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姓的现状2021
2021年,蒋姓的人口已近540万。
2021年,蒋姓的人口已近540万,为全国第四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043,蒋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江苏三省。
历史沿革:据《蒋姓家谱》记载,蒋姓一世祖蒋家富于明万历年间,自本县新镇蒋村迁此定居。后因蒋姓户众,明崇祯年间改村名为蒋村(另说,明代万历年间自洪洞迁入)。 地理位置:屯子镇蒋村位于浚县北部15公里处,安长公路从村东穿过,西临善化山,距鹤濮高速5公里,南距镇政府2公里。 基本概况:人口3500余人。屯子镇汽车站、派出所、变电站、邮政所、第二初中等多家单位均设在该村。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优质小麦、玉米。采矿业、运输业较发达,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生产的碎石、石灰等远销濮阳、长垣等周边各地。沿安长公路有商店、饭店等多种经营实体。村内拥有石料厂、面粉厂、预制板厂、养牛场等多家经济实体。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风家训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风家训随笔1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家是最小国,是最能落实并表达礼仪和文化的的地方,而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风家训更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于我家而言,一代一代的将“百善孝为先”的品格传承下去就是我们的家风传承之首要。
孝道应该落实在生活当中。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祖爷爷的故事,祖爷爷既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义商。
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尤其爱钻研医书,爱书法,所以我的爷爷也写得一手好字。祖爷爷一生丰功伟绩,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祖爷爷既是一个优秀的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妈妈说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她们就会披着夕阳的余辉在日暮的院子里纳凉,而祖爷爷就会给她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祖爷爷的父亲是地主,所以_前生活很是阔绰,他的家是一栋很大的四合院还有小阁楼,每每空下来,祖爷爷都会与他的父母聊天、讨论、谈心。祖爷爷说:“陪伴是的爱,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应该陪父母慢慢变老”。
如今我也喜欢和父母聊天,谈心,向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与忧伤,这也许就是“孝道”在我家的传承吧。
祖奶奶生了七个孩子,我的爷爷排老三,而我的奶奶生了三个孩子,我的妈妈排老二。过去奶奶那一代,他们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现在,尽管各家分开住了,但每每过年、过节还是会团聚在一起,爸爸妈妈常带我回去团聚,晚上习惯性地给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按摩和谈心,起初我不理解,如今我倒更愿意主动回家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了,弟弟也常这样做。妈妈曾讲过:"世界上最令人欣慰的事就是看见父母的笑容。”奶奶也常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如果不把根给滋养好的话,我又怎么能生根发芽呢
爷爷虽然不善言辞,但他总是用身体力行来告诉我该怎么做。他特别尊重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已经过世了,但每年清明节、春节爷爷都会召集家人去扫墓,悼念先祖。我们蒋家的家谱还是爷爷亲手撰写并雕刻的,一代一代的传承,足以见其真诚。
从我们家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我都能体会到优秀家风的气息,它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习惯,祖爷爷传给爷爷,爷爷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今后我也会坚持下去,传承家风,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国是家,家是最小国。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家,千千万万的家就有千千万万种家风,但它们相依相通,最终汇聚成中国人的华夏国风,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需要传承的不只是一种中国人的精神,而更是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家风、国风传承!
家风家训随笔2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风,所谓家风,应该是从层层的家训中仔细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简撷而成的。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中国则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顾名思义中国想必十分重视家风。据我所知,古时候就已经重视家风。所谓家风,在我看来应包含着正气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家风,不正是子子孙孙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规章吗
注重家风是古代文人志者的做人之根,立家之本,古人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而这里的齐家不正是指的是持家吗持家不正意味着有了良好的家风,来管理家庭吗不止古人如此,在《傅雷家书》中记载的不就是生活中小事所挖掘出的做人之道,生活方式,不就是良好的家风吗
有人会觉得好的家风只对一个家庭来说有利,其实不然。好的家风不但对家庭有利,同时也对推进社会的风气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一个一直遵循着良好家教,渲染着良好风气的人来说,对社会的发展才会有正确的帮助。好的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摇篮,引领着儿童走向正确的道路。
家风是家庭良好的组成单位,家庭又是社会中的个体。家风这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品质。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也渐渐出现了不良风气。例如:人性的冷漠,儿女的不忠不孝,夫妻的闪婚闪离不都指出了社会风气建设的不足,有力地点出了对于建设风气的重要性。社会的良好风气如何建设,依靠社会公民的个人素质,而每个社会公民的素质不又来源于家庭的风气。说到底,良好的家风是构造美好社会之源。
在改革开放,推行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政策中,建设好的家风同样具有正面意义。好的家风推动着个人的品性,个人的品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善和谐的社会风气。好的家风影响甚广,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做起,从家庭抓起,让良好的家风从自身展现让每个家庭都有好家风,让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让家庭之美推进社会风气的建设,筑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进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家风家训随笔3三曹的建安风骨得助于睿智的家风;李清照的清新婉约的词锋亦得助于严格的家风。由此可知,家风不但有深刻的内涵,亦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风是严格的,它能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史俱扬。”想必大家对窦燕山的故事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五代,一般的人家可能认为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并衣食无忧便是谢天谢地了。可是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从小严格教育子女,最终成就五子登科的美谈,更被当时文学大家称之为“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经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严格的家风,有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风是睿智的,它有助于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诸葛亮这一人物,想必是妇孺皆知了吧。但大家可能只知道其风光的历史成就,却不知其也有着辛酸的发家史。诸葛亮在刘备还未发现他的时候,亦有着数载发奋苦读,想必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便是对其家风的诠释了吧。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要是诸葛亮在刘备还未找到其便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或是贪图快乐不在苦读,想必他非但不能成为千古名相,恐怕连衣食也有很大的问题了。
到那时,真会应了他的那句名言“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了吧。也真的会是一条“卧龙”了。由此可知,睿智的家风,有助于人取得成功。
家风是深刻的,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一代词女李清照,想必也是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可是大家可能只知道她风华绝代、才艺过人的外表,却不知其在小的时候也是一位天真可人的女孩子,只不过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深刻的家风的教导和熏陶罢了。相反,如果她没有以上两种东西的帮助,可能会还是一位只知道情爱的小女人而已。由此可知,深刻的家风,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换个角度说说自己的家风吧!
我的家风没有上述名人的,亦没有他们的意义深刻,而且我也认为自己也不算很优秀。但是我仍然认为家风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可能就是家风的魅力之一吧。因为,我的家风很简单,就是努力为祖国、人民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大写的“人"字。虽然现在自己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却在一步步的努力,我相信自己总能实现的,这就是自己对家风的全部理解了。
家风家训随笔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似乎融到了爷爷奶奶的骨子里,而他们也靠着这句话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也许是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拼搏,又或是看尽了人情冷暖,吃苦耐劳的品性已经融进了他们这老一辈人的骨血之中。我的爷爷奶奶格外珍惜现在拥有的小工厂,每日摸黑开工,夜深收工,凡事亲力亲为,要做到。年轻的妈妈为了照顾我们这一家老小,也是不辞辛苦:黎明即起,洒扫庭宇,从接送到饮食,及到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无不让她马不停蹄,却又处理得当。而我的爸爸更是把这种家风传承到了极致。
不管寒冬酷暑,爸爸都要为厂里的大小事件奔波劳累,毫无怨言。
我还记得不久前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暑气腾腾地笼住地面,只有聒噪的蝉鸣伴着压抑的空气不断逃窜。我的爸爸就站在烈日下,手头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装袋打包,流畅而自然。汗水打湿了他前额的头发,润透了他的每寸肌肤,而他只在工作空余用手胡乱的抹一把,留下深浅不一的黑痕。
做了好久,他终于停下来锤锤弯身太久而僵硬的背,顺手捞起休息处的矿泉水,仰头就喝,一下子就能喝掉半瓶。好不容易休息一会儿。他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头也不回地快速离去,我看着爸爸逐渐变小的背影,突然明白吃苦为何物,一时征愣,很快走出了空调房。
我窂窂记住吃苦耐劳的家风,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它。它不仅属于我家,更是千千万万个温州家庭。十几年前,假皮鞋事件愈来愈厉害,“中国鞋都”温州因此元气大伤,一时之间无数的厂家名声扫地直接倒闭,我们温州的经济发展也大受打击。然而我们温州人并没有一蹶不振,为了改变所有人的“温州印象”,我们通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不断努力去改善皮鞋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经历了质疑,有过唏嘘,但是我们温州人无所畏惧,继续发扬着吃苦耐劳的品性,一步步慢慢来,终于温州以“走也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方针走向了世界。现在提起温州,首先想到的标签就是富裕与勤劳,这离不开温州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呀。
我为我是温州人而骄傲、自豪,也更加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传承任务。一种家风一座城,一曲发扬一首传承。
家风家训随笔5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风家训随笔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博大精深,为世人惊叹。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也有老师和家长的礼仪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我们今天对文化和礼仪的传承。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家庭良好的家规、家训的传承。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遵守家规,遵守国法,传承文化礼仪。
一、言传身教,做好自己。
对于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我来说,礼仪规矩伴随着我的成长,小时候,父亲母亲种地总是很忙,平时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是村里生产队的`老队长,干事很有原则和风格,一直教育我要专注、认真、刻苦、努力等等,记得爷爷说的最多就是“做自己的事,不要左顾右看”,真的很受用。
小时候贪玩心很重,但是爷爷从来不吵我们,而是带着我们去下地干活、看着我们玩耍,他虽然嘴上说要我们怎么怎么干活,但是实际上他从来不催促我们,每次他都很专心的干自己的活,一直不停歇,我们虽然贪玩,但是还是耐着性子跟着做,慢慢的我们也就学会了爷爷的习惯,专心做完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再去考虑其他的事,万事讲究有始有终,不做无头之事、不丢无尾之业,做好自己。
二、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孝道被世人尊崇,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忠和孝是众多家庭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崇长辈,是自古留下的优良风气。
在我的家里,亦是如此,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未与爷爷顶过嘴、闹过别扭,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尊重爷爷的说法和做法,另一方面也与爷爷英明果断、眼光独到、考虑事情比较周到等等优点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家里有个习惯,不管早餐、午餐、还是晚餐,每顿饭大家都是在一起吃,但是不论哪次吃饭,人不到齐是不会开饭的,而且盛饭的时候,第一碗饭只能是爷爷的,这是家人的相互尊重,也是我们感受家庭教育的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起忙碌,我和弟弟撑桌子,父亲、母亲盛饭,然后我们姐弟三人去端饭,每次吃完饭由我们姐弟三人收拾,最后奶奶洗碗,我们去上学,父亲母亲爷爷下地干活,每天都是这么温馨和睦。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很少吃肉或者吃水果,记得有一次,父亲从北京打工回来,带了一只烤鸭,两个菠萝。我和弟弟看着吃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父亲打开烤鸭的时候,我和弟弟一直在商量,一人一个鸭腿,但是父亲并没有给我们拿鸭腿的机会,他先挑了最好的一块肉和一个鸭腿给了爷爷,然后把另一只鸭腿给了奶奶,奶奶没吃又给了母亲,我和姐姐、弟弟看着,哇哇的哭了起来,爷爷和母亲要把鸭腿给我们,当时被父亲阻止了,父亲说:好的东西要先给长辈,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们忘了么?我和弟弟尽管点头,但还是一直哭,虽然最后两个鸭腿还是被我们给吃了,但是从这个小事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骨子里的孝比表面的孝要难能可贵,那是父亲的第一反应也是第一考虑,我自认做不到父亲那样,现在时不时还跟父亲拌嘴,想想真的惭愧。
父亲对爷爷的尊敬一句两句是说不完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很多,每次家里干活,父亲总是挑最难的,最累的,让爷爷只是打打助手,比如家里的旱厕每到清理时候,总是父亲一担一担进行清理;每次春种,忙到晚上才回的只是父亲,他从不让爷爷太累;收麦时候,每次拉回家,总是父亲一袋一袋扛进屋;每次中午打场的时候,也总是父亲中午在碾场,他总让爷爷回去午休。类似的事情真的举不胜举,但是每次父亲在忙的时候,最牵挂父亲的还是爷爷。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这一点在父亲和爷爷身上解释的淋漓尽致,也对我门的成长和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
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还在南方打工,得到消息,他立马连夜赶火车回家,一天一夜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到家后,能看到父亲那明显红肿的双眼,大包小包的行李,父亲在院子里扔下所有东西,跑进堂屋跪在爷爷棺前嚎啕大哭,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坚强的,所有重活累活都是他一人扛起来,所有的重担都不曾低头服输,但是那天父亲哭的像个孩子。在他的眼里,爷爷奶奶以及我们是他的牵挂和信念,像大多数父亲一样,给家人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是他最大的心愿。那天父亲跪在爷爷棺前久久没有站起,任谁都拉不起来,最后父亲艰难站起来,走进奶奶屋里,又跪在奶奶床前磕头,奶奶伸手一直抹眼泪,拍拍父亲的肩膀,没有说话。父亲先是责怪自己,假如在家也许爷爷的病就可以及时得到治疗,随后说了让我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话,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是的,任何时候,家人永远是最大的牵挂,父亲说到也做到了,从那时起一直到三年后奶奶去世,父亲再也没有出过远门,为奶奶尽孝,也弥补了对爷爷去世的愧疚。
三、学着去做,相信自己
在我的家里,从小爷爷就教育我们要多动手,主动去干活,鼓励我们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或者跟着他们干农活,而且不顾虑我们会不会犯错,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啥也不让做,最终啥也不会做。是的,爷爷说的对,要敢于尝试,主动做事,才回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人吃饭总在一起,每次端饭,其实奶奶都是很担心的,比如碗太烫了、厨房路不好走啥的,总是不放心,而父亲和爷爷不一样,他们鼓励我们去端饭,并且告诉我们不要怕,相信你可以的,但是担心的事还是发生过,有次姐姐端碗的时候转身碰到墙上,掉地上摔碎了,当时在正月里,是不能破碗的,当时姐姐也被烫着里,一直哭,爷爷一直劝她:没事的,破了一个碗而已,奶奶是一直埋怨爷爷让我们干活,但是爷爷总是笑笑说:干了以后才会干,出错了以后才会更小心。母亲拉着姐姐去换衣服洗手,吃完饭爷爷就去集市又买了一个碗回来。
小时候碾场都是用拖拉机,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会开拖拉机,这要得益于父亲和爷爷的鼓励,他们总是让尝试,我开始学开拖拉机的时候,父亲就坐在车上看着,当时脚都够不着离合器,都是站着开车,现在想想是比较危险的,放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是肯定不会让去学的,但是当时就是那么一点点学会了,当时会开拖拉机我觉得相当自豪,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信心得到相当的满足,做其他的事也自信满满。
上学时候,老师和父母也教了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独立完成,今日事今日毕,不可马虎了事,不可依赖父母,不可无故拖延;要吃饱吃好,保证全面营养,不可挑食厌食少食;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见而避之;要团结同学,要有爱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视弱者,不可嘲笑残疾人或者成绩差的同学;要学会感激,感激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经关心过爱护过支持过帮助过的人,要珍视社会和自然中一切真实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虚伪、丑恶的不良现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等等。虽然知识和礼仪一起学习,很多道理都在书本知识里有学到,但是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来的实在和有意义。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爷爷和父亲是言传身教的例子,平时话语不多,但是道理却很多。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等等。这些书本上的道理爷爷肯定是不理解都是啥意思,但是确实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行动诠释里这些语句的意思,让我受益终身。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里,人生哲理很多,但是能诠释的人却很少,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的,好的家风能使孩子锻炼为人处世的良好态度,好的家规能使孩子养成拼搏进取的坚强信念,处变不乱,临事不慌,端庄正直,刻苦图强,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都不是。
与宋美龄年纪相差不大,十几岁。
1出世不易
清宣统庚戌(1910)年农历3月18日凌晨,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个名叫“丰镐房”的旧宅里,蒋经国呱呱坠地了。溪口蒋姓的第29代子孙出世了,这无疑是一个特大喜讯,当下,整个蒋家族门沸腾了。
蒋经国长得天庭饱满,额冲鼻耸,浓眉大眼,方头大耳,与他母亲毛福梅的长相十分相像。蒋氏门族中,尤其是蒋经国的母亲和祖母的那种喜悦心情,不言而喻。
然而,有谁知道,蒋经国得以出世,所经历的一番展转曲折?倘若没有他祖母王采玉(蒋介石的生身母亲)的努力撮合,也许在蒋家家谱上还不可能有他这个名字呢!
2经国与祖母王氏
说来话长,得追溯到10年前。
1900年春节,15岁的蒋介石与溪口镇岩头王家20岁的**毛福梅结婚,做了夫妻,那时,蒋介石充其量还是个未脱稚气的顽童。行礼那天,刚拜完天地,蒋介石就将头上的红缨帽扔在地下,奔向天井与一群看热闹的村童抢拾爆竹头。消息传到岩头岳父家,其岳父母很恼火。认为“爆仗拾蒂头,夫妻难到头”,是个不吉预兆。果然,被其岳父母料中。婚后,小夫妻不和,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打架。在一次争吵中,蒋介石抬起一脚,正中妻子下腹,毛氏受伤当即堕胎。
抱孙心切的蒋母王氏,为之伤痛逾恒。她听信“蒋氏贵子必得原配所出”的巫言,在蒋介石从日本回归上海消度暑假之时,亲自陪送媳妇毛福梅前往上海与蒋介石相聚。
殊不料蒋介石对这个土生土长的妻子全无好感,甚至连同房也不愿意。蒋母怨恼之极,为促使儿子与媳妇和好共处,她痛哭训子,并以死相胁。蒋介石虽生性顽梗,但素来事母孝顺,见母为此这般伤心,就跪以求恕。他的好友张静江、戴季陶等也来解劝。蒋介石迫不得已,方同意留下毛氏在沪居住。这一住果成好事,不多久,毛福梅再次怀孕。蒋母不由又喜又忧,鉴于前次被踢堕胎之惨痛教训,当机立断,携带儿媳毛福梅回乡,所生便是经国。
蒋介石获得喜讯,当然也是欣喜不止,当即借故宅“丰镐房”房名,为儿子取奶名“建丰”。后因属“国”字辈,又取谱名为蒋经国。
3 拳拳慈母心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自从有了小经国,毛氏常年沉郁的脸上有了笑容。她把小经国视为掌上明珠,爱之殷切,处处流露出她那拳拳的慈母心。
当时,蒋介石常年奔走于国内外,难得回家。毛福梅则经常抱着襁褓中的经国,到岩头娘家居住。她的娘家尚称殷实,其父毛鼎和开一爿南货店。小经国从断奶到独立行走的一段时间,都在外婆家抚养。店中的一切糕食果品,他任意取啖。据曾任蒋家家庭教师的陈志坚(女)回忆说:“我到蒋家任教那年,经国刚4岁。他喊我姨娘,朝夕共处,非常亲热,他的仪表、性情像他娘,稳重文雅,懂事听话,尊敬长辈,他祖母说他‘略无乃父童年的那样顽态,唯因她婆媳过分疼爱,戏玩不让远离膝前,使小时的经国不免娇怯易哭’。”
自从蒋介石不久又有了姚阿巧(冶诚)、陈洁如二位如夫人后,与毛福梅的感情就更疏淡。为此,毛福梅把所有的爱几乎都倾注到了小经国身上,但蒋介石对亲生的独子还是钟爱关心的。
小经国7岁入武山小学(后扩建为武岭学校)启蒙。次年12月,蒋介石又亲自将经国拜托于顾清廉(也是蒋介石18岁时的业师)。到了11岁,又聘王欧声在家教读。当时,蒋介石曾写信来勉训:“……在家当听祖母汝母之命,说话走路,皆要稳重,不可轻浮。读书总以烂熟为度。”
小经国12岁时,又到县城锦溪小学就读,寄住芦荻弄陈志坚家,生活托陈母照料。
蒋经国16岁那年,蒋介石将他送去苏联学习深造。当时,毛福梅说什么也不同意让经国远去,还是众亲友好说歹说,晓之以理,她才勉强同意。临行那日,毛福梅不顾山高水长,颠着小脚,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一程哭一程,泪水湿透了手绢。
很高兴能够帮助您寻找家族谱系。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记录的限制,我无法直接提供您完整的家族信息。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源,帮助您进一步探索您的家族谱系。
1 寻找族谱和史料:首先,您可以尝试寻找家族的族谱或相关史料。这些史料可能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历史学家保存,或者可能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或在线数据库中。您可以联系家族成员或通过互联网搜索来找到这些资源。
2 参考历史文献:另外,您可以查阅历史文献,以了解您的家族在过去的背景和地位。这些文献可能包括地方史志、历史档案、报纸和其他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能会提供有关家族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的信息。
3 寻找墓碑和纪念碑:在一些情况下,家族成员的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会包含有关家族的信息。这些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位于家族墓地或当地的公共墓地。您可以尝试在这些场所进行调查,以找到有关您的家族成员的信息。
4 在线数据库:最后,您可以尝试使用在线数据库来搜索您的家族谱系。这些数据库由历史学会、基因谱系组织和志愿者维护,其中包括许多家族的历史和族谱信息。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特定的家族历史网站来访问这些数据库。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找到有关您的家族谱系的信息。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湖南隆回岩口藕塘蒋家的发源地,在我国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以及湖南省冷水江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历史是原来属于滩头古镇隆回县滩头镇管辖的岩口乡,2006年8月14日撤乡设镇,改名为岩口镇,由原来的岩口乡、马头山乡、天必乡三乡合并,统称为岩口镇
蒋姓的现状2021
本文2023-10-06 13:20: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