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子弟家族为什么要抱养汉人的子女?
刚好在头条发了一篇文章《旗人抱养汉民子嗣,竟是一种骗饷策略?》,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过,清代八旗子弟收养汉民子嗣,并非等同于收养汉人子女,真正被看中的,是男丁,而不是女子。
说起这一问题,得从八旗子弟的身份地位讲起。清代旗人中的男丁,生下来便会登记造册,到一定的年龄便去当兵打仗,其余则都不用他们考虑,会有国家为其提供“钱粮”,而且十分优厚,足以养家糊口。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由国家出资奉养的,为国家承担着当兵打仗的义务,没有战事时,即便没有其他生计,也足以养家糊口。
八旗子弟的钱粮,是按照品秩和男丁来算的,如果阵亡或病故,那么就失去了这份来源。所以,旗人一直都重视繁育子嗣,甚至纷纷通过纳妾来增加人口。但有时却不太见效,一来生下的婴儿不见得就是男孩,二来纳妾也需要一定成本。
试问,能像韦小宝那样,能养得起七八房太太的,能有几人呢?所以,并不是所以的旗人都能通过生养来添丁,故而还得通过其他方面想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抱养或过继男孩到自己名下,以便来充实自己家的男丁,享受国家的钱粮。但八旗兵丁的钱粮,是国家给予旗人的待遇,汉人是无法享受的。由于旗人人口数量原本就少,因而被抱养者或过继者,便不够用了。
于是,一些旗人开始钻政策的空子,从汉人手里抱养或过继男孩,这样从血统上讲,这些男孩还是汉人,但却有了旗人身份。清政府对这一问题,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暗箱操作。
可以说,清代旗人抱养、过继汉人家的男孩,确实有不孕不育的原因,但更大的动力,还是在于国家给予旗人的那份“钱粮”。说白了,这是一种骗饷的行为。而题主所讲,旗人抱养汉人的子女,则是说的有些含糊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正黄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
因旗色为**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
正红旗
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红旗
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白旗
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镶白旗
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蓝旗
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镶蓝旗
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在康熙以后的皇帝大多为正黄旗
扩展资料: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参考资料:
辽阳满族赵姓多了,有依尔根觉罗氏、有爱新觉罗氏、有兆禹特氏,你说的内容无法帮你判断究竟出自哪家。
家谱这东西一般保存在本家族长房的亲戚家里,外人通常是看不到的。你这个问题不要上网问别人,应该回老家问爷爷,找到家谱翻开一看就都知道了。
八旗与姓氏没有必然关系。八旗只是军政组织,一个旗即相当于今天一个军区。八旗只是就军旗的颜色而分。事实上清代有110个旗,每旗下官兵一般2万人,这还不算家属,姓什么的都有。满族有680个姓分散在各旗当中。你说镶黄旗下的姓氏得有多少?
清代满族实行八旗世袭军制,几乎每个满族家庭都是兵源,世世代代当兵。生下的男孩子都登记造册,年满18岁即参军入伍,由朝廷发放军饷维持生计,直到60岁退伍。因此,清代满族人除了屯垦军外,一般的旗人都没有土地,以当兵为业,靠俸禄生活。
入关前:
旗主管辖若干固山额真,固山额真管辖若干甲喇额真,甲喇额真管辖若干牛录额真。固山分为满、蒙、汉三种。一个旗包括三种固山。
入关后:
入关后八旗旗主废了。被架空了!所以改变。
京城八旗是都统管理。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地方上是将军。
下面是各个机构的参领。相当于甲喇额真,正三品。副手可能是从三品。但是还有平级的什么城守慰之类的。
下面就是佐领,相当于牛录额真。一般是四品。副手可能就是从四品。
一般绿营兵跟八旗兵很多品级都有空缺。绿营兵更是混乱不堪。同一个品级或者编制。有不同的官职。
绿营兵是镇标营讯四个级别。营在八旗里也有。都是基本单位。长官品级也不同。
补充绿营兵
镇是总兵管辖。正二品。管辖很多兵。
标是亲兵。各个长官的亲兵。一般都是副将管辖。下面有二到五个营。
协是归镇管辖的。跟标应该差不多平级。一般也是副将管辖。二到五个营。
副将一般都是从二品。
营,一般由参将、游击、都司之类的管辖。三品、四品不等。
讯,最基层单位。由千总、把总负责。六品跟七品。
以上编制包括八旗兵全部都是人数不等。
单姓无法确定是哪个旗属。满族老姓包括:图克坦氏、都善氏、敖拉氏等。旗属应该在确定老姓以后,单凭一个简姓“单”无法确定。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扩展资料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八旗
清朝的八旗子弟家族为什么要抱养汉人的子女?
本文2023-10-06 13:05: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