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承先堂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晏氏承先堂宗谱,第1张

晏氏宗谱堂号

目前收集到晏氏宗谱、族谱、家乘等谱牒的堂号有:《太原堂》、《青齐堂》、《显齐堂》、《德彝堂》、《善交堂》、《久敬堂》、《衮绣堂》、《姜桂堂》、《敦本堂》、《一本堂》、《修叙堂》、《阁叙堂》、《丛品堂》、《萃美堂》、《承先堂》、《象贯堂》、《叙论堂》、《齐郡堂》、《东海堂》、《济阳堂》、《齐敬堂》、《三鳝堂》、《廉俭堂》、《齐国堂》、《义和堂》等堂号。为便于晏氏宗亲根据各分支宗谱堂号,寻根问祖提供参考。《善交堂》、《久敬堂》取意于孔子对平仲公之赞誉;《廉俭堂》取意于平仲公之俭朴品质;《三鳝堂》取意于平仲公自诩“吾家三宝”也。其它堂号,或取意于同叔公之高风亮节与政绩,或取意于敦复公之刚直;或取意于宋仁宗至高宗年间数代帝王对晏氏诸贤相之褒奖。

(1)《太原堂》依据《世本》和《左传》记载顼颛|帝封地今山东曲府。顼颛|帝孙、晏氏始祖陆终封地于山东邾邱,古地理记载《太原》在今山东。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晏中权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太原堂》。岳阳县公田麻塘《晏氏太原堂族谱》全卷

(2)《青齐堂》是依据齐国青州、唐朝末年墉公是青州人,唐僖宗朝官、当朝进士迁任江西筠州观察判院,是江西晏氏鼻祖,因此得名。江西省修水县白沙岭镇《分甯晏氏家乘》记载有《太原堂》、《青齐堂》堂号和江西晏氏鼻祖墉公有关。

(3)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年)晏礼臣等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显齐堂》。

(4)江西省萍乡市,民国廿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插岭晏氏五修家谱》,堂号为《德彝堂》。

(5)《善交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湖北省汉川市;洪湖市汊河镇晏坊;仙桃市西流河镇;监利县新沟镇晏桥村、铁前村;武汉市蔡甸区大军山;云梦县;安徽省灵壁县晏路乡;江苏盐城阜宁等地《晏氏宗谱》堂号均为《善交堂》。

(6)《久敬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广西玉林、湖南新化县晏氏与广西玉林晏氏同根同宗,同出于江西省新余市,庚公《玉浪谱》支;湖北孝感市棚兴乡晏家大寨、晏家水寨等十八处;肖家港镇肖家港栗树湾、官家河等五处;小河镇的晏家咀等;孝感市书院街晏家大塘;孝昌县晏家河;黄州市团风县;长阳县;麻城市关厢晏家垸;随州万河;湖南新化县;湖南隆回县;常宁县;茶陵县;安徽巢湖市含山县;江苏灌南县;六枝特区等处《晏氏宗谱》均为《久敬堂》。

(7)《衮绣堂》的含义: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礼服。《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幅阿上乡”。郑象注云:“衮,龙衣也。”

《衮绣堂》系南宋晏敦复抗金反秦桧投降派有功。南宋皇帝赐横匾《衮绣堂》和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犹存。”今江苏仪征市陈家塘晚清浙江巡抚、广东巡抚、两广都督、江北团练大臣左副都御史。晏端书其谪裔在台湾省、台北市晏氏宗亲会常务副理事长晏天任先生寄来的《晏氏宗谱》,系江西临川市晏氏分支,堂号为《衮绣堂》。阳新县枫林镇《晏氏衮绣堂家谱》;内江《晏氏衮绣堂家乘》综合卷;仪征市《晏氏衮绣堂家谱》

(8)鄂州泽林镇文山公之子明四公支谱为《姜桂堂》(1900年宗谱七卷)。宜春市霞坊、大锡、《晏氏姜桂堂宗谱》;罗田《晏氏姜桂堂家谱》;金寨县《晏氏姜桂堂家谱》

(9)大冶县金山店镇锡山村文山公之子明七公支谱为《敦本堂》(1867年宗谱七卷)。新余市冲溪明公支《晏氏敦本堂宗谱》;云阳县、开县《晏氏敦本堂宗谱》

(10)江西省宜春市《洖溪晏氏族谱》,堂号为《一本堂》,第五卷记载湖南益阳市晏氏公支。

(11)江西省上高县天山村《晏氏宗谱》,堂号为《修叙堂》。首卷历代世系,从神农氏、姜太公、晏弱、晏婴至墉公。

(12)江西省上高县《锺溪晏氏族谱》,清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续谱,堂号为《阁叙堂》。

(13)萍乡市《晏氏丛品堂家乘》

(14)高安市《晏氏萃美堂宗谱》

(15)分宜县杨桥西田村《晏氏承先堂宗谱》

(16)吉水县白沙镇罗陂《晏氏象贯堂宗谱》

(17)丰城市石滩镇湖山村晏家《晏氏叙论堂族谱》

(18)樟树市经楼镇江背沿园晏村《回冈晏氏齐郡堂族谱》

(19)宣恩《晏氏东海堂宗谱》首卷;建始县《晏氏东海堂宗谱》;陕西安康也有用《东海堂》

(20)石首市《晏氏济阳堂宗谱》;湘潭《晏氏济阳堂宗谱》

(21)宿迁市沐阳县《晏氏齐敬堂家谱》

(22)光山、新县《晏氏三鳝堂宗谱》

(23)《廉俭堂》

(24)《齐国堂》

(25)《义和堂》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玉林市图书馆信息载体不断变化,由过去的竹筒、纸张发展到今天的光盘、光碟。最近,《苏氏家谱》光碟在该馆亮相。

《苏氏家谱》光碟是由苏荣玟先生编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一般家谱都是以纸质为载体,而把家谱刻录成光碟的还不多见,可见作者的匠心。光碟家谱有别于纸质家谱,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容量大,不受篇幅限制;检索快捷,只需输入检索的关键词,所需内容马上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可读、可视性强;增删内容方便,是一部开放性的家谱;携带和保存方便,可随时检索,不占空间。

董姓家谱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扩展资料:

董姓家谱现状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资料:

-董姓

南京打擂名列三甲

1927年春,广西省长黄绍宏聘请梁方伍到梧州当教头,专门教授军人习武。8月中旬,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武术比赛,他辞去军队教练之职,前往南京参加比赛,希望借此结识天下英雄,也要显显自己身手。省长黄绍宏资助他200元白银,代表两广(广东广西)参加比赛。他带领徒弟刘雅林随行,乘船赴南京。这场规模巨大的全国武术比赛,汇聚了全国各省1000多名武林高手。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梁方伍过关斩将,最终夺得第三名,为两广争了光,名闻全国。

1933年,罗定的父老乡亲请梁方伍回故乡设帐授徒。他爽快地答应回乡,决心让更多的乡人习武健身,保家卫国。他在罗定3年间,先后在罗定的素龙、榃卜、横岗、榃滨、围底、罗平、太平、罗镜、分界、船步、沙两,以及信宜的思贺、寨岗,阳春的松柏等地开武馆教授武术,教过的徒弟有近万人。

1935年,原广东省省长李耀汉请他到新兴天堂教授几个儿子学武艺。1937年春至1939年秋,梁方伍到台山北流乡开设武馆,教出徒弟1000多人。1939年冬,他重返罗定榃卜授徒,并开设光中火柴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蒋介石消极抗日,祖国大片河山沦入敌手。后来,广州、三水、肇庆等地相继沦陷,广西也面临战事。当时,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三人联名邀请梁方伍到广西授以官职,由他担任军中教头。但他无心官场,婉言拒绝,继续在罗定授徒。后来,他带领最小的儿子梁铁军和儿媳赵淑秀到罗定苹塘南涌开荒造田。

硬功了得任人锤打

梁方伍武艺超群,当时广东罗定和文本岑溪无人不知,无人不赞叹。他的硬气功非常了得,据他的侄孙、在云浮硫铁矿集团公司退休的职工梁东波介绍说,梁方伍运气站着,可任由一个“猛男”用大锤击打,“猛男”打了几十下已气喘呼呼,但他气定神闲,面不改色。如果他睡在以前舂米的碓坎上,可任人踏碓连捣几十下腹部,若无其事。他的肚皮可以任人用铁钳夹,肚皮不但没受伤,还将铁钳弹开。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派人来拜访他,其中有两个是广西有名的武术师。他们见梁方伍已80多岁,显得老态龙钟的样子,言语间不觉流露出婉惜他年老不顶用的意思。只见梁方伍一跃而起,表演了几路拳棍给他们看,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而两位武术师仍欺负他年老,竟恳求和他比试比试。梁方伍见如此,就不推辞。一交手,仅两个回合,一个武术师被打倒在地。另一个接着上,经过几个回合较量,也被摔倒了。他们两人大吃一惊,说:“梁师傅真是雄风犹在,武艺不减当年!”他们连忙要拜梁方伍为师,并多住了几天,请梁师傅教了两路拳才回去。

梁方伍武德高尚,也是人所共知的。每次开业授徒时,他必谆谆告诫徒弟:“你们学武,必须先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要知道学习武艺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卫国,决不是为了欺人。一个武术家,必须有涵养,自恃本领,动辄欺人,惹是生非,与人斗殴,不但有违学武的宗旨,而且是惹祸的根源。强中更有强中手,高山还有更高山。恃势欺人者,必定没有好结果的。”他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梁方伍正在罗定船步设馆授徒。当时广州大学也迁到那里。有个姓丘的大学生,是广西玉林人,出身于武术世家,身体魁梧,孔武有力,功夫了得。梁方伍教授徒弟时,丘某常来旁观,并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诸多挑剔。梁师傅装聋作哑,不与他计较。丘某竟以为梁师傅怕他,便更加狂妄,竟三番四次提出要与梁师傅比武,但均遭梁师傅谢绝。一天晚上,丘某竟紧紧抓住梁师傅的手,一定要比试比试。梁师傅见无法避开,认为对这个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的小子必须教训他一下,就说了声:“不要见怪。”顺手轻轻一拉一送,把丘某推出两三丈远,跌倒在地。丘某从此甘拜下风,遂拜梁方伍为师。

梁方伍还擅长医术,尤以医治跌打刀伤见长。他的行医生涯中,对家境贫困的,都减免医药费。对个别家庭毫无生活来源的人,不仅送医送药上门,而且送钱给他们医治。至今上了年纪的人仍念念不忘他乐于助人的善举:或对断炊者送钱买米,或对贫困者送钱交学费。抗日战争时期,有的外地人慕名投靠他,他也乐意招待。在罗定中学迁往榃卜时,梁姓学生受到他的资助就更多了。几十年来,他授徒、行医的收入虽不少,但多数花在亲戚朋友、兄弟叔侄的身上。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广西岑溪,一个在广东罗定。解放前后,三个儿子每人建造房屋只得他资助千余元。他常说“江湖钱,江湖散”,临终前并无积蓄。

悬壶济世声名远播

解放后,他一直以行医为业。1950年至1958年,他在台山县水步镇开设明德堂医务所。1959 年,公社社员多患水肿病,情况十分严重。岑溪县委知他医术精湛,特派他的长孙梁大陆去台山请他回岑溪当制药厂厂长。梁师傅尚在考虑中,县委又第二次派人来敦请。梁师傅便应邀回到岑溪,任新圩回生制药厂厂长。他根据古人验方及自己的临床经验,精心钻研,研制出医治水肿病的特效药粉、健胃补肾丸及跌打刃三种中成药。病人服用后,效果显著,来求医者十有八九得以痊愈。这些中成药很快就驰名省内外。当时湖南省湘潭县卫生科也派人到回生制药厂订购这些中成药。当时岑溪县委把他的事迹呈报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1年,中央体委曾电告当地政府,拟请梁师傅到国家体育馆传授武艺。可惜此时他年迈力衰,同时患了病,深恐有负国家期望,便婉言辞谢。1972年11月7日,梁方伍因病于广西岑溪县逝世,享年95岁。

只有-梁姓家谱文献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民国)梁焕奎编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梁氏五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七卷。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明)梁桥编,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清)耿荣安、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民国)梁秉年、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一册。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字排印本。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梁怀廉、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民国)林公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字排印本二册。 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增补至清道光年间。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民国)梁星五、梁耀祖等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星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瑞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豫章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民国)梁让德、梁清祥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清)梁瀚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梁李七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梁树荣、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该谱创修于明万历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注:记事增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记事至清咸丰年间。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庶、梁启(崔凹)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现代)梁赵奎修,1950年铅字印本三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三十五卷、卷首。 南常德梁氏四修族谱,(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三卷、卷首。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民国)梁基雍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卷首。版心刻夏阳堂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广州正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民国)梁卓勋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三册。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梁颍稣总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张彬文、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清)梁纶修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广州金璧斋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智镛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当年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一册。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孝友堂铅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铅印本九册。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广州宝珍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焕章、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清)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永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清)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清)梁活阶、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莞蟹溪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蕃昌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民国)梁开樘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善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民国)梁国栋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梁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容县松山乡松山村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民国)梁映辉、梁进之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江津县梁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清)梁崔、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族谱一卷,(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粱氏族谱四卷,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梁氏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粱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

晏氏承先堂宗谱

晏氏宗谱堂号目前收集到晏氏宗谱、族谱、家乘等谱牒的堂号有:《太原堂》、《青齐堂》、《显齐堂》、《德彝堂》、《善交堂》、《久敬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