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历多少年?有多少位君主?
历经694年
▪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秦侯 ( 前857—前848年) ▪ 公伯 ( 前847—前845年)
▪ 秦仲 ( 前844—前822年) ▪ 秦庄公 ( 前821—前778年) ▪ 秦襄公 ( 前777—前766年)
▪ 秦文公 ( 前765—前716年) ▪ 秦靖公 ( 未即位) ▪ 秦宪公 ( 前715—前704年)
▪ 秦出子 ( 前703—前698年) ▪ 秦武公 ( 前697—前678年) ▪ 秦德公 ( 前677—前676年)
▪ 秦宣公 ( 前675—前664年) ▪ 秦成公 ( 前663—前660年) ▪ 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 秦共公 ( 前608—前604年) ▪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 秦夷公 ( 未即位)
▪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 秦二世 ( 前209—前207年) ▪ 秦王子婴 ( 前206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壮举的人是秦始皇。不过秦国能够顺利攻灭六国,功劳可不再秦始皇一人身上,这都要归功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成果。从时间上来看,秦国总共存在了56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里,秦国都算不上强大,但在最后的100多年,秦国快速崛起,成为七雄中的绝对霸主。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秦国历代国君都有谁,这次就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帮助。
1、秦国历代国君及姓名
1: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
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2: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4:秦仲(前845年—前822)周宣王五年(前823年)
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5:秦庄公嬴也(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6:秦襄公嬴开(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8:秦竫公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
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9:秦宁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
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10: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11: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12: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13: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
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14: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15: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16: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17: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8:秦桓公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
19: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
20: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
21:秦夷公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22: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23: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24:秦厉共公赢利(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25: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26: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27: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28:秦简公嬴悼(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29: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30: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31: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32: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商鞅强秦九论。
33: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34: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
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不能持,受伤而死。
35: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36: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
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37: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38: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39:秦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
40:秦末王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
2、秦国帝王在位时间
秦非子:前900年~前858年,在位42年。
秦侯:前857年~前848年,在位10年。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在位2年。
秦仲:前845年~前822年,在位23年。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敬仲,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早逝)。
秦宁公:竫公,前715年~前698年,在位18年。
秦出公:谋杀。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嬴罃,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嬴荣,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嬴后,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早逝)。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嬴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嬴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悼子,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出子,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师隰,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嬴楚,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10年,在位37年。
秦二世:嬴胡亥,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
秦三世:嬴子婴,前206年 在位47天。
3、秦国一统天下的顺序
按照国都沦陷为韩赵燕魏楚齐,按照国君被俘或投降为韩赵魏楚燕齐,多以后者为主。秦国灭国有自己的既定方略和谋划,顺序按照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顺序灭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会相机而变。在远交近攻顺序失效后,迅速实施了向东发展的顺序,灭韩之后,与齐接壤,将合纵联盟拦腰截断。
从秦国灭国的具体进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为颍川郡;秦大破赵军(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迁;秦攻下燕都蓟(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公元前223年);秦将王贲俘虏燕王喜(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公元前221年)。
按照以上具体史实,将秦国灭国的顺序可以分为几类,其一为按照国君被俘或者投向为表界限,其二为国都被攻陷为界限,其三是六国残余势力被全部消灭为界限。因此在秦国灭国的顺序上,有两个是主要的说法,一是韩赵燕魏楚齐,一种是韩赵魏楚燕齐,学界多以后者为准,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
秦国灭国之中,充分借鉴了齐国当年的教训,不与所有国家为敌,因此在秦国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作壁上观的是齐国,故而齐国等于在最后才被灭国,这其中当然有齐国与秦国距离较远的缘故,更重要在于齐国在春秋时代为霸主,虽然当时想统一被打残了,但仍有较大的实力。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国家是楚国,在六国当中,实际上是韩国最小,最先被打败灭国,但楚国的实力和版图都是非常大的国家,并且最先向秦国投降。但是秦国并没有将这样的示弱投桃报李,反而让楚王客死他乡。故而在秦国灭国的过程中,最无信义,最对不起的国家便是楚国。若楚国当时跟赵国联盟,站在反秦的第一线,秦国的统一大业估计要往后再努力几代。正因为有如此的愤恨,所以民间才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
秦国的虎狼之心并非没有被察觉,故而在秦国准备东向发展的过程中,山东六国组成了合纵联盟,共同抵抗秦国的扩张。由此,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失效,故而相机而变,采取了向东发展的策略,向东发展主要是快速打残韩国,与齐国的领土接壤,这样就把剩下的五国隔绝在连横的线上。另外,打残韩国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在于,韩国盛产铁矿,能够为军队提供精良的冶炼装备。
因此,在六国中,韩国无论按照哪种顺序,都将是被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当然,秦国若要取得绝对的胜利,还需要迈过另外一个国家——赵国。赵国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强劲,因此秦赵必有死战,若此时赵国找到其他盟友,秦国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基本上此战结束,秦国灭国的顺序已经没有大的波澜,前后顺序而已。
前891年西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君主 姓名 生卒 在位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嬴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敬仲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早逝
秦宁公 竫公 前715年~前698年 在位18年
秦出公 谋杀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嬴罃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嬴和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嬴荣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嬴后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嬴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嬴肃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师隰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嬴驷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荡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嬴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嬴政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
秦三世 嬴子婴 前206年 在位47天。
秦姓渊源 得姓始祖:伯益。
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给他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深得孝王欢心,就封他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秦姓。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四个渊源: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迁徙分布
在我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赢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郡望堂号 1、郡望
秦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元和姓纂》所载,主要有四个: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阁下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今山东省淄博)。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此外,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余堂”等。
宗族特征
1、秦姓在中国历史上向外播迁较早,并且广布于多个省份。
2、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现大量名人,并分布于各个领域之中。
3、各支秦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谱》,陕西省户县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1920年秦启泰等修《秦氏族谱》,湖北随州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明信舒淳英,铭启胜乾贵。”
秦氏家谱文献全国各地的秦姓诸支多有家谱,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文献: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水秦氏宗谱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定阳秦氏宗谱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临海后街秦氏宗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秦氏族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曲江秦氏家谱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秦氏家谱十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秦氏族谱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十四卷,(民国)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沅江秦氏四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秦钟运等主修,193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通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秦武燮主修,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合川市四川秦氏联宗大谱不分卷,(现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清)秦瀛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秦尧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残本)、日本、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清)秦世镕、秦世铨编,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手抄本六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族谱不分卷,(清)秦启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秦氏石研斋手抄本。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清)秦基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二册。注:秦金鉴首辑於咸丰元年。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常山定阳秦氏宗谱三卷,(民国)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本(序)。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棋盘山村。
浙江临海後衔秦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收藏在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安徽潜山秦氏族谱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木刻活字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舒城秦氏族谱二十一卷,(清)秦斗斋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义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霍山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铮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秦玉田等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册。现收藏在美国。
湖北咸丰曲江秦氏家谱二卷,(民国)秦秀彰、秦秀选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秦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秦承基纂修道光五年咏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后双考征文汇录,(民国)黄龙骧撰,民国九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陡门秦氏辛西宗谱补遗五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兹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峥纂修,民国十三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歙县莘野秦氏宗谱,秦吉曜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秦氏支谱,(民国)秦孟秋等修,民国十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泾川秦峰程氏宗谱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水南秦氏宗谱,(清)秦万和等纂修,清光绪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秦氏宗谱,(清)秦佩等纂,清嘉庆九年永德堂木刻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清)秦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永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华亭泗泾秦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秦钟骏纂修,民国六年铅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国经历多少年?有多少位君主?
本文2023-10-06 07:59: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