年年丰收,粮食吃不了,谁还拿小枣充饥。原来种枣树的那些盐碱地,有的改种冬枣树了,有的挖成了鱼塘,放养黄河鲤鱼。看,咱吃得这就是黄河鲤鱼。说着,堂哥用筷子指了指鱼盘里的这条鱼。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桔红色的鱼尾,只是这黄河鲤鱼的标志—“金鳞赤尾”中的“金鳞”,在下锅红烧之前已被刮掉了。
可惜了,这条黄河鲤鱼,要是放在济南,在济南厨师的手中,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济南名菜,我不禁啧啧。
堂哥似乎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没啥稀罕的,走的时候给你带几条活的,回去你也做个糖醋黄河鲤鱼。
还有。堂哥接着说:有些人还准备把那些种枣树的盐碱地改造成水稻田,种海水水稻。过去盐碱地啥都不长,现在海水都能种庄稼,袁隆平真厉害,想想都是奇迹。
说来说去,还是黄河水患得到了根治。
吃完饭,堂哥余兴未尽,他一挥手,说:走,大哥带你到街上转转,这么些年你没回来过,咱老家变化老大了。
走出家门,拐出街巷,村中柏油大道横平竖直,犹如棋盘。一色的石头高基础、红砖红瓦房,沿大道边整齐排列。沿街两侧开着一溜溜商店,有的商店飘出阵阵推销广告声响。奇怪的是,大街上并没有看到有人,只有一个穿着橘红色工装的环卫老人,骑着三轮卫生车,和堂哥打了个招呼,擦身而过。村里的人呢?
堂哥说,这年头都忙,小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念书,青壮年们都去了城里打工了,老头老太太们也都不闲着,窝在家里织鱼网织地毯。街上除了打扫卫生的哪还有人闲逛。
可不,我和堂哥从村北头一路走到村南,除了那个环卫老人,没看到第二个人
走出村子,路左边全是麦田,麦苗青绿茁壮;田垄上稀疏的枣树,枝干虬曲苍劲。路右边全是鱼塘,排列方正整齐。走在家乡这空旷祥和的大地上,上午还被压抑的心情,此时不禁感到无尽的舒展开朗。
再往前走,已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我停下脚步,眼睛从西往东巡视,看着看着,竟觉着它是那条巍峨的长城,横亘在崇山峻岭中。又觉着它是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家乡的土地上。
我突然在想,是大堤保护了黄河,保护了村庄,保护了土地,保护了家乡人民?还是家乡的人民保护了黄河,保护了村庄,保护了土地?
作者简介:李金良,济南知名作家。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查家谱其实是有很多办法的,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办法来查询自己的家谱。
可以选择去宗族的祠堂查看相关信息
任何一个姓氏在每个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宗祠,这些宗祠都有着一些相通的地方,这些相通的点就连成了一条线,线的延伸也就展现了这个姓氏乃至家族的起源和发展。所以在不知道自己家谱的情况下,可以去宗祠看一下有没有自己祖辈的名字。
在很多家族的宗祠当中,都会记载这些家族的姓氏和起源,一些祖先的名字或者对宗祠有过贡献的名字都会刻制在宗祠的墙壁之上。这些镌刻的文字,就是寻找家谱的线索,这些线索能直接把家谱串联起来,形成整体。一旦在宗祠中找到了熟悉的祖辈的名字,那么就可以发现各种有用的讯息了。
查看家谱无疑是为了了解家族中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就是看家族中的一些后辈分支是否繁盛了。当然了查到了家谱,也能发现一些平时没注意到的血脉相连的亲人。
查家谱也可以通过查族谱来衍生
在同一片地区的姓氏,他们的起源大多都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我姑爹姓胡,我老公也姓胡,他们一个老家在乡下,一个老家在县城,明明是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但他们的族谱中却有着共同的先人。换句话说,我老公和我姑爹还算是远房的族亲呢!所以说想要知道自己的家谱,也可以通过自己姓氏的族谱来进行分析和搜集相关的讯息。
族谱的记载往往比宗祠上名字的记载更具体和广泛。所以通过族谱,也是可以有效查询到每个人的家谱,包括每个人所属家族中的旁支、分支、远亲、近亲都是可以系统的在族谱中查询到的。
找到家谱也可以询问长辈追根溯源
有些人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原因背井离乡,来到了外地求生,久而久之在他乡打拼的他们把他乡变成了故乡,这时候想要找到家谱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物力,才可能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家谱。
比如我爷爷,我爷爷在很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发大水,流离失所来到了江西。但其实他是安徽人,如果我爷爷想找到家谱,首先就需要找到家乡的族亲,通过族亲的关系再去咨询家乡里的长辈,找到自己曾经所在的一脉,然后再去查询自己的家谱。只有这样做了以后,才能把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写进家乡的族谱当中。
所以一般来说,在完全没有任何记载的情况下,想找到家谱必须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家里的长辈和老人,然后再找到自己的老家,向宗族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咨询,这样才能够进入原有的宗祠或者拿到相关的族谱,那么家谱也就可以基于此,进行记录了。
其实只要有心去寻找家谱,想找到有用的线索和记录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族谱和宗祠代表的是一个姓氏和家族的兴盛,大部分地区都保留着这文化传承的建筑。
我是满族,姓关,老家是辽宁省凤城的 我家是镶蓝旗的 家谱看到俩个 不知道到底哪个是了
本文2023-10-06 16:34: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