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案:两妈持续喊话,为何“郭威调停”远胜“对簿公堂”?
“郭威调停”能胜过“对薄公堂”?如果不对薄公堂,又怎能知道事件真相!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此事,“对薄公堂”已成定局。如果说单纯的靠郭威调解双方“恩怨纠葛”,“28年错换人生”事件会闹得越来越凶,远不止现在这样。
如果不尽快解开谜团,“阴谋论”将会发展的越深越广,没做亏心事就出来走一走,站在阳光下澄清不就行了吗?何必给人心里留下不必要的疙瘩。
话讲的难听一点,就像网友说的那样,郭威这个人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讲话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比他的养父养母都差,还怎么去调停?从小就被辍学在家照顾生病的姐姐,“错换人生”在当事人双方都清楚的情况下,姚策回到了驻马店杜新枝的家中,直到现在郭威还迟迟未动。
这就足以说明郭威是个重感情、遇事一时间无法当机立断,需要长时间去处理的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调停”,这个点子上吧!当然,在这并没有贬低郭威的意思,只是说他这个人太过于忠厚老实了。
换句话来说,就像从小被“洗脑”了一样,你让他该怎么去调停双方?如果能调停的话,早就结束了,又何必等到现在事情发酵的越来越大?
所以说郭威不可能去调停这件事情,或许在他看来也想知道事件的真相!
毕竟自己28年原本美好的人生轨迹就这样篡改,谁的心里好受呢?在整件事情当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郭威,他的生活轨迹与姚策的生活轨迹真的是有天壤之别,差距甚远!
“法大于情”,整件事情既然有疑点没有被解开,这就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事情。不然为何相关部门又会介入调查?你见过发生这样的事情,私底下解决就算了事了吗?
正是因为我们看着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其中牵扯的相关人员就更多。就像许妈所说的那样:“ 除非人为,不然不可能抱错 ”,这句话是有多恐怖啊?
该事件的 社会 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中间存在着“黑手”,还不及时的将它们清理干净,留他们就是祸害。“ 正义说有可能迟到,但绝不可能缺席! ”成年人做事要为此承担责任,这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吗?
其实这句话就真切的反映出来了该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不能被剔除,估计到时候有人生孩子都有阴影!
正常人都会觉得整个事件疑点重重,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竟然都发生了,这种能让人信服?就比如说: 就算是抱错了孩子,可杜新枝在产前就已经检测出来有大三元,为何郭威没有在医院注射乙肝阻断疫苗?这是经过当地相关部门查证的!
这才是处理此事件的真正态度!
因为这件事情,现在不仅仅是两个孩子这么简单,而是影响到双方各自上下两个家庭,总共四个家庭的发展和未来。
再来看看杜新枝所发的内容:
前面一段就可以看得出来,双方同样是遭受了巨大压力。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相不能够尽快得出,恐怕这种压力会持续的越来越久。
杜新枝如今面临的窘境,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 要想证明自己,就非得通过对薄公堂才行。
如果说光是靠着郭威的调停解决问题,相信还是没有多少人信服!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性所在……
所以说我写下此文的目的是从这两个家庭双方来考虑的,综合种种因素得出的结论都是“对薄公堂”远胜于“中间调停”。也唯有如此,才能自证清白,毕竟时间过去28年之久。
可能有人会说“对薄公堂”会让两家人的感情受到冲击,试问,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感情?如果说郭威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生活在两家人之间,他们心中必定是每个人都有个难以解开的心结,就这样的状态,再好的感情又能维持多久?
俗话不说的好吗?
“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这件事情说简单是简单,但是说复杂又复杂,涉及到法律层面的事情,中间调停是解决不了的。
这其中又是否牵扯到其他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一个疑问,只有等待真相解开才能明白!
看到这里,说明你认真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发表见解,共同探讨
感谢阅读
凡是说出“调停”的人都该拉出去枪毙!!!
如果说“南京彭宇案”让中国道德滑坡20年!
那么“错换人生28年”案如果以“调停”为结局,那将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耻辱!!!
“调停”能干什么?!!
能把许妈全家凑钱买的房子退还吗?
能把许妈举债为姚策看病的医药费要回来吗?
能把28年来许妈为了病儿子奔波操劳的辛苦赔付吗?
还是能挽回许妈全家两代人没能参与视为珍宝的亲生儿子的第一个迈步、第一口饭、第一个字、第一天开口喊妈妈的快乐、第一天上学背起书包的喜悦???
28年啊,许妈全家错失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每一步成长,而自己全家举债为别人的儿子看病寻医问药,为别人儿子的每一步担惊受怕,甚至不惜割肝救子!
结果呢?
结果倾注了一切心血,竟然发现自己养的是别人的儿子!
而自己的亲生儿子本应该在自己身边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开心快乐的成长,享受最好的学校教育,顺利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年轻帅气的部队骨干……而今呢?自己的亲儿子却从小不仅要照顾别人家的智障姐姐,还要给家里帮忙卖盒饭,就连结婚了一家四口连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简单来说,许妈一个 健康 的前途无量的孩子被别人养成了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生活在 社会 底层的、承担着一大家子养老任务的顶梁柱!
即便如此,发现“错换”后,养子姚策及妻子熊磊、姚策亲生父母又是如何对许妈的?
恶语相向!电话拉黑!房子不还!一大家子人居然偷偷的将重病的姚策多次转院,拒绝许妈看望!
换成谁,能够心安理得接受“调停”!!!谁能接受一个舍命相救的母亲却养了一大家子白眼狼?!
姚策是有诸多不对的地方!但在1992年,作为新生儿,他也是被亲妈带到这个世界的,只是没有得到亲妈的爱怜,反而被无情抛弃!
错换人生的第一步,姚策只是个无辜的孩子!
是自己亲妈生下后不顾生死、不念感情的“送”给了别人家!
如果姚策出生后能够得到亲妈的宠爱,及时的被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姚策是不是今天还在像杜新枝一样活着?至少不会像今天一样29岁就患癌离世?!
所以姚策的一生也是可怜可悲的!出生后被亲妈“错换”,患病后急需关爱却发现挚爱的许敏只是养母,妻子熊磊跟自己为了一套房子斤斤计较,甚至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也未能见一眼陪伴自己了28年的许妈妈……身后的幼子还羽翼未丰,自己却已无法相伴。。。
谁能轻飘飘的说一个“调停”! 调停能让一个年轻的父亲、丈夫起死回生吗?!
孩子是每一位母亲的命啊!
一个妈妈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以命换命的将自己孩子生下,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抱上一抱,就被别人别有用心的“偷走了”!
这样的人十恶不赦!
用一颗歹毒的心亲手制造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惨剧!
霸占别人 健康 的孩子,将一个病儿不管不顾的推给别人家里!让亲儿子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别人的孩子跟着自己卖命付出!
仅仅是因为淮河医院有自己诸多至亲在里边担任要职就可以偷孩子吗?
如果对如此恶毒之人只是“调停”处理,公平何在?正义何在?
如果这次无论是“错抱”还是“偷抱”,最终以“调停”为结局!那么这就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先例,开了“调停”的先河!
以后的孕妈妈们,还敢去医院生孩子吗至少不再敢一个人去医院了!
因为一不小心自己怀胎十月的孩子就被别人“错抱”走了,而当自己准备割掉心肝舍命相救自己孩子的时候,即便是发现被“错抱”了,也仅仅一个“调停”就可以解决!
毫不夸张的说,这将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一个耻辱!
因为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在这样一个凡是可以“调停”解决的国家、 社会 里生活!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当道德的最低底线都被某些人大逆不道的违背时,法就绝对不能容情!
真相,这是一个母亲最朴素最简单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 最基本的人伦道德!
“郭威调停”怎么可能胜过28年的含辛茹苦!许妈的喊话,在我看来,是付出太多,伤得太重!
养育28年的儿子,去世,却未能见上一面,甚至都 不知道身在何方?
姚策与许妈最后的矛盾,真的是没有其它人的干涉吗?我不信!
此时,此刻,对于郭威来说,确实是两面为难。一面是亲生父母 ,一面是养父母!可是,既有疑惑,为什么不能查明真相!
如果真的只是错换了人生,那么,姚策和郭威,都是受害者,两个家庭也都 是受害家庭!为什么不去寻找真相!
是心虚吗?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之事吗?
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许妈要真相,郭威却要为了养母出面调停!不想带节奏,但换作我是郭威养母一家,我也要力求真相,力求真相!
只有真相才对得起亲情、善良、对得起事件中所有人。
做错的人受到惩罚和制裁,才对得起受苦的人。
对簿公堂,只求一个公平公正!这点错了吗?
难道为了所谓的“亲情”,就丢弃真相,让做错事的人逍遥法外而不承担责任吗?
这不应该是当下法制 社会 所要的结果!
许妈所要追回的财产,也有她的权利,我们任何人都 不能道德绑架!更何况,这是一个曾经付出无数,最后受伤最深的人!不寻找真相,许妈就真的是“人财两空空”!
支持调查真相,支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道德、法律不应该被狭隘的 情感 所挟持!
郭威不能做这个老好人,不然对不起亲生父母,你要知道姚策与他的亲生父母一直在欺骗你的亲生父母,你的父母是被动的,骨肉分离是姚策亲生父母所为,为什么要息事宁人呢?你这样做是认贼作父,没有正义与邪恶,一定要真像,姚策种种做饭让人匪夷所思。
要的是真相,伤的是亲情,换着是我,宁肯不要真相,许妈妈收手吧,
国法党纪难容,拐卖有何区别?把自己不能活下去的病婴换给别人养,还不知道用感恩的心换取厚待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不知道疼不知道感恩,猪羊牛狗尚且都知道感谢养育而不杀之恩,禽兽都能养人类的孩子,能将恩人的孩子当奴隶!怎能笑的出来而不是心惊胆颤!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还生者一个公道让死者得以安息!
“错换人生案”发酵至今,直至姚策还未看见真相便已不幸离世!有人责怪他的养母许敏,数落许敏因为找到了亲生儿子,所以对姚策的爱就不再那么深刻,这其实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价人性。整个事件中,受伤害最深的恐怕就是姚策的养母许敏!
含辛茹苦养育28年,无微不至,得知儿子患病,一直劳心劳累,如果不是在儿子肝癌时决定割肝救子,可能到现在都还被蒙在鼓里!
在终于找到自己亲身儿子郭威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医院的疏忽问题才导致“错换28年人生”,于是两家决定将当时生产的医院告上法庭,可就在许敏找律师寻找证据,一步步探究错换的过程时,律师告诉她两个孩子可能是“偷换”而不是“错换”,这一下就让两个家庭风波四起,猜疑,指责,加上吃瓜网友的“舆论”让事件越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毕竟这场错换人生的事件,疑点重重!
第一,姚策生母生子前便是乙肝患者,医院当时乙肝产房和普通孕妇的产房是隔离开的,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报错的概率几乎为零。
第二,姚策亲生父母郭希宽杜新枝农村户口,一胎女儿属于残疾人,中间的都没了,按照政策郭威不算超生。但现实是,郭威延迟三年才办户口,被刻意改小了3岁,出生地点也从淮河医院改到了驻马店计生站。
第三,许敏和姚策生母的生育档案都有遗失,这种巧合的事件真是太罕见。
第四,杜新枝称阻断针错打在了郭威身上,导致姚策患癌。事实上1992年市面上根本没有阻断针,1999年才被使用,郭威也没有打过阻断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姚策生母各种矛盾的反应,一切都将疑点指向了“偷换”。
对于这么对疑点,我觉得如果不是对簿公堂,可能都无法解开真相,毕竟里面涉及了太多需要去调查,取证的工作,到底谁在说谎,是否是医院的疏忽责任,还是人为的偷换?
而且事情闹到这种地步,私底下怎么可能能靠郭威协调一下就完事了?
除非双方都认可也知道了真相,对结果不去追求,考虑亲情和儿子郭威的感受,但凭对郭威种种采访来看,郭威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各种协调包括语言表达的能力都是很欠缺的,没有主心骨,在重大事情面前,缺少主见,犹犹豫豫,未必能真正起到正面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对薄公堂”会让两家人的感情受到冲击,试问,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感情?如果说郭威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生活在两家人之间,他们心中必定是每个人都有个难以解开的心结,就这样的状态,再好的感情又能维持多久?
所以,两妈持续喊话,“对簿公堂”可能会远胜“郭威喊话”!
如果说单纯的靠郭威调解双方“恩怨纠葛”,“28年错换人生”事件也不会闹成这么大,事件早就发酵到必须公堂还以真相的地步!
如果心里没有鬼,不如拿到阳光下晒一晒,真的清白的话,那么公堂之后的真相也许会让两家人的感情更好,郭威也会在亲身父母和养父母之间轻松地相处。
错换人生案:两妈持续喊话,为何“郭威调停”远胜“对簿公堂”
首先来说一下现在的两个点,一个是“郭威调停”一个是“对簿公堂”
“郭威调停”,先不说郭威为了照顾姐姐早早辍学,学历比较低,在错换这件事上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郭威这老实的性格,肯定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希望看到事情变成现在这样,一边是未生自己却养了自己28年的养母,一边是生下自己却因为错换没有抚养过自己的亲生母亲,不管是哪一边败,都是郭威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让郭威调停还是不妥,毕竟这件事是上一辈的事,郭威没法理解许妈的心情。
“对簿公堂”许妈作为受害者,儿子被别人偷换,自己还蒙在鼓里28年,要不是为了儿子可以做出如此牺牲,可能还不会知道这个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再说了,许妈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有什么错这件事情最好还是对簿公堂,这样一来才能弄清当年事情的真相,如果真的不是杜新枝做的,那正好也能还她清白,再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不是偷换,那就好好接受调查,待真相水落石出不就得了。
处在郭威这个身份角色和身份,即使他调停有用,大概他也不会调停,更何况他还不一定愿意。郭威调停不会比对簿公堂好到哪里去。我认为通过法律来解决错换人生案是最让人信服的解决办法。
姚策去世后,后面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看公安机关对错换人生案的调查和法院的判决结果。姚策死后,熊磊肯定会与郭姚两家的关系越来越淡,以熊磊的个性这显而易见,唯一有纠葛的就剩下许妈给姚策买的房产,目前许敏夫妇还一直借住在亲戚家。
所以后面杜新枝和许敏争夺的对象就变成了郭威。这也是郭威最难面对的局面,从报道的经历来看,郭威现在时一名辅警,他为人善良,懂得感恩,相对姚策熊磊,对养父母和生父母郭威夫妇都认可,都接受。这时候要让郭威去调停,只会让他左右为难,毕竟他双方父母都不愿意伤害。
即使郭威在郭家从小到大过得比较苦,但这不妨碍他承担他作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出生后被改了出生年月,改小了三年,郭威比同龄孩子晚三年上学,中专毕业后干过装修,以后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派出所的辅警。郭威从小就很懂事,帮着养父母照顾智障姐姐,帮着养父母的小饭馆卖盒饭,帮着养父母干家务。据传郭家的几套房,就连智障姐姐都有一套,唯独没有他的份。这个消息虽说可信度待查,但如此情形下,郭威还是对养父母一家不离不弃,可见郭威的人品。
而当错换人生刚开始被发现的时候,面对养母与生母,他也表示自己有两个妈妈,也认姚策这个弟弟。相比较姚策,郭威完全没有对姚策从小到大许敏给予的优越生活的嫉妒心,很大气,经历了苦难和生活磨砺的郭威相比姚策更有感恩之心。
在错换还是偷换事件还没定论之前,郭威没有发表任何支持哪一方的言论,无论对生母还是养母都十分尊重。姚策去世后他捧姚策遗像被网友乱喷,但这就是郭威的厚道的表现,他认姚策这个弟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同情姚策的遭遇,知道错换事件过程中他是无辜的,他不去想是姚策夺走了他该享受的人生,毕竟这不是姚策的错。
而杜鹃鸟也许妈隔空喊话时,作为儿子的郭威是非常矛盾的,在真相没有出来前,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应该是最稳妥的。作为局外人,我还是希望他能对许妈更好一点,毕竟这29年来,许妈作为一个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这本应该都属于郭威的。
静等法律给予错换人生还是偷换人生案一个公正的判决。
如果郭威能够调停,当然胜过对簿公堂。问题是,目前显然早已不是郭威能够调停的事了,所以,恐怕就得对簿公堂。
太多的疑问,需要一一解开,还郭威生母以公道,告知公众以真相,彰显 社会 公平正义,挞恶扬善。到了这一步,只有法庭了。
郭威是后汉王朝的重要大臣,为后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不久之后,后汉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刘知远去世。在刘承佑的眼里,郭威是一根拔不掉的钉子。没有别的人。刘承佑没有别的本事,大臣们都怀疑那是相当得心应手的。后汉国能在动荡的年代站稳脚跟,基本是靠郭威在各方面的宣传。刘承佑也不知道。
说句题外话,刘承佑还不如扶不起来的刘禅,至少刘禅不会在后面把诸葛亮拉回来。在骗不到郭威投网的情况下,刘承佑把郭威在北京的家人全部抓了起来,包括他的幼子,都杀了。柴荣是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情况,还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把国家交给柴荣,郭威可以放心了。
而柴荣也没有辜负养父和舅舅的期望,被史学家称赞为 "神武雄略,乃一代豪杰也"。在那个年代,郭威和柴氏的养子柴荣视为己出,郭威把皇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妻子柴氏。当然,郭威也相信柴荣,相信柴荣不会辜负他的期望。最后,历史证明,郭威的选择是正确的,柴荣成为周朝最著名的皇帝,被称为 "五代十国第一贤王"。但他们都英年早逝,郭威最终在954年将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其官职爵位都有武字,被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是周朝。总共有三个皇帝,分别是郭威、柴荣、周世宗和周公皇帝柴宗逊。从公元951年正月灭魏建立汉朝,到公元960年、陈桥叛变篡位,享国十年。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不明白郭威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柴荣。篡位的是柴荣吗?不会,当然,篡位肯定会改朝换代。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但他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柴荣,现在还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段历史内幕。
1在后汉,隐帝杀死了郭威和柴荣的家人。
事实上,郭威有自己的儿子,还有另外两个儿子,即郭栋和国鑫。柴荣只是郭威的养子,也是郭威妻子的侄子。柴荣能够战胜他的两个弟弟,继承郭威的王位,主要是因为后汉隐帝的“帮助”。后汉隐帝刘成友刚即位时,少主多疑,刘成友没有安全感,所以想除掉父亲刘知远留下来。一怒之下,刘成友在开封将郭威和柴荣的家人全部杀死,而郭威在即位后不久就去世了,导致郭威没有子嗣,那么柴荣作为养子就有了继承皇位的正当理由。
2柴荣靠能力和爱情打败了李重进。
柴荣虽然是郭威的养子,但和郭威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如果有血缘关系的话,郭威还有一个侄子李重进,是郭威四姐的儿子。李重进与郭威有亲戚关系,而李重进很有领兵的能力。郭威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柴荣的能力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柴荣在成长过程中与郭为建立的那种父子关系。
柴荣的爷爷柴翁、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柴荣十几岁就去娶了郭为的姑姑。柴荣生性豪爽,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他被收养为养子,但当时郭为家里并不富裕。柴荣外出经商,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到江陵等地旅游。这期间,柴荣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成长很快,凭着自己的实力,让家里入不敷出。在这个过程中,柴荣与郭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柴荣在经商的过程中学习骑射,练习武术,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和黄老的著作。柴荣长大后弃商从戎,加入了郭威。
柴荣聪明能干,对郭威孝敬有加。如果你是郭为,你会选择柴荣。
自始至终,郭威和柴荣之间没有任何猜疑。
至于李重进,史书对他和郭威的关系记载不多。李重进在郭威称帝后受到重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重进和郭为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更多的是做自己的事情。因此,李重进输给柴荣并非不公正。
很多人都以为柴荣是郭威的义子,事实上并不是,而是养子,养子和义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柴荣也不是半路出家被郭威收养的,也不是某某军阀组织想要拉拢人心给个名分,而是在柴荣幼小的时候就被姑姑抱着嫁给了郭威,直接来了个买一赠一,于是收为了养子。所以说柴荣与自己的姑姑柴氏和郭威,两人既是姑父和姑母,又是父母的关系。
简单说说古代父子之间的几种关系吧,即儿子、继子、养子以及义子这四种情况。这个先后顺序是按照亲疏关系进行排列的,这第一个儿子就不多解释了。若是没有儿子,那么在同一个血脉当中过继子嗣就是继子。养子有着养育之恩,情同父子,所以养子也是可以进入家谱的,拥有与庶子同级别的继承权利。而义子就要差远了,仅仅只是个名份罢了。所以说,在古代养子是能进族谱的,有继承权的,只不过是要在,没有儿子或是继子的情况下才有。
在五代时期,后梁的朱文是有亲儿子也有养子的,这两个都是有继承权的。朱文在选储君的时候,其养子也是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惜的是最后被自己儿子一哄而上给弄没了。但加入是没有这儿子,那养子的地位就会很突出了。而柴荣就是这么个情况。前面就说了,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从小就随着郭威一起习文弄武,将其视为己出。那个时候的郭威还只是个下级军官,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柴荣在长大之后就开始做起茶叶生意了,赚到的钱就去补贴家用。
947年,刘知远在山西地区称帝了,郭威立了大功,官拜扣密副使。在后汉隐帝的时候,郭威已经成为了扣密使,把握着国家的兵权。后来隐帝非常忌惮,于是趁着郭威带兵在外征战的时候,秘密的将郭威一家人全杀了。于是郭威就只剩下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柴荣了。之后隐帝还派人去刺杀郭威,于是郭威被迫起兵,攻占开封,建立后周政权。
郭威的父亲是顺州刺史郭简,因为兵祸,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一王姓夫人带着一子逃亡到了王夫人娘家隐居。这孩子就是长大后的郭威。也就是说,郭威是没有兄弟子侄的,为后汉效命,自己的老婆和儿子被一窝端了,就只剩下个还看的比较顺眼的柴荣了。所以说柴荣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若是郭威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还有机会诞下龙种。但是时间和病痛是不等人的,在郭威称帝的第二年就得了风痹症,走路都难,第三年就归位了,在死之前当着众人的面传位于晋王柴荣。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
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
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归,卜宅
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
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
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
,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
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
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
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遥遥
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
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
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
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永乐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同邑儒士出身除翰林院检讨郭张善撰。
二、汾阳再序(1485年 成化21年)
水之千流万派本乎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本乎一根,人之子子孙孙原乎一祖。夫水之不
本乎源,知何处而来?木之不本乎根,知何树而萌?人之不原乎祖,知何族而出?盖人生堪
舆间而黍为三才者,岂可不重其本乎?然人之姓氏何?姓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别其子孙之所
由分。
粤今而观郭氏之姓萌自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故以郭为氏,而郡纪太原焉。其后
支流余裔之远宦游多方,星居四海,不可胜纪。逮唐之郭子仪子孙繁多,贵显朝廷而封为汾
阳王,而子孙复以汾阳为郡也。自唐迄今流传不泯焉。
然考郭之鼻祖甫由兴化莆田列仕来潮,秩满不归,观潮阳山水之钟灵,地土之膏腴,
爰相直浦竹桥创业而居,为食墨焉。故有一房卜筑直浦之溪内;二房分居举练之铜钵湖;三
房守祖直浦之竹桥;四房另居贵山之南阳。有子孙蛰蛰之盛,不可以一二计,是乃远茂族
也。
始祖致政三一公中兴于宋,积累之多,绩业之盛,继继承承列于数世修谱牒。逮元末
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近年以来七世公连
兴暨八世公希祜等请于同邑翰林院检讨郭张善重旧谱而润色之。今有九世孙伯刚思其后裔
未修,会族侄宏昭等为增进焉。庶见本末详明,长幼叙于斯,贤否纪于斯,生死载于斯,孰
为父子,孰为伯叔,孰为兄弟,孰为堂从,井井然其有条,秩秩焉其不紊。父祖以上,上有
冠冕蝉联者,有编为什长者,有举为耆英者,有怀才抱德者,有随业耕隐者,济济焉!彬彬
焉!
观夫南山之上致政公之石坟,安厝蛇山之首而与龟山相会,樟翁郁,柏桧阴森,乃知
丘陵四围之所在也。游中郊之下犹知竹逸公祭享之所需也。所以尊祖敬宗尤见端本澄源,人
伦以之而美,风俗以之而厚,岂曰小补云吁!掬泉而寻脉,摘果而思枝,正予所谓水源木本
之由,岂不重于祖乎?予之才谫能薄不敢敷张,依旧谱缵新以增之,可为郭门子子孙孙永为
矜式云。尔岁
成化二十一年(1485)岁次乙巳八月朔旦揭阳后学儒士余文升恭肃敬书
三、续修汾阳(广东潮汕南阳)谱序(正德五年 1510年)
粤稽郭氏宗谱,肇自后稷,其来远矣。迄今有唐郭令公者,佐唐中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封于汾阳,则汾阳之郡基于此矣。厥后嵩公自光州固始迁于福建福州长
乐建立祠堂,奉郭令公香火,乃入闽之始祖也。裔是以后始迁仙游碧溪,继迁莆田巍塘。时
有义重公客钱塘,闻母丧,跣足二千里,昼夜哭不绝声,及抵家就壶山下聚土为坟。甘露下
降,白鸟驯集,时蒙朝廷诏立祠堂华表双阙旌异。侄浩公出仕于广,秩满不归。时相竹桥胜
概,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山有秀丽之休,绿水有潆洄之美,遂筑室而居焉。公生四子:长
房居直浦之溪内;次房居举练之铜钵湖;三房守居祖业之竹桥;四房分居贵山之南阳。历代
以来,子孙蕃衍,家道富饶,方兴而未艾也。近日从莆来潮到南阳相访,留宿数日。宗叔文
德文彬顾谓余曰:“吾家宗谱昔经元兵煨烬之余首末无存。闻子世居莆田巍塘,知之必精,
愿子为我修之。”于是惟命是从。只因旧谱而增益之,或求之于长房二房,或求之于三房四
房。某讳某字,无所不稽;某娶某行,靡所不录。由是本末详明,始终俱备,如水千流万派
本乎一源,木之千叶万枝本乎一根,使后之为子孙者得以睹其本而知其末,探其始而知其终
,未必无小补云。
有诗为赠:
入闽广东隔疆场,千里远来水陆长。昔究令公肇固始,今稽宪长出莆阳。一庚一咏诗千首,
半醉半醒酒满觞。寄语儿孙须广学,高攀月桂姓名香。
正德五年腊月望日福建兴化莆田巍塘宗侄郭子美顿首拜书
四、郭氏复修谱序(1762年)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
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
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 “虢”即“郭
”。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
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
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名人,如曰
隗、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
者,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妆文武之将坠,振微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太原介
林人也。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
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
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
,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粤稽汾阳王至七世在徽,谪守庐陵(吉安),困家邑之望云
门。八世广国公晖,始徙邑之麻冈。适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十五世弥劭祖,自麻冈率子姓昆
弟徙湖南,原非一处。或居邵阳,或居湘乡,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新化
,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
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
焉。余生也晚,夙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
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
之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
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夫是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注:
周太王即古公澶父,生太伯、虞仲、季历(王季);季历生姬昌(周文王)、虢仲、虢叔;
文王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
郭子仪(697-781,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至唐德宗李适(音瓜)建中二年,享年84岁),
生于唐中宗朝、玄宗朝之说,都不确切。华州郑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将军使兼
九原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
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
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土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番。德宗即位,尊为尚父
,罢兵权。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年木刻本。长约一尺
三寸,宽约九寸,厚约寸余。脚边蛀损,左下角每页约缺七字。抄稿二百七十页,共约七万
字。每页中缝小字注明《汾阳郭氏族谱》,某地某公世系;开基某公均有竖排大字,每房、
派或旁派均有横眉大字。
五、汾阳郭氏族谱序(1771年)
切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今古之政治泯;传家无谱,则前后之世系莫考。
溯郭姓所由来,肇自轩辕(黄帝),始于帝 (高辛氏),乃后稷(周朝祖先)之裔,虢叔
之云仍(后代)也。盖太王(周朝先王)生季历,历生(周文王,姬姓)昌、虢仲、虢叔,
至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克纣称王,国号周,封同姓仲于古虢城(宝鸡)东,叔于
古虢城西。再传至书,始赐姓郭。越百世而轶起者,继自子仪,先居太原,有功于唐,封王
于汾(忠武王)。夫汾水出自太原,后世之以汾阳名郡者,实始于此。子仪生八子,皆位列
朝班。由周、汉、晋、唐及宋、元、明间,豪杰叠出。食爵在朝者,难以枚举。自在徽,由
汾阳迁居金陵,为吉州刺史(江西),遂居吉之地。后,子蛑卜居(江西)庐陵麻冈,为一
世之祖。迨(音代,到)十五世孙,南宋弥劭任岳府尹(岳阳知府),于丙戌宋孝宗年间,
自麻冈徙新化(汉长沙国益阳县,清时隶属湖南宝庆汉零陵郡、唐邵阳郡),卜居南门青石
街,开井为记。而(劭)子千一公居石坳而续翔;千二公居梅树 而续清;千三公则徙居(
广西)桂林;千四公居珂溪而续海(珂溪在汀西土家苗族州);千五公居三尖峰续晚。至今
郭家井,芬芳人口,且祠堂灿列。翔、清、海、晚四大房,每年轮流礼祭。今谱告竣,条分
缕悉,班次井然,无非令后人开卷一览本末,皎若日星。宗功祖德,支派了如指掌。从此百
十万伟世不啻(音赤,只也)今日也。其后子孙有贤智,起而复修者,庶(音树,差不多)
不忘仁人孝子之意焉。今四大房同心修谱,因此备书用。是为序。
时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1771)仲冬(11)月吉旦(吉日)重刊。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自称郭子仪公44代孙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
年木刻本。
第九节 电视片《郭氏与汾阳王》解说词
这茫茫一片承载着母亲河黄河的丰厚的黄土地,深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是我们炎黄子
孙的老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家庭里,有一支至今仍繁衍生息、香火不绝的名门
望族郭氏。
做为黄河的子女河,汾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古老的姓
氏,郭氏就在这里起源。据史载,郭氏本出周天子的本家姬姓。还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武
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后来,平王东迁时,又封虢叔裔孙序于太原。虢即郭,声之转也
,号曰郭公,此后因以为姓,至今已有三千多个春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虢”字也许已成了天书上的一个符号,然而,对于郭氏后裔们来
说,它的份量又是那样的重!因为今天郭氏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始祖地里孕育出来的。
僖公二年夏,晋献公先灭掉了虢、虞,之后便迁其民于汾州。《太平寰宇记》载:“虞、虢
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如今,当年被迁而来的虢、虞后裔仍
然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虢叔是郭氏开宗立姓的始祖。今天汾阳的虢城则是虢叔正宗后裔的
聚居之地。太原是郭氏的得姓之地,汾阳则是郭氏的根之所在。
自从郭氏得了姓,于是便有了一代又一代姓郭的儿孙后代,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后
汉大司农郭全,东汉名士、虢叔四十二世孙郭林宗都是郭氏的骄傲和荣光。当郭氏传至五十
三代时,诞生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巨人,功高德昭,声名显赫,在郭氏家族史上谱写了最辉煌
灿烂的篇章!这个被史学界称为“功盖天下”的一代名将虽生在陕西华州,可他却是个地道
的太原人,只不过在北周时他的祖先郭进被派到华州做官而使他生在异地罢了。子仪公始以
武举甲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赐爵汾阳郡王。
古人曾这样赞叹道,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30年,历时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帝,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德泽后世,恩被汾阳……
天保末年,郭子仪率朔方军进军河东,收复云中(大同)、马邑(朔州),大败安禄山,为
平息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如今人们都知道郭子仪一生中这段最精采的华章,而对郭
子仪在汾阳的那段堪称绝唱的岁月却知之不多。公元763年,一场由子仪公的一个叫仆固怀
恩的部将发起的兵变震撼了还没有从“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中喘过气来的李唐王朝。于是
,历史又安排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将,回到曾经诞生了郭氏始祖的三晋大地,平息叛乱。
现在看来,当时的唐代宗还算得是精明之主。他在召见郭子仪时由衷地喟叹道朕闻朔方将士
思念令公若枯苗盼露,平叛汾州非君莫属也!
果然,汾阳王恩威如山,叛军弃城逃窜,不见刀光剑影,唐室转危为安……
当年,免受战乱之害的汾州人早已化做泥土,然而,昔日子仪公的点将台、跑马坪、营盘、
马槽……至今仍依稀可辨。假如这些残留的史迹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今天的人们,没有当
时的郭子仪,也可能汾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了。
此后,汾阳王屯兵汾州、河中一带。他率领将士躬耕陇亩,使汾州 “野无旷土 ,军有余粮
”,被誉为“腹地长城”。于是,这块土地、这方百姓把这位爱民如子的汾阳郡王又敬奉为
“一方之神”!
伴随着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沉重脚步,85岁的汾阳王于公元781年溘然仙逝,辞别了他为之倾
心的汾阳乡亲父老,离开了那个他至死也不放心的李唐王朝。当时,噩耗传来,德宗五脏俱
裂,悲痛欲绝,下令停朝五日,亲自为之出殡,哭送安福门外,并赠谥号忠武,特许墓丘破
一品例增高一丈,与代宗帝陪葬建陵,其身价之高可谓空前绝后!
一生清高孤傲的诗仙李白,在权贵面前从不低头折腰,然而,对汾阳王的丰功大业,却仰慕
得五体投地:
忠武英声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半壁宫花歌晏罢,
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仍(原字左为“示”旁)拜锁闱。
正如李白诗中赞叹的,子仪公的八男七婿都是郭氏家族的精英门弟,多封公袭侯,出相入
将。其中,长子郭曜、六子郭暧、七子郭曙居汾阳。曾为唐王乘龙快婿的六子郭暧,因其妻
升平公主不为子仪公拜寿而引发的一场皇室姻亲的家庭纠纷,被后人编成戏文《打金枝》,
又名《满床笏》,至今仍有晋剧、川剧、粤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剧种在各地广为上演,传
为佳话。
今天,天涯海角究竟有多少郭氏后裔,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然而,当郭氏的子孙们在寻根时
,世界一下子似乎又变得小了起来,人们都会惊讶地发现某种类似聚光的一致性:郭氏的始
迁姐是子仪公,始迁祖地就是如今的汾阳县![郭氏迁移图标]
由于战乱、饥荒、和做官定居等原因,始于子仪公的郭氏迁徒经历
郭威为什么会传位给义子柴荣,他没有侄子吗?
先澄清一下,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不是义子,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柴荣可不是半路出家被郭威收养,也不像别的军阀为了拉拢人心,给个名份,而是柴荣幼小时被姑姑柴氏抱着,嫁给了郭威,买一送一,即收为养子,柴荣在郭家长大,所以郭威与柴氏对于柴荣,既是姑父姑母,又是父母的关系。
柴荣,养子身份登顶皇位,五代第一明君,可惜早逝。
再说一下古代父子间的关系,有儿子、继子、养子、义子四种情况,这是按亲疏关系排列的,儿子就不解释了,如果没儿子,在同血脉中过继子嗣为继子,而养子有养育之恩,也情同父子,养子是能进家谱,并拥有与庶子同等的继承权,义子就要差很多,仅一个名分而已,所以在古代,养子能进家谱,拥有继承权,只是在有儿子和继子情况下,养子要往后站。
图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大概形势图。
于是在五代时期,后梁的朱温既有亲儿子,也有养子,都有继承权,朱温选储君,养子也在考虑范围内,结果被儿子一哄而上弄死了,但假如没有儿子呢,养子的地位自然就突出了,柴荣就是这样的。前面说了柴荣是被姑姑抱着嫁给郭威的,当即收为养子,从小跟着郭威习文弄武,视如己出,当时郭威还是下级军官,家庭不富裕,长大后柴荣做起了茶叶生意,赚钱补贴家用。
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山西称帝,郭威有拥立之功,官拜枢密副使,后汉隐帝时,郭威已是枢密使,掌管全国兵权,隐帝慑于郭威的势力,在郭威带兵在外时,密诏将留在开封的郭威一家全杀害,于是郭威一家只剩下自己和跟在身边从军的柴荣,隐帝还派人去刺杀郭威,于是被迫起兵,后来郭威攻占开封,建立后周政权。
郭威的父亲郭简是顺州刺史,后来因为兵祸一家子全死了,仅有一王姓夫人带一子逃到王夫人娘家隐居,这一子也就是长大后的郭威,等于说郭威没有兄弟子侄,为后汉效命,自己老婆儿子被一锅端,仅剩还看得顺眼的养子柴荣,于是柴荣顺理成章的成为皇位继承人,如果给些郭威时间,说不定能诞下自己血脉的儿子,可时间不等人,称帝的第二年郭威就得了“风痹症”,步履艰难,第三年就死了,死前在众人面前传位于晋王柴荣。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
错换人生案:两妈持续喊话,为何“郭威调停”远胜“对簿公堂”?
本文2023-10-06 14:5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