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名词、概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历史学名词、概念,第1张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编辑本段]主要形式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早在15世纪,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在英国农村出现了。由商人先到市场上购买羊毛,交给各家纺工纺成毛线,他再收取毛线,分给各家织工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给纺工、织工以工资。这时生产分散进行,纺工织工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的资金还不十分雄厚,没有集中的厂房设备。当时,北方约克郡的广大农村,这种手工工场很普遍。 到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伦敦西部纽伯里一个名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业商人,在16世纪初就拥有一个约千人的手工工场,其中男女织工、纺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生产者由于经受不住竞争,变为雇工。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就这样,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毛织品输出激增,而羊毛输出则大减。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除毛纺织业外,玻璃、肥皂、火药、书写用纸等制造业也普遍采用手工工场的形式。 手工工场直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后来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第二,工场手工业不同于以前家庭手工业的是,它已经是大生产了,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改进技术的机会,为以后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编辑本段]种种表现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最低限额的增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数量较多的工人受资本家指挥,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出发点。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分工愈发展,所需的工人人数就愈多。为了进一步得到分工的好处,工人人数必须按比例增加。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可变资本必须相应地扩大,就会有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随着可变资本的增加,不变资本必须相应地增加,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所以,“单个资本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力更加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和简单协作一样,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场手工业比简单协作更进一步,它产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间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即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并从根本上侵袭了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丧失了生产整个产品的独立能力。过去,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他们如果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更无法单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使工人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使劳动对资本在形式上的隶属进一步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 第三,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的身心萎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越来越加深。个体农民或独立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运用他自己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考虑生产的全部过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能力转移到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为局部工人,掌握整个生产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来。所以,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众身心的萎缩。因此,“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因而它“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马克思精辟地概括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工场手工业作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时就在实际上被承认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也就是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分工时,着重于量和交换价值。与此相反,色诺芬、柏拉图等“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编辑本段]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一)工场手工业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对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实现它“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第一,工场手工业虽然把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它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业劳动,还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使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就是说,资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然比较高。第二,工场手工业虽然使有些操作倾向于使用女工和童工,但总的说来,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第三,虽然工场手工业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还竭力要把它保留下来。”这就是说,在剥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种客观上的限制。第四,由于手工熟练依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工人还未完全附属于机器,还未完全隶属于资本,所以资本家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这就是说,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 (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性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为它还是以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是代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新的生产力还未出现并普遍发展时,生产关系要想得到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资本主义要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再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只有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生产出许多不同种的劳动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不同的工具连结起来,逐渐就产生了机器,这就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抗发展到新的阶段。

氏族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概述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编辑本段]正文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又称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联合为部落。 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母权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只知道孩子的母亲;妇女经营农业,管理家务,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她们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计算,财物归母系血缘亲族继承。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过渡,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可以确切知道孩子的父亲,世系改按父系计算,财物改由父系血缘亲族继承,男子成为维系氏族的中心,母权制遂被父权制所代替。

勾芒 目录[隐藏]

勾芒的由来

相关历史记载

习俗

[编辑本段]勾芒的由来

勾芒,长时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是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伏羲氏四个儿子重、该、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东方属木,因而又称木官,也是春官。重就是勾芒,后成为太昊氏的佐官,少昊的叔叔。 勾芒又可以写作句芒,左边添上月字,古音仍读“朐”(勾),海州朐山古读“勾山”,就是因为勾芒氏族和世居此地的常羲部族合婚而形成新的氏系。常羲部落是个观月的氏族。他是十二月太阴历的发明者。而勾芒氏族是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者,这两个部族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氏系,这就是“朐”部落,左面的月字代表常羲,右面的句字即是勾芒,朐山就是朐族曾经生活过而以部族名称名山的确证。

[编辑本段]相关历史记载

《山海经》、《左传》都有记载,称他为“方面人身”、“脚踏两蛇”。勾芒部族的这段历史, 80年代在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战国楚帛书乙篇中有着详尽的记载,楚人是句芒氏族南下的后裔。帛书中确认了重、该、修、羲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儿子。伏羲委派他们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测量星辰、太阳的周天行度,提出各自的测定数据,据此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四个儿子就是在不同区域司掌着四时天地运作变化规律的天象师——禺、离。因而,古代的四方分别是上古四个族群的生息之地,且以某种动物为主体图腾,形成四象。如东方—太昊——青龙——主春——木正。而勾芒正是辅佐东方太昊的佐官。将军崖岩画中方面人像的刻划,正是勾芒后裔对勾芒的纪念和崇敬,作为祖先祭祀的列祖之一。

[编辑本段]习俗

立春祭芒神。 芒神又称为勾芒,郑玄注说:“勾芒,木正也。”意思是说,勾芒是古代主本之官,故又称春神、木神。按五行木、火、水、土、金算起,木位于首,是东方万物之初。传说中的勾芒是掌管农事的神只,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民间认为芒神是少壮形象,手持鞭子,身着红衣,腰扎黑布,头戴草帽,脚穿芒鞋(草鞋),精神威武,乖巧灵通。祭祀春牛和芒神,要扎草像,而且都有固定尺寸。如芒神身高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五谷丰登。鞭子霄用柳条制作,具有容的氤氲气氛。鞭长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线麻纺就的鞭绳,染成五种颜色,分二十四个阶段,预示一年二十四节,节节丰收。

纸质档案

zhizhi dang'an 纸质档案 paper archives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一种档案,如保存备查的公文图纸、信札、电报、户籍、帐册、契约、证书、书稿、日记、笔记、家谱的原本和原稿。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质档案最先产生在中国(见纸质文献)。东汉时已经开始用纸张书写文件,魏晋以后纸质文件逐渐增多,但官府公文仍以简为主。到东晋末叶,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晋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纸书写。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纸质档案大量产生。从 4世纪到17世纪末,中国造纸术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乃至全世界,促进了世界档案事业的发展。纸张的使用引起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以罗马教皇形成的档案为例:使用纸张以前,在1243~1254年的11年间,每年平均形成 730件;使用纸张以后,在1294~1303年9年间,每年平均形成5万件,增加近70倍。纸质档案优点较多,便于管理和利用。当代声像档案和机读档案已有显著增长,但纸质档案在世界各国档案馆的总藏中仍占主要地位。

宗作为姓的读音是zōng。

宗字的释义:

1、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庙。~祠。

2、家族:~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族。~室(帝王的宗族)。~兄。

3、派别:~派。禅~(佛教的一派)。

4、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开~明义。

5、尊奉:~仰。

6、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师。

7、量词,指件或批:一~心事。

8、姓。

组词、释义及出处:

1、宗庙

释义: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出处:《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

2、宗祠

释义: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

出处: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

宗字的造句:

1、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庙和宗祠、统民居四合院、庙民居的楹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据介绍,民国时,有一官半职的都会在祠堂挂匾,当时苏氏宗祠就曾经挂着一个横匾,俗称“烧猪盆”,这个横匾就是表彰苏廷章的。

3、近日,高淳区桠溪镇石牌村新修的家族宗祠内热闹非凡,高淳周姓后裔代表与来自溧阳、郎溪的周姓后裔代表在此举行祠堂挂匾、家谱发送以及祭袓仪式。

4、漫步水街,参观胡氏宗祠、胡宗宪尚书府、奕世尚书坊等,感受徽派文化与艺术。

5、从燕岭摩崖石刻归来,骑行半小时后就会看见王氏大宗祠,它是埔心村古建筑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的解释

(1) [family of high ranking official]∶巨室, 世家 望族。古指卿大夫之家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great master]∶犹言大作家,大专家 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李杜始。——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 (3) [master]∶ 奴仆 对主人的称呼 (4) [Your Majesty]∶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5) [polymath]∶ 知识 渊博 者, 博学 的人 详细解释 (1)犹巨室,古指卿大夫之家。 《书·梓材》 :“王曰:‘ 封 ,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 孔 传:“言当用其众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以 通达 卿大夫及都家之政於国。” 蔡沉 集传:“大家,巨室。” 《 左传 ·昭公五年》 :“ 箕襄 、 邢带 、 叔禽 、 叔椒 、 子羽 ,皆大家也。” 《 国语 ·晋语一》 :“大家邻国,将师保之。” 韦昭 注:“大家,上卿也。”后即以称豪门贵族。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 山海 之利。” 唐 韩愈 《杜君墓 志铭 》 :“ 杜氏 大家,世有显人。承继 绵绵 ,以及公身。” 明 黄信 《 明道 篇》 卷四:“今之论治者,见民日就贫,海内虚耗,不思其本,皆为巨室大家吞并所致。”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 譬如 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 兴旺 ,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 (2)奴仆对主人的称呼。 晋 干宝 《搜神记》 卷 十七 :“ 彦思 奴婢有窃骂大家者。”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 卷六:“ 河内 司马 惟 之奴 天雄 死后还,其妇 来喜 闻体有鞭痕而脚著锁,问云:‘有何过至如此?’曰:‘曾醉,窃骂大家,今受此罪。’” 《百喻经·奴守门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寳 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3)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汉 蔡邕 《独断》 :“天子自谓曰行在所…… 亲近 侍从官称曰‘大家’。” 《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 :“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 :“初令宫人宣勅示 王后 ,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 承恩 泽,死是吾分也。’”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 :“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 诗 之一 :“ 云影 觚稜 曙色 开, 鸡鸣 问寝大家来。” (4)犹言大作家;大专家。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 :“盖自 风雅 骚人之后,占得大家数者不过六七。” 《明史·唐顺之传》 :“为 古文 ,洸洋纡折有大家风。”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董思翁画册题记》 :“此可见公少即能画,涉历至老,既成大家,犹不 自满 。” 叶圣陶 《倪焕之》 十四:“自来所谓大家的 文章 ,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摹拟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些什么 东西 ?” (5)众人; 大伙儿 。 唐 杜荀鹤 《重阳日有作》 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 西沉 且莫回。” 明 冯惟敏 《不伏老》 第四折:“你我大家,都要秉公守法哩!” 《儿女 英雄 传》 缘起首回:“你看他大家在那里捉迷藏捉得好不 热闹 。” 老舍 《 骆驼 祥子》 十:“他没法,也不会,把自己的话有头有尾的说给大家听。” (1)即大姑。古代对女子的尊称。 《后汉书·列女传·班昭》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 贵人 师事焉,号曰大家。” 《后汉书·皇后纪下·虞美人》 :“大 将军 梁冀 秉政,忌恶佗族,故 虞氏 抑而不登,但称‘大家’而已。” 清 刘大櫆 《章大家行略》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 章大家 。” (2)妇称夫之母。 《晋书·列女传·孟昶妻周氏》 :“君父母在堂,欲建 非常 之谋,岂妇人所建!事之不成,当於奚官中奉养大家,义无归志也。” 唐 赵璘 《因话录》 卷三:“大家昨夜小 不安 适,使人往候。”

词语分解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 对象 ,与“小” 相对 :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 自大 。 大腹便便 。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 程度 深, 性质 重要 :大局。大众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1 住房,住宅。

《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后汉书·宦者传·侯览》:“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 宋苏轼《清风阁记》:“虽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为汝记之,可也。”清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至其(袁可立)精思渊识,即小而居室器物一经量度,指授无不造妙。”

2 指夫妇同居。

《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二:“是圣王之典礼,举为无用也,亡之可也,男女居室足矣,何必昏礼也。”章炳麟《五无论》:“于是夫妇居室亲族相依之事,必一切废绝之,使人民交相涉入,则庶或无所间介矣。”

3 居家过日子。

《论语·子路》:“子谓 卫公子 荆 ,善居室。” 三国 吴 韦曜 《博奕论》:“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自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 清刘大櫆《吴节母墓志铭》:“夫人年十七来归於 吴 ,甫入门,而其姑顾之而喜,以为是可付以居室之务,无烦老者之勤劬矣。”

4 本指汉代少府属官。多用以指其下属拘禁犯人的官署。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青 尝从入至 甘泉 居室,有一钳徒相 青 曰:‘贵人也,官至封侯。’”张守节正义:“居室,署名, 武帝 改曰保宫。 灌夫 系居室是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季布 为 朱家 钳奴, 灌夫 受辱於居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5、住宅常规居室

一般居民住宅,分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

萧穆初受业于朱道文(字鲁岑)。青年时除读经史,致力于古文外,即留心朝章国故,注意网罗文献,开始收书、抄书。时有族人买得旧书数千卷,萧穆闻之赶往,日夜翻阅,并取数十部归,中有禁书《孙麻山遗集》,惊喜过望。因之遍示友人,劝之抄录副本。27岁时,为戴名世作《传略》。

萧穆先后游于文汉光、刘宅俊、方宗诚、吴汝纶、徐宗亮等文人学者门下。后又不惮跋涉远访,从之问业于江浙诸老学者有江宁汪士铎(梅村)、嘉定钱秦吉(警石),以及遵义莫友芝等,交天下有学问之人,读天下难得见之书。萧穆以穷乡之寒士,后以淹雅博洽著名,终成为清末文献收藏之名家。

穆生严酷好收买书籍,遇有善本孤本,不惜重价收购,典衣缩食,毫不顾虑。为学不专主一门,综览多书,爱好掌故,精于校勘。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得曾国藩之助,到上海制造局翻译馆任编纂。在馆30余年,亲自勘校书籍900余种,以校刊罗念《鄂州小集》、徐铉《骑省集》、刘大櫆《历朝诗约选》、姚鼐《古文辞类纂》为最有名。黎庶昌偕他赴日本,遍交一时名人,名声大振,四方公卿,必曰萧穆。他尤重地志、谱牒,曾为《国安县志》作《记》,取其中有关文献异闻者,以意摘抄数十纸。又作《记景城纪氏家谱第三刻本》。晚年曾作《宿松县志附记》及《记乾隆亳州志》等文。他对方志艺文类编写提出自己的见解;又代人为《句容县志》作序;并致书吴汝纶,论志书必当有图,指出吴所作《深州志》无图,实为憾事。

光绪末年,制造局总办易人,穆不事逢迎,总办藉口其老停其供职。时魏光焘任江南总督,来上海访萧穆,欢谈3日,总办大惊,即向穆谢过,并倍增薪俸。穆叹息说:“真才实学,一钱不值,总督光临,身价倍增,喜耶悲耶”遂谢绝增资,仍奉原薪。

萧穆在日本时,日本的一些名流学者,多研究中国文学,并质疑问难,穆一一为之分析原委,辨其异同,日人叹服。然而他们认为穆的学问虽博洽,但未必能诗。日本名流宫岛诚一郎邀请穆往游红叶馆,设宴招待。红叶馆是日本著名的游览胜地,席中宫岛起座,请穆为该馆题咏;穆应题拈笔,赋古诗一首,近千字,席未终而诗成。穆因此名震东京,执贽于门下的日本人源源而来。

萧穆年70卒于上海,葬于会宫乡萧氏宗祠西。萧穆一生致力于校勘,遗著仅有《敬孚类稿》16卷。

家道的解释

[family financial situation;economic condition of a family]

家境 家道小康 详细解释 (1) 成家 之道。指 家庭 赖以成立与 维持 的 规则 和 道理 。 《易· 家人 》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夫夫 ,妇妇而家道正。” 隋 王通 《文中子· 礼乐 》 :“ 冠礼 废, 天下 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 宋 秦醇 《谭意歌传》 :“ 意 治闺门,深有礼法,处亲族皆有恩意,内外 和睦 ,家道已成。” 清 刘大櫆 《卢氏二母传》 :“嫡妾之义不明,则家道乖而父子之恩绝,兄弟之伦废矣。” (2)家业;家境。 《梁书·明山宾传》 :“兄 仲璋 婴痼疾,家道屡空。”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 :“纔经三载,家道零替,生计萧然,渐至困窭。” 元 无名氏 《桃花女》 第四折:“再休夸家道丰,衣能足食能充。” 《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三:“ 金荣 是此间保正,家道殷富, 且是 做人 忠厚 ,谁不认得?” 曹禺 《北京人》 第一幕:“现在家道 衰微 ,大客厅和西厢房都不得已租给一位 研究 人类学的学者。” (3)家庭的 命运 。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 卷四:“兄念家道,死丧 殆尽 ,今手足独有二人。” 《红楼梦》 第九五回:“ 探春 心里明明知道海棠开得怪异, 宝玉 失的更奇,接连着 元妃 姐姐 薨逝 ,谅家道不祥, 日日 愁闷,那有心肠去劝 宝玉 ?”

词语分解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 志同道合 。 指法则、 规律 :道理。 道德 。 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 思想 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 中国 春秋战国

清朝文学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尚任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父亲的好友贾凫西,对他从事戏剧创作影响颇深。虽高才博识,但屡试不中,便捐纳了国子监生,三十五岁之前隐居石门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应衍圣公孔额所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修《孔子世家谱》,训练礼生、乐舞生,在把孔时做赞礼,还选聘工匠,监制礼乐器、舞器、祭器达数十种。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办事认真,才能出众,成绩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赞常。

刘鹗,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创作了《老残游记》,被称之为“文学家”,因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铁云藏龟》,被称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为他引进外资,创办实业,而被人称为“实业家”。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他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钱塘人。康熙七年国子监生。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演所著《长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词曲著名,《长生殿》外,有《四婵娟》等,另有《稗畦集》、《续集》。 高旭

高旭,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南社创始人与“三巨头”之一。就禀赋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气质与名士脾气都相当浓厚。作为著名的“南社四剑”之首,高旭日常“以剑自随”,一生惯爱倚剑命名。他用过的与剑有关的名号包括江南快剑、钝剑、帝剑等。1912年以后,高旭对政治颇多参与,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23年因卷入曹锟贿选事件大受世人讥责,廿年老友柳亚子都不承认。经此连番打击之后,高旭悲不自遣,两年后郁郁而终。

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着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明季四公子。侯方域擅长散文,代表作有《李姬传》。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清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顾炎武,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和地理学家。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属桐城市区凤仪里)。方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礼部右侍郎。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鹗(约1738—约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东樵,浙江德清人。为清朝沿革地理学开山之一,代表作《易图明辨》。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鸿博之征,后剪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毛奇龄(1623~1716) 清代学者、文学家。曾名□,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萧山(今属浙江)人。明末廪生。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检讨,是《明史》的纂修官。他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擅长散文、诗词,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于公元1716年去世,经年94岁,他的学生将他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著作多达数十部。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研究纳兰性德和他的作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在近距离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由此不难看到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钱谦益(1582-164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 (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后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万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汉族,浙江鄞州人。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吴梅村

吴梅村又名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太仓城厢镇人,复社重要成员。

家门的解释

(1) [gate]∶ 家庭 住所的大门 (2) [family clan]∶ 家族 家门 不幸 (3) [family status]∶门第 辱没 家门 (4) [family]∶借指家 适还家门。——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 各各还家门。 (6) [self-introduction]∶戏曲中指剧中人物的家世或类型,昆曲中也指角色 行当 自报家门 详细解释 (1)上古指卿大夫之家。 《 左传 ·昭公三年》 :“政在家门,民 无所 依。” 杜预 注:“大夫专政。” (2)指大臣之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将归帝号於 绍 ,欲至 青州 从 袁谭 ,发病道死”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 术 归帝号於 绍 曰:‘ 汉 之失 天下 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 角逐 ,分裂疆宇,此与 周 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彊者兼之耳。’” (3)自家的门口。指自己的家。 《史记·夏本纪》 :“ 禹 伤先人父 鲧 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 不敢 入。”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 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元 李行道 《灰阑记》 楔子:“那 张林 离了家门,到 汴京 寻他舅子去了。” (4)犹家族。 汉 焦赣 《易林·临之遯》 :“八百 诸侯 ,不期同时,慕西 文 德,兴我宗族,家门雍睦。” 《后汉书·虞诩传》 :“自此二十馀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於天也。” 《陈书·萧引传》 :“吾家再世为 始兴郡 ,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 :“ 闵 氏自 庄懿 司寇 以来,家门贵盛, 浙 西无其伦比。” (5)犹言师门。谓师承传授之门户系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 家训 ·风操》 :“吾观 《礼经》 ,圣人之教:箕帚七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 有所 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 君子 ,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 士大夫 风操。而家门颇有 不同 , 所见 互称长短;然其 阡陌 ,亦自可知。”一说,犹今言家庭。见 王利器 《颜氏家训 集解 》 。 (6)家世;门第。 《京本通俗小说·冯 玉梅 团圆》 :“ 玉梅 啼啼哭哭, 范希周 中途见而怜之,问其家门, 玉梅 自叙 乃是 官家之女。”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 第二折:“终有日际会风云,不枉了严亲教训能酬志。须信道古圣 文章 可立身,改换家门。” (7)家庭的门风。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 :“本来事主夸忠赤,变为不孝辱家门。” 元 汤式 《一枝花·劝妓女从良》 套曲:“爱村沙欺软弱,嫌文墨笑温纯,别是箇家门。” 《三侠五义》 第十五回:“又 吩咐 将 四启元 带 上堂 来,训诲一番:不该放 妻子 上庙烧香,以致生出此事,以后家门务要 严肃 。” 《 中国 小说史稿》 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 荥阳生 流浪街头,在‘凶肆’中做了歌手,因此 遭到 了其父的毒打,被认为败坏家门。” (8)犹家乡。 《后汉书·皇甫规传》 :“前太尉 陈蕃 、 刘矩 ,忠谋高世,废在里巷; 刘祐 、 冯绲 、 赵典 、 尹勋 ,正直多怨,流放家门。” (9)戏曲 名词 。指南戏和 传奇 的开场白,内容系剧情大意或剧中人物的家世。昆剧中指脚色行当。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 :“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 格局 》 :“开塲数语,谓之家门。” 清 李渔 《 奈何 天·崖略》 :“听说家门: 阙郎 貌丑多残疾, 一生 所遇尽 佳人 ,反被风流厄。初娶 邹 何 二美嫌夫陋,别居静室, 吴姬 更巧,不事张惶,但凭 恐吓 。”

词语分解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家训。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门的解释 门 (门) é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 开门见山 。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 东西 :电门。 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

历史学名词、概念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