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庄是在山东还是在山西
山东枣林庄: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在家乡设了一个跨越淮河两岸的凤阳府(至今凤阳县),凤阳府辖境虽然很大,但因长期战乱、灾荒、瘟疫的三重打击,人口十分稀少,至洪武十一年(1378)人口还不到13万。为弥补人口的不足,明政府下令从苏、松、嘉、湖、杭五府和山东、山西及江南移民。而山东济南、兖州,特别是兖州移民至凤阳西部之民的后代,多称祖上为枣林庄。枣林庄在何处呢?就是现在山东滋阳县城北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这个地方是清朝康熙年间才称作“枣林庄”也。
安徽省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元朝末年(公元1343年),始祖盈三公(一世)抱谱率子由江西贵溪县西南乡瓦屑坝迁入安徽舒城西南,后裔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舒城县、安徽省六安市、江苏省、台湾等地。
来舒城后,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族谱于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首创;继修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修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修于公元1998年完成;五修于公元2018年启动2020年完成。
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字辈:盈旻时世荣朝,希必开绍凤作,学思孔传道,先德广成家,继起永维立,同宗克应华,文丰礼义智,武奇定安邦。
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八里张庄,亦闻源于源自山西老鸹巷大槐树,兄弟五人携五家搬迁于此,老村有老井,有护村沟;分出南边两支:勒马张(音),八斗张(音)。先存备份:金玉凤学志春,新谱:瑞等。
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
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5]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 德仪辅国 勋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6]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祖上是山东枣林庄,家谱是;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
安徽省叶集区姚李镇太平桥(张百庄),文明华国,良善宇庆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 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六辈人:敬广(玉)国 允朝 志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云昌绳祖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 文爱(书)国
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张屯村、后于楼村张氏部分字辈:明经遵圣训家法传继坤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张氏部分字辈:忠良开国,万载光华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 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应昌 家文三元启 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 庆有儒学启 应世举玉嘉 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 一本萃贤良 光荣期远大 继述乐延长。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萧县王寨镇张老家(张老家祠堂)张氏辈分:毓(十四世) 克 世 永 本, 吉 梦 庆 祖 长, 学 全 功 名 显 圣 贤, 宏 猷 传 业 远, 政 修 乃 清 平;毅 然 树 勋 念;家 教 尚 乐 善 ;勤 俭 增 贡 献 良 才 效 伟 哲;安 民 作 典 范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 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天长市张氏清河堂属于苏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长街道长亭村和万寿镇的张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杨村镇龙集社区。字辈:宝(保)有定文开元金玉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 ,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民族乡、梁园镇张氏字辈(绍忍堂):绍文继武,华国传家,修仁树德,府世贞帮。(合肥市瑶海区、祖籍众兴乡张氏后人张浩丹、又名张灵国、字兰石提供)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黄塘村张户张氏字辈 : 志道家发宏(部分)
安徽宿州萧县赵庄镇汪屯行政村三座楼自然村张氏字辈:守书元继世
安徽肥东县张集张氏(百忍堂)字辈: 正元德孟曾(宗、正)光(广)大,应道友(有)良盛世昌
谦和勤信英才旺,忠孝仁廉国运祥
安徽肥东县大树张
始迁祖良德公传:按高宗巡幸至张公艺家,公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嘉之,赐爵有差,此张氏受姓之始欤。自是延于天下,世系迁移之祥不可得而证也。大明洪武年间编户合肥,公卜居城东乡六图村,旁有榆树一株,枝荫里许,后世遂以大树张名焉。
宗谱字派引:宗族之立字辈,意在别尊卑、序世系、莫使淆乱也。吾氏自始迁祖良德公卜居肥东大树张阅十余世,一修宗谱,杳如黄鹤,无可谋面,未志字派。
至清乾、同间,二修宗谱自十六世始以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麟、定、修、仁 等字为世序。一九一二年(民国二年)三修宗谱,改麟、定、仁三字为大、业、明,增经、国、怀、广、正、毓、贤、声等八字,凡二十四字。
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大业修明、经国怀广、正毓贤声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张姓宗谱:先声传道广,仁孝治家祥,恩泽承前荫,忠诚锡汝康。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
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
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张姓
-张氏族谱
你先找你是哪个省的 然后再找你是哪个地方的 在对应进去
一、湖南
1、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2、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浚公--南轩公后裔):兆时(系金玉),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仁义礼智钦),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4、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5、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6、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7、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8、醴陵新洲张氏(雍睦堂)字辈: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注: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
9、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10、新化太阳张氏乾隆谱《清乾隆40年(1775年)首次付印》排行: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道谊崇铭术,经纶绍策筹,家谋贻九世,国鉴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族谱》改订排行:万通洪金兴,添删元舜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贤垂淑矩,后嗣接徽猷,源远渊逾浩,枝荣叶益稠。
11、湘蜀张氏(南轩后裔):朝鹤忠龙秀(清朝为朝学忠秀梦),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得复仙元。
12、湘蜀云贵张氏(南轩后裔):云从龙化运维新,金鉴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誉远,青钱万选辉先声。化功昌景运,金鉴乘时新,诗礼光先泽,青钱邦国珍。
13、湘蜀张氏(南轩后裔):德谷应彰友本文,天廷万世国维京(或:天万元国京大学)。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良贤,仁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
14、湘蜀张氏(南轩后裔):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绳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尊祖贻谋远,齐家世泽长,继兴传达孝,敦睦发奇祥。
15、汝城秀水张氏:承宣溥守隆召景明志元克应德本尚存永家茂盛文献朝钦孝行丕著世胄芳声时来运亨贤俊笃生增光先烈端在积诚体全用达显扬玉京心同气合佐佑功成远继宗盟立意良深敦诗秉礼由义居仁振拔有日谋猷孔新维祈仲季福履昌荣。
二、四川
16、川湘张氏(南轩后裔)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一分支字辈):国正贤良启,延明礼义仁,耀光连盛世,孝友继长春,立志维崇德,才华作育民,自今多茂达,汝可继朝抡。
17、广安张氏:维佑世朝文,洪远百代荣,绍宗开明顺,福禄永康平。
18、岳池雨台村,水桶庙村,北城乡:世代远传名。
19、岳池坪滩镇芭蕉湾村张家坝:盛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运克有光。
20、青川县茶坝乡兴龙村张氏字辈:文艺家升远,才德阳邦国。
21、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
22、广安张氏(湖南宁远迁入)字辈:文廷天遇时,尚正世有之,九锡显其昌,继承在嗣光,克绍纯宗祖,永大可呈祥。
23、渠县兔乡群康村张氏字辈: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渠县县志可查。支祖:张越。
24、顾县镇张氏字辈: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25、武胜县飞龙镇黄连坝张氏字辈(南轩后裔):(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烈,世守继鼎台。(后三十代)先朝贤哲圣,辅国表奇功,广德兆民化,弘儒万代宗,清云(明良)庆会合,泰运复开通。(注:清初由湖南邵阳迁入,入川始祖:张才睿)
26、川湘张氏(南轩后裔):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列,世泽登帝台,正启儒大宗,惟仁德厚从,富贵兴清朝,万国友再朋。
27、四川宜宾牛青山张氏:觐文宗子明,祖兴如朝国<廷>,一启大自宏,永德盛芳荣,有志承仕道,必先正其心。(张觐远后裔一伏祖次子启礼公生五子:大贵<即大成也>、大美、大学、大用、大胜,大贵和大胜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张大美)
三、陕西
28、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
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29、陕西安康清河堂字辈:志广念隆兴荣少启昌富贵。
30、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为国保安康文武显光辉。
31、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世少永长春开启继承业家传万代兴。
32、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33、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34、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1)、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2)、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3)、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35、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1)、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2)、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3)、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36、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37、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38、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1)、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2)、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3)、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四、重庆
39、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五、河北
40、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支祖:张学颜
六、江西
41、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42、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43、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唐汉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文寿世珍久承金殿诏长际盛朝春忠孝千秋在庭阶景象新。
44、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45、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46、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一行可维邦芳名远近扬礼仪承先德应嗣发其祥忠孝传家久诗书创业长圣朝召左右佳士乐安康。
47、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占有可成良相永升吉人来集绍绳光绪继述宗漠嗣英盛发久远洪图。
48、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49、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50、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
51、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52、千山公下世派:千念仲居玉旭志国张兴尚鸿光日文明振家声元猷佐圣治功绩冠群英世继勤宣德维新业广成孝友立基厚万代庆昌荣。
七、湖北
53、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
54、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
55、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
以志维在秉时全。
56、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57、麻城市顺河镇张氏:明良光再积……。
58、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培钧治楷耀……。
59、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60、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61、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
62、蕲春县刘冲村:洪达胜贤
八、山东
63、龙口(黄县)张氏族谱字辈: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注:此系清朝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
64、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注:晨兴张氏)
65、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66、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67、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支祖:张子岩)
68、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69、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70、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71、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72、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73、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74、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75、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76、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77、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78、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年间迁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79、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忠恕堂:继仿秉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
80、东明县东黑岗张氏: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81、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82、泗水县山西迁入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83、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84、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85、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
86、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87、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
88、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
89、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注: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
90、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
91、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
92、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93、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
94、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
95、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96、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97、山东菏泽鄄城旧城镇三合村:宗孟庆兆留,泰和通亚欧。云腾翔万里,华光瑞千秋。
98、山东聊城莘县张寨镇后张寨村张氏字辈:德广传宗永。
九、东北
99、东北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注: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
100、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
101、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
102、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辉村张氏:文永国志兴,凤显耀中庭。继承敬孝义,德才佩华荣。(祖籍:河北省顺天府宝坻县热河庄牌路张有家庙。)
103、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先迁至东北)。
104、肇州县张氏字辈:文凤兆德茂,宝新真存孝。(注:祖籍山东,光绪十三年迁至黑龙江)。
十、安徽
105、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106、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氏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10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字辈: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108、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109、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字辈;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祖上是山东枣林庄)
110、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111、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六辈:敬广(玉)国允朝志--(寻根!)。
112、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字辈:云昌绳祖庆。
11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114、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115、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文爱(书)国
116、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117、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118、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注: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伟和公子斋德公。)
119、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1)、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金玉奕应昌家文三元启宗瑞兆联芳;2)、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庆有儒学启应世举玉嘉传国珍基承。3)、新派:祖泽余福永一本萃贤良光荣期远大继述乐延长。(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
120、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121、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122、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123、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氏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124、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125、安徽宿州萧县黄口镇马常庄行政村小张庄张氏字辈:吉孟庆祖长,学道(全)公明显。
126、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127、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部分)。
十一、河南
128、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129、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
130、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131、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132、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133、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
134、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135、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136、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137、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138、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139、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
十二、江苏
140、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
141、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142、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
道光明欲国宣扬祖德长久乃服兴帮。
143、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144、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145、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
146、江苏泗阳县莼鲈堂:始祖启、发二公于1374年自苏州阊门草桥来桃(桃源县,即江苏泗阳县)约千余户,近万人迁入,距今600余年,相传24世,分布在江苏省泗阳县东南部、淮阴县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县、沭阳县、金湖县、新沂市、连云港等地,字辈不详。
十三、广东
147、广东省紫金县苏区镇张氏字辈;初福富茂荣昌胜远。
十四、福建
148、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
十五、广西
149、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150、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十六、浙江
151、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152、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153、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154、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155、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156、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157、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158、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
曹树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只不过,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鸹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在山东,每一个村庄的来历都被记载在村前新立的碑石上,而到处可见的大槐树移民记载,成为鲁西、鲁中和鲁南地区的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
天下不独有大槐树。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山东济南府境,开始遇到了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县的移民。在今山东省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庄自称元末明初迁自枣强,虽然,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移民建立的村庄更多,达到一百多个,但是,到了山东滨县,迁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而迁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个。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在青州府北部的临淄和淄博,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
1990年春天,一个阳光下的中午,在安徽桐城县的公路边,见一老农正在晒稻谷,我随口问起他的“故乡”,老农不解我意,指着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我问:“你的祖上呢?”答:“江西。”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么知道?”他又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这个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江西省波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太莲子湖滨,有一个叫做瓦燮玲的地名。据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记载,此“燮”是由“屑”雅化而来,而土字旁的“玲”意为小土沟,与“坝”相对应。
越过淮河进入颍州境内,这里是明代凤阳府的一部分。询人故乡,皆曰来自山东枣林庄。山东是移民迁入之地,何以有人口外迁。反复思索,推测最有可能外迁人口的,可能为兖州府东部地区。1991年冬天,我来到山东省兖州县,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在淮河两岸声名远播的村庄。此村今名“安邱府”,明鲁王裔村安邱王分封于此,始有此称。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当我告诉当地人,在遥远的皖西北地区,在那淮河之滨,居住着成千上万的他们的乡亲。兖州的朋友们感到了意外的快乐。在湖北的江汉平原,广泛流传的地名是江西南昌的筷子巷和朱市巷。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中,有许多人坚信不疑,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代表着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物质实体。一棵树、一条巷、一个村庄、一座城门、一个县名,都是真实的可靠的历史见证:一批批来自这些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移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此集中,在此四散,踏上不归的旅途。几百年过去了,大约到清代后期,这些地名演化成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全部概念。
而明初大移民则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有关。12世纪初,兴起于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灭了契丹人建立辽朝后,又灭了北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进行,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为人口稀疏之地。元代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代枭雄,都是从江淮之间崛起的,战争也大多在这一区域内进行。金朝统治下的华北人稀地荒。女真贵族采用不断收夺汉人的土地拨归屯田军户,一段时间以后,肥沃的土地转为瘠薄,瘠薄转为荒芜。至13世纪初,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华北地区田之荒者也动辄百里,到处“草莽弥望,狐兔出没”。13世纪初,新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开始征战,1234年灭金。在蒙古人的灭金之役的同时,北方发生大的瘟疫流行,人口死亡甚多。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初,不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人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朝黑暗混乱的统治持续半个多世纪,北中国受到破坏最深。北方地区安宁大约维持了一个世纪,14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当中。鼠疫流行不仅造成中国北方人口的大量死亡,还随着蒙古人的征战,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流行。直到今天,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关于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传说。南宋与蒙古人的对峙持续45年。最初南宋联合蒙古人灭金,以后却被蒙古人所灭。蒙古灭宋的激战主要发生在四川及相邻的陕南、鄂西一带,战争同时也有大规模的瘟疫发生,四川人口大部分死于战争和瘟疫。在湖南北部的长沙府,战争也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在女真人南下的大约250年中,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汉族一直采取防守的姿态,从未取得过真正战略上的主动。由此看来,1368年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南方的汉族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胜利。为了防止北逃的蒙古人南下,也为了恢复上述各战争破坏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上述地区进行移民。
在战乱中得以保全的山西省承担了向华北地区移民的重任。洪洞县成为山西移民最重要的集散地。北平真定府人口损失较小,枣强县对外输出人口与此有关。江南地区的人口输出地主要是江淮之间的空旷区域。只有湖北麻城例外,在战乱中损失较小,战后成为向四川移民的主要地区。
此外,边疆地区的军事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绝对人口数量而言,明初大移民的规模不算最大。但是,就相对规模而言,即就移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而言,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最大的移民活动。明初大移民使人口稀少地区得到了有效地充实,明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明代的军事和政治变革也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明初大移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明代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有关明初大移民史实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及其他相关的地名。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味的事。
枣林庄是在山东还是在山西
本文2023-10-06 08:44: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