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山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吼山什么时候可以游玩,第1张

吼山开放时间:上半年:7:00-17:00下半年:8:00-16:30

吼山景点介绍:

吼山风景区是二千四百年前,越王句践实现雪耻复国大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青瓷窑址;宋代爱国大诗人陆游先祖三代,筑屋建寺、世居于此。历经千年的开山采石,形成山、水、洞、潭、佛等多元而奇特的景观。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专栏专门为之播放景点之奇妙;《文汇报》用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对其作详细报道,一致对吼山冠以江南武陵源、神奇花果山、古越石文化典型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选为电视剧《西游记》续集的外景拍摄地。由于市委市府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和绍兴电视台联合拍摄的36集电视连续剧《越王句践》于今年6月份在吼山开机。吼山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诸多名胜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景区内大小景点四十几,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最著名的石景有云石、棋盘石、象鼻吸水、一洞天等二十余处,静中显动,夷里带险。位于山顶火木之地的千年古刹寿宁禅寺,吉祥秘谧,罩以佛光紫气。拾级而上进入尽览亭,极目远眺,展现一幅由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图,如同置身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之中,大有忘却都市、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素称世外桃源的烟萝洞,令人流连忘返,桃花乐园则让您重返青春年华。吼山桃花每年二月下旬就开,花期为45天左右,在华东地区绝无仅有,一年一度的绍兴吼山桃花节,皆是盛况空前。

名景赢得历代名人垂青。陶望龄、张岱、袁宏道、徐渭、郑板桥、蔡元培、鲁迅等数十位大家留有足迹,众多的摩崖题刻和杰出诗文就是明证。

试剑亭

试剑亭边上有一块试剑石。绍兴是出产青铜宝剑的地方。春秋时期,当时最为著名的铸剑人欧冶子,就在离此处不远的日铸岭为越王勾践铸成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宝剑。据传有一天,越王勾践来这里选犬准备去猎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夫差。欧冶子知道这人消息后,把铸好的五把宝剑中最后一把送了过来,此剑能风吹断发,削石如泥勾践是一个击剑行家,看到宝剑心中大喜,随手舞了起来,为了一试宝剑之锋芒,竟举剑劈向巨石,只听嚯的一声,巨石裂为两半,勾践不禁大喊一声巨阙于是此宝剑就得名为巨阙这试剑石成了吼山门口的一大胜迹。

放生池

放生池深而幽奇。池深20水质清澈。一叶扁舟进入池中,清静幽雅,秀隽异常。池边残岩洞壁,或青或白,或凹或凸,光洁石面,多处古代人题刻,字迹朱碧兼之,清晰可见,投入池中泛起层层筛影。池畔山水习溅,石壁回声,虫鸟啁鸣,构成一组悦耳的交响曲。曹山,放生池历史悠久名气大。青山环秀水,白象伴青狮,加之青蛙登天、五犬迎宾无不显现无穷的灵气和神韵,因而有江南武陵源之美称。

烟萝洞

烟萝洞,精巧玲珑。谓人间天堂,世外桃园。入口处是个拱形洞口,藤萝缠蔓。进入洞中,豁然开朗,洞广八千多平方米,四周陡壁屹立,形如一口竖井,为采石所剩空谷,正中一尊句践石像,正襟危坐,气势轩昂。东首一堵插天屏风似的岩壁直冲云霄,梅苔万点。藤蔓之间,飞泉从嶙峋山岩间流出,似抛玉撒银洒向人间。其中一洞天更具气势,令人叫绝,它是一块与岩壁相连的巨石向外延伸,由两根石柱支撑着,似伞似屋,顶有小洞,仰视洞口,一线天色,沐浴空谷来风。洞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酷署凉风侵衣,严寒风雪不到。

寿宁禅寺

寿宁禅寺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二祖父陆傅于公元一一二三年所建,取名东山禅寺。当年陆游在佛祖前许愿:一统中原,佛装金身,遂改名寿宁禅寺,意为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寿宁禅寺的来历,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可异于一九四一年,寿宁禅寺被日寇所毁。由于陆游祖上的住外和坟墓全在吼山,所以陆游也经常从绍兴鉴湖到吼山来祭祖和小住,在他年老退隐吼山期间,还给在南方寿春县当官的长子子虚写过一首抒情五言诗《寄子虚》。(有关陆游的资料摘自吼山村陆氏家谱)说起寿宁禅寺,确实是一座古刹和宝刹,一块吉祥秘谧之宝地。

九六年移建时,当佛教界著名人士一锤定音,选中寺址,开始奠基,刚刚是下着中雨的天气,刹时天空晴朗,并身出道道金光,直照基碑。还有,在寺院的开光吉日,万里无云、风和日丽,气氛清新畅快,上山朝圣的香客达近二万人次,而吉日的前后两天都是阴雨天气,这种现象,真使当地乡民议论纷纷。晴朗天日,朝晕夕阴,本来就是正常的天体现象,但每当吼山山体以外四周呈现蓝天白天时,在整座吼山,特别是寿宁禅寺附近,经常有云气升腾之吉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云石、棋盘石

云石、棋盘石,被誉为天下奇石,是吼山石景之精华。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古吼山有八景,首景就是云石。《越绝书》云一笋矗霄,可数十丈,亭亭如云。云石高二十二米,顶云兀立,奇特而挺秀,一块椭园形巨石仿佛从天外飞来,横卧在细长的石柱上,头重脚轻,摇摇欲坠,令人望而却步。棋盘石,高二十余米,周十余米,底部瘦削,上覆三块犬牙交错的巨石,拔地而起,象一个束发垂髫的童子跪拜观音,巍峨雄奇。曹山、放生池,风光秀丽,山上竹木成林,四季常青。西侧一条长二十余米的石梁跨越水面,横贯南北,似如一只巨大的白象,伫立池中、一柱孤岩自山顶悬空而下,直插水底,称象鼻吸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形象逼真,丰满大方。

放生池深而幽奇,池深二十余米,水质清澈。光洁石面,多处古代名人题刻、字迹朱碧兼之,清晰可见。池中残石,形态各异,如青蛙登天,五犬迎宾等,无不显现无穷的灵气和神韵、因而有江南武陵源之美称。

花果园

花果园林,是吼山风光的一大特色。花果满坡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素有花果山之称,吼山桃林,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为蔡元培先生所开辟,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一俟春天,数千棵桃树争相怒放,景区成了花的海洋,蔚为壮观。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的桃花节,登山观奇石,踏青赏桃花,游客云集,争睹这江南春天的迷人画卷。吼山有诸多的水果,可供人品尝,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口福。有桃子、桔子、枇杷、甜柿、苹果、葡萄、生梨、李子、无花果等二十余个品种,尤其蟠桃、人称蔡公桃皮薄肉细,鲜甜无比,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楼主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看来不写姓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姓氏可能是多元的,而流传久远,资料有限,一个家族很难考证清楚;考辨不清,强作附会,仍是不明祖宗是谁,倒贻笑大方。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成章序云:“窃怪今之为谱者,不慎考其所自始,详细其所自生,每排张其门地,影响附会,冒不可知之祖而尸祝焉,殂豆焉”。他批评人们将精力放在附会冒认上,而不下力气考证姓氏源流和始祖,可知他希望弄清姓源。咸丰间广东南海朱次琦修谱,强调学习纪昀谱法,但在姓源问题上看法相左,他说“姓氏源流,不可不考”,纪氏家谱为慎重而不写源流,不符合古人谱法义理。他叙述姓源的理由不外两条:不述姓源,是数典忘祖;记述是继承古人谱法传统。

纪昀谱法为许多人所尊重模仿,朱次琦谱法晚出,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在写不写姓源问题上的争论,反映清人修谱在族姓源流、初祖、始祖问题方面遇到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也知道难写,故取慎重态度,但应竭力而为之。两种态度,两种做法。这都要表示谨慎从事,愿望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误失。

关于家族的远年世系,许多族谱有著录,对于其真实性,怀疑者、批评者实在不少。康雍之世的李绂为江西南丰傅氏族谱作序,见谱上列有自商代传说开始的六十三代人的世系表,因而说“世次详明若此,岂别有所据耶”?明着说不知其制表的材料来源,实际露出怀疑其真实性的态度。又给江西新建赵氏作谱序,指出前此的赵氏谱书,所记述的始迁祖赵抃事迹,与苏轼所写的神道碑不合,家谱上载有朱熹的序言,可是《朱子大全》上并没有此文,这都是误失,靠这次修谱改正过来了。为李绂所赏识的全祖望讲到浙江鄞县西厢董氏族谱的世系表,在明初以来的人员准确,而在这以前的,与正史和志书皆对不上茬,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因而询问董氏修谱人,回答说是抄录的旧谱,对此也有怀疑,但是先人的东西不敢改,并表示愿意做得精确,于是全祖望为之作出改订。纪昀修谱不讲姓源,但作世系源流,“谱首上溯始祖,而中间六世,阙所不知”。制作远年世系,然而极其谨慎,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特别指出,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告诫人们不要抄袭姓氏、谱牒之书的成说,以免牵强附会,给他人提供说笑的资料。开启近世经世文编之作的陆燿 对此更其严格,批评欠缺严肃的家谱,“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接着指明汉末以来江左著姓陆氏、顾氏后人的一些家谱世系不实的情形,说陆氏的各个支派,“世历千年,屡经变革,承传次第,安保无不可深信之处”?而所寓目的几种顾氏族谱,“大抵非两汉六朝显荣赫奕之人,耻以为祖”。他为避免陆、顾二氏修谱所出现的远年世系不确的弊病,所作之谱是十一世以来的“近谱”,十一世以前不予著录。安徽泾县包世臣的家族自称是俗传“包青天”包拯的后人,谓其祖先包辉是包拯第四子的孙子,赠封吏部尚书,包世臣对此颇有疑问,因为他查阅史书,知道包拯只传一子,哪里来第四个儿子?包辉赠封的事,显然是后人依据明朝的制度推测的,不足为据。批评族人世代相传的讹传,具有相当的勇气。道光元年(1821)江苏海门王氏纂谱,对老谱卷首的两个世系图,“考信无征”,然而先人留下的,又不便取消,只好写个跋语,使族人知其不实的情况。光绪末年,安徽祁门程氏纂辑家谱,发现明朝中叶自徽州迁出的程敏政所著程氏统宗世谱,将善和程氏仁山门下增添二代,后人不察,历次修谱,仍因其旧,至此次编纂,发现他的错误,予以改正,并在《世系谱图》附载程敏政的世系图,以及专门的辩驳文章。

关于远年世系的讨论,要点大致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勉强作远年世系,意图尊重祖先而实际上是误认祖宗。如李兆洛所说,“有谱而其世系乃益不明”,反而制造了混乱。全祖望说得更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忘祖不好,诬祖更坏。第二是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这就是纪昀及道光元年海门王氏、光绪末年祁门程氏纂谱者所指出的,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第三个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第四是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世系中传疑的人物宁可不记载,而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

关于联宗合谱,谨慎者严格认定同宗,趋利者冒认求合,辨别不清者分合无常,实出无奈。同治间编著的江西《萍乡县志》,说当地人重视谱系,经常纂修家谱,对于“同姓异宗,必严辨之”,意即在同宗的情形下才能联合修谱。河间纪昀家族所在地,还有北杨村、小河、王家庄的纪姓,与纪昀家族仅仅是同姓,并不同宗,纪昀修谱,特在谱名上冠以“景城”地望,表示与北杨村等地的纪氏不是一个家族,自然更不会联合修谱。乾隆间江苏武进的奔牛、辋川里两个姚姓家族联合修谱,到道光间,奔牛姚氏续谱,找辋川里姚氏合修,辋川里的姚煦信等人经过细心考订,得知这两家人所尊奉的始祖并非一人,也即并不同宗,拒绝合作,并自行编纂辋川里姚氏宗谱,这种求实态度得到名流的称赞,为之作序,其他“乡先

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可见明辨宗派,为有识者所特加留意。

从现有资料看,奔牛姚氏道光间仍欲与辋川里姚氏合谱,倒并非有意作伪,而是辨别不清是否真正同宗,但是有些家族则是明知故犯了。如同李兆洛所批评的:“攀援华胄,合宗联谱,以为夸耀,诬祖忘本,抑又甚焉。”这是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江苏嘉定、宝山的黄氏都出了名人,道光间崇海的黄氏修谱,找到嘉定黄宗起的祖父,要求合谱,遭到拒绝,但是光绪间黄宗起修谱,寻觅家族史资料,发现崇海黄氏的谱书竟有本家族名贤的名讳,可知崇海黄氏盗用嘉定与宝山黄氏族望。苏州吴县洞庭安仁里严氏是大族,祖先有以“伯”字为辈字的,与同县王家泾、后山严望里严姓并非同宗,可是嘉庆十四年(1809)在祖坟边上冒出两个坟头,刻碑云“安仁里始祖之墓”,并书两个“伯”字辈的人名,引起安仁里严氏的警觉,进行交涉,对方同意铲去“安仁里”字样,可知同姓不同宗的严姓,羡慕安仁里严氏的盛名,加以冒附,而本主则严行制止。武城曾氏因系圣裔,享有优免的待遇,冒附的人自会不少,所以宗谱特作规定“严查混冒,杜紊宗也”。

处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由于年代久远,是否同宗,有时分辨不清,修谱的分合不定,成为并不乏见的现象,前述武进两个姚氏的情形就是显例。先迁崇明,后又部分迁徙海门的王氏,向有太原、琅琊二望的岐说,可是又弄不清楚,因此族谱合而分,分而合,“其间得失未可深言,即后来续修诸谱,或远绍多收而适成附会,或衍讹踵缪而绝少折衷”。

是故意的同姓不同宗合谱,还是分辨不清而误合,都违背笃信“一本”共祖的家族宗法原则,也失去修谱合族的本意,李兆洛分析得至为深刻:“夫谱以辨昭穆,非其祖之昭穆何辨焉;谱以收族属,非其祖之族属何收焉”。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陆氏是由 战国 时期 齐宣王 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

陆姓在 宋版 《 百家姓 》中排第198位。 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1] ,总人口大约近420万。 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2] 中文名 陆姓 郡 望 河南郡 平原郡 吴郡 堂 号 新语堂 怀橘堂 仰贤堂 三听堂 姓氏名望 陆游 、 陆九渊 、 陆定一 、 陆毅 得姓地 山东 平原

目录1 主要源流 2 迁徙传播 

3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对联 姓氏图腾 家谱文献 

4 人口分布 空间分布 民族分布 

5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古代名人 近现代名人 主要源流 播报 始祖陆通公像

吼山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吼山开放时间:上半年:7:00-17:00下半年:8:00-16:30吼山景点介绍:吼山风景区是二千四百年前,越王句践实现雪耻复国大业的重要根据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