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严氏家谱啊??急用!!!!!
严氏家谱
http://yanyuqing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PN4IT21&dname=QB7JT21&xpos=0&cname=
http://www10000xingcn/x027/
大理喜洲严氏家谱
http://wwwzhuangyaninfo/zupu/2007/1220/article_68html
咸丰严氏家谱附件连载(一)到(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9530b010002cdhtml
贵州:《黔南严氏族谱》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37006&joursid=45026
江西分宜《介桥严氏族谱》摘抄
http://yj40714blog163com/blog/static/28866620081272419830/
严光治,字德卿,号梅池,生于1496年(大明弘治丙辰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敕文林郎。其曾祖云,泰兴县教谕;其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其父弘覆,号凤山,赠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其母潘氏,1540年(嘉靖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敕太宜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并为其书《题蟠桃图为严梅池节推寿母》(见《四库全书·文简集》)一首。
公方离襁褓,能诵经史,才智过人。15岁时,在州学游庠。年仅21岁,慈父见背。一直到嘉靖壬午年公26岁时,始中湖广乡试。后侍读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门下。其后因诸多原因,家道中落。为政后,嘉靖十六年,就任嘉兴府推官。为官从政,案不留牍,狱无系囚,伸冤理枉,恪守官箴。1540年(嘉靖十九年),因光治公之政绩和德行,朝廷“视品推恩,缘子贵父”,“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 在其父凤山公离世23年后,赠为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同时复擢光治公为宁波府同知,因归未遂,又例调四川顺庆。顺庆6年,政声如在浙时,颇受时任川北道按察司佥事杨瞻之重。1545年(嘉靖乙巳年),奉朝廷之命进任茂州知州,后弃养归田。丙午过后,丁未疾作,1548年(戊申年)农历四月去世,享年53个春秋。
归田期间,适逢族中大修谱牒,现存嘉靖戊申年二月刊印的光治公撰写的家谱序文,应该为当时所作。
公之一生,知识明敏通达,不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为官勤洁清慎,深受川浙士民爱戴;为文颇为不俗,老到谨严,深得太学生徐元春的推崇,文章有《惠孚》、《狱辩》等篇。其诗散见于川浙各地名胜,四川《保宁府志》和《营山县志》均可见其诗。现存诗《锦屏山》、《灵云观》和《石桥》三首,其《锦屏山》一诗录入杨林由先生编著的巴蜀诗词总集《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中。 严君金堂,名茂玉,表字翰卿,号林之,楚北兴国州人。曾祖曰安邦,祖曰朝选,父曰恒足。
太学生金堂有壮心,光绪十五年弃家赴北洋淮军据扎北塘海口之江军门麾下,军门字寿庵亦兴国人也。十七年秋,金堂随军进剿热河教匪,次年克复平、建、赤、朝四邑,以勤慎耐劳赏六品军功。二十年甲午,随军援朝鲜,乘轮舶出大沽海口,三昼夜进牙山登陆,六月廿七日成欢接战,竟日失利,越公、忠、清三州退守平壤府。及中秋,四门血战,五日粮尽,越安、定、义三州,渡鸭绿江抵九连城,齐对收兵。九月廿七日,虎耳山又战,地不可守,越凤凰城,驻军摩天岭,左曰大高岭,右曰小高岭,扼要设防,始得地利。十月五日,大高岭下塔子铺会战,我军连捷。半月间复岭外连山关及分水岭等区,击毙匪目富兰三造等。军务稍平,金堂以奋不顾身兼护军粮超保钦加五品衔。吁:海山苍苍,天风琅琅,连营吹角,壮士慨慷!
金堂暇辄谒余于幕,虽余肮脏,未尝薄视金堂也。明年和议成,随对进关,即请假归理家事。每于文士接谈,蔼然而和,无剑戟气。今闻其族修家乘书以贻之,余又不习为谀词,固知金堂知我。
宣统二年候补知县愚弟毛鸿挥拜题。
严的名义
《说文》解释:严,教命急也。繁体严字的下部是敢字,在金文中,敢字像人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之形,显示场面十分险峻。而厂则表示发音,厂的本义是山崖,以借意表示人兽搏斗如临悬崖之险境,使人不自觉地惊呼起来,叩字的本义就是大声呼叫。严字的本义是紧急、急迫。
严人是与野兽搏斗十分有经验的人群,肩负着氏族的食物供应重任,因此,严人崇拜能猎取野兽的体魄雄壮的勇敢者,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命名氏族和族徽。严人所长期居住之地称严地,建立了城堡称为严邑,最终建立了严国,出现了严姓。
严姓的起源和演变
严姓主要有两大支:古严国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古严国。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严国,尧时代的名士许由之友严僖,战国时韩国人严遂,都是严国的后裔。古严国的族属和古址已不可稽考了。根据历史上严氏的分布留下了一些带严字的地名推测,估计古严国应在斤河南洛阳一带。严国很可能在夏商时已经灭亡,之后严人一部西迁,到过四川西昌一带,而向东迁移的驻留过浙江建德地区,南移一部严人定居于湖北武穴地区和湖南益阳地区。严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的后裔中一支以其谥为氏,是为庄氏。东汉时,为避明帝刘庄的名讳,命天下庄姓改姓,依据庄、严两姓都认为是出自楚庄王之后,不许互相通婚。芈姓严氏的历史也有19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严姓氏族中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东晋末十六国时,后燕的丁零人的严氏族随慕容氏族进入中原,成为河南严氏的一部分。北魏时川东鄂西的巴人中有严氏族,不久也成为西部汉族严氏的一部分。这丁零和巴人中的严氏族的先人可能是古严国人西迁的后裔与当地土著的混血人群。
历史上严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到三国、两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a-323/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全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当代严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严姓的人口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四位,大约站全国人口的018%。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大约站严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湖北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4)表明: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郡望和堂号 :严姓有冯翊、天水、华阴等郡望。严姓著名的堂号还有富春堂。富春堂号典出东汉严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到刘秀当上皇帝时,把严光请到京城,晚上那个同床共眠,并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愿意过这种仕宦生活,坚辞回归,到富春山隐居起来,所以有富春堂之说。
楹联 :严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
循居剡曲;卖卜成都。
万石严妪,贤扬东海;三休居士,高卧中林。
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严姓族谱49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严姓族谱128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严姓历代名人123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一位;严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39%,排在并列第六十位;严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严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
严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战国韩国大臣严遂;西汉严氏今文春秋学的开创者严彭祖,辞赋家严助、严忌,涿郡太守严延年,隐士严君平;东汉名士严子陵(即严光),佛教翻译家严浮调;唐朝诗人严维;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明朝宰相严嵩,琴家严激;清朝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实业家严信厚;清末民初之际启蒙思想家兼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当代物理学家兼教育家严济慈,哲学家严群,经济史学家严中平,社会学家兼犯罪学家严景耀,台湾名流严家淦。
严姓的血型
严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59%,A型占294%,B型占266%,AB占81%。
纵情浪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近年来,台湾商场刮起了一阵黑色旋风,横扫金融界。有人趋之若骛,有人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他们是近五年来,崛起于台湾商界的三大集团之首脑人物。
他们拥有全世界男人所想要的一切--无法估计的财富,权倾一方。
他们拥有令天下女人著迷的外在--高大挺拔的身材,俊美酷颜。
他们更拥有让多数女子宁愿舍弃一切,就为套牢他们的心的绝大魅力。
他们绝对拥有一般男人隐藏于暗处的极大野心。对外,他们的共同座右铭是:踩著你,往上蹬。对内座右铭则为:没有你,没有我:有我,有你。
在这现实而功利的社会里,他们相互提携。而这应该也是他们能在数年之内,带领各自所属的集团,窜起于这块东方经济奇迹土地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同为豪门名流,同为各集团继承人之一,但,身分不同,背景也不尽相同。
严倞逍--严氏大家长严企宗与情妇在外所生。九岁丧母,十岁正式入籍严氏家谱,现任严氏企业集团亚洲区执行长。
齐飒烨--父母不详。十岁那年为齐门……
别忘了采纳哟
春节在即,疫情当前,就地游玩。作为 旅游 达人,只看风景,不谈政坛之事。话说2021年2月3日沿G220国道在江西省分宜县境内行驶,突然路边的一块非常醒目的景区广告牌闪现在眼中,上书:介桥古村。我知道,这是明朝宰相严嵩的老家,赶忙掉头驶进村庄。
介桥村是个享有“八世一品”美誉的千年古村,是严嵩的出生地,他年少和年老被罢官后在此生活了几十年,如今是江西省 历史 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一生经历明朝5代皇帝,在明嘉靖年间执掌朝政长达20年,堪称政坛上的“不倒翁”。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严嵩去世,享年86岁,在古代能活到这寿数的,简直是奇迹。
严嵩5岁入私塾,8岁有神童之名,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63岁拜相入阁,83岁回归故里“卖红薯”(知识点快记下),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共40年是在分宜县介桥村度过的。
走进古村,急切地要先看严嵩的家,按照一路的指引牌,穿过村里的几条古巷,在村子的中部,有一个玻璃房,难道明朝时严嵩就赶时髦了?
不不不,外层的玻璃是文物部门加的保护层,重点是里面,可里面没啥呀,只是一堵两米高的断墙而已。
真想像不出,这里就是严嵩出生地和启蒙拜师的瑞竹堂。
这栋屋不是严嵩盖的,而是他的先祖建的,有600多年的 历史 ,当年房前有一片秀美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记》,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竹林已被族人占去建了房屋。
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有一个至今未解的百年之谜。墙上有一幅半身的大象雕塑,因隔着玻璃,又是手机拍的,所以不清晰,但用眼睛细看,足见惟妙惟肖,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
众所周知,江西是没有大象的,大多数村民一辈子没见过大象,当地民居上也均没有大象的图画、雕塑,那为何严嵩的故居出现了大象的雕塑呢?这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
话说明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后出台了新规,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被传唤。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日深夜,严嵩正在当班,忽然,一头大象撞门闯了进来,围着床咆哮跺脚,严嵩吓得不轻,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赶来把大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问题是大象是怎么进皇宫的,又是怎么进值班室的,大内侍卫上哪儿去了,若是来了刺客怎么办?当夜,严嵩即写下一首诗《纪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从这首他写的诗中,可见此事对他刺激不小。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严嵩重修瑞竹堂时把它特意塑在故居墙上的?几百年过去了,严嵩故居墙上的大象图仍让人迷惑不解。
介桥古村可参观的远不止严嵩祖屋,还有严氏祠堂、世德堂、飨褒堂、大夫第、御史第、进士第、科甲第和柳树厅等古建筑,这些古建有三进式的,有喜鹊聚巢式的,其装饰雕龙画凤、古色古香。
严氏宗祠是村中最大的祠堂,古祠早在“文革”期间被烧毁,重建的宗祠描金彩绘,高大雄伟,非常气派,正堂供奉着严家列祖列宗的牌位。
严氏宗祠建于一个泉眼之上,为难得一遇的风水宝地。悬挂在严氏祠堂的每一块牌匾,诉说着当年严嵩家族的显赫。
介桥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 历史 文化底蕴的古村,祠堂众多,原有20多座,堂构迥异,各领风骚,现仍留存10座,紧邻严氏宗祠的西侧就有一座祠堂,叫竹坡公祠,又叫毓庆堂,取“积善毓庆,致有子为国之用”之义。
竹坡公祠大门上方挂着两块匾额,上面一块“竹坡公祠”,下面一块“方伯世家”,外墙两侧为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
竹坡公祠(毓庆堂)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第九代世祖严仲恭所创建,至今有600多年的 历史 ,曾三次缩前扩后地大修,有前后三进,上进经过近年的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1949年前的模样,中进、上进厅基本保留原貌。
1944年前毓庆堂内牌匾有124块之多,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都悬挂在此,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 历史 名人的真迹,如“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今天走进竹坡公祠,还能有幸看到挂着不少匾额,其中一块“平倭告捷”匾背后藏有一则故事。那时严嵩倒台之后,其子严世蕃被杀,孙子严绍庭被发配到安徽定远充军。定远离长江不远,常有倭寇前来掠民。严绍庭协助主将奋力抗倭,立下功劳,被左都御史杨涟授予“平倭告捷”匾额。可见,当时的朝廷是有一说一的,并未以父、祖有罪而全盘否定其后代。
严嵩先后为家乡捐建了三座桥,其中一座建在袁河上,叫万年桥,这座桥他放血2万两白银,1588年建成后应乡亲之请,写了碑文,次年由知县刻到碑石上,立于桥头。1985年筑大坝成就了仙女湖,而淹没了此桥。1986年仙女湖水位下降,万年桥露出了水面,严氏后人打捞起这块重达25吨的石碑,移送在宗祠门前的一侧。
怡庵公祠虽并不显赫,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也称飨褒堂,感觉村里的宗祠都取了一个文雅的昵称。
祺远堂也是村里的一座公祠,它正上方的鎏金牌匾很亮眼。
少泉公祠的大门门槛上坐着四位大叔,一个在抽烟,两个在低头玩手机,另一个抬头发呆。
介桥村历代重耕重教,在村中富龙我看到一座钤阳书院,院前有个小院,想必每当私塾下课后这里便充满书童的欢闹。
这个不大的村庄却科甲蝉联,英贤辈出,先后出了7个进士,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就有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是人才的富矿区。因严嵩与他的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这里还走出了战功显著的抗倭英雄严绍庭,江西首位武进士严从云等。
村中巷道纵横,呈撒网状,连接着多栋明清建筑的祠宇民宅,有十祠堂、九府第、二十九家私厅,在江西的西部很耀眼。
也不乏众多近代的农房,有的门两侧还留有上个世纪最流行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政治标语。
惊奇的是赣派民房中混杂着一栋洋式楼房,两层结构,因年代久远,与周边建筑没半点违和感。
村前有一条古街,形成于元、明时期,是安福县来往分宜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地上青砖铺设的人字形古道依然存在。
再过几天就到春节了,在外谋生的严嵩后裔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回到她的根。
苍劲的宋元古樟树群是地处分宜县城郊2公里处的介桥村又一看点,上世纪70年代时全村留有古樟40多棵,后来因为要修铁路、建新房,砍掉了一半,现只存20多棵。
最大最年长的要数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 历史 ,树径92米,要几个成人才能合抱,树冠遮地面积近1亩。
古樟树旁有一围墙,铁门锁着,透过铁门看到墙内是严氏祖墓,埋着严嵩的曾祖、祖父和他的父亲,而他死后却没葬在村里。
墓前有汉白玉石人石马4座,仍可窥当年的威风。
琐园村的一绝是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据严氏家谱记载,清朝祖族严子陵第五十一世(代)严必胜率兵平定两广匪乱有功,皇帝诏允为官,在家乡琐园盖了十八座雕梁画栋的厅堂。历经岁月风雨,现保存的古建筑有旌节石牌坊、严氏宗祠、务本堂、怀德堂、聚义厅等明末清初堂屋十六座,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这些厅堂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都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如集义堂又叫方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方形的石柱、木梁、木栅等,前进置方形花窗,后进方梁上置斗拱承托棱栅。该厅最别具一格的是把牛腿与拱牵巧妙地设计成一条腾飞的牵龙,惟妙惟肖。又如继述堂、忠恕堂,是用屏门分离开的两个对称四合院,俗称两面厅。该厅的雕刻极为精细,除梁架、马腿上雕有栩栩如生的走兽花鸟外,窗棂腰板上雕刻的楼台古刹、山水风景更是精湛。而四个大门倾篷都刻着麒麟、凤凰、松鹤、鲜花等形态生动的砖雕,是为中国古建筑雕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目前厅堂建筑大多散落于村民家中,由村民负责维护、接待与讲解,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还可感受到琐园村百姓的热情与好客。
严氏宗祠是村南最大的古建筑,共四进,通面宽20米,深近63米,高大敞亮,每进均有天井,天井两侧均建厢房相连。祠堂大门为八字形,门额挂一匾,系乾隆年代之物。“山高水长”四字是取自范仲淹发现严子陵后裔后,写的一篇记中的文字。严氏宗祠右边耸立的一座清乾隆52年建的旌节石牌坊,横石梁刻有“为故民严锡佩妻黄氏建”字样。牌坊雕饰精细,气势宏伟。
因形状如锁而命名的琐园村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抗战期间,琐园村人民与日寇作过英勇的斗争。如今村边王姆山当年日军炮台遗址还在,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钭氏统谱序
钭革非
缙云钭氏始祖滔公,祖上世居河南开封,处州刺史任满,侨居缙云官店。尔后,子孙后裔纷纷迁徏,形成缙云越陈和大源两大支系。滔公胞弟淳公随同迁居处州城内太平坊,其七世孙志养公自官店迁居缙云西源。各个支系虽然同宗,但散处不一,且经年历月,自立门户,各修谱牒。历史上曾屡次欲合谱,“乃心情各一,不可得合。”
吾辈认真研究钭氏文化,深入探访始祖先祖之墓址,树立“官店钭氏始祖碑暨先祖之墓”碑,倡议建立“钭氏文化研究会”和启动《钭氏宗谱》合编和修编工作。然而,族中意见不一,经再三沟通协商,在诸位骨干宗亲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下,拟定“团结联合,求同存异,求真务实”的原则,终于达成共识,形成决议。但是,由于史实记载不一,族中仍有诸多争议。历史原委,究竟如何?经过反复考证,终现端倪。
关于源流。钭姓源流说法有二:一是源自少康后嗣窦氏之说。窦姓源于姒氏,是大禹的后代。相传夏王相遭有穷之难,后方妊,自窦出,生少康,子窦龙。兴于春秋,盛历汉唐,宋元明清更为繁茂,门阀显烁,载于史册。据《辽西郡钭氏宗谱》载,东汉大司空窦融,建巨勋,光武帝赐莲子金一斗,其嗣以金斗二字并称钭姓,居辽西郡。据《燕山郡钭氏宗谱》载,钭姓得姓于宋真宗朝。窦载任太尹,在宋真宗归养时挺身护驾,皇上大喜,赐金一斗,并御赐“钭”姓。据《五云西源钭氏宗谱》载,鼻祖自汉帝赐金一斗,因赐姓钭,遂以为氏。三者虽有异,然均谓受皇帝赐金一斗而得姓。二是源自齐康公之说。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钭字自古有之。马衡《金石杂记》记载:“斗从金作钭,盖以木制者作枓,以铜铸者作钭也。斗为酌酒之器,亦谓之勺。”据清朝著名蒙学家王相《百家姓考略》记载:“钭,宫音。辽西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釜,支子别姓钭氏。”据《谱牒考源》考证,康公生子:象先、钭步。据《姜氏族谱》记载,由于田氏追杀姜氏后裔,康公子孙遂四处逃离齐国或改姓:次子名钭,子孙为避田氏迫害改为钭姓,为钭姓始祖。《姜姓族裔169姓氏》载:“姓氏钭姜姓。齐康公之后有以钭为氏者。原为酒器,有汉成山宫铜渠钭。又田氏代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釜。其后以器名氏曰钭氏。”《齐氏源流》:“姜姓王族后裔子孙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以怀故时拥国之辉煌和失国之凄惨,称齐氏、钭氏等。”综上史实,以器具钭为姓更加可信。
关于郡望。对用作铭记祖德的郡望,钭氏宗谱也标识不一,分别是:大源和西源支系以辽西郡为郡望,越陈支系以燕山郡为郡望。辽西郡,战国时燕国初置。《吕氏起源》:康公贷幼子吕×,葬父后弃齐北去投燕,燕国公姬载念及齐桓公救燕伐山戎给地之恩德,就收留了吕×。为怀念随康公贷放逐海岛时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烹煮野菜作食物,吕×后裔便以“钭”为氏。燕山郡之说系由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引申而来。具有铭记祖德之意义。
关于滔公。据《大源钭氏宗谱》记载:滔公(1033~1082),字顺甫,号碧川,世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燕山郡钭氏宗谱》印证了滔公生卒年,《五云西源钭氏宗谱》印证了滔公祖籍。但据史籍《资治通鉴》、《吴越备史》记载,钭滔原来是吴越国的内牙都指挥使,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年),任处州刺史。属于五代末期和北宋初期官吏。据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记载:“五代汉钭滔,为处州刺史。”可见,钭滔公应是五代末期,后汉开封府人。至于为何始祖滔公子孙生卒均有延续性呢?按照《五云西源钭氏宗谱序》所载:“因遭兵燹之后,谱谍散亡……痛祀宋之无征所留者,仅存什一于千百。”由此推测,世系或有断代。
关于外纪。一是窦燕山始祖说。按照《燕山郡钭氏宗谱》记载,始祖为窦燕山:禹钧(窦燕山)—仪—朝(元与)—载—诚—众渡—孺(守仁)—滔。据《宋史》载,窦仪(914~966年),子嗣窦諲、窦諹、窦诰。如滔公949年任处州刺史,与窦燕山父子应是同时代人。窦燕山居渔阳,滔公世居河南开封府。二是窦融世祖说。按照《大源辽西钭氏宗谱》记载,滔公为窦融13世孙,而时间相距近千年。《板坞太原王氏宗谱》、《江西上高严氏宗谱》记载的世系,与钭氏外纪世系以及绍兴钭氏支系也有惊人的相似。三是仚铠鼻祖说。按照《五云西源钭氏宗谱》记载,外纪共计47世,从年代上推算比较符合实际。
关于始祖。《燕山郡钭氏宗谱》以窦燕山为一世,滔公为八世。《辽西郡钭氏宗谱》记载,滔公为内纪一世。滔公后裔居缙云者,分越陈、大源钭氏两支。清拔贡生徐师勉在《燕山郡钭氏宗谱序》中云:“今钭氏子孙发祥于滔公,则当以滔公为鼻祖,以八耆公为始迁之祖……又何必沾沾溯燕山而上之也?”
关于支系。按照《大源辽西钭氏宗谱》记载,志养公为滔公10世孙。按照《五云西源钭氏宗谱》记,志养公为淳公7世孙。《五云西源钭氏宗谱》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大源钭氏宗谱》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合族重修,行弟出现诸多重复同号。另外,乾隆元年宗盛公等编修《辽西郡钭氏宗谱》与《五云西源钭氏宗谱》记载是一致的。
虽然各派记载存在上述诸多不同,但滔公为缙云钭氏始迁祖是一致的,无庸置疑的。其他方面总体也是相同的,滔公以来的世系、行弟和人物传记史料翔实,真实可信。如谱所载,缙云钭氏子孙繁盛,人才辈出,不乏三槐有种,亦尝五桂联芳。历经千年,从以钭煮食、燕然勒石、始祖善德、迁徙发展的历史典型事件中,凝聚成“坚韧克苦,爱国敬业,清正廉洁,开拓进取”的钭氏精神。
越陈支系子孙勇于开拓。始迁祖德诚公,颖悟过人,文章精粹,由科举仕至大理评归养,善地理之术,游山水至散阳,以为胜地,遂迁居于此。德诚公八世孙八耆公,志识出类,气象豪雄,见越陈乃高山上一盘地,山水秀丽,泉甘土肥,遂迁居于此。从此,子孙繁衍,勇于开拓。映公从越陈迁仙居;鸾公从越陈迁后陈;书公从越陈迁温州坭坑口;温公从越陈迁岭脚;营公从越陈迁丽水城;记公从越陈迁丽水何村;楷公从越陈迁岭头;十三世孙迁板举;承尊公从越陈迁庙下;另有迁三溪乡井南村;连盟公从越陈迁新碧龙湖。还有迁永康前仓、光瑶;迁福建邵武,江西,临海等地。人才古有:克公,经史六艺精粹,上闻称奇,科举登殿元;显公,由岁贡授南昌教授,转升监淄县知县;正公,体伟且勇决过人,尽忠不计生死,授殿前校尉,忿帝不道直言以谏。当代英才有:钭方芳(女),江西省肿瘤医院院长,江西省呼吸内科专家,入选“江西省百姓健康服务十大新闻人物”。钭春凤,主任医师,浙江医院肿瘤科主任。钭金法,主任医师,浙江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钭大康,缙云钭氏伤科医院董事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钭祖军,三次创业二次失败,坚持不懈,把企业发展成年销售3个亿,培育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钭耀琦,上海家诺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钭海平(女),省特级教师。钭旭彬(女),缙云县政协副主席。
大源支系子孙繁荣昌盛。始迁祖元瑞公,上精天文,下通地理,玩遇至三洲岭下,见其地气丰厚,就在庙东建房安居。显公从三洲岭下庙东迁千秧丘头。志芳公善知地脉之宜人,龙气之相配,见大源丕基荡平,秀峰抱护,由千秧丘头转迁大源。自此人杰地灵,云居雨集。生四子,长房有后裔分别迁居杨麻坑,宅坪,马加坑;二房有后裔分别迁居杨村,野前,黄山岭;三房有后裔迁居余溪等村庄。还有从大源迁丽水碧湖任口,本县马鞍山,杨山等村庄;以及外迁本省临安,建德等地。由宋以来,云礽世下,代有文人。宋时为县令有际公,明时为知县有名川公,为主簿者有志荣公,四川副使钭墀公等。近代有中医学家钭珊瑚,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当代英才有:钭洪福,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在铀矿作业仪器及测量方法研究、铀矿石火车计量站快速分析方法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成果颇丰。钭东星,中国著名孔子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论语义说》。钭晓东教授,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管理世界》、《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论点摘编及全文复印,出版多部专著和省精品教材。钭理强,中美药协会长,医学博士,武田千禧制药公司科学研究员,进行各种化合物和抗体的药效学研究,利用肿瘤疾病模型方面的经验帮助公司开发出了有效的新型的药物。钭正刚,锦江集团董事长,雄居2003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61位。在浙、鲁、豫等省建立了12座垃圾发电厂和能源综合利用电厂,是国内行中的佼佼者。钭子奇,1992年开始走上艰苦创业之路,发展至今企业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客户遍布欧美、非洲、亚洲、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钭江明,先后任《时尚先生》杂志总编,网易副总编,在中国传媒界影响颇大。
西源支系子孙自强不息。西源支系始祖淳公,字厚甫,由礼部儒士出身,为徐州司马大夫,因胞兄为处州刺史同随到任后,遂居处州府城太平坊,慷慨好施,忠厚正直,人咸仰而钦之。后迁西坑。淳公七世孙志养公,字晦若,精通子史,博览群书,自官店而迁西源,见其山明水秀,创置产业,隐居不仕。现代英才有:钭耀生、钭耀周两兄弟,耀周为中学校长,为人师表,成绩显著。耀生为小学教师,藏谱护宗,传为佳话。还有缙云团县委书记、《丽水商报》总编辑钭志强等。
缙云钭氏三支,像一宇三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一蔓三果,一脉相承,瓜瓞绵绵;是一树三枝,同本同根,分枝竞秀。
因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致使同宗不同谱,兄弟不相亲,喜庆不相贺,忧伤不相吊。鸰原相隔,臂膀失协,憾之已千年矣。
经钭氏文化研究会不懈努力,编委会和工作人员辛勤劳动,丙申年秋《钭氏统谱》终于面世。统谱既成,各族归心,有如游子归乡,更如孤雁回群。不仅上慰九泉之下列祖列宗,下安五云内外族男族女,而且完成了钭氏宗族的千年使命,顺应了和谐统一的时代潮流,实现宗族大同。功莫大矣,功在当代!利莫大矣,利在后世!
分支明世系,合谱续宗情。一本同源,血脉相连,或贫或富,是尊是卑,切莫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为万物之灵,亲亲而尊尊,德之本也。谨以此勖吾后世子孙:慎终追远,知根明伦,和谐奋进。
宗谱合编无常帑,幸赖众宗亲资助和族中贤达慷慨解囊,宗谱合编难题多,多蒙经验丰富者精心指导和诸位骨干呕心沥血;更蒙著名书画家尹舒拉撰联题词,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因编者水平所限,纰缪疏漏之处,实为难免;些许观点,抑或偏颇,请宗亲见原与指正!
是为序。
2016年春于丽水
有谁知道严氏家谱啊??急用!!!!!
本文2023-10-06 07:49: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