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国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百家姓有姓国的吗,第1张

百家姓有姓国的吗 有的国(Guó 国)姓源出有三: 矗 1、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2、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3、出自古代百济国大臣八姓之一有国姓,其后称国氏。

百家姓里有没有姓“国”的? 国(Guó 国)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2、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3、出自古代百济国大臣八姓之一有国姓,其后称国氏。

二、迁徙分布

(缺)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广韵》一书中引用《姓苑》上的说法,认为国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样的说法。而《元和姓纂》一书中则另辟新论,认为,郑穆公子发(字子国),他的后人以王字为氏,亦称为国氏。此外《姓氏考略》上还提及,又卫与百济大臣八姓都有国氏。由此可见,国氏姓源复杂,目前中国人中姓国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属于那个支流,困难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堂号

恭俭堂:三国时魏国有国渊,自幼随大儒郑玄读书,郑玄夸他是国器(意思是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武帝时辟为司空掾,累迁太仆。恭俭自守,不骄不奢。国氏因以“恭俭”为堂号。

============================================================

中国的百家姓里有“国”这个姓吗? 有的

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因官为氏者远比血缘世系者为多,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四位

我在百科查的

有姓国的么 有

国 侨:(公元前?~前522年),亦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州新郑人(今河南新郑)。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政治家。

国 渊:(生卒年待考),魏国人,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国 柱:(生卒年待考),满族,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楚雄镇总兵。

国林之:(公元1915~1992年),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少将。

国敏元:(公元1944~今),女;北京人。著名中医专家、营养减肥专家。

百家姓有姓大的吗?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太昊伏羲氏之后裔有诸多以大字领头的复姓,如大�o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陆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业氏、大戴氏、大连氏、大廉氏、大费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约有二十四个之多,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国粟末��H族大庭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称谓为氏  满族大氏族人皆尊奉大祚荣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答失蛮察,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伊克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伊克氏,亦称依克氏,汉义就是“大”。 在蒙古族伊克氏族人中,明朝时期即有以其姓氏的汉义为汉化姓氏者,称大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赫舍里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炎帝、大祚荣、孛儿只斤・答失蛮察、完颜・巴丝卜花(完颜・巴斯不花)。

大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八十三位,以渤海、辽东为郡望。

百家姓里有姓一的吗 中 华 百 家 姓 一 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溥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中国有姓要的吗百家姓有吗 百家姓里的有的哈

以姓来自外域,祖先以卜拉欣(Ibrahim)为 人,唐时由西域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后定居陕西渭南,距今千载有余(已经被净化了……)。据史料记载,唐、宋、元时多用西域复姓,自明统治者强迫外域人汉化,仿《百家姓》用谐音或以名为姓改用汉姓汉名。入国随俗,改复姓为单姓,取“以卜拉欣”首字“以”为姓,此乃以姓之来源。以姓 在中国颇为罕见人数不多,并带有浓郁的西域称谓。。

据桂林墓葬碑刻记载及《中国 大辞典》登载,来桂始祖以抚宸(chen)公,字简堂(1518-1603),祖籍陕西渭南,乃以卜拉欣后裔,明朝武官,官封“都指挥同知”,明嘉靖后期,奉命领兵南征广西浔州(今桂平县)、庆远(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挥义宁协戌”,令镇守广西,(义宁为今临桂县五通镇),遂以广西桂林为家,世代繁衍,迄今已历四百八十余年,成为桂林 望族。抚宸公是桂林以氏始祖。

中国人的姓氏都有哪些 《百家姓》全文

[ 作者:金豆子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闽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锺 徐 丘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L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斜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S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逑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锺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阎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後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终>>

百家姓里有姓问的吗 问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未被收入宋版百家姓。姓氏渊源

源于子姓  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d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浮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源于姬姓  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侯。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S至(温季子、�S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S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S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S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S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琛⑧S、柏、先、羊舌、董、韩,��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S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S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S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S氏>>

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从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山东无棣 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公开出版。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2、堂号(缺) [编辑本段]宗祠通用对联 〖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 汉代分符。 ――佚名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从龙事典。下联典指汉・从成公事典。 〖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 大将守荥阳。 ――李文郑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A

  安--安佳

  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

  敖--敖佳、敖勒多尔

  B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巴-- 巴岳特(蒙)

  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

  边--额尔吉

  卜--卜佳

  步--步勒默齐特(蒙)

  C

  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

  常--常佳

  曹--曹尔佳、伊尔根

  仓--仓佳

  陈--玉抹、费谟

  迟--迟佳

  崔--崔珠克

  D

  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

  董--董鄂

  戴--戴尔佳、戴佳

  E F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范--范佳

  费--费莫

  G

  高--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

  甘--噶鲁

  龚--龚佳

  关-- 关尔佳、苏完瓜尔佳、瓜尔佳

  桂-- 桂车特

  郭--郭尔佳、郭布罗、拉拉(蒙)

  H

  海--克里叶特

  郝--郝舍里

  韩--韩尔佳、罕吉拉锦、吉拉特

  杭--杭锦

  何(贺)--何叶尔、特呼尔(蒙)

  赫--赫舍里

  花--额岳特(蒙)

  黄--黄乌罗特

  槐--萨察

  胡--胡尔佳、胡尔哈剌、呼图拉、呼依特(蒙)、呼雅尔

  洪--鸿吉里

  嵩--嵩佳

  I J

  金--爱新觉罗、车勒库车

  贾--贾扎拉、嘉布塔拉

  蒋--蒋佳

  K

  康--康吉里

  寇--叩德

  奎--奎佳

  孔--孔果洛、苦雅拉

  L

  梁--乌梁海、良佳、

  李--李佳、李尔佳、他哈比巳特、博尔济 、伊奇里(蒙)

  朗--钮咕禄

  娄--裕胡鲁

  林--林佳、唐依特(蒙)

  罗(骆)--罗佳、萨格达、爱新觉罗

  雷--阿克占、勒克勒(蒙)

  刘--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M

  马--马佳、费莫、莽鲁特(蒙)、马穆哈(蒙)

  莽--莽乌特

  梅--梅勒

  孟--孟勒吉勒 、墨尔迪勒氏、墨尔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

  墨尔奇特氏(蒙)、墨尔济吉特氏(蒙)

  明--明安

  穆--穆延、穆察、乌肃、穆鲁

  N

  钮--钮咕禄

  那--叶赫那拉

  南--那木都鲁

  聂--聂格里

  年--年尼雅

  宁--宁尔佳、宁古塔

  O P

  朴--朴佳

  庞--庞佳

  Q

  齐--齐佳

  钱--钱佳

  祁--祁塔拉

  强--强奇里

  屈--屈佳

  邱--邱佳

  R

  S

  石--石穆鲁、扎库塔、施布鲁

  沙(山)--沙拉

  沈--沈佳

  胜--西尔拉特

  赛--赛米尔

  桑--萨基

  索--索诺络

  苏--苏穆察、额苏里、葛勒达苏(蒙)

  孙--孙佳、金克

  松--步固斯(蒙)

  舒--舒穆禄

  萨--萨克达

  T

  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田--田佳

  佟(童)--佟佳

  陶--托罗、鄂约尔(蒙)

  U V

  W

  王--完颜、卓木克(蒙)

  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万--图们

  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魏--魏车特

  温--温都、温特贺

  X

  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邢--邢佳

  萧--舒穆鲁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Y

  叶--叶赫那拉

  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岳--岳佳

  异--弼鲁

  余--尼马查

  颜--颜扎、完颜

  杨--杨佳

  阎--阎扎拉、巴克桑

  姚--禹尔

  Z

  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祖--祖佳

  詹--巴林(蒙)

  郑--郑佳

  鲜卑姓氏汉化--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郎姓,中国姓氏之一。来源有三:出自姬姓,出自南匈奴,出自钮祜禄氏,出自满族。郎姓名人有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郎平、郎约翰等。

中文名郎姓

姓氏来源出自姬姓,南匈奴,钮祜禄氏

郎姓名人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等

目录

1基本介绍

2姓氏源流

▪ 源流一

▪ 源流二

▪ 源流三

▪ 源流四

▪ 源流五

▪ 源流六

3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5历史名人

▪ 郎约翰(宗教神职位人员)

▪ 郎朗

▪ 郎平

▪ 郎咸平

▪ 郎昆

▪ 郎祖筠

▪ 郎永淳

▪ 郎宝信

▪ 郎宇

▪ 郎益华

▪ 郎静

▪ 郎绍君

▪ 郎宗权

▪ 郎友良

▪ 郎太岩

▪ 郎士元

▪ 郎氏

▪ 郎坦

6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7通用联

▪ 四言通用联

▪ 五言通用联

▪ 六言通用联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8家谱文献

9字辈排行

1基本介绍

编辑

郎[郎,读音作láng(ㄌㄤˊ)]

2姓氏源流

编辑

郎(Lá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4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裂,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纽祜禄氏(女奚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记载: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朝时期,纽祜禄氏部落的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在金国时期,纽祜禄氏的姓氏被史书记载为女奚烈氏,据史籍《金史》记载:“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今日满族郎氏的姓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国时期起即汉译为郎氏。远在金国时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金国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变为纽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7满族钮呼特氏,满语为Niohut Hala,源于濊貊族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浑春库雅拉(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汪钦(今吉林汪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区官吏郎仔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仔辖,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区藏族官员的称谓,在藏语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辖就是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长,此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民国后期。

在郎仔辖的后裔子孙中,多世代沿袭其官职称谓,并以之为姓氏,后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3得姓始祖

编辑

费伯。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是大约3000年以前的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他原来姓费,迁到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居住之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从这段记载,更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一段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3000年前他们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编辑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姓氏渊源

1嬴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2姒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后裔费昌、费仲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据史籍《姓纂》、《轩辕黄帝传》记载:“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姒姓……”夏禹之后,因在其子孙费昌、费仲的封国中有一费国,后来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费氏。依此,费姓的血缘始祖可追溯至黄帝。又据传说,在大禹治水时,一位名叫伯益的人协助治水颇有业绩,受封于费地,其后代则以地取姓曰费姓。

3姬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费序父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春秋时鲁国有大夫费序父,其后代因他以费(今山东鱼台)为食邑,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费氏。

4姬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据史籍《姓纂》记载,春秋时,鲁懿公的孙子大夫无极的封邑在山东费县西北,人称费无极,费无极的子孙就以封邑“费”为姓,称为费氏。因此,这支费姓是鲁国公族的后代。

5姬姓

  第五个渊源: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Bì。 据《梁相费泛碑》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相传,鲁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后代,在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后,数传至他,相继担任鲁国国君。后来,他生子二人,其中长子即鲁庄公,在他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鲁庄公时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他的权力更为集中,又拥立庄公之子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他的专权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一位名为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他也被迫逃亡陈国。此后,他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班的儿子申为国君,申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鲁僖公执政时期,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国中一处叫做费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他及子孙后来也在那一带发展繁衍,再后来就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姓费。

6各民族变姓

  第六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北魏时鲜卑族原姓氏费连氏,改姓费,后来这支改姓的人又与汉族费姓融合在一起。 清朝满族中有一些姓富、姓费者,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使用汉字“费”为姓。如费英东,为满洲镶黄旗人,本名费英东·扎尔固齐,姓瓜尔佳氏;费扬古,满洲正白旗人,姓栋鄂氏;费雅思哈,为满洲正黄旗人,姓富察氏等等。后取单字汉族“费”为氏。 当代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人以费为姓,应是汉文化融入的结果,渊源待考。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一世:黄帝(前2697—前2599)。 《史记·五帝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二世:昌意。 《史记·五帝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三世:颛顼(高阳)(前2514—前2437)。 《史记·五帝纪》: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颛顼帝的生日。 四世:穷蝉。 《史记·五帝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五世:女修。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六世:大业(皋陶)。 《史记·秦本纪》: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七世:伯益(大费、费伯)。 《史记·秦本纪》: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史记》称大费,《尚书》称益,《竹书》称费伯,舜时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为辅平水土,因功受舜赐姓嬴氏,授土嬴国。 八世:若木(费姓始祖)。 《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都城记》曰:“伯益有二子,大曰大廉,封鸟俗氏,秦为其后也;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氏末,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人为卿士,汤更封费氏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祠,复合为伯,使主淮夷。”这条史料证明若木居费为费侯,世守费地,为费氏;费昌庶子则封于徐。

编辑本段姓氏图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琅玡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玡郡,并附置琅玡县,治所均在琅玡(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玡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玡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玡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玡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玡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玡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玡郡治均不属琅玡郡(国)。另一处琅玡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2堂号:

  徳懋堂: 乐善堂  衍庆堂: 念本堂: 源述堂: 职思堂: 尚志堂: 承志堂: 授易堂: 地远堂: 敦睦堂:

编辑本段家谱目录

  江苏江都费氏宗支衍庆图一幅民国三年(1914)写本江苏江都县图书馆注:为布质挂谱 江苏镇江京口费氏宗谱六卷清光绪十七年(1891)衍庆堂刊本六册现存美国 江苏武进孟河费氏重修支谱六卷(清)费伯雄等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衍庆堂刊本六册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费曾总修费裕昆等编辑清光绪十一年(1885)武进费氏念本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日本美国注:费湘始修於清嘉庆二十四年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乙酉续编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丙辰续编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费树藩等编清光绪间念本堂刊本十二册中央民院 江苏武进琅邪费氏武进支谱曲不分卷(清)费裕昆总修清宣统元年(1909)念本堂活字本八册美国 江苏武进琅琊费氏武进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费裕昆纂修民国五年(1916)费氏念本堂活字本六册北图科图日本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费氏宗谱二十卷(清)费念慈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源述堂木刻本二十册美国 江苏无锡费氏宗谱十四卷(民国)费兴大等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尚志堂活字本十四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宣崎费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费志和费声令等重修民国八年(1919)职思堂活字本辽宁图 浙江鄞县费氏万历谱(明)费湳等修明万历间钞本天一阁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宗谱不分卷清咸丰十年(1860)木刻本四册河北大学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三修宗谱三十二卷(清)费锦荣纂修清咸丰十年(1860)承志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天一阁 浙江慈溪慈东费氏四修宗谱四十四卷首一卷(清)费声行费承甫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 浙江奉化吉奇费氏房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写本一册浙江奉化县文管 浙江湖州射村费氏族谱不分卷(清)吴光等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六册美国 浙江湖洲射村费氏族谱不分卷(清)费之逵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十二册美国 浙江湖州费氏宗谱(清)费墀编旧钞本四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康熙间 浙江嵊县剡西费氏宗谱四卷(清)费文信费立钊重修清道光七年(1s37)木活字本浙江嵊县春联乡赵马小学 湖北武昌江夏费氏宗谱五卷(清)费錞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六册上海图湖北武昌费氏宗谱五卷末一卷(清)费廷璘等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授易堂刊本八册上海图

编辑本段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江夏;源自琅琊。 上下联分别典出费(Fèi、Bì)两氏的源流和郡望。 长房仙派;先主遗臣。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费长房,曾为市掾,传说曾从壶公入山学仙。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费祎,先主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历迁尚书令、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割股孝子;殉节宫人。 上联典指唐费襄,至孝,母病,割股以进,母殁,负土成坟。明崇祯帝宫女费贞娥,于李自成破北京后被李部将罗某逼婚,贞娥怀利刃,断罗喉,自刎死。

2五言通用联:

  江夏家声郡,平凉世泽长! 此联写的是明朝开国将领平凉侯费聚,江夏是费氏郡号,平凉是费聚封侯名!为皇家御赐楹联希望费氏能够家声显赫,世代润泽后世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全联典指清朝道士费密,字此度,新繁人。工诗,王士祯见其“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句。遂与订交。有《鹿峰》、《燕峰》等集。 星槎传中外;易林耀古今。 上联典指明朝航海家费信,字公晓,苏州昆山人(今江苏苏州)。十四岁代码兄从军。永乐、宣德间,随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前后四次,历览海外诸国人物、风土、出产。撰有《星槎胜览》二集。下联典指西汉学者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为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单父令,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 医名满华夏;道法藏葛陂。  上联典指清朝名医费伯雄,字晋卿,武进人。道光间贡生。精医,名满大江南北,活人甚多。其著作多毁于兵火。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3六言通用联:

  推文忠于蜀汉;受仙术于壶公。  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汉江夏鄳县人费祎,字文伟,先主刘备时,官太子舍人;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对诸葛亮联吴抗魏策略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继蒋琬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丞相),为人谦和,生活朴素,家无余财。执政十年,朝中团结,边境无事。下联典指东汉方土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跟从卖药翁壶公入山学仙,未学成而辞别,壶公给他竹杖与符,从此能医百病,能驱百鬼。一天之内,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几个地方见到他,因此说他有缩地术。

4七言通用联:

  功名比列于蒋琬;文章高魁为会元。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人费祎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名人费闻的事典。 朗抱相于兰室契;清游合有竹林贤。 此联为清朝诗画家费小楼撰书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割股疗亲,唐推孝子;殉节刺敌,明著宫人。 上联典指唐朝双流人费襄。著名孝子,曾割股(大腿肉)给母亲吃,以治病。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筑庐守孝,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下联典指明末思宗的宫人费氏,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十六岁的费贞娥投井自杀,被钩出。起义军士兵要争夺她,她自称是公主,被李自成赏给了罗某。与罗某成亲时,她用怀中所藏利刃刺断罗某咽喉,再自刎而死。 诗才横溢,落笔数千言;道法高妙,乘杖十余春。  上联典指明朝诗人费元禄,字无学,一字学卿,铅山人。为诗落笔数千言。尝构馆于黾采湖上。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费氏一支字辈:“承庭延锡伦同克宝天良”。 云阳费氏江夏堂字辈:“孟念贵万受祖宗思伯昌清明训庚祥荣华定仲扬”,清乾隆癸卯年间续序:“忠良臣佐贤俊世位新高德政家承式书香必永绍”,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续序:“道学师先圣文章定大邦哲人源自远吉士庆连芳”,清清宣统三年辛亥续序:“修齐基治本廷献树嘉猷继起声光耀英名震坤球”。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费 宣:北宋末以子任宦游长安,寻避兵东南来桐城,遂家焉。为桐城费氏始祖。 费 聚:明朝副统帅平凉侯,后裔在今安徽蚌埠五河费府为江夏郡乐善堂支,为费府支系始祖。  费伯祥:明洪武时自无锡迁居常州西荡下,是为西荡下费氏始迁祖。 费锦章:明季避兵由桐城迁居合肥东乡三十里铺南首。为合肥费氏始祖。 费俊齐:明宣德间由吴兴迁居江阴。为江阴费氏始祖。 费孟绰:字茂叔,先世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竹乡早禾徙茶陵孟家巷,屡积军功特,封费判官加授光禄大夫。为安平江洲费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据《史记》记载,若木子孙在上古至夏朝时,已“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此外,商代还有佞臣费仲。 春秋时,随着鲁大夫费父、季友、楚大夫费无极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也扩展

百家姓有姓国的吗

百家姓有姓国的吗 有的国(Guó 国)姓源出有三: 矗 1、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