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第1张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关于张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资料考证。一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张姓是以字为氏。张氏子孙世代在晋做官,三国分晋后,又为韩效力。张姓的鼻祖是青阳氏第五子挥,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被赐姓张氏而得姓。二是,依袁桷的《张氏宗谱序》记载,张姓源自姬姓,其望郡共有十二个,分别是: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三是,按照《风俗通》上记载,张、王、李、赵,四姓皆为黄帝赐姓。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百家姓》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

  张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0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0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0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张氏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谕 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 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 药: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徒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喻 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 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 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时,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 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人。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喻 时: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喻 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年80岁,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喻茂坚:明代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10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4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18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喻宜萱: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省萍乡人。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和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音乐,以后赴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考察音乐教育,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和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和声乐系主任兼副院长,同时继续从事演唱活动。嗓音饱满宏亮,气息控制稳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醇厚,热情奔放。

曾两次应邀担任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除选编、译配多种声乐教材,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一书外,还撰写有二十余篇论文。

喻林祥,湖北应城人,1945年生,兰州军区政委,中将。

喻集禧,湖南平江嘉义镇人,1937年12月生,原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空军少将。

喻忠桂,苗族,贵州道真人,1941年7月生,原贵州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少将。

喻 晓,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北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士,曾任国务院经济资源学术研究委员会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改革与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现任中央办公厅局长。

喻 晓,安徽省纪委副书记。

喻晓松,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经贸委主任,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

喻 沧,原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没古代

喻的名义

喻的本义是告知,义同谕。作为姓,出现在西汉时期,由俞姓演变而成,汉姓改姓的主要规则之一是汉字字形和发音的趋同。所以,喻姓的名义和氏族图腾应同于俞姓。

俞,本义是凿木造舟。古时先以自然中空的树干为舟,后以刳空的树干为舟,是一会意字。甲骨文的俞,下部为舟,乃是小船的象形;上部是一个三角形符号。金文的俞,左边为舟,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像人凿成的舟形,旁边的一点丧示挖鹭的木屑。小篆的俞,下部的竖长曲线表示船在水上行走的水纹貌。到楷书,水纹挽变成丁立刀。古俞人生活于江河边上,制造独木舟和摆渡过河是他们擅长的技能,逐渐形成俞氏濠:俞姓的产生与此有关。

喻姓的起源与演变

喻姓出申姬姓。西周时,周霉王之弟姬友封于郑,是为郑桓公。春秋时郑公子渝弥,在周桓王时为帮司徒,后立别族为渝氏,历秦、汉,至汉景帝时为避皇后阿渝之字讳,分出喻氏、俞氏。所以渝、喻、俞三姓同祖,而且史书上有时也互通。姬姓喻氏的历史有18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喻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十分罕见:西汉惠帝时,吕后侄子吕佗(一作吕他)封俞侯,其后改姓喻姓。晋朝曲阜令喻归,本姓谕。仅此二例。当今西南地区的水、土家、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主要由中原汉族喻姓外流所形成。

历史上喻姓的分布和迁移

喻姓诞生于西汉时河南洛阳,至南北朝时,喻姓在东南一带有了很大的发展,随后进入四川。

宋朝时期,喻姓大约有4万6千人,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 ,

明朝时期,喻姓大约有6万余人,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湖北,这三省喻姓大约占喻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南、浙江、河南、安徽、江苏。喻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在四川和长江三角洲一带。

输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喻姓人口约有58万,大姓姓氏中排在第一百八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7%。喻姓在全国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二省,大约占喻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在重庆、贵州、四川、江西,这四省市的喻姓又占了29%。湖南居住了喻姓总人口的30%,为喻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湘鄂为中心,沿长江东伸西扩的喻姓分布特征。

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鄂渝黔、桂云川大部、广东北端、安徽西部、河南东南,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其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71%的喻姓人群。在粤闽浙大部、广西东段、云南西部、四川北段、青海东部、甘肃大部、陕宁南部、河南中部、安徽大部、江苏西段,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16%的喻姓人群。

喻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喻姓的郡望为南昌。喻姓堂号主要有玉泉、忠义。玉泉堂号典出北宋喻樗。喻樗因反对与金国议和被罢官,秦桧死后,复出任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最终为浙东提举常平官,很有政绩,著有《玉泉语录》。

家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喻姓族谱2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喻姓族谱2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喻姓历代名人26名,占总名人数的0057%,排在每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三十位;喻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喻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三位;喻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5%,排在并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历史上著名喻姓人物有:东汉苍梧太守喻猛;北宋建炎进士第一、浙东提举常平喻樗,建筑家喻皓;南宋绍兴进士、太常寺丞喻良能,祠部员外郎喻汝砺;明朝正德进士、副都御史喻智,南京兵部侍郎喻时,隆庆进士、按察副使喻均;明、清之际周易学者喻国人;清朝医学家喻昌,湖广总督喻成龙;近代民主革命家喻培伦。

喻姓血液

喻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54%,A型占303%,B型占261%,AB型占82%。

2018年2月10日,江西进贤县岭头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村内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仿佛过年一般。这天是岭头村喻氏祠堂竣工典礼的日子,岭头村全体喻氏族人以及从外地赶回来的岭头村民参加了典礼活动。江西喻氏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员在副会长喻建华、喻晓、喻银德,顾问喻水保的带领下,参加了岭头喻氏祠堂竣工典礼。

喻建华代表研究会向岭头喻氏赠送一块写着“文昭武穆”四个大字的匾额,以示庆贺。该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喻剑庚书写,精致美观大方。喻银德一行代表安义县排沙喻家也向岭头喻家赠送了一块写着“同根相连”四字的精致贺匾。岭头喻氏热情接待了研究会人员,鞭炮声烟花燃放声此起彼伏,祠堂内外喜气洋洋。                   

  中午,岭头喻家举行了盛大的午宴,研究会人员与全体喻氏村民出席了午宴,午宴酒席达60余桌。研究会人员向岭头宗亲逐桌敬酒,在呼喊“天下喻氏一家亲”的口号下,大家开怀畅饮,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血脉之情。     

晚上,岭头村举行了隆重的文艺晚会,继续庆祝祠堂竣工。江西喻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喻晓、顾问喻水保上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研究会对岭头喻氏祠堂竣工表示热烈祝贺。岭头村内烟花齐放,夜空被装点得绚烂多彩,把典礼活动推向了高潮。

        江西新建地处赣江西岸,鄱湖之滨,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新建辖区南北狭长,中间被南昌市城区隔断分为两大块,故民间俗有“上、下新建”之分。南边的叫“上新建”,境内西山、石岗、流湖、松湖一带与高安、丰城接壤,其地脉磅礴蜿蜒,佳气葱郁,层林古木,蔚然深秀,且四面清流激湍,烟村廻环,谓之“仙府”。自晋宁康二年八月许旌阳逍遥山下拔宅飞升始,邑人笃信道教,历晋唐而越宋明,真君民间崇拜活动愈演愈烈,每年农历八月初,民众都要举行“开朝、南朝、西抚”等祭祀仪式,场面声势浩大,于今不衰。

        今上新建境内亦多许旌阳古迹,久驻即其一也。久驻旧名鹿溪,相传许真君访道过溪上,爱其风气,盘郁徘徊不能去,为驻马者久之,这就是“久驻”的得名由来。久驻位于今天的新建石岗东北,毗邻流湖镇,其东地势平坦,近端大球山逆水而上,宛若狮蹲石上,为久驻水口屏障;西北多山岗与丘陵,七星岭、马尾山等众山峦拱卫其间。

        今久驻附近还有几个地名与真君有关。久驻北二里许有地名“权顿”,相传许旌阳在此小憩,稍作停顿后辄命驾去,故曰“权顿”。权顿原有一寺庵,香火繁旺,可惜抗战时期焚毁于日寇之手,再后来被夷为农田,老百姓通常称这里为“田地庵”或“权顿寺”。直到今天久驻的农人在此耕作时经常会挖到一些精美的残砖断瓦,令人不胜唏嘘。久驻南三里许,有村庄叫“暮投”,昔真君由久驻而南,停车延晀,至则暮矣,投宿村中,故称此地为“仙居暮投”,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暮投”。暮投为邱姓村庄,现址归流湖镇北城村管辖。

        登上久驻村前对门山,可以看见不远处的细珑子水库,这个水库就是真君当年饮马的鹿水井遗址。《万寿宫通志》记载:“鹿水井,在宫南久驻溪中。天旱溪涸,井乃出,紫石盘旋,肤色光莹。石罅中清泉涌出,洁白非常,以烹茗,辄成紫色。曾有群鹿聚饮其中,故名。世传真君饮马于此”。

        久驻村里老人讲,当年许真君途经久驻,见此地山岭环伺,为九龙聚会之所,本打算在此建一道观,却因为村前对门山而作罢。对门山村人习惯称为“猪头山”,其形状奇特,酷似一正在啃食的猪头。道家讲究避荤腥,所以真君只能另择观址,后来他在距久驻五里外的刘家坳里建了一座紫阳观。《久驻喻氏宗谱记载》:“紫阳观,真君故址也,占地百余亩,民国丁亥重建,高楼林立,雕梁画栋,暨未成,待解放后被毁,留空地一块,吾久驻村民每年正月举龙灯纪念一趟”。

        明代万历年间,新建久驻人喻均作了三首地名诗来纪念这段真君轶闻,其辞冲淡高古,透出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之气。

        喻均是新建久驻喻氏十一世孙。大约在南宋末年,喻氏最先来到久驻繁衍生息,久驻喻氏始此名播。

        《久驻喻氏宗谱记载》:喻氏始祖德善公,字天庆,南宋理宗绍定癸已(公元1233年)由濠溪分迁久驻,濠溪故址在今石岗镇西北方向东安村大林熊家附近。相传始祖德善公偶过久驻溪,见此地山明水秀,有龙光之气;又闻许真君烧丹玉隆往来于此,称其为九龙聚会之地。故德善公因名驻其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于是久驻这方真君灵地肇有喻氏,迄今已逾八百春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群众以“保卫祖国”之意将久驻片区命名为保卫大队,“保卫”之名沿用至今。保卫村委会久驻喻家村田多地广、物阜民安,族人崇文尚武、蔚然成风,洵为当地之巨族。

        族谱记载久驻喻家村的宅基地是块“伏虎地”。老辈人说久驻喻村最早并不建在这里,而是在今址对面半里多地的高坡上,中间曾有一圳相隔,圳叫“流古圳”。喻氏在流古圳边居住了近两百年,这段时间里喻氏不仅人丁单薄,而且考取功名者也几乎没有。

        直到明朝初期,喻氏因机缘巧合得高人指点旺地建宅,逐渐发展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村庄。话说某年夏天,一风尘仆仆的老者途经久驻村,日高人渴便在村里歇脚讨口水喝。老者是一名精通风水的高人,他瞅了瞅伏虎基址,看了看脚下的流古圳,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咳!好笑,有基不居,日日看基!”。村里有机灵者看出老人是“地仙”,就问老人此话怎讲?老人越过流古圳,指着对面说:“此地西高东低,映带清流,地势幽峻,形如卧虎酣眠,是极难得的伏虎地,可容万户之居!眼前这么好的宅基地闲置不用,岂不可笑?”村人又问在何处开基?老人来到伏虎地,随手垒了三块石头,继续说“当聚族於斯。虎尾出武将,虎头出文官”,然后拔腿就走。村人追问何谓虎头,何谓虎尾?老人说:“我从不给人看回头地。一切都有定数,不必强求,记住勿伤虎眼,住宅朝南背北,合族兴旺。”说罢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久驻喻氏聚族于伏虎地后,生齿渐繁,日益壮大。嘉靖四十年辛酉,久驻村人喻南伟中武举,三年后的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喻均乡试中举。武将文官、虎尾虎头,当年老人的预言一一灵验。

        喻均字邦相,号枫谷,久驻喻氏乃至豫章喻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隆庆二年(公元1568),二十九岁的喻均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仕途,历任工部主事、兰溪知县、杭州府同知、处州知府、松江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天津兵备副使。

        喻均每任一处都颇有政绩。厦河塔是浙江丽水标志性的古建筑,历经四百三十多年沧桑,至今屹立在城东佛头岩之上。此塔是万历十三年处州知府喻均首先倡导建造的,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了当年喻均造塔的事迹:均“从郡大夫士之欲作塔,以发山川之奇”。喻均顺应民意,主动作为,在他精心筹备下,厦河塔终于在峭壁森立的佛头岩顶破土动工。

        厦河塔喻均只造了一半,“既以迁擢未竟”,一纸调令,喻均匆匆收拾行囊赴任松江(今上海地区)知府。

        喻均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在松江知府任上开库活民的事迹。万历十六年,松江发生特大水灾。有洪灾怎么办,当然是开仓赈灾,古代信息不发达,像开仓放粮这种大事必须逐级上报审批,等批示下来,地方官员才能开仓放粮。面对灾情,喻均没有墨守朝廷的旧规,而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擅自开官仓放粮,并带头捐奉银开始赈灾工作,救活灾民数十万。这堪称明代地方官最成功的赈灾事例,使喻均的政绩声誉传布四方、流播后世。以至于赈灾结束后,喻均主动上书请罪,不降反升,擢山东按察副使。此事在崇祯《松江府志》有详细的记载。

        喻均不仅官声卓著,而且诗文俱佳,卓然大家,跻身明朝“文学复古运动四十子”之列,与文坛盟主王世贞、文学家屠隆、著名学者胡应麟等顶级文人交往密切,诗文酬唱,至今所存各家诗文集内,多有涉及喻均的赠答之作。

        王世贞评价喻均诗文:“文气雄而调古,驰骤开阖,不法而法。乃其持论,往往出人意表,歌辞亦称是”,更结合其人格赞扬说:“邦相无一毫俗吏态,游览倡和,令人慨想,临川之美,足可纸贵。”喻均宦游各地纵情于山水,写有大量诗作,各结为诗集,如《兰阴诗稿》、《括苍诗稿》、《武林诗稿》、《浪游诗稿》、《仙都诗稿》、《云间诗稿》、《山居诗稿》等文集。这几种文集今分别保存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而孤本《山居诗稿》十五卷仅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

        万历十八年,喻均调任天津兵备副使。因遭政敌讥议弹射,喻均上书乞求辞官,回乡隐居。致仕后喻均与文友汪应娄、张洪阳、朱谋晖结为“佳山社”、“龙美社”,优游于林下,徜徉山水间。后期喻均与新建籍同榜进士张位交好,频繁走动于张位的藏书楼闲云馆(遗址在今南昌市八一公园南湖杏花楼),常与名士汤显祖、刘应秋等人在此以文会友。

        喻均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经史虽非其所长,但每历官之地,好收集地方史料纂修志书。万历十二年,时任杭州府同知的喻均修撰 《勋贤祠志》,配以图版。此书国内久佚,惟日本尚存一孤本。晚年的喻均更是着手纂修《新建县志》,在张位等人通力相助下越年而成。从严格意义上讲,万历版《新建县志》是新建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可惜迭遭兵燹,其刻本在清时散佚,后世难窥全貌。现存世最早的康熙版新建县志就是在其基础上编撰的。

        喻均生前即以诗名享誉当世,直到清初,家乡文士在赞誉喻均时仍称其:“所著诗文,挥斥八极,浑涵万象,树典型于雅颂,采风藻于二南”。而在喻均的家乡久驻村,即便是四百年后的今天,枫谷老爷喻均还是村民闲暇时津津乐道的话题。

        枫谷先生显贵后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久驻村里至今还遗留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古迹。先说久驻牌楼,牌楼矗立在村中心路口,四层七楼,马头墙高耸,造型古朴大方,大门两边对联是喻均亲撰:“久立重门伏虎地,驻成牌楼凤凰池”,横批是大理石石匾:“聚族於斯”。村里老人讲这石匾上四字是明代大书法家松江府董其昌的手迹。喻均曾在松江知府任上拔董其昌于童子试,董在枫谷先生面前执弟子礼。

        牌楼无言,石狮不语,默默地守护了久驻村四百余年的风雨沧桑。2016年久驻村决定对老牌楼加固改造,修葺一新的牌楼上部基本保存原貌,石匾和石狮还是原来的物件。惟墙身采用青砖本色,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大门的对联换成:“久安长治好聚族,驻守世居在於斯”。

        相传喻均为改变久驻村的风水格局,请人建了一座风水塔和三口八角井(现如今村里三口井还能找到其二,风水宝塔的塔基尚存)。可找来风水师被喻均仇家重金收买,居然暗中使坏,把三口井分别打在伏虎地的左眼、右眼和心脏,风水塔选址在水口的莲花地上。幸亏发现得早,打在心脏的第三口井被及时制止,但打好的两口井定住了虎眼,伤了文脉,以至于后来的四百年里,久驻村再也没有出过像喻枫谷这样的大官。村里世代口传董其昌后来与喻均父子交恶,指使风水师干的,但此说无法考证。

        枫谷先生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容膝轩”,以表心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盛夏,喻均在家乡久驻村逝世,享年67岁。容膝轩墙壁上显眼位悬挂着老友王世贞手书《为喻邦相作容膝轩歌》,或可是喻均一生的写照。

        喻均育有四子,皆是饱学之士,传一时佳话。三子喻应益最有其父之风,学识渊博,工诗善文,早年屡试不举,中年隐居不仕,与汤显祖、谈迁等名流为知交,曾为史书《国榷》著序文,有《涤荡漫集》、《登乌石山诗集》、《登越王山诗集》、《澄澜阁宴集》、《万寿宫诗集》等诗词文集传世。二子喻应夔亦有文名,书法、诗词、楹联均颇有造诣。祟祯戊辰年任于都县训导,后升荆州兴山知县,敕封文林郎,也算是宦门延祚,光耀乡梓。

        久驻喻氏源自濠溪,与澹台门豫章喻氏一脉相承。《久驻喻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德善公由濠溪徙久驻,久驻七世祖汝春公分迁合上喻家(今流湖罗桥喻家),罗桥球峰公续迁莲溪喻家(今流湖地上喻家);久驻重宝公分迁松湖镇港北喻家,港北文德公续迁程坊(今流湖义渡程坊堎喻家)。隆庆四年,喻均主持久驻、罗桥、莲溪、港北喻氏族谱共修,并亲拟久驻喻氏字辈:“应仕全学,公卿继芳。愿传世德,庆祚永光”。清初,罗桥喻氏后裔,贵州平越军知府喻全昱续添十六字:“文章炳蔚,勋业载扬。桂兰晋绍,麟凤徵祥。”

        阳春三月,天蓝水碧,草木如织。立足久驻村口,放眼但见祥云纷郁、遍笼桑梓,满原绿植积蓄一个漫长冬季的能量,继而一个冗长的雨季滋养,终于迎来了她们生命中最妖娆的时刻。

        “仙驾已随云烟渺,枫谷秋来依旧红”。八百年的风云过往,又岂是区区数言能尽哉!惟愿每位喻氏子民能牢记历史,不忘初心,逐梦今朝!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