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历史沿革,第1张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前身(1951-1998)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于1998年5月4日根据《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由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合并成立。1999年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发199968号文件定级为副司局级单位,2005年林人发199号。200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5143号文件本研究所正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均源于中央林业研究所(1951—1958年)的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昆虫和病理研究组,之后又相继增加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两大研究内容。1958年在中央林业研究所的基础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森林生态室、森林经营室、昆虫室和病理室隶属于林业研究所。1985年1月中国林科院发文批准原设在科研处的综合分析室为院直属单位,名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析中心”。1994年中编办[1994]20号文批准“中国林科院分析中心”更名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在原分析中心25人基础上从林业所生态室、植物室划转40人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3年中编办[1993]78号文批准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从林业所昆虫一、二、三室,病理室,野生动物室与鸟类环志室划拨编制60人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也正是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和地位。

中央林业研究所所长陈嵘先生是我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著有中国第一部树木分类学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编著了“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森林生态室主任阳含熙院士在二十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杉木人工林的气候区划、林型分类和生态定位观测。1979年首次应用微机做出了“中国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吴中伦院士是中国松科分类的权威,我国著名的森林地理学家、森林生态学家。1939年即著有“四川峨眉山的植物研究”。后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1978-1982),期间主编了“中国森林”巨著。郑万钧院士(1962-1983)任副院长和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树木分类学家,编写有“中国植物志”7卷,定名活化石“水杉”,后又主编了“中国树木志”巨著4本。萧刚柔先生是我国森林昆虫学的创始人之一,主编了《西藏昆虫》、《中国森林昆虫》第一版、第二版、《中国经济叶蜂志》、《中国扁叶蜂》和《拉汉英昆虫蜱螨蜘蛛线虫名称》等著作。袁嗣令先生是我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编著了《植物病害防治》、《森林病理学》、《国内外杨树病害研究概况》、《林木病毒学》、《杨树病害及防治》、《菌根研究的方法及原理》、《40年来林木病害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中国乔、灌木病害》、《油橄榄病虫害及其防治》、《Diseases of Trees Caused by Mycoplasma-like-Organisma in China》和《Diseases of Forest Trees,Fruit Trees and Agroforestry Cropa of China》等著作。

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8)

森环森保所自成立以来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作用以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为研究所更好更快的发展奋力拼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森环森保所现有职工16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61人,在职职工102人;有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2人,中科院院士1人,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人;3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7人。

森环森保所拥有以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包括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气候变化与森林、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森林病理、森林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森林植物、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鸟类及湿地、森林防火共15个学科组。拥有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学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5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中国林科院植物标本库、动物标本库、森林昆虫标本库、森林病害及线虫标本库等4个标本库。拥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林业局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林业微生物中心(含菌库)、防火研究中心、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碳汇计量与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等9个国家级研发和管理中心。

研究所设有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植物学、环境科学硕士授予点。现来所学习的学生达118人,已经超过在职职工。其中:在读博士生47人、硕士生39人,联合培养的学生30人。随着国家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森环森保所在职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以及来森环森保所学习的研究生还将不断增加。

近年来,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十几年来森环森保所已与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著名林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接待来所访问、考察和项目合作的国外专家达58人次。

盛世兴林,科教为先。森环森保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改革中赢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所成立初即根据需要制定了科研管理、经费及财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十五”期间,森环森保所共主持承担了237项科研项目,到(留)所经费近15亿元。每年新增项目数始终保持在45-50项,每年新增项目经费为2000万元左右。项目内容广泛涉及森林生态和森林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协作机构达20多个省(区)60多个科研部门。截至2008年,我所共验收(或鉴定)各类项目15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主持6项,参加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梁希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39部;论文696(国外论文57篇,SCI论文40篇)。

经过几十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森环森保所在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时期,在中国林科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林业重大工程对科技的需求,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为促进我国自然生态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一所历史悠久的学院。其前身为1930年在原河南大学农学院创建的植物病虫害学科,2001年正式成立该院,老一辈著名植保学家涂治、陈振铎、王鸣歧、何均、袁嗣令、陈兆骝、贺钟麟、丁文山、杨有乾、王守正、喻璋等曾在该院工作,学院下设植物病理系、昆虫系、农药系、植检系和植科系5个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设有植物保护、森林保护、植物检疫、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制药工程(一本)5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植物保护专业是河南省建设的名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前身(1951-1998)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于1998年5月4日根据《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由森林生态环境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