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唐朝皇帝(是指全部的皇帝)的资料?
君讳献诚,字献诚,其先高句丽国人也。……曾祖大祚,本国任莫离支捉兵马。……祖盖金,本国任太大对卢捉兵马。……父男生,本国任太大莫离支。率众归唐,唐任特进、兼使持节辽东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仍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益二州大都督,谥曰襄。……属孱王在国,不弟阋墙。有男建、男产,同恶相济。……襄公觌此乱阶,不俟终日。以为国之兴也,则君子在位;国之亡也,则贤人去之。避危邦而不居,通上京而请谒。昆邪之率众降汉,即拜列侯;由余之去国归秦,先优客礼。公即襄公嫡子也
墓主的祖父盖金,即盖苏文。《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贞观二十年五月条载:“高丽王藏及莫离支盖金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上还之。金,即苏文也”。《三国史记》卷49《盖苏文传》亦云:“盖苏文,或云盖金,姓泉氏”。可证其是。盖苏文见于史书记载,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这年十一月丁巳,“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其官如中国吏部兼兵部尚书也。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5]另据记载:盖苏文“性忍暴。父为东部大人、大对卢,死,盖苏文当嗣,国人恶之,不得立,顿首谢众,请摄职,有不可,虽废无悔,众哀之,遂嗣位。残凶不道,诸大臣与建武议诛之,盖苏文觉,绐云大阅兵,列馔具请大臣临视,”全部杀死,并弑其王。[6]于是唐太宗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从这些记载看,盖苏文家族在高丽也是一个地位颇高的名门大族,《泉献诚墓志》中也有“柯叶森郁,世为蕃相”之句,可见其家在高丽已经是数世任地方大员了。关于盖苏文的父亲,无论是中国史书还是朝鲜史籍,均未记其名,从上引墓志可知其名为大祚,另外其所任的莫离支捉兵马的官职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可补史籍记载之阙漏。
据载泉盖苏文贞观十六年任莫离支,至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死,前后执掌高丽国政共24年时间。[7]《新唐书》卷220《高丽传》云:“乾封元年,藏遣子男福从天子封泰山,还而盖苏文死”。又据《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载,唐高宗泰山封禅是在乾封元年正月,《资治通鉴》卷201记盖苏文死是在这年五月。这个时间实际是其国内发生变故,盖苏文子泉男生向唐朝求救的时间,并非是盖苏文的实际死亡时间。上引《新唐书》云:高丽使者高男福从泰山返回国后,盖苏文才死去,故其死亡时间应在这年正月之后,五月之前。另外,盖苏文并非泉大祚的独子,他还有一弟,即泉净土。[8]此人在盖苏文死后,国内大乱之际也降于唐朝,后不知所终。
泉献诚的父亲泉男生,是盖苏文的长子,其墓志也已经出土,现节录如下:
公姓泉,讳男生,字元德,辽东郡平壤城人也。……曾祖子游,祖太祚,并任莫离支。父盖金,任太大对卢。乃祖乃父,良冶良弓,并执兵钤,咸专国柄。……年始九岁,即授先人,父任为郎。……年十五,授中裹小兄,十八授中裹大兄,年廿三改任中裹位头大兄,廿四兼授将军,余官如故。廿八任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卅二加太大莫离支,总录军国。……遂使桃海之滨,堕八条于礼让;萧墙之内,落四羽于干戈。公情思内款,事乖中执,方欲出抚边甿,外巡荒甸,按嵎夷之旧壤,请羲仲之新官。二弟产、建,一朝凶悖,能忍无亲,称兵内拒。……仍遣大兄弗德等奉表入朝,陈其事迹。属有离叛,德遂稽留。公乃反旆辽东,移军海北,驰心丹凤之阙,饬躬玄菟之城。更遣大兄冉有,重申诚效,……乾封元年,公又遣子献诚入朝,帝有嘉焉,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领本蕃兵共大总管契苾何力等相知经略。……二年,奉敕追公入朝。总章元年,授使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余官如故。……其年秋,奉敕共司空英国公李绩相知经略。……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其王高藏及男、建等咸从俘虏,巢山潜海,共入堤封;五部三韩,并为臣妾。……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友悌之极,朝野斯尚。……仪凤二年,奉敕存抚辽东,改置州县,……以仪凤四年正月廿九日遘疾,薨于安东府之官舍,春秋卌有六,
上引泉男生墓志记载其曾祖之名为子游,其祖父之名为太祚,而泉献诚墓志记太祚为大祚,“太”与“大”字相通,故两志所记并不矛盾。泉子游与泉大祚,在高丽均任莫离支,可见其家族在高丽政治地位一直很高。关于泉男生所任高丽官职,《新唐书》卷110本传云:“九岁,以父任为先人。迁中里小兄,犹唐谒者也。又为中里大兄,知国政,凡辞令,皆男生主之。进中里位头大兄。久之,为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加大莫离支”。其中将“中裹”写为“中里”,关于这个问题,诸书多记作中里。关于泉男生归唐之事,《资治通鉴》卷201高宗乾封元年(666)五月条载:“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乾封元年六月,唐高宗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为诸军响导,共同前往接应泉男生。“九月,同善破高丽兵,男生率师来会”。[10]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庞同善、高侃等初战失利,据《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载,“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另据《新唐书》本传载,薛仁贵在金山之役中,斩首5000级,与《旧唐书》所载略有差异。
关于此事《泉献诚墓志》也有记载:“初,襄公按部于外,公亦从焉。洎建、产等凶邪,公甫年十六。时祸起仓卒,议者犹豫。或劝以出斗,谋无的从。公屈指料敌,必将不可。乃劝襄公投国内故都城,安辑酋庶。谓襄公曰:‘今发使朝汉,具陈诚款。国家闻大人之来,必欣然启纳。因请兵马,合而讨之。此万全决胜计也'。襄公然之,谓诸夷长曰:‘献诚之言甚可择'。即日遣首领冉有等入朝。唐高宗手敕慰喻,便以襄公为东道主人,兼授大总管。……襄公之保家传国,实公之力也。寻授襄公命,诣京师谢恩。天子待之以殊礼,拜右武卫将军,赐紫袍金带,并御马二匹。”所谓“襄公”,即泉男生。志文中所记诸夷长,指追随泉男生的契丹、靺鞨等族酋长。[11]泉男生等据守的国内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公元3年至公元209年期间,为高丽都城,故志文称其为故都城。[12]《资治通鉴》、两《唐书》、《三国史记》等书,均记载泉男生派往唐朝求救的是泉献诚,而据泉男生墓志记载,泉男生先派大兄(高丽官名)弗德前往求救,由于其部属发生叛离,于是又派大兄冉有入唐,“重申诚效”,然后才派其子泉献诚正式入唐,以表示归唐的诚意。泉献诚的入唐,使唐朝确信其是真诚归顺,这才出兵援救泉男生的。此外,归顺唐朝的主张是由泉献诚提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是史籍所未记载的史实,可补其阙漏。
据泉男生墓志载,其在归顺唐朝后,唐高宗先是“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国内城之围被解,泉男生入朝后,唐高宗遂于总章元年(668)“授使持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继续统领本部兵马配合唐军与高丽军作战。前一次任命的官职高丽本国的色彩极为浓厚,后一次任命则完全是中国的官职了,这种变化是唐政府发动这次军事行动前后目的不同的折射。在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虽然唐政府派出军队前往解围,但当时并未将此次行动作为灭亡高丽的战争来部署,这一点从其派出的二流将领统兵出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猛将薛仁贵也只是作为接应部队的统兵将领来安排的。故任命泉男生以高丽官职,以分化高丽人心。当这一阶段的目的达到后,唐政府认为这是一个灭亡高丽的良好时机,于是于这年(乾封元年)十二月,任命著名大将李绩为征伐高丽诸军的总统帅,增调大批军队,并将“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打算一举灭亡高丽。[13]因此便径直任命泉男生为中国官职。由于当时的高丽占据着中国的辽水以东的疆土,战争也主要这一地区进行,故在其官名前冠以“辽东”字样,又由于汉代在这里曾设置过玄菟郡,故又以“玄菟”二字作为泉男生的封爵名,表示这次战争是为了收复中国故土。
在攻打平壤的战役中,泉男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使浮屠信诚内间,引高丽锐兵潜入,禽高藏”。其墓志也说“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唐高宗听到平壤攻下的消息后,专门颁诏予以表彰,并赐与金器。返朝以后,泉男生进位右卫大将军,封卞国公,“赐宝器、宫侍女二、马八十”。[14]仪凤二年(677),由于辽东地区社会一度动荡不稳,唐政府遂命泉男生前往安抚,并调整州县设置,他在当地“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得到百姓的拥戴,“民悦其宽”。[15]关于泉男生的卒年,《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云:“男生以仪凤初卒于长安”。而《新唐书》本传却记其死于这次辽东之行期间,但却没有记载其死亡的具体时间。另据其墓志,泉男生死于仪凤四年(679)正月,死亡地点是安东府之官舍,并非死于长安。关于唐政府这次派泉男生前往辽东的原因,据《资治通鉴》卷202仪凤二年(677)二月载,唐政府任命原高丽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但高藏到辽东后却与靺鞨勾结谋叛,被唐朝发现并召回。由于发生了这种变故,所以唐政府才派泉男生到辽东去安抚,想利用他的影响稳定当地局势。《新唐书》本传说其死后,“帝为举哀,赠并州大都督。丧至都,诏五品以上官哭之,谥曰襄,勒碑著功。”这就是人称其为“襄公”的缘故。泉男生终年46岁,据此推算,当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二
盖苏文的另外两个儿子泉男建、男产,在高丽被唐朝灭亡后,均被俘获,但两人的遭遇却完全不同。总章元年(668)九月,李绩大军包围了平壤,高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遂遣泉男产率首领98人,“持白幡诣绩降,绩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破城后,“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正是由于泉男建的这种坚决抵抗的态度,所以在这年十二月李绩率军班师回到长安时,唐高宗坐含元殿受俘,因为泉男产在破城前已降,遂被任命为司宰少卿;“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而泉男建却被流放到偏远的黔州,[16]其后便不再见于记载,大约死于贬地了。关于这个问题,泉男生墓志说:“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也就是说泉男建之所以不死,是由于泉男生出面求情的结果,墓志虽未记流放于何处,然从“就轻典而流共工”一句看,将泉男建比作上古的共工,则其被流放是确定无疑的了。这些都可以补史书记载之阙漏。
关于泉男产归唐后的情况,也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幸有其墓志出土,使我们得以了解其入唐以后的情况。现将这篇志文摘录如下:
君讳男产,辽东朝鲜人也。……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君)年始志学,本国王教小兄位。年十八,教大兄位。十三等之班次,再举而升;二千里之城池,末冠能理。至于乌拙使者,翳属仙人,虽则分掌机权,固以高惟旌骑。年廿一,加中里大活。廿三,迁位头大兄,累迁中军主活。卅为太大莫离支。……君以总章元年袭我冠带,乃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员外置同正员。……圣历二年,授上护军。万岁□□□年,封辽阳郡开国公,又迁营缮监大匠员外置同正员。……呜呼!蚕支启胙,蕃屏未勤。鯷壑摧鳞,迁舟遽远。年六十三,大足元年三月廿七日,遘疾薨于私第。以其年四月廿三日,葬于洛阳县平阴乡某所。……[17]
志文中的“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等句,仍是宣扬泉氏家族在本国时的世代显赫地位。泉男产所任的本国职官有些未见于中国及朝鲜史籍记载,如中里大活、中军主活等,史籍记载的高丽职官中有大莫离支、莫离支,却未见太大莫离支的官名,所有这些都可补史籍记载之不足,是研究高丽古代官制的重要史料。史籍只记载了总章元年,唐高宗任命泉男产为司宰少卿,未记任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正员之事。因为司宰少卿是职官,从四品上,金紫光禄大夫是散官,正三品,按照唐制,官员的章服是以散官品阶的高低来决定的,这样泉男产就可以服紫,否则只能服绯,所以对此事的记载,决非可有可无的小事。另外唐朝规定三品以上散官是可以给俸禄的,员外置同正员者仍按正官给俸,所以泉男生虽是从四品的职事官,却可以享受到三品的待遇,这是唐政府对泉氏家族中人的特意照顾。只是员外官通常都用于授职事官,散官中也置员外官,还未见于史书记载,因此这条史料很值得重视。[18]武则天圣历二年(699),授泉男产上护军,这只是个勋官,视正三品,本不值得重视,其墓志之所以将此事写郑重写入,大约是此前泉男产未有勋官,故将此事也写了进去。关于泉男产任营缮监大匠同正员的时间,墓志在此处除“万岁”二字外,以下有残缺,武则天的年号称万岁者有两个,即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两者实为同一年,即公元696年。营缮监即将作监的改名,大匠为其长官,从三品。泉男产的职事官从原来的从四品上升为从三品,故志文用了一个“迁”字。其死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终年63岁,据此推算当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比其兄男生小5岁。这篇墓志没有记载泉男产的子孙名字及任官情况,只在墓志最后题有“通直郎、襄城县开国子泉光富年十八,……”等字样。这个泉光富当是这篇墓志的撰者。在唐朝政府中泉姓官员仅此一族,故泉光富肯定与泉男产为同一家族人,从其当时的年龄看,只能是泉男产的孙辈,泉男生的孙辈之名均以“玄”字相连(详后),此人之名却与他们并不相连,故其不可能是泉男生的后代,而很可能是泉男产的孙子。
三
关于泉男生之子泉献诚归唐后的情况,《新唐书》卷110《泉男生传》记载说:“献诚,天授中以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武后尝出金币,命宰相、南北牙群臣举善射五辈,中者以赐。内史张光辅举献诚,献诚让右玉钤卫大将军薛吐摩支,摩支固辞。献诚曰:‘陛下择善射者,然皆非华人。臣恐唐官以射为耻,不如罢之。'后嘉纳。来俊臣尝求货,献诚不答,乃诬其谋反,缢杀之。后后知其冤,赠右羽林卫大将军,以礼改葬”。其它史书的记载均与此大同小异。其实泉献诚此后的经历远比以上记载复杂得多,根据其墓志载:
……顷之,迁卫尉正卿。门树勋绩,职惟河海。仪凤四年,丁父忧,哀毁过礼。……调露元年九月,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金革无避,非公所能辞也。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开耀二年,袭封卞国公,食邑三千户。崇建侯之勋,传赏地之业。永淳元年,丁祖母忧,以嫡去职。光宅元年十月,制授云麾将军、守右卫大将军员外置正员,勋封并如故。又奉其月廿九日敕,令右羽林卫上下。心膂大臣,爪牙深寄。……垂拱二年三月,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善战不阵,斯之谓欤。四年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赐采一百段,御马一匹。寻属贼平,遂止。天授元年九月,制授左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余并如故。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未毕,会逆贼来俊臣秉弄刑狱,恃摇威势,乃密于公处求金帛宝物。公恶以贿交,杜而不许。因诬陷他罪,卒以非命,春秋卌二。……粤以大足元年岁次辛丑二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葬于芒山之旧茔,礼也。……
从墓志记载看,泉献诚入唐后曾先后三次率大军征讨:第一次在调露元年(679)九月,所谓“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泉献诚这时正在丁忧期间,为其父服丧,故墓志才有“有制夺礼”的记载。关于这次出征,墓志未载征讨的对象,据载这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遣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将军花大智、李景嘉等讨之”。[19]唐前期遇有战事,设行军总管或大使率军出征,即所谓行军制度,称之为行军道,泉献诚充任定襄军讨叛大使就属这种性质。单于都护府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定襄军(道)也正在这个方向,说明其此次出征显然是针对突厥的这次叛乱。此次突厥反叛发生在这年十月,但泉献诚却于九月就已奉命出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或是墓志记载的时间有误,或是唐廷已发觉突厥反叛动向,故先期派泉献诚率军征讨,后又派上述诸将率大军继进。不过,萧嗣业、花大智、李景嘉等人均因战败,受到严厉处罚,而泉献诚却“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如果泉献诚在诸将皆败的情况下,能够夺取胜利,所授官职当不止区区勋官,很可能是他所率之军全师而退,没有受到损失,故高宗略加表示,以示劝勉之意。
第二次出征在垂拱二年(686)三月,所谓“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据载此年突厥首领阿史那骨咄禄反叛,进攻朔、代等州,武则天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总管,与副将中郎将蒲英节率兵赴援,行至忻州,与贼战,大败,死者五千余人”。[20]淳于处平、蒲英节均为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将领,武则天派他们出征,可能是轻敌之故。在吃了败仗后,遂改派泉献诚为神武军大总管,率诸部族军大举征讨。代州境内有大同军,高宗调露二年(680)改为神武军。[21]故泉献诚此次被任命为大总管时,只能加神武军(道)字样。从志文所载看,可能突厥见官军势大,先行退去,故泉献诚率军追至回满川时,见敌军已退走,只好无功而返。
第三次出征在垂拱四年(688)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这一时期正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加紧建立大周政权之时,所谓“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而唐宗室诸王中,“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邢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琊王冲,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复之志”。这年八月,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派人募兵,并串连诸王共同起兵围攻洛阳。武则天遂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这次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得知其子李冲起兵的消息,遂起兵响应,并攻陷了上蔡。九月,武则天命张光辅为诸军统帅,率10万大军讨伐。由于李冲的起兵迅速被平定,李贞仓促起兵,其他诸王还未做好准备,故越王李贞之乱很快也被扫平了。[22]从志文记载看,泉献诚虽被任命为龙水道大总管,实际并未出动,而且此次任命,也未被史籍记载。当是武则天认为李唐宗室诸王联合起兵,恐一时不易平定,所以在张光辅率军出征后,又再次命泉献诚率军征讨,然未及出动,叛乱就迅速被平定了,由于泉献诚之军并未实际出动,故史籍对此事未作记载。泉献诚的这几次率军出征,均未被史书记载,故墓志的这些记载,可补史籍记载的疏漏。
史籍虽然记载了泉献诚所任几个重要官爵,但均未记任命时间,上引墓志所载可补这方面的不足。此外,两《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书记载的其所任官职,并不准确,如光宅元年所任的右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充任的左卫大将军,其实均是员外置同正员,而史籍均记为正授,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墓志可补史籍记载不足之处还很多,如武则天兴建天枢,史书通常都记载是延载元年(694)始建,这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23]然据该墓志载,早在天授二年(691)二月,泉献诚就已充任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说明武则天至迟在此时已开始筹建天枢了,只不过到延载元年时,再由武三思鼓动四夷首领共同请求,这样武则天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正式兴建了。
关于泉献诚的卒年,其墓志没有记载确切时间,只说其承担筹建天枢之事“未毕”,便被酷吏来俊臣陷害致死。史书记其卒年为长寿元年(692)一月乙亥,下狱缢杀之。[24]如果这个记载不错的话,按志文记其终年42岁推算,当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还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这种推算,乾封元年(666)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泉献诚墓志》云:“公甫年十六”。古人计算年龄时,均算虚岁,从永徽二年到这一年,他也正好16岁。两相印证,证明史书所记其卒年是可信的。泉献诚后来得到平反昭雪,前引《新唐书》记载了其平反时的赠官及改葬等事,但却未记平反时间,这一点其墓志记载正好可补其疏漏,即久视元年(700)八月。
其实泉男生并非仅有泉献诚一个儿子。另据记载,乾封元年他与其弟男建、男产发生矛盾后,男建等“矫王命召之,男生惧不敢入。男建杀其子献忠,男生走国内城”。[25]这个泉献忠没有随父外出巡视,留在平壤,当是因年纪较小,故可能是泉献诚之弟。
四
史籍未记载泉男生的孙辈,《泉献诚墓志》对此却有较详的记载。志文中摘录有武则天久视元年为其平反昭雪的制书,除了对泉献诚本人追赠官职,赐物改葬外,并对其子也给予了优赏封官,所谓“其男武骑尉、柳城县开国男玄隐,可游击将军、行左玉钤卫右司阶员外置同正员,勋封并如故”。游击将军,为武散官,从五品下;司阶,为中下级官官,十六卫各置二人,正六品上,与中候、司戈、执戟等,合称“四色官”。[26]泉玄隐原来只有勋官(武骑尉)和爵位(柳城县开国男),无授职事官和散阶,此次一并授与,算是对其父冤死的一种补偿。泉献诚并不仅有一子,其他诸子在其墓志也有记载,所谓“有子玄隐、玄逸、玄静,践霜濡露,崩襟殒神。惧今昨递迁,陵谷颓易,乃拓故域,建新坟”云云。其中玄逸、玄静二人,未载其所任官职,不知是否入仕。
泉氏家族的后裔并不止此,在泉玄隐这一代人之后,还有墓志出土,并提供了这个家族至盛唐时期的一些情况,这就是泉玄隐之子泉毖的墓志,其志文首行题:“唐故宣德郎、骁骑尉、淄川县开国子泉君志铭”。现将志文摘录如下:
……讳毖,字孟坚,京兆万年人也。曾祖特进、卞国襄公男生,祖左卫大将军、卞国庄公献诚,父光禄大夫、卫尉卿、卞国公隐。……(君)年甫二岁,受封淄川县开国男,寻进封淄川子,食邑四百户,又授骁骑尉,以荫补太庙斋郎。属有事于后土,授宣德郎,寻蒙放选,即开府仪同三司、朝鲜王高藏之外孙,太子詹事太原公王暐之子胥。……何知百龄倏忽,五福之验无徵;一代英灵,九泉之悲俄及。粤以开元十七年岁次己巳九月四日,终于京兆府兴宁里之私第,春秋二十有二。以开元廿一年岁次癸酉十月甲午朔十六日己酉,迁措于河南府洛阳县之邙山旧茔,礼也。……[27]
志文末题有“父光禄大夫、卫尉卿、上柱国、卞国公隐撰文”字样,说明泉玄隐亲自为其子撰写了墓志铭,其伤悲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在《泉献诚墓志》中其名为玄隐,此处却单名隐,当是一为字,一为名之故。至于何为名,何为字?则不得而知了。墓志撰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泉玄隐已经官居九卿之列,爵封国公,说明泉氏家族直到此时仍然十分鼎盛,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泉毖年仅二岁,就封有爵位,可见唐王朝对泉氏家族始终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其骁骑尉一职,为勋官,四转,视正六品;宣德郎为文散官,正七品下。泉毖虽无任职事官,但已被选为太庙斋郎,这是唐朝门荫制度的规定,贵族子弟通过这一途径就可以入仕参选。由于其青年早逝,否则前途亦未可限量。从志文所述看,泉毖是高丽王高藏的外孙,则其父泉玄隐肯定以高藏之女为妻。泉毖本人也娶了当时的太子詹事王暐之女为妻,太原王氏是著名士族,门第高贵,泉氏家族能与其联姻,说明其家族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唐人择亲非常重视门第,如果双方门第不对等,则很难联姻。由于泉毖英年早逝,可能无子,故其墓志没有记载其后裔。已知泉氏家族泉玄隐还有两个兄弟玄逸、玄静,他们不可能没有儿子,而且泉玄隐是否仅此一子,也很难论定。以泉氏家族在开元时期的政治地位,其家族一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只是因为史料匮乏,暂时尚无法考述,只能寄希望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新资料问世了。
泉氏家族世系表
-泉玄隐——泉 毖
-泉献诚——-泉玄逸
-泉男生—— -泉玄静
-泉盖苏文——-泉男建 -泉献忠
泉子游——泉大祚—— -泉男产………………… -泉光富
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其子孙很难被确切地定位。不过,根据一些信息,可以了解到李世民的子孙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
1 在广东省肇庆市四会,有一些李世民的后代居住。根据《四会李氏族谱》,这些后代已经在这个地方居住了700多年,他们是从贬斥南海的临淮公开始,已经历时三十代。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后代,如李积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2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的李家村,也有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李氏宗谱》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身世,他们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从那时开始一直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这个地方。
3 在广东省冷坑镇,有一个李氏家族,据称是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珠堂李氏族谱》上边对家族来源有清晰记载,其中始祖为明朝时期的李什八,是李世民的三十二代。
总的来说,虽然可以找到一些李世民的后代,但这些后代并没有全部都在特定地方居住。此外,由于历史久远,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误解。
历代皇帝画像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限 陵寝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6 献陵 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 定陵 嗣圣684年 睿宗
(禅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桥陵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90—705 乾陵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李唐复辟705-907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710 定陵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 唐隆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桥陵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805 崇陵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 丰陵 永贞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820 景陵 元和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 光陵 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庄陵 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宝历 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贞陵 大中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简陵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 和陵 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温陵 天祐 904年-907年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虽然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其实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汉化的鲜卑人。
而唐朝皇帝,以李渊为首,有鲜卑血统是毫无疑问的。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二女儿。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杨坚,帮助杨坚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独孤皇后,叫做独孤伽罗。所以,隋朝和唐朝,有鲜卑血统毫无疑问。
而李世民著名的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长孙是鲜卑72姓之一。而李渊的妻子,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未必是汉人。鲜卑72姓里面的没鹿回氏、纥豆陵氏汉化为窦姓。
这是扯淡!
事实上,哪怕古人,也经常制造族谱,乱认祖宗,攀附历史名人。
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1 鸡蛋(周公旦)攀附黄帝
鸡蛋的做法非常霸气,他通过焚毁商朝的书籍,彻底毁灭了华夏文明之前的历史。然后,他给黄帝改了个姓,他说黄帝姓姬,所以他们家是黄帝后裔。
2 李渊攀附李耳
李渊当皇帝后,自觉家世不够漂亮,于是穷搜历史上的李姓名人,发现最有名的是李耳(老子),于是自称自己是李耳后人。因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介入信仰争端的。唐朝皇帝自以为李耳之后,所以坚决支持道教压制佛教--------当然,名义上是佛教乃胡教所以要打压。
而这也成为后来所有汉人王朝的标准做法:打压胡教。
3 武则天攀附周武王
武则天苦啊,身为女人,祖上又没有啥出名的祖上可以攀附,于是病急乱投医,居然自称武姓起于周武王姬发的某个庶子,用周武王的武作为姓氏。
当然,她和李渊一样,制造了一个庞大、巨大、错漏百出的族谱以证明其确实是周武王之后。
4 朱棣攀附马皇后
朱元璋的原配是马皇后,而朱棣,据说是某个朱元璋俘虏的漂亮蒙古贵族女子生下的孩子,有蒙古血统------这也是儒家文人编造并且痛骂朱棣的理由之一。
朱棣一脚将侄子踢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就自称是马皇后的儿子。
其实,以永乐大帝对华夏文明的功绩而言,无论他是否有蒙古血统都无所谓。
上述是我记得,而且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伪造族谱攀附名人的事件。
因此可以证明,所谓的族谱,根本不可靠。
汉族,或者说华夏族,是以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为纽带维系的民族。只要一个人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他就是华夏族人,就是汉族。
以本人为例,本人姓薛,血脉来源有可能包括如下几个
1 任姓薛氏----------从商朝传承下来的纯种汉人
2 薛延坨部落归化而来的------唐朝被唐帝国征服的薛延坨部落的归化者,很多改姓薛
3 明初蒙古部落改汉姓------明初某只蒙古部落向朱元璋乞降,朱元璋同意但要求他们改汉姓,于是全族改姓薛。
但是,我坚决只认同华夏民族。
如果我穿越(无论魂穿还是肉穿)到唐朝初年,我会跟随唐军征服薛延坨部落,不管他们是否是我血脉的源头;
如果我穿越宋末明初,我会奋力与蒙古作战,绝不会在意某个蒙古部落会否是我的血脉源头,哪怕他们中的某个人长的一模一样。
谁TNND敢说我不是汉族?
我的祖国并不强大,并不美丽,也许也不算优秀,但是我深深以自己身为华夏血裔而自豪,而骄傲!
唐代皇帝共有21个(包括武则天),分别是: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
傀儡皇帝的话,有两个,第一个是唐中宗之子被韦后扶植起来的襄王李重茂,改元“唐隆”,当了差不多两个星期,李隆基政变后被废。第二个是唐僖宗时候的襄王李煴,光启二年(886)在唐僖宗再次逃亡汉中时由邠宁节度使朱玫拥立,改元“建贞”,但李克用等强镇不服,最终被杀。
有没有关于唐朝皇帝(是指全部的皇帝)的资料?
本文2023-10-06 12:53: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