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良公是吉蕴公第几代后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志良公是吉蕴公第几代后裔,第1张

吉蕴公是明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他的后代较为有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吉瑞公。而志良公是吉瑞公的后代,属于吉蕴公的第三代后裔。下面就来做一些论述。

首先,吉蕴公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学者,为明初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有《吉氏家塾考》、《吉氏家谱》等,对于明代的家族文化和教育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吉蕴公的影响力不仅在明代,而且在清代和现代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其次,吉蕴公的后代中,最为有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吉瑞公。吉瑞公是吉蕴公的孙子,他的著作有《蒿里行》、《咏柳》等,被誉为明代中期的文学巨匠。吉瑞公的文学成就不仅在明代中期,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志良公是吉瑞公的后代,属于吉蕴公的第三代后裔。虽然志良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很多的记载,但他作为吉蕴公的后代,也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吉蕴公、吉瑞公和志良公都是吉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化和学术成就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志良公是吉蕴公的第三代后裔,属于吉氏家族的传承者之一。吉蕴公、吉瑞公和志良公都是吉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传承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网上都有,为何让别人给你查?那么懒?

一、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二、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三、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吉(jí)姓源出有: 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汲县一带),赐姓姞,称姞伯儵,后来建有姞姓燕国,史称南燕国。在史籍《左传》中,称南燕国为燕国,称召公奭的封国为北燕国。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南燕国的史事记载要较之北燕国早得多,频见记述。

在姞伯儵的后裔子孙中,有省去“女”偏旁简化为吉字者,世代称吉氏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兮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属下有个贤臣叫兮甲,号尹吉甫。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称兮甲吉父,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龙马潭区石洞镇),封地为房邑(今湖北房县),逝世后葬于青峰山。据史书记载,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迹。曹植在《贪恶鸟论》中就抨击兮甲:“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伯封在《黍离》中也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对父亲兮甲的哀怨溢于言表。

在兮甲的的支庶后代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吉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甲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中吉氏史称正宗。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为得姓始祖。 源于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吉白氏,莘姓后。”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今陕西合阳),建立了莘国。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采纳姜太公之策,由远及近,莘国最后为其所吞灭。莘国灭亡以后,国人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莘氏。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迁居于吉白(今宁夏固原西吉),以地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后又因避羌狄与秦国之间的战乱而再次迁徙向东,最后由于与楚国贵族联姻而世为楚国下大夫。

在吉白氏族人后裔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靺鞨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勿吉,就是唐朝时期靺鞨民族的本号,在古代,古肃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时期称为“靺鞨”,北魏时期称为“勿吉”,靺鞨民族以国地之称为氏,称勿吉氏,为后世黑水女真的先民。

在唐朝时期,勿吉氏即有冠汉姓为吉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温迪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记载:“凡白号之姓:完颜、温迪罕……皆封金源郡。”

在女真温迪罕氏族的分衍后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为金国时期著姓重臣,多为宰相、或某路军政长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时期即有改为汉姓吉氏、迪氏、温氏等,并很早即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鸿吉哩氏,世居费达木村(今黑龙江北岸)、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⑷蒙古族吉礼图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ri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⑸蒙古族吉尔必斯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rbi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另外,蒙古族减里吉氏、减里吉歹氏,后皆冠汉姓为吉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记载:

⑴满族承吉氏,亦称成尼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满族多锦氏,亦称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独斤氏、金郭时期女真独吉部,以姓为氏,满语为Dogin Hala,世居黑龙江索多理村(今黑龙江上游)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富氏等。

⑶满族额尔吉氏,满语为Ergi Hala,汉义“边”,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乌里布(今黑龙江哈尔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边氏等。

⑷满族古尔吉氏,满语为GurgiHala,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⑸满族哈尔吉氏,满语为Hargi Hala,汉义“水流湍急之处”,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⑹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⑺满族吉噜氏,满语为Giru Hala,汉义“模样、骨骼、弓胎”,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⑻满族吉郎吉瓦尔喀氏,满语为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长白山苏苏村(今长白山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⑽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⑾满族庚克勒氏,满语为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共有姓氏,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果尔吉氏多冠汉姓为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吉] 满族老姓包括:吉尔吉氏、吉尔吉瓦尔喀氏、吉噜氏等。

吉尔吉氏 Girg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广宁正安堡,所冠汉字姓吉。

吉郎吉瓦尔喀氏 Giranggiwark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长白山苏苏村,后冠汉字姓吉。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发尔那]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长白山苏苏村,征明屡立战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兄子霍尔和代袭。

吉噜氏Giru Hala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模样、骨骼、弓胎”,世居吉林乌拉等地,后冠汉字姓吉。其姓氏著名人物有:骑都尉乌珠克图。

姓氏跟旗族没有直接关系,每个姓氏都可以是镶黄旗的哦

吉炳伟兄弟两个。吉炳伟的哥哥吉炳轩,均是河南孟津县人,所以吉炳伟兄弟两个。吉炳伟,男,1963年9月生,汉族,河南孟津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1985年8月加入中国***。

吉姓是汉族。

当代吉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4%,为全国第一百九十五位大姓姓氏。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海南,这四省大约占吉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云南等地。江苏是吉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吉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鲁苏、山西、海南三块吉姓聚集区。

吉姓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

扩展资料:

吉姓的起源:

1、系出吉夷氏。吉夷氏,古代传说中姓氏,继次民氏之后,治世有因提纪十三氏,其第八氏为吉夷氏,为早于黄帝时代的氏族。吉夷氏之后有吉氏。

2、系自姑姓。黄帝裔孙伯僬,封于南燕,其地东都燕县,故地在今河南汲县西,赐姓姞。在商朝时为侯国,进入周朝,改为吉。姑姓吉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3、出自兮姓。西周宣王时吉甫为师尹,师尹位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首,商、西周为辅弼之官,子孙或以官为尹氏,或以字为氏为吉氏。兮姓吉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4、金陵吉氏,其先姓安,为西域安息国人,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改姓吉氏。清嘉庆年间两广总督吉思哈,满州镶白旗人,姓乌苏氏,子孙以其名首字吉为姓。清时青海西宁土司吉保,西番人,为土族先民,后裔以吉为姓。

-吉姓

志良公是吉蕴公第几代后裔

吉蕴公是明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他的后代较为有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吉瑞公。而志良公是吉瑞公的后代,属于吉蕴公的第三代后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