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有哪些民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湖南湘西有哪些民族,第1张

湘西现有民族43个,主要少数民主有土家族、苗族。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下辖自治州(地级行政区),首府驻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之间,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远古的有中华苗族祖先蚩尤、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近现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抗倭英雄彭荩臣和彭翼南、抗英英雄郑国鸿、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杨岳斌、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罗荣光、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国元帅贺龙,现当代的文学家有沈从文、彭学明,艺术家有黄永玉、何继光、宋祖英、黄永厚。可以说,湘西在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里,在贺龙和吴八月的枪杆里,在沈从文和彭学明的作品里,在何继光和宋祖英的歌声里,在黄永玉和黄永厚的画卷里。

湘西的社会发展,经历了自然采集、狩猎、捕鱼的原始生产阶段,岁月悠悠,湘西先民们从原始的釆集走向渔猎,走向畜牧,完成了其社会生产自身进化的初级阶段。加之其地域独特,族类纷繁,故其原始的生产阶段中,就己经开始形成其特异的渔猎和畜牧文 化,演绎着从原始经济走向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完善,人类开始从单纯的经济生产发展到手工艺生产。于是,便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生产作坊。湘西的生产作坊出现的历史不长,大约在汉唐之际,才逐渐兴起。其中尤以加工粮油的榨坊,碾坊、磨坊、礁坊;生产其他所需品的造纸坊、染布坊、酒坊等最具代表性。

湘西的农耕生产稍晚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开始有了初期的农业种植文化。尽管社会生产在不断进步,由于大山阻隔,其农耕生产依然较为落后,刀耕火种这一原始生产习俗在个别村寨中一直伴随着精耕细作延续至民国。至于其林业生产习俗直到清改土归流后,才开始注意经济林业的生产,如油桐、油茶、茶园和漆林等的栽培活动。

尽管湘西人旧时多重农轻商,但据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湘西就有较大的集市贸易活动。湘西各族人民称赶集为赶场。各乡镇一般都设有集市,每隔 5天定为“逢场”日,附近村民或买或卖,或会亲朋好友,或赶集玩耍。且临近的集市逢场日一般都尽量错开,从而使得方圆数十里的区域几乎每天都有“逢场”,从而加速了农村商品的交流,促进了湘西商品经济的繁荣。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年主要活动。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1)除夕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2)过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玩龙灯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中国有土家族8,037,014人(2000年人口普查),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为土家族的世居地,四省聚集了9545%土家族人口,其余散居各地。 湖南省 有土家族2,639,534人,占土家族的3284%,占湖南人口的417%(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一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南第二大民族。湖南土家族分布于18个县市区,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张家界全境4个区县,常德的石门和桃源,怀化的沅陵、芷江、溆浦和麻阳。 湖北省 有土家族2,177,409人,占土家族的2709%,占湖北人口的366%(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二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北第二大民族。湖北土家族分布于16个县市区,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宜昌的五峰与长阳2个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荆州的松滋市,神农架林区。杂居区有兴山、秭归、秭归等县市。 贵州省 有土家族1,430,286人,占土家族的1780%,为土家族人口第三大省份,占贵州人口的406%(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土家族也是贵州是除汉、苗(4,299,954)、布依(2,798,200)与侗族(1,628,568)以外的第五大民族。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于3地、州的11个县、市,即铜仁地区包括印江与沿河2个土家族自治县、铜仁、江口、思南与德江共计6个县市;遵义的道真县;黔东南的岑巩与镇远2县。其他杂居区还有石阡与松桃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 有土家族1,424,352人有土家族1,430,286人,占土家族的1772%,占重庆人口的467%(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四大省份,土家族也是重庆第二大民族。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于11区县,即石柱、秀山、酉阳与彭水4个土家族自治县及奉节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万州、涪陵等区县。

满足10万以上的只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在湘西也算少数民族吧······)。土家族分布在湘西北部,主要在龙山、永顺、保靖;苗族多在(相对)南部的花垣、吉首、凤凰、古丈和泸溪。不过土家族的总人口比苗族多。

土家族的风俗有节日民俗、工艺民俗、婚育民俗、交通民俗、饮食民俗。

一、节日民俗

土家族节日有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土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为纪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每年9月20日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湘西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二、工艺民俗

土家织锦史称“寅布”、“溪州斑布”、“土锦”等。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它是以棉纱为经线,用各色自染的丝、棉、绒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反面挑花织成。

挑花,又称挑纱、数纱、十字绣、十字挑花、扯扯花,是湘西民间工艺的一种基本针法。单面挑只正面现花纹,双面挑是内外两面都现花纹,无正反之别,十分结实美观。湘西的挑花图案,构图新颖,整齐对称,纹样多为花蝶鸟兽之类。

三、婚育民俗

土家族婚姻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据史载资料所言,唐宋以降,有“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的婚姻现象,“改土归流”后始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并用花轿迎接。

四、交通民俗

湘西乡民多居住在山岭河谷间,坡陡路险,出行多有不便。俗语道:隔山叫得应,走到要半天。漫长的岁月中,湘西人以不同的形式修路架桥,创造着适应其地域特色的水陆交通和运输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民俗。

五、饮食民俗

湘西地处我国西部,在饮食上除了喜酸辣之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颤子饭、社饭、米豆腐、篙菜粑、铁骨猪肉小炒、腊肉炒黄鳝、蜂蜜扣肉、牛肉汤锅、萝卜炖羊肉等。

湘西的特产有普氏甜橙、凤凰猕猴桃、湘西米豆腐、湘西土家腊肉、古丈毛尖、小米面蒸肉、苗酸汤、湘西土匪鸭、中华猕猴桃、南瓜饭、保靖金茶、香泉酒、酒鬼酒。

湘西特产一:湘西_柑

湘西_柑是湖南湘西的特色水果。湘西自治州的_柑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湘西寒冷期短,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柑橘生长。生产出的_柑果实橙**,易剥,色泽鲜美,肉质脆嫩,汁液丰富。

湘西特产二:湘西米豆腐

湘西米豆腐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的一大特色。这是一种由大米、大豆和酸橙制成的当地传统小吃。湘西米豆腐味道清香,拌有调料,有一种地方风味,可做熟食,也可做冷食。

湘西特产三:湘西土家腊肉

要说湘西好吃的小吃,湘西土家腊肉一定是其中之一,是湘西张家界著名的特产之一。湘西人每年都习惯做熏肉。年关将近,就把年猪杀了,用猪肉、猪头、猪脚做腊肉。土家腊肉的做法多种多样,很多湘菜都会用到。

湘西特产四: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因地而名,产于湖南湘西。它由合适的茶树品种的嫩芽制成,并经过精心加工。具有紧实、色泽翠绿、清香嫩滑、口感醇厚甘甜、耐冲泡等特点。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被誉为“绿茶之宝”。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得名,便是如此。

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

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参考资料:

://baikebaidu/linkurl=cwJJ3BDXEl6JtE2n4NrWD8VucaTfzfUUtqW60Q4OyrGjZym4C6agPf1KjC6HYGkolBQ7TQ_TDvFnbagRO06h5a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

“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

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

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

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

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土家土家族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地带;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有835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湖南湘西有哪些民族

湘西现有民族43个,主要少数民主有土家族、苗族。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