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余姚闻人氏族宗谱,存卷为祝文、记、序等,卷五系图,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凤山街道永丰村闻人氏宗祠、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闻(Wén 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北归的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而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也就说很多这样的聚居地都叫"小云南"。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小云南即云南说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这个女孩儿叫维修 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征求自己身边人的意见 会闪闪发光,令人油然生情,使你的居室生机盎然,景色常青。而且,君子兰的花多开在冬季,花期还长,外面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室内绿叶红花、春意浓浓、一派生机。君子兰的性格有些像梅花,它不怕吃苦,在寒冷的冬季傲然开放,送给我们春天的美格调高雅的姿容,它那碧绿挺秀的剑叶,富贵丰满的花容,艳丽的色彩,细腻的花瓣,盛开时灿烂夺目,有着热烈欢舞和娇莹发光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爽。因此,人们常常把君子兰作为甜蜜、富有和幸福的象征。这真是一盆迷人的君子兰啊!我爱君子兰,不光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的坚强那是妈妈去花鸟市场精心挑选出来的。它由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花盆组合而成,其中那个大一点儿的花盆像一朵盛开的郁金香,里面那个小一点儿的花盆则像一朵荷花,而它的底座更似奥运的祥云。花盆的颜色是棕红色的,看起来和沙发、茶几十分的般配。一走入客厅就被这盆君子兰吸引,它像一把打开的扇子,更似美丽绚烂的孔雀开屏,又如雄鹰展翅,还像前年春晚里那婀娜的“千手观音”,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君子兰的叶子形似一把宝剑,苍翠欲滴。从远处看,就像打了蜡一般,油光闪闪,它们长短参差不齐,两边对称,而在它旁边的文竹,和它比起来,就显得逊色不少。它的叶脉
[闻人氏属地]
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三十里。
[闻人氏来历]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传说,到了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而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一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当时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名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少正卯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推动了奴隶制灭亡、封建制兴起的浪潮,成为一代法家先驱。后来,新兴建制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
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宏然、远近闻名的人,被世人誉为“闻人”,所以在他的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者,后再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闻邑,春秋时期郑国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
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郑襄公姬子坚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晋景公因郑国违盟投靠楚国,大怒之下出兵伐郑国,连续击败郑国军队,夺取了郑国的闻邑,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并一度包围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后郑国得到了楚军的协助才击退晋军,但闻邑已经收不回来了。失国的原闻邑之郑国人,在成为晋国汜邑之民后,有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闻人氏、闻氏同宗同源。
[闻人氏名望]
闻人名人,西汉有学者闻人通汉,宋有学者闻人宏、闻人祥正,元有经学家闻人梦吉,明有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等。
当然有,它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闻姓的英文有时被写为Woon。而Wen为汉语拼音。闻姓姓氏出处有二,一说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一说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难改姓。据考证推测,闻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历史名人有闻良辅、闻一多等。
历史名人:
闻秀才:(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闻见昌:(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名士。
闻舜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名士。
闻克祈:(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名宦。
闻 璋:(生卒年待考),字廷实;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文士。
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
闻 泽:(生卒年待考),字美中;闻璋之孙;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闻 渊:(生卒年待考),字静中,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大臣。
闻良辅:(生卒年待考),德清人。著名明朝广东近察使
闻良辅的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明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出使暹罗(今泰国)、苏门答刺,赐给其王织金文绮、绒锦纱罗,加强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闻启祥:(生卒年待考),浙江杭州人。著名明朝文士。
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生卒年待考),明朝人。著名明朝教育家。
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 珽:(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金石收藏家。
闻一多:(公元1809~1946年),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著名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
100%有,比如
闻姓名人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809-1946),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红烛》、《死水》等诗。后来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7岁。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
闻良辅:明臣。浙江德清人。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明永乐二年(1404),与宁善出使暹罗(今泰国),赐其王织金文绮、绒锦纱罗,暹罗斛国王参烈昭昆牙遂遣使入贡,进金叶表文,赐《大统历》。
闻渊:明臣。字静中,鄞(今浙江宁波)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累官吏部尚书。严嵩专权,部权无不侵,数以小故夺其禄。年七十,遂乞归。家居十四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闻珽:清藏书家。字种怀,号书岩,清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壬申(1752)举人,官江宁教谕。平生惟好读书,手钞书盈箧。得善本,必校雔点勘。得王损仲宋史记旧书稿,为海内希,谋镌板不果,时以为憾。
闻立慎:清学者。字修元,安徽人。恩贡生,任定元县教谕,教读六十余年,出其门下者不下百余人。平生手录批点之书四百余部。著有《子史辑要》、《春秋左传要略》、《经解集证》、《论世知人辑略》、《四书发蒙》、《四书五经会通》、《童蒙益智》、《谷诒集编》、《警省箴规》、《真意斋诗草》、及《同声集》等,未付梓。
闻礼祜:清学者,字笃卿,安徽人。
闻秀玉:女,清诗人、画家。
闻璞:女,近代诗人。
其他闻姓名人有宋官吏闻韶,画家闻秀才,名士闻见昌、闻舜举;元雕刻家闻宣;明官吏闻泽、闻克祈、闻朝中、闻一言,学者闻璋、闻可宗;清将领闻其政,隐士闻诗礼,医学家闻光远,诗人闻立陔、闻芝玉,书法家闻立性,学者闻诗白、闻兴琅、闻介祥等。
闻人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10-06 16:12: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