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靖南王耿仲明简介,耿仲明和耿精忠是什么关系?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耿仲明是清初的三藩之一。早年跟从明朝总兵毛文龙,天聪三年(1629年)毛文龙死于袁崇焕之手后,耿仲明逃到山东登州投奔巡抚孙元化,耿仲明都与孔有德在一起做事,孙元化以耿仲明为中军参将。
当时明朝总兵黄龙镇守皮岛,他有一个部将李梅,是耿仲明的党羽,私自与洋人相通。事情被揭发,黄龙将他打入大牢。耿仲明的弟弟都司耿仲裕在黄龙的军队里,率领所部军队以索要军饷为名,包围了龙廨,捉拿李梅到演武场,将其腿打断并且割去耳鼻,并要杀掉他。黄龙捉到并杀了耿仲裕,写信向耿仲明请罪。
孙元化弹劾黄龙贪污军饷导致发生兵变。崇祯帝核实了耿仲明主使的事实。
投降清朝天聪五年(1631年),耿仲明和孔有德出兵抵御后金,粮饷不至,怨愤不已,孔有德在河北吴桥兵变之后,率领军队回到山东攻打登州,耿仲明就纠集了很多辽东的同乡作为孔有德的内应。孔有德攻陷了登州之后,推举孔有德为元帅,孔有德接受了耿仲明等人的部署设置,称总兵官。
天津的镇守将领孙应龙向别人自夸与耿仲明关系友善如同兄弟,能够让他捉拿孔有德来投降。巡抚郑宗周派遣他率领二千人从海上前往说服耿仲明。耿仲明将计就计,假装有了孔有德的首级,等到水城的城门开了之后,明朝的使者进入城里,耿仲明率军杀出斩获了明朝使者,围歼了他的部众,得到了明军的大型战船,并且组成了水师。
明朝的军队越发急迫的攻打登州,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耿仲明跟从孔有德渡海来到辽东归降后金,皇太极对待他们非常优厚,授予他总兵官的职务,并且称呼他的军队为天v兵。
投降清朝之后,耿仲明侵夺孔有德的部众,于是他的部众向孔有德诉说。于是孔有德弹劾耿仲明,耿仲明于是引咎,上书请求将自己侵夺孔有德的那些部众归还孔有德。皇太极下诏嘉奖孔有德,并且下令孔有德好好安抚耿仲明;也下令耿仲明善待安抚自己的部下,不要贪念以前的恶习。当日皇太极就召他们入宫并赐宴。
过了不久,皇太极又派人赐羊酒,并且下诏说:“我听说诸位汉官和你们一起在教场竞技射击,所以今天设宴款待你们,是想让你们为国家效力。你们距离自己的家乡远,可以借这次赐宴作为教场竞技射击的答谢。”不久皇太极就让耿仲明和孔有德一起驻守辽阳。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耿仲明为怀顺王。皇太极屡次出兵讨伐明朝,以及攻打朝鲜的时候,耿仲明都跟随着他。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极命令他隶属于正黄旗。九月,耿仲明所部的甲喇额真石明雄弹劾耿仲明私自藏匿松山、杏山的人户;有逃人被依法处决,耿仲明为其收尸并且设置祭祀;接着他的部众又出现妄杀无辜的现象,情况被查实之后,耿仲明被罚白金千两。
崇德八年(1643年)十一月,甲喇额真宋国辅、潘孝和明雄等人设计谋杀耿仲明,耿仲明听说了这件事,查实之后,斩杀了宋国辅等人。
征战南方顺治元年(1644年),耿仲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入关,后来又跟从从豫亲王多铎向西进入陕西征讨李自成的残部,不久率军南下平定江南。
顺治三年(1646年),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领大军南征南明,耿仲明等人率领部众跟从孔有德南下。耿仲明与明将杨国栋在牛皮滩大战,耿仲明大破杨国栋的军队;接连攻克衡州、祁阳、武冈等郡县;擒获了明将郭肇基。
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改封为靖南王,并赐给他金册金印。
晚年身死耿仲明自从归降了清朝之后,多次跟从外出征战,这些出征都和孔有德在一起,从未独自出征的时候。顺治六年(1649年)开始耿仲明与孔有德分道出兵。
孔有德南下攻打广西,耿仲明与尚可喜征讨广东。耿仲明率领原有的兵马二千五百人、新增兵七千五百人,合为一万人,以徐得功为左翼总兵,连得成为右翼总兵。军队出发的时候,刑部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论罪应该被杀。
顺治帝于是询问耿仲明,稽查私自藏匿逃人的随征将士。耿仲明查到了三百余人,所以上书顺治帝请罪,大臣们商议耿仲明应该被削去爵位,顺治帝说应该宽大处理,绍宗等人也免于死罪。耿仲明没有知道顺治帝的命令,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耿仲明到达江西吉安的时候自缢而死。
主要成就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出师讨伐明朝,讨伐李氏朝鲜,耿仲明都跟从皇太极。顺治元年(1644年),耿仲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又跟从豫亲王多铎进入陕西征讨李自成,不久又率领大军平定江南。顺治三年(1646年),耿仲明跟从孔有德南征,与明将杨国栋在牛皮滩大战;连克衡州、祁阳、武冈等郡县;擒获了明将郭肇基。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又与尚可喜征广东。
人物评价《清史稿》:有德、仲明,毛文龙部曲;可喜,东江偏将;志祥又文龙部曲之馀也。文龙不死,诸人者非明边将之良欤?大寿大凌河既败,锦州复守,相持至十年。明兵能力援,残疆可尽守也。太宗抚有德等,恩纪周至,终收绩效。其於大寿,不惟不加罪,并谓其“能久守者,读书明理之效”。推诚以得人,节善以励众,其诸为兴王之度也欤!
家族成员 兄弟弟弟:耿仲裕
儿子耿继茂,顺治初授世职昂邦章京。仲明死,继茂在军中,代领其众,请袭爵,睿亲王方摄政,持不可。继茂从可喜俱南,定广东诸郡县。八年,世祖亲政,继茂嗣为王。
孙子耿精忠(和硕额驸)
耿昭忠(多罗额驸)
耿聚忠(和硕额驸)
葬处争议耿仲明墓在辽阳的梅家花园,这一观点的产生,是源于民国时期的两份地方史料,即《辽阳古迹遗闻》和《辽阳县志》的相关记载。
辽阳观点
1、民国十五年(1926年)编辑的《辽阳古迹遗闻》载:“耿仲明为明总兵官,子继茂袭爵,葬仲明于辽阳城东南梅家花园村南。至今碑碣无存,坟墓湮没,无迹可考矣”。
2、民国十六年(1927年)纂修的《辽阳县志》载:“子继茂袭爵,葬仲明于城东南梅家花园村南。康熙十年继茂死,子精忠袭爵,十二年应吴三桂叛,十五年复降,二十二年灭族。今碑碣无存,邱垄颓圮矣”。
盖州观点
1、《清史稿·耿昭忠耿聚忠传》的记载是:“(康熙)十七年,命昭忠以其祖、父之丧还葬盖平。”
2、清·钱仪吉辑《碑传集》收录的徐乾学撰《额驸将军勤僖耿公昭忠墓志铭》的记载是:“……方公之颂系也,以两先王兆域在闽,虑底定之日,或不能无侵越之者;疏乞垂恤旧勋,保全返葬。上怜而许之。至是,始得奉两世遗骸,归窀穸于盖平。”
3、民国九年(1920年)纂修《盖平县乡土志·古墓》的记载是:“耿仲明墓,在城东连阴峪,所谓清初耿怀王坟是也。现尚有石人、石马在焉。”
4、民国九年(1920年)纂修《盖平县乡土志·名宦录》载:“迄今邑东怀王坟前石人、石马,欹侧于荒烟蔓草间,尚有可考。”
史籍记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列传二十一》
满清入关后,建立清朝,虽然经过无数汉人用生命抗争,但是最终还是屈服了。渐渐的,汉人也习惯了清朝的统治,为清朝效力的汉人越来越多。今天我们看下这些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被清朝封王封爵,但是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只做标识。
一:平西王,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康熙十七年,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其子应熊于京师为质,被杀。其孙世,守昆明,城破,被戮尸,亲族连坐。
二:平南王,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康熙年间,封为平南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三:定南王,孔有德(1602年—1652年),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顺治六年(1649年)封定南王,出征广西。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领李定国于桂林战败而亡,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子孙皆亡,仅留一女,名孔四贞。
四:靖南王,耿仲明(?—1649年),天聪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不久因为私藏逃犯,畏罪自缢于江西吉安。儿子耿继茂袭靖南王。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五:义王,孙可望(?—1660年),1657年投降清军,引清兵入四川、贵州,后封义王,隶属汉军正白旗。1660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六:一等海澄公,黄梧,顺治十三年降清,为“迁海令”的提出者。封为海澄公,顺治十八年晋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晋升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康熙十三年,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死后谥号“忠恪”。后被郑军与耿军开棺,毁其尸。
七:一等公,年羹尧(1679年—1726年),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封太保、一等公。后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斩其子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亲属皆披甲为奴。
八:一等谋勇公,孙士毅(1720年—1796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设防潮州,阻防林爽文起义军入广东。翌年率军参与安南之役,出谋定策,指挥得当。后封一等谋勇公,授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后又率军镇压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夏卒于军中,谥文靖。著有《百一山房集》等。
九:三等威信公,岳钟琪(1686年—1754年),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累官拜陕甘总督,封三等威信公,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抱重病出征镇压陈琨,病卒于四川资州,时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
十:续顺公,沈志祥(?-1648年),毛文龙所部沈世奎从子,清初封续顺公。顺治五年征湖南,湖南定,当年卒,无子。志祥兄之子沈永忠袭爵。
十一:海澄公,郑克u(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降清,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u卒,无嗣,夺爵。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十二:承恩公,白文选(1615年-1674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降清。后任太子少师,康熙元年(1662年),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文选病卒。
十三: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陈福(?-1675),顺治十四年(1657年)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这是满文,顺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汉字为男,即译为男爵。满文如旧。后因部下谋变,被刺死。子袭爵,延至孙辈,受满臣苏凌阿所忌,被谴。
十四:一等顺勤侯,马得功(?—1663年),因屡次击败郑成功部队,赐封世袭一等精奇尼哈番爵位(后定名为子爵)。康熙二年(1663年),马得功再次与郑成功交战,不料阵亡,追封一等顺勤侯,谥号襄武。其子马三奇袭封,官至潮州总兵。雍正时,以罪革。
十五:一等靖逆侯,张勇(1616年-1684年),张勇原为明朝副将,后投降清朝,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升任云南提督。康熙十四年封靖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后到丹山防御青海蒙古,途中在甘州病卒,追赠少师,谥号襄壮。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明朝是文官治国,一切的政令出自这里,制度渐渐僵化;而皇太极正在崛起阶段,急需用人,不分族群、不计过去、积极拥抱技术,孔尚耿自然深受重用。
1、建制派官僚体制的弊端
明代的文官政治取代的是开国军官勋贵掌权,是有进步意义的,对社会发展是起了作用。不过法久则弊,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已经渐渐僵化。
(明代文官)
当时到了什么地步呢?谁都知道重文轻武带来很多问题。但怎么解决呢?臣子上完奏议,提出方案,然后下发公文,要注重武将权威。
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变动,制定战略、战役部署都是文官的事,甚至在战场上,后勤归随军道,战斗部署也要监军参与。
(东江诸将在明朝没有存在感)
武官权限很小,努力没有希望,出了事担责任,很难有空间。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明朝是武官中的中级军官,而且是东江系统,自然就更没希望了。
2、朝气蓬勃的皇太极政权
相对于努尔哈赤晚年的封闭、偏激,皇太极在处理族群问题上非常开明,可以说沈阳是当时族群融合的窗口。
(皇太极)
皇太极既要积极整顿八旗,提升汗权与军队战斗力;也积极招收汉人技术人员;对于曾经的东江镇敌人到来,也非常欢迎。
清朝最终终于醒悟,于是清朝重修了《大清律》,开始在各方面认真学习效法明朝,依法治国。清随明制,所以清朝才打破了胡人没有百年国运的论调,国祚将近三百年。
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德才兼备,也应以德为先。事业兴起时可以不顾小节,但是事业要保得长久却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注重人的德行。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时祖乙迁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又自耿迁亳,留居耿者遂以邑为氏。②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春秋时有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后亡于晋,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③据《元和姓纂》所载,商时侯国有耿,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疑与②说为同一源)。④出自他族。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耿姓。
始祖:祖乙。 迁徙: 耿姓发祥于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以耿寿昌最为著名,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及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汉武帝时,迁徙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弇、舒、国、广、举、霸,在中兴汉室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共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同期巨鹿宋子(今河北赵州)人耿纯家族(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灵寿西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耿姓伴随闯关东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多。目前耿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四十八位。 郡望: 高阳郡 治今河北高阳,后移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
河东郡 秦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扶风郡 三国魏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乾县东)。 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 后汉耿秉,明帝时两伐北匈奴,拜征西将军。章帝时拜度辽将军,封美阳侯,在边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卒,匈奴举国号哭。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高阳、河东、扶风。②自立堂号:敬学、响山、礼让等。 字辈: 某支耿氏字辈:大家德以传,启发万代远。
安徽六安耿氏字辈:志立为人,天良茂盛。
辽宁鞍山耿氏字辈:廷献佳修,式遵令德,立本端行,乃永丕祉。
江苏江宁耿氏字辈:德大敦厚,正直光明。续字辈:泰开天瞿,福寿康宁。
山东茌平耿氏字辈:文太庆修,振兴万绪,继善有长,世代永昌。
江苏盐城耿氏字辈:志怀开立,炳贤其昌。
安徽怀远耿氏字辈:凤德世殿宗,国家祥开守。
山东章丘耿氏字辈:德体传俊广,世和月元光。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具体朝代,有哪些名人???
解析:
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地名有关。相传在今河南温县东部一带,在商朝时被称为邢,由于与耿字的读音相近也称耿。在其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这里,使之一度成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后来,由祖乙六传至盘庚,才将国都从这里迁走,定居于殷。在盘庚南迁时,一部分商朝王族不愿南迁,因而留居下来,并以地名为姓氏,成为历史上最早一批以耿为姓的人。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耿国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另外,在古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以耿为姓的人。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唐诗人耿 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一、姓氏源流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朝统治,使殷商得以复兴。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盘庚时,由耿迁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为氏,称耿姓。他们尊祖乙为其得姓始祖。
二、 迁徙分布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三、 郡望堂号
1、郡望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2、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四、 宗族特征
1、耿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2、耿姓人才济济。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叱咤风云的武将。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迁至刑(今河北省境内),后封弟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大将军好畤侯耿弇、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中少府耿纪,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靖南王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起源有四: 1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音:刑)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相。后来由于“耿”与“邢”属古同音。 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 相传,公元前1525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3以国名为姓(出自姬姓):公元前1525年,商帝王祖乙建立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清朝靖南王耿仲明简介,耿仲明和耿精忠是什么关系?
本文2023-10-06 10:37: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