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哪个皇帝后裔最多?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哪个皇帝后裔最多?,第1张

刘邦。

汉朝是第一个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能够同时保持长治久安的朝代。两汉有四百年的历史,为其后历代之最,汉朝末年也是和平禅位(虽然是被迫),后代子孙没有遭到大肆屠戮。

在汉朝之后的三国、西晋,时间都很短。而且在西晋之后,由于符坚被亡国之余慕容冲之流落井下石,以后历代王朝被灭之后都实行斩草除根,皇室后裔遭到大量屠杀。

所以刘邦的后裔是最多的。

当然这本身是不公平的,因为刘邦比其后相当的帝王都要早,而且早很多,到了其他人称帝的时候,刘邦的子孙都已经是多少代重孙子了,数量已经大得可怕了,而那些帝王的下一代最多不过几人、十几人而已,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古代妾不能升为正妻,一是有道德约束,二是有律法的规定。夫妻夫妻,妇与夫齐者也,男子的正式配偶,明媒正娶进来的,在家里享受与丈夫同等地位,而妾,奔则为妾,妾不娉也,意思是男子买来的,不在婚姻范畴,也不属于家庭正式成员,就连男主人有罪,要牵连家人时,妾都不在其列。

《史记》记载,汉武帝颁布了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非正,就是不能以庶子乱了嫡子的地位,乱妻妾位,不能把妻降为妾,不能把妾扶正为妻;《唐律疏议·户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

所以古代,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如果妻子死亡或者被休,男主人一般会再续一个,而鲜有将妾扶正的,如果扶正,可能面临律法的惩处,更会迎来宗法礼制的谴责,比如西汉时期,就有个人以身试法,汉武帝针对诸侯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嫡子才能继承爵位,如果正妻无子,那就要国除降为郡,这就要命了,哀帝时期,孔乡侯傅晏没正妻无法生育,于是把生儿子的妾扶为妻,结果被发现,直接削了爵位,变成平民。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妾成妻的也有例子,《沈阳甘氏家谱》记录了一段往事,乾隆年间家主甘运海,正妻崔氏无子去世,妾罗氏生二子,抚养长大,付出操劳,家主甘运海非常感慨,召开家族会议,众人通过后,拜堂正式升罗氏为正妻,那年罗氏60岁,可见妾扶正之路艰辛。

朱琏,赵桓太子时的太子妃,宋徽宗主持婚礼,赵桓即位为钦宗,朱琏立为皇后,靖康之变北虏不堪污辱,投水自尽。

最后说皇后,看起来皇室里由妃升为皇后的例子很多,似乎在皇家妾升正妻很容易,但把历代皇后列表拉开看,大部分皇后是皇帝的结发之妻,死了或者废了后立的,有重新选出来的,只有小部分是由妃升为皇后的,这个就看皇帝的意思了,因为君权是位于制度和道德之上的,什么事皇帝说的算,如果皇帝硬刚,大臣儒生们也弄不过,比如嘉靖的张皇后,也要看妃子的背景墙不强悍,比如宋仁宗的曹皇后。

这俩场战役分别是明朝的北京保卫战和北宋的东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能胜利而东京保卫战必败无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说下他们的共同点。

北京保卫战和东京保卫战的共同点

1,围攻首都的敌人瓦剌和金国都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

2,在敌人围攻首都之前,国家都刚经历了一场大败,精锐之兵已经消耗无几了。

3,朝廷内部同样分主战派,投降派,主和派。

那么,为什么朱祁钰能守住北京城,赵桓却守不住东京?

东京易攻难守,北京易守难攻

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位于河南中东部,黄河下游南岸,属于华北平原,可以说过了黄河,到东京之前都是一马平川,唯一能给敌人造成比较大麻烦的就是黄河了。所以在金军渡过黄河后,东京就完全无险可守了。所以东京是四面临敌,易攻难守。

而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三面环山,自西向东又分别有潼关,居庸关,山海关等险要关卡,大同,宣府等重镇。再加上北京城经过元朝近百年的建设,明朝建立后的北京早就建设成铜墙铁壁了。所以北京城是易守难攻,是军事战略上的绝佳之地。

保卫战中宋朝任用主和派,明朝用主战派

朝廷上下对敌的态度,是能直接影响一场战争结果的。

先来看下宋朝的东京保卫战,当时金军有2次围攻东京,第一次的时候,赵桓任用了李纲为代表的主战派,各地的勤王之师也纷纷救援,河北、山东的义军也奋起抗金,军民共同胜利地保卫了开封城。

第二次保卫战的状态是,虽然说东京的军民抵抗情绪很高,但以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秦侩这些投降派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遗散,防务空虚。就连皇帝赵桓的选择都是投降,不然也不会2次入金营求和,最后父子俩都被囚禁起来。最终导致东京城破,北宋灭亡的结果。

再来看下明朝的北京保卫战,可以说这次明朝面对的情况比宋朝的恶劣很多,明军的主力大军和将领都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

在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抵达北京城时,明朝廷的行动是: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主战派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先是稳定内部,诛除宦党,平息民愤,立监国郕王为帝。然后调兵遣将,任用逃回来的石亨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全国各地的百姓,北方重镇的守兵也誓死保卫国土。在这全国万众一心抗敌的努力下,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再加上勤王之师即将到来,也先只能撤退。

在也先撤退的时候,于谦他们不是固守在京城不出来,而是主动出击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一路追击,把也先他们赶到关外。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明朝得以继续延续二百多年。

当时的明朝正值壮年,瓦剌军实力已大不如前,而宋朝则相反,敌强我弱

东京保卫战,宋朝遇到的是骁勇善战的金军,他们刚建国不久,兵锋正盛更挟灭辽之余威,大有横扫天下的趋势。

而宋朝呢,建国已经160多年,承平已久的宋朝士兵将领缺乏实战,兵备废弛,再加上国内派系林立,内斗不断。尤其是北方,自从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久无战事,北方的防线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所以说,宋军的软弱和金军战斗力的强悍,也是东京守不住的原因之一。

再来说北京保卫战,当时的情况是恰恰相反,虽然说明军精锐在土木堡损失严重,可是,明朝才立国不久,正值壮年,军队的斗志和根基还在,在加上各地勤王之师的实力也是很强大。

反观瓦剌,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和朱棣先后几次北征蒙古,打的蒙古是四分五裂,后来的瓦剌更是被朱棣打的俯首称臣。再加上明朝对北方蒙古诸部实行的是羁縻政策,让蒙古诸部互相牵制,此消彼长,实力早已大不如从前。

总结

在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东京保卫战时,宋朝是三者都不占,所以是必败无疑的了。而北京保卫战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占,所以能打败也先,也先更是因为这场战败,导致声望大跌。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名将廉颇做了相国并被封为信平君,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燕国派相国栗腹访问邯郸,献五百金做赵王的酒资,达成燕赵盟约。第三件事,热情接待了燕使的廉颇与赵孝成王万万没想到,燕国突然背信弃义,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

原来,栗腹出使邯郸时发现,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士兵多为老幼,燕国可以趁机灭赵。除了燕昌国君乐间外,燕国上下一片狂热,企图仗着数十万大军以多欺少。

赵孝成王勃然大怒,派相国廉颇率领八万精兵在邯郸以北的鄗地迎击燕相栗腹,又让将军乐乘以五万人马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两路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虏卿秦,乐间也趁机入赵。廉颇趁胜追击,反而包围了燕国首都。若非秦国出兵攻赵,只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要提前灭亡了。

看似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差点反手灭燕,天下人目瞪口呆。长平之战只过了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了五年,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一切的一切,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头号劲敌。两国宗室同为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秦赵的国情差异很大。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荡平咸阳,秦国就死透了。赵国不同,有三个传统的政治中心——南之邯郸、西之晋阳、北之代。无论是谁来灭赵,光是打下邯郸,赵国残余势力还能凭借另外两个政治中心负隅顽抗。

比如,魏将庞涓拔了邯郸,但晋阳、代地军民仍在顽抗,齐国也派田忌、孙膑率兵围魏救赵,魏国灭赵功败垂成。秦国名将王翦拔邯郸,虏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但赵公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数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剿灭。燕国派出的两路大军,正好分别指向邯郸与代两个政治中心。事实证明,谁也不能一举吞并整个赵国。

赵国的三大政治中心格局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形成。既有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因素。巍峨的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后来被赵国吞并的中山地也属于邯郸板块。

赵国三大政治中心

相对于一目了然的地理因素,三元格局形成的人文因素就复杂得多。

当年赵氏还是晋卿的时候,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据考古研究表明,晋阳城的规格比同时期的秦国首都雍城还大一些,这里也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赵简子为了充实晋阳的力量,让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献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迁徙到晋阳。然而以赵午为首的邯郸赵氏小宗抗命,身为赵氏族长的赵简子囚杀赵午,激起了赵氏内乱,随之引发了六卿斗争。赵简子退守晋阳,好不容易才挺过了这次危机。

由此可见,赵国此时已经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格局。赵简子死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赵氏联姻的代戎国,二元格局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格局。赵襄子本非储君,是父亲废除大哥伯鲁另立的。当时废太子伯鲁已死,赵襄子封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把新攻取的代地托付给伯鲁一系的赵氏子弟。他在晚年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赵献侯。

年少即位的赵献侯,把首都迁徙到了邯郸以南的中牟。然而赵襄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并在代地自立为君,是为赵桓子。赵桓子仅在位一年就病逝。国人决定遵从赵襄子的遗愿,重新拥立赵献侯。到了赵献侯的孙子赵敬侯时,赵国才开始把邯郸当首都,一直持续到赵国灭亡。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西北进军征服诸胡,又灭了夹在邯郸与代郡两个板块中间的中山国。三大板块的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可惜,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把废太子赵章封为代安阳君,晚年又发昏想封他为代王,结果引发了沙丘宫变。

总之,三元中心的政治格局,既让赵国难以被一举消灭,也导致赵国内部山头林立,政变多发。燕相栗腹只看到了被战争直接重创的邯郸首都圈,而忽略了晋阳、代地两大板块实力较为完整的事实,从而严重低估了赵国的实力。他更料不到的是,赵国即将在一位国防经济学家的帮助下重登山东首强的宝座。

长平之战让赵军丧师45万,邯郸之战也是血流成河的惨胜。但赵国借诸侯之力夺回大片土地,恢复到长平之战以前的三元格局。人口损失惨重,但基本的地盘还在,强秦又处于商鞅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重建的基础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就差办法和人才。残破的东部邯郸板块与刚收复的西部晋阳板块都挑不起这个重担,远离两次恶战的北部代地板块应运崛起。那个盘活赵国北方各边郡的能人叫李牧。

战国四大良将之一的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胡骑南下。他上任时恰逢赵国衰弱,朝廷财政极度困难。赵孝成王给不了足够的军费,于是下放权力给政策。李牧作为雁门、代郡边防军的总指挥,掌握了军事权、行政权、人事权、财政权。也就是说,朝廷让边军自谋生路,能不能拉起一支部队,全看李牧的根据地建设能力。

若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早就被粮饷筹集问题烦死了。但李牧脑子好使,充分利用了自主权。 他镇守的雁门关地区属于农牧混合型经济区,边民兼营田畜。这里南连晋阳、北通代地,既是赵国西中心与北中心之间的纽带,也是赵与诸胡、秦、韩等国商旅周流财货的中转站。

李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官吏,一面保护赵国边民田畜,一面让边军掌管关市贸易。各关市的租税不必上缴国库,统统输入李牧的幕府,充作军费。没过几年,边军凭借边贸积攒巨额财富,士兵的待遇很厚。李牧每天都会杀几头牛来犒劳训练辛苦的将士。

但是,他严令各部不准主动迎击匈奴,匈奴看不起他,赵军边兵也颇有微词。朝野弹劾日多,赵孝成王怒而换将。新上任的将领每次都会出动迎击入寇的匈奴,但几次交战失利,边民不得田畜,朝廷的军费开支猛涨。赵国君臣这才意识到,李牧这个“胆小鬼”守边时,匈奴并没对边疆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让边军的兵力和财力越发雄厚。赵孝成王无奈,只好重新启用李牧,一切交给他自己掌握。李牧故技重施,几年后居然把边军扩充到了将近二十万。

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牧集结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百金勇士、十万善射的步兵,精心部署了一个伏击圈。他财大气粗,大纵牛羊马匹于野外,让士兵佯装败退,任由匈奴掠取。匈奴单于闻讯,倾巢而出,结果被赵军伏击,斩杀十余万骑。单于远遁塞外,匈奴在此后十余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

事实证明,赵国如果不采纳李牧的谋略,边疆必不得安宁,朝廷和边关都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赵孝成王下放权力的政策,给了精通国防经济学的李牧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李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无谓的军费支出,利用政策倾斜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并将其用在刀刃上。北方边郡自己蓬勃发展,朝廷省下钱搞重建,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

在痛歼匈奴后,李牧又给赵国君臣送了一个大礼。他立即挥师北上,远征诸胡。赵军先灭了代郡北方的游牧民族襜褴,再向东击破东胡,又调头西征曾经向赵武灵王献马的林胡。他的大军几乎把赵武灵王当年横扫过的地方又打了一遍。诸胡再次臣服赵国,为赵军供应骏马与勇士。

通过李牧边军的努力,赵国基本恢复了颠覆时期的势力范围。北方代地板块的实力暴涨,拉高了整体国力的总分。赵国也因此重新成为山东六国中的头号强者。

事实上,李牧向北进军的做法,延续了赵国从春秋时代以来的传统思路。当年晋国还没分裂的时候,赵简子和赵襄子就力图整合胡翟之利。赵简子攻过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赵襄子吞并了代戎国。代地一直是华夏跟诸胡对抗的前线。每当赵国在中原地区发展受阻时,就会以代郡为跳板,向北方胡地进军。

赵国位于四战之地,东与齐、中山隔河对峙,北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赵武灵王在位的前十九年,有几次漂亮的外交,但在中原战场屡次战败。秦齐两个超级大国打不过,燕韩两个盟友不能打,剩下的交战对象就只剩下中山国和楼烦、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了。为此,他才推行胡服骑射,还多次从诸胡征发精兵参战。

赵惠文王讨伐东方的齐国斩获颇多,但在南下中原时被东出的秦国压制。赵国联魏击秦,却在华阳之战中惨败。东胡趁机叛赵,在代地板块制造混乱。于是赵军大举北上,攻略东胡欧代地。

由于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军丧失了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北方诸胡再次趁机脱离了赵国的统治。这令赵国实力大损,连燕国使者都没把战斗民族放在眼里。李牧早就下决心恢复赵国对诸胡的统治。他深谋远虑,不跟匈奴做反复缠斗,而是积蓄力量一举破之。灭匈奴只是第一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也在其战略规划之中。

燕军大举来袭,企图同时击破赵国的南北两大中心。殊不知,邯郸板块虽然还没完全复原,但赵国尚武成风,士民习战,老幼之兵的军事素养也吊打。而代地板块早已被李牧盘活,边军战斗力比邯郸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两路赵军一个防守反击就包围了燕国首都。

此后,赵国诸将多次攻燕拓土。若不是秦国多次在西线发兵干扰,赵国完全有能力灭燕,扩张成一个超级大国。可惜,时也势也,秦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尽管北方边防军两次战胜秦师,但李牧未能夺回已被秦攻占的晋阳板块,邯郸方面军也不断损兵折将。赵国入不敷出,土地、人口不断流失,最终难逃灭亡的噩运。

非常多

1,重耳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宝座,自立为晋惠公。

前644年,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王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

前639年,赵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一个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宫以后偷偷的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没有给她奖赏,而且马上把她给杀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让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国都临辎。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愤怒,拿了枪追杀狐偃,幸亏没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因为曹共公对他如此无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二十辆马车。后来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拒绝接待他。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他,并问他以后打算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万一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国大夫子玉建议楚成王马上杀死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身女儿怀嬴。 (参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郄芮的阴谋。吕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们俘获杀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人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人行动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让秦国人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前628年冬天,晋文公逝世,他儿子晋襄公即位。

2,流落民间的刘病已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即位后改名刘询,西汉第七位皇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汉武帝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病已的祖父、当时的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史皇孙刘进均因此被杀,刚刚出生不久的刘病已也被投入大牢。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廷尉监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销了这道命令。由于他还是个婴儿,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刘据一案平反后,刘病已寄居在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前75年娶许平君为妻。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其侄子昌邑王刘贺被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霍光拥立为帝。刘贺在即位的27天内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荒唐事,被废。时任光禄大夫的邴吉此时向霍光推荐刘病已,于是霍光立时年19岁的刘病己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初即位,政事一决于光。朝臣和上官太皇太后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宣帝顾念旧情,“诏求微时故剑”,于是群臣议决立许平君为后。霍光的夫人显非常恼怒,于本始三年派人鸠杀许皇后(谥号“恭哀皇后”),霍光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愿以偿成为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开始亲政,逐步开始剥夺霍家的权力,霍家人开始感到恐惧。地节四年霍家试图发动政变,事情败露,遭族灭,霍皇后也同年被废。

由于宣帝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进一步确定儒家地位,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宣帝亲政以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腐败的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他击灭西羌,袭破车师。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应该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4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 ,逝后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杜陵。

乱世之奴隶皇帝石勒

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8178htm#2

还有,元太祖,明太祖,明孝宗,清太祖等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满江红·怒发冲冠 作品别名 :满江红·写怀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处 :《岳武穆遗文》 文学体裁 :词 作者 :岳飞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作品争议, 作品原文 满江红 汤阴岳飞庙《满江红》手书词碑 怒发冲冠 ⑵ ,凭阑处 ⑶ 、潇潇雨歇 ⑷ 。抬望眼,仰天长啸 ⑸ ,壮怀激烈 ⑹ 。三十功名尘与土 ⑺ ,八千里路云和月 ⑻ 。莫等闲 ⑼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⑽ 。 靖康耻 ⑾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⑿ 。壮志饥餐胡虏肉 ⒀ ,笑谈渴饮匈奴血 ⒁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⒂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等。双调九十三字。 ⑵怒发(fà)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 ⑶凭阑:身倚栏杆。阑,同“栏”。 ⑷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⑸长啸:大声呼叫。啸,蹙口发出的叫声。 ⑹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⑺“三十”句:谓自己已经三十岁了,得到的功名,如同尘土一样微不足道。三十,是约数。功名,或指岳飞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 ⑻“八千”句: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 ⑼等闲:轻易,随便。 ⑽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⑾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⑿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当时被金兵占领。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⒀胡虏:对女真贵族入侵者的蔑称。 ⒁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入侵者。 ⒂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白话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放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著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毛体书法作品《满江红》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作者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作者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气愤填膺。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觉不过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这是对未来的瞻望。“云和月”是特意写出,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下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二句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耻”四句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二句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待从头”二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一腔忠愤,碧血丹心,肺腑倾出,以此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名家点评 明代沈际飞:“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草堂诗余正集》) 明末清初潘游龙:“胆量意见,俱超今古。”(《古今诗余醉》) 明末清初刘体仁:“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七颂堂词绎》) 清代沈雄:“《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古今词话·词话》上卷) 清代丁绍仪:“至寓议论于协律宫,犹觉激昂慷慨,读之色舞。”(《听秋声馆词话》卷九) 清代陈廷焯:“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将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狱。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着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岳飞像 作品争议 《满江红·怒发冲冠》自明代发现以来,世人一直认为是岳飞的作品。明代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命将《满江红·怒发冲冠》刻于杭州岳飞庙碑之上,并由赵宽书写,显然认为此词系岳飞所作。明人徐阶(1503—1583)所编《岳集》持相同观点。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至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有余嘉锡、夏承焘、徐著新等学者提出对《满江红》为非岳飞所作的质疑。其理由主要是,岳珂所编《金佗稡编》《鄂王家谱》都没有收录《满江红》词,而且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的流行。 有人疑为明人伪托。其依据是岳飞遇害后的历史背景。迫于秦桧及同党 ,岳飞来往文稿多被损毁灭迹,而且此时岳飞一家已被定性为朝廷忤逆,眷属被远戍遣散,时人唯恐避之不及,和岳飞关联的史迹皆被毁匿。他认为作伪者是麦秀、扬子器、赵宽、李桢等。 有人疑《满江红》为明弘治年间时人反抗西北鞑靼人欺扰,可能为王越或幕府手下人等为鼓舞人心而作。明时对岳飞愈加“隆崇”,因而岳飞诗文影响“突出于明之中叶”是十分自然的。有人质疑的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指出贺兰山与黄龙府方向相对、相距甚远,而且是岳飞没有经历过的地方,不可能在词作中使用。 有人疑《满江红》作者是明朝大臣于谦。他认为这是明代诗人由“土木之变”联想到“靖康之变”,借岳飞抗金事迹抒发胸中愤慨激烈心情写成的。他认为《满江红》和于谦的《石灰吟》等作品意境风格一致,在文笔上“等闲”一词也许是诗人于谦习惯。 很多学者对这种质疑提出反驳,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是岳飞不可动摇。如邓广铭、王瑞来等认为: 一、《满江红》表述的思想感情和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和岳飞被《金佗稡编》收录的若干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说岳飞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是站不住脚的。 二、从汤阴岳飞庙发现王熙天顺二年(1458)所书《满江红》词碑,早于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44年,可见有人说赵宽所书此词之前未曾见过此词出现的说法错误。王越生于1423年,他先后在西夏地区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早于王越作战之时。 三、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曲作中有的用了《满江红》词的全句,有的句子是演变而来,这也是明代之前就有《满江红》词流传的证据。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哪个皇帝后裔最多?

刘邦。汉朝是第一个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能够同时保持长治久安的朝代。两汉有四百年的历史,为其后历代之最,汉朝末年也是和平禅位(虽然是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