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阜阳八大家吗?是一个家族。
阜阳八大家
过去的阜阳是一个由封建世族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千百年来,那些“名门望族”控制着闹市区的房屋,占居乡间肥沃的良田,依仗封建特权把持阜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各个方面的大权。来阜阳任职的官吏多与这些家族串通一气,以求共存共荣。至今还有阜阳“八大家”之说。
阜阳“八大家”究竟指的是哪些家呢?他们为什么又能称得起大家呢?据考证,“阜阳八大家”不仅仅是八个大家族,只是封建社会为了炫耀和虚张声势说成是“八大家”。但从势力和实力上讲,旧时阜阳的张、李、王、刘、鹿、宁、连、储等八姓确实不同寻常。他们确实是 “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但是张、李、王、刘这四姓的人很多,有“八张九李王十家”之说。他们并不都属于大家之列,一般姓张、王、李、刘的平民,是要排除在外的。
张家——指的是在明朝末年,即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的张鹤鸣的张家。天启年间,张鹤鸣参了辽东经略熊廷弼一本,说熊贻误军机,失陷辽阳、沈阳、溃退入关。实际上这次兵败是广宁巡抚王化贞大言轻敌,不受调度所致。天启昏庸,听信谗言,将熊押回北京斩首,并传首级示众。这是明末的一大冤案,它引起熊廷弼部下祖大寿的不满。崇祯八年,祖大寿密令一部分将士由辽东化装潜入阜阳,攻陷城池,将已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及其侄儿张大同杀死,并将张首级割走,给熊廷弼报了仇。此事阜阳旧志记载为:“崇祯八年流贼巴伐利陷城”。后人遂认为是农民起义军所为。后来崇祯皇帝诏令以尚书之礼安葬了张鹤鸣。社会上曾有“金头御葬,五门出棺”之传说。
张氏一族在明、清两代出了一些大官。如明代的张光继、张鹤腾,清代的张琦等。张姓在城内的张家胡同修了张氏宗祠。八大家的张人称“司马张”。
李家——指的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任监察御使李葵及天启年间任户部尚书李精白的李家。李精白虽高官,人品却不甚光彩。因为他投靠了魏忠贤而飞黄腾达。后崇祯即位,魏忠贤事败。李精白因附逆而罢官回里。但他官囊颇丰,在城郊置了很多田地,阡陌纵横。李姓中过进士,作过大官的在明朝有李葵、李增、李学礼、李荐侠、李贞、李精白、李虚白等七人,在清朝有李文煌、李敏孙、李绅文、李祖旦等四人。李姓在南门里修了李姓宗祠。此外,在清朝二百多年间还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这支李姓的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李家,人称“都堂李”。
王家——指的是明朝当过浙江按察司的王谟,当过云南布政使的王之屏,当过四川布政使的王道增,清朝初年中过进士号称“清官”的王公楷及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的王期远的王家。其后二百多年间,王家举人、秀才不计其数。还有在清朝末年当过四川、云南几任知县,后提升道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当政时期任过凤阳大关督办的王羽人。一九 0 四年是自隋唐以来开科举士的最后一年,这年又出了一个翰林王震昌。在北伐战争前,王羽人之子王普又当上了安徽省长、二十七军军长,其侄王平皆当上长江舰队少将。这家姓王的因之显赫一时。这便是八大家中的王家。
刘家——明朝末年刘九光的后辈及宗族。刘九光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为广西布政使,其孙刘体仁,清顺治年间进士,官为刑部主事员外郎。辞官后,在颍州西湖建别墅,并建一座藏书楼,藏书两万卷。刘体仁擅长诗词,是清初有名诗人,著有《七颂堂集》。这个刘氏家族,自清以来,功名不绝。有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的刘壮国、刘搢;康熙年间中过进士的刘淑因、刘凡等,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刘家,人称“太丘刘”。
鹿家——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中过进士的鹿献阳、清康熙年间中过进士,官至河南巡抚鹿佑的家族。鹿佑这位封疆大吏在修黄河干堤的河口时,坚决保住了傅家大路。他宁可让河水在他治黄区域泛滥,也不让颍州受灾。对此,家乡人民称赞不已。其后辈鹿启烈于道光年间任过湖北知县。鹿氏家族中,也出了一些举人、秀才。鹿氏宗祠修的很有气魄,今尚有鹿祠街。鹿氏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鹿家。
宁家——宁姓在颍州定居有六百年之久。明朝初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了他侄儿建文的天下,年号定永乐。宁氏先祖宁宽,追随燕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指挥官,永镇颍州。“世袭罔替”即子孙接替,级别不降;“与国同休”即与明朝共丰存亡。指挥职位由长门代代继承。其后代中,在明万历年间出了个宁中立,进士出身,官居尚宝承。其子宁予庆官居户部员外郎;其孙宁诰,清顺治已亥进士;其曾孙宁世簪,康熙年间翰林,官翰林院编修,曾奉康熙之命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宁世藻,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太平府教授,一连五代高官。宁氏宗祠在大隅首东。宁姓人丁颇众,旧有“宁半城”之称。明清两代进士、秀才及府县官吏代不泛人。宁氏大门门联:“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便是对宁氏这个封建家族的标榜。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宁家。
连家——连姓在颍州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功名官爵没有前六姓显赫。清雍正年间出了个武举连际成。乾隆年间出了个举人连斗山,他是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大儒,曾任江宁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辩画》四十卷。连姓是阜阳诗书门第,田连阡陌的大族。连氏宗祠座落郭家胡同,祠中有地四十顷,作为救济穷苦的连姓宗族的义田。这便是八在家中的连家。
储家——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监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随着时间的流逝,阜阳八大家的说法也有了许多纷争。有的把晚清时期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的程家;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安徽督军倪嗣冲的倪家,江西督军邓如琢的邓家,以及城中及郊区较大家族的潘家、邢家、周家、吕家、赵家等列入八大家的。
无论是阜阳八大家也好,十大家也罢,都不过是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已尘封在古老的记忆中,八大家之说已成为历史陈迹。
宁是中国第173个人口最多的姓氏,相对集中在河南、辽宁、湖南和河北。现在宁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总人口约71万。
宁的名字和图腾:
宁的本义是安定、安宁。简,古代的一种房子,意思是有房子住。在心菜上,表示可以放心吃,安心吃。菜,是盛放食物的器具,意思是食物和饮料。有房有饭是稳定人心的两个主要因素。后来宁字后面加了一个丁,表示和夏天万物生长一样旺盛,也表达了强烈的和平愿望。或者只是添加它(_________________200000000以后,“蜜”这个字就被废弃了,而“福”和“子”这两个字就通用了。在古代,宁字多用作人名和地名。宁人把和平作为氏族崇拜的原始图腾,选择宁作为族名和族徽。
宁姓氏的由来与演变:
宁姓的来源有两种:姬姓和夷姓。
第一个出自姬姓。宁,商朝古国,位于河南获嘉东北,是商朝国王重要的狩猎场。商宁国是西周初年姬宁国的姓氏,后为晋义。康舒之后,魏武公生,吃于宁,之弟,叔许,跪以夷为氏。
第二项支出由姓氏赢得。是的曾孙施宁公,知书以施为氏。
外来基因的流入:
宁氏外来血液的流入最早发生在隋代,宁钦州刺史似乎是一个黑话民族。唐朝时,西苑蛮的酋长也姓宁。黎族和西苑蛮是今天广西壮族的先民。清初满族改姓汉时,满族八旗中的宁古塔、贾宁等姓氏都改姓宁氏。后来蒙古人被命名为奥格德格、宁嘎德、吉雅德,都改汉族姓氏为宁氏。
历史上宁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宁氏主要居住在豫北地区。
到了宋代,宁姓人口稀少。宁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甘肃、江西等地。
明代姓宁的约有8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是明代第160个姓氏。宋元明六百年间,宁姓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可能与宁姓在华南地区汉化加速有关。宁姓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山东、湖南,62%的宁姓人口集中在这四个省份。其次,分布在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广西是宁姓第一大省,约占宁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以梁光、民活乡、陆机为中心的宁姓三大聚集区。
宁姓在当代的分布与图谱:
宁姓人口约7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居全国第173位。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宁姓人口增长率一直呈形。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辽宁、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广西,约占宁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在陕西、山东、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广东,这六个省份占25%。河南是宁姓大省,宁姓人口占总人口的12%。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北有河北、辽宁,南有湖南、广西的宁姓分布区。
宁姓分布在河南、陕西、河北东北部、山西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北部、山东西部、湖北大部、重庆北部、安徽南部、江西、湖南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南部、海南、
在广西大部分地区、云南西部、黑吉辽和内蒙古东北部,宁姓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一般在012%以上,而
宁的传统文化:
姓宁的郡是祁县。还不如拿难度当它的堂名。“唐吉”这个名字来自春秋时期的雨凝。宁是魏武子。当龚伟掌权时,他从不上法庭。魏成功没有办法的时候,经常上朝,谈心,劝解。他被晋国挟持的时候,帮你恢复国家,世人称他为忠臣。孔子称赞他说:“如果一个国家有办法,这将是明智的,但如果它没有办法,这将是愚蠢的。”遥不可及,难。
宁姓的重要对联有四幅,如下:
这本书的整个章节;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所有章节;辅助君主显示他的忠诚。
扣一首歌,就要当恶霸;生读书之气,死为王师。
智或愚,以保健康,助丰功伟绩;让我们唱首歌并保持住。朱维清是个天才。
名人频率和家族贤人:
从755到79000,支付了31位宁姓名人,占名人总数的007%,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208位;宁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04%,排名第239位。宁姓艺人占全国艺人总数的003%,排名第241位。
历史上宁姓重要人物有:春秋时期魏大夫雨凝、齐上卿宁齐;宁岳,战国时周威公的老师;西汉都城卫宁城;魏横野,关震将军主簿毛宁;隋朝钦州刺史宁;唐朝在越州刺死宁淳,谏大夫宁体元,御史纪宁;宋代画家宁涛、宁九中;元浙西路元帅雨凝;明朝平羌将军、船山兵郑宁将军、大理左成、大理左智、御史高宁;弘文大清宁愿读完我;民国民主革命家宁调元。
宁姓血型:
宁人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38%,A型占285%,B型占289%,AB型占88%。
可取名:宁传颂(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
宁传艺(传艺,意为传授艺术和技能。)
宁传奇(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宁传神(传神,指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供参考。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6 姓氏的排辈顺序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7 姓氏族谱排序列表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宁长真的家族祖籍冀州临为春秋著名的甯戚的后代,至南朝宋明帝泰始5年(469年),临淄地被北魏吞占,甯氏族人便随刘宋朝廷南下,投靠南方小朝廷。到梁武帝时(523年),其甯长真祖父甯逵出任定州(后改南定州)(今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刺史,总督九州诸军事,陈武帝时(557年)迁任安州刺史,成为甯氏钦州豪族始祖,其后裔世代为岭南豪酋。《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宁氏家族雄踞一方,与中原王朝时即时离。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屡次出兵征讨,但也无济于事,为了长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以抚为主的策略,调整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汉代到唐朝,均推行羁縻政策,宁氏家族因此得以世袭钦州刺史。 武德四年辛巳(621年),李靖陈十策以图萧铣,授靖行军总管,九月率师而进,勒兵围城,宣请降,江汉莫不争下,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安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甯长真等皆遣子弟来谒。请承制授其官爵,以甯越郁林之地降,自是交受数州始通。高祖授长真钦州都督。族侄道明为南越州刺史。六年长真献大珠,高祖以道远劳人,不受。道明与高州首领冯暄谈殿据南越州反,攻姜州,甯纯以兵授之。八年长真陷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犄击,暄等走之。翌年道明为州人所杀,未几年长真死,子据袭刺史,冯暄谈殿阻兵相掠,群臣请击之,太宗不许,遣员外散骑常侍韦淑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持节宣谕,暄等与溪洞首领皆降,南方遂定,卒于唐武德八年酉(625年)
你知道阜阳八大家吗?是一个家族。
本文2023-10-06 14:49: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