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坑古村住宿攻略林坑古村图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林坑古村住宿攻略林坑古村图片,第1张

1林坑古村落

温州附近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给你列举姜欣雨,雁荡山,百丈鸡仙岩梅雨池,江新西园,泽雅楠溪江,南麂列岛,廖宇风景区,泰顺廊桥,温州乐园雁荡山,大龙瀑布雁荡山,灵岩洞头岛,瑞安寨廖溪,南雁荡山,南麂列岛,雷达山。水玉海楼池上楼雁荡山灵峰七都岛温州世纪广场温州大罗山华岩国家森林公园双潮溪龙溪玉环峡画廊景区西湾景区吉家寨温州玉龙湖天柱寺景区秀山公园青田、景区温州雁荡山岛盐亭景区枣溪镇卧龙峡朱自清温州故居泰顺非云湖景区同曦西洲岛白家涧景区鹿城西郊森林公园巨溪景区茶山景区马鳌潭桥楼石菊堂浦庄所城温州动物园中国木制活字印刷文化村温州公园、九山公园、陶公洞、鸟窝洞景区、伏庙集永昌堡、芙蓉村九峰景区、朱阳九峰景区、咸胜门景区度假区景区、赤岩山、半平山景区、水牛塘景区、井头景区、三条桥、太平寺、油岙村景区、石爻景区、金石牌楼、温州城西基督教堂、张聪祖庙、海中湖景区、仙蝶岩景区、炮台山、龙山公园、镇西景区、东岳关、埭头村、芙蓉亭池

:2林坑古村附近景点

1芙蓉古村

芙蓉古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始建于晚唐。因其西南山上的三座高崖,颜色白里透红,形似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名。

它就是楠溪江最古老的村落——芙蓉村。它是按照七星八斗,意思是天上的星星对应地上的人,星星搭建平台和水桶凿池作为符号。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宗族文化的演变,还可以感受到乡村建筑的迷人魅力。

2埭头古村

位于大若岩镇的埭头古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古村落取陈s街区以卧龙岗为中心区域,并有陈祠堂、积翠寺、磨壕池、磨壕生巷、侯钰庙、曲路。朱有花寺(也叫鲁班寺)和宋风水月是最著名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学民俗、种田、读书、传家宝的深厚文化底蕴。

3林坑古村

坑村有楠溪江保存最完好的山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古老的木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玲珑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古朴自然。依山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和谐统一。村里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白云时而袅袅,人不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4渝北古村

北岛村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村子周围有9个寨子门,2个寨子墙,一条寨子河和7座桥。村里曾经有七个祠堂,其中尚书祠堂(王最著名的是建于南宋惜春十三年(1186年)的大雄宝殿。每个院子都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唐。每个霍尔是一个与人密切相关的车间的生命。

5苍坡古村

县城岩头镇始建于公元955年,原名苍墩。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九祖(1178年)请佛教名师李日设计的。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历经近千年沧桑,它的旧貌未改,依然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墙、路、屋、亭、寺、水池、古柏,处处显示着浓郁的古意。

6岩头古村

岩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苍坡和芙蓉之间,距永嘉县城38公里。因位于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

有一条商业街,里水街——,全长300多米,建在村东边的蓄水堤上。古街两侧景色优美,水质清澈,蓝天白云建筑在水中映衬,一股灵气油然而生。

7吉家寨

姬家寨,又名佘山,又名玉山,位于楠溪江源头,独立为一间小屋。明末清初,纪仙居已有300年的历史。木屋8间,38户,173户农民。都姓吉,是山区林区典型的血亲村。

3林坑古村落游玩攻略

永嘉有以下有趣的景点:

十堰风景区

石岩风景区位于永嘉县和盛镇下岙村。在和盛县岙村的峡谷中,它非常壮观。它是一块浅红色的巨石,高306米。岩石的顶端像一个莲蓬,肩并肩,像一艘船石桅岩,故名石桅岩。风景很美,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人少。

楠溪江

楠溪江以其独特的美丽的水,奇怪的岩石,许多瀑布,古老的村庄和美丽的海滩和森林,而且是以田园风光著称的景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塔,桥梁,路亭,牌坊和古战场,以及以七星八门和文房四宝还有阴阳风水。并且有大量完整的家谱和上百个姓氏的家谱。

狮子岩景区

楠溪江天然盆景,青山绿水,景色迷人,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还包括景点:苍坡古村、里水古街、仙洞、龙铺、楠溪江、塔湖寺、岩头古村、芙蓉村。

明敖镇

明敖乡位于小南溪谷,东临、昆阳,南接西溪,北接荀寨,大致呈三角形。这里山峦高耸,峰峦叠翠,海拔5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江南山地地形。明敖有一种独特的田园风光,展现她婀娜多姿的风光,非常适合定格画面。当你走进明奥,你将走进一个和平与宁静的家和一个如画的仙境。绿色的山谷和潺潺的流水;早上出来,晚上回来的老农老黄牛们是多么悠闲;多迷人的日出景观啊,有山有云,变幻莫测。还有姿态各异、曲折蜿蜒的梯田,在田间悠闲劳作的老农民会带你进入一个和谐而诗意的仙境。一路上,梯田、山峦、云朵、村落、老农、孩童、牛羊将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田园景观。

林坑古村

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居还好没有被过度开发,那些雕刻精美的木屋依然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古朴自然。依山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和谐统一。村里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白云时而袅袅,人不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小桥、流水、人、炊烟、白云蜿蜒环绕,将一幅美妙的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我走得越深,就越对这一天的奇妙杰作感到惊讶。水,林坑里最美的风景,清澈见底。数千人

一路上,梯田、山峦、云朵、村落、老农、孩童、牛羊将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田园景观。

通过时间拨弄

当地摄影协会还在明设立了六个最佳摄影点敖乡,而且附近有民宿供摄影爱好者居住。

通过时间拨弄

徒步生活2015

[交通]

公共交通:

北直达明敖。行程时间约1小时50分钟。

自驾:

A走朱勇高速古庙出口,转运河入口往连笔方向,进明从走山路(路况好)。

B拿梅温州绕城高速北线,往桥下方向拐,经桥下镇-徐敖-郑善明ao(距离更短)。

青瓦白墙,流水蜿蜒。

永嘉谷多村拥有900多个自然村的千年古县,大多散落在楠溪江两岸。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各异的古村落点缀其间,古老的人文与秀美的风光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按图像

岩头村

古代人的结晶的智慧

如果你不不要去岩头的丽水街,你不会赢的我没去过楠溪江。岩石村是永嘉市最有名的村庄。里水街,全长300多米,走在过道上,能感受到一股古朴的风,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和沧桑。

作者:武文

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或藏在水底,或露出水面,或在季节之间裸露在岸边。

按图像

悠悠的鱼

岩头村的村民最引以为豪的是科学的水利工程和巧妙的村庄布局。村里的亭台楼阁、街道、房屋、石桥,都布置得很好。

作者吴优武乐

悠悠的鱼

交通从温州到瓯北,瓯北汽车站有去岩头的车。

莲花村

七星八斗埠村

是楠溪江最古老的古村落,有近千年的历史。基本上所有的民居都是明清木结构的老房子。

凯撒写的

这个以花命名的古村落有着惊人的格局。据说街道和运河都参考了星星的布局,也就是说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相对应。整个村庄是按照七星八斗以星形平台和戽斗池为标志。

陆明

杰摄

村里的建筑很有特色,与周围的景观环境高度协调,白墙黑瓦,经常挂着屋檐很远的柱子。高度错落有致,疏密有致,房屋的大小和颜色多种多样。

杰摄

交通从岩头村往南走20分钟即可。

苍坡村

文房四宝石头做的

苍坡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有宋代修建的围屋、步道、民居、亭台、庙宇、水池、古柏,处处显示着浓郁的古意。

凯撒写的

陆明

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文化内涵。村庄以文房四宝。

由风云。摄影师

陆明

对村庄右侧的笔架山,铺一条长砖街作笔,凿5米长石头作墨,分东西池作砚台,将鹅卵石铺成方形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

凯撒写的

交通从岩头村往东北走十分钟。

林坑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居模式。

楠溪江边有很多名胜古迹,最好住在林坑。这里是永嘉和仙居的交界处。山路崎岖难行。层层山峦阻隔了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林坑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山地民居和明清时期的居住传统。

坑村的建筑都是普通的山居。这里没有亭台楼阁、深宅大院,文物古迹也不多。它们是纯粹简单、自然、洒脱的农家乐和房子。

坑村民靠在山里种田为生。有两条山路通往村子后面的山,爬楼梯a

林坑景区黄南是革命老区,素有永嘉北大门之称。这里的居民勤劳朴实热情,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与世无争。这里的环境以古老的村庄,竹子表演,清澈的水,许多瀑布和深谷,并且有林坑古村等旅游景点,是旅游、休闲、探险、摄影、考古的好去处。

石寨村:又名石城,位于陆丰市大安镇,是“双料”国家级古村落。在中国古村落中享有盛誉,该村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到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据称,石寨村最先定居者系石姓人家,因而名叫石寨,该村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地,而今居民均为黄姓,该村历史传统建筑包括石城、和安里、黄忠贞公祠三部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石寨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明清时曾过3进士、7举人,是广东著名的“文墨之乡”。

石寨古村落是由石寨、新寨和忠贞祠三部分构成。

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

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由石板条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自生自长的平抛(音)诗意盎然地倒悬城墙上,不但让斑驳沧桑的墙体呈现绿色的生机,而且还起了保护的作用,这正是几百年城墙不老的秘诀。

西门城墙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书--“石城”的两个漆金大字,系黄氏先祖手迹。城内民居,一路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一路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序。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次要巷道与主巷道两端相连,构成庞大的村道网络。民居建筑结构大都属“三间过二伸手”,通俗而实用。

黄氏族人对凡是考上进士、举人,乃至秀才者,都有为其建造石旗杆夹的风俗,以显示尊重人才,激励后进。旧时的石寨村城门外广场,林林总总竖立了28座各式各样的石旗杆夹。每逢节日,旗杆上升起绣有各种功名的旗幡,蔚为壮观,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可惜这些石旗杆夹在文革时已被毁弃殆尽。明清两朝,设城筑寨成风。

除了修筑石城外,黄易的侄子还在距石城二公里处的石窿崆山脚下筑起了宏大规模的城寨——新寨。据说该寨前后建了18年的时间,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巧、耗资之巨,令人惊叹。另外,他们还有朝廷授封的大量的田亩,租田近有陆丰城东、河东、河西诸镇,远至今天的海丰县梅陇。他们还在距新寨不远处建了一座灵泉寺,完成了旧乡村必具的“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

新寨始建于康熙三十年,以建造者黄继显父亲的名字“和安”命名为“和安里”。新寨黄氏族源出石寨,故又称新寨。

高达丈余的城墙,古老斑驳灰黑相间布满用于防御、对外射击的-眼。内侧地基地上高约16米13层的城墙横截面呈梯形,越往下越宽,从下至上,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环寨墙道。墙的最下边用坚硬石头铺筑,厚实坚固。墙基与民居空出宽1米的环墙寨巡逻路道。

寨门按后天八卦的方位设定西、南、北三门。正门为西门,门上有牌楼,上匾“和安里”三字浮雕凸现,寓“和睦安居”和“兴盛平安”之意。有趣的是,正门、家庙大门成一直线,远对河西镇境内旗山和剑岭(乌面山)两山峰之间。门联曰:“左映旗峰迎瑞气,右临剑岭发祥光。”南门匾书“洁齐”二字,门联曰:“瑞蔼南宫开泰运,光迎东井唤昌期”。北门匾题“阳德”二字。门联曰:“英风特著于西蜀,正气常存呼北门”。

三寨门很牢固,一前一后,一小一大两道石门,通道两侧各有一小间,用于堆放武器和驻扎人员。每扇木门厚达10公分,大门关上,有两道搭链、两道穿杠,穿杠还可以用榫子加固。门上面有两块方形石槽,消防用的,当敌人用火烧门时,在上面可以用水浇灭火。

寨墙外原有雕楼八座,其中六座位于三门左右两侧,延伸出墙外2米,墙环道可达八座雕楼。周围底圾平展,四周的动静尽收眼底。所有的窗口视野一致并互交,不留视野死角,如全寨三个寨门关闭,则固若金汤。

明清时期,海陆一带倭患严重,盗匪猖獗。富甲一方的新寨,居然没有倭盗敢前来袭扰围攻,其威名由此可见一斑。寨内建筑以“五马拖车”的黄氏宗祠为中心点,前有开阔的广场,后有一前一后两栋“九间楼”横列,每栋高二层,各有九个房间。宗祠左右两侧“八间厝”民居横护,并与“九间楼”之间留有两块空地,谓之“龙眼”。四周环寨墙而筑的民居环包围护,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宗祠的主体建筑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九间学”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

庭院排列有序,整齐划一,三街六巷穿过其中,分隔适中得体,动静相宜。前后门庭与左街右巷相连相通,虚实结合。民居建筑材料以三合土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村人说,建寨时黄继显之侄黄德星已以正四品的官衔出任广西梧州知府,故按封建朝代“四品官厝”的规格,每间房离地面12米以上全部漆成白色,之下一律漆为墨黑色。按封建王朝律例,如遇朝廷四品官员前来抄家,家人只需把屋内东西自行搬出即可。

纵观寨内所有建筑,相互有呼有应,有聚有合、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里有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恢宏的气势,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呈现一种群体的和谐与平衡。

圆型自古是“幸福”、“美满”、“走运”的象征,新寨黄氏族人出于家族对外防御安全的需要以及同一家族共同居住生活的需要,以“聚族而居”的观念,采用距离的点线关系成功地把家族建筑群体凝聚在一起。同时把各家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体现出大家族融洽亲合,富有浓厚的人情味,适应了大家族伦理秩序的的巩固需要。

狮仔嶂海拔400米以上,位于陆河河口墟东南8公里,向大安、八万两镇延伸,自古以来就被陆丰人民视为“灵山”。它自西北至东南,至东南端余脉一路至碣石镇玄武山,故有玄武灵庙;一路至东海龙山,古有龙山学宫。在中部的大安境内石砻箜处分龙三脉,两路折北一路向南,两北者始有唐武德五年的安陆县址环珠寨、清康熙年间的新寨。地师张连烽认为,新寨属“狮仔嶂来龙”,但“龙旺局小”,日久恐成“悃龙”之地,故留言黄家日后须在寨东面石砻箜处修建庵庙,借寺庙钟声起“振龙神”之功。

石崆箜位于狮子嶂东北部,距新寨约2公里处,山水清幽,怪石嶙峋,山泉长流不息,水清甘可口,长饮可葆鹤寿童颜,据说左右二涧可验天气阴晴,故名“灵泉”。为大安古八景之一,诗曰:“狮嶂灵泉出一河。”

清雍正三年,一僧人自广州花都而来,自称“生在花锦地,死在灵泉寺”,奉师傅之命前来灵泉建寺。新寨人想起地师之言,对建寺极力支持,出钱出力,籍此完成“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还特地从五台山定制一口大铜钟。据说,该铜钟极沉极厚,声传10里,音清而绵。大铜钟毁于“文革”。《县志》记载:“清雍正乙巳三年(公元1725)在狮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会所募建灵泉寺”。

寺内原有一株大柑树,寺成时由嘉会亲手所栽。据说该柑树无论大旱之年或是霜冻之季,年年挂果,可摘几百斤。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安公社在荒山埔开办柑场,柑场技术员经常带上级领导到庵内参观考察柑树。后来,该柑树施用化肥后,竟慢慢萎死。僧嘉会死后葬寺附近“和尚墓”,立有碑记。灵泉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黄氏族人倡议重修,至今香火鼎盛,游人不绝。

石寨村:石寨村位于大安镇政府的东南面,离大安镇政府15公里,有三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居多,地处丘陵低畦地。石寨村地缘优势较差,耕地面积。总人口3800人,有约50%劳力在家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等农作物,5%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

位于武夷山东麓,崇阳溪西岸的兴田镇城村,北距武夷山风景区27公里,距市区35公里。因坐落在古代闽越人营建的王城遗址边上,夙名“古粤”,现号“城村”。 与“闽越王城” 形成城边上的村,村边上的城。“越”即“粤”也,所以城村历史上也称“粤城”。 其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镇的风貌。

潭北名区

城村地界崇阳(原归建阳管辖,民国后划归崇安县)。崇阳溪碧水澄澈,萦带其前,整个村子如同秀丽的半岛,“三面溪光绕村落,四围山势锁烟霞。”沃壤良畴,自成天地。因而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双向沟通的水路交通要冲。今村北渡口古称“淮溪首济”(崇阳溪建阳段古名“淮溪”),城村 曾是淮溪的第一码头。昔日商客云集、仕子常临,虽非名都大邑,却也士正民淳。码头前“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货物集散,商业繁荣,一时成为闽北的通商大埠,享“潭北名区”、“ 北方重镇” 之誉。当时村落之繁盛可想而知。

村庄坐北朝南,东西长约845米,南北宽约578米,总面积达48公项。周围寨墙环抱,居民分别从四座大门出入,每座大门都有门楼,设有瞭望孔,据说古代还设有吊桥,足见防卫森严。南门为正门,额书“古粤” 二字,标志远古时期是“粤人” 栖息之地。其余三座门,分别题为“锦屏高照”、“ 庆阳楼” 和“粤城”。 村内四条主街呈“井” 字形,以卵石铺面。几十条小巷纵横交错,其中一条“九曲巷” 迂回曲折,设计别出心裁。小巷悠悠,古风犹存,步履其中,仿佛回到历史的时间隧道。街巷两旁分设排水系统,由西向东、北向南注入溪河。村边顽童在溪中嬉水,村妇在溪边洗刷。每到夏日黄昏,那真是“浮槎看遍越溪花,打发诗情浴晚霞。一道长堤风景线,浣衣嬉水尽村娃。”构成一幅宁静、温馨的山村画面。村中古井随处可见,传说有百口之多,于今还剩下二十余口。井台上的青石围栏被绠绳勒进寸许深的凹槽,井壁长着蕨类和青苔。掬一捧井水啜饮,清凉甘冽。主街中央高耸一楼名叫“聚景楼”,是村庄的风水建筑,登上这座楼,村内外远近风光一览无余,既是游乐之地,也是瞭望台。村内还有九座庙宇,分别是华光庙、文昌阁、降仙庵、关帝庙、三官堂、慈云阁、玉皇阁、崇福庵,妈祖庙等,儒、释、道相容并处。一年数度庙会,热闹非凡。

家族与百岁坊

居民以“赵、林、李” 三大姓为主,祖先都是中原望族,因战乱南迁,他们的先人观风问俗,择里居仁,落籍城村卜居于斯。数百年来,丁男鹊起,子嗣瓜绵,势成鼎立。由于几姓杂处,人口相对集中地段都建一座风雨亭,共有四亭。亭子平时是休憩的场所,人们坐在这里谈天说地,一旦发生家族矛盾,它们又是调解矛盾,解决争端的议事亭,这是古代“方亭” 制的遗风。村庄正门靠西的位置有一座“百岁坊”, 是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给当地赵姓村民百岁老人赵西源的。牌楼建于1617年,以十二柱支撑,分上中下三层抬梁,每层各为六叠船形斗拱,髹漆彩绘,十分壮观,下置四枚寿桃石。正面牌匾书“四朝逸老”, 后面则是“圣世人瑞”。 赵氏家谱中尚保存有明代万历重臣叶向高撰写的《百岁翁寿文》。 整座牌楼既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尊老敬老”传统文化的象征。

儒家文化的折射

如果说城村村落选址曾以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为准,那么城村的民居则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折射。村中保留的老宅还不少,其中以三姓宗祠的风格最突出,宅第具规模的,都高悬堂匾、楹联。平面以三合院为一进,外矗砖雕门楼。富家门第沿中轴线多至五进,并在横向增加二、三条平行“弄” 连结。屋内摆设多清代家具。

房屋外观古朴,皆硬山顶,起架平缓。山墙多采用立砖空砌,内部梁柱用材较大。厅堂立柱采用老油杉或苦珠树,保持原木本色。青石台阶,灰砖铺地。天井架石制花坛,上面养着极珍贵的素心兰,雅号“玉女绣针”。一枝在屋,芳香四溢。 这些人家的祖上多是读书人,重视兰花的品质,在花卉中兰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养兰于家是希望子孙秉赋如兰,荣华富贵,家道兴旺。 花坛下置方形石水槽或大的陶质花缸,平时装满水,既作消防用,水蒸汽又能养兰花。明间正中跨抬梁,梁、柱用斗拱顶托,并加精细的木雕。厅内和外壁多施彩画,色彩淡雅。插屏门、窗棂、栏杆均釆用木雕,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和图案。有吉祥祈福的纹样,有趣味盎然的历史典故,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褒扬孝悌忠信,倡导礼义廉耻。置身其间,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高度统一,仿佛进入儒家文化的艺术殿堂,任你阅读、欣赏、品味它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

在城村新街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进士第,清朝晚期这座宅子的主人叫赵大魁,边种田边读书,终于在戊戍科考中三甲进士,当年高中之喜报还贴在大厅的板壁上,大厅上还保留有他自撰自书的对联,内容是“每比古人自知不足,既生斯世岂能无情”。他的读书楼还在,藏书虽已散失,但今天的人们在这里仍可感受到古代乡村知识分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奋斗之路的那种氛围。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然而时移世异,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公路车辆无情取代溪河舟揖,洋楼取代旧宅,城镇取代乡村,大批青壮年进城打工,村落原型被冷落抛荒,昔日的繁华象彗星一般迅速消失,城村的原型也一样难逃衰老改变的命运。只留下一些文化遗存,揭示着历史的变迁,让那些空巢老人去回味逝去的绮梦。有诗为证:

咏古粤城村

舟横野渡夕阳红,眼底王城荒草丛。

钩月浅留神庙桷,金风晓度佛楼钟。

民情隐现前朝俗,屋宇差寻古粤宫。

异代兴亡遗迹在,浩歌凭吊寸心忡。

  界首概况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为省直辖市,省托阜阳市代管。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该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宁洛高速,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邻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田营铅冶炼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公顷。园区顺应国际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通过了省环保局环保检查验收,成为国内再生铅最大生产在地,并被授权制定国家再生铅行业标准。2004年,园区企业年产再生铅1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我们精心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聘请有关专家编制了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组建了紧密型的华鑫铅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力争做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再生铅生产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区位于城区西北15公里处,紧靠界临郸公路,地理位置优越,面积约100公顷。光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兴盛于2002年以后,辐射西城、靳寨、新马集等乡镇,纵深10多公里,现有初级加工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主要生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颗粒等,年产量30万吨,已有台湾捷远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业入户园区。

  鸭王经济开发区位于城区东北5公里处,1996年建成,占地面积500亩。园区集科、工、贸一体化,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区内现有韩国、天津、江苏、福建和本地企业22家,主要生产、经销尼龙绳、尼龙网、塑料彩条布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绳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界首市场活跃,商业繁荣。光武小百货市场、陶庙山羊市场、颍南马铃薯市场、鸭王绳网市场、东城塑料制品市场、泉阳三粉市场等专业市场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这些专业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吸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进市场经营,发挥能人效应建市场,形成“一个能人带一串,一个专业兴一片”的市场发展格局,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是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兴市百强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安徽省卫生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界首交通便利,设施完善。颍河横贯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漯阜铁路穿境而过,与京广、京九线相连。界阜蚌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通向全国。市区距阜阳机场60公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5万吨,电力、通讯事业发达,水资源供给充足。

  界首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用工成本约为发达地区的一半,水、电、土地、房产、消费等要素价格较低,综合成本很有竞争优势,是有远见的企业家理想的投资宝地。可以说,只要到界首,商机处处有。

  界首人民勤劳朴实,重情重义;界首蓄势待发,充满商机,充满希望,有很多资源正待开发。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所有来界首投资兴业的客商宾至如归,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界首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颍南街道办事处、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戴桥镇、舒庄镇、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

  [编辑本段]界首市的诞生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御敌无策,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水泛滥,形成大片黄泛区,交通受阻,人民涂炭。而界首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从前方到后方,从敌占区通往陕、甘、川、黔、滇等省区的要道,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几年间,界首集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贸事繁杂,街道纵横;集西的皂庙原本旷野荒冢,也猛增许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刘兴集,盐粮业发达,运输便利,热闹非凡。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镇。同时国民党也看好了这个地方,在界首派驻许多部队,设置党、政、警、特等重要机关,企图把界首建成一个苏鲁豫皖地区的稳固的统治中心。界首遂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商贸人士的发财场所,贫甘难民的谋生地方。这时的界首人口达20多万 ,被誉为“小上海”。时隔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忙着去沦陷区大中城市接管“胜利果实”,富商大贾及流离难民都纷纷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萧条下来,城市人口下降到7万 余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吴芝圃、张国华来到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12月12日,在睢县平岗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豫皖苏边区的成立,边区辖三个分区,一个独立旅,一个特务团,并提出“坚持豫皖苏,保卫豫皖苏,扩大豫皖苏,巩固豫皖苏,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的口号。会后,豫皖苏军区部队远程奔袭,纵横驰骋,很快打开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苏二分区在郸城集宣告成立,决定在新开辟的淮阳县、鹿邑县和淮太西县的基础上,再开辟沈(邱)鹿(邑)淮(阳)县,并配备干部,组织县区武装,以郸城区为依托,向沙河沿岸出击,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和土顽的有生力量,以巩固和扩大沈鹿淮县。

  鉴于界首是沈鹿淮县境的较大城镇,人口集中,商贸繁杂,水陆交通均甚便利,能为财政提供较好收入,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苏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1947年4月14日,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魏凤楼率部出击到沙河沿岸,一举打跑了国民党的联防区武装,第一次解放界首城。为了追击并消灭敌之有生力量,经安抚群众,稳定民心和询查匪踪之后,魏凤楼部即撤离界首,西进剿匪。5月18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从秋渠出发,于当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进抵界首以南,经过夜间的激烈战斗,消灭国民党潢川保安团2个中队,沈邱保安团3个中队,击毙国民党临泉县保安大队长李澄波,活捉国民党界首镇商会会长饶绍周。时在界首的国民党临泉县长裴代志和刘举镇商会会长戴偕五闻风丧胆,连夜潜渡沙河向东逃窜。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专员董敬斋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传党的政策,没收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财产,发放救济物资,边抚群众,稳定社会秩序。数日后又撤离界首,在广大区域内寻歼国民党的武装力量。界首又处于国民党联防区和土顽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大堑,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围剿”豫皖苏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怆惶北调,留下的只是各县保安团和土顽武装,沙河流域形势随即好转。豫皖苏二分区武装和沈鹿淮县大队越过黄泛区,出击沙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8月中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沈鹿淮县顺利通过沙河,更增长了解放军的神威,国民党地方武装望风披靡,四处逃窜。二分区部队主动袭击保安团和土顽,打了许多小胜仗,解放了广大乡村。鉴于光武、黄桥、界首等地区原属太和县境,二分区决定将沈鹿淮县改名为沈(丘)太(和)鹿(邑)县。并于9月18日,任命乔道三为界首市长,待机进军界首城。9月下旬,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开展扫荡战,不仅牵制了大批敌正规部队,而且大量地消灭了敌地方武装和土顽势力,为黄淮平原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击溃了以郭松涛(国民党沙北指挥部主任)为头子的联防区土顽,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区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在华野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长乔道三于当日随军进入界首城,积极开展市政府工作。

  乔道三到界首后,在短期内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会同各路来的干部,组成市政府机构。由沈太鹿县大队副政委齐士钦任政府秘书,巴集区委书记罗克任市财粮科长,二分区干部戴鸿烈任市工商税务局局长,华野干部潘晓光任市公安局局长,为保卫新生政权,组建市大队,由二分区干部李遂成任队长,同时华野还派一些骨干加强市属刘兴区和黄桥区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在界首作短暂逗留的陈毅司令员,派人送来一批武器弹药,表示对市政府和市大队的支持和厚望。当时市政府设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门前挂着“豫皖苏边区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制牌子。

  第二是张贴进城布告,宣传党的政策。布告的主要内容是:(1)对广大人民群众,政府予以保护;对汉奸伪军,在自首登记,交出武器后,政府给以宽大待遇;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民主革命秩序,不得隐藏汉奸伪军,不得转让武器,不得破坏捣乱。否则以破坏秩序论罪。(2)取消苛捐杂税,救济难民,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3)鼓励工商业开工营业,平稳物价,公买公卖;以冀钞为本位,法币暂时流通,限期使用。(4)政府保护公共建筑,包括房屋、营监、公所、医院、学校、民教馆等,还保护古墓、文库、标本、仪器等文化资料。

  第三是发放救济物资,稳定社会秩序。界首一带难民很多,市政府为解救人民疾苦,在华野六纵的支持下,实行“开仓济贫”,即把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如米面、煤油、衣服、家俱等,有组织有秩序地分发给贫苦居民,这一举措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几十里以外的人都来领取,界首渡口拥护异常。受益群众感谢***和解放军,决心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对稳定社会秩序,争取人民群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就这样,界首市在当时的急风暴雨的革命斗争中,胜利诞生了。此后,市政府址几经迁徙:先迁至玉平街,再迁至生产街南口,最后迁至新华街臧公馆。

  界首市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城区的变迁

  界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①。陈胜起义失败,被叛徒杀害,其将吕臣再次起拴新阳(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复了起义政权。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林儿、杜遵道等起义于此②。

  界首城的兴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时期,名为养城,后讹为阳城,但只是作为居邑。由于其城频临颍水,地处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时期日渐兴盛,形成了界沟镇,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③。宋代凡“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④。”界沟镇当时政府设在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熙宁间界沟镇商税收入一度达836贯⑤。不过就当时整个颍州范围而言,界沟镇贸易并不发达,不仅落后于颍州所领汝阴、万 寿、沈丘、颍上4县县城,而且在万寿县所属斤沟、颍上县所属正阳、沈丘县所属永安诸镇之下;城区范围亦十分狭小,方圆不到一里,东依连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旧臧公馆(今市供销社家属院);东至今新华街、信义街口;南至今大义街中段,逼近颍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侧。城内纵横街道共有4条:大义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关帝庙巷。

  为了方便交通,元代设界沟站。明初随着山西、山东移民大量迁入,界沟镇商业日趋活跃。至明代中叶,城区向东沿今迎祥街扩展至今文昌巷一线,原来的连家寨被圈入城内。明末始又称界首集。清代继续发展,咸丰五年(1855年)重筑寨墙,西寨墙扩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东侧,北寨墙扩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开路和前进巷一线,东寨墙大体沿今前进巷向南止于今迎祥街中段而与文昌巷原东寨墙相接;与此同时颍水南岸的刘兴镇亦修筑了寨墙,范围仅相当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界首市经济、文体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漯阜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对外的联系,界首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轻工业城市,拥有食品、酿造、塑料、鞋业、药业、化工、机械、造纸、纺织、制革十大骨干支柱产业,其中大中型企业13家,集团公司6家。随着工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界首城区因而突破了原来的范围耐 是一步扩大;城南陆续开辟了福通路和大桥南路,城北先后开辟了中原路、新阳路,城东增辟了大桥北踽 、昌盛路、东升路、人民东路及东顺河街等。这样,原处城郊的大郭寨、贾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划入市区。旧城区街道亦不断得到改造,原来的寨墙早已拆除。现在,界首市正以一个崭新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

  附:解放前的界首三镇

  界首地处颍河中游,抗日战争以前,是隶属安徽太和县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市,经济、文化落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御敌无策,悍然炸开黄河花园口,一时黄水肆虐。界首因其便利水运成为沦陷区进入内地的第一门户,平、津、宁、沪的货运亦赖由此输入内地,商旅麋集,灾民大量拥入,畸形发展,遂与其毗邻的临泉县所属刘兴,河南沈丘县所属皂庙形成鼎足而立的界首三镇。

  1943年,界首全城分布大小街道70余条,并辟有商场2处,货物齐全,生意兴隆,全年贸易额接当时伪币计算达88亿元,商税改入达1亿元常住与流动人口不下10万人,其中商人占40%以上。设有各类工厂和手工业工厂78家,造船厂14家,商行667家,银行2家,电话电报和邮局各1所,中学3所,小学4所,儿童教养院1所,医院和诊所21家,戏楼10座,游艺场1处;城内颍水之上商船密聚,桅杆如林,城区西自刘湾,东至夏庄,绵延10余里。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又有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一度超过25万人以上。其繁华程度可与上海的公共租界媲美,被誉为“小上海”。

  界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他们以界首为其政治基地,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界首设立了许多军政行务机关。界首先后驻集了国民党第三十一访集团军、第九十二军、暂编第九军,霍守义的第十二军、何柱国的骑二军也以驻军名义盘踞界首。1941年春,汤恩伯任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兼党政分会主任,他们以界首为“重建区”为名,要控制界首。桂系李品仙以界首属于安徽要抢占界首,除此,还有山东、江苏的军政机关以及形形色色的挺进纵队、训练班和戴笠的军统、陈立夫的中统特务机关混扰其间。当时界首三镇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太和县界首镇所辖15保,150甲,镇长哈秀峰(回民);沈丘县皂庙镇所辖8保,80甲,镇长李成治;临泉县刘兴镇所大包军麦等。在界首设立的军政机构有沙河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先后由徐长熙、安俊才、唐兴、李铣、王君培、刘国宪担任,下设参谋处、副官处、军法处、军需处、军警督查处、船舶管理处、秘书处(机要室)、财务整理委员会等。

  鉴于界首北面属我豫皖苏解放区,是与河南省委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是新四军四师与五师联系的重要通道,我党于1940年建立中共界首特支,特支书记由豫东沈丘县委书记丁兆一兼任,同时开办了“益友花布行”、“文化村”、“渡口”等秘密办公点和联系点来搜集报,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团结进步人士,掩护来往同志,开展党的地下斗争工作。

  当时虽处在国共两党合作期间,而实际上彼此间的斗争在这里表现的异常激烈复杂。国民党大力制造白色恐怖,自封“中原王”的汤恩伯向4省边区人民抓兵、征粮、要饷、囤集实力,阴谋进犯苏北解放区,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军统头子戴笠与汤色结,盘桓界首,大干其不可造人的勾当。他们通过控制反共工具,扩大特务反共组织等活动,寻查***人行踪,发现线索立即逮捕,严刑拷打,逮捕了***员和进步人士达80多人。

  国民党民政人士在制造白色恐怖之余,为加强对周边各地的控制和所在驻军的联络修筑了众多公路,并设置驿运,形成了以界首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陆路交通网,沪、宁、京、津货运得以以徐州、蚌埠逆淮颍而上,至此由水陆转运内地洛阳、西安、南阳、襄樊。他们也以此便利,大肆经商。在界首经商者,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在地方富商财主;既有外地大商巨贾,也有本地历代商人和乡间农民进城经商,使界首三镇成为消费城市,其中官商以汤恩伯、何柱国、饶绍周、戴偕五为代表,他们分别开设商行、烟厂、盐粮行,并建立经济大队,以物资交换为名,贩运桐油、鸦片、***等物资,送往敌区,以物资敌,中饱私囊。商行、商贩因惧官兵盘查,多请他们参加“股东”,坐分干股,唯图庇护。外地商多为行商,他们以雄厚的资金从外地运来大宗商品,进行批发,其中数四川、湖北人经营京广杂货的“川汉商行”最大。中层商户拥有资金、房屋、人力,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做此手工业生产,自产自销。

穆柯寨位于山东省肥城市。

牛山穆柯寨位于山东省肥城市新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为北宋名将穆桂英练兵习武的地方。牛山穆柯寨总面积为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3%以上。该景区内山清水秀,林茂境仙,峰峦如聚,峭壁若屏,苍松掩翠柏,瘦藤攀古树,景色迷人。

牛山穆柯寨主峰海拔524米,占地380多亩,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山寨,现仍有万余米寨墙,另有南门、西门、兵营、粮仓、点将台等遗迹,有“天下第一古山寨”之称。享誉省内外,是肥城重要的旅游胜地。

扩展资料:

穆柯寨内共发现了石碾四处,石臼两处,旗杆窝三十多处,房基二百多处,其中靠寨墙边的房屋简单一些,但也多是半地下建筑。

冬暖夏凉,寨内部的建筑更是完善,说明当时的居民做好了长期据守的打算,而寨内自古不缺水,在三清殿西部的出水口处,还有几个小水潭,加上前面提到的加工粮食的设施和漫山遍野取之不尽的烧柴,这就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

据史志记载,唐朝末期,黄巾起义军曾一度占领了长安城,后因无可靠根据地和补给,兵败撤出,辗转于泰山一带与唐军对抗。起义军一部曾在牛山主峰修建了寨墙据守,公元八八四年黄巢被害于泰莱交界处的虎狼谷,至今仍有黄巢衣冠冢留存。

-穆柯寨

民居建筑·博爱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位于焦作市博爱县苏家作乡,是一处集居住、农业、商业及防卫于一体的封建地主村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卜昌村背靠太行,南濒沁河,呈依山傍水之势。这个村寨是由明代迁至此地的药王卜昌、油王卜昌、乔卜昌共同修筑而成,包括寨墙、寨门、民居和桥梁等,统称“寨卜昌”。

寨卜昌村现存建筑少数为明末清初的,大部分为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也即清代中后期所建。现存古民居130座400余间,包括19座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封闭式院落和王氏宗祠、寨墙等。古民居多集中于三条街道,建筑形式包括传统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和多进四合院。

清代所建的王家大院,因整条街道居住的是一个大家族,所以每院都有圆门相通。大门前檐置砖雕墀头、木柱和柱顶石,大门为板门,置抱鼓石门墩。倒座五间,前檐悬挑垂莲柱,造型别致。正房五间,七檩前廊式,明间六抹头隔扇门和挂帘,次间和尽间为槛墙和槛窗。院内存石槽、石狮和生产生活用具。房屋基础为条石砌筑,墙体为条砖砌就,梁架斗栱上刻龙凤、花鸟、人物彩绘图案,屋顶为灰布筒板瓦覆盖。

寨卜昌村周设寨门。寨墙和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寨墙外由宽8m、深3m的寨河环绕。寨墙和寨河为咸丰十一年(1861)修建,同治七年(1868)竣工,距今140多年。现存寨墙全长2500m,高10m许,地基外沿用条石砌成,寨墙为三七灰土加米汤夯实而成。原有东西南北“纳春融”“挹秋浆”“迎叠翠”“览荣光”四寨门,12个烽火台,现仅存东门同治七年“纳春融”石额一通。

寨卜昌村功能齐全,布局完整,且依法自然,规划合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三号院客厅外景(文宣提供)

六号院民居剖面与平面图(文宣提供)

忠孝堂(文宣提供)

民居祠堂(文宣提供)

街道(文宣提供)

虽然在临沣寨能够看到为数不少的历史遗存,跟前些年相比,这些遗存已经少了很多。临沣寨的变化是从其东北角一个很大的缺口,为了出入的方便,墙内和墙外的住户在这里开了一个很大的口。而这一段的寨墙,也明显比别的地方低了很多。“寨墙上的石头被人敲走垫院子了。”这种被破坏的痕迹,在寨墙内也十分明显。

参观古民居的路上,他不时地指着路旁的一些崭新的民房说,这里原来就是老房子,但房子太老了,拆掉盖了新房。之前这里全是老房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必然强烈,在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条件下,只能拆掉老房子,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造新房。这些明清建筑中,依然有不少居民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墙上挂着凌乱的玉米棒,农具、生活用具散乱地或挂在墙上或堆在地上,生活垃圾和污水被随意处置。郏县决定开发保护临沣寨时,在乡政府工业办公室工作的他就来到临沣寨,成为临沣寨保护办公室主任,长年住在这里。他对古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对古民居中的每一个物件家具,甚至是门前的拴马石,都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嘱咐居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对于古民居来说十分珍贵,每件东西都能传递历史信息。保护民居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居民迁出。在计划中,临沣寨159户600口人中,至少要有450人迁走。但这样的难度相当大,这在以前也不可想象!,好在出现了转机,临沣寨成为历史文化名村,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里。

林坑古村住宿攻略林坑古村图片

1林坑古村落温州附近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给你列举姜欣雨,雁荡山,百丈鸡仙岩梅雨池,江新西园,泽雅楠溪江,南麂列岛,廖宇风景区,泰顺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