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萧氏族谱的郡望堂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隆盛萧氏族谱的郡望堂号,第1张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兰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就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汉堂。

师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叶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华萧氏通谱策划的初步构想

  萧 风

  阳春三月,江西泰和会议,迈出了中华萧氏通谱修纂筹备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是成功的,可喜的。可以认为是我萧氏受姓2680多年以来里程碑的一步。通谱的含义,应该可以这样理解,是家族血缘凝聚的最高标志,是家族人文闪耀的最亮显示,是进入基因时代前的民间普查的先于他姓的基础工程……家族的团结有益于宣传社会荣辱观,树立社会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广泛、最基础的载体,其意义将与日月同辉。

  本人不揣冒昧,现就通谱纂修的策划,谈谈初步的构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一部分:关于通谱的构想

  (一)第一个工作目标——达到全国出版的一流通谱

  1、通谱必须统一派语。

  萧氏家族的历史悠久,支系庞杂,因而各种各样的派语,千姿百态。要想从黄帝始祖开始统一派语,这是难以办到的,况且绝大多数已成亡灵,改换派语似无意义。以本人为例,从黄帝至何公前是60代,何公至本人是77代,本人下又有7代,加起来,总共是144代了。借用数学的简约法则,三下五除二,来个简单处理。即以通谱竣工的当年为界,前用××世标明,后用新字派语。黄帝为第一世,太心公为第46世,何公为第61世,本人为137世……直至通谱竣工的当年止。设若以145世为最末一世,从146世起套用新派班字。全国各支派的未完的原用派字一律作废。此处使用的源流世系,是采用大家常用的说法。至于今后经过研究后,当以正式确定的源流世系为准。现在不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2、通谱应该理顺支系源流

  古代,修谱是贵族、豪门的专利,民间是不准修谱的。从宋代开始,才偶尔允许老百姓纂修家谱。元代又反弹了,不准修谱。明代对民间修谱的控制稍有放松。直到清代,民间修谱才慢慢普及。此前,虽然民间修过一些家谱,但是,天灾人祸、兵燹,凤毛麟角的家谱文献资料,基本上不复存在了。

  南方各省,清乾隆年间,民间修谱走向高潮。而朝廷两次颁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所以,大量的族谱,上线一片空白,都是我们常说的断线谱。

  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造成了许多正出、庶出的矛盾。相互之间或有磨擦,互不往来;或自立门户,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本是同班同辈的兄弟,反而在家谱上没有联系,没有反映了,形成多头多线的支系,一时难以理顺清楚。

  当时,修谱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大多数是凭口口相传的记忆,或年代久远、雨水浸漶的模糊难辨的片纸只字的笔录。因此,错讹百出。比如,庐陵府所辖唐朝宰相萧复的两支后裔的记载,就有出入。萧俭、萧偡是萧复的儿子。萧俭的后裔文元、乾元、体元、信元和贞元五兄弟,和萧偡的后裔文凯、文源、文忠三兄弟,从时间上推算是族内的同辈人。而泰和大多数家谱记载,五元是萧俭的四代孙,三文是萧偡的六代孙,显而易见五元和萧俭之间缺少两代。

  湖北仙桃萧国春的家谱记载,他们也是俭公的后裔。他们家谱明确载明五元是俭公的六代孙。其资料是:俭——志——瑗——绍仁——乐溪——文元。

  以上说明,支系源流的复杂性,是修纂通谱的最大难题,最为棘手。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就是要把几个地方的支系普查清楚,汇总成册,以便查对。

  ①安徽萧县的支系。这是萧姓的受姓地,有多少支系?留本地多少?外出多少?

  ②山东峄县(即兰陵)的支系。这是北方各省萧姓的辐射发源地。

  ③江西庐陵府的支系。包括泰和、吉安、吉水、万安、遂川等县。这是古代庐陵府的所辖地域。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萧姓,都是从以上县市迁去的。

  ④江苏丹阳的支系,即南兰陵。齐、梁两朝在这里发迹。皇舅房、齐皇房、梁皇房的脉络,可以在这里查个水落石出。此处是江浙萧姓辐射发源地。

  ⑤少数民族改姓的支系。萧姓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深得少数民族爱戴和崇敬,改为萧姓的少数民族有契丹、满族、佤族、普米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拉古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和回族等十三个。

  以上各支系普查基本搞清楚后,其理顺支系源流的工作,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等于完成了工作的一半。

  当然,仍会有少数支系无法理顺,那就暂存待处。等到全国基因普查结束后,通过基因的查核来理顺支系。

  3、通谱覆盖的范围要达到海内外90%以上。换句话说,就是90%以上的萧姓族人的支系,均要在通谱上有反映。

  完成这个任务的力量,是各省、市的萧氏宗亲会。所以,要尽快组建成立,时间要快,要慎重,不走过场。各省、市萧氏宗亲会是办实事的机构。从现在起,最多用一年的时间,把各省、市的萧氏宗亲会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民主协商,成立全国性的正式编纂机构。

  4、通谱从里到外应是“天下无二萧”的面貌。

  “ 肖”、“萧”混淆的社会现象,愈演愈烈,似乎难以扭转。这是上世纪国家汉字简化不慎留下的后遗症,已经谬误流传了两、三代人。现在要彻底纠正过来,已不是易事。人们的惰性、无知,特别是年轻人的盲从,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困难性,恐怕正本清源,也会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

  有人说,既然错了,改正又这么困难,不如将错就错,算了。这种态度,是非不明,缺乏原则,完全是糊涂虫的思想,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肖”“萧”是两个形、音、义不同的规范汉字,“ 肖”读(xiào笑),“萧”读(xiāo消)。如果不加以纠正,若干年之后,“萧”就沦为“肖”(xiào笑)了,萧姓就消亡了,而代之为“肖 ”(xiào笑)姓了,形、音、义都变了。萧姓子孙,有何脸面向列祖列宗交待呢?

  除了家族内部的阻力外,公安部门不开绿灯,是阻碍纠肖复萧的最大障碍。根据国家民法通则第99条、国家身份证法第4条、11条和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废除汉字二简方案、重新公布《汉字简化总表》的通知,公安部门完全应该尊重公民有权更改姓名的权力,而他们横加阻拦,是行政不作为的表现。

  所以,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维护家族的姓名权。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提起法律诉讼,并同时进行新闻炒作,使之宣传影响深入到全国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公安部门开绿灯,漠不关心的族人引起重视,再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从而实现“天下无二萧”的目的。

  我们有完全胜诉的把握。

  我们家族人才济济,有许多顶级学者、专家,有广大族人热心的物质、精神的支持,有他姓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文史资料……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编修出第一流的通谱的。

  预计通谱为10卷至15卷左右。首卷分上中下三卷,人多的一省一卷,人少的几省合成一卷。省卷以人(即祖先)为经线,以地域分布为纬线,将一个支系的不同地方的世系集中编辑,以便浏览查检。族人购买通谱,一般只要购买首卷及本省卷,共四卷即可。

  (二)第二个工作目标——建造一座建筑群式的萧氏宗祠。

  宗祠是族人顶礼膜拜的圣地,是凝聚850万血缘亲人的纽带。因而有必要在安徽萧县、山东兰陵、江西泰和和江苏丹阳四地,挑选一地,建造一座萧氏宗祠建筑群,具备商业、旅游等功能。与当地的萧氏旅游资源连线,形成旅游的风景区。每年只要有10至20万族人回来观光祭祖,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可为萧氏家族的活动积蓄资金。

  (三)第三个工作目标——拍摄一部以萧何为题材的20集电视连续剧。

  萧氏家族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其辉煌的历史,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赞叹不已,他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事。汉代的开国宰相萧何的业绩光照日月,南北朝的三百年九五之尊可歌可颂,唐朝的八叶流芳,实际是李、萧平分天下……

  所以,我们萧氏先祖的丰功伟绩,应该大力宣传,让年轻人了解萧家的过去,珍惜萧家的历史。在通谱竣工之时,全国播放《千古良相》的连续电视剧,该是多么美好,多么惬意的大事!

  第二部分:几个具体问题的构想

  (一)办事班子的组建

  分组联部和编辑部两个班子。组联部门分管日常办公、公关、筹资、联络等。编辑部门主要承担通谱的编写任务。这两个班子是通谱能否纂修完工的核心、指挥部。所以,其组建过程要特别慎重,要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大公无私、不慕名利、勤俭节约、诚实忠厚、精明能干的族人入选。

  开始,应该从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组建的方式进行。考察满意一个,吸收一个。总的来说,人员不宜太多,要求一顶两,甚至一顶三,老中青搭配。时间是半年到一年之间组成。目前,只要几个临时工作人员操作就可以了。

  正式机构的组成,必须条件成熟,就是全国各省、市的萧氏族人基本发动起来了,各省、市有了理想的牵头人。通过民主选举的班子,才最具有威信和工作能量。所有临时或正式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给付报酬的办法聘请。

  其理由:

  ①货币的杠杆原理,促使受聘人员提高工作的责任心。

  ②同①理由,可以掌握优胜劣汰的主动权。

  ③同①理由,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

  ④同①理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融资办法

  目前,国内纂修通谱的姓氏不少,融资方式大约有两种:即邱氏模式和罗氏模式。

  邱氏模式:富商邱仲儒先生,独资编修邱氏通谱,全族共300万人,要求达到全国最先进水平。他在广州拿出一栋别墅作为谱局办公的地点,雇请了八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把关。至目前为止,邱宗儒先生已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还将继续投放资金。

  罗氏模式:由中将罗元发领衔,广州政协委员罗胜保主笔的《中华罗氏通谱》,历时八年,于2002年10月初版付印。他们筹资的办法:普遍发动,全面开花,多少不论,广种博收。

  我们的办法,可以将这两种模式都借鉴来使用。为了完成三个工作目标,总会可以采用邱氏模式,争取族中贤达独力捐资。

  各省、市可以采取罗氏模式筹集省内所需的资金。或者均可采用两种模式互补进行。罗氏模式,对捐款族人,用上功德录、赠谱的办法给以回报。

  还有一个办法:投资办企业,除归还投资者的成本外,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通谱修纂的经费。

  完成上述三个工作目标,需要资金总计约人民币陆仟万元。

  通谱出版,在族人中切实做好发行工作,按成本价销售,收回部分成本。

  萧氏宗祠建筑群,发挥商业、旅游功能,可以长期变成聚宝盆,受用无穷。

  电视剧全国播放,也可以通过拷贝的交流,收回部分成本。

  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金钱可以使你变成850万萧氏族人心目中的永远的丰碑,产生永恒的不朽的价值!

  (三)创办《中华萧氏报》

  为了发动群众,沟通各地的情况,交流经验。有必要创办内刊《中华萧氏报》,利用电脑网络现代讯息工具,分散办公。发行只寄到省,再由省分寄到市,逐级分发下达……

  (四)时间安排

  第一年:完成总会办事班子,包括组联、编辑班子的组建,成立全国性的正式机构。各省、市班子的组建。完成安徽萧县等四地的支系普查。同时筹措资金。宗祠建筑群的设计开始。

  第二年: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对萧氏历史上的疑难问题,用讲事实、摆证据的办法,达到共识,为通谱编辑扫清道路。宗祠建筑群开始施工。

  第三年:各省、市上交本省、市送审本。通谱开始编辑。电视剧本完稿并筹备拍摄。

  第四年:宗祠建筑群落成,电视剧拍摄封镜,通谱编辑完成60%。

  第五年:通谱编辑完成,召开庆谱典礼。

  暂定五年,时间的长短,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而定。

  还有财经的收支管理,当代人物志入谱的规格等具体问题,就不再一一述及了。族末才疏学浅,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全部涉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敬请各位宗长不吝斧削。

  2006年4月18日

  一、萧氏出自子姓,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黄帝嫡传商成汤王建国传17世、34王到帝辛(纣)。纣原是一个相当聪敏,并且勇力过人的君王。他早年曾亲自带兵,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但后期的纣和桀一样,只知个人享乐,不知百姓死活。听信佞臣费仲、尤浑的谗言,纳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为妃之后,朝欢暮乐,荒*酒色。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在摘星楼下挖了左右两个大池。左池以糟丘为山,山上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满醇酒,名曰“酒海”。他与脱光了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里面追逐嬉戏,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更有甚者,他听信妲已的谗言,造炮烙(将人缚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设虿盆(将人投入遍布毒蛇的坑内喂蛇),残害忠良和百姓。

  纣王之同母兄微子启对于纣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数次向纣王进谏,但纣王执意不听,微子启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但自己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微子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纣王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惟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中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 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他继续说:“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若无意告诫我,我将陷于不义,怎么办呢”太师说道:“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您即使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决定离开殷朝。与太师、少师隐于微地。后其叔箕子因数谏佯狂被囚,比干因直谏被剖腹视心,致使天下大乱。武王伐纣,纣退鹿台,和衣自焚。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武王死,武庚乘机谋反,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归国后的长万非但没有受到礼遇,反而常常被戏弄。有一次,宋闵公居然对长万说:“最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过是鲁国的一个俘虏。”

  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南宫长万随宋闵公外出游玩。长万受命表演一种自己拿手的游戏,博得了不少人的夸奖。这下激起了宋闵公的妒忌之火,他要与长万比赛他自己擅长的游戏,输者受罚喝酒。结果长万连连告输,醉到八九分的样子,心里还是不服气,要与闵公一决高低。谁知闵公嘲笑道:“常败之家,还敢与寡人赌输赢!”长万心里自然不高兴,表面上仍然装出笑脸。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周庄王驾崩和周整(xi)王即位的消息。闵公说:“周王更立新王,自当派人前往祝贺。”长万向闵公奏道:“臣愿前往。”闵公却笑着说:“宋国没有人了,要一个俘虏奉使前往”周围的人皆哈哈大笑。 长万恼羞成怒,加之微带醉意,一时性起,顾不得君臣之分,大骂道:“无道昏君,你可知道俘虏也能杀人吗” 闵公怒道:“大胆囚徒,竟敢无礼!” 说着闵公就要去夺长万的武器,两人扭打在一起,闵公就这样死在了长万的手下。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把戴、武、宣、穆、庄之族悉数赶出宋国都城。

  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公子御说’跑到亳(今安徽亳州),南宫长万的儿子南宫牛及其亲朋猛获率领大军围攻亳。

  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讨伐南宫牛,将他杀死,并活捉‘公子游’杀死在宋都,然后,立‘公子御说’为君,称为桓公。南宫长万逃奔陈国,猛获逃奔卫国,但最后还是被索回处死。在这场战争中,大心平乱有功,宋桓公即位后,报周天子,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古代的小国,春秋时合并为宋国的县,大心时改为宋国的小国,即今江苏萧县(现属安徽),至公元前597年,楚国灭萧。萧自公元前678年大心得国至公元前597年被楚国灭亡,共约81年,后又成宋邑,萧被楚灭亡后,虽有一些复国之举,但终末成功。大心的后世子孙为纪念亡国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尊叔大心为萧氏得姓始祖。

  萧氏同其它姓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一支族姓。中国的姓氏百科全书《百家姓》中明确指出:“萧兰陵”,说中国萧姓发源于今天的江苏常州(兰陵)一带。

  萧姓最初的起源,于春秋年代,得姓始祖是萧大心,因国得姓。古代萧国,大概位置在现在豫东、皖北交界的萧县一带,后期属吴国,战国时期属楚国。

  三国时期,萧姓已成为东吴地区集地主、官傣、商人于一身的特权阶层,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当时,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南五州军事。使南方比较稳定,北方的许多土族、地主、宗族、部曲、宾客等在动乱中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萧姓就是在此间从江北来到长江以南地区的。

  公元420年,中国南方进入历史上所称的南朝时期。刘宋末年,皇族之间连年混战,大权集中在中领军将军萧道成手中。升明2年(479年),萧道成废宋顺帝刘佳,自立为齐高帝,史称“南齐”或“萧齐”。永元2年(500年)雍州刺史萧衍率兵进入健康,次年自立为梁武帝,史称“萧梁”。“萧齐”、“萧梁”时期,作士族、官僚的的萧氏庄园经济相当发展,萧衍的弟弟萧宏,有三十余间库房,存钱三亿余万,还有六七十间房库“贮布、绢、丝、绵、漆、蜜、蜡、朱砂、杂货,但见满库,不知多少。”

  唐代之后大举南迁,萧氏的大举南迁,始于唐高宗年间(650年—683年)总章2年(669年),泉州、潮州一带发生“蛮獠啸乱”。唐朝廷诏令归武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前来平定“啸乱”。诏令中规定:“开堡建屯,共期垦治。请寇患于炎方,奠皇思于绝域。”

  唐垂2年(686年),粤闽交界的漳州建州立县。北方民众的南迁,给粤闽一带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经济、文化均有较快的发展。“安史之乱”使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不少州县成了废墟,大量北方士族纷纷入闽、入潮。正是在此期间,萧氏后人入闽定居,至宋乾道二年状元萧国梁,因官漳州府,遂成为漳州萧氏开基始祖。

  据《崇正同人》谱所载,萧氏入潮是在南宋年间。

  南宋庆元元年(1195),开基漳州的状元萧国梁的孙子萧洵,任潮阳县令。萧洵在任期间,爱民勤政,深得潮阳民众的好感。萧洵御任以后,喜爱潮阳山水秀丽,民富物阜,遂落籍卜居于县城城南涂库。《萧氏族谱》中载:潮阳之有萧氏,自府君始也,萧洵为潮阳萧氏始祖。

  潮阳萧氏历代人才辈出,是当地之名门望族。萧氏在封建社会中,中举、成进士者代不乏人。仅列入《潮州世家列表》者即有24人之众,其中入点翰林者2人,得中进士者4人,解元1人,余皆举人、贡生、皆在朝为官。其中,佼佼“有名者,当数潮汕人家喻户晓的萧氏十二世孙萧与成的儿子萧端蒙。可谓一门二进士、双翰林。

  其中萧端蒙在《潮州府志》、《潮阳县志》皆有传。他曾任山东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务治安,负责清理、整顿驻京军队的任务,纠正官场的邪恶习气。明嘉靖24年(1547年),贵州发生民族骚乱,他奉旨在贵州巡按,采取“置督臣,增试额”的办法,选拔当地贤良参政,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嘉靖32年(1555年),又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他奉诏入京,负责挑选训练延安,绥德精兵,保卫京城。以后,又奉旨巡按依法查处了骄奢*逸的江西藩王部属,深得民心,嘉靖33年(1556年),奉诏还京,病逝于途中。江西父老深为哀痛,立祠纪念。至今,潮阳西岩寺石岩上尚有“萧端蒙读书处”。他题写的“海潮古刹”,东岩“卓锡”迄今仍然完好保存。

  万历26年(1610年),萧氏第十四世孙萧定得中进士,授福建清化县令。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赴任,移居澄海,是今天澄海萧氏的开基祖。明代以后,萧氏后代又分别迁至揭阳、潮州、普宁、饶平等县。至此,萧氏遂于粤东地区发展繁衍,枝柯遍布,玉树扬风,万叶同根了。

  二、少数民族萧姓来源

  契丹族的先世鲜卑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并无固定姓氏。其最早得姓是唐代所赐的汉姓。唐高祖武德年间,以契丹酋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但一般平民仍无固定姓氏。辽代契丹只有耶律、萧两姓。关于萧姓的来历,《辽史·后妃传》序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太祖建国以后,开始以其妻萧敌鲁任北府宰相,终辽之世,后族几乎全部垄断北府宰相预选权,后族即宰相之族。辽代的萧氏包括早就与耶律宗室通婚的拔里、乙室两族,太祖岳家述律氏和世宗皇后母家的国舅别部,还包括被征服的奚人五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满族 《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说,清满洲八旗姓伊喇氏后改为萧氏。萧姓仍是现在满族重要姓氏之一,如河北省青龙县萧营子村就是一个以满族人为主的自然村,因萧姓族人较早居住而得名。该村的满族,是清代正白旗汉军包衣 (奴隶)的后裔,他们的先世是清内务府的“鹰户”,于顺治和康熙年间,由滦州等地迁来此地。这些汉军包衣的祖先,在明朝时,由于奉旨开边、经商等原因,陆续到了关外,在今辽宁省的铁岭附近定居下来。满族统治者将他们编入汉军正白旗包衣。在八旗中,包衣不直接参加战斗,只是随军做一些战斗辅助性工作,如运送粮草、驮背杂物、击鼓鸣锣等。清军入关时,他们随军入关,驻扎在北京、滦州(今河北滦县)一带。顺治时,被调往口外开垦,在今萧营子村的 4大姓、13户中,萧姓占了3户。

  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姓氏;但随着与汉族关系的发生与发展,佤族很早就采用汉姓了。由于各地区的佤族与汉族发生关系的早晚和密切程度不同,受汉族影响的大小也有差别,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因长期与当地的主要居民汉族交错杂居,受汉族影响较大,早就采用汉姓了。阿佤山边缘和镇康、永德地区的司彭牙特氏、斯内氏,汉姓均为萧,萧姓成为这一地区普遍采用或较多采用的汉姓之一。1980年前后《苍源县班洪寨社会调查》对佤族所作的调查显示,萧姓是该寨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寨 76户居民中,萧姓有20户。1958年《苍源县岩帅区贺南乡社会经济初步调查报告》显示,萧姓为贺南乡5大家族之一,该乡的贺南寨有274户佤族居民,姓萧的有 13户;贺南大寨146户,由李、田、赵、萧、陈五个家族组成。

  普米族 严汝娴在《普米族》说,普米族改用汉姓后,一般都是一个氏族借用同一个姓,即借用当地通用的姓,如巴落瓦支氏,即改为汉姓萧、马、杨等。

  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知,云南巍山彝族的83771人中,有149个姓氏,其中有萧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傣族 傣族民间原来大都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于土司贵族,但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傣族中也出现了汉姓,萧姓就是其中之一。江应梁《傣族史》说:“在德宏沿边接近汉地的各村寨,因为人民汉化程度很深,所以也可见到有姓有名的傣族人家,常见的姓氏有曩、冯、萧……等。”

  在阿昌族、壮族、土家族、回族、白族中也均有萧姓。

隆盛萧氏族谱的郡望堂号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