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告诉我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当十一二个省份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的人口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四川人口已达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逝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入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在共和国元帅中占五分之二比例的开国元勋,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
如果从清朝顺治末年移民填川运动开始时算起,那么至今已有340余年时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可谓漫长。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三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短暂的。屈指算来,我们离祖先才不过十二三代,怎么对这件事就如此陌生和淡忘?要知道,四川现存的绝大部分族谱,都称那个首先来川“吃螃蟹”的人为“我入川一世祖”。也就是说,这个敢于抛离故乡投身新的陌生环境的人,是割断了与旧的土地、旧的家园的联系,毅然决然跑到四川来的。所以,我们这些移民后裔应当记住前人的恩德和勇气。340年的时间可能稍显漫长,但如果从移民尾声的嘉庆初年算起,其实也不过200年,跟美国移民运动迄今的时间差不多。
我赞同成都作家洁尘关于成都这座城市(乃至四川全境)与人群特性的看法:“有着适当的游戏精神和足够的自嘲能力,内心自信而不狂妄,在赞美他人和自我欣赏这两方面都具有比较合适的分寸感。这让这个城市包容,随和,不排外,不顽固。”其实,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观点。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在经历过“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荡涤以后,真的产生了一种“新四川人”和“新四川文化”。
一首关于成都的《竹枝词》这样说:“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按照这里的说法,成都是找不到十代以上的土著的(史料也称,成都在清代初年曾经13年无人烟)。那么这种包容和健康的心态从何而来呢?显然那是来自于移民社会长期的磨炼、实践和熏陶。四川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湖广填四川》肖平/著成都时代出版社)
南明建立之初,仍保有南方各省,若能有一位中兴帝王主持大局,那么不仅可以效仿东晋和南宋偏安一隅、对抗北方,甚至还能做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其实,南明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只可惜由于没有实权,加上叛将的出卖,最终导致他迅速败亡。这位令人无比惋惜的皇帝,便是隆武帝朱聿键。
朱聿键是唐端王朱硕熿之孙,唐王世子朱器墭的长子,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朱硕熿因专宠小妾,进而便想废黜朱器墭,改立小妾所生之子为王储。然而,“废嫡立庶”乃是朝廷大忌,若公然实施必将遭到重罚,所以朱硕熿为了铲除朱器墭父子,便将他们囚禁在承奉司内,意图将他们活活饿死,当时朱聿键才12岁。
朱聿键前后被囚禁24年时间
幸好小官张书堂等人因可怜世子的遭遇,便在暗中送些糙米饭给他们吃,由此朱器墭父子才得以苟活16年时间。在漫长的囚牢生涯中,朱聿键将全部的时光都用来埋头苦读,由此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就在朱聿键28岁那年,父亲朱器墭被毒死,而朱硕熿就此打算取消朱聿键的世孙位子。
就在危难之际,陕西布政使陈奇瑜(驻守南阳)向朱硕熿发出警告,称世子死因不明,若贸然册立庶子为储,必将会引起朝廷的责问。朱硕熿心中恐惧,被迫放弃易储计划,并正式册立朱聿键为世孙。同年,朱硕熿薨逝,朱聿键承袭唐王之位,时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三年后(1632年),崇祯帝正式册封朱聿键为唐王。
朱聿键擅自兴兵勤王,让崇祯帝大为愤怒
常年的囚禁生涯让朱聿键养成一种执拗刚狠的性格,所以等到他即位后不久,便下令杖杀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阳王朱器埈(未死),意在为父亲报仇,时在崇祯九年(1636年)。同年,朱聿键又公开违反“藩王不掌兵”的祖训,擅自招兵买马并北上抗击清兵,结果彻底惹恼崇祯帝。为了惩罚朱聿键,皇帝下诏将其废黜,并囚禁在中都凤阳。
在凤阳的高墙深院中,朱聿键再次过上熟悉的囚徒生涯。起初,朱聿键因不肯向看守太监行贿,竟遭到对方残酷折磨,幸亏凤阳巡抚路振飞在巡视时查知、上奏此事,他才得以保住性命。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南明历史就此拉开序幕。朱由崧即位后,在广昌伯刘良佐的奏请下,朱聿键才重新获释,此时的他已在凤阳被圈禁8年时间。
弘光帝即位后,下令释放朱聿键
朱聿键获释后(朱聿键两次被囚禁的经历,详见于《思文大纪·卷二》),获封为南阳王,并被迁往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居住,可就在他刚走到苏州时,清军便已渡江攻占南京,导致福王小朝廷覆亡,时在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朝廷覆亡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出任监国,但不久便被清军消灭。
此时,朱聿键已被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护送至福建,并得到南安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的拥护,所以在朱常淓降清后,朱聿键便被拥立为监国。二十余天后,朱聿键在福州正式称帝,并宣布改元,时在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
郑芝龙把朱聿键捧上台,最终却背叛他
朱聿键称帝后,很清楚当务之急是抗击清军、收复故土,所以他所有的施政措施,莫不是围绕这个核心要点。为此,他提出“用舍公明”的方针,呼吁朝野消除党争、共抗清军;为了安抚百姓,他不仅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还特意下诏称“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严禁官军杀害被迫剃发的百姓;在北伐事宜上采取“联寇抗清”的策略,主张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同对抗清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从隆武帝推行的各项政策来看,实在是抗击清军、光复故国最好的办法,若能彻底地贯彻下去,虽然不一定能将清军驱逐出山海关,但跟对方划江而治,做另一个东晋、南宋绝对不成问题。非常可惜的是,隆武帝有雄心壮志但无实权,一举一动都要受到郑芝龙等人的掣肘,而后者的海盗出身,又决定了他在必要时,可以跟清朝合作、出卖南明。
隆武帝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力扭转乾坤
果不其然,在清廷的利诱下,郑芝龙背叛隆武帝,不仅拒绝出兵北伐,而且下令福建各关隘放弃守卫,致使清兵攻闽时如入无人之境。此时隆武帝在延平督师北伐,在听闻福州沦陷的消息后,便想取道汀州去江西避难,结果在汀州城外被清军追及。隆武帝被俘后,为免于受辱,便在囚所绝食而死,时在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遇难时,年仅41岁。
史料来源:《明史》、《南明史》、《思文大纪》
探讨为什么实力本强的南明势力被清军轻易击破
作者:绝世天骄
在清兵攻入北京,顺治军临天下之后,在南方曾相继出现几个残明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明朝在崇祯自缢后尚且有很强的实力,可为什么连偏安的局面都没能维持呢
一,福王朱由崧,神宗孙,南明弘光帝,谥号孝简皇帝 ,庙号明安宗(公元1644年6月至公元1645年6月)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恭王朱常洵被杀。北京沦陷后,朱由崧逃往南京,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会同江北四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用尽各种手段,不顾多数大臣的强烈反对,强行拥立了昏庸无能的福王,号监国,后称帝,年号弘光。福王本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槛联"万事无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选美,而朝政又为热衷全力的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将主战的正直大臣,如史可法排挤出朝廷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个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担当起中兴的重任。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在多铎统帅下攻破扬州,史可法,黄得功捐躯,很快兵临南京,之后多铎和平接受南京,勋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焦梦熊等,文臣王铎、蔡奕琛、李沾、钱谦益等30余人,出迎于郊,高举舆图册籍,冒雨跪在泥泞的道路两边。这些从前满口终义的可耻之臣终于都做了亡国奴冯梦龙因此在《中兴实录》中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举天下科甲,千百之众,而殉难才二十人,其可怪也。”
那个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就这样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拥有淮河下游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掌握着五十万大军)中兴大明的政权在一帮宵小的内讧和主降的破坏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数日监国(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几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比较贤明,当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拥立他,但被马士英抢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后,在杭州监国,这只是在<明史张国维传>提过一笔"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条件是----勿伤黎民
三,鲁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孙,监国(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可是由于该政权同与它同时存在的隆武政权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其内斗的结果就是---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鲁王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在国家倾覆之时尚且不能团结一致,灭亡岂不必然
四,唐王朱聿键,太祖九世孙,南明隆武帝,谥号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
崇祯九年,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遇害。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这个政权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可是掌握大权的郑芝龙却因为有大片土地而不愿打仗,一味推延顺治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向清军请降,撤兵到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朱聿键出逃往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于福州,隆武政权灭亡。
唐王算是一位较为清明的藩王,刚即位就下诏亲征,可是为郑芝龙所挟制,终于难有作为, 这个政权也是因为内部的不统一,大臣的无民族气节而失败的
五,唐王朱聿粤,朱聿键之弟,南明绍武帝(公元1646年2月)
唐王政权覆灭后,其弟朱聿粤被拥立于广州,这个仅存在了四十一天的短命政权却一直和同在广东的桂王政权相互火并,结果被清军轻易击破这又是一个因内讧而导致的悲剧
六,韩王朱本铉,南明定武帝( 公元1646年8月至公元1664年)
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韩王政权依因为农民军的支持,先后活动于两湖、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其人到底存不存在,仍有争议。顾诚《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以
查继佐之《罪惟录 》启其开端)
这个政权坚持战斗达十八年之久,还是因为----屏弃前嫌,走向联合
七,桂王朱由榔,南明永历帝,谥号匡帝或出帝,庙号昭宗(公元1646年12月至公元1662年1月)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陷衡州,桂端王朱常瀛逃往广西,顺治二年,薨于苍梧。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继位,顺治三年(1646),于肇庆号监国,年号永历。在南明诸多政权中这个政权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顺,大西的农民军残部的加入尤其是在顺治九年,曾经屡败清军,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抗清大业出现大好局面,可是随着孙可望挑起内战,攻击李定国,在他被李定国击败后投降清军,清军趁虚而入,永历政权被迫流亡顺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顺治十七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抵达中缅边境,缅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死于云南昆明,子嗣皆降。
永历政权兴于团结,而败于不团结,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八,靖江王 朱亨歅,监国
朱亨歅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瞿式耜的拥戴监国,顺治七年(1650)孔有德再次率清军攻破桂林门户严关,桂林守军闻风而逃。朱亨歅与瞿式耜、张同敞都不愿出逃,遂被清军俘虏。不久,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杀害于叠彩山风洞前,朱亨歅则被缢死于西门外民房中
九,淮王朱常清,南明东武帝(公元1648)
唐王死后,在1848年春由郑成功在南澳拥立其为监国。同年桂王政权成立,使节至,郑成功奉为正朔,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
十,明威宗太子(王之明),在安宗出降后也确实监过国(他发过一个文告,当然我对他的实际身份十分怀疑),
十一,宁靖王朱术桂,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裔
1645年,福王政权封宁靖王,曾在郑成功、郑鸿逵军中监军,1664年到达台湾,“督兵屯田,休养生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台,宁靖王见大势已去,遂将5个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边诀别:“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势已去,孤死有日,若辈幼艾,可自计也。”5位妃子节烈不让须眉,声泪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缢于堂。时间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宁靖王见状,悲痛欲绝,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封遗书:“自壬午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日,宁靖王将家中全部财物分送给邻居,然后穿上大明宁靖王的朝服,将宁靖王的印绶交给降清的郑克塽,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有决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后自缢
南明诸王殉节者惟有宁靖王一人而已!史称宁靖王"仪容雄伟,美须弘声,善书法,喜佩剑,沈潜寡言,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然而郑氏却未立其为帝,足见其割据建国之野心
总结南明失败的原因,最致命的就是----不一致,为图私利而不顾大局,我们不该引以为戒吗
作者:慈洵
也不见得他们实力本强
明朝军队的精锐全在北方,李自成攻击崇祯成功使得明朝的那些守卫在漫长北方边境线上的精锐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无路可走,只能投降满清,这些军队后来成为满清统一全国的开路先锋
中国南方很少有战乱,那些留在南方的所谓军队大多是驻守地方的一般军队,他们中很多人根本没经历过战争,单兵作战能力远远不及北边的明朝骑兵和清兵,也没有什么先进的大炮可以驻守城池,在清军有了北边明军的装备后,南方明军的装备都劣于清军,打不过也属正常明军在南方可以算的上精锐的只有海军~可是海军派不上用场~
实力本就不强,再加上又没有统一的领导,南明的覆灭其实不奇怪~~
作者:巴比伦的清教徒
我觉得最主要原因还是崇祯在殉国的时候没有把他的太子派到南京来。否则以太子的号召力,肯定无人可以抗衡,也就不会有内斗。然后把持长江天险,坐视李自成和满清内斗;外通西洋,购买洋枪洋炮,要想复国可能有困难,但是自保不成问题。
作者:竹林隐者
南明的潜力还是有的,常常在一些省份开头打得有声有色,重创清军,但后来因为内部不和互相残杀让清兵有机可乘
<<南明史>>说得很明白:南明完全有守住江南的实力,但内讧实在太多
作者:禹兮禹兮
南明不缺良将,孙可望、李定国、左良玉、郑成功、黄得功,用得好了哪个都不会比南宋的中兴诸将逊色,只可惜南明没有一个像宋高宗这样在名分和手段上都镇得住其他宗室成员的人,而且南明那些皇帝的水平实在是渣了点
看看咒水之难,到了那种地步还不忘内讧,真是渣到极点,可惜了那么多的忠臣良将啊
作者:aries3206
还是崇祯不好,自杀了,也没把太子派到南京不然道统明确内部同心,有小算盘的也不方便打了那样运气好的话,清兵无力控制中原,只能抢掠出关,运气差的话,也能守住江淮以江南之富庶,度过热武器门槛期,北复中原还是很容易的
南宋和南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是前任皇帝任命的,道统明确即使有二心的也不方便搞动作团结一致,加上长江天险,自然方便多了
作者:黄金之肩
守住了汉人就不用遭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不用在以后两百多年都养着一个寄生虫民族
作者:水准仪
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南明史》,确实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你还不知道自己祖上的铁杆庄稼是怎么回事吗?男婴生下来就有钱女婴生下来就有粮。要不是靠寄生他们难道靠遛鸟斗蟋蟀养活自己啊?
作者:admi_0731
我到是万分庆幸多尔衮的铁杆庄稼政策,把他们养得毫无竞争力,才有后来的湘军淮军袁世凯的新军,才有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轰然倒地。
回:清代八旗不到绿营的10%,你的意思是绿营都没保家护国一人自伤众人护回是八旗还是绿营讨伐新疆\清缅战争\安南之战八旗又在哪里十全老人的军功有几件是八旗打的遛鸟斗蟋蟀就是服兵役
作者:野史家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没有大饥荒,怎么会让东北边那以强盗立族的部落占了天大的便宜呢?所以关键是要发展生产力,让人民都吃饱饭。
作者:jl261
南明绍武帝也算是节烈了,被俘之后不饮不食最终悬梁。也就是说南明殉国的不光是台湾宁靖王。
这个宁静王按照朱氏家谱,第三个字应该是土字旁。
当时在南京,福王确实应该是真命天子,他的支派最近,按大明家法,确实是该他继位。反对他的人主要是东林党,他们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私利的。
作者:chinabreeze
各个利益集团为了一已私利,祸国殃民啊,另外文官主政掌权,武官靠边站也算点原因吧
明朝末年,狼乱四起,内忧外患,明朝这个屹立了三百年的王朝就要倒下,风雨总是如期而至,历史总在不断循环的上演,当国破家亡的悲剧来到大明朝时,总会有许多的故事。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杀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弘光皇帝左良玉此时拥兵80万,是南明最大的军事集团,可是他却不去打清军,反而鬼打鬼,回头打自己人。
究其原因,首先是左良玉常常被忽视,大家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没有官员站在他这边,就算他帮了他们,胜利也是别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左良玉没有选择对抗清军,反而攻打南明的原因之一。不过左良玉也不是一上来就想着靠武力来征服南明的,而是先派了自己的人,想要打入权力内部。但是,他派去的人孤立无援,即使有着左良玉的援助,但是朝廷内部却无人听他的,皇帝也保持中立,权力还是掌控在江北四镇手上。
在这种情况下,左良玉为了争夺南方地区的政权,就和掌控着朝廷的江北四镇发生了冲突。左良玉打着与唐朝朱棣一样的“清君侧”的旗号,试图打败江北四镇,夺回自己对朝廷的控制权,而江北四镇也不愿意将到手的权力交出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利益,他们两大军事集团都选择背叛他们的主人弘光帝,投降与满清的招抚之下。随着南明实力最强的两支队伍都投降与清朝的麾下,南明在在历史上画下了的悲壮的句点。
历史的车轮滚滚远去,留给我们无心的思考,左良玉的孤独与野心也随着时光消失了。
谁能够告诉我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本文2023-10-06 08:03: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