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证据能说明郭松龄是郭子仪后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有什么证据能说明郭松龄是郭子仪后人?,第1张

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除了他们自己家的家谱外没什么证据,而且就中国历代来说,攀附历史名人做祖先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

郭松龄是奉系大将之一,以起兵反奉差点逼的张作霖下台闻名。按照他的家谱记载,郭松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之后,在明朝时候移居东北,不过这个说法也只能当作参考。

家谱是中国记载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和主要人物的书,应该说在一定时间内,家谱还是可以反映出某个家族的出身和所属关系。不过时间一长就难说了,因为战乱等原因家谱中断或遗失的情况很常见,往往是到太平年间才进行重新编写,其中难免出错,所以时间越长,家谱越不可靠。而从唐朝到民国,历时时间很长,其中经历大规模的战乱都不少,郭松龄的家谱到底有多严谨,这个就很难说了。

而且中国历代攀附名人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也就是把忠臣显贵等有良好声誉的名士列为自己的始祖,比如说朱姓很多以朱熹作为先祖,而包姓很多以包拯为祖,甚至有不顾历史名人出身一网打尽的,比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将张良、张飞等历代张姓名人都编写了进去。另外还有一种倒过来的情况,就是某个名门没落以后,主动将当时的同姓名人拉进来。比如南宋时的杨沂中(杨存中),深受赵构宠信,死后追封和王。名将杨业的后人因为杨沂中的祖先叫杨信,于是认定和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同一人,将杨沂中也加入族谱。虽然杨沂中的祖先是儒生,而杨业的父亲是割据一方的大将,不大可能是同一人。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族谱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因此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也只能看看,别当真。

郭氏族谱字辈分如下:

1、湖北十堰郭氏宗谱辈分

老派:文 吉 大 学 楚。

新派:如 维 万 盈 崇、世 代 永 兴 隆、南 国 联 宗 绪、西 江 念 祖 风、发 源 吉 安 地、肇 本 太 和 中、秉 礼 家 声 远、明 经 科 第 通。

2、河南郑州郭氏宗谱辈分:武 大 新 彦 守、志 承 永 世 朝、万 尔 生 长 太、明 廷 载 元 良、汝 其 成 先 德、庆 绍 纪 锁 昌、繁 衍 克 和 顺、家 传 本 诏 同、洪 基 秉 真 正、迁 祖 思 光 隆、师 学 化 士 法、京 周 文 航 兴。

扩展资料: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500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500多万,大约增长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

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

-郭氏族谱

-郭姓

周忱(1381~1453)明前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进学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

整顿税粮

       周忱巡抚江南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整顿江南税粮。江南田赋重,赋税拖欠,百姓生活艰难。周忱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他不带任何随从,向农夫村妇详细询问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希望如何处置。时间长了,百姓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彼此相处如家人父子。他对下级也比较宽和,有好多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向他们请教。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如苏州知府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都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明代江南官田重赋,是明代经济财政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沉重的负担,迫使农民大批逃亡,国家税源减少,拖欠严重。苏州府,从永乐二十年至洪熙元年(1422年——1425年)欠粮392万石;松江府,从永乐十三年至十九年(1415年——1421年)不得不免征几百万石。宣德初年,苏州府累计拖欠至790万石。宣德五年(1430年),松江额定征收田粮的起运部分为439万石,实征66万石,只征得15%。实在如有人所说:“只负重税之名,而无征输之实。”从朱元璋时候(1367年——1398年)起就一直颁布减轻税额的诏令,但多数情况是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因为江南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承担着官僚、勋贵的巨额俸禄支应。到宣德年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再次下诏减轻官田税额,而户部考虑到支出的困难,往往“私戒有司,勿以诏书为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忱被派往江南整顿田赋。周忱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72万石(《明史·食货志》)。周忱本想更多地降低一些官田税率,如,当时一种田称古额官田,税额特别重,耕种者无力负担,周忱请求依民田起科。太师郭资和户部尚书胡濴便弹劾他“变乱成法,沽名要誉”,要求给以惩治。宣宗虽然批评了郭资、胡濴,但也没有答应周忱的请求。朝廷不愿承受更多的“损失”。周忱便把思路转到以灵活的政策办法促进赋役改革和均平负担上来。

改革运输

       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当时江南田粮运送北京,有军运,有民运。民运中,运夫百姓的负担相当沉重,“军船给之官,民则僦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周忱与漕运总督陈瑄商议,将江南漕粮兑给漕军运输,具体办法是:民运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兑,然后由漕军运至通州。每正粮一石民运至淮安,加耗粮五斗,运至瓜洲,加耗五斗五升。江南卫所官军就附近仓廒直接运输,另加给过江米二斗,铺垫芦席费五合。这个办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运输要加耗,鼠雀吃食、水中漂没、腐烂等都会有消耗。所以田粮正项之外,耗米征收是一大负担,也是一大漏卮。最大的问题是“豪有力者只供正额,而一切转输诸费,其耗几与正额等,乃独责之贫民。此耗之不得其平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宣德八年(1433年),周忱创“平米法”。平米,指正额与耗米两项而言。其办法是:“官民田皆画一加耗。初年正米一石加耗米七斗,计输将远近之费为支拨。支拨之余者存积县仓,曰余米。次年余米多,正米一石,减加耗为六斗。又次年益多,减加耗为五斗。”在平米法的基础上,又建立“济农仓”。济农仓米的来源,其一就是平米支拨后存留的余米,此外,还有丰收年发官钞所籴储存的粮米,以及奏定“京俸就支法”所节省的耗米。据周忱于宣德七年(1432年)所奏:“先是,苏、松、常三府岁远南京仓米100万石,以为北京武职之俸。每石外加盘用耗米六斗。然前俸既可以南京支取,独不可以三府就取乎?是岁,减耗米60万石。”又据《明史·周忱传》,这个就支办法规定,给予就地支取者每俸米一石船价米一斗。所节余部分是耗米每石五斗。另外,在某些县份还有向富人劝借米,清理豪右侵占绝户田租等。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不幸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买办纳官丝绢,修理舍、廨、庙、学,攒造文册及水旱祈祷”等都随时支用。这种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实际上开了赋役合征的先河。在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中具有开创意义。周忱亦以善理财赋著称,如《明史·周忱传》指出:“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正统初年(1436年左右),由于宝钞的贬值和铜币的窳败,银货币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流通开来。连国家与皇帝的权威也不得不屈服于它的势炎。于是江南400万石漕粮也折征为100万两白银。这就是金花银的出现。田赋实物税粮改折为白银,对纳税者免除了运输等盘费与麻烦,就是改折为布、绢等“折色”物品,也比缴纳“本色”粮米合算。周忱向朝廷尽可能争取缴纳“折色”,同时,利用米粮、布绢、白银作为调节赋税负担的杠杆。“忱请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松江为明代棉纺织中心。洪武(1368年——1398年)时已有以布折赋的先例。周忱再次奏请恢复松江、常州部分秋粮折布缴纳。

       明代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公私皆便。洪武间,因为北方地旷人稀,便于江浙苏、松等处按田粮佥派人夫到凤阳等地养马走递,充当驿夫。正统间,周忱奏请以秋粮带征耗米,易银交付北方有关地区,从而减轻了江南马夫的负担。

       正统初年(1436年左右),周忱被任命巡视淮安、扬州盐务,以整理那里的盐课拖欠。

       周忱命苏州等府拨余米一二万石至扬州盐场,抵作田赋,而令灶丁纳盐支米。当时米贵盐贱,饶足,施及外郡。

黯然离世

       周忱的改革触及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在朝廷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正统七年(1442年),豪强尹崇礼攻击他“多征耗米”。九年(1444年)给事中李素等弹劾周忱“妄意变革,专擅科敛”。景泰元年(1450),当国难当头之际,应天府豪民彭守学又攻击周忱“多收耗米”,甚至攻击他“变卖银两,假公花销,任其所为,不可胜计”。户部竟奏请“分往各处查究追征”。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周忱被迫致仕。

       “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馑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

       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卒。终年七十三。卒谥文襄。著作有《双崖集》。

       总而言之,周忱是一位为民请命而不会自保的官员,一生赢得生前身后名,却被罢官夺爵,郁郁而终,得意民间,失意官场。

邯郸美食排行榜前十名如下:

1大名五百居香肠:

大名五百居香肠是邯郸市大名的名吃,更是邯郸市的八大美食之一,起源于道光元年,它主要是新鲜的六成瘦肉、四成肥肉、新鲜的肠衣制作而成,做好的香肠越嚼越香,经久耐放,夏天也不腐不蛀。

2永年驴肉:

世人说得好,“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永年县的驴肉历史悠久,传承下来卖驴肉就数郭家,有300多年的历史。以优质驴肉为原料,肉质鲜美,肉味十分鲜美,肥而不腻,香而烂,吃不腻,意犹未尽。

3一篓油水饺:

一篓油水饺是邯郸市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主要原料是猪肉、面粉、酱油、盐、味精、姜、香油等配料调制而成。咬破饺子皮,里面的汤汁流出。它既新鲜又美丽。虽然很热,但味道很好。这是一种不容错过的美味小吃。

4驴肉卷饼:

驴肉卷饼是邯郸市武安的经典传统名吃,用薄饼卷着切碎的牛肉,里边再放点小葱,卷好就可以吃了,饼香味加上驴肉的松软多汁,吃着绵软可口,香而不腻,非常解馋哦。

5圣旨骨酥鱼:

圣旨骨酥鱼不仅是邯郸的名菜,同时也是河北省的传统名菜。从名字上就能猜出来这道菜肯定和某位皇帝有关,没错,这道菜是被赵匡胤颁旨御封的。

这道菜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看起来很完整的一条鱼,但是吃起来却骨酥刺烂,从头吃到尾可以一点不浪费,吃过的人无一不赞不绝口,所以也被誉为“千年经典,华夏一绝”。

6郭八火烧:

郭八火烧是邯郸市大名县的传统非遗名吃,这种火烧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层多且薄,每一个火烧有二十五到三十层,外表金黄油亮,吃着焦香可口,皮酥里筋,鲜美可口。

7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由王德兴创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因诨号叫“二毛”,故俗称”二毛烧鸡“。所以,二毛烧鸡也是河北省邯郸市的传统名菜,也是中国老字号之一,属于河北菜系。因味道不变,经久不衰,被载入国家史册《辞海》:“八大地方风味美食”;大名“二五八”首先,邯郸十大名小吃。

8魏县大锅菜:

魏县大锅菜又叫烩菜,是邯郸地区最出名的大锅菜。一般是用猪肉、海带、粉皮、木耳等多种食材和调料一起用大锅熬制出来的菜肴,所以被大家称为大锅菜。在邯郸地区,不管是婚嫁还是其他喜事,都少不了这道特色菜肴。

9南沿村拉面:

南沿村拉面起源于邯郸南沿村,属于当地的绿色食品,期间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用的都是中草药和山羊肉,以及佐料炒制的卤料,吃着面汤鲜,卤料香,肉酥烂。

10老槐树烧饼:

老槐树煎饼是邯郸十大小吃之一,形状呈圆形,表面撒满芝麻,口感香咸,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深受当地人喜欢。老槐树烧饼是因邯郸新华街丁字胡同的一棵四人合抱的百年老槐树,古朴苍劲。树旁边有家夫妻烧饼铺制作出来的烧饼酥脆味美,因此“老槐树烧饼”的好名声不胫而走。

是自杀的。

朱棣称帝的第七年,这几年的时间,国家昌盛,朱棣的位置也已经稳了,基本上所有的权利也都已经被朱棣收归囊中,这时候他。巡视北平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平安,然后问身边的人,平安现在还活着吗?身边的人回答,还活着呢。

后来这句话也传到了平安的耳中,因为这一句话,平安也意识到皇帝对于自己还是有一些怀恨的,为了当时自己的家族,只有选择自杀。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平安,明朝早期将领、官至北平都指挥使。明太祖养子,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

洪武元年(1368年),其父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在跟随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时战死,平安继承其父之职,后屡任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派军平乱,平安以列将的身份随军出征。耿炳文为朱棣大败之后,建文帝派李景隆接替其统帅之位,任命平安为先锋。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棣欲图渡过白沟河,回援北平,在白沟河侧与平安相遇,平安率领万余骑兵准备拦截,朱棣看不起他,扬言要击败平安,但双方交战之后,朱棣却不能如愿。时朝廷六十万军队驻扎在白沟河上游,朱棣亲率将士冲入阵中,以百余骑在前,假装退却,令平安军队骚动,朱棣趁机攻击,平安只得败走。

深夜时各自收兵。第二天,两军再战,平安连败朱棣部将房宽、陈亨二人,朱棣觉得形势不利,亲自上阵战斗,冲入阵中,平安十分勇猛,差点刺中朱棣,然而朱高煦率领援军赶到,朱棣得以逃脱。

五月,李景隆败走济南,朱棣率军围攻济南,平安率军驻扎在单家桥,出兵御河夺取燕军的运饷船只,又挑选五千名水性好的士兵渡河逼近德州,加上济南城内铁铉、盛庸的坚守,朱棣被迫撤军,平安和吴杰进驻定州。九月,任左副总兵。

-平安

有什么证据能说明郭松龄是郭子仪后人?

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除了他们自己家的家谱外没什么证据,而且就中国历代来说,攀附历史名人做祖先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郭松龄是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