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司马和司的区别
1、本质不同
司马和司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司马是复姓,在古代的时候为西晋国姓,为复姓中的大姓;司为单姓,历史上的复姓如司国、司城、司士、司鸿、司德等,其后裔亦多改为单姓司者,称司氏。
2、来源不同
司马姓氏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
司姓始祖出于夏朝,称夏司氏,司姓第一来源于夏启。
3、分布不同
司马氏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司氏族人历经多年迁徙后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黄淮流域、中原诸省为多。
-司姓
-司马姓
这段历史不但是西晋皇室的家事,更深刻影响到了西晋的国祚的长短和华夏文明的变迁。司马炎和司马攸不但都是司马昭的亲儿子,而且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况且从司马攸远比司马炎优秀,最终司马昭选择了嫡长子司马炎没有选择更优秀的司马攸。司马昭选择司马炎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大哥司马师。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攸继承了司马师的爵位,延续司马师的香火。司马昭这个决定是个大错误;而晋武帝司马炎没有立司马攸为黄太弟而是选择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直接葬送了西晋的江山。也把北方彻底陷入五胡乱华的悲惨时代,从这方面说司马昭和司马炎都是司马氏的罪人。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就因为他们两个错误的决定把西晋这个大一统的国度变成了短命王朝。
西晋司马氏与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氏一样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可惜没有合理搭配最终下场凄惨
司马氏的当家人司马懿是古代难得的寿星,他凭着长寿熬死了曹操、刘备、孙权魏蜀吴开国君主。不但如此即使在曹魏时期长寿老头司马懿又熬死了曹丕、曹叡,直到曹芳执政时期才去世。
如果按照司马氏资源的最佳配置世系传承应该是这样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因为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攸论优秀程度都大于同时代的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可惜天不佑人,武韬武略都非常优秀的司马师作为第二代司马氏的实际掌权者四十八岁就去世了。
更可怕的是司马师没有子嗣,过继过来的儿子司马攸(司马昭)才刚刚10岁不足以担当司马氏第三代***的角色(注意此时司马氏还仅仅是晋王,没有篡位)。为了司马氏的有序传承,司马师才打破了父死子继的传统采用了兄终弟及由弟弟司马昭继承了晋王爵位。PS:跟历史上的孙策一样,把权力传承给了弟弟孙权。
这下麻烦了,司马昭去世前没有按照规矩传给司马师的继子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按照传统把司马氏第四代族长的身份传给了嫡长子司马炎,而不是更优秀的司马攸。这才有了晋武帝司马炎宁可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就是那个何不吃肉糜的傻子皇帝),也不给弟弟司马攸。这才酿成了司马皇族内部的八王之乱,进而形成五胡争相进入中原西晋灭亡的局面。
司马昭传位为何没有给更优秀的儿子司马攸,而是给了相对平庸的儿子司马炎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也是西晋书法家。与晋武帝司马炎一奶同胞,类似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褆的关系。而且司马攸从小聪明伶俐,所以才被过继给没有子嗣的伯父司马师。所以从小就受到爷爷司马懿的喜爱。如果按照清朝康熙调教弘历的套路的话,司马攸必然可以作为圣孙作为第三代当家人传承司马氏。可惜此时司马氏还不是皇族,上面还有曹魏。再加上爷爷在去世仅仅四年后,“父亲”司马师也去世了。司马师为了司马氏的顺利传承放弃了自己10岁的“儿子”司马攸,采用了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下司马攸的“圣孙”梦醒了,只能看着自己的父亲坐上了家主之位。
《晋书》记载:“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
按说司马昭接的是哥哥的班,等自己百年之后应该传给司马攸。一者司马攸也是自己的儿子,况且武韬武略都超过长子司马炎;二者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如果从报恩的角度上讲也应该把族长的位置传承给司马攸。毕竟都是自己的骨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嘛。
可惜事情没有那么多应该,在司马氏谋朝篡位几成事实的情况下司马昭有更多的考量。因为作为晋王的司马氏代替曹魏已经成为必然,如果是个族长的位置传给司马攸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很有可能是皇位传承,就会涉及到帝王世系的传承了。
古代对于香火传承有严格的规定,既然次子司马攸已经过继给哥哥司马师了那么继承的就是哥哥这一支的香火。如果自己把晋王位传给司马攸,很可能就会造成接下里皇位的传承到哥哥司马师的一支。司马攸如果继位以后当了皇帝,他会追认自己为皇帝还是追认哥哥司马师为皇帝呢?古代为了皇位传承父子反目、兄弟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等等不胜枚举。所以司马昭肯定想把皇位传承放到自己这一支里。所以即使司马攸再优秀,司马昭不可能把晋王位传给司马攸。
其次司马炎才能虽然比不上弟弟司马攸但是也不太差,更重要的是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这是华夏王朝最正统的传承方式,如果司马炎日后取得了皇位一定会追认自己作为帝王享受皇家香火祭祀。所以他不敢赌传给次子司马攸后是否会有这待遇。事实上果然长子司马炎篡位称帝后追封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四季享受皇家香火祭祀。而司马攸仅仅被封了齐王,仅仅三十六岁就郁郁而终。
小结:
可惜胸有锦绣的齐王司马攸因为生不逢时错失了“圣孙”的待遇,又因为“父亲”司马师早逝被迫失去了继承人的身份。到晋武帝司马炎晚年宁可把皇位传给傻儿子司马衷(晋惠帝,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傻子),也没有传给优秀的弟弟司马攸。不但没有传位给司马攸的打算而且还百般打压,让司马攸仅仅三十六岁就郁郁而终。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也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他去世后仅仅20多年西晋灭亡。
百家姓里的程氏和司马氏有关系,程氏历史来源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为重黎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司马氏历史来源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宣王时,程伯休父为司马,克平徐方,赐以官族为司马氏,其后世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显然程氏与司马氏是程伯休父之后。同氏历史来源以官职为氏。周代官制中设有典同,是春官之属,掌六律六同之乐,以为乐器。其后简为同氏。见于《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冯氏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于冯城。其后代遂有冯氏。(2)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同氏和冯氏在此没有看见有什么关系。 你家家谱上讲是一家,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很难考证的。但同姓不婚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的一步。近代同姓结婚其后果及其严重,现代的科学已经被不文明所遮挡,逼迫今日法律不得不修改为三代内不得通婚的禁令。
练氏与司马氏无任何关系的
练氏来源均出自贞观赐姓
练氏由来,曾存在几种误传、讹载。有原姓司马、原姓柬之说法;也有象199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姓》节目介绍练氏由来时,“练氏”由赐姓和以地为姓两种来源说法。经近代诸多本姓贤人调查考证,如原姓司马、原姓柬之说法,已经证实无确凿证据,自然而然地消音匿迹了。“以地为姓”的说法,经现居广州的何公第五十三世裔孙学林、其林兄弟俩数年的调查核实,是姓练的先辈到了一些地方,把这些地方的名称冠以练“姓”并非这些先辈“以地为姓”。可以证实,在闽一带,聚居“河内郡”、“丹阳郡”和“建安郡”(1)三支系练氏。依据“丹阳郡”和“建安郡”两支系提供的现存谱料,已经明确记载均是始祖何公后裔,只不过是因遗失迁入“丹阳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体世系谱料,而以丹阳、建安为“郡”立谱而已。
“丹阳郡分支谱”之世系记载:“唐封赐姓始祖第一世练军戎何公。第二世练显华舜公。”谱中载“易东为练,徙为练湖”。对照河内郡通判一郎公谱载,可以清楚发现,练氏三世友钦公之孙裔联、裔聪二公,迁至江南句容(2)。而丹阳郡分支谱中载:伯常公自五代(907—960)从丹阳迁浦城考坑,“丹阳新世泽,河内旧家声”。谱中名人及世系中的部分练氏后裔名字记录,既有友钦公的裔孙,且更多是友明公的裔孙。这说明在闽建瓯一带所称“丹阳郡”者,是赐姓何公的裔孙。并从中发现:“丹阳郡分支谱”,在宋嘉泰二年修谱时,把何公之孙友明公迁闽建州系(称河内郡)合并在“丹阳郡”中。另所谓“练湖”、“练乡”,“盖因我所居而名之”,可见,以地为姓之说,是一种讹传。
练氏“建安郡”的谱载:“据古谱所传世忠于唐,莫非屏潘良翰,然世远年湮,今亦不可考矣。自南唐入闽镇建州,封为建安公,则刑部侍郎讳泰者始也。所以练姓,本谱古来郡是河内,而吾族本郡独出建安耳。”此说明其始祖泰公入建州后,另立建安郡,后迁三明,不存在入闽建州而改练氏。通过大量的调查史料可以结论:练氏来源均出自贞观赐姓。在中华民族中的练氏,其“河内堂”、“丹阳郡”、“建安郡”,全是东不訾六十四代裔孙、唐贞观时唐大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的东何公后裔。
由于各地谱载遗失,续谱记载失实,支系混乱等情况。一些史实还待后人进一步考证。练氏名人,与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大姓家族相比,确是微不足道。但练氏人口不足二十万,按人口的比例,练氏历代人才辈出,应是了不起的了。从练氏名人录中说明,我们的祖先能文能武,热爱祖国,为官者,执法不挠,克自奉公,清廉,为民办实事,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练子宁是练氏中的一个典型典范。当然,“子宁为封建皇朝所终”,这是社会发展不能超越的,子宁忠于当时的皇朝,执法不挠,实为高尚的,而受高度赞扬。从子宁的殿试策中,更显示出他对治理国家的才学和胆量。还有清道光时为嘉定县知县,松江太守练廷璜,作官很得民心。1842年抗英护城,撰写“嘉定护城记”纪实。其子恕,被称为神童少年史学家。他编有史学专著四篇,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从民国期间到现在,练氏在军政、科技、建设、工商、文教各行业的人才更多。值得一提的是,练氏历代传统注重文化事业,贤能辈出,这正说明练氏之希望所在。
练氏名人,不胜枚举,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历代祖先,勤劳勇敢,善良守法,和邻睦亲,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热爱祖国的优良品德,去展望未来,用理智的思想,智能的双手,共创明天的辉煌!
(1)丹阳郡、建安郡:详见“练氏史篇集”有关丹阳郡谱载。
(2)江南句容:长江中下游以南,古称江南。句容县,属丹阳郡这个范围。
(3)固始县:在河南东南端,即今安徽省临泉县。
以上资料供族人参考。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练伟光(lianwg@126com)
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春秋宋国,楚国,晋国,各国都有司马,以司马为姓。在程伯休父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以官为氏”而称司马氏,一部分“以国为氏”而称程氏。程伯休父娶安定胡开国之女,生二子:长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后来继任其父大司马之职,其后裔子孙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为司马氏始祖;仲辛则承袭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称程氏。
该支司马氏与程氏是同宗同源,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了。该支风姓司马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风休父、程休父)为得姓始祖。 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许穆之、郝惔之,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因故改为司马氏。许穆之、郝惔之二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流民首领,属于氐胡民族,在史籍《宋书》、《通俗文》、《图经本草》、《本草纲目》中,多将其列入“清水氐”。但本书认为其不过是曾经依附于清水氐杨氏家族,并非属于清水氐世系,因此其具体源起何族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初,许穆之、郝惔之二人率部民投靠仇池国武都王杨难当,并改姓为司马氏。当时许穆之改姓名为司马飞龙,郝惔之则改姓名为司马康之,皆讹称是晋室近戚。不久,郝惔之即为仇人所杀,而许穆之则在南朝宋嘉元九年(公元432年)脱离武都王,在四川地区领导了著名的益州农民大起义,但很快即兵败被杀。在许穆之牺牲之后,其部下赵广、程道养等继续以司马飞龙的名义坚持起义斗争,起义军最盛时兵力达十万之众,一直延续了五年之久,方被南朝宋政权镇压下去,因此世人一度曾以为许穆之是在南朝宋嘉元十四年(公元437年)才死的。
在许穆之(司马飞龙)、郝惔之(司马康之)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部下中,皆以先祖所改之氏承传,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姬姓司马氏族人皆尊奉司马飞龙(许穆之)为得姓始祖。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司马子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子反,名熊侧,即楚公子侧,是春秋时期楚共王熊审执政时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国上卿,官为大司马,执掌楚国军队,曾多次为楚国建立功勋,是楚共王属下的重臣。 在司马子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楚国的司马期思县公、司马子西、司马子良、右司马公子申、司马子庚、大司马冯,右司马公子櫜师,左司马公子成、司马公子齮、司马蒍掩(薳掩)、司马公子弃疾、司马公子卯、大司马公子燮、司马薳越、左司马沈尹、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左司马公子眅、左司马沈尹戌等等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司马氏与芈姓、熊氏是同宗同源,也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该支芈姓司马氏族人大多尊奉司马子反(熊侧、公子侧)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司马韩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韩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韩氏家族的第五代领袖。韩厥是韩子舆的儿子,他早年丧父,由晋国上卿赵盾抚养长大,后被赵盾推荐为晋军的大司马,是春秋时期晋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在韩献子逝世后,他的儿子韩宣子韩起继位,培植起了一个庞大的韩氏家族,为日后与赵氏家族、魏氏家族联手进行“三家分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韩献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晋国的司马魏绛、中军司马张老、中军司马张君臣、司马女叔侯、司马羊舌鲋、司马叔游、司马弥牟等等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司马氏与韩氏是同宗同源,也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该支姬姓司马氏族人皆尊奉韩献子(韩厥、韩献)为得姓始祖。 源于改姓,出自东晋王朝大司马王导,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王导,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琅砑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出身名门望族。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政治家,也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当时晋元帝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属,之所以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晋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极为倚重。东晋王朝在长江流域建立汉族政权以后,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经济和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王导主政期间,“绥抚新旧,维系伦纪,义固君臣,清静为政”,多次制止了王氏家族拥权夺位的企图,积极发展江南经济、调和南北士族矛盾,使东晋王朝迅速稳定。
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王导、庾亮相继死后,朝野忧惧。东晋朝廷以陆玩拜司空。当时陆玩再三辞谢,他叹息着对宾客们说:“以我为三公,是天下没有人材了!”时人认为这是明智的看法。当时,东晋王朝的确又遇到一次危机,那就是桓温的篡夺事件,但由于王、谢两大士族的抵制,桓温的野心未能实现。桓温死后,谢安出面执掌朝政,起用桓温的弟弟桓冲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帝室。从此东晋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这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各大族势力平衡的“镇之以和静”的作法分不开的,也说明王导保持东晋偏安的政治措施的积极影响作用。
在王导的后裔子孙中,后有避难改姓者,以先祖官职称谓以及晋王朝国姓为姓氏,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王氏司马氏族人皆尊奉王导为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孔父嘉,公元前?~前710年,著名春秋初期宋国大夫,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为大司马。
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将死,让位于其弟子和,是为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将死,嘱咐大夫孔父嘉以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太子与夷,并遣其子子冯出居于郑国。孔父嘉受嘱,在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拥立子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宋殇公继位后,拜孔父嘉为大司马,执掌宋国兵马。
宋殇公在位十年(公元前719~前710年),宋国就与周边其他诸侯国鏖战了十一次,民不堪命。当时的宋国太宰华督见子嘉的妻子“美而艳”,色心大壮,要谋夺其妻,遂借安宁人民为名,挑唆民众将“战争祸魁”孔父嘉杀死,由此夺取其妻。宋殇公得知此事后大怒,华督又干脆杀了宋殇公,驱逐孔父嘉一族出境,迎宋穆公之子公子冯于郑,是为宋庄公。孔父嘉一族被华督驱逐出宋国后,族人四散于各诸侯国,其中有一支逃至鲁国,在(公元前551年)农历8月27日诞生了至圣先师孔子,鲁国由此儒风大盛,士子们皆趋之若鹜,这倒是华督怎么也预料不到的。在孔父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宋国的司马子鱼、司马乐豫、大司马公子卬、左司马子朱、司马华孙、司马华耦、司马荡虺、司马子伯、司马荡泽、司马老佐、少司马华貙、大司马公孙忌、司马子仲、右司马子国、司马向戌等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司马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子姓司马氏与孔氏是同宗同源,也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了。该支子姓司马氏族人皆尊奉孔父嘉(子嘉)为得姓始祖。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名句: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姓氏,司马和司的区别
本文2023-10-06 08:10: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