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的介绍
历史沿革:据《蒋姓家谱》记载,蒋姓一世祖蒋家富于明万历年间,自本县新镇蒋村迁此定居。后因蒋姓户众,明崇祯年间改村名为蒋村(另说,明代万历年间自洪洞迁入)。 地理位置:屯子镇蒋村位于浚县北部15公里处,安长公路从村东穿过,西临善化山,距鹤濮高速5公里,南距镇政府2公里。 基本概况:人口3500余人。屯子镇汽车站、派出所、变电站、邮政所、第二初中等多家单位均设在该村。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优质小麦、玉米。采矿业、运输业较发达,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生产的碎石、石灰等远销濮阳、长垣等周边各地。沿安长公路有商店、饭店等多种经营实体。村内拥有石料厂、面粉厂、预制板厂、养牛场等多家经济实体。
郯城县
编辑
同义词 郯城一般指郯城县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兰陵四县区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77%。[1]
截至2011年,全县下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2个开发区,总人口97万人。2014年,郯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2亿元。[2]
中文名称
郯城县
外文名称
The County Of Tancheng
别 名
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山东省临沂市
下辖地区
李庄、马头、港上1街道12乡镇
政府驻地
郯城县郯城街道人民路29号
电话区号
0539
邮政区码
2761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最南端,与江苏相邻
面 积
1189平方公里
人 口
97万 (2013年)
方 言
郯城方言
气候条件
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郯国故城、银杏古梅园、麦坡地震址、马陵古战场遗址、郯子公园等
机 场
临沂机场
火车站
郯城火车站
车牌代码
鲁Q
行政代码
371322
GDP
2572亿元(2014年)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刘纪民,县长:刘连栋
特色小吃
马头烤牌、糁、沓煎饼、盐豆子等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地质
▪ 地貌
▪ 河流
▪ 气候
4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 水资源
▪ 矿产资源
▪ 生物资源
▪ 药材资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经济
▪ 农业
▪ 工业
▪ 固定资产投资
▪ 贸易
7 社会事业
▪ 医药卫生
▪ 文化事业
▪ 教育
▪ 科技
▪ 城建
▪ 城市公交
8 历史文化
9 旅游
10 交通
▪ 铁路
▪ 公路
▪ 机场
▪ 港口
11 特产小吃
12 著名人物
13 城市荣誉
历史沿革
编辑
山东省 郯城市 古地名:臧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后,其地又归楚。直至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秦州,东濒东海,西南到洪泽湖一带,为本县建置盛期之一。
汉承秦制。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县建置更趋复杂。先是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仍旧。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晋初,复称东海郡,郯县属之。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3]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民国2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民国14年(1925年),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民国17年(1928年),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民国25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马头镇。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1941年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此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苍山)二县。
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1947年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区公署。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3]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2]
行政区划
编辑
2014年郯城县行政区划图
1994年11月10日,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
1995年12月18日,撤销高峰头乡、庙山乡,设立高峰头镇、庙山镇。
1996年7月3日,撤销港上乡、沙墩乡,设立港上镇、沙墩镇(鲁政函民字[1996]32号)。
1997年6月4日,司家乡更名为清泉乡(鲁政函民字[1997]25号)。
2000年,郯城县辖11个镇、11个乡。
2000年12月29日,撤销十里乡、归义乡,将其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将其并入泉源乡;撤销高册乡,将其并入马头镇。即郯城县由11个镇、11个乡调整为11个镇、6个乡:郯城镇(归义乡、十里乡)、马头镇(高册乡)、重坊镇、李庄镇、褚墩镇、杨集镇、高峰头镇、庙山镇、黄山镇、港上镇、沙墩镇、胜利乡、新村乡、花园乡、红花乡(大尚庄乡)、泉源乡(清泉乡)、归昌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11年3月,原辖褚墩镇、黄山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街景
2011年8月,撤销李庄镇、沙墩镇,合并成立新的李庄镇;
2011年8月,撤消新村乡,设立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经过乡镇整改合并后,郯城县辖1个街道(郯城街道)9个镇(马头镇、李庄镇、重坊镇、杨集镇、庙山镇、港上镇、胜利镇、高峰头镇、红花镇)3个乡(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2个开发区(郯城经济开发区、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4]
地理环境
编辑
地质
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遗址
郯城县地处沂蒙山南麓,当沂沭河断裂带南延部分。断裂带东侧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则隐伏于第四系复盖层下,并向西南延伸。这四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通过县境,构成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晚期新构造活动中又被北西西向断裂所切错,致使区域地质更趋复杂。[5]
地貌
郯城马陵山之战遗址
郯城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为二千五百分之一,海拔26~58米。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 [5]
河流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流向多为自北向南,均为季节性河流,郯城县主要河道45条,全长6207公里。沂河、沭河纵贯县境,为过境主要河道。其次还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苏鲁边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等。基本具备承接客水、排泄内涝的功能。 [5]
气候
县境属暖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依照气候学上之物候现象和气温变化划分四季,各季不等长。冬季最长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为63天。冬季寒冷少雨,为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为湿润性气候,春秋季为温暖宜人的半湿润气候。但随着地球大气趋于变暖和污染加剧,县内气温增高,降水减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137度之间,南部高于北部。气温的变化明显。县内降水量的特点是南部多于北部,中部最少。[5]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1999年调查,郯城县土地总面积为1968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1393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71%。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202万亩,人均14亩,园地面积120万亩,人均占有008亩。非农用地面积575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29%。[6]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比较充沛集中。汛期易发生洪涝,而春秋又常出现干旱天气。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过境水的利用量较小。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匀。 [6]
矿产资源
郯城县因其在大地构造上的特殊地位,地层比较齐全,构造十分复杂,拥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据资料统计,金属矿有铁矿,非金属矿有煤、金刚石、重晶石、石灰岩、建筑黄沙、建筑石材等。
铁矿:境内铁矿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十里乡小埠岭一带,故名“小埠岭铁矿”。截至2010年,该矿C级储量为1628万吨,开采品位平均50%,最高可达64%。另有东北方向距该矿一公里处的马屯矿区,储量为185万吨。上述两区内矿石皆属自熔性磁铁矿,具有品位高、熔点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
金刚石:为境内代表矿种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发现的四颗特大金刚石中,有二颗出自郯城县境内。一颗是1981年8月在县内金刚石矿所发现,重12427克拉,在四大钻石中位居第三,取名“陈埠2号”;另一颗是1937年秋天在李庄镇金鸡岭发现,重28125克拉,为中国钻石之最,比位居第二的“常林钻石”几乎重一倍。[6]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除人工栽培植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外,野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且有较强的适应性。
动物:截至2010年,县境内动物有600余种,主要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昆虫类。随着人口的增长,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无计划的捕杀,野生动物日渐减少,有的已经绝迹或接近绝迹。
郯城银杏林
植物:县内植物种类繁多。截至2010年,郯城县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种,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种,栽培植物104种。各类植物中,林木树种中以杨、柳、槐多见,银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药材有毛莨等百余种。小麦、水稻、玉米则为境内主要栽培植物。[6]
药材资源
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境内出产中药材300余种,以植物性药材为多,动物性药材和矿物性药材种类不多,产量也较小。
植物性药材:羊蹄(土大黄)、天门冬、太子参、牛膝、白芷、何首乌、地榆、防风、黄芩、葛根、山药、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远志、枣仁、柏子仁、芫条花、柴胡、丹参、桔梗、苍耳、茵陈、鹅不食草、瓜蒌、兔丝子、紫苏、薏芯仁等。
动物性药材:土元、地龙、金蝎、刺猬皮、桑螵蛸、蝉蜕、蜂房、夜明砂、蛇蜕、僵蚕等。
矿物性药材:云母、钟乳石、朱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6]
人口民族
编辑
人口
街头小品
1959年,郯城县总人口即达4793万人;1969年,郯城县总人口为6316万人;1979年,郯城县总人口增至7486万人;1989年,郯城县总人更达8509万人;1999年,郯城县总人口已达9645万人。建国50年,本县净增人口5509万人,净增率达1365%。此人口数字为建国前186年间所增人口的168倍。若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338770人计算,郯城县1953—1999年46年间,即净增人口5758万,净增率1481%,更为建国前186年间所增人口的172倍。14976降至1312平方公里。[7]
2010年,郯城县总人口92万人。2011年,郯城县总人口927万人。人口分布密度:从空间分布看,与山河相间之地貌特点一致,呈随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点。 马陵山绵延东境南北60余公里,约占郯城县总面积12%,此山区为县内人口密度最小地区,沂沭河川流县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干流两岸1公里之内为县人口最为稠密区,山河之间或两河之间涝洼地区,其人口密度介于二者之间。 从性别构成比来看,郯城县男女性别比为10619:100。[8]
2012年年末,郯城县总户数259万户,总人口941万人,非农业人口233万人,男性485万人,女性45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5‰。[9]
民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548233人,占总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其它有壮族6人,朝鲜族4人,满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764884人,占总人口的9954%,比1964年普查增长3940%,年均增长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长153%;其它民族为满族13人、壮族5人、朝鲜族4人、蒙古族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郯城县有17个民族。其中汉族871079人,占9952%;比1982年普查增长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1982年普查增长16%;其它民族为蒙古族7人,朝鲜族3人、苗族11人、藏族2人、彝族10人、壮族7人、布依族4人、满族22人,侗族1人、瑶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3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土族1人。 [7]
2011年,郯城县汉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为满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
经济
编辑
城市夜景
郯城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瘦肉猪生产基地县。是银杏、板栗、琅琊草、葱蒜姜椒等优质基地。郯城县为全国四大银杏产区之一,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誉。县内定植银杏70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树28万株,年产银杏200万公斤,银杏生产已成为郯城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纸、机械、煤炭、建材、纺织、食品、印刷等行业的生产体系。
2010年,郯城县生产总值达到1904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13%,其中一产增加值239亿元,增长36%;二产增加值925亿元,增长13%;三产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22:486:3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05亿元,增长2505%,实现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48亿元,增长246 %;地方财政收入563亿元,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5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8元,增长149%。[10]
2012年,郯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84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115%。其中,一产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10074亿元,增长95%;三产增加值9058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09:469:42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2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94亿元,增长228 %;地方财政收入639亿元,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8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6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69元,增长1385%。[9]
农业
2005年,郯城县粮食总产6192万吨,增长235%,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增银杏绿化覆盖面积6万亩、杞柳5000亩、琅琊草2000亩,无公害蔬菜12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23家,农业龙头企业248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2家。各项支农政策全面落实。降低农业税2个百分点,农民减负2437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1526万元。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发放贴息贷款146亿元,扶持致富项目74万个。[11]
2012年,郯城县粮食总产量761万吨,单产5155公斤,第8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畜牧业发展良好,猪存栏358万头,出栏515万头,肉类产量达到5万吨。 [9]
工业
200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3亿元、增长717%;利税1149亿元、增长8252%;税收28亿元、增长36%;完成工业总投入267亿元,新上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126个,其中过亿元的7个;有5家企业实现税收过千万元,其中恒通化工153亿元;郯城县工业产值利税率达127%,高出全市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低62个百分点。累计投入744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0万元。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到248%,提高了13个百分点。郯城县新增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个、总数达到8个,有60家企业通过山东省QS质量安全认证,2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德兴食品公司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顺利完成了县纸板厂、黄山煤矿改制工作。[11]
2012年,郯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44家,亏损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377亿元,增长191%,其中轻工业173家,实现产值2453亿元,增长186%;重工业71家,实现产值1312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2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耗电量1333亿千瓦时,增长278%。高新企业比重上升,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81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比重2337%,同比提高095个百分点。新凯电子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仁和制药、博士乐液压被评为临沂市企业技术中心。2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家为国有,145家为股份合作经济,14家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其它经济成分为82家。民营工业企业产值3676亿元,增长192%。三大主导产业全年实现产值2807亿元,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5%。全年新建55个招商项目中有45个属于三大主导产业。郯城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17家,亏损企业2家,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5家,签订合同额686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营业利润6960万元。全年建筑行业平均从业人员20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1人,持证上岗人员987人。[9]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郯城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增长448%。工业总投入267亿元亿元,新上和技改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126个,其中过亿元的7个。2004年确定的工业重点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县啤酒厂由河南金星集团成功重组,总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规模。[11]
2012年,郯城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266个,完成投资额1043亿元;房地产完成投资额48亿元,合计1094亿元,同比增长228%。按行业构成划分:一产项目8个,完成投资额175亿元;二产项目144个,完成投资额656亿元;三产项目114个,完成投资额4185亿元,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48亿元。房地产企业投资完成48亿元,同比减少33%。销售面积为2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92亿元,每平方均价3283元,同比分别增长291%、614%、25%。[9]
望采纳
蒋隽秀:优异出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上:“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
名字对于我们来说远远不止是一个代号这样简单,它传承着家族血统的烙印,更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它对人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取一个好的名字还需考虑其文化内涵、教育意义、音韵、字型、家族传统等的因素。
蒋 辉:明时自句容蒋岗迁居镇压江南门城内。丹徒蒋氏始祖。
蒋朝万、蒋宁亚:唐天复间迁巴陵黄龙山,传十一世至宁亚,遂家东陵。
蒋 铎、蒋 泽:守末初自台州迁居东阳怀德乡高沙,再迁上泉,铎十三世孙泽,迁居永康孝义乡吕山塔,为本支始迁祖。大山塔蒋氏始祖。
蒋千一:南宋末自东阳横城迁居永康西源。永康蒋氏始祖。
蒋 建:汉时自安阳迁居全州洮阳梅潭,子孙散居永州、桂州之间。梅潭蒋氏始祖。
蒋应科、蒋应第:明末自如牟迁居江阴大桥墩镇压塘坊圩。香山蒋氏始祖。
蒋九成:南宋时自江阴迁居刘庄,子孙分居赤岸、长寿、湖塘、陈巷施村、黄土塘等处。刘庄蒋氏始祖。
蒋之义、蒋济时:北宋中叶自宜兴迁居江阴城。蒋济时在明中叶自邑城迁居蔡泾南闸
蒋姓分布
。澄江南闸蒋氏始祖。
蒋荣九:五代时自潭州圳上迁安化常丰。
蒋 堂、蒋 晋:宋仁宗时名臣,自宜兴隔湖西迁居吴县杉渎桥西侍其巷,传至十三世孙晋,赘于辛村湾殷氏,子孙徙其姓十有余世。
蒋 光、蒋仁杰:五代末自常州迁居鄞县采莲桥,蒋仁杰维蒋光十三世孙,自奉化清修岭迁居本邑武岭。武岭蒋氏始祖。
蒋应壁:明末自陕西泾阳县三曲沟入川卜居阆城。四川阆中蒋氏始祖。四川阆中始祖原居陕西泾阳县三曲沟(经查:三渠沟地名不存在,三渠口存在,估计为家谱记录时的口误,故用括号说明),一世蒋士美,二世蒋亭辅,三世蒋世禄,四世蒋伦,五世蒋应壁,蒋应壁字近楼,生于明朝隆庆壬申年(1572年),卒于顺治丙申年(1656年)。蒋应壁娶胡氏、庶蒲氏、郭氏、邢氏、张氏、谷氏。于明末入川卜居阆城。六世蒋大任,蒋大任生四子(七世):蒋承泽、蒋承儒、蒋承涓、蒋承泓。蒋承泓乏嗣,故支系仅三。阆中谱派中,“嘉”字倍为第十三世
我是蒋氏家族一员,我们这支与很多辈份不一样,我只知道几个辈分国,甫,天,运,乾,请问我们属哪一支?
这位知友,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
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其中浙江、四川、江苏、湖南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
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
4、字行辈份断则有续。如据《灰汤蒋氏支谱》载,湖南宁邑蒋姓一支字行为:“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泰民,安湘启祖传嗣广,英贤恒守应昌荣。”续修派语字行为:“原泉资必达,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业,诗书建大名。”又如湖南道州蒋姓一支行为:“芝楚世光元,能学正荣昌。”续修派语字行为:“先崇尊敬,信义传芳,……”。因为蒋姓支派众多,建议到祖辈原籍续家谱,或自立门户,延续子嗣。
蒋氏出自姬姓,血统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相传,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传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后来,他的裔孙中有人迁居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乐安也因此成为蒋姓的著名望郡,西汉哀帝时,蒋伯裔孙蒋翊家于杜陵(今陕西西南),后来出任兖州刺史,以公正廉直著称于世。至东汉初年,蒋翊曾孙蒋横官至大将军,子孙因官显名,始由乐安外迁。如被江南地区的蒋姓人奉为始祖的蒋澄就是在这时迁居江苏宜兴的。五代后周时,其裔孙蒋宗霸隐居禅定,也称摩诃居士。宋神宗时,又有蒋浚明仕居至健康功曹,去世后官赠金紫光禄大夫,子名琉,官至朝议大夫。琉曾孙蒋岘,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待御史,在官之时,曾以“勿欺心,勿负国,勿求田,勿问舍”自誓,时称“四勿先生”。元末,其裔孙蒋仕杰,为避乱迁居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今溪口镇),以耕读传家,子孙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发展。元末居士蒋仕杰便是当今影响最大的蒋姓名人蒋介石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人的先祖。此外,三国时有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为诸葛亮所重,称他为"社稷之器",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南宋有著名词人蒋捷。清代有大学士蒋廷锡,篆刻家蒋仁,戏曲家蒋仕铨,词人蒋春霖,文学家蒋敦复。近当代,又有政治家蒋翊武,名将蒋方震、蒋光鼎、蒋先云,文学家蒋光赤等人。我蒋氏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如今以人口计,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三位。
我蒋氏后裔,遍布神州。嵇自受姓以来,无他锡姓旁列,九土咸为一宗。逮及我派启祖高嵩公于元末明初,中原多故,父子兄弟各徙他方。嵩公由湘乡之石龙徙居楚南宝庆邵阳隆回北路四都之蒋家湾落业立户。妣赵、颜二氏,生子九人,概以郎称,分列诸郡,开九大房宏基,亦为我系有班辈之始。我国幅员辽阔,世系遍各地,各议班次,无力求得统一,故各派班次紊乱。三世祖惟许公(千三郎之子),由郡邑隆回银坑蒋家湾,迁居湖南省新化县藕塘,历至明末清初。后因西蜀惨遭兵燹病疫,川民寥若星晨,蜀境荒似苁林。清康熙下编填之诏,黎庶兴择地之思。高嵩公位下第十五世孙信祥公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初十日,信祥公四十七岁时,由湖南新化县永宁乡三都藕塘黄金洞迁徙川东重庆府铜梁县六寅里徐家场(今转龙场,现改名围龙镇)地名板板桥(今桥亭村)插占落业。妣黄氏,生子八:芬、芳、茂、兰、英、蔚、首、秩,创八大房之鸿基,子孙繁衍,八子及妻室随父母入川。其世系多数布居于围龙、双碾,以及塘坪、永加、四合、大庙、虎峰、夹江、大足、隆昌、乐至、永川、邑县、北碚、重庆、贵州遵义等地。
家谱:大荣自有子 文才碧仲仁 国正天心顺 德盛益永兴
蒋村的介绍
本文2023-10-06 06:07: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181.html